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师职称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6: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师职称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师职称论文

第1篇

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第2篇

关键字:景观;硬质景观;作用与分类;设计;新思路

Abstract:Hardlandscapei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landscapes,whichattractmoreandmoreattention.Thepapersumsupthedefinitionofthehardlandscapes,thenclassifiesthehardlandscapes,anddiscussesthenewnotioninmodernhardlandscapedesign.

Keyword:landscape;hardlandscape;theuseandclassification;design;newmethod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作为现代、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硬质景观在改变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景观作品的驾驭能力。本文总结了硬质景观的定义,提出新的分类,并初步归纳了硬质景观设计在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中的新思路,力求启迪设计者将硬质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1、相关概念

1.1景观

景观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美学概念到地理学概念再到生态学概念三个阶段。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2]。后来,“景观设计”一词是吉尔伯特·密森(GilbertMeason)最早使用。1899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正式产生。第三阶段的景观是生态学概念的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总之,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所论及的“景观”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景观设计学则是一门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它应该是同时具备景观形态研究、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的人性化研究三个层次[3]。

1.2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4]。本文结合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5],认为城市硬质景观即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广场、运动场)、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2、硬质景观的分类

硬质景观分类有很多种,如根据美学原则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硬质景观[6];根据设计要素又可分为步行环境、车辆环境、街道小品三类[7]。还有根据硬质景观使用用途分为类形成的道路、驳岸、铺地、小品四类[8]。本文主要从硬质景观的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再在此基础上划分。

2.1实用型硬质景观

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其中,道路环境又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运动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小品即照明灯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垃圾箱、电话亭、洗手池等。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突出体现了硬质景观使用功能强大、经久耐用等特点。

2.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十分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小品即园林绿化中的假山置石、景墙、花架、花盆等。这类景观是以装饰需要为主而设置的,都具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的特点,体现了硬质景观的美化功能。

2.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一些硬质景观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如设施小品中的灯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装饰作用;装饰小品中的假山、花架、喷泉等,既是观赏美景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这类具有综合功能硬质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3现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也丰富了当代景观设计的语汇。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造园材料的丰富及景观设计思潮的不断创新,使硬质景观材料和设计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向新的方向不断完善。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出现在景观作品中,而且收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3.1后现代主义符号学诠释新景观

“符号学”最初是研究语言学上的符号(Sign)或象征(Symbol)的学科,后被运用到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研究的领域,随后出现了建筑符号和城市空间的符号学。“景观作为符号”是后现代主义的景观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符号类型又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9]。

现代硬质景观由于其材料丰富、可塑性强、功能多样等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扬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设计思潮。利用景观符号的“形”,使使用者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意”,进而传达现代设计的“神”,正所谓聚“形”、延“意”、传“神”,在审美和内涵两方面得到了超越。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对景观符号的应用。文丘里在富兰克林庭院的设计中,利用不锈钢骨架模拟原有建筑,创造出历史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广场,以历史片断、夸张的细部及舞台剧似的场景,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10]。

.2材质色彩创造“软”的质感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他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对城市整体景观、街道和社区的色彩都进行规划。城市的标志色彩又由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和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主要由人行道及广场铺装、各种标示广告牌及城市设施的用色)构成。虽然硬质景观大多材质坚硬,在心理上给人坚定、理性、现代的感觉,难以有亲近感。但多种人工原料色彩的可控制性,使硬质景观比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具有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通过色彩的调和,形成与软质景观一样有亲和力的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的代表人物如玛莎.施瓦茨。她设计的“面包圈花园”(BagelGarden),将面包作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以面包圈的黄色和沙砾的紫色作对比,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再如,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前广场,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可识别的景观设计”。

3.3注重景观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

景观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现代硬质景观设计不同与传统设计的方面,就在于它还考虑诸多不能由视觉显现的设计因素,如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建设等。因此说现代硬质景观设计是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社会、自然、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中山岐江公园及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都是将硬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设计相结合的范例。两个设计都是使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保留了工厂基址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也保留了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4、结论

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造型丰富,材料繁多,而又充分显现了现代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受设计者的青睐,使用者对硬质景观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硬质景观的设计和发展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而硬质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的效果,正是可以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砝码之一,甚至成为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认真探讨硬质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理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才能在设计中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2.

[4]M.盖奇(MichaelGage),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城市硬质景观设计[M].张仲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5]王春沐.居住区开发空间中硬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5,21(2):7.

[6]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3):125-126.

