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华阴老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被称为中国最古老摇滚的华阴老腔,最早发源于陕西省华阴县(现华阴市)的双泉村,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也是皮影戏的一种。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从明末清初开始,该剧种世代流传,久演不衰。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人帮腔满台吼”的老腔戏
今年正月,在西安曲江寒窑庙会上,我有幸观赏了在春晚亮相的华阴老腔原班人马的现场表演,近距离感受了华阴老腔那独有的高亢豪放、荡气回肠的韵味。
在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广场正中,有一个小型舞台。“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忽然间,一位穿红衣的老汉跳上了舞台开始招呼众人。“好了!”参加表演的老汉、媳妇们,呼啦啦扛着各种乐器奔上舞台。“抄家伙,曳一板!”红衣老汉怀抱着六角形月琴,站在中间指挥着大家。人们一下就认出了他就是主唱兼第一月琴手张喜民。随着张喜民的吆喝声,一时间,锣鼓声、月琴声、二胡声、梆子声、铃铛声,奏响了华阴老腔悠扬豪迈的曲调。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张喜民手执月琴,引吭高歌,唱到,其余10人齐声附和,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台上的农民艺人,唱到尽兴之处,用力跺地,群情激昂,苍凉雄浑的歌声回荡在空中。
忽然,一位坐在舞台后侧板凳上的老汉,一手拿着木块,一手抡起一条长凳来到台前。只见他抡圆了胳膊,变换着姿势用惊木猛烈地敲击条凳的不同位置。随着他的发力,一声声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迸发出来,真可谓是“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
华阴老腔的前世今生
台上老腔艺人们一段刚刚唱完,台下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张喜民带领的老腔演出团,春节前一直在紧张地排练央视猴年春晚的节目。央视春晚演出后,老腔艺人们顾不得休息,又来到寒窑庙会上,一下午要演3场。
趁着表演间隙,张喜民给我们讲起了华阴老腔的前世今生――
据说早在西汉时期,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地方(今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的土塬上),有一座“西汉京师粮仓”,因而就有了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有一群船工,每到拉船时,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的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众人紧跟着齐喊,这就是老腔的由来。后来,起头喊号子的人演变为主唱,跟着一起喊的众人演变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也成了乐器。接下来,老腔演变成了戏,有了唱腔。这种浸润着黄土高原和黄河风情的原汁原味的唱腔,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完善,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发展到鼎盛。唱腔沉雄古朴,粗犷豪放;剧目题材多为春秋列国、三国、唐宋战争故事;表演程式则以征战、列阵、厮杀,以及擂鼓呐喊为主,因而又称“英雄戏”、“好汉戏”;演出形式以皮影为载体,只要五六人即可完成,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梆子、铃铛和木块击板,还负责帮腔。华阴老腔这一古老剧种,以其独有之长世代流传。
华阴老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华阴市文化部门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古老剧种,积极创造条件把华阴老腔的表演推到前台,使华阴老腔焕发新光彩。
张家的老腔“家戏”后继乏人
张喜民介绍说,华阴老腔皮影戏原本是张家时代祖传的“家窝戏”,用于自娱自乐,并且明确规定只传本宗本族男性。张喜民1947年生于华阴市双泉村,15岁开始随家人学老腔皮影戏,父亲把家传的六角琴传给他。张喜民学艺5个月后就登台演出,凭一出《罗成征南》出了名。因他当时年龄小,又是主唱,初出江湖就名声大噪。
后来,张喜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老腔班社,名声也越来越响。华阴及周边几个县城,甚至与陕西交界的山西、河南,都留下过这个戏班的足迹。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老腔班社的生意一落千丈。2005年,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里,大量使用老腔曲调,老腔才又被外界所知。此后,老腔从华阴走向全国,甚至还远渡重洋,到日本、美国等地演出。
【关键词】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就业质量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2008年12月,总理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座谈时说,政府必须把大学生的就业摆在首位。2010年2月27日总理在回答网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说,我们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2012年7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今后一个相当长阶段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制约条件。现阶段抓就业工作还存在阶段性突击的状况,低年级基本没有涉及,大四开始突击,从效果来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业如何从基础抓起,本文谈一些看法。
一、建设优良的学风是就业工作坚实的基础
(一)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求知欲,结合自身特点确立合理的学业生涯目标,是为了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就业工作则是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择业观,全面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学风建设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就业工作就是要通过教育指导帮助把这些有用的人推荐到社会去发挥作用和接收检验,所以,学风建设目标和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相互作用的
当前,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此更应该注重自身全面发展,而这就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培育优良学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工作为学风建设的切人点,以培养就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指导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能在学生将来的就业中未雨绸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体现,也是学风建设成果的重要呈现形式;较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有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作保证,高素质的毕业生与优良学风的培育是分不开的。
(三)要充分认识并真正重视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感觉,高校对学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四多四少”:诊断的多,开药的少;指责的多,指导的少;看表面多,深度思考少;片面认识多,综合分析少。对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上到位,实践上缺位,有的岗位虽与学生密切相关,但认为学风建设事不关己,以至于学风建设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达到很高的目标。高校应把整体工作的兴奋点部分的迁移到学风建设方面,对一线辅导员工作多鼓励、多肯定、多指导,而不是边缘化;让辅导员的服务型劳动和教师的知识传授型劳动一样受到尊重。让辅导员和老师一样,在学校中不同领域享有独特的话语权。努力实现学工管理干部双路径以至多路径发展。学生的课堂应得到有效的管控,教师应该用严谨、严格和认真的习惯去带动和要求学生,课堂风气差,教师应该反思和担责。
