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6:48: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户外活动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幼儿园 中班 户外活动 体育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户外活动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在体育游戏所求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动作发展与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必须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和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因此,在户外游戏中,首先合理安排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有效利用有限的场地及器械组织幼儿开展锻炼,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户外活动增进了幼儿与教师户外活动的互动性,因为,户外体育活动均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围绕目标,从体育的多维效应、多种角度建构户外活动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多给幼儿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赋予户外体育活动更具特色的魅力。在幼儿快乐自主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幼儿提升“游戏性”、“参与性”、“实用性”及“自主性”等方面的能力。
二、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整理、归纳,户外活动的废旧自制性、游戏器械的一物多玩性进行观摩研讨和园本培训。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户外环境,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对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但是,在当今家庭育儿方式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居住高楼,独门独户,孩子们常常在家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很少在户外进行锻炼,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的因为场地有限,资源欠缺,教师不好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造成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体育器材品种匮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强、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对孩子肢体和动作的训练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难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三、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的策略
在户外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材料,使其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氛围下,发展幼儿的各项体能和体质。
1.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激发幼儿活动的内驱力,不断维持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将多种运动方法和经验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活动任务之中,幼儿带着任务去进行身体活动,他们凭借已有的运动能力和经验,不断调整自身的运动方式,与同伴协作,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2.提供的任务难度必须适时、适度、适宜。教师应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经验和运动能力水平,提供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的任务,鼓励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运动中的“难题”,使幼儿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运动经验,感到自信与快乐。例如:游戏“运西瓜”,幼儿推着装满西瓜球的独轮车,沿着不同的路线(弯弯曲曲的纸板路、石子路、独木桥、斜坡、树林),将西瓜运至“小动物们的家”,在游戏中,西瓜球掉了须捡起,独轮车扶正后继续推,上斜坡时,一人推不动就寻求同伴的帮助,想法设法将西瓜球送至目的地后,幼儿以是汗流浃背,但脸上却充满了喜悦的神情。
3.幼儿户外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户外活动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幼儿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幼儿户外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幼儿户外活动本质所确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
4.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场地及材料,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体现一物多玩的方式。例如圈可以有多种玩法,"滚圈、钻圈、跳圈、转圈"等多种玩法。又例饮料瓶也有多种玩法,竖起可以让幼儿当跨栏、也可以双手拖着平行行、又可当手榴弹进行投掷、间隔摆好蛇形走、平倒单脚行进跳和间隔跳。幼儿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教师引导活动的多种玩法、教师可在幼儿游戏玩中适当加以指点,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新玩法、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玩,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书勤. 浅谈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价值 [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0)
[2] 徐聪跃.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中心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J]. 快乐阅读. 2012 (19)
关键词: 旧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旧住区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青年人口的迁移,现在大多数的旧住区都已经成为了老龄化的住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更新必将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居民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对住宅区户外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正在被慢慢蚕食,并且日渐萎缩[1]。
旧住区历史悠久,人情味足,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并且建立了深厚的社区情感和邻里关系网络,这些都是旧住区可贵的积极因素,也符合老年人原居安老,落叶归根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房屋陈旧、道路狭窄、设施老化、治安混乱,缺乏应有的维护和改造,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更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舒适的住区空间的基本需求,亟需改造更新。而作为旧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空间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承载着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活动,执行着住区功能,体现了住区形象,反映了住区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量居住在旧住区中的老年人来说,改善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使其能够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2.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行为研究
2.1老年人的基本特性及需求
人在进入老年以后,身体机能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一系列的老化现象,感知能力、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都会衰老,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户外空间环境时,会出现感知度下降、敏锐性降低等现象,从而影响其对身边信息的接收。老年人心理方面由于生理及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如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忧郁感等。
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对住区环境的心理需求也与其他居民不尽相同,与普遍要求的景观视觉效果不同,老年人更在意住区的安全性和邻里关系的和睦,在意原居安老和家庭氛围。随着老年人的心理感受的变化,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产生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尽管对老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合,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2]。
2.2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行为特征
2.2.1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
根据老年人出行的时间、活动的半径和频率将城市老年人在住区内部的户外活动范围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细化为三个层次:近宅生活活动圈、组团生活活动圈、住区生活活动圈。老年人在近宅活动圈主要进行交谈、闲坐、晒太阳等静态活动,因此近宅活动圈是私密性最强的空间。组团活动圈其活动半径约在180-220米,符合5分钟老人出行距离,在这里可以进行一定的公共活动和小规模的群体活动,老年人可以在此偶遇友邻、运动散步,组团活动圈相对于近宅活动圈来讲,其活动内容更丰富,公共性更强。
2.2.2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在住区中常见的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类:独自活动、成组活动、群体活动。独自活动形式常见于高龄老人、轮椅老人,他们行动不便,听力和表达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退化,因此喜好在私密性强的空间进行独坐;成组活动的老年人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或者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老年人通常为三五成群的活动、聊天,形成了小规模的成组活动形式。