[7]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第3篇

(一)未能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现今大部分企业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知识成本的较量,更谈不上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因此,导致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约束弱化,企业隐形的成本增加。另外,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由于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而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最终走进了只重“产量”不重“销量”、重视有形成本、忽视无形成本的思维误区。

(二)成本管理理念滞后,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

许多企业未能站在战略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对广义成本进行管理,片面强调狭义的成本控制。在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仍以生产制造过程的耗费为主,停留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上,导致成本核算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企业成本核算中只重视物质资料而轻视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我国有大量学者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仍然以物质资料为重点,而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物化劳动消耗成本、知识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的总和。笔者认为,成本补偿只有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消耗与支出,才能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企业发生的许多成本是获取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必要手段,管理层应将“成本观”转换为“投资观”,平衡人本和成本的关系,提升成本管理绩效。

(三)传统会计成本的分类及核算方法陈旧,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产的导向已悄然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导向型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单件化和知识化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生产的单一化、批量化和物质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传统工业中成本分配的品种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由于企业中知识因素的运用随处可见,但企业自身并未把知识因素的耗用加入成本核算的行列,导致企业资产价值流失情况加剧,价值补偿严重不足。也没有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种种因素,使得企业成本计算不足,导致盈利虚高,从而最终产生信息失真的后果。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与时俱进地树立人本财务观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习惯于只重视成本,忽视人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增大。富士康“跳楼门”、三鹿企业的破产就是片面节约成本、忽视对劳动者、消费者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所引发的悲剧,企业管理者应引以为戒。知识经济也是人本经济,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及管理,体现了对知识资本和人的尊重。人是创造知识资本和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本财务打破了现行财务成本管理物是人非、财务成本核算见物不见人的格局,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新资本纳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层树立人本财务观,对企业整体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改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应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核心技术的成本效益,不断地开发核心新技术,不能因为一项新技术在初始发展阶段的成本费用很高而放弃投入。其次,在新形势下,企业应重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尤其重视由知识资产转化为固定成本的那部分,从而促进企业在知识成本方面效益的提高。最后,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局限于着重企业内部、着重于变动成本,不适应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因而应该逐步被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所取代,如成本分析法、目标成本法等,这些方法不仅着眼于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甚至超出企业可能的存在时限,从源头到源尾对企业的长期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将知识资本纳入成本核算及管理的范畴

首先,知识资产的计价。企业知识资产按获得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自创、外购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自创的知识资产,可按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主要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对于外购的知识资产,可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主要有如外购的专利、版权、设计等;对于接受投资的知识资产,则按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入账。其次,知识资产的摊销。对某些减值速度快的知识资产,为了提高知识资产的更新能力,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中,以弥补企业价值补偿严重不足。再次,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即按照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各项知识成本,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从而使知识成本的分配与实际使用情况大致相符。徐国君、赵书东(2009)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思想在人本价值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作业成本法可以核算出每一员工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每一员工分享的价值,这为降低委托成本、选择员工、激励员工等价值管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并且利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核算出增值流程、不增值流程以及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为企业流程以及作业改进提供了方向。最后,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分配。无论是高级劳动者提供的高级知识资本,还是普通劳动者提供的普通知识资本,均应享有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短时期来看,企业分配给劳动者的这部分收益构成企业的社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但长期看来,对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和对象会激发劳动效能,改善劳资关系,提升企业商誉,最终会促进企业组织资本和结构资本等其他知识资本的提升。

(三)加强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第4篇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对成本内涵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生产企业这时会选择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这就会引起企业生产准备过程中的调整费用将会大幅度增加。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将产品成本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产品成本进行重新界定划分已经势在必行。

(二)生产要素的扩展对成本内涵的影响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公式W=C+V+M,即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此公式在工业经济时代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中,知识资源的含量越来越大,所以产品成本构成中必须包含知识资源消耗这一要素,因此商品价值个构成公式应该写为:W=C+V+I+M,其中产品成本=C+V+I。

二、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也成为了产品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源已经取代资本资源成为企业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之相对应,知识资源也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因此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的要求,改进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批新产业兴起,例如网络公司的出现。这些公司只是虚拟公司,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实体,而且对于现行的制造成本占全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的消耗比重会越来越大。成本内容和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随之发生变化。

(三)“零存货”成为可能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将普遍的融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实现自动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供应、前后工序的相互衔接都将趋于协调,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就将消失,实现“零存货”。(四)新的制造环境将对成本会计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影响,传动的会计成本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会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使成本控制也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也必然发生一系列变化。(五)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将会多彩多样,企业生产将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

