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5: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再塑生命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编号
科 目
语文
课 题
《再塑生命的人》
授课地点
授课方式
阅读分析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通过课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品读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莎莉文老师对他人深切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力
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在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能力。
素养
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知识分析
目 标
解决方法
学习
重点
1、 整体感知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 分析讨论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 深刻领悟: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教学
引入
人类的奇迹——海伦
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
检查预习
分享预习收获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
任务
任务一:
指导学生按阅读的步骤筛选整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
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完成筛选、整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阅读的步骤筛选课文内容,整理主要信息。
整体感知
通过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归纳: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教学
任务
任务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筛选信息,归纳、整理,并能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学作品,并能理解、分析。
阅读分析
结合课后练、四,深刻领会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艺术地解释了爱,让我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
教学
任务
任务三:
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后进行归纳,分享人生经历中与爱有关的故事。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主旨。师生共同分享有关爱的故事。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归纳、拓展
主旨:热爱每一个生命,即使是身体残缺的生命,也必须得到尊重、热爱和赞美。
分享: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会有许多与爱有关的故事,师生都说出来,共同分享。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深情地写道:“假如我能获得三天视力,在第一天,我将看看那些以他们的慈祥、温情和友谊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人。”
作业
有困难才会有挑战。我认为美术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师生艺术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所以我平时备课特别认真,有时备一节课花去三四天时间,教案非常的完整,条理性也很强,但上起课来还是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不但自己的劳动付之东流,也没有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和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我也尝试过许多方法来改善教学过程,但是学生还是老样子。
直到有一天上“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这一课时,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转变为与学生具有相同情感与思维方式的平等关系,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打破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威严无比的形象,把自己放在跟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跟他们一起学习。
这一课学习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 ,很多学生对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非常感兴趣,我就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就给他们讲解了几个希腊神话中关于天神宙斯,爱神维纳斯等的传说,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开始跟着附和起来,并且有不少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而提高了嗓门儿,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作风。我心里暗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于是趁热打铁,“那你们想知道这些至高无上的神长什么模样吗?”学生一反常态大声叫开了:“想。”“下面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们的模样。”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每个人都在幻想着他心目中的神。这时我就通过课件把希腊众神的雕像展示出来,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绪带到课本内容上来了。有的学生非常震惊:“这简直跟我想的一样!”也有学生说跟他的想象差很远。于是我就让他们分别讲讲对这些雕塑的感受,以及雕塑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观察、去比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特别是当我打开维纳斯的雕像时,学生简直兴奋极了,而当我告诉他们这尊雕像的名字叫“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学生很不理解,这样就让他们产生了好奇,于是我又接着打出其他几幅维纳斯雕像的图片,告诉他们这都是维纳斯,让他们比较哪个雕像最美,学生不由分说地认为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尊雕像,我再让他们说出原因。其实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就更深刻地了解了这尊雕像,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美在哪里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当讲到维纳斯失去双臂时,学生都能理解这是一种残缺美,正因为如此才给世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我又打出几幅接上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图片,让他们谈谈感受。
接着我又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维纳斯,她是属于你自己的美神。你赋予她不同的双臂就赋予了她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内涵,如果我今天给你这样一个机会,把你心目中的美神展示给我们大家,你愿意吗?”学生都很感兴趣,又开始讨论开了,但这次讨论的结果却是令我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是在集体打我的“坏主意”,让我先给他们来个“示范”,然后他们才肯做。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我摆起老师的架子无动于衷或者板起脸呵斥他们,那这堂课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听我的了,甚至很多人都会因此而不喜欢我这个老师,再或者以后都不喜欢美术课了。那我刚刚得到的一点点成就感就会荡然无存,学生刚刚涌现出的对美术课的一点点好感也将消失殆尽。所以我决定“豁出去了”,做了一个服装模特的姿态,这时学生可开心坏了,他们说这是以前的任何课堂上所没有的,老师会跟学生一起做活动。接着他们也就大方地用各种姿态去诠释爱神的双臂。这其中有学美神照镜子的,有摊开双臂把爱撒向世界的,有抱孩子的,等等。至此可以说达到了这堂课的……
一、发挥小班优势,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协作共进
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员少,可以有更加广阔的自我表现与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优化课堂结构。
(一)创造条件,以帮带教,协作共进