(四)以培育优良学风打好就业基础,以就业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对象等不断变化,对就业和学风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两项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重视毕业生,忽视其他年级,没有形成全程教育体系。就业工作应依托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也应着眼就业需要。
(1)开展新生启蒙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起着大学学习的“导航”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转变。主要应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不多,暂不能建立正确的目标与方向,需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解读专业前景、学科特色、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树立正确可行的个人目标。
二是把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高校的就业工作应从阶段性工作转为全程性指导工作,新生入学后同时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育优良学风,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与职业选择、自身发展的关系,学会自我定位、合理选择,鼓励学生为不同层面的目标而努力。
(2)做好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
一是人文关怀。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开设人文讲坛、励志讲坛。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陶冶、浸润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励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逆境与顺境,扎实地的规划人生之路。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一课堂知识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竞赛、学术科研创新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习各门课程的实际意义,开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台。
三是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是新时期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选择,是丰富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的新举措,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舞台。加强创业教育,开办创业讲堂,邀请企业家、成功校友讲授创业知识及创业经验,逐步形成体系;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品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一切困难,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3)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
一是就业能力培养。对毕业生开展求职礼仪、面试技巧、职业能力培养及责任意识培养等课程,开展就业困惑答疑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端正就业心态,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学习动力与针对性,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是实现就业层次性、区域性平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分析当前整体就业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本着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特别要强调低重心就业战略,从基层做起,经过有效的锻炼和储备,后发制人,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用人单位除了看重专业的操作能力外,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责任感、事业心、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可能。因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是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提升就业质量中有特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校园文化是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及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形成的一种软规范。校园文化的诸多显性元素如校训、校徽、雕塑、校园建筑、典礼仪式和校园活动等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体师生的行为。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规范性有约束功能。
2.全面。校园文化包涵着学校的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办学方向、治学态度、教育环境、管理方式等,融合着物质、环境、精神内容,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对社会的态度。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全面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面的,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是立体的和综合的。
3.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它是学校与学校的主要区别。不同的校园的历史不同,办学和教育实践过程不同,因而产生具有不同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体现在校园的各种文化建设阵地和建设路径上,也体现在学校制度、教学管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学生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雨露的浸润和滋养下,认同并形成了校园文化的自觉,逐渐打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印记。
4.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大学常被人们称为象牙塔,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体,大学必将和社会深入地融合、渗透,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高校及其师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固定、滞后,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融入社会”这一任务。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师生社会化的载体和平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求知的地方,还应成为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营。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竞争的经验,为走上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校园文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辐射、渗透等诸多功能。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的具体表现
