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5: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青春舞曲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是有些教龄的老音乐教师了,经验有一些,但有时“经验也会害死人,它就是我的一个紧箍咒”。就拿《青春舞曲》这首简短精小的乐曲来说,在听其他老师上这课前,只是主观单纯地认为,《青春舞曲》是一首脍炙人口、大家都特别熟悉的,经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上就会唱了。但对于如何满课时地深挖细掘,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和了解音乐作品的优秀内涵,是充满了困惑和无力感的。按照我从前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能够背唱此曲,了解青春岁月快如飞矢,要抓紧时间、把握时间,知晓乐曲是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一年又一年教授这首乐曲,总觉得因为我,学生并没有找到此曲的真正突破口,而症结在哪里?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演唱这一教学环节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技巧的最直接手段,演唱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艺术教育方式。我也是给这节课如此定位的,但正是这样,使我陷入了教学模式的瓶颈无法突破。
9月21日,我在县一中听了石河子师范的孙新凤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孙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我一直困惑的教学瓶颈,我豁然开朗:音乐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孙老师从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和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看似普通实则全新设计了这节课,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探求中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了解未知。整节课,学生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如一个个充满探求的海绵,探索,自信,充满张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还应尽可能避免自身的弱点,从自己的长项着手,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现在,当再教授《青春舞曲》时,我把重点重新做了调整。以下是这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思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地吐字,用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自创打击方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特别是维吾尔民族特色的节奏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及其主要作品和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编能力。
2.难点: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可以是敲击身体某部分,或教室中的课桌书本等等)。
[教具准备]
电子琴、手鼓、铃鼓、课件、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
略
[教后感悟]
这节课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练习简单打击新疆民歌节奏型嘴巴唱眼睛看手脚敲击全身心互动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简―难―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此曲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识接受规律。在学习歌曲歌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将对多媒体操作的恐惧突破了,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加入声光电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轻而易举达到了。初中生生活阅历不深,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今天这首《青春舞曲》耳熟能详的乐曲,他们通过全身心感官互动,无形中体会到自我突破的,变得更加自信。
关键词:初中音乐 互动教学 审美情趣 欣赏意识
一、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价值歪曲,学生参与度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体价值歪曲现象普遍。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部分学校依然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案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课堂上,谈及对该作品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里,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与教师“意见”吻合,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意见”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发展,教学内容理解单一肤浅。
2.部分教师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中学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关注较多,往往未能将音乐欣赏课放在相应位置,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欣赏,为了应对考试,压缩欣赏课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取消音乐欣赏环节,未能发挥音乐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意识的作用。
二、互动合作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1.转变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巧妙创设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见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音乐做适当延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对该乐曲故事背景、内容情节和欣赏做好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选出部分小组代表按照课程设计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代表在台上提问时,教师也参与回答,将台下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对乐曲欣赏作出总结和升华,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2.有效互助合作,营造教学氛围。鉴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有音乐、处处有音乐”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欣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小报、音乐明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初中生多处于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生群体活泼好动,记忆力与模仿力都极强,对音乐学习充满了热情;音乐教师作为活跃在教育事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因子,音乐理论素养较高,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取长补短,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教师的知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体现音乐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应积极向音乐教师推荐教学素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好音乐、好作品介绍给老师,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引导,通过建设班级群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3.重视欣赏环节,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本身是一门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欣赏环节,通过倾听音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听音乐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多时间听音乐而耽误学习的做法偏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其他学科学习。重视欣赏环节,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可通过观看音乐纪录片、专题片,写鉴赏小品文等方式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作在教育事业一线的部分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纵观我国整体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封闭,存在明显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沈雪.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则变得神采飞扬。 同学们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绍那样枯燥、机械了,而是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么歌曲来作旋律,时而动动笔把篡改的歌词记下来;几人1组的,几个脑袋凑在1起,眉飞色舞、群策群力,极力想设计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边歌边舞的则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们的节目是1个比1个精彩…… 通过这次有趣的自我介绍活动,我知道了学生的姓名,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准备了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 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唱脸谱》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演唱,并表演京剧演员亮相动作;;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牧马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再如《让世界充满爱》模仿演唱:领唱DD合唱DD轮唱DD领唱。学生在动中学音乐,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探究[J].大观周刊,2012, (49):346.