3 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原则
3.1邻里永续原则
既有的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是旧住宅区的宝贵财富,也是最能体现住宅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时,必须立足于住区的现实情况,遵从邻里永续的原则,在保持住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改造设计,是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得以提高。
3.2安全弥补原则
现状的旧住宅区户外活动空间缺乏适老性的考虑,而且由于年久失修,住区存在地面破损、缺乏无障碍坡道、设施老化等一系列具有安全隐患的问题。而老年住户是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进行适老性设计时,首先要解决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及其设施的安全性问题。
3.3历史延续原则
老年人在住区中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住区的一切特征都影响着老年人对该住区的感知、认知。因此,在进行旧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改造时,应该顺应住区本身的特征,尊重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固定性”的场所选择,再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使空间的优势放大化,消除其缺点,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3.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
4.1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
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方位感较差,合理的层级划分和易于识别的空间组织可以帮助老年人寻路、定位,形成对空间的场所感和归属感。例如安排一个类似中心广场的占主导地位的空间,并提供空间导向的指示,活动空间之间应保持视线的通达性,各个空间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并提供指示牌,方便老年人定位。
4.2提供复合多样的空间种类
提供从公共到私密不同层次的户外活动场所,同时空间的尺度应富有变化,既有大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也有小尺度的角落,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注重活动空间的复合渗透性,在适合多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周边创造可以休憩的小空间,适合老年人交谈和观看他人活动;
4.3创造易于交流的私密空间
易于交流的小空间可以被老人视为“私人会客厅”,在这里进行朋友间的交谈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会打断思维和谈话的琐事。此类空间应设置在能让老年人看到热闹的住区道路或其他活动空间的地方,这样可以让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区生活。
4.4重视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
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有效缓冲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不适,为老年人提供可以适应强光、噪声和温度的空间,同时也可以用来稍作休息并且观看他人活动。可以在每一个单元入口处设置棚架,让老年人逐步适应光线的变化,遮蔽恶劣的天气,同时设置扶手为老年人的停留提供支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过渡区域的面积,并为老年人设置舒适的座椅。
4.5创造更好的景观观赏空间
对于旧住区中的老年人来说,利用户外环境好的空间享受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种植花草或蔬菜、喂鸟、观察天气的变化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将景观较好的观赏区域设置在稍远离住宅的地方,但同时保证能从室内或其他空间易于看到这样可以促发老年人前往探索,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门活动。同时应设置步行道穿越宅前绿化或小花园,同时设置座椅,注意铺装材质的选择不应采取汀步,选择适宜老年人行走的柔性防滑材质。
4.结语
住区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问题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又十分广泛的综合性课题。涉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建筑、景观及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首先要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活动特征,最后,才是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研究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使得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能弥补生理上的衰退、满足心理需求、符合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日常户外活动空间,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6-02
大自然给予了人类美好的阳光、水和空气,这些自然因素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多益处,幼儿园应该多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运动,如:郊游、体操、跳舞等;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发展。本文对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了研究,在指导方法等方面发现了很多可取之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师指导行为的不当;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整理,从而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以进一步帮助教师改善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分析
在指导过程中,幼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起到指导的作用,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1.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在生活中,幼儿眼里都是有趣的事情,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但由于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不一样。比如,在科学或数学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身上就会出现重复性行为。
重复性行为是幼儿阶段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幼儿情感体验和宣泄的重要渠道,幼儿会在重复行为中积累动作经验,获得自我认知,形成自我概念。教师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不要着急介入,而要仔细观察,了解其行为的原因。幼儿的学习是从具体到抽象,经常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操作来获得相关的经验。教师只有通过细致地分析和观察,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成为幼儿参与者和观察者,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进行有效地指导。
2.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出现认知偏差时。幼儿通过各种活动积累经验,可以获得认知的提升。在活动进行时,幼儿所获取的不仅有正确的认知还有错误的认知,他们的探索兴趣往往无穷无尽,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难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快要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面对幼儿的困难,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困难的原因,在适当的时机介入但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投放材料或者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幼儿建起认知的桥梁,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3.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后,才开始真正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会出现都想做娃娃家的妈妈或者是争抢新玩具等现象,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有些教师会担心幼儿不能自己解决而立刻介入,进行阻止,这就使幼儿丧失了自己解决矛盾、与同伴交流、达成理解的机会,甚至会造成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仅仅是冷静观察和等待幼儿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留给幼儿更多的交际空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当幼儿不遵守某些规则时。幼儿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幼儿正处于一个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阶段,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但同时,其自我约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对幼儿出现的一系列行为,许多教师会根据心中早有的好坏标准去判断,给予批评或者制止。例如,幼儿园教室里的钢琴:一般规定不让幼儿乱动,但有的幼儿还是会抓准时机去动一动,弹出点声响。教师此时如果去制止或批评,可能就会打消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或者扼杀其今后探索世界的勇气。规矩往往是成人思维的产物,体现的是成人世界的认识,当然,如果发生危险情况,教师必须立即介入。
面对幼儿不同形式的违规,需要冷静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把握好介入的时机,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在教师感觉到自己在干扰幼儿或是认为介入活动是对幼儿负责任时,当教师感觉到有心事或太劳累,无心参与幼儿活动并从中不能感受到乐趣时,教师最好不要介入。给幼儿真正松绑,就是给幼儿真正的尊重和解放,教师应走出被动应付的困境,自觉进入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从而形成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在这种反思中,他们才能体尝到与幼儿交往的快乐,才能体验到工作的激情。