1.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去企业就业已成为主流。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市场,就业期望偏高,一心想去大机关、大城市、大企业去挣大钱;这些不适当的就业定位使大学生就业的难上加难。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通过陶冶、凝聚等内化力量,给大学生以崇高的理想和奋进的目标,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正确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贡献与索取、现实与未来等的关系,有正确的就业观和客观的就业定位。
2.能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在面试中,用人单往往采用观察、谈话或考试的方式,主要对人文素养方面进行考察。在这里,人文素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试用期间,虽然操作技术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责任心、交际能力及个人德行等因素,许多大学生是因这些因素而被淘汰。校园文化则可通过讲座、导读、社团活动等方式,营造人文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极大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3.能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学毕业生初出茅庐,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则会出现过度惶恐、自卑、压抑等情绪,也会出现逃避的现象,这些人格上的缺陷会影响他们顺利就业。校园文化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美丽的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雕塑、丰富的图书馆藏、知名的教授、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心理教育课程、校园广播、知识讲座,丰富多彩的文化能从思想、情操、精神、人格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陶冶和训练,能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升自信和勇气。当巨大的压力来临时,他们能坚定和顽强,去战胜困难、消融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工作。
4.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可能。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容易目光短浅而僵化,不能以开阔的视野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对口;或者除了专业优势之外,看不到自己还能胜任什么工作。一旦选择受阻,专业不但不能成为岗位选择的强项,反而成职业选择的制约。校园文化的异彩纷呈,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创新社团、兴趣小组,素质拓展等使得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这样大学生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统筹相关岗位,使多元化的就业成为可能。
三、结语
就业能力储备和就业素质的训练过程中,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除专业学习之外的两条基本而重要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形成校风正、学风浓的局面,以及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养成的自律、文明、规范、有序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思想、组织和纪律保障,而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其润物无声地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容易引导学生对其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亲和、信赖及认同,形成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班风有积极的反推作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专业课堂以外的课堂,是两条特殊的教育渠道,能够取得专业课堂无法替代的特殊效果。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高标准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时时体现着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精神长期感染和熏陶,能够使青年大学生人淡薄名利,渴求进步,虚心学习,实事求是,以开放的胸怀对待社会,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不仅是学生作为入职以前的雄厚的储备,也是提高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在职场上发展成长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夏玉钦.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37-139
[2]胡亚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风建设[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06)
[3]高长梅,吴玉红. 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谭维维最早被大家认识是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里。那时的她凭借高亢的歌声和靓丽的外形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了亚军。可是,谭维维之后的音乐路却没有比赛时那么一帆风顺。她连续发行了两张专辑,反响平平,后来开了酒吧,又赔了钱……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合适的定位。
这一切从遇见高晓松时开始有了变化。起初,谭维维想要高晓松给自己的羌族歌曲《花夜》提提意见,高晓松听后对她说:“你做这个做不出来,我这个人特别不吝,你眼睛里已经没有那一抹蓝了,你已经变得很浮躁了。”话虽然直接、不中听,却一针见血。再后来,高晓松看到谭维维自己写的歌词,发现了她骨子里的摇滚气质,便决定帮助她撕掉原有的“乖巧”的标签,促使谭维维做自己――一个摇滚青年。
相比摇滚乐,谭维维与民族音乐的渊源似乎更深,所以,当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一同站在台上时,一点都不难理解。华阴老腔2006 年便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唱起来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画面感,每一个音符都坚实强大――砸在地上有坑,砸在心里难忘。看着华阴老腔艺人们弹起月琴、板胡,拍着板凳,唱着、喊着,谭维维汗毛竖立、心跳不止。第一次去华阴县采风时,看到村里很多人都会唱老腔,张喜民的大哥们表演时,乡亲们都会在旁边自然地和,谭维维十分感动:“他们的音乐是有着黄土地上生长的豪迈的,那个画面是非常震撼的。有人可能觉得‘摇滚’是喊所以觉得我们像,但在我看来摇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有着活生生的落地感和面对生活的自我救赎感。”
起源。关于老腔的起源,有三说:一是“曳船说”①。老腔皮影的发源地――关中华阴双泉村②地理位置独特,南倚西岳华山,北临渭河,西通长安,东接黄渭洛三河交汇处,村南是“西汉京师粮仓遗址”。昔日航运繁忙,船工云集,曳船号声此起彼伏、响遏行云。故有人推想:船工抑或当地人士以曳船号子为基础,吸收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多人合作的说唱艺术,其说唱形式颇似曳船时一人高吼号子、众纤夫齐声应和一般。这种说唱艺术最初当无乐器,只是木板拍击船板,后来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加入了弦乐和其他打击乐器,并与皮影结合,最终形成一地方剧种。二是“兵营说”③。双泉村的村址就是西汉的京师粮仓,想当年,戍守粮仓的士卒们为解决长期单调枯燥的军旅生活,便在自娱自乐中逐渐形成了“老腔”加“皮影娃娃”的演唱形式,后来流传到了民间,形成这一地方剧种。三是“孟儿说”④。传说,清代湖北老河口有一名叫“孟儿”的说书艺人,沿途乞讨,逃难路经华阴双泉村,被张家祖先收留。“孟儿”为报恩,将自己的说唱技艺传给张家人,后又融入皮影,发展成老腔皮影。因“孟儿”来自湖北的老河口,故称该声腔为“老腔”。此说在当地流传较广,尤其是演唱老腔皮影的张家后人,更是坚信不移。而从老腔皮影“只传张家人”的规矩和发展经历看,此说似不无道理。