三、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现行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拓宽成本核算的内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知识的投入和消耗也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应作为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并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因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形资产价值在产成品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如果无形资产不计入产品成本,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否、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往往决定企业的效益,而这些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支出在目前核算体系下计入费用,这样会低估产品的成本,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成本应该计入产品成本。

(二)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进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技术的发展,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加,劳动力成本则相对下降。如果仍然按照产品生产工时或者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就会造成知识含量高、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而知识含量低、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法引入了作业、作业中心、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成本动因等多个新概念,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业成本法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作业中心,然后将作业成本按作业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产品。因此,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使用作业成本法,这样使得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

(三)以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的消耗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将大幅度提高。而且工业经济时代那些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逐渐由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或者由他们所操控的机器所替代。因此,在工业经济环境下选择以工人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产品成本的高低已经不取决于活劳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消耗,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消耗将取代工人的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四)用分批法替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以前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工艺特点的品种法已经很难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用分批法取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发挥分批法核算的特点,体现知识经济对成本核算要求。

(五)改变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和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可以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适应知识经济的成本计量模式,以反映各类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结论

第5篇

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历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城市的特色。一方面,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并培育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它能够不断改变和塑造城市景观,两者在一个反馈环中相互影响[1]。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作为两种客观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需要通过人作为中介才能实现。(1)城市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尽管城市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元素出现,但它是能够被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这种对于城市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从而塑造着城市景观设计者、决策者及公众的意识形态方面,再以不同强度影响城市的格局、肌理和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迎合某一群体共同的使用需求与价值取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有时候是温和渐进式的塑造,有时候则是疾风暴雨般的骤变。比如,罗马就是在渐进式的城市建设中延续着城市文化,因而留下了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反映了罗马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而巴黎则是在19世纪经过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改造和重建后呈现出现在的景象,反映了19世纪工业发展对城市的功能需求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自身成就的标榜。(2)城市景观对于城市文化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需要借助于人来实现。人们不仅建造景观,而且还通过观赏和体验来理解景观,并且依据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们对某个城市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通常来自于城市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场所,因为它们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脑海中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形象”,再通过群体的共识,便会发展成为大众对城市的文化认知[2]。人们对这些景观场所进行改造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其原有的文化特征,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文化氛围,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积淀,又会孕育出新的城市文化。

2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

2.1视觉符号化表达

通过视觉符号来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文化表达方式。符号是可以为人类所感知的能够代表意义的载体形式,是联系物质和意识的桥梁,也是文化的产物[3]。人们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代表或区分某种事物,是信息传播和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尤其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使得许多城市身陷“千城一面”的危机时,景观视觉符号常以寓意深刻的形态语言展现城市的历史片段或民风民俗,成为人们认知、体验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4]。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在设计和建设中就大量运用了体现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比如在色彩上,公园将红、黄、白、灰等最能表现皇城色彩的颜色作为基调色,反复运用在景观小品、铺地、植物和灯光色彩上,给人以极强的心理暗示,同时通过一系列分布于空间节点中的主题雕塑概括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民俗风情。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城市文化的时候要注意特定的时代、地域、社会背景及价值观等方面因素。比如,日本庭园的枯山水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是与其形成的时代、地域文化紧密联系,中国古典园林也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如果把枯山水作为一种符号直接插入中国古典园林,势必与整体环境不和谐,其文化意义也会让人难以理解。因此,在景观视觉符号的选择上,必须紧扣城市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放入恰当的城市环境中,才能引导欣赏者正确领悟其所要传达的内涵。在我国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对视觉符号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些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对视觉符号生搬硬套,甚至直接复制,导致城市景观丧失特色。还有的城市想要吸引眼球,运用一些造型奇特而突兀的景观视觉符号,结果违背人们的审美偏好,也难以和城市的环境相和谐。这种对符号的不合理使用反映了部分城市建设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不仅不能产生优秀的城市景观,还会损害城市形象。