二、教师在指导户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介入过于频繁。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未分清幼儿具体意图的情况下,不管幼儿是否需要,就强行地介入其中。反之,教师介入次数过少,甚至于没有;在组织活动时,让幼儿自由活动,不做任何实质性观察,不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看。这两种极端的状况,要么可能会伤害幼儿心灵,要么过于放纵,会助长幼儿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介入时要学会控制,不能次数过多,也不能不介入。
2.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不强。①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如中班队列活动,教师单一让幼儿排列直线,幼儿早已掌握了,就会显得没耐心,②活动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往往准备不充分,就让幼儿活动。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因为不清楚幼儿的状况就对其进行指导,便使指导失去了意义。
3.教师干预时间过长,范围过广。在引导幼儿活动时,如果教师在幼儿完全可以独立进行下去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就可能会改变幼儿原本活动的目的。幼儿的探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极少有幼儿能一下子发现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操作,这样不仅会让幼儿对探索出的结果留下深刻印象,还会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到开心满足,所以,教师在指导工作中不能过度干预。
4.指导方法不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方式过于强硬,没有过渡性。如幼儿遇到问题就直接手把手指导,而不是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一是指导方式过于杂乱,没有明确性。部分教师对同一种活动一会儿用这种方式,一会儿用那种方式,往往使幼儿不得要领。
三、对改善教师户外活动中指导行为的建议及措施
1.教师在指导中可以多运用鼓励式的语言。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前设计好上课的步骤与思路,针对幼儿不守规则的情况,可先在室内跟幼儿交代好户外活动常规,并安排至少两名教师参与,这样,教师就能灵活地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教师每一个指导活动的目标性都应当很明确。教师在设计指导活动目标时应适度,因为户外活动不同于室内活动,无论是纪律方面、活动控制方面都会给教师指导带来难度,所以不能用过多规定来加以约束。另外,教师还应在设计活动时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到随机应变。
3.教师指导行为应当适度,不能过度介入。在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不应当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做,这样就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采用间接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意识:“幼儿一到户外就彻底放开了,如果再让幼儿自主开展活动,结果会很难控制”,所以户外活动一般都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其实,因为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难有机会接触外界,因此,他们到户外后往往表现为乱跑、不受控制、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等,这时教师不可以将幼儿完全束缚起来,而应根据不同年龄班、不同活动特点设计一套适合幼儿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安全与基本常规的前提下,给幼儿以充分的自由,以达到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关键词:淮安;活动行为;行为规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54-02
当今中国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强大的生活压力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家庭关系也变得疏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甚至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住区是家庭交流的载体,只有研究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行为方式,找到其规律,才有可能建造出符合交流的空间。本文通过对淮安市住区户外活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提出其设计策略,为淮安市住区建设提供一些意见。
一、淮安城市居民传统生活方式探寻
《淮海晚报》对淮安城市居民发起一项调查――“我们的童年”,对记忆中的零食、童年的玩耍、童年的梦想三个方面进行全民记忆。在童年的玩耍这一部分写道:“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童年记忆,但有一点是相似的:‘玩’。在‘玩’中,孩子们总能获取单纯、美好的乐趣。虽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会感觉‘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傻得可以’。”1971年出生的陈先生,在淮阴区刘老庄村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他说,那时候的小孩,最流行的是掏鸟窝和抠“知了狗子”(学名为蝉蛹)。“一到放学或周末的时候,我跟几个小朋友就一起出去掏鸟窝。一边走,一边昂着头看树上哪有鸟窝。只要发现目标,不管多高,一定要想办法把鸟窝给捅下来。”陈先生说,他们那时候不像现在小孩那样娇贵,有一点磕了、碰了,家长都要心疼半天。陈先生的父母心疼的是,爬树时他不小心把裤子磨破、磕破了,需要费一些布把裤子补起来,“那时候条件不好,哪有那么多布给自己补裤子。万一弄破了,就会挨一顿揍。”不过陈先生说,即使挨点皮肉之苦,但看到摸下来的小鸟通过自己的喂养逐渐长大,不但图了乐呵、打发了无聊的时间,还很有成就感。
淮安城市是一座应水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食之城。这两种特性决定了淮安城市居民两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傍水而居的习性和家庭主妇对厨艺的在意。淮安女性作家苏宁《平民之城》一书中写道:“春天或冬天,小城里临河居住的人家,早上,门前有水的湿气,不临河居住的人家的房顶上有雾的湿气。前面说过,这淮安城里的大河有两条,一条是古黄河,一条是里运河。他们大大方方地、从容地、威武地穿过这小小的单纯的城,像一个威武的男孩子故意炫耀着从一个有些内向的害羞的小女孩家门口走过。”“她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去听淮剧,没事就喜欢到菜场走走,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看看,她笑眯眯地看,不买的蔬菜也要问问价格。”这样一些场景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淮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二、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的活动行为分类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在《建筑之间的生活》(Life Between Buildings)一书中,从或然论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他认为,在具体宗教、气候、社会条件下,通过设计,可以调控使用公共空间的人数、每个人活动持m的时间,以及活动的类型。他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户外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购物、等公共汽车)。因为参与者别无选择,其行为发生几乎很少会受物质环境的影响。
2.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散步、在街边咖啡店喝杯咖啡等)。
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一类型活动也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例如,与人问候和交谈,集体活动,甚至被动地观望他人的行为)。
盖尔关于人的行为的解释,同时也告诉我们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低质量的公共空间中,主要发生必要性活动;而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中,除了必要性活动外,可选择活动甚至社会性活动发生的频率会显著高于低质量的公共空间。
三、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总结
通过对淮安城市住宅区调查发现,住宅区中主要活动的人群是老年人、婴幼儿和中小学生,中青年人活动比较少。
1.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规律
老年人的活动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具体到活动行为的内容上,外出行为中以购物、乘车出门就医、访友为主,交往行为以聊天、打牌、下棋为主,健身康体行为以晨练、集体跳舞、跑步、打球、使用器材健身等为主,休息以散步、逗留、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为主,游戏主要以与儿童做游戏为主。
老年人被称为“丧失的时代”,包括四个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与家庭、社会联系的丧失和生存目的的丧失。这些丧失相应产生了多种需求:健康的需求、安静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交往的需求。淮安城市住宅区中活动的老年人同样有这样的心理和需求,也就产生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户外活动规律。
从以上活动规律来看,淮安城市住宅区的老年人受到外界政治、经济等人本需求之外的影响很少,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更接近人的本真。
关键词:小学生;视力不良;结构模型;户外活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57-05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显示,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40.89%,比2005年的结果上升9.22个百分点,小学年龄段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视力不良患病率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中小学学生健康问题。亚洲国家为近视多发地区,尤其是我国,近年来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并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已被人们认识的众多近视病因有遗传因素、视近工作、用眼卫生习惯等,尤其是近几年国外提出的户外活动对近视的保护作用,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的方法,探讨影响小学生视力的主要因素,厘清户外活动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地位,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有效对策,为小学生近视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并咨询相关专家意见,编制问卷。为对问卷题目进行筛选,进行初始问卷调查(n=178)。依据剔除标准:总分相关系数(Item-total correlation)