[2]袁杰.初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J].黄河之声, 2011, (14):63-64.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活用教材;生成性资源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提高课堂教学利用率。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有的放矢地、全方位地真正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对于教师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率。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谈谈感想: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这犹如品葡萄酒,一口下肚,并非只是过嘴瘾,而是能够通过酒味品出酒存储的年代、产地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对教材的整合,即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乐鉴赏》花城出版社,它的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满,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那么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集唱歌、舞蹈、器乐、欣赏、表演以及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我在教学中紧紧依靠大纲,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视唱教学、到时初中毕业时,音乐的简谱技能掌握比较娴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利用各种电教手段,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老师的讲解,能领悟《黄河大合唱》的宏伟气势,能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愤情怀,能与《牧童短笛》同乐,健康优美的音乐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促进审美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形成。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直接表现,但由于我们学校很多的学生来自农村,小学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系统的音乐学校,如果让他完整演唱一首歌,也比较困难,却经常跑调。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可以多几个学生一起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并能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鼓励学生。同时在教学上设计合理的内容,这样使学生能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例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在原有单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领唱旋律、二声部分合唱的学习,领唱由班长担任,二声部由男生担任,主声部则由女生担任,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熟练并和谐得延长自己的的声部时,在进行第二次分工,让两位同学上台表演打击乐器,其他学生敲打桌子,老师指导、调动大家的演唱积极性。最后,我让舞蹈才能的学生即兴上台表演跳舞,随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边歌边舞,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表现歌曲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活动,可以使还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擅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三、借鉴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四、教师――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经过,这犹如剧本的演出,成功与否有一个好剧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导演以何种思路来更好地对剧本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如何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对剧本进行表演。教学也正是如此,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而一堂课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导演”能否以独特的角度、视野来演绎剧本、指导演员。
可如何当好这个“导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 “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一、旋律创编的现状
近期,我对本校七、八、九三个年级36个班级进行了旋律创编兴趣试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希望能唱自己写的歌曲,90%以上的学生觉得难,80%以上学生想学习旋律创作知识,而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了解一点旋律创编的知识却不会运用。由此可见,旋律创编这一环节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旋律创编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要让学生意识到旋律创编来源于生活,人人都是可以掌握的。为了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我在音乐课上播放了自己写的歌曲《中学生守则之歌》,告诉他们这首歌是我校学生演唱的,和他们是一个年级。学生很感兴趣,想知道是哪个学生演唱的,唱得这么好。这时我说,这首歌是我写的,他们的眼神里立即流露出惊讶、兴奋、羡慕的神情。我趁机说,想唱自己写的歌曲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喊:想!我就告诉他们,旋律创编其实没有想像的那么难,就跟人说话一样,会说话就会写歌。然后,学生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旋律创编。我说,我现在就教会你们简单的创作。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太阳,创作主题就是:太阳慢慢升起来了。我问他们,太阳慢慢升起来旋律线是上行还是下行,学生说上行。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上行线,问学生,音符应该是级进还是跳进,(先介绍级进和跳进的含义),学生说级进。我接着问,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慢的还是快的,学生说是慢的,我说,你们现在开始创作了。于是全班都进入了活跃的状态,有的学生开始唱出了旋律,有的学生在纸上写出了旋律,有的学生用手画出了旋律线。我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创作的旋律,两位学生分别写出下面几个音:1)、11355224662)、1112212337
我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一遍音符,学生不约而同地保持速度一致。我又让学生一边画旋律线一边演唱,再次感受太阳慢慢升起的意境。当唱到第二条时,有的学生哈哈大笑,我问为什么笑,学生说,老师,音的跳度太大了,感觉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不符合自然规律。我问大家这几位学生说的是否有道理,大部分同学大声喊:有-道-理-。我追问,应该怎样改变比较合适,学生就争先恐后地要到黑板上修改音符。让学生修改完再唱一唱,学生说修改过的旋律平稳一些,我笑着说,哇,今天这节音乐课,大家都变成了小小音乐家,太棒啦!你们现在讨论这两条旋律,应该选择什么拍号?有人说四四拍子合适,当有人说四二拍子比较合适时,立即有同学站起来说四二拍不合适,我问为什么不合适?有位学生说,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四四拍子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我认为四四拍子强弱规律比较合适太阳慢慢升起的意境。当我用琴带着学生依次唱完四四拍和四二拍的旋律后,我再次问学生,四二拍和四四拍哪个拍子更适合时,学生齐声说,四四拍子合适。我接着说,创作还没有完成,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创作的旋律配器,如果你是作曲家,你将选择什么乐器,使这三条旋律表现力更丰富?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甲同学说,早晨太阳慢慢升起,大地笼罩一片朦胧色彩,我选择大提琴,因大提琴音色深沉浑厚,和早晨朦胧的意境相吻合,在演奏时,运用缓慢速度和很弱的力度,能表现宁静的早晨;乙同学说,因为早晨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心情愉悦,钢琴音色明亮,所以,我选择钢琴,在演奏的时候先慢速很弱,再稍快,力度用中强来演奏,前面慢速表示宁静,后面快速表示心情愉快;在前面慢速时加笛子模仿鸟鸣声,或者用口技模拟鸟鸣声。丙同学说,我选择人声,用噜演唱旋律,一部分学生用纸模拟风声,一部分学生用肢体表示树枝摆动,一部分学生用矿泉水瓶子模擬小河流水,一部分学生再加上一小段诗朗诵。听完大家的描述,我就组织大家按照刚才三位学生的创意把这两条旋律演唱(演奏)了一遍。他们唱着自己创编的旋律,脸上洋溢着快乐自信的笑容。这节即兴创编课,从创编律动、创编拍号、创编音乐场景、创编旋律、创编配器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编能力,也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
2.创编活动要因材施教,能关注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感受。即兴创编活动应让学生自主参与,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旋律、节奏、配器、音乐场景、歌词等进行创编。如在欣赏歌曲《玫瑰三愿》时,让学生在视唱过程中感受模进的创作手法,并创编旋律片段。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创编伴奏或创编歌词,尽量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3.在游戏教学法中,提高效率,化解难点。在学习鱼咬尾知识时,我先和学生一起玩成语接龙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我将青春舞曲的歌谱打出来,先请学生跟琴试唱一遍,再讨论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前部分旋律和我们刚才的成语接龙游戏特点一样,我又将七年级--九年级课本中出现的鱼咬尾歌曲的歌谱筛出来让学生寻找鱼咬尾旋律,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就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了鱼咬尾的创作特点。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创作4-8小节的旋律,基础差的学生我设计了旋律填空题,填上一个单音让这段旋律变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简有难,寓教于乐,增强了愉悦感和自豪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4.教学评价有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巧妙运用启发、赏识等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我会笑着对他说,你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学生,坐下再想想;如学生不敢即兴演唱自己创编的旋律,我会对他说,你说话的音色很好听,唱歌也一定更好听吧,能不能给我们唱一唱。总之,教师要欣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现,增强自信心。
