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践研究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4: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践研究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践研究报告

第1篇

一. 研究动机:经过一学期《物流基础》的学习,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 研究目的:了解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主要设备和作业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的理论提出改进意见。

三. 研究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网上收集。

四. 公司概况

1. 基本情况:淮南物流中心位于洞山路,交通便捷。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各类仓库76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和40辆箱式货车。

2. 公司简介:淮南商业物流中心系淮南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的公司,隶属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商业系统大型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2000年初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发展商品配送重点单位。

3. 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

手推平板车,拥有多辆手推平板车,手推液压车和登高车6辆,以及国际标准1M*1.2M地台板。

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4. 仓库类型: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 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建筑结构合理,面积利用率高,防汛、防潮、隔热性能良好,全部有雨棚和外平台,库外周转场地大,便于商品装卸及进出仓。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该类型的仓库的优点是防汛、防潮性能良好,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楼层恒温库。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该类型仓库的建筑条件为满足某些产品在温度控制上的不同要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铝合金结构平房库。拥有铝合金板平房库57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米,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第2篇

调查发现,尽管应用商店的应用已经非常拥挤。但受访者仍然花费许多时间在上面翻阅新东西,iPhone 和 Android 用户均如此,这是用户发现新应用的最主要方式。家人朋友的口碑传播则是第二流行的应用发现方式。浏览应用商店里面“最高得分”和“最热门”应用清单在应用发现方式中排名第三。

个人推荐的高排名值得应用开发者关注。当然你的应用首先必须做得足够好才有可能吸引受众推荐。开发者应该学会影响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并在应用中集成社会化功能来方便他们的推荐,同时还需要衡量客户的终身价值,确保自己的受众保持兴趣。

Forrester 的 Thomas Husson 还谈到了许多应用商店的运作很不透明,就像一个黑箱,可供营销人员利用的参考的信息寥寥。尽管存在一些优化手段,如精确描述应用、做好应用图标设计、在 Google Play 中利用好视频演示、提高截图的质量等,但是要想让应用脱颖而出绝非易事。哪怕你把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算法弄清楚了,也还是需要提供差异化体验来维持排行榜前 50 或 100 的位置。利用先进的分析和推送通告是其中的关键。

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1)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再是简单地“卖”知识,而是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

(2)使教师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3)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新年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参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技能和应用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各专业上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3注重“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

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纲举目张。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中培养。

4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机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给合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

(3)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

(4)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Intemet得到教师的答疑。

5加强教学督查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保证计算机的教学取得成效,稳定和发展计算机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校为了建设好一支计算机教学骨干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校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度,主任经常到教室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且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每三个星期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形成制度,鼓励教师在职自学。鼓励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言传身教,形成一种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体系,保证和稳定教学梯队的合理性。

(4)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研究经验。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和学习,参加省或全国的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会议,并积极撰写论文和教材。

6严格教学提高考证通过率

我校实行双证书办学模式,把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Ⅰ级作为我校实行双证书之一,同时也是我校迎接教学评估的教学成果之一。由于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所在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计算机的文化氛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乡镇学校基本没有计算机的文化环境。

总的来讲,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应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比较少。作为高职毕业学生,进人社会后主要从事技术性行业,因此应该接受动手能力强的教育。我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教育。我校严格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注重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并且争取每一位首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考试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1] 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02).

[2] 张洁.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展望[J].广东科技,2006(10).

[3] 何文瑶.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05).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将“县域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做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的和意义

教育科研走进中小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的成长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扎根于实践的沃土,在原生态的草根研究中破解教育难题,生成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在成果中体验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1.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及主要行为特征;

2.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考察和选定培养对象。

2.基层学校向课题组申报培养对象名单,课题组组织审定。

3.课题组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建立档案。

4.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为第一轮培训做好准备。

(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课题开题。做好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做好实施的准备工作。

2.举办科研骨干培训班,分期分批对233人进行培训。

3.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各级各类课题的进展情况、科研骨干作用的发挥情况,针对课题研究情况探索新的科研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写出调研报告。

4.构建县科研所、学校(科研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5.评选“十一五”县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教师。

6.召开嫩江县“十一五”课题研究推进会。

7.研究重心下移,狠抓农村教科研薄弱环节,培养农村科研型教师。

8.评选市县级科研骨干。

9.整理档案材料,跟踪问效,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整理档案,完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及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主要行为特征、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县域科研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行为特征

1.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拥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2.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走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融合之路。教师只有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教育科研具备源动力。

3.敏锐的发现力和思考力。教师能否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的发现力和思考力。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认真、深入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科研。