以上三说,由来已久,各持道理,难确其一。若予归纳实为二说,即本地说和外来说。
生存环境。任何一种声腔及其表演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其产生及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关,都是该独特自然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产物。老腔这一地方皮影剧种也同样是在其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个自然文化空间的基本情形是:A、地处秦晋豫三省之要冲,华山、潼关、黄河近在咫尺,古人形容之“山峦如聚,波涛如发怒,山河表里潼关路”;B、位于风调雨顺、粮棉富庶的八百里秦川东端;C、西通京都长安,东开中原门户;D、自古以来,既为兵家争战之地,亦为商贾流民通衢之所。峻拔奇险的华山、奔腾怒吼的黄河,红血白骨的兵战,汉唐恢宏超拔的气概,以及船工的号子、戍卒的情怀……很难想象,这样一种自然文化空间会产生出柔情缠绵、婀娜细婉的声腔及艺术,它所孕育出来的定然是粗犷豪放、高亢奋昂、铿锵激越的声腔。民俗学中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关中老腔皮影就是华阴双泉村一带自然文化空间的“自生子”,没有这特殊环境,就无“关中老腔皮影”。从老腔流布的区域看,离开了此空间,老腔也难以生存。华阴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是关中老腔皮影产生、发展、成熟的母体。
由此推断,老腔应是在曳船号子、戍卒情怀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及外来文化的一些艺术形式,在本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中,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演变、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其中抑或包括如“孟儿”一类外来艺术人士的催化作用,但绝不可能是单纯的外来“孟儿说”,否则,“孟儿”及其师门子弟们为何没有在家乡湖北的老河口形成老腔呢?――即便是“老腔”“老河口”之“老”有通同之处。又若真有“孟儿”存在的话,也应是他到华阴双泉村后,将自己的说唱技艺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氛围相融合,进而集成性地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其原声腔的华阴老腔。
剧目。据艺人说,老腔皮影剧目有200种左右,我们见到的有150余种,一般都是古代战争题材的历史戏或神话传说,其中常演剧目有三四十种,诸如《借赵云》、《失街亭》、《空城计》、《樊梨花征西》、《三打祝家庄》、《反出五关》、《收火马》、《擒吕布》、《三气周瑜》、《五路伐蜀》、《取南郡》、《取洛阳》、《取西川》、《三让徐州》、《火烧连营》、《取四郡》、《仁贵东征》、《西天取经》、《封神演义》等。
由于所演出的是战争题材或神话传说,所以老腔皮影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不仅前首――主唱者感情昂扬激越、脖项青筋迸起,到更场换景时的最后两句,戏班所有人都齐声“帮腔”“拉波”,竭力吼唱。再加上用枣木制成的“惊堂木”强烈急促的击节声,全场达到一场一场。当地有句俗语形象地描绘其状态:“拉波号子冲破天,醒木一拍鬼神惊。”因此,老腔皮影又被称作“拍板戏”、“满台吼”。从“惊堂木”敲击的声响节奏,到“满台皆吼”的粗犷气势,再到古代战争题材的常演剧目等,无一不表现出“老腔”这种地方剧种与华阴双泉村独特自然文化空间的一致性。
演出。老腔皮影的演出,多为庙会祭神还愿和红白喜事。演出时间都在晚上,一般演3至5小时,加上往返及准备时间,每次演出需8至10小时不等。戏价一般是每本戏200元左右,若连演两本则为300元左右,祭神的戏可能再少些,因为一来戏款是主办祭神的人需从神庙所在地化缘集资,来之不易;二来也算戏班为神庙作了贡献,且彼此都是老熟人了,今后还要再往来呢。收入分配的原则是:除去往返车费和10元的台子钱(谁的台子谁收此钱),平均分成6份,5人各一份,箱子算一份(钱归箱主),账目十分清楚。如此算下来,每场戏演下来,付出了10小时左右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每人仅获得30元左右的报酬。靠这些钱来养家糊户显然是不够的,而艺人们依然兴致旺盛,有邀必往,有戏必演。如此这般,故爱难舍?献身艺术?多点零用钱?……
关公庙会戏演出。地点:华阴市五方乡王寨村关羽庙前;时间:2005年7月17日(阴历六月十三)下午6:30至18日0:40;戏班:华阴老腔张新民班――张新民(前首)、张转民(板胡,上档)、李三虎(签手)、卫兴宝(副签,下档)、李月明(后槽)。缘由:关羽庙会。7月18日(阴历六月十三)是华阴市五方乡王寨村的关羽庙庙会,为表示对关帝神灵的虔诚敬奉和祈福感激之意,该庙主管及信徒们当晚专门邀请张新民老腔皮影戏班前来演出,下午5点半钟考察组随戏班从泉店村同来。
演出于晚8点开始,前半小时演折子戏《关羽施福》,此为关帝庙会的敬神戏,因此将“天官赐福”改为“关公施福”。折子戏之后,承事人将一盘葵花子、一盘饼干、一盘糖块、一人一盒延安牌香烟、一壶水送到戏台里,艺人们边演边抽空吃喝,这是关中皮影戏演出过程的规矩。接着是本戏《借赵云》。观众很少,几个好奇的孩子玩了一会儿就不见了,只有十几位老人在似看似听地坐在那儿,演到一多半时,狂风大作,稀疏又较大的雨点哗哗而至,最后只剩下几个老头被迫躲到庙里看了,但戏依然照演不断――影戏的功能原本就是娱神的嘛!直到零点13分,本戏才演完,可几位忠实的观众还要求继续演出《绝龙岭》等折戏,因雨下得更大了,才算作罢。拆戏台用了近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又随艺人一起去“承事”家吃饭,饭菜与演出前吃的样数完全相同。吃饭时了解到:今晚演出的戏价是160元,比市场价少了20~40元,从庙里平时所积攒的钱中支付。戏价低的原因一来是此庙较穷;二来是为庙会神灵演出,艺人们全当是积功德了;三来这类戏是每年都要演的,戏班为了与庙上保持好关系以求来年再被邀请,也需优惠些。收入的160元分配情况是:车费30元,戏台10元,箱子和五位艺人各20元。我们回到泉店村已是半夜1点40了,从出发到结束历时8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影戏艺人们忙碌了8个小时,每人才挣了20元钱。
点戏。当地演出习俗中有所谓点戏之说,即皮影戏班受邀演出时,要带上自己能演唱的剧本,让主家点戏,点哪出演哪出。传说,过去的老艺人多能演唱100多出戏,现在因人而异,一般能演三四十至五六十出不等。否则难以应付主家的选择,开不了场可是声誉攸关的大事。戏班服从于主家,即服从于市场需求,但戏班喜演擅演什么对主家亦有引导作用。颇令人寻味的是,华阴一带,特别是其中部及以东地区包括潼关县的人们,若要看皮影戏,首选抑或仅选善于表现历史战争题材、唱腔粗犷高亢的老腔影子,例外极少。这方水土的人们喜爱需要这类剧目,这类剧目也适应这方水土。
戏班结构及乐器。老腔皮影戏班属民间业余组织,由5人组成,平时各忙自家农活,演出则临时集中。5人分别称为“前首”、“签手”、“上档”、“后槽”、“下档”。各有分工,一司数职,协同合作,缺一不可。其司职情况是:前首――一般也为班主,主唱,弹月琴,并司战鼓、板鼓、手锣等,兼协调全班人员;签手――挑签,即耍皮影娃娃;上档――司板胡、大铰子、小铰子、长号;后槽――司大锣、马锣、碗碗、梆子;下档――为签手准备影人,并司长号、惊堂木。一般情况,5人之间无论台下有任何矛盾磨擦,一上台来都会全神贯注、高度协作,且无论是从其动作表情、协调一致,还是演出效果上,丝毫看不出来,全然是一股劲。这也表现出艺人们的大局意识和责任心态。
盛衰。据已故老艺人张全生口述,老腔皮影的鼎盛时期是清光绪到民国初,当时其祖父张怀英等人名扬华阴、潼关,清末民初,张玉常、张玉印等亦出彩非凡,享誉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尤其是张玉印,嗓音洪亮、气度浑厚,凭借自己的出色技艺和为人手段,与官、商、军交往融通,富贵显达,使自己老腔艺人的身价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不但家中富有,自持枪械,连演出都有军人为之保镖。当代著名老腔艺人有张凤君、张全生(二人已故)、王振中、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其中王振中曾参与电影《活着》中的皮影指导和演出,现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影箱已卖,很少演出。目前仍在演出的,只有双泉村的张喜民、张新民和张军民三个戏班了。其中张喜民戏班的人员最为固定,声誉最高,演出场次也最多。张喜民:班主,前首,现年58岁,16岁学艺,17岁登台,初始即为前首主唱,不久即红,人赞之“气死全生,吓死白毛”(注:全生即张全生,白毛即王振中),称之“泉店娃”。张新民为张全生之子,因故将父亲遗留给他的影箱卖了,后悔不已,所幸还有100余部剧本尚在,演出时有时做前首,有时做其他。张军民的演出也不少,多做前首。张氏三人为五辈内的叔伯兄弟。三人都说,现今的演出场次大不如从前了,过去每年可演出二三百场,现在多则百十场,少则十余场。
无奈。同其他民间文化遗产一样,关中老腔皮影如今也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境地,艺人年龄几乎都在50岁以上。昔日所定“只传张家子孙”的家规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张家的后代艺人都表示,无论何姓,只要想学老腔,都会欣然收之为徒,悉心传授。然而,至今仍无登门求学者。
关中老腔皮影还能走多久?