在小班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创造小组活动的条件,座位由“秧田式”改为五六人围坐式。这样的座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群体感,也便于交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和任何成员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小组内成绩差或内向的学生在成绩好或外向的学生的直接带动下,也会对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活跃气氛。
(二)平等参与,适时指导,提高学效
教师穿行于小组之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是学生的“学姐”“学哥”。这有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同时,教师也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并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发挥小班优势,尝试小班课堂“先生”轮流做形式,焕发学生活力
“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让学生做老师、当“先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童话、寓言,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容易把握。在上这一单元的课之前,笔者忽然有了一种想法:在这样的小班中,可不可以来一个角色的转变,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笔者就这一设想与学生商量,学生兴致很高。最后,笔者让学生自选一课进行准备。课文选好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的小“老师”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他们认真地看课文,理解课文,读透课文,还到处查找资料,不断修改教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学生教课开始了!小“老师”的课讲得有板有眼,其他学生则带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和巨大的热情全力配合小“老师”的讲课,一问一答,轻松流畅,有时对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反问,课堂气氛和谐、诙谐、热烈,效果很好。在这几节课里,课堂已完全属于学生,真是“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后当了“老师”的学生说:“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没当小“老师”的学生说:“下次我也要上台露一手。”
三、发挥小班优势,丰富课堂对话形式,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
小班课堂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室空间变大了,功能设置更加全面了,教室环境更加优美了,更具有人文性、开放性了。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谈论等一些通用的方法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比如游戏、角色表演等。
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艰辛,笔者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的环节:选出四名学生,在讲台前站成一列,要求将眼睛都蒙上;然后,笔者在第一名学生的手掌上书写四个字,由这个学生将这四个字传递给身后的同学,以此类推;最后,让第四名学生将所感受到的“字”写在黑板上,同时请体验过的学生谈感受。结果可想而知,“失去”了视觉的保障,依靠触觉来与外界交流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黑暗”的可怕。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实在想象不出来,海伦・凯勒是怎样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有的说:“在完全的‘黑暗’中学习,她面对的困难和阻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说:“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由参加游戏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海伦・凯勒学习时的艰辛,这是平常的任何“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会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话”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体验的基础上解读课文。
四、发挥小班优势,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小班人数少,有利于调控和管理,有些课外的语文活动也容易组织。所以,我们可以将小班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泉声、鸟语,体察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使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也是当务之急。这一点的实现,使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的方式,进而成就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语文是开放性的实践课,是动静结合的个性课。在小班化课堂教学环境下,我们不能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封闭在课本、封闭在无休无止的讲授与无序的训练中;不能把原本很开放、很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收缩成一纸考卷;不能把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成无趣乏味的语文课。小班化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舞台。在这样的机遇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小班化情境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努力创造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态场,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主体在必要的外部环境、教育和体制的保障和促进下,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实现教师主体专业结构改组、更新、提高和完善的历时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而教师的生命价值则通过专业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得以实现。
二、教师个体发展的两条主线:
青年教师——成熟教师——有思考的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主任——副校长——校长
你选择哪条路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爱好、兴趣、能力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如果你的专业发展能够双轨并行,你将达到你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你自身最大的生命价值。
三、教师的成长可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学习适应阶段 熟练阶段 思考研究阶段 教育专家
1、学习适应阶段:也是通常所说的模仿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教师,可以跟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学,也可以跟教学实录中的优质课教师学,逐渐熟悉教材、适应课堂的基本要求,一般历时3~5年。
2、熟练阶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书匠”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本学科的考试规律都相当地熟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认可。但是,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这一阶段历程很长,他们有可能就这样一直熟练下去,直至退休!
曾经听一位40多岁的“老”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目前的心态:提拔太老,退休还早,混混拉倒。这一个“混”字包含了教师心中多少迷茫、多少无奈、多少空虚、多少倦怠啊!任何一个在讲台上度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都会在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对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常常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如果我们能拿起笔,把这些宝贵经验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这将是多宝贵的教学资源啊!但是大多数老师在教了一辈子书之后,随着退休生活的开始,他所积攒下来的这些宝贵经验也就自然消亡了!这真是教育的切肤之痛!可是,亲爱的老师啊,你想过吗?当你离开这个你辛勤耕耘一生,又爱又恨的讲台时留下了什么?后人除了记住我们曾经是一位教师以外,还记住我们什么?我们不能就这样了无痕迹地离开,我们要让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我们要让自己的思想传得更久!