4.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能发现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能够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二)县域科研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校承担省市县三级课题173个,参与课题研究教师20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2.以会代训,以研代培,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几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课题立项动员会、课题开题培训会、科研骨干培训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和课题推进会等。通过课题研究示范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典型校参观和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3.打造科研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经过实验,一支省市县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进修学校校长于春华、第二中学科研主任李江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个人,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晓炎被评为省级科研骨干,第一小学校长石丽等41人被评为市级科研骨干,第三小学副校长藏雷轩等12人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个人,第一小学刘冬青等485人被评为县级科研骨干。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科研先进集体,高级中学、第一中学、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集体。

4.积极营造科研氛围,通过评选先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增强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带领各校校长参加“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现场展示”等活动,在“听听”“走走”“看看”“议议”中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教育信息。校长们感受了特色学校风采,感受了专家型校长人格的魅力,也感受了教育科研在特色学校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年多的研究工作,我们收获颇多。然而,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5篇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从确立了《小学数学“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开始到现在,我们全体课题组的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中。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预习作业的设计为研究重点,进一步调动课题组成员投身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各自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在本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力求通过“四领域”预习作业的设计与探索,寻求一种既能促进学生提高,又能促使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挖掘数学教学的最大效能,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数学学习态度。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课题组成员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潜心学习和研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顺利地开展。在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加强课题组老师的理论学习。

半年来,课题组老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特别是其中的有效教学三条“铁律”,以及外国教育专著《第56号教室》等,自费订阅了《小学数学教学》,《小学青年教师》等期刊,认真阅读了学校订阅的各类教育教学期刊及相关网站上的文章,凡看到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文章,总是认真研读。广泛的阅读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定期、不定期开展组内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利用方便的qq在网上随时交流。交流我们在研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如何设计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如何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检查、评价”,

“如何让前置性作业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策略”,“空间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策略”,“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的教学策略”等。交流寻找有突破意义和内容重点。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

1.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工作。为了使课题有效推进,了解小学生前置性作业的现状,本课题组设计了访谈提纲和《小学数学“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活动,及时总结了这次调查活动的情况,并完成了调查报告。通过对学生的个案分析,学生写数学日记,发现了小学生在预习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组做下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课题组成员开展人人上好一堂研究课的活动,全组成员在各自学校带领一批教师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前置性作业设

计的方法和途径。

3.认真整理研究过程和收集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适时召开小型的课题研究研讨会,调研课题的研究情况,督促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整理研究的资料。如,积累学习资料,学习笔记,前置性作业设计等。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问卷调查准备不够充分,调查的目标有些泛化。

2.作业时间、要求一刀切。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部分学生预习不到位,作业完不成,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力度、强度不够,有后顾之忧,怕影响学生的成绩。

5.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多读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书籍,让教师从书中汲取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从书中学习如何有效运用,使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前进的动力。

3.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高效课堂相互影响、相

第6篇

关键词 学习心理问题 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9年,我校进行了“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只是少数学生,未能关注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次,小学生的大量心理问题都与学习心理问题有关,可我们的心理咨询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教导式”的心理咨询上,与传统的德育区别并不大,对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仍感到束手无策。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校确定了“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学习?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家则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况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为此,我们理解的学习应该有三个要点:一是,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二是,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是,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

什么是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想:本课题的实验研究重点只针对小学生学习心理中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学习兴趣、习惯、意志、毅力等方面。试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我校的实际,探索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

三、研究的实施

㈠美化校园,提高环境的教育性。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校本着“育人育心,以 心育人,育心成人”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爱心、诚心、信心、恒心、细心”为内容的五心教育特色,在学习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信心、恒心、细心,并在“开心墙”“开心苑”“开心角”、连廊走道、花坛景点布置相关格言警句、典范故事,使学生时时刻刻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耳闻目染的熏陶。

㈡强化课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激发正确动机,主动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我校地处边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专心听讲,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主阵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⑴教学起始。精彩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科学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无疑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道。我们通过对教材深入钻研,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新知识的切入点,或生活实际的经验,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比一比、试一试、看一看(多媒体)”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教学的开篇就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⑵教学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现象,当学完新的知识,兴奋点开始消退时,我们紧接着给予新的刺激,主要通过:①课间操。让低年级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拍手操,唱童谣等,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适当休息与调整,轻轻松松进入下一轮学习;②学习竞赛。巩固知识时,变简单的操练为竞赛,以小组与小组、男生与女生、个体与个体等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进一步强化,完成对新知识的迁移。③激励强化。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精彩发言,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进步,同时伴以点头等表示鼓励,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调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⑶教学总结。一堂课结束了,但学习活动不能到此为止。课外延伸既能使课堂教学“余音未了”,更好地连接下一次学习活动,又能唤起学生新的学习欲望,在教师的有意刺激下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因此,对每堂课的总结我们都进行精心设计,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①趣味题。尤其是数学课,留一些有难度、有关联的趣味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②实践题。如翻译一份英文使用说明书;上网查询资料;写一封信消除同学间的误会等。当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时,对学习活动将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③阅读题。这在语文课上最为常用。推荐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略告知一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欲知详情,请看……”。④仿作题。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模仿画画、模仿作文、模仿解题……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在模仿中获得了成就感。

