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诗歌赏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6: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诗歌赏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诗歌赏析

第1篇

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2、 《乡色酒》舒兰。

赏析: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第2篇

关键词:断章;意象;风景;朴素

作品原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赏析:

初读《断章》,被其中回环曲折的意境所吸引,一切似乎是相对而变幻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切换中,其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写意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层叠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

诗人通过视角方向的转化和落点的改变,使诗歌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歌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觉的出发点,视觉落点在“风景”。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从第三人称视觉出发,“看风景人”的视觉落点本应该也是风景,但诗歌的视觉落点却变成了“你”。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你”和“风景”之间、“看风景人”和“你”之间既有视觉的转换,又有空间距离的拓展。在诗的第二节中,“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视觉出发点是无生命的“明月”,视觉落点是静止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又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觉的出发点,视觉落点转变为动态的“别人的梦”。“明月”和“窗子”之间、“你”和“别人的梦”之间的视觉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形成了令读者回味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第一节的视觉画面发生在白天,第二节的两个画面又转化成夜晚,白天和夜晚之间形成的时间跨度,更增添了诗歌的内在意韵。

“意象的繁复奇幻,理趣的深邃悠远,技法的精湛圆熟”,卞之琳自己说:“我写抒情诗,像我国多数旧诗一样,着重意境”,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意境”,而这种‘意境”就是“物各自然”它反对主体对客体的千扰,保持情状的某种客观性,中国诗强化了物象的演出,使其共存于万象、涌现自万象的存在和活动来解释他们自己,任其空间的延展及张力来反映情境和状态,不使其服役于一既定的人为概念。

在《断章》中,诗人设置了几组不定的意象画面,通过视觉转换与组合,通过时间的流动与时空的相对距离,诗歌便造就了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不同的哲理内涵诗人在第一节中创造的两个画面可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通过“你”向空间辐射,与桥、风景、看风景人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二诗人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速写。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而是进行了留白,。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远远地看,静静地看,“风景”在你的眼中才变得美丽而富有情致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时间里,景物依旧,空间却进一步延伸而逐渐发生改变。“看风景人”和“你”之间又形成一段令人遐想的空间距离‘看风景人”只能在楼上带着神往和多思的心境看“你”,也许看得不真切,也许只能隐约而朦胧地看你。“你”只留恋于自然界的“风景”,而“看风景人”却把“你”看成了他心中的“美丽风景”。假如“你”走下桥去看“风景”,你能更清楚地看到“风景”中的花草树木,但却无法在你心间留下永恒的美丽;假如“看风景人”下楼走到桥上看“你”,他把“你”的容貌和举止看得更真切,但也许给“看风景人”留下的是失望和叹息。因为,当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距离时,美感也就无从体现。

第3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一、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怎样去领略文人骚客诗词的意境,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去领略诗仙李白酒杯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去感受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离愁别绪、去悲叹李煜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亡国之痛,会读诗、能懂诗尤为重要。品鉴诗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以及诗人是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抒发胸臆的。掌握诗歌鉴赏中重要的手法技巧可以迅速有效达到鉴赏目的。掌握必要的表现手法是我们打开诗歌大门,走进诗歌的有效途径。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需要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主要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1.巧用典故

用典主要是指引用前人的经典名句或者是历史典故、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等来表达诗歌中的语境和意境。古典诗歌讲究用典故来丰富内容,往往能达到既生动又含蓄的效果,增加可读性,又耐人寻味。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典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典故使诗句简洁凝练,含蓄而婉转,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借助对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暗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状态和变化,是将感情寄托于外在景观的表现手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境交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候鸟,冬天南飞是大雁的天性使然,诗人借用雁南飞的情境,来表达动物尚且知道回到故乡,人却在边关塞外苦寒之地思念故乡,让人情何以堪。对这一情景的描写既突出了边关的困苦生活,也凸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内心世界。千嶂里,落日孤烟,霜满地,都描写了边陲苦寒之地,烘托出征战在外的将士,离家万里,抛家舍业,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此意象烘托出边塞苍凉、壮阔的意境,写出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2.借古喻今