2.2场景氛围的营造

处于城市文化结构中层的制度与行为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更是城市特色的重要来源。但是,这个层面的城市文化仅仅依靠视觉符号来表现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场景来激发。实际上,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不仅仅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的视觉观感,更重要的是它们凝聚了人的活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新建的城市景观如何吸引人的参与,激发人的活动呢?阿摩斯•拉普卜特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中提出了“场景”和“规则”的概念。场景和空间不同,空间是客观的存在,并不具有文化信息,而场景则由于融入了人的活动,从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5]。比如,欧洲街道和广场上会形成人们喝咖啡、聊天的场景,而中国街道和广场上则会呈现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场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仅仅提供空洞单调的空间,而应该站在空间使用者的角度,营造他们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景”。“场景”的营造离不开对“规则”的解读,这里的“规则”实际就是某种文化中经过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规则”形成了环境的性质,也限定了不同空间中人的行为和活动,使得空间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就应当对当地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理想环境的理解进行深入调研,将其中对今天生活有意义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促使新建景观对人的活动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比如在成都都江堰广场设计前,设计师了解到场地北侧原有的一些揽船用的水泥坑一直是是当地人玩牌、看牌的适宜场所,于是在广场设计时按照原来水泥坑的尺寸设计了一系列5m×5m见方的、由矮墙石凳围合成的小空间,空间内布置石桌石凳,给人们提供玩牌、看牌的场所,从而将当地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延续下来,形成了极富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6]。

2.3精神与心理的满足

城市景观设计除了通过提炼视觉符号、营造场景氛围的方式来表现城市文化,还应该注意传承和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实际上,富有文化含义的视觉符号、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场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但是要进一步表现一个地域的精神、价值观、审美趣味等,那就要上升到城市的精神文化层面。如前所述,中国城市景观的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北京紫禁城还是江南古镇民居,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苏州私家园林,都体现了人顺应于天、与自然相融的天人思想。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更是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把人们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为对人们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7],成为中国传统哲学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中国当代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精神文化的精髓基础上的,因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必须深入研究传统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解决好传统精神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转化问题。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简单复制或挪用,而是在认识传统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行分析、评估、扬弃及更新发展,将那些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提取出来,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新的创意和启发[8]。比如,中国传统景观艺术中蕴含浓郁的人文精神,但其毕竟主要是为少数人服务,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所以在当代景观理想的探索过程中,应该从现实的需求出发,寻找其中的民族智慧。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营造出山环水抱、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审美意趣,而且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让古老的城市轴线融入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9]。因此,优秀的城市景观应该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赋予景观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3结语

第6篇

(1)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依赖,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风险。

从全球产业分工及其价值链角度来看,中国的产业和城市经济由于后发劣势,一般集中于加工制造和资源出口环节。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分工深化和产业升级的机遇,会导致一方面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生产率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制造业也会因为缺乏生产业的支撑而被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也陷入低水平循环,出现路径依赖。

(2)盲目产业转移,出现空心化问题风险。

国内部分大城市出现为解决城市病而解决城市病的简单一刀切现象,对城市发展和产业变迁的阶段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正确判断,不理解生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制造业升级的背景,盲目鼓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和城市经济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陷入衰落的困境。

(3)对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认识不足。

国内外都存在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不足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曾经因为“滞胀”现象对服务业发展产生怀疑,出现诸如“卡尔多定律”、“新工业主义理论”和“自我服务理论”等质疑,认为服务的作用是消极被动的,依赖于商品的生产,不对经济增长做贡献,服务活动导致了生产率的不增长和低增长。

(4)错误的执政理念和政绩观的挑战。

受到官员任期限制和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重视工业而轻视服务业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偏重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大项目多,投资后见效快,拉动地方GDP增长的作用相对显著。同时,把服务业许多领域当作非生产性活动来对待,把经济发展片面地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忽视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服务生活、提高市民福利、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城市经济良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服务经济的转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全球经济正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结构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服务业产值在全球GDP占比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密集化使其内部结构不断升级,成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经济结构。更进一步,服务活动可以是经济增长的独立发动机,它创造就业,满足需求,助力生产,推动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2)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

从OECD国家发展的经验数据来看,服务业的第一波上升期发生在人均收入1800美元左右,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第二波上升期发生在人均收入4000美元左右,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通讯、计算机、法律、广告和商务服务等,并且第二波现代服务业的上升更加迅猛。不同的国家或者区域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逻辑不同,城市产业转型要注意把握好两者的阶段性关联。

(3)生产业嵌入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升效率。

生产业通过“干中学”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到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价值链的分解强化产业间关联关系,并经由知识溢出效应扩散到整个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改进产业链和服务业自身的效率,使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并使整体的产业利润率和环保水平提高。

(4)服务业推动城市工业化与城市良性互动。

在城市经济发展高级阶段,服务业通过就业效应、出口效应、产品竞争力效应、吸引力效应等四个机制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四大效应,是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城市在二战以后,成功实现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型的关键因素,是这些城市治愈环境疾病、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突破口,也是他们能够保持在国际城市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原因。