5.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了课题研究扎实有效,教师要多参阅相关书籍、优秀论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认真备课,了解学生的喜好,分析学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兴趣 愉快 主动学习 音乐课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身边这些九零后的孩子大多都非常地喜欢音乐,经常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随身听”哼唱、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喜欢上音乐课。针对这一现象,我做了调查和统计,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自己的课堂上下功夫,一定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而愉快的情绪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主动地学习,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进行愉快地学习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又结合了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精心设计与灵活运用导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深地理解音乐,还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创设自由、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嘎达梅林》时,我通过学生所知道的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地理知识,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让学生通过欣赏两首自己喜欢的民歌《黑骏马》、《吉祥三宝》而导入蒙古族民歌的分类:长调与短调,进而判断出《嘎达梅林》这首蒙古族民歌的调性,这样的导入比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知识性问题要容易接受得多;在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时,我则是让学生以连环画并配以背景音乐的形式体验了这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用这种形式代替了枯燥乏味的讲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而且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手段和艺术魅力感染学生。
从当今的音乐发展趋势来看,音乐教学绝对不再是唱唱歌曲、听听音乐那样枯燥和被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近两年来“班班通”这种多媒体设备在郑州市各个学校已得到全面运用和普及,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这种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视频、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教学视野,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上《走进京剧》一课时,我发现京剧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它比较陌生,兴趣不浓。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所获,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动静结合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在实践参与中获取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在讲京剧的人物行当时,我在大屏幕上分别展示了生、旦、净、丑四种人物形象并分别配以唱腔,使学生一目了然,还认识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京剧人物----许仙、白蛇、武松、佘太君、包拯、诸葛亮等等;在讲京剧的表演形式时,我从几部经典传统京剧中截取了几个片段,通过大屏幕把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学生通过看表演,到喜欢表演,再到构思动作自己上台表演,可谓一举几得。 转贴于 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这节音乐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使这节音乐课更加完美。
三、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考虑的是合理的组织教学,运用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比如学唱《青春舞曲》,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听、看、体验、表演等方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其次通过设计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激发性。众所周知,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如果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构思、韵味及其含义,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和境界,从而全神贯注地沉浸于其中;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表演等方式。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度,是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自由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而且思维也比以前敏捷了,上课的效果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上这些新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每每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并时时保持着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与之前“只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四、“音乐课不拒绝流行音乐”的理念使学生愉快地走进音乐课堂。
近段时间,我发现有许多同学总在唱流行歌曲,这种现象已经在每个班级都很普遍。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电视、VCD、DVD、电脑等渠道获取流行音乐信息。提起周杰伦、蔡依林等歌手,他们津津乐道。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不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一味地反对一切流行音乐。因为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包含着当代学生的审美观。有些歌词,也往往透露着生活的哲理。青少年一代,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一方面,我认为可以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去理解学生;另一方面,我还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并且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课上,我把流行歌曲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学习。最有趣的一次是在学习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发现多数学生的兴趣并不高,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舒伯特和孩子们心中的周杰伦做一番比较,并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进行PK,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并争相参与相关作品的演唱,通过对这两位音乐者及作品的对比,大家真正领悟到了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从而懂得流行音乐只是一个时期的产物,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之一是它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
五、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动力。
关键词教学目标 叙写 音乐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24-03
上海名教师顾泠沅老师这样说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所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在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现时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生学的行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以往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其本质来讲,是音乐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叙写要是体现现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例如:以往叙写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灌输的被动学习,一堂课中是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到什么,更无法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既:“学生应该――”或“学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不明