3、思考研究阶段:
4、教育专家: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名师、不想成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也许我们努力过,一辈子都成不了教育家,但至少那应该是我们一个永恒的追求。
四、教师职业倦怠是困扰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大因素,那么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
1、坚持教育的梦想,做个有信念的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在《教育之梦——做个有信念的教师》一文中写到:理想主义者,一定是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所谓完美,始于追求,止于至善。理想主义的教育者,总是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不满于现实,不限于条件而拒绝卓越,对生活有所感悟。理想主义的教育者,应该是对教育充满激情的,对明天有所希望的,对学生的成长有所期待的。
由此可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克服教研倦怠感的一剂最佳良药。因为一个心中有梦的人,永远不会因生活的平淡而沉沦。
3、寻求积极的措施,走进教研内部:
作为教师个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完全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研究课题或方向,使自己有个期待、有个理想。当一名教师真正走进某一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域,就会被不同于以前的体验和感受所吸引,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持久的动力。
4、学会自我心理暗示,在挫折中寻找力量:
教育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情时,一定要学会自我心理暗示,坚信自己一定能行,决不轻言放弃,有时成功就在于多坚持一分钟。当然,也应该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消除一些事业上的困惑,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五、如何实现由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型?
1、养成反思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对一个教师来说,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丑陋的我”、“残缺的我”,从而促使自身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可以说教师学会反思的过程也是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断反省,不断逼问,不断修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深深触及到一个人的灵魂和品性。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美好理想的人才有可能做到。
2、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善于传递知识,更能够将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打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克剑先生曾阐述教育的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教育是“授受知识”,高一点的层次的教育是“启迪智慧”,最终是什么?是“润泽生命”。读书无疑是润泽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读书的老师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好老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教师,我们应该多到他人的心灵去看一看,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3、用写作来提升自己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把这句话迁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则应该加一句“得而不写则庸”。如果我们不甘愿平庸,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拿起自己尘封多年的笔,记下自己的妙语连珠,记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记下自己的点点智慧,记下孩子们的声声问候……不为别的,只为心中的那个梦;不为别的,只为变老以后的那份美好的回忆。坚持下去,再坚持下去……,不经意间我们提升了自己,站到了更高的台阶上,离大师越来越近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眼前的风景格外美丽。
关键词: 美术课堂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通过各项训练发展指标,我们不难看出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在平时的教学和观摩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与同仁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一、理念激活创造思维
转变教育理念,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认为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等。其实美术联系着其他各学科,渗透着各学科的知识,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作用巨大。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非主课意识,使他们重视美术课。虽然新课程下美术课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但其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及审美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美术课上,教师自身的定位也应有所转变,应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要预想到上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生成资源,教师不但要按照已经备好的教案上课,而且对课堂生成要适时引导调控,例如:老师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内容是画房子,他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中,他将事先用纸做成的立体房子,通过课堂互动,一一摆放,展示了一个设计合理,住房、生活用房、绿化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真美。学生为此陶醉了,啧啧称赞,赞叹不已。但在另一个环节里却出现了另外的情况。老师把大家领到了模型前面,开始布置作业。走动中,有几位学生不小心,碰到了纸模型的房子,小区的一些房子倒了。“老师!老师!!房子倒了!!!”突然,有一个男孩子惊呼起来。“房子倒了没关系。”老师一边安慰那个学生,一边对备课时的作业进行了适当改变。他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刚才房子倒塌时的样子,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来画一下。”只见有几个同学马上动手画了。同学们迁移已有知识,联想一些地质灾害,如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场景作画。不一会儿,一幅幅“倒塌后”的房子图被同学们画好了,虽然每个同学的图画都有所不同,但这些图画来自于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每一幅图画反映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他们用心创作的。表面上,是培养了同学们的迁移、表达绘画的能力,而实际上,又让同学们体悟了一种危机意识。地质灾害是人类所必须面对的,而努力探索,珍惜美好生活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如果老师对上课时出现的意外没有任何表示,忽视了课堂的即时生成,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被扼杀,创造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二、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创设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根据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特有优势,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课要根据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在上九年级的雕塑课时,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的条件,让学生重温儿童期的玩“泥巴”游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兴趣中汲取知识、掌握技能,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八年级《虚心有节――竹》这一节国画课中,教师示范学生不容易观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欣赏到中国画美的内涵,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不能让学生从难度大的作业做起,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分层次训练。