(5)服务业的就业吸纳与优化效应。

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就不大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了,而服务业则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成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全球性特大城市,其生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的基础部门并向城市周边输出服务,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同时,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强化城市主体结构,紧密衔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城市格局和城市体系,进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城市整体就业吸纳能力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

(6)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必然性和规律。

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并能通过空间上的聚集降低消费者的寻求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形成良性循环。聚集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分担基础设施,并带来信息和技术渠道的共享和吸引力提高。服务业集聚一般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历史上大城市内部服务业首先集中在CBD区域,然后开始向郊区分散,最后又在大城市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重新集聚。能够实现标准化、传统具有“后台”功能、不需要采用面对面接触方式的服务业,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有利于降低营运成本。而不能实现标准化、具有高度“前台”功能,如法律、管理、公关、咨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复杂生产服务企业,依赖与顾客面对面接触,仍需在大城市集聚。

(7)服务业影响城市体系重构。

服务业集聚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也会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差异化分布,甚至导致对城市等级序列的重构。事实上,生产业都倾向于在特大城市布局,如企业总部、金融中心倾向于集中在全球性城市,那些非特大城市、甚至较小的大城市的生产业则处于相对的劣势,进而导致有效机会的不均衡分布、地区经济重构持续进行,还影响到地区内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跨国生产企业的布局及其布局调整,会影响世界城市网络结构和大城市经济,即服务业对重构城市经济结构有直接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世界范围的城市体系结构的重构。

(8)实现产业环保转型,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

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空气质量较差,1987年有69天空气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国家标准,但是美国1980年开始调整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降低能源使用强度,减少城市中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效果显著,纽约市有毒物质释放量大大降低,到1993年,其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在此过程中,纽约市的经济总量并没有降低,服务业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快速成长,市区向服务业集聚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人口也进一步集聚,工业能源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商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居民用能持续上升,但是属于总体可控。总之,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必然选择,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关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知识,通过价值链分工实现产业环保转型,不断创新服务的技术和手段,加快用信息化、智能化、节约型、清洁型、环保型等现代技术和服务来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从而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重点

(1)把握好地区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有序发展。

在理解阶段差异的基础上,既不能过分超前,又不能过分滞后。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增加工业制造业中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等;当工业化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制造业与生产业开始互动发展,互相促进,互为前提,共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价值链两端即生产业转型,价值链中间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同时,在服务业内部,不同类型服务业具有不同的发展背景、适合阶段、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需要区分对待。

(2)破除行业垄断,推动事业单位改革,释放服务业。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有些部门过分强调产业兼有的社会属性,包括银行调节经济手段属性,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属性,文化、传媒意识形态属性等,大量本应作为营利性市场主体存在的经营性机构存在于社会事业单位之中,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太低导致大量服务需求内置。需要打破政府或国有经济垄断经营,对社会资本开放,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在服务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3)抓好规划、招商、政策的一条龙服务与管理。

作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像以往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多管齐下、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促进服务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明显提升。包括重点发展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从编制规划、政策体系、产业指导、招引项目,到考核评估、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统计制度、税负体系、人才培养引进、行政审批、执法效率等方面,抓紧落实系统化的一条龙服务与管理。

(4)平衡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做好特大城市服务业的都市中心集聚与多区域、多中心扩散集聚的平衡,特大城市内部按照多级中心模式发展CBD体系,满足不同服务业类型的发展需要,同时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结构优化要立足于解决城市病和增强居民福利,即把行政、教育、医疗、养老等具有很强社会属性的公共资源有意识地分拆和多中心分散,保证各级地方的活力和提供基础性需求。高度重视服务经济时代,大型生产业(总部)的布局优化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一个城市自身动态比较优势,在整个价值链的全球化中控制战略性环节,不断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其在区域城市等级序列中的位置。

(5)创新城市产业生态园区集聚。

第7篇

1.1植物栽植不合理,影响采光

重庆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常年雨水较多,年平均日照数少。许多小区旁栽植高大的常绿乔木,如香樟,黄葛兰等,严重影响采光。特别是一些90年代初的老式住宅区,植物生长迅速,如黄葛树等,枝繁叶茂,严重影响底层住户采光和通风,使得居民生活不方便。