注释:
①④《渔汛》:《陕西省戏曲志・渭南地区卷》(73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一版。
②双泉村,曾名西泉店、泉店村。
③当地民间口传。
据媒体报道,从数据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但是否意味着我国已是知识产权强国,却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仅在文艺创作领域,近年来因版权争议而引发的官司就不在少数,甚至由于侵权赔偿额度太低,还有不少权益受害者只能默默放弃维权。许镜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这样的例子:前几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打了个侵权官司,打赢了,赢了一万块,这些钱还不够支付官司费用。对方赔偿数额太低,谁谁亏本。这样的侵权补偿力度,显然也助长了侵权者的气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火种。特别是在强调“万众创新”和侵权行为更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显紧迫性。目前这一点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要求,要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将故意侵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等,可视为对症之策。无论是推动文艺繁荣,还是创新经济的发展,“作品红得发紫,作者穷得叮当响”的怪现象,都该终结了。让创作者、创新者体面起来,知识经济的春天方能真正告别“路在何方”的彷徨。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光明日报刊文说,“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老腔的走红让人们想起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也是老腔曾经面临或者也正在面临的。分析老腔走红的背后原因,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老腔其实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从2001年开始,老腔走上了大幅度改革之路。这一次改革将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原来的“亮子”没有了,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而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2007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话剧《白鹿原》在全国演出,使得老腔在全国声名远播。2012年,有意识地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这次老腔与摇滚融合,正是因为老腔开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歌手谭维维表示,“老腔音乐里有黄土地的那种豪迈,和摇滚的精神不谋而合。我觉得那是他们骨血里的东西,这一次在春晚上也是把这种东西搬上舞台”。
近年来,老腔的媒体曝光率其实并不低。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曾对老腔进行过专题展示,题为《老腔新声》的短片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带着新戏,老腔戏班又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每每都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老腔又火了,他们甚至还把老腔唱到了日本、美国。”这是《老腔新声》节目中的一段解说词。表面的光鲜实际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老腔戏班的谱系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张喜民的孙子已经成为戏班新一代成员,但作为爷爷的张喜民对孙子并不抱太大希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孙子学习老腔,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张喜民的戏班成员多少有些亲戚关系,随着时展,也有外地人想加入戏班。但对于张喜民来说,想要学戏固然好,但根据他的经验来看,多数人会半途而废。
据报道,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登上春晚舞台的“华阴老腔”艺人,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但是,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据文化学者杨奇光介绍,尽管目前华阴老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因此对老腔的命运和前景过于乐观。老腔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对老腔的扶持要避免走向追求政绩的误区。普通民众,对于荧屏上的老腔也需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形成猎奇心理,很可能,老腔文化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掉了。
以“人民文学”传统重构当代文学
人民日报刊文说,前不久,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了关于路遥和现实主义的广泛讨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这部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文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文艺思潮风云变幻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先锋派等文艺思潮风头正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规范,在这一审美规范的视野中,“现实主义”是一种陈旧、落后、保守的写作方式,而只有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的探索,才是“创新”。面对以现代主义为新时尚的文学界,路遥却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因而《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平凡的世界》虽然受到主流文学界与评论界的忽视,但却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几项读者调查显示,《平凡的世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20年内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等等。这种“专家冷、读者热”的奇特接受现象,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与反思,不少学者与评论家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围绕现实主义曾产生过无数争论,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与其他艺术流派的论争与竞争中,逐渐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在50―70年代,主要是现实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新时期以后,在现代主义诸种思潮的冲击下,现实主义逐渐被边缘化。应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僵化,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如果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在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之后,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与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现代主义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绝望、颓废与挣扎,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以一种建构的、乐观的方式,描绘当代生活,勾画理想的未来。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流文学界简单地抛弃现实主义,热情拥抱现代主义,虽然有可以理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与情绪,缺乏理论上的分析与辨别力。