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三、善问催生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新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可见其核心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问、会问的习惯。老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情境来鼓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地回答出老师的“标准答案”的现象。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来寻找感兴趣的东西,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提问也决不能忽视。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斋藤喜博曾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然而,我们也时常会看到,一些教师的提问要么非常简单且毫无意义,学生用不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要么问题过大、过于笼统,使学生惘然、无所适从。比如在一节《暑假生活记录册》的观摩课上,上课老师以封面设计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当课上到了一定程度,在反馈时随意地问了学生一句:大家看看自己的美术课本,漂不漂亮啊?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大部分学生齐答:不漂亮!可以看出,这个提问是他临场发挥的,满以为学生会跟着他的思路走,可偏偏学生回答出了偏差,他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在另外一节课中,有位老师提过这么一个问题。课的内容是暑期生活记录册的设计,知识点是:封面应该由文字、图案和色彩组成。在讲明知识点后,为了巩固,让学生加深印象,课件中有《蹉跎岁月》一书的封面,上有的照片。于是该老师随机提问了:这个照片是什么?学生听了,不得其解,几个同学的回答都不理想。原来老师提问的本意是,这里图案是哪个?的照片是属于图案类的。提问的初衷和本意与现实差距太大了。如此提问,酿成笑话了,令人啼笑皆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仅没有真正开动大脑思维,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因而,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思考性、探究性非常重要。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生活孵化创造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这种“发现”的能力取决于观察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丰富独特又令人愉悦的形象就是美,是美术课的重要功能。美术教师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启发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具备美的鉴赏能力。但是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表达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美术课堂里可创设绘画情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启发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人物、场景入手来设置情景,使学生倾注感情创作,也可用一创作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情景设计,围绕主题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热带鱼乐园》这节观摩课上,我看到教师用心设计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的热带鱼游来游去,通过启发、想象,在黑板上创设了一个大大的海底世界,在水草中,让学生把自己画好的热带鱼纷纷贴在上面。其中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画好的鱼贴在了同学画的鱼旁边,头对头,两条鱼之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很有创意。
又如我在卡通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现对象,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卡通画进行创作,我出的创作命题是《我的一天》,连环画六幅,要求学生用六幅连续的画面去表现自己一天的生活,开始学生对这一题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怎样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代表性的情景,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怎样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绘画与写作的构思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发散了,每个学生的创作都别具特色、丰富多彩,构思完成后,我又启发他们如何组织画面,选取哪些道具。在组织画面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不知道表现某些对象,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提炼、表现对象,如何利用参考资料创造形象,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构图新颖、造型生动,就这样在完成创作的过程中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美术教育教学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仅仅几个月,我和同事的关系就处得非常融洽,我们经常探讨书本中的一些常识性和鉴赏性问题。虽说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并不高深,但要说出简单的深刻却非易事。我记得一次有位老师问我:《再见了,亲人》课文中有一句:“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这是反问句还是设问句?我想了半天,也没敢妄加评论,只能搪塞道:“让我查查资料,弄明白了再告诉你们。”
农村学校没有网络平台,也没有图书室,只是征订了一些教育教学专业书刊,在办公室的书报架里放着几本《小学语文教师》,我信手拿起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翻阅到“咬文嚼字”栏目,正好有位老师提出同样的问题,编辑伶怡老师给出了答案:反问后续句。作用为:(1)对反问句作补充说明;(2)对反问句作反复强调。类似的句子有:老山羊想:狼专门吃羊,吃鸡,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不会!真可谓开卷有益。
从此,我与专业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起初,我看专业书刊只是为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者为了验证我的见解是否科学正确。随着深入阅读,我的阅读期待开始酝酿,专业理想扶摇直上,我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了规划: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出成绩。
由于农村小学信息封闭,没有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学校也没有条件给老师铺设专业发展的路径。我知道只有通过专业阅读来开辟专业成长之路。
起先我是随性而读,工作余暇,兴致生发,我就潜心阅读;但只要工作忙了,或者有娱乐消遣,书就束之高阁,阅读就暂时怠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失长效机制,阅读收获并不大。在漫不经心的阅读里,我开始反思:阅读贵在坚持,绳锯木断方能获得“真经”。怎样才能把阅读认知和阅读理解长时间保存,达到经久耐用?最淡的墨水远远胜过最强的记忆,我于是开始了阅读和摘记双轨并行。
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我钟情的专业报刊有《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每次看到名言警句、优秀案例、前瞻理论等就摘抄下来。我总是在睡觉前,把摘录本翻开来看看,有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第二天醒来,再回忆一下昨天看的内容,温故而知新。当要上校内公开课时,我就凭着记忆搜寻优秀的课堂实录,又一次细细研读,兼收并蓄,着手备课。
在物欲横流的功利时代,草根教师要秉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专业信念。我知道专业阅读是毅力和定力的合力而为,当阅读合力悄然孵化成生命自觉,阅读幸福就会蹁跹而至,悦读人生从此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拔节。
长年累月的专业阅读,我的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特别是解读教材的功力渐深了,我从名师优秀教案中汲取营养,触发灵感,自创的教学设计模型有了雏形。有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涵养,我的教学睿智和教师魅力开始发育,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第一次所教的毕业班学生,在小学语文毕业考试中,平均成绩在辅导区6所完小中力拔头筹,还超过了中心小学两个班级。学生的进步就是我的骄傲,此时,我真正品味到了专业阅读的香醇。