1.2景观层次单一,植物种类少

一部分新建设的小区,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居住环境内种植大面积草坪,零星点缀一些小乔木及低矮灌木,景观空间层次感弱,结构单一。加上过多的硬质铺装场地,使居住环境枯燥、单一。而一些老式居民楼,经过改造,虽然物种种类得到了些提高,但是还存在结构层次不丰富等问题,乔木、灌木、地被存在形式单一,不能很合理的进行搭配。

1.3植物景观与雕塑、座椅等小品设施结合不当

部分居住区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忽略与植物景观的合理结合。标志性雕塑与周围的景观要素结合不恰当,孤立的挺立。夏季炎热的树荫下,没有乘凉的座椅;垃圾桶随意的摆列在大门的入口处,没有一些植物来进行部分遮蔽;儿童游乐设施及老年人健身设施附近植物稀少或没有等。硬质空间与植物空间的不恰当结合,使得住区的生态环境效益差。

1.4盲目引种外来植物,乡土植物运用较少

乡土植物的合理利用,例如四川大头茶、山桐子、北碚榕、油麻藤等,不仅能创造优美的环境,还能改善生态气候。有些开发商为了打造特色景点,盲目引种大量的外来物种,如假槟榔,来打造海滨情调的环境,观赏性较好,但是不能在炎热的夏季提供遮阴的场所。

2.居住区植物景观的作用

2.1改善生态环境

植物景观具有遮阳降温、改善小气候、吸尘降温、降低温室效应等功效。

2.2创造舒适的外部居住环境

利用植物景观的设计,能恰当的遮挡一些视觉不佳的现象。利用低矮茂密的灌木,可遮挡水电网设施;利用小乔木,将生活垃圾堆掩盖住;枝叶茂盛的植物可遮挡建筑空间的一些败笔。恰当的植物景观的设计,为人们创造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

3.重庆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3.1乡土性原则

保护基地原有树种,保护名木古树。充分利用(如四川大头茶、山桐子、北碚榕等)重庆乡土植物,依据不同的景观空间并适当的配置彩叶树种,形成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

3.2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休息、娱乐的舒适场所。避免栽植有毒害的植物如夹竹桃,叶尖如刺如狭叶十大功劳,避免栽植过多柳树(花絮飘落过多)等。选择的植物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供人赏心悦目。为居民创造一个游憩、社会交往及活动观赏的场所。3.3特色性原则依据重庆特有的山地地形,结合本地植物的形态、色彩、大小和质地,创造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多层次立体空间景观和独特的有意境的景观空间。

3.4整体性原则

在满足住区整体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主调及基调树种。如住区入口处景观,可利用植物引导视线,软化空间环境,常形成半开敞或开敞的植物景观。住区的道路绿化常选用桢楠、天竺桂等枝叶茂密,具有枝下高等树种作为主调树种;二级道路则可种植紫薇、黄花槐等一些开花小乔木。主从分明,营造不同的景观。

4.居住区植物景观营造手法

4.1覆盖

运用植物材料进行订平面的界定。住区常选择攀援植物借助木构和廊架来形成,或者选用树冠较大的大乔木丛植或群植形成,覆盖的特点、高度、形式及范围对他们所限定的景观空间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4.2围合

住区景观空间界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叶丛的疏密、树干及分支的高度来进行围合。依据居民的需要,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形态、规格及质地来创造特定的空间。围合的形式有覆盖空间、垂直空间和封闭空间,无论怎样的围合,总是给居民带来一定的私密感或安定感。

4.3分割

利用植物对大空间再分割,可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重庆住区常常通过林冠线或林缘线的设计来划分,形成或大或小的空间;通过树木分支点的高低,创造开敞或封闭的空间。

5.适宜重庆住区的植物配置模式

5.1住区公共绿地适宜的植物配置模式

公共绿地主要为居民提供一个活动游憩的场所,绿化面积需占总面积的60%以上。绿化模式配置需考虑以下几方面:注意整体的构图表现,装饰性强,顶花植物丰富多彩;考虑与座椅、景墙、花架、廊亭等景观小品在色彩及形态上的协调;植物配置讲究姿态优美、色彩鲜艳、花朵茂盛等,四季有景观赏;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利用丰富的植物季相变化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上层:常绿植物如天竺桂、秋枫、小叶榕、枇杷、桢楠、杜英等,落叶植物如黄葛树、紫玉兰、羊蹄甲、鸡爪槭、紫叶李、紫薇、樱花、海棠等;中层:山茶、栀子、十大功劳、红继木、海桐、蒲葵、九重葛等;下层:鸢尾、月季、春羽、肾蕨、海芋等耐阴地被。