被调查的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完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视近工作时间、看电视电脑时间、用眼行为习惯、眼保健操次数和态度、户外体育活动、户外休闲活动等情况,实际完成问卷1 021份,有效完成率94.3%。
1.3统计分析
以excel建立数据库,对反向题的分值进行反向赋值处理后,采用 SPSS15.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验证。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体现潜变量和显变量之间关系的初始理论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拟合与验证。
3讨论与分析
通常认为9岁以前是正常儿童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在此期间视觉发育特别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又是可逆的[4-5]。因此视力不良干预应抢在9岁之前开始,尽早做好视力保护工作。此次调查选择以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视力不良率为45.1%,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相近[6]。近视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视与遗传因素(如父母近视情况)和环境因素均有关[7-8],本调查只涉及环境因素,问卷由学生和父母一起完成,力求调查结果能反映真实情况。
小学生视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存在着主次之分。户外活动与视力不良的相关性是近几年研究的新方向,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户外活动的保护作用处于何种地位,这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它是验证性因子模型和因果模型的结合,其突出的优点是使理论概念或逻辑推理跃然纸上,变量关系能在同一个层面进行对比。从各因子效应的标准化估计值路径图可以看出,读写习惯、户外活动、视近时间、家庭经济、光照环境、眼保健操6个因子均对视力有影响,其中读写习惯和户外活动的影响最大。视力不良的发生与读写习惯存在高度相关性(0.57),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9],值得注意的是,视近时间对视力不良的作用不大(0.08),可能与视近负荷的量化困难有关,视近负荷不仅与阅读书写、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有关,也与持续用眼情况及用眼距离有关。
国外多项研究证实[10-12],户外活动对近视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在本调查中,路径图同样显示在影响视力不良的环境因素中户外活动时间是主要原因之一(0.45),推测其可能机制,首先运动能增强眼内调节肌与眼外辐辏肌群的作用,提高其收缩力量和调节能力,从而避免睫状肌长时间持续收缩导致的过度紧张和疲劳,而睫状肌正常的放松和舒张能力的下降是诱发视力不良的最根本原因之一[13]。另外,运动时心跳、血液循环处于旺盛状态,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充分,使眼睛的营养状态得到改善,起到预防视力不良、提高视力的作用[14]。由于有研究[10-12]表明室内体育运动时间对视力不良没有影响,提示户外比运动本身可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在户外,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预防视力不良的作用[15],同时随着光强度增加,瞳孔收缩幅度增大,伴随着视物景深变大从而使模糊影像减少。也可能是由于晒太阳促使体内分泌更多多巴胺,多巴胺能限制眼睛生长,而近视就是由于眼睛过度生长所致。同时,动物实验已证实室内照明光线与近视有密切的相关性[16]。儿童户外活动增加,眼球接受较多的自然光线,也一定程度地避免了荧光灯对眼球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来降低近视患病率。
广义的户外活动是指发生在室外的活动,包括户外休闲活动和户外体育锻炼,小学生户外休闲活动包括在操场或公园玩耍、游戏、散步,或到野外郊游、野炊等,户外体育运动包括在室外进行的打篮球、踢足球、跑步、骑自行车等体育锻炼。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为2.34小时,稍低于悉尼儿童的每天2.59小时[11]。也有学者提出为降低近视患病率、延缓近视进展,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应达到每天3.5小时[17]。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随着户外活动时间的延长,近视患病率降低,这为近视防控工作的指明了新方向。
4对策
4.1全民健身背景下,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增强青年人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07年,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化延续,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青少学生,也是视力不良防控的重点对象。随着各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在沐浴阳光、享受运动中,必定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对于改善学生视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2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注重一课三操
学校是儿童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尤小芳[18]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大多是在学校的体育课和课间,而体育活动课的参加率仅达到75.0%。加强小学生户外活动首先要与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重视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开足更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小学生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完成质量,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和保护视力的意识,做到科学用眼,劳逸结合。
4.3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大多数小学体育课只有每周2节或3节,合计2小时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运动。课余时间远离电视、电子游戏,多做有益健身的户外活动和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打陀螺等传统健身游戏。依托兴趣小组、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开展 “户外活动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不断丰富户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4开展户外运动干预研究
大量文献表明[19-20],体育锻炼对缓解眼部疲劳、改善视力、提高对近视的防治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视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室外进行的项目(乒乓球、田径),比室内项目(健美操、武术)更有助于视力康复。经常在阳光下、绿色的草地上活动,既能避免睫状肌长时间持续收缩,又能加速眼球、眼肌、视神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运输供应。户外活动对儿童视力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制定有效的户外运动处方,进行大范围的干预实践及对干预效果进行科学评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小结
研究结果提示视力不良是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户外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无法控制的遗传因素,改变环境因素成为最重要的防控办法。读写习惯、视近时间等对视力不良的影响已经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小学生户外活动的推广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颇. 中国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形象的结构模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42.
[2] 谭晖,余惠琴,汪玲,等. 儿童视力保健相关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07.
[3] 荣泰生. AMOS与研究方法(第2版)[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 孔德兰,李超,杜学龄,等. 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3):207-209.
[5] 郑荣领. 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研究动态[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8,16(1):42-45.
[6] 刘艳,王瑶,李晓辉,等. 成都市中小学生肥胖和近视干预[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 ,28(6):471-473.
[7] WU M M,EDWARDS M H. The effect of having myopic parents: an analysis of myopia in three generations[J]. Optom Vis Sci,1999,76(6):387-392.
[8] MORGAN I,ROSE K. How genetic is school myopia[J]. Prop Retin Eye Res,2005,24(1):1-38.
[9] 凌红,谭晖,汪玲. 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542-544.
[10] ROSE K A,MORGAN I G,SMITH W,et al. Myopia,lifestyle,and schooling in students of Chinese ethnicity in Singapore and Sydney[J]. Arch Ophthalmol,2008,126(4):527-530.
[11] DIRANI M,TONG L,GAZZARD G,et al. Outdoor activity and myopia in Singapore teenage children[J]. Br J Ophthalmol,2009,93(8):997-1000.
[12] ROSE K A,MORGAN I G,IP J,et al. Outdoor activity reduces the prevalence of myopia in children[J].Ophthalmology,2008,115(8):1279-1285.