2.辅导有效方法,善于学习。学习动机再强,如果学生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仍然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实践中,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⑴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①快乐教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教学是乐教与乐学、会学的统一。它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支撑积极学习的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愉快与压抑、成功与挫折是小学生学习进程中常有的情绪体验。对少年儿童来说,愉快、成功的情绪体验尤为重要。因而我们追求快乐教学,以激发小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活泼的师生共同活动培植教学所需要的气氛,以学生所获得的愉快情绪或学习成功作为不断强化学习需要的保证。其主要做法是:创设自由活泼的情感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方式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造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状态,首先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厌学的问题,进而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愉悦的心境下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②自主探究模式。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主要操作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拓展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施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⑵坚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实践中创立的,它反映了教育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搞“一刀切”, 就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着重做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学优生提高。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其学会质疑、提问,鼓励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对学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学优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②学困生转化:坚持正面教育。制订周密可行的转化工作计划,遵循“小步目标,及时反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合理实施,做到满腔热情地关怀,循循善诱地疏导。

3.培养良好习惯,终身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成为有效学习的“鼓风机”。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致力于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⑴认真听课的习惯。对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使学生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⑵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学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抓好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其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⑶及时复习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⑷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着急。 ⑸认真作业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做到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格式规范。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学生作业要有条理快节奏。由于作业少学生感到不难,就乐于动脑并快速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⑹与人合作的习惯。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培养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我们注重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㈢优化活动,丰富学习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学习的“助力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积极竞争的健康学习心理品质。这几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下列几项常规性的学科竞赛活动:

1.优秀作业展览。即时的:每天评比优秀作业当场挂入优秀作业栏;短期的:定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班级展板上;长效的:每学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学校画廊、走廊等公共场所。通过增强荣誉感,激发学习动机。

2.数学竞赛。举办不同规模的口算题竞赛、计算题竞赛、简便运算题竞赛、应用题竞赛、操作题竞赛、奥数竞赛等。

3.语文竞赛。背诵古诗文、生字词过关、阅读与理解、作文竞赛等。

4.英语竞赛。口语竞赛、听力竞赛、单词和短语竞赛。

通过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㈣固化阵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学习的个体又存在着千差万别,在集体成长的同时,个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困惑要解决,不快要发泄,疑虑要消除,快乐欲分享……“开心吧”正是解决这些心理需求的阵地。

1.增加设施,为学生的快乐心情设宴建站。把心理咨询室命名为“开心吧”,更让学生喜欢和接受,“吧”既表示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叹词,“开心吧”给人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开心起来吧!其次,进入“开心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获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书吧”――读一读,生活学习多感悟。书架上陈列着各种书籍,有名人成长的故事、少年文学,也有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读物。再配以舒适的沙发,在宽松的环境下,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涤、感化和升华。

“网吧”――聊一聊,七彩生活真美好。登录心理咨询网站,网上交友、聊天,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消除。

“动吧”――动一动,轻轻松松乐开怀。涂鸦墙、不倒翁、蹦蹦球……通过运动,使郁闷得到发泄,心情重新变得轻松。

“笑吧”――乐一乐,忘却忧愁与烦恼。照照哈哈镜、读读小笑话……笑声回到身边,笑容回到脸上,忧愁和烦恼离我而去。

“心灵驿站”――“我愿是一缕阳光,温暖你受伤的心灵;我愿是一棵小草,带给你绿色的心情;我愿……这里是心灵驿站,煲一份心灵鸡汤,送给你,快乐一生。”一段心语就是一份心灵鸡汤,每一份心灵鸡汤即是一种心理疏导。

“悄悄话室”――“把你的烦恼告诉我,一个烦恼成半个;把你的欢乐告诉我,一份快乐成两份。”坐上地毯,抱着枕垫,没有忌讳,不必遮掩,与老师,与同学,叙叙家常,说说委屈,侃侃快乐,如细雨润物,如春风拂面。