5.2住区道路适宜的植物配置模式

与城市道路不相同,是反映小区绿化,统一小区风格的重要部分。可选用高大的乔木、灌木、花镜等相结合,或一侧草坪、一侧乔灌方式结合,体现住区道路绿化的特色。上层植物:黄葛树、香樟、桂花、广玉兰、黄金间璧竹、龙爪槐、刺槐、樱花、紫玉兰、红叶李、垂柳、天竺桂等;中层:云南黄素馨、南天竹、山茶、海桐球、蚊母、棕竹等;下层:月季、文殊兰、蜘蛛抱蛋等花期较长的植物。

5.3住区宅旁绿地适宜的配置模式

这种模式即要考虑楼间通风,又要保证景观通透,不同层次的植物构成某一特定的季相变化,从而使种植设计在楼间绿地独立构成完整的园林景观。南侧楼阳光充足,选择喜阳性植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大,可选用广玉兰、樱花,配置石榴、紫薇等开花小灌木或是修剪整齐的黄杨或海桐球,以观赏为主;北侧楼冬季温度低,遮阳时间长,建议北侧6倍范围内不宜种植阳性植物;西侧楼夏季需耐阴,可选择高大的乔木如国槐、桂花,中层选用耐阴的灌木。上层:祯楠、黄葛树、水衫、紫薇、鸡爪械、垂丝海棠、广玉兰、桂花、香樟、天竺桂、桂花、香樟、杜英、银杏、紫玉兰、桃树、梅花、紫薇、紫叶李、樱花、双荚决明;中层:山茶、桅子、南天竹、凤凰竹、小腊、春鹃、夏鹃、金叶女贞、四季桂、阔叶十大功劳、贴梗海棠、腊梅;下层:麦冬、吉祥草文殊兰。

6.小结

第8篇

(一)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标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促进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了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事项;《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就工程建设中各个阶段的监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这都属于宏观方面的规定,现实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来确定下来。

(二)建筑市场经济发展不规范。笔者认为,我国建筑业已经逐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建筑市场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个别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即使实行招投标,但招投标环节违法,在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名招暗定”、“围标”、“串标”等情形若隐若现,甚至个别工程项目存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压级压价,变相收取管理费和“吃地皮”等现象;二是不规范设计、施工问题突出。施工单位方面的问题: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包、非法挂靠、转包或非法分包,自然人施工能力不足;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降低成本导致工程质量堪忧,为牟取利润,不计后果压低成本;在竣工验收中把关不严,弄虚作假,掩盖工程质量缺陷;设计单位行为不规范:谁承揽工程谁设计,设计单位的设计优势及专业之间的互补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设计质量监督站对设计质量的监测得不到及时检测;三是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系统不完善,现场监理工程师监督不到位。工程质量监督、监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施工现场监理行为不到位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个别监理单位人员资格、配备不符合要求,存在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由于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系统不完善,现场监理工程师监督不到位,致使一些工程质量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二、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措施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建设日趋完善,工程建设法制建设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但一些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还都属于宏观方面的规定,现实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来确定下来。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才能形成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配套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建筑市场运行才能有法可依,建筑市场才能走上了由“粗”到“细”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建设工程环节多、专业性强、辐射面广,市场又存在行业积习、诚信缺失等诸多问题,监管难度大是现实问题。但为了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笔者认为,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坚决打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完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服务功能,全面实施公示制度,强化工程合同管理,严禁搞“阴阳合同”;二是严格法定程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工程的施工图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强化监理委托程序,促进监理市场的规范化,严格监理资质管理,保持建设监理市场良好秩序,加强监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三是深入开展建筑领域各类专项治理活动。强化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推行文明施工、绿色施工;四是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对以劳务分包、施工联营、内部承包等形式变相转包分包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对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降低成本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为牟取利润,不计后果压低成本,在竣工验收中把关不严,弄虚作假,掩盖工程质量缺陷都要承担责任,并要采取罚款、调低建设资质、吊销资质等多种惩罚手段予以规制。

第9篇

关键字:景观;硬质景观;作用与分类;设计;新思路

Abstract:Hardlandscapeisanimportantpartofthecitylandscapes,whichattractmoreandmoreattention.Thepapersumsupthedefinitionofthehardlandscapes,thenclassifiesthehardlandscapes,anddiscussesthenewnotioninmodernhardlandscapedesign.