现实主义精神并不排斥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内部,就包含着对作家主体性的尊重,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召唤,包含着虚构与幻想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在所谓“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进化链条上理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将之作为把握世界的不同艺术方式,那么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便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说现实主义更注重客体与客观性,以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追求真实,那么浪漫主义则更注重主体与主体性,强调以作家的思想、精神与情怀观照这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与想象力。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文艺发展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
中华读书报刊文说,在全媒体背景下,文艺理论潮流多变,取向各异,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环境,作为对文艺创作进行臧否与引导的文艺评论,更应该高屋建瓴地站在历史、社会、时代和政治的高度,对当下的文艺创作进行科学认知和宏观把握。
2、眉户:眉户,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
3、碗碗腔:碗碗腔,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板腔体结构,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
4、商洛花鼓:商洛花鼓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曲调流畅优美,传承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5、同州梆子:是现代秦腔诞生之根基所在。
6、华阴老腔: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
7、阿宫腔: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阿宫腔唱腔委婉曲折,颇有南戏之韵。
【关键词】 恩格菲
【摘要】 目的 观察胸腔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后采用生物反应调节剂恩格菲联合顺铂治疗老年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3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男20例,女1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7例。A组用恩格菲联合顺铂,B组单用顺铂。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恩格菲联合化疗药物顺铂能有效控制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恩格菲;顺铂;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并发症,约50%的胸腔积液为恶性肿瘤所致。一般来说,出现恶性胸腔积液预示疾病已进入晚期,如能给予恰当的治疗,可以使患者减轻痛苦,延长寿命,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时期缓解。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癌症患者,所有病例均为恶性胸腔积液,无明显心脏及肾功能障碍,体质状况按Karnofsky评分为60分以上,预计存活期在5个月以上,均为住院患者,定期做X线胸片或胸部B超观察胸腔积液变化;8周后予以疗效评价。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患者34例,肺癌26例,乳腺癌6例,食管癌2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50~82岁,中位年龄67岁;34例通过随机抽样分为两组: 恩格菲联合顺铂17例(A组),单用顺铂组17例(B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Ostrowski MJ制定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标准[1]判断疗效:完全缓解(CR):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并维持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胸腔积液减少1/2以上,症状明显改善,维持1个月以上不再抽液;无效(NR):胸腔积液继续迅速产生或胸腔积液减少1/2以下,症状无改善,1个月内需再次抽液者。有效为CR+PR。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胸腔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16 号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先给予B超检查定位后常规消毒,局麻后用配套的特制注射器穿刺,回抽到胸腔积液后,将导引钢丝从注射器内腔插入至胸腔约10cm,固定钢丝,退出穿刺针,再将中心静脉导管沿钢丝末端向胸壁内推进达胸腔内约15cm,取出导丝并固定导管,外接引流袋,持续引流直至胸腔积液引流彻底(一般24~48h),A组注入生理盐水40ml+恩格菲5000u+顺铂60mg+地塞米松10mg;B组注入生理盐水40ml+顺铂60mg+地塞米松10mg。注药后嘱患者定时变换,以便药物与胸膜充分接触。每周注射1次,如仍有积液,则重复上述治疗,每例最多注射4次。定期行X线胸片或B超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胸腔积液的变化。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均常规止吐及补液,并观察血常规,进行胸腔积液B超及X线胸片检查评定疗效。
2 结果
2.1 两组胸腔积液的疗效对比 见表1,A组有效率88%,B组5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见表2,A组升高率53%,B组29%,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胸腔积液疗效对比 (略)
表2 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 (略)
2.2 不良反应 A组有8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8.7℃之间,48h多能恢复,少数患者有感冒样症状,对症处理缓解;B组有5例患者出现发热, 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处理。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和骨髓抑制,经药物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未发现有肾功能损害的病例。
3 讨论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以肺癌、乳腺癌最多见,二者约占65%[2]。随着对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治疗现已被公认为除手术、放疗、化疗外的第四大治疗手段。恩格菲为新型的抗肿瘤生物反应调节剂,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从金葡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的含有氨基酸、多肽、酶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新型抗原制剂[3]。本文显示恩格菲联合顺铂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恩格菲或顺铂,不良反应与单药组相比无明显区别,恩格菲具有拮抗化疗药物对骨髓毒性作用以及不良反应轻的特点,恩格菲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改善体质,提高患者的化疗耐受性,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作用肯定。
恶性胸腔积液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因此,胸腔积液的治疗实际上以胸腔内治疗为主, 原始的胸穿抽液给药的方法多数3~7天胸腔积液仍积聚到抽液前水平,疗效差,反复多次抽出胸腔积液可带来血浆蛋白下降、气胸、脓胸等并发症。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持续引流胸腔积液与外科置管相比,不需皮肤切开,置管技术简便,安全、创伤轻微、活动不受限制,引流速度可调节,可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抽液所致的并发症,此方法对年老体弱患者尤为适合。
【参考文献】
1 Ostrowski MJ. An assessment of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controlling the reaccumulation of malignant effusion using intracavity bleomycin.Cancer,1986,57:221.