[13] 赵青峰,袁春华.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视力变化的干预效果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70-172.
[14] 杜进荣,胡小浪. 论近视的运动干预机制与运动处方的制定[J]. 南昌高专学报,2012(2) :173-175.
[15] PREPAS S B. Light,literacy and the absence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J]. Med Hypotheses,2008,70(3): 635-637.
[16] ASHBY R, OHLENDORF A,SCHAEFFEL F. The effect of ambient illum-in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ivation myopia in chick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50(11):5348-5354.
[17] 徐亮. 加强户外活动是防治近视眼的关键[J].眼科,2012,2(1):2.
[18] 尤小芳,谭晖,汪玲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习日户外活动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5):569-571.
[19] 江小春.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视力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2,(4):170.
[20] 李 欣,韩晓东,喻祝仙. 运动类型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视力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96-197.
[21]林顺治.社会学视野下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30-34.
[22]李香君.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3):92-94.
关键词: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舒适度;使用率
Climate sensitivity in the design of outdoor activity space of city
Shi Bin
Abstract : cold city has the bright weather pattern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outdoor activities is the quality of architects are facing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cold ground city, from travel, outdoor leisure space two aspects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e city outdoor space design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cold city outdoor space design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winter city; space for outdoor activities ; comfort; utilization rate
美国学者亭顿在《气候与文明》中说:“气候是人类文化的原动力、人口移动的主因、能源的主宰以及区别国家特性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气候,在现有的气候中舒适地生活,人们开始设计、营造自己的生活空间,休闲空间、活动场所……只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的影响,才能使设计作品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寒地城市气候的特殊性,在设计中,改善恶劣气候条件、创造宜人的户外活动空间成为寒地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寒地居民出行和户外休闲两个方面就寒地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提出一些思考。
1. 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
寒地城市气候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气温一般在0℃以下;通常以雪的形式降水;日照或白昼时间短;上述三个特征持续时间长;季节变化明显。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有气温、风、太阳辐射以及降雪。[1]
2. 气候对寒地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影响
冬季的寒地城市,在气温、风和降雪的作用下,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户外休闲场所常常出现冷落的景象。
2.1 出行的困扰
寒地城市冬季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且寒风凛冽,如似刀割,再加上雪地路滑等因素,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尤其在不合理布局的高层建筑物附近,寒地天气的状况会加倍恶化,如图1所示。
图1高层建筑附近的气流型
资料来源:《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
2.2 户外休闲场所的萧条
由于寒地冬季气候刺激强烈,人们很难在完全暴露的户外长期静态活动。另外冬季日照时间短且太阳高度角较小,如不合理设计,室外空间往往处于建筑的阴影区,这些都会造成户外休闲场所在冬季无人光顾,一片冷冷清清的场景。
2.3 冬季活动的地域特色
寒地冬季的气候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为寒地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特有的快乐(图2),冰雪也为寒地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图2孩子们在雪中游戏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3 改善寒地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3.1 提高出行舒适度
在城市中,步行或公交是主要的出行工具,而寒地气候下的城市交通设计往往忽视了多数市民的出行舒适感,仅为出行提供了简单、粗糙的公共设施,例如防滑性能差的步行地面、缺少防护措施的人行天桥、冰冷的室外候车站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提高出行舒适度已迫在眉睫。
(1)路面冰雪的清理
城市交通性主干道的冰雪处理通常使用机械清雪,然后把雪堆在绿化隔离带中,在堆雪时要留出人行通道;在风速较大的堆雪区,应将雪夯实形成挡风岸,以免被风吹散。同时,还应该考虑春季开化时雪水的及时排除,将雪堆与排水系统结合起来,并以适当的横、纵坡将雪水引入排水沟内。[2]排水沟的位置要因地制宜,根据寒地的特点进行合理布置,例如日本扎幌的道路做法,把排水钩放在道路中间,避免了行车时把半融化雪的脏水溅到行人身上(图3)。另外,还可以采用路面融雪系统,例如冰岛利用管道中居民排放的废水余热和地热有效地清除冰雪[3]。
图3日本扎幌的道路做法
(2)人行道的铺地设计
在寒地城市中,人行道的铺地一定要注意材质的防滑性和色彩。如图4所示,寒地城市人行地面要选择防滑性能强的材料;同时,寒地城市人行道铺地要以暖色调为主,这样可以使行人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温暖;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采用热辐射人行地面。
图4彩色的防滑铺地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3)人行天桥防护系统的完善
冬季在寒地城市,人行天桥上经常是寒风凌凌。尤其在天桥两侧有建筑时,处于强风区的天桥风气候就更为恶劣(图5)。这时就需要为天桥添设遮风板或者做一定的封闭处理(图6),同时我们还可以把遮风板或封闭的内部空间与商业广告结合起来,既满足了使用,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还为匆匆的行人提供了一丝乐趣。另外,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天桥围合“内院”,形成室外、半室外和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使人们在单调的路途中享受美丽的景观。
图5寒冷的人行天桥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图6处理过的人行天桥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4)非对称式人行道的设计
人行道是人们散步、聊天、观看橱窗等室外活动场所。在严寒地区,由于东西向的阴面人行道获得日照时间短,全天大部分时间处在阴影中,为提高行人舒适度可设计非对称式人行道,即阳面宽阴面窄的形式,在不增加街道宽度的情况下,使人们能够获取更多阳光街道空间,既有利于提高冬季行人舒适度又有利于初春冰雪融化。[4]
(5)采用采暖公交站的设置
公交候车站是人们出行的必要设施,针对寒地公交车站冬季寒冷的现象,提出了采暖公交站的设计(图7)。城市可以通过废热再利用建立一个适用的采暖公交站,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地铁散热取暖汽车候车站,也可以把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收集的热量用于加热公交车站。
图7冬季利用采暖公交站
3.2 提升户外休闲空间使用率
在漫长的冬季中,寒地城市除了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能强的室内公共空间外,还应营造积极的室外休闲空间以满足人们的户外娱乐的需求。
(1)建筑群体的合理布局