Keyword:landscape;hardlandscape;theuseandclassification;design;newmethod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作为现代、后现代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硬质景观在改变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体现了现代科技对景观作品的驾驭能力。本文总结了硬质景观的定义,提出新的分类,并初步归纳了硬质景观设计在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中的新思路,力求启迪设计者将硬质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

1、相关概念

1.1景观

景观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美学概念到地理学概念再到生态学概念三个阶段。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2]。后来,“景观设计”一词是吉尔伯特·密森(GilbertMeason)最早使用。1899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正式产生。第三阶段的景观是生态学概念的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总之,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所论及的“景观”总的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景观设计学则是一门自然与人文相交叉的学科。它应该是同时具备景观形态研究、景观生态研究和景观的人性化研究三个层次[3]。

1.2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4]。本文结合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5],认为城市硬质景观即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广场、运动场)、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2、硬质景观的分类

硬质景观分类有很多种,如根据美学原则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的硬质景观[6];根据设计要素又可分为步行环境、车辆环境、街道小品三类[7]。还有根据硬质景观使用用途分为类形成的道路、驳岸、铺地、小品四类[8]。本文主要从硬质景观的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再在此基础上划分。

2.1实用型硬质景观

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其中,道路环境又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车行道、停车场等;活动场所包括游乐场、运动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小品即照明灯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垃圾箱、电话亭、洗手池等。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突出体现了硬质景观使用功能强大、经久耐用等特点。

2.2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现代雕塑作品种类、材质、题材都十分广泛,已经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小品即园林绿化中的假山置石、景墙、花架、花盆等。这类景观是以装饰需要为主而设置的,都具有美化环境、赏心悦目的特点,体现了硬质景观的美化功能。

2.3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一些硬质景观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如设施小品中的灯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装饰作用;装饰小品中的假山、花架、喷泉等,既是观赏美景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这类具有综合功能硬质景观设计正是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3现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也丰富了当代景观设计的语汇。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造园材料的丰富及景观设计思潮的不断创新,使硬质景观材料和设计思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向新的方向不断完善。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出现在景观作品中,而且收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

3.1后现代主义符号学诠释新景观

“符号学”最初是研究语言学上的符号(Sign)或象征(Symbol)的学科,后被运用到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研究的领域,随后出现了建筑符号和城市空间的符号学。“景观作为符号”是后现代主义的景观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符号类型又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9]。

现代硬质景观由于其材料丰富、可塑性强、功能多样等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扬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设计思潮。利用景观符号的“形”,使使用者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意”,进而传达现代设计的“神”,正所谓聚“形”、延“意”、传“神”,在审美和内涵两方面得到了超越。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索对景观符号的应用。文丘里在富兰克林庭院的设计中,利用不锈钢骨架模拟原有建筑,创造出历史效果。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广场,以历史片断、夸张的细部及舞台剧似的场景,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10]。

3.2材质色彩创造“软”的质感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他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对城市整体景观、街道和社区的色彩都进行规划。城市的标志色彩又由总体色彩(主要由建筑构成)和近人尺度的城市硬质景观色彩(主要由人行道及广场铺装、各种标示广告牌及城市设施的用色)构成。虽然硬质景观大多材质坚硬,在心理上给人坚定、理性、现代的感觉,难以有亲近感。但多种人工原料色彩的可控制性,使硬质景观比植物,水体等软质景观具有更丰富的颜色选择,通过色彩的调和,形成与软质景观一样有亲和力的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的代表人物如玛莎.施瓦茨。她设计的“面包圈花园”(BagelGarden),将面包作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以面包圈的黄色和沙砾的紫色作对比,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再如,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前广场,鲜明的色彩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可识别的景观设计”。

3.3注重景观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

景观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其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现代硬质景观设计不同与传统设计的方面,就在于它还考虑诸多不能由视觉显现的设计因素,如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建设等。因此说现代硬质景观设计是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社会、自然、艺术的综合体。

我国中山岐江公园及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都是将硬质景观与社会、生态的设计相结合的范例。两个设计都是使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生,保留了工厂基址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也保留了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4、结论

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造型丰富,材料繁多,而又充分显现了现代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受设计者的青睐,使用者对硬质景观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硬质景观的设计和发展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而硬质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的效果,正是可以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砝码之一,甚至成为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认真探讨硬质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理解硬质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才能在设计中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2.

[4]M.盖奇(MichaelGage),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城市硬质景观设计[M].张仲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5]王春沐.居住区开发空间中硬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5,21(2):7.

[6]陈开森.浅析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3):125-126.

[7]廖艳红.试论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与建设[J].中外建筑,1999(2):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