工作的第8年,我调入实验小学工作,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宽了我的阅读范畴。寒暑假,我总是要借几本厚厚的书,作为我的假期作业去完成。平时工作空暇,我则多借阅专业期刊。长年累月,我的第一本硬面抄上留下了四万多字的笔记,它功德圆满,光荣退休。接替它的第二本硬面抄上也有了一万多字的笔记。十多年来,第一本硬面抄纸张已经泛黄,但我敝帚自珍,搬家的时候没有把它丢掉,如今它仍然在我床头柜上。经常翻翻,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重温旧情,与好友心语。
我执着践行专业阅读,它给我的回报是丰厚的,我教的班级连续4年在语文期末统考中平均成绩名列第一名。更让我自豪的是,我接手的班级一开始语文成绩都一般,我执教后学生喜欢学习语文了,语文成绩也突飞猛进。究其原因,并非是我本事大,而是我坚守专业阅读后,厚积薄发,激扬文字,挥洒自如,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学生。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阅读是点燃生命,使人幸福,给人震惊,成为决心和行动的动力。”我的阅读定律是:读书是生活,愿做苦行僧,深思立身道,精读修业书。专业阅读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学识在阅读中丰厚,心灵在阅读中涤荡,理想在阅读中放飞,幸福在阅读中酿造。阅读是栽种,栽种希望,栽种理想。阅读是仰望星空,追寻梦想,享受快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回眸十多年的专业阅读,精神财富盆满钵溢。
1.与文本细语,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
如果说诗书是真正的天籁,阅读就是虔诚的皈依。字词知冷暖,文章皆有情,我每一次静思默读,都会有一种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生命体验。书里乾坤天地宽,我行走在阡陌纵横的专业阅读中,与文本细语,体悟清词丽句的传情达意,品悟文本语言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咀嚼诗意涌动、情理栖息的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品书境界,让我明白读书如品茗,细读慢品中体味语言的味道,品尝语言的精华。
翻开我的摘抄本,再一次品味从文本中提炼的言语。浸润文本书香,悦读成就人生。专业阅读,与文本细语,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
2.与大师对话,积萃英精华,塑文化人格。
感谢专业书刊为我牵线搭桥,为我敲开名师之门。我通过专业书刊“拜访”过当今小语届鼎鼎大名的特级教师不少于几十位。高山景行,名师的职业境界和人格修养都是我行走的航标。我从贾志敏、周一贯、于永正、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孙双金等大师身上看到了阅读成就名师的真理。他们都是手不释卷、学而不厌的读书人;他们又是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的写书人;他们更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书人。徜徉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简单语文、窦桂梅的主题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中,语文是什么?小学语文该怎么教?我渐渐地清晰起来。
读书能使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中国的圣贤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朱熹等,国外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卡尔汉、布鲁姆、乌申斯基等都在书本里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积萃英精华,塑文化人格。
3.与自己呢喃,潜心涵咏,切己体察。
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专业书刊里名家的至理名言,大师的独到见解,草根的教海拾贝,专家的拨云见日,都让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浅。专业书刊是面镜子,专业阅读能照射出我学识浅薄,专业功底不扎实。如我一直认为“尴尬”的部首是“九”字,其实不然,“尴尬”的部首应该是“尢”字。原来我会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真是误人子弟啊!又如“忽然”和“突然”是近义词,通过专业阅读,我了解到它们在词性和用法上“貌合神离”。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写出近义词的练习开始反思,这样的练习虽然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归类集合,便于记忆理解,但也容易误导学生,使其不会区别运用。
教育是动态前进的,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是多元的,但我总感到专业阅读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通过专业阅读检索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反思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通过实践反思推动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草根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终南捷径。
关键词:偷懒 智慧 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起早贪黑、呕心沥血、事无巨细皆身体力行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抓紧一分一秒,不厌其烦地把一个知识点讲了又练、练了又讲,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一股脑地倒给学生,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疲惫不堪,学生呢?埋头苦作笔记,知识点永远留在书本上,脑袋里还是茫然一片。
幸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高效课堂、生本课堂成了当今课堂的主旋律。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也把老师从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事半功倍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成为了我们教育一线老师厄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而我自己本人的一点小小技巧就是:不妨做个智慧的“懒”老师!本人现就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流程来说说我自己是如何在各个环节中“偷懒”的。
“偷懒”经验一:课前,学生自己预习课文
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课前预习是学生预先对课文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自主求知过程,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学习方式经常被勤劳的老师们忽视和低估。在预习环节中,学生先自行学习课文,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初一新生开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预习活动,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预习目标,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我特别将语文的预习流程明确化,并且要求学生慎重地誊写在语文书的首页上,平时严格执行:读课文三遍以上;自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摘取有意义的句子至少三句以上,并进行朗读、赏析;针对课文设计三条问题,并且作答;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很难完整完成这个预习流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耐心引导,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规范后,能达到预习要求的学生越来越多,全班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需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了学习真正的主人,自然也就把老师“解放”出来了。
“偷懒”经验二: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
既然布置了预习作业,那么老师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验收”,按照预习的程序,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步,学生自己解释生字词;第三步,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看法;第四步,学生提问,其他人作答;第五步,学生自己概括课文;第六步,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学生作答,老师明确,全程几乎都是学生在做主。那么老师这样“偷懒”,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
学生们最喜欢主动站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进行赏析,我们老师不要低估了我们的学生,而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学生们的问题几乎可以做到囊括我的教案中所有的教学要点,我需要做的只是在旁边加以引导、纠正,最后我发现整篇课文竟然就这样讲解完了!