2.开展活动,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保驾护航。⑴开设知心姐姐信箱。“你的问题我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疑虑、烦恼以及成功等都乐意跟知心姐姐倾诉;知心姐姐也及时给予答复,或辅导学习方法,或消除心理困惑,或分享成功的快乐。⑵开通“开心列车”,“ZHU你开心”。每一位教师都是“开心”姐姐,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搭上“列车”,倾诉、交流、发泄……获得快乐的心情。⑶开办“心苑”心理小报。开辟“怡心苑”“交心苑”“养心苑”栏目。“怡心苑”介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故事,正面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交心苑”答复学生信件,选取典型与学生交朋友;“养心苑”介绍健康的生活小知识,教育学生从身体方面健康成长。⑷开通“心灵之声”红领巾广播。表扬学校的好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宣传心育小知识,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享受一次心育快餐。⑸开发校本心理课程。学校相继出台了《做一个快乐读书人》《我心飞扬》《净心坚志》3本校本教材,要求教师以此为借托,有心于身边的小事,有感于教学中的平凡事,丰富心理课程的内容,使心理教育真正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了“激发正确动机――辅导学习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的快乐教育模式。

2.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健康的竞争意识,磨炼了不怕困难的耐挫意志,初步形成了热爱学习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

3.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心育意识与能力。通过研究,广大教师确立了教育与心育并重的观念,在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品质的同时,心理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取得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效应。心理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家庭教育轻松多了;教师们觉得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教学如虎添翼;学生表现得更为健康、活泼、文明、上进。

五、研究的初步结论和存在问题

第7篇

一 、成果提出与内容界定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3.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现状。

第8篇

【关键词】学风建设 实践研究 计算机专业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学风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心态,甚至是他的人生态度。凡是成功的学者、科学家、商界精英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具备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个人精神。而良好的学风正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的个人精神的沃土。好的学风,可以激发小集体中的个体潜质。促进小集体的整体前进,最终带动一批人迅速的成长。因此,学风建设对于个人成长及校园大环境的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而关键的。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是以为大学生们树立科学的知识价值观、知识发展观、知识融合观和知识创造观为目的的基本工作。由此可见,学风建设对于大学生,乃至于国家的未来来说,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研究内容

1.研究整体介绍

在本次实践与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所有本科生,其中研究重点放在2007级、2008级和2009级,涵盖了新生班和毕业班。因此,实践研究具有实用性和广泛性。

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学生和学校及社会两个层面。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功利色彩严重、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纪律松懈和学习习惯不良等现实情况反映了学风建设中学生层面主要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和社会的层面来看: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加强对不良风气的抵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加强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深化教学体质改革、培养教师教风、严格考试管理、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推进优良班风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着手。

计算机系学风建设研究与实践侧重点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培养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两方面。对于前者,学校的辅导员和导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实际工作中也收效明显。但是在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方面,往往存在一个辅导员管理多个专业学生的情况,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所学专业与管理的学生的专业存在差异性,使得辅导员在和专业相关的教育工作中说服力不足。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清晰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对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精细化的学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耍的意义。

2.实践研究的具体方法

建立一个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网络,责任人覆盖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班委组成。对课堂、实验、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查监督。同时针对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分析,制定针对不同阶段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要从严抓教风的角度制定实施方案,确立任课教师为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在课堂上结合专业发展前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互动,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在科研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各班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及党员参加会议。以党员为主成立班级学风建设先锋模范小组,以自身的榜样带动全班同学共建学风。班干部做好每节课的考勤记录工作,两周汇总一次并进行公示,由辅导员对缺课、迟到、早退等严重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面有效的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和奖惩机制,在学生干部选拔、免研推荐、奖学金评定和各项评优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奖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最终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

建立在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辅导员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深度辅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实施科学的人性化的引导,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同时辅导员需要利用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活动不断丰富自己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从而做到规范深度辅导的内容。包括为每一个学生制定阶段性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解答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困惑,引导其健康、科学地发展等。增强辅导员自身的责任感,通过精细化的指导和服务,全面提高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

三、学风建设实践研究结果与总结

1.学风建设实践研究成果

经过学风建设一系列措施的施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出勤率、学业警告率、各门成绩的及格率、优秀率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出勤率方面,2008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出勤率为89%,2009年提高到了92%,而2010年这一数据上升至95%。学业警告率方面,2008年计算机专业的学业警告率高达9.47%,在2009年,这一数据降至3.1%,而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学业警告率下降到2.08%。在整体成绩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基础课成绩表现突出。例如2008级的高等数学,以94.6%的及格率名列全校第一。

2.学风建设实践研究总结

第9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

(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

(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