严寒地区设计以保温为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通过屏蔽冬季盛行风,降低人在外部空间环境中因局部地区高风速引起的不适,如图8所示,建筑通过围合创造了宜人的公共空间,有效地改善了周边区域的风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满足需求的休闲、娱乐、交往场所。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的合理控制还可以保证户外空间的日照时间,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
图8建筑群围合的庭院空间
资料来源:《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
(2)休闲空间位置的合理选择
尽可能避免设在有可能产生高风速地段,注意设在阴影之外,保证充足的日照。一般良好的公共休闲空间都选择在避风向阳的地方,最好有山丘、绿化或者建筑遮挡冬季强风。休闲空间还应设在居住区的适中位置,以尽量缩短服务区居民的出行距离。
(3)绿色植物的合理设计
首先要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考虑四季兼顾,长绿植物、绿期长的植物、冬季观赏性高的植物等。同时,绿色植物选择种植时还要结合气候特征,如冬季刮西北风的地区,应将常绿树配置在西北向,作为阻挡寒风的天然屏障;东西向选择喜欢阳光的落叶树,夏季遮阳,冬季可引入阳光等[5]。
(4)设置舒适的园林建筑小品
园林建筑小品作为休闲空间的功能型实体,其舒适度直接影响着休闲空间的舒适度,因此,设计小品是我们要在其形式、色彩、功能上仔细斟酌(图9、10)。如座椅及儿童设施在材质选择上选用木制或仿木制[1],而少选用大理石材料;还可以设置类似暖亭的半室外空间,满足人们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看护儿童玩耍等需求;小品的色调应多采用暖色系列,以给人温暖的感觉。
图9木制的凳子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图10木制的小品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5)组织合理的户外活动
赋予城市公共空间以丰富的、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动内容是休闲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如图11、图12所示,夏季的花坛、倒影池、划船、运动场、绿地、彩灯,冬季的冰灯、溜冰场冰帆、速滑场、堆雪人、雪雕、冰灯等,都可以吸引了大批的参与者、游人和观赏者。因此,在设计休闲空间时,应尽量采用可活动的小品、设施,春夏季节用于静态休闲,秋冬季节用于动态休闲。另外,还可以开发一些适合冰雪运动的耐寒、保温、发热的户外运动设施以构建高质量的寒地城市户外休闲空间。
图11夏季江上划船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图12冬季江水结冰,冰上马车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参考文献
[1]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城市规划》.2003(9):49-54。
[2] 王耀武,宋聚生.寒地居住外环境的气候设计.《低温建筑技术》.2003(3):21-22。
[3] 毛开宇.适应气候变化的寒地城市建设思考.《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9):125。
[4] 周彦峰.寒地城市室外公共空间设计.《林业科技情报》.2007(39):93。
[5] 张锦,许大为.浅析寒地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4。
作者简介:
关键词:幼儿园;晨间户外;游戏化
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阳光适宜,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晨间锻炼,可以使幼儿精力充沛、强壮体质,拥有健康、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以便于一日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绿茵茵的草地,平整的户外活动场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为幼儿进行晨间户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户外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锻炼幼儿的体能,晨间户外活动是首选的途径。优化幼儿园晨间户外锻炼活动,消除户外锻炼机械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我将民间游戏、传统游戏、情境游戏等贯穿于晨间户外活动之中,以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整体功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了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的动作。对孩子的身体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促进他们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如:“捞鱼”“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了”“撞拐”等游戏有跳跃,平衡的活动,可增强孩子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打鸭子”“踢毽子”“跳房子”等活动使孩子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骨骼肌肉的发展,锻炼了他们的动作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孩子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民间游戏的各种动作发展,促进孩子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二、情境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户外的物质与我们的游戏相结合,创设合适的户外环境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能让孩子自由的玩。”户外情境性游戏是让幼儿到户外实地对感受游戏的快乐,一切的自然景观和材料都可能成为幼儿情境的对象,同时可以利用周边田野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三只蝴蝶场地直接在花圃中,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材料,体能训练,动物王国设在游乐场,孩子们爬过小山坡,走过脚印路,这些真实场景的利用,使孩子们意犹未尽。
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户外情境性游戏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情境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幼儿园及社区环境的培养熏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快乐成功地获得了体验。我们班本学期新来个叫尤××的小朋友,刚来的时候不爱说话,早上来园不愿意与我们老师打招呼,也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于是我就经常想办法鼓励他参加户外的情境性角色游戏,通过耐心引导他感知户外情境中的事物,鼓励他多说,学习用具体、生动和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讲述,以此来壮大他的胆子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敢于想象,敢于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开展一些“情境性”的活动,将故事融入游戏,创设运动情境,让孩子体验其中的乐趣。如“我当”游戏,幼儿戴上军帽,伴随着音乐,投入到部队训练的相关“运动”中,孩子们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由活动着,爬、跳、跑、钻、平衡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幼儿在活动中收获很多,动作协调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意志,充分体验了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传统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传统游戏虽然在形式上有些“古老”,如,跳房子、跳绳子、拈石子、滚铁环、捉迷藏、挑小棒、折纸、七巧板、顶锅盖、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但可以给它增加新内容,“比如跳皮筋的歌谣,就可以进行改编,可以用三字经,也可以创造新的歌谣。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加感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自创改编,丰富传统游戏的内容。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更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传统游戏大都是群体游戏,孩子们在这种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传统游戏,还能让孩子掌握现实规则,从而切身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等;游戏的竞技性,让孩子学会了努力,也学会了怎么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与人沟通。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晨间户外活动,使晨间户外锻炼的目标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科学合理化,儿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跃,使大肌肉得到锻炼,肌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都得到增强,在愉快自主的活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化使幼儿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更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