比如在《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中,学生能敏锐地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赏析,如“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学生能明确指出本句话所用的修辞和含义,把海伦在黑暗中的那种彷徨、恐惧的心理分析得非常透彻。还有学生把本句话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进行赏析,“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作为初一学生的他们能把这两句话进行对比,告诉我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预示着海伦已经从黑暗中走出来了,也让我们深深感激莎莉文老师的伟大!
“偷懒”经验三:课后,让学生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背诵、默写的古诗词,以前我都是自己一个人批改得头晕眼花,但是学生错了的地方下次还是接着错。现在我已经学会“偷懒”了,而且“偷懒”的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谁经常默写出错,那么就由谁批改全班的默写作业,三四十遍批改下来,想要不记住都难;此外我经常运用同桌互相竞赛、批改的方式进行默写,效果也非常不错。
最有效的一件事情是学生互评作文,最开始,学生只能停留在批改错别字、病句的层面,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慢慢地开始注意作文是否跑题、材料是否恰当、详略是否得当、主旨是否鲜明突出……批改得有模有样,当再回过头来自己写作文时,他们就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尽量不要出现在自己的作文里,不出意料,学生的作文水平开始逐步上升!
“偷懒”经验四:检测后,让学生的自省代替老师的批评
放眼身边,几乎没有哪一个老师不是唠叨的,这也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特别是每次检测后,老师们的唾沫星子几乎可以淹没学生,老师说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不领情。在这件事上我的“偷懒”经验是:让学生自己去反省,自己寻找丢分的原因,具体到丢分的题目,并且要求写成文字,再装订成册,这就成了全班的考试“宝典”,几乎每个学生都喜欢在空闲时间去翻阅一下,防止自己在下次考试中再出现相同的错误。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懒”,并不是就代表不认真备课,不认真上课了,而是需要更加深入地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加需要动脑经去考虑怎样设计课堂,怎样去引导学生。在平时,我们对学生要有透彻的了解,哪些知识他们容易掌握,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对于容易的知识,就应该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把机会留给学生,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去引导学生去掌握,我们老师只有将教材吃透,教法烂熟于心,才能在教学时从容不迫,收放自如。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懒”教师,坚持自已说的少一点,学生讲的多一点;自已的表现少一点,学生的展现多一点;自已的掌控弱一点,学生的自主强一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以“懒”促“勤” 巧妙导学》 郭永发 《广西教育》 2012
[2]《浅析中学教师的“勤”与“懒”》 徐宜兴 《江苏教师》 2012
[3]《不拘一格教语文》 史金霞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关键词] 读书语文教师底蕴诗意
王崧舟老师说“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大声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语文是文化之根、艺术之基,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巧,还有方法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情感与人格熏陶与感染。因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底蕴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多读书,做到精读,细读,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读,从而增厚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塑造人格魅力,认识、了解、教育学生,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精彩,诗意盎然。
一、语文教师的读书现状
如今,在教育界里“教师专业阅读”的口号喊得很响,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仍然不读书,即使读书,也存在着伪读书、没有计划盲目读书的现状。一些学校为了督促老师读书,规定两周或一个月读一本教育专著,并要求写读书感想,开会讨论读书心得。学校举策是好的,可是一些老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去网上查一些读书感想,读书心得等类似文章随便改几个字或只字未改,在读书研讨会上朗读应付了事。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连教材也懒的读了。备课仅仅是抄抄教案,教参。课堂上捧着一本教参,照着读上几段了事。或者,囫囵吞枣似的读一读课文。所以授课的内容也只能是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对于自己清楚理解的部分就精讲,对于自己不清楚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无论其对理解文本重要与否都一律跳过。可怕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如此上课,连最基本的课堂知识的传授都难保证,更别说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了
二、语文教师读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教师的阅读状况已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它关乎到社会的每一个公民,关乎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读书,可以克服教师普遍存在的职业怠倦。我国中小学老师的工作量普遍很大,“特别是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对老师管的太多,统的太死。这使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单调和枯燥,几乎是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前人和自己。教师长期以一种相同的、没有活力的、缺乏激情的姿态紧张工作,怎能不产生厌倦?”有了职业怠倦感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也就不免敷衍和应付,也就无心探索与钻研教材了,这种心态下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而读书,可以增厚教师的底蕴,教师在课堂上能轻松自如,从而能应付较大的工作量不易产生职业怠倦。读书使教师内心变的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感染力,才能不断的创新,钻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创造出诗意的语文课堂。
读书,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做到知识广博。“这是因为,关于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专业水准高,亲和力强,对什么都略懂”。正如肖川教授所说的“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多读书,广读书,修炼成对什么都略知一二的“杂家”。熟知诗、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内心情感,方可成为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方可体会到语文的诗意美。
教师的读书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榜样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毫无疑问,在学校中许多东西取决于学校总的规章制度,但最主要的方面则永远取决于与学生处于面对面地位的直接教育者的个性:教育者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道德格言,或是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这种力量。”可以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同样,拥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老师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品质,也会更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三、关于语文教师读书的一些建议