关键词:旅游;休闲;绿色;人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休闲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华阴市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就是要把华阴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境地。本文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打造“休闲之都”,做一些初浅探索与思考。
一、“旅游休闲之都”要突显一个“景”字。
华阴不仅有华山,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华阴有山无水,山上扩容有限;山下景点说起来很多,看起来很少。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山下旅游资源开发上作文章,在围绕华山旅游配套上作文章。近年来,华阴的旅游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华阴除了山上景点丰富外,山下却没有多少,虽有景点,许多未开发。因而,提出应改过去“山上扩容,山下留客”为“山下造景,山下留客”。因为,山下造景可以,山上扩容却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还会破坏景观。因而应当在山下造景上下功夫。加之索道和西潼高速的建成,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应当设法让游客在山下停留的时间加长,才能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收入,繁荣地方经济之目的。依山傍水,是一个地方风景优雅的基础和前提。建议修建“太华湖”(修建城河公园就很好)。既能蓄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华山脚下增添新景,又是一个防汛保安工程。从长远看,湖水还能与地下水形成水资源循环使用。风景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深圳有“锦绣中华”,云南有“世界园艺博览会”,“东都洛阳”有“牡丹花会”,我们华阴也可以搞“月季花会”。“华山花卉生态示范园”。在扩大华山旅游外延上下功夫。
二、旅游休闲之都要突出一个“绿”字。
首先,吃要“绿色”的。一定要倡导健康饮食,生态饮食,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因此,我们既要让游客吃得可心、惬意,又要让游客吃得安全放心。这就给我们的宾馆、饭店等餐饮业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次,住要“绿色”的。现在,人们旅居的环境,并非一定要硬件上多么高档。比如,宾馆饭店的客房里摆一些高档、名贵的花卉,既能令人赏心悦目,又能净化空气。三是行要“绿色”的。华阴作为古城西安的“后花园”、作为“中原入陕第一市”要有绿色,作为旅游休闲之都更要有绿色。华阴人多地少,但非耕地面积确实不少,植树造林即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环境效益。
三,旅游休闲之都要杜绝一个“污”字。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影响,旅游活动从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景观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等不可持续现象。华阴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城市。招商引资,扩大开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能再搞什么“污染大户”
了,污染小户也不能有。作为“旅游休闲之都”,就更应该倍加关注,倍加重视。
四、旅游休闲之都要挖掘一个“文”字。
大家熟知的一部《少林寺》电影,把嵩山的旅游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一首比阿乌演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云南风光的代名词、代表作。我们华山的“华岳仙掌”、“下棋亭”、“华山雄姿”,到底哪一个能成为世人心目的“主景”或华山的代表?原因就在于缺乏大手笔、高层次和名人、名剧、名片的宣传推介,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碟片”也没有。
近年来,“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在北京走红之后,来华阴的游客想要欣赏华阴老腔,却是不容易的。
华山脚下有很多历史典故、人文景观,但是缺乏挖掘与整合。西岳庙内的“天下第一碑”,若没有人讲解,谁能知晓;杨震的“垂廉四知”,连一块碑文也没有,只有一个很不象景的画像,杨氏的“清白传家”在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浪潮中,只有市纪委不久前才办了一个“四知”网站。“一柏一石一眼井”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现在却水枯了,柏死了,石飞了。因此华阴厚重的历史人文辉煌,亟待开发。
建设“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域发展的思路不动摇,一个新兴的充满希望的魅力华阴——“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必将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网络传承;戏曲艺术;传统艺术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7.06.230
1 文献综述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表现的大多是民间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闫飞瑜[1]认为传统戏曲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更充足的发展;余浩[2]提出利用微传播“微”赢天下;房晓[3]指出戏曲文化要有品牌,要返老童走时尚路线,形式内容要创新,还要落地还俗走群众路线,目标群体大众化。互联网的发展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戏曲受众群体边缘化。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义不容辞。王廷信[4] 和杨燕等[5] 对戏曲艺术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将当下定位为戏曲传播新时代,并对目前存在的戏曲网站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统计,从戏曲网站传播的意义、网络戏曲传播的特点几方面来对戏曲网站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孙昭[6]在文章中提到2013 年,陕西省委提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实现“陕西梦”,助推“中国梦”创造良好氛围,凝聚正能量的号召。其中和谐陕西是实现“陕西梦”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艺术工作的核心内容,而网络与戏曲的联姻无疑能够为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设和谐陕西提供一种契机。郭宇芝[7]提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戏曲文化市场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面对现实,了解市场并且依靠市场来实现可循环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需要认清形势、勇于创新,以互联网思维为工具重新思考市场发展的契机,借鉴互联网经济的成功模式,开拓戏曲市场发展的新路。
2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的现状
2.1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传播途径多样化
“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舞台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广播影视传播时代,最后还有一个就是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它跨越了时间限制和空间范围,以其独有的时效性、广泛性、快捷性,为戏曲艺术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周华斌[8]教授认为,戏曲从最初的通过“勾栏”、广场、戏园、剧场的传播到如今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传播,不仅改变了戏曲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创作了新的戏曲类型,又使戏曲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当下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直播、微电影等传播途径,极大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2.2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平台多元化
戏曲艺术的发展平台在移动端的集中趋势下主要体现在专门的戏曲传播门户网站、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在一些图片网站、视频网站、网络交易平台上也有与戏曲有关的内容,强大的网络空间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虚拟舞台”。
2.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数据信息共享化
建立戏曲艺术“非遗”传承数据库,整合网络戏曲艺术资源,是实现戏曲艺术资源交流共享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说“戏曲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功能有两种――展示和交流”[9]。戏曲艺术的发展在于人们对戏曲资源的交流、理解、接纳与吸收。互联网所包含的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下用户不但可以方便快捷地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分享自己所推崇的戏曲艺术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
2.4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表现形式多样化