【关键词】: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儿童活动空间;安全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园林绿地空间为儿童提供可以自由游玩的场所,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然而绿地空间在规划、设计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却会造成安全隐患,给儿童的户外活动带来犯罪侵害的威胁和阴影,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不容忽视。
1 儿童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1.1 儿童的概念
儿童(child),是指从生命诞生之始到青春期之前的人类。但儿童时期的年龄段各有不同。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各国或地区法律有不同的定义。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的原因,对儿童年龄范围的界定存在争议。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一般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从16世纪开始,人们意识到儿童不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儿童也有特殊的消遣与娱乐活动。《儿童权利公约》的第三十一条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
1.2 认知发展理论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研究儿童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成为学科典范。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l]:
a.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靠感觉获取经验,这个阶段的儿童借助感知运动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家长的保护,保护者的存在和看护是必要的。
b.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但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处于幼儿园阶段,学校和家庭周边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c.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2岁)
在本阶段的儿童随着抽象概念的形成,已有一般的逻辑结构,能使用具体事物的操作来协助思考。但是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只是初步的,如果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困难。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处于小学阶段,主要活动是与小伙伴的交往和对周边环境的探索,自然环境是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d.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14岁)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可以进行假设、演绎和推理,作出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开始接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儿童是处于初中阶段,想在外界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2 儿童活动空间
2.1 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柏拉图对于游戏的定义: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在其著作《游戏的人》中将游戏定义为:自发的、在规则的约束中感受紧张和欢乐的活动及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中心。特别是在幼儿期,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儿童通过游戏体验新鲜事物,学习知识,培养理解、思考、创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表现力、社会性和协调性。游戏是人生的第一堂社会教育课,积极健康的游戏,安全的游戏空间,不仅能让儿童获得欢乐,也能增进人格发展的健全 [2]。
2.2 儿童活动空间
儿童活动空间是指在城市绿地休憩空间中,专门为儿童群体所设计的活动场所,为儿童提供游戏、休憩、交往、锻炼等活动的开放的外部空间[3]。儿童活动空间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为儿童设计建设的如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综合性公园中的儿童游乐区等;另一种是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绿地、城市广场等休憩空间。儿童活动空间不仅有丰富的设计要素,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安全性就是其中之一。
3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是通过改变会促发犯罪的环境及状况来预防犯罪的手法。这个理论认为,如果对外界环境进行适当、有效的管理和整治,不仅可以减少犯罪的机会,降低犯罪行为发生的几率,而且能减轻人们对犯罪的恐惧和不安,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质量。CPTED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美国的犯罪学家C.雷・杰弗瑞(C. Ray Jeffery)首创和使用。杰弗瑞认为,单靠刑事政策来降低犯罪率是很难做到的,创建能预防犯罪的环境、培育预防犯罪的社会关系在减少犯罪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与杰弗瑞同时代的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主张居民要监视所住区域,空间设计要有明确的领域界限,用城市规划的手段增强社会的控制,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提出了“可防御空间理论” [4]。纽曼认为,可防御空间的形成有5个基本因素:领域性(Territoriality)、自然监视(Natural surveillance)、环境印象(Image)、周围环境(Milieu)、安全的邻近地区(Safe Adjoining Areas)。
⑴领域性: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的行为模式。这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提高空间的领域性,会产生防卫和震慑作用,减少犯罪的机会。提高领域性的办法有:限制出入口,场地设计时使用象征性的障碍物、区别场地的不同标高或不同的铺地形式等来区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5]。
⑵自然监视:提高环境的可监视性能使公共空间中的陌生人处于社区居民的监视之下,能对犯罪分子产生心理威慑力,从而使社区居民更具安全感。提高环境的可监视性的办法有:良好的建筑布局、视野开阔的道路及充足的照明。
⑶环境印象:环境中不文明的现象越多,人们就越会缺乏安全感,对环境失去信心,从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置之不理。这时,潜在的犯罪者就会乘虚而入。随处可见的垃圾、涂鸦、废弃建筑等都是不文明的体现,就算不引起犯罪也会给人们造成不安和恐慌。优美的环境既可以丰富居民生活,又具有防范效果。
⑷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主要是指周边土地的使用方式和周围场所的特征。例如周边有警察局或者繁华的商业区的话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⑸安全的邻近地区:与邻近地区的接壤部分也要进行安全性设计,加强监视来提高空间防御性。
4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安全问题
4.1安全死角的存在
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死角是指绿地空间中由游戏设施、公共设施、构筑物、植物景观等形成的隐蔽空间,遮挡视线,降低可监视性,容易将儿童甚至不法分子隐藏起来,造成安全隐患,成为犯罪的温床。根据日本的一项调查数据,通过对1031处绿地空间(包括儿童公园、街区公园、近邻公园、城市广场等)进行调查,发现约46.3%的空间存在安全死角,产生死角的障碍物数量约为797处[6],主要类型如下(表1):
由表1可看出,公园的厕所由于位置较隐蔽,使用率相对较低,是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厕所的安全确保是各国设计师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图1是一个小型公园厕所的改善方案,该厕所离主干道较远,周边植物茂密导致视线封闭。厕所的男女出入口均在同一边,有一定的危险性。窗户的采光度不够,形成安全死角。改善后的厕所靠近主干道,可监视性提高。出入口设计将男女使用者分流,危险性降低。窗户采光增加,厕所内部的可见性提高,安全性加强[7]。其次的安
全死角是地形的高低差以及乔灌木的种植。在设计中通常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图2为例,乔木和灌木都种植在同一土台之上,原本通透的树下空间被灌木所填塞,遮挡视线,不利于观察周边情况。在设计地形、营造植物景观层次的时候要考虑乔灌木的高度搭配对活动空间视线的影响。
4.2 管理的缺失