读书,首先就是读教科书。我们的教学是依靠教材来教的。虽然不能说教材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对教师来言,它仍然是教师最好的读物。因为中小学教科书里凝聚了人类最基本的经验,那些内容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是构建精神、知识大厦的最主要元素。阅读各科的教科书充分了解本学科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联系。在授课时经常提及别的课程的学习,既展示了教师的丰富的知识,又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多读专业经典著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每年买上几十本文艺书,它们能帮助你找到通往你的学生心灵的道路。”语文教师更要熟读中外文学经典,尤其是本国的古典作品。只有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广阔了,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也会变得丰富。你也就会成为有学养,有魅力,有个性,有底蕴的语文教师,从而才有能力追求语文教育中的诗意的境界。
最后,为自己读书。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也就是说读书如吃饭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读书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功利目的。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读书不要带有太强的功利目的,更不要为了在人前炫耀,显摆学问而读书,而是为自己读书,用生命读书。
“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教师,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应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品质,从而引领社会读书的风尚。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的提高自我,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以勤读为舟,向浩瀚无边的文化大海里漫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方可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作为语文老师更要会读书,为自己读书,用生命读书,把读书做为自我生命存在的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丰富理解力、想象力,使内心变的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方可追求语文教育的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加拿大著名学者艾斯纳提倡教育应是一种“带有脸谱的教育”,脸谱上刻画着丰富生动的表情纹路,体现出个性化的人格特征。“带有脸谱的教育”要求我们在教育研究领域要立足于教师的经验,即关注教师,对他们的生活世界进行独特的解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从教师的个人生活史角度出发,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体现了教育事业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特点。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中学英语教师个人生活史角度进入,重视教师的“实然”生活,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以中学英语教师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探究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了解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位有13年中学英语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艾佳(化名)。选择艾佳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她的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艾佳毕业于A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先后在A市的两所中学任教,教龄13年,期间函授本科,后考取B省重点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现硕士研究生在读。艾佳对英语教学一直怀有极大的激情,她的教学与为人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喜爱,她也很乐意参与笔者的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均在其同意下进行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工作记录、教案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下文的“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先后顺序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3.叙事
(1)高考失利,考入师专。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耳濡目染,从小就对读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科成绩都很好,但在高考中却发挥失常,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最后填报了A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英语专业。学校开设了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生必修课程,在这些科目中,我的英语精读、英语口语成绩一直很好,参加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也获得了一等奖。我喜欢唱歌、跳舞,平时也积极参加各种球类运动。这些生活经历对我以后在课堂上调动气氛非常有帮助。
大学二年级时参加教育见习,我发现自己似乎有当教师的天赋。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我和两位同学去某中学听了几节英语课,同时听课的还有另外几位老师。听完课后,老师们要求我们评课,于是我就把自己听课的感受和理解说了一下。老师和同学们认为我见解独到、评价中肯,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真正教育实习的时候,我把实习当成一次自我锻炼和展示的极好机会,从备课到试讲,再到真正给学生讲课,我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圆满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
(2)毕业应聘,成为中学教师。1995年我从A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应聘了A市的一所县级示范性中学。凭着多次上台讲课积累的经验,我成功地进行了试教,顺利地留在了这所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我热爱教学,对教学充满了激情,喜欢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很快熟悉了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我成为学校的教学能手,也因此有较多机会参加各种公开课比赛。在工作的第三年,我参加了A市的中学优质课比赛。当时我教的是初中,在课堂上,我用各种适合的方式来调动气氛,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最后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学校申办示范性高中时,专家进校评估期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也令我至今难以忘怀。那天晚上,我接到校长的通知,要我第二天上示范课,这时我才开始备课。整晚我都在考虑上课的每一个环节,设想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措施。第二天的公开课上得很出色,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表扬了我。由三所高等学校的教授组成的专家组也给予我很高的评价,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在全省中学教师中已属于中上等。
在这所中学里,虽然工作很累,但我得到了很多教学锻炼的机会。工作的第五年,我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