基于人们对戏曲艺术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戏曲艺术自身网络传承的客观要求,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步多样化。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在2016年春晚上将流行音乐与戏曲艺术大胆融合,《华阴老腔一声喊》展示了新式摇滚的巨大魅力,颠覆了人们对戏曲艺术的传统观念;陶吹摹端杖说》、李玟的《刀马旦》等,均将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少年版《白蛇传》将黄梅戏与影视作品巧妙结合,深受大众喜爱与追捧;蔡国庆在综艺节目中一首《霍元甲》嗨爆全场,流行街舞与戏曲艺术的相互融合,让人叹为观止。流行元素为网络传承下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蓬勃发展。
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存在的问题
3.1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非遗传承人才缺失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厚重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戏曲艺术传承人逐渐趋于高龄化。例如,2016年春晚中张喜民带领的华阴老腔团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非遗传承中,年青一代的爱好者少之又少。甚至,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剧种之一锡剧也曾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3.2 戏曲艺术不同剧种网络传承的受众群体差异大
我国戏曲艺术剧种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吸引的受众群体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不同剧种网络数据调查分析发现:秦腔播放量与点击量始终高于昆曲,整体起伏并不大;而京剧与华阴老腔的比较中,京剧播放量与点击量远远高于华阴老腔,且华阴老腔的浏览数量始终较低且区域平缓。这种现状最直接地表明,戏曲艺术的发展重心不仅是网络传承,而且在于受众群体的受众需求和自身知名度的高低。
3.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互联网为戏曲艺术传承提供了客观的外部条件,但同时,更应该注重戏曲艺术文化的本质创新。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以强大的包容性融合各种优秀文化,形成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
现在,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形式、戏曲与流行音乐、舞蹈、影视作品融合等。如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吹摹端杖说》、李玟的《刀马旦》等都深受人们喜爱。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与艺术创作者支持与创新。
3.4 网络传承下有知名度的网站占比较低,且影响力较为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2011 年我国互联网上存在的戏曲网站林林总总,专业的戏曲网站至少在 1100家以上[10],戏曲网站的建设不断增加。但是,知名度较高的网站所占比例太低。尽管戏曲艺术网站处于上升阶段,但从全球范围横向对比,我国戏曲艺术网站还是缺乏一定的实力与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戏曲艺术文化的网络传承与发展。
3.5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戏曲艺术的网络传承,不仅在于企业、个人的努力和创新,同时更在于政府的领导与支持。目前很多戏曲网站的发展停滞不前,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的问题,导致网站各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企业缺乏政府政策支持,造成其融资难,网站运营成本高,很多小的戏曲艺术网站纷纷关闭,同时,政府对戏曲艺术宣传力度小,了解的人少,导致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小。
4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戏曲艺术文化网络传承发展应遵循四步走原则:①培育人才;②勇于创新;③扩大影响;④政府支持。
4.1 加大戏曲艺术文化的教育力度,大力培养戏曲艺术人才
大力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是对其网络传承的基本要求。应该加强传统的戏曲艺术文化教育,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戏曲艺术是我国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与积累,戏曲艺术的网络传承,依靠的并不仅是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研究发展,更是当下年轻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与责任。
4.2 提高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创新能力
纵观我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广场厅堂,到后来的广播电台、电影电视,每种媒介的诞生都在拓展蚯艺术的外延[11],戏曲广播、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和专题片等戏曲“变异生态”[12]或“延伸生态”[13]的出现,既忠实了舞台戏曲文化,又赋予戏曲以新时代生命。戏曲艺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1)革新戏曲艺术的内容与思想。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戏曲艺术的内容创新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要求和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
(2)加强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传统戏曲艺术单一的表现形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时尚戏曲艺术的消费需求。应该认识到戏曲艺术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将其与时尚的音乐、影视、动漫、游戏、舞蹈、小说、话剧等融合起来,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
4.3 增强戏曲艺术网站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戏曲艺术网站建设是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包含三层内容:
(1)资金充足是戏曲艺术网站建设的必要条件。很多戏曲艺术网站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甚至有的网站建设半途而废,根本原因在于网站建设过程中盈利模式的固化,从而导致网站建设成本高,利润低,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2)戏曲艺术网站建设技术不成熟。有学者认为“目前的运转都是完全凭着自己对戏曲的热情和钟爱,再加上自己有限的资金来源和有效的网站赢利模式直接引导着戏曲网站的正常运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戏曲网站生存的关键问题”。应该努力提高戏曲艺术网站建设的维护技术和资源更新技术。
(3)企业戏曲艺术网站建设应遵循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实现资金与技术的有效整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促进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快速发展。
4.4 加强政府对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1)加大对戏曲艺术文化网络传承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政策偏移。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知名度。
(3)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戏曲艺术文化的网站建设,降低企业融资难度,促进企业转型和戏曲艺术文化的发展。
(4)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是网络传承戏曲艺术文化的根本保障。
(5)弘扬优秀戏曲艺术文化,加强对戏曲艺术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5 结 论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创新的本质要求。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发展代表的不仅是文化本身,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刻体现。戏曲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个人、企业、政府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闫飞瑜.戏曲艺术的网络普及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3(9):116-118.
[2] 余浩.自媒体时代的戏曲微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6(5):38.
[3] 房晓.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J].投资北京,2013(8):38-40.
[4]王廷信.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戏曲研究,2004(3):101.
[5] 杨燕,韩|,周斌.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68-72.
[6] 孙昭.传统戏曲艺术的浴火重生――陕西省戏曲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当代戏剧,2016(6):42.
[7]郭宇芝.互联网时代的戏曲文化市场发展契机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82-85.
[8] 周华斌.戏曲与载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44.
[9]云海辉,杨燕.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82-85.
[10]云海辉,杨燕.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J].现代传播,2011(8).
[11] 杨燕,周斌,韩坤,等.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200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