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还是或多或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引导、调动教学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培养出有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和验证。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歌曲《游击队歌》乐教案主题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此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的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就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也做不到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一堂课中怎样“培养”,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等,这些行为都不是很具体,这些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2.难以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八年级下期《瀑布与溪流》与《日出》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目标中的“进一步”“体会”“想象”在教学中就很难操作,现在很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没有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并非各个目标都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层次的,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3.难于测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陈述比较笼统,不便于检测。从我们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所叙写的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正确,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行为动词只有“掌握”“认识”等。例如:教唱《当兵的人》一课中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军旅音乐节奏与旋律的一般特点。通过音乐作品来了解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2)学唱《当兵的人》,掌握歌曲中几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学会用激昂、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较好地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和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怎样才算“掌握”、怎样才算“养成”,无法衡量,不便于检测。
4.条件不明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条件,即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
例如:教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2.通过欣赏比较小提琴版与人声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这个教学目标中的条件不明,教学条件有限,我们家乡身边没有大海,学生对大海情感的概念不是很深,让学生同过演唱《大海啊,故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目标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很难达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情感。
三、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音乐新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来,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现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来叙写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中出现了“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这样叙写的目标主体搞混淆,使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应该是“学生能,学生可以,学生会”。这样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否则评价无法操作。例如:目标叙写成:养成、了解、懂得、知道等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检测。有一位教师在欣赏《我爱你,中国》的目标中写到“学生仔细聆听这首乐曲,希望聆听后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目标中的“培养、提高”就聆听这一首乐曲是根本达不到的,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新课程标准中有使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用列出、辨别、写出等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
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即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例如:“聆听《青春舞曲》后,让学生在音乐教室里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欣赏《进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行进中的步伐”“在老师乐器伴奏和音乐伴奏下,能有情感地背唱歌曲《摇篮曲》”等等。有些学生音乐行为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别的行为条件去落实。如:聆听《进行曲》音乐后,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打节奏来体验音乐情感。
4.行为表现――评判标准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最基本、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如:通过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学生能简单感悟歌曲中意境,能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此乐曲。
四、教学目标叙写的实践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一次书写叙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该目标体现主体混乱,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来看这个目标存在着几点不足:
1.学生主体不明确,行为主体混乱不明晰,目标中的“培养,唤起”,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培养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吗?不可能,更不可能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和唤起都是教师的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用词不当,目标中所写的“了解,引导,实现”,行为动词含糊、笼统,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学生通过这堂课真的就能了解作品的结构吗?了解程度如何无法操作检验。唱一下这首乐曲就可以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快乐吗?
3.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很难体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创作尝试,学生有这个知识技能吗?学生连创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懂,学生只能在下面随便写两个音也叫创造。这种行为根本就违背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范畴。
4.在目标中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点高,在这个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简单的创作尝试”是不能体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学习标准。
(二)暗香浮动月黄昏――《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二次书写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不一定都能具体显现,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等旧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以学生行为为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我对《渴望春天》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叙写: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景象。
2.学生简单了解歌曲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唱《渴望春天》后,学生分小组用你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情景随伴奏进行表演唱。
五、教学目标叙写的成效
1.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设计之中,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我们的美好愿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可测量。
3.叙写教学目标时,在目标中要尽量体现“主体行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这四个要素。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六、教学目标叙写的启示
1.教学目标叙写不能生搬硬套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是复杂多样的,不能机械地按目标叙写的四要素来套用。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需要,而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叙写方法,但不管如何,在教学里一定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目标叙写,不可能都包含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根据教学内容,个别叙写要素是可以省去的,但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叙写的功能
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叙写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叙写教学目标,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是个复杂的工程,也没有具体的格式,叙写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制约,每一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叙写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无论怎样叙写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