公园的免费开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与欢迎,但是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性、环境卫生和管理等方面。公园游客增多,其中不乏借道、留宿、摊贩、乞讨等闲散人员,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乱扔垃圾、乱涂乱画、损害公物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公园环境变差;公园经济收入减少,但养护管理成本却大幅度提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导致管理缺失。儿童活动空间是公园中最需要关注的场所,要加强管理监视。公园管理处要设置在视线开阔的地方,便于整体把握周围的情况。要制定日常巡查制度,通过不定时的检查对环境卫生、公共厕所、设备设施、仓库及闲置建筑、园林绿化等方面进行巡查,解决存在的问题,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公园形象。
5 安全的公园设计
5.1 较大规模的公园
为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公园要从设计和管理方面加强防范性。图3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靠近周边的道路被茂密的树林包围,园内有草坪广场、水之广场等各类场地,环境优美的同时安全性也较高,其安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公园管理处的存在。公园的专业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公园的维护、巡查等管理运营工作,一旦发生犯罪案件会马上了解事件的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⑵公园内部空间开阔。公园以开放的广场和草坪空间为主,在使用者经常聚集的休息场所适当配置能遮荫的高大乔木及休息、活动设施,视线通透,便于监视和管理(图4)。
⑶厕所的位置合理。周边视线开阔,不易形成安全死角。
⑷公园空间适合多个年龄层。有适合老人、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场地和设施,高利用率是保证公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5.2 小规模的公园
小规模的公园如街区公园(图5),园内没有公园管理处,主要在种植设计与管理、设施配置和公园的利用率等方面提高安全性,防止犯罪行为发生。其安全要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⑴公园内的设施及树木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公园有人工的缓坡草坪、喷泉和大量的乔灌木,环境优美,视线开阔。灌木修剪整齐,低于常人视线高度。乔木选用高大、分枝高的树种,既茂密又不影响视线,两者形成一个通透安全的空间。作为儿童活动场所,这个由起伏的地形和茂密的植被形成的私密空间既有趣味性、舒适性,又强调了领域性。通透的设计提高环境的可见性,加强自我监视的安全性(图6)。
⑵利用频率高。周边居民对公园的利用频率很高,保持与环境的亲密性(图7、图8)。同时积极地参与管理养护,使得公园环境整洁优美。公园是否安全与其规模及类型并没有根本的直接关系,而周边居民的日常利用、积极参与管理却是很重要的因素[8]。要使公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要配置丰富的游玩设施,为不同年龄的使用者设计多种游玩方式。当公园成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场所时,它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空间。
【参考文献】:
[l]晏婷婷.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杭州地区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3.
[2]金纹青,曹磊,何秋萌.居住区儿童户外游乐空间安全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6):77-80.
[3]刘晶.安全视角下的儿童游憩空间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4]崔海英.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CPTED)的溯源及评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5):1-5.
[5]陈仕姣.城市公园中儿童游戏空间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日)中村攻.公@の安全点[M].东京:本の泉社,2014.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互动策略
“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与教师互为主体、教育伙伴式的互动,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互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如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恰当的行为,积极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师幼互动沦为教师单方面控制的教学活动,避免抹杀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创设轻松的互动氛围
健康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自由、轻松的社交环境,包括师幼之间良好的关系,幼儿之间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老师和幼儿的互动应该是心灵上的沟通、精神上的互动。在活动之中,要注意和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关怀,幼儿容易对关怀自己的人产生心灵上的依赖、信任。在此基础上的互动才是真正的师幼互动。当然,户外的有些实践项目,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有时儿童对于习得这些技巧很不耐烦,所以会产生厌恶、焦躁或出神等现象,教师在互动中,也要留心儿童的神情和行为,要及时和儿童沟通,从他们的语言、行为、动作甚至微表情中发现内心的活动和真实情感,鼓励心情挫败的儿童,表扬积极表现的儿童,让孩子们的心情随时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应该说,师幼互动的情感前提是师幼双方在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上面,心意相通,产生共情,由于幼儿是没有这方面主动意识的,这要求教师严格遵守《纲要》的要求,把握户外师幼互动的原则,有效改善互动效果。
二、有效引导和辅助
在室外,和幼儿进行互动时,儿童是被动的,是没有主动参与意识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些办法,有效地吸引儿童的兴趣,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很多户外活动,有器材、材料、工具等物质设备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事实上,很多户外活动中,儿童更多的是和这些物质材料、硬件设施互动,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展示儿童的性格。其次,教师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根据地安排物质材料,摆放硬件设施,也就是说,工具的使用要有科W性,符合儿童互动过程中的接受程度,要根据儿童学习的层次,依次安排工具的使用和硬件设施的摆放。再次,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在互动过程中展示的兴趣和注意力,要分别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求,有的孩子更喜欢独自进行智力方面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发放个人游戏材料,有的儿童则喜欢群体活动,教师就要合理分组,做好群体活动的安全保护措施。在保证器材和工具的多样性时,也要保证数量上的充裕。
三、积极回复和反馈
教师在互动中不但要做到有效地引导儿童进行互动,保证器材设施、工具材料的设备齐全,做好互动的物质准备,还要注意积极回复儿童的问题、疑问、情感体验,将幼儿的互动结果反馈给家长。做好解答、回复和反馈是互动有效进行的外部保障,也是提高互动效果的有效策略。具体表现在教师要及时、积极、主动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从问题中推测、判断幼儿此时的心理状态,并据此做出合理的调试。还表现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知识拓展和相关知识背景的延伸,并学会适当的反问。要理解孩子们的言论,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在初级发展阶段,教师要学会倾听,理解孩子们的心声,切不可因为不耐烦而打断孩子的发言,也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在没有涉及基本原则问题时,要充分鼓励孩子去幻想,要积极帮助孩子,不要忽视孩子的请求,要坚守对孩子的诺言,不要轻易失约,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
教师和幼儿的户外运动,是幼儿教学的关键部分。在保证户外活动安全的基础上,教师要尽量以孩子的活动和言行为教学重点,师幼之间的互动也要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帮助孩子完成他们想做的事,多给孩子一点玩耍的空间,多给儿童一些发自内心的关心,多表扬孩子。使幼儿积极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管国瑞.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分析[J].华夏教师,2016.
[2]马超.教师观察在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以我园体验互动式教研活动为例[J].当代学前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