(3)角色转换,走上管理岗位。2003年,我调入A市的一所重点中学任教,任英语教研组组长,成为学科带头人。这一角色转换,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审视我的教学实践。当上教学管理者后,我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还担当培训新教师的任务。我深感一个教师成长的环境和同事之间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和有必要,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的环境会极大地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毫无保留地与教研组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听新教师的课后,给他们提出一些中肯、有益的建议,彼此合作得非常愉快。虽然处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对我来说不容易,但我也从中发现了许多同事在教学上的优点,并不断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和改进。成为教学管理者后,我有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并参加了各种教学研讨会,从而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教学理念,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教育理论知识却长期“营养不良”。我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决定去考研究生的原因之一是我想提升、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最缺乏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今的机制不利于我的专业生存发展。起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考研究生的,但因为复习起步晚,加上教学工作、家庭事务等占据我的绝大部分时间,复习的时间所剩无几,因此第一年考研究生的分数没有上线。但我没有灰心,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上。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终于,我成功了,成为了一名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把这一切归因于自己敢于挑战,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不断努力。我还会继续努力向前走,不断成长。
4.评析
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它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无比丰富、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当然难以令人信服,但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和分析,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并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师范教育铸造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学校教育在教师个人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正规的专业学习、师资培养、机构培训是教师成长阶段的关键,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艾佳正是在正规的师范教育下,具备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及宽阔的知识面。从艾佳大学时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她的英语学科知识、技能是扎实过硬的。
师范教育给师范学生提供了许多教学实践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艾佳在大学二年级的教育见习令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热爱教育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她的心底萌发并涌出。
正规的师范教育还铸造了艾佳健康的人格。她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营造风趣、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可以说,正规的师范教育不仅铸造了教师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而且为教师日后的专业成长向良好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实践磨练学科教学能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这个平台上发展的。艾佳从教学新手变成教学能手,然后成为骨干教师,再成长为教育研究者,这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和现实力量。
其中,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艾佳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真实、平等、常态的公开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我们提倡“返璞归真”的公开课。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教案时,大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情感氛围的营造、重难点的分析,小到板书的书写、作业的布置、讲课语言的推敲,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公开课的设计既加深了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深刻剖析,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功的公开课对教师有“专业荣升”的作用。艾佳在工作第三年的公开课的成功展示,促使她的教学渐入佳境。她还相继参与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公开课。一次次的公开课展示,逐步增强了她的职业信心,推动了她的专业发展;来自于专家、校长及其他教师的好评,也使她增强了信心。
由此看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磨练了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
(3)自主意识和能力促成个体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专业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个人特色和自觉性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将外在影响因素有效地内化为个人发展积累,才能得到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能把自己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确保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更新的取向,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发展自己。
从艾佳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究生等经历可以看出,她的自主发展意识非常强烈,她学习踏实、做事认真,遇到困难不服输,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如艾佳积极地进修本科及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考研究生;在公开课和日常工作中表现出色,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从中学新手教师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自主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能力。艾佳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新,不因循守旧,积极构筑、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硕士研究生,以跟上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积极去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行为和能力有本质的提高;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研究生,艾佳有意识、理智地规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一个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一个不想成为专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如今艾佳正在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条专业发展的道路必定布满荆棘,但是如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就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从而主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相对比较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位教师都在生命历程中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研究对象的自述为我们呈现了一位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对其的分析研究说明:正规的师范教育铸造了中学教师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教育的热爱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教学实践磨练中学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其专业发展的源泉和沃土;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