借古喻今是指诗人通过对古代人物、事迹的描写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比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断魂,径水萦纤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园。”诗人借古喻今,遥想当年秦王朝一统天下,国力鼎盛,看如今眺望泾水河畔,除了古碑和满目的黄沙,连春草也没有,令人感到无边的萧瑟,暗含了对当时唐王朝山河日下的悲叹。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咏一人一事。杜甫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追思和点评,借题抒发自己空有报国志志,却无法施展才华的漂泊之感。如《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觉得不需要贿赂画师就能获得帝王宠幸,结果画师将她画丑,最终远嫁匈奴,终老异乡,令人叹息。很显然,诗人借描写王昭君的美貌和高洁品质来比喻自己不屑于投机钻营而不能施展才华的境遇。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诗词中较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既可以作为表达技巧,也可以是写景手法。“虚”是指虚幻梦境、想象和回忆,也指设想之境。“实”指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的好处则在于“虚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如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柳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之前,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实事,写的是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设想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手法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4.动静结合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有动静之分,写动写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看它,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变化关系。湖中流水,时而流动,时而静止,这是客体在变动;观湖之人,时而走动,时而静坐,主体也在活动,诗人的心境更是不断变化。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则意境全出。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诗人乘舟途经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诗人躺在船中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感觉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离太远,观者觉未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描摹景物,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扩大诗的意境,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5.托物言志

诗人习惯于借某一特定的物象及其蕴含的品质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或寄予某种精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北破杏花》,“一破春水绕花身,华英妖烧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笔下的北坡杏花竞相开放,风姿绰约,争奇斗艳,光彩照人。虽生长在远离尘嚣的坡北,即便是飘零飞落,也好过闹市中任人折取碾做尘泥的南陌杏花。诗人借北坡杏花的清高、不卑不亢、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感。

三、结语

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加之诗词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要读懂古典诗词的内涵和意蕴,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需要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只有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抓住表现手法,进行大量的阅读鉴赏实践,才能够领略到诗词的美,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考文献:

[1]李旭.对于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些思考[J].课外语文,2015(24).

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11-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银行瞄准了个人信贷业务,并且将其作为银行的重点项目进行开发。个人信贷业务涉及到的种类非常繁多,比如个人的住房、汽车、家电、助学等诸多领域。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利益的增长点。但是我们在关注个人信贷业务为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它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个人信贷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信贷业务的同时,必须要关注隐藏其中的风险,比如个人信用、银行自身管理以及抵押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规避。

1 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1.1 个人信用问题

用户个人信用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道德与收入波动两个层面,具体是指用户作为债务人在从事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自行违约,或者是作为保证人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时违约。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贷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消费方式,其原因除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信用制度比较健全。比如银行与商家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了解到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因此,可迅速的决定是否向该消费者提供个人贷款业务。从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筹建关于客户信用的信息管理数据库,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银行对申请人信息的掌握还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有时还查不到关于申请人的信用信息,所以我国对于个人信用管理数据库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加强。通常办理个人信贷业务时,银行只是根据申请人所提供了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一些比较基本的材料加以判断,这些资料显然不能够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这也就成为了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1.2 银行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之中学习到了很多管理经验,但是整体管理水平还是有待加强,经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就个人信贷业务展开情况来说,对申请人信息获取的渠道,对申请人信用的判断,办理业务的流程都需要加强。

1.3 抵押方面存在的问题

抵押物是申请人为了获得贷款而抵押给银行的物品,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归还贷款时,银行可以将抵押物进行变现,以此作为第二还款的来源。目前,我国消费品的二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体制不够健全、秩序也有待完善,并且相应的手续也非常复杂,交易的费用也很高,而且变现的渠道也很窄,而且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如果抵押物不能顺利变现,就加大了贷款业务的风险。

2 加强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2.1 提高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认识

提高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认识,是控制这一业务风险的重要基础。个人信贷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业务种类,我们只有提高对它的认识,及时规避风险所带来的隐患,才能顺利、全面的展开这项业务。现阶段,个人信贷业务还受到市场情况、宏观调控、消费观念以及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使得个人信贷业务的全面展开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所以,只有加强个人信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健全贷款操作流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够推动个人信贷业务健康、稳健的发展。

2.2 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重要前提,就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银行可以从信用卡的个人信息资料入手,并且与其他部门所保存的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一个以个人信用为主的数据库系统,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不断展开,这一资料库也在不断的丰富,同时各级银行将自己的数据库资源联网,实现共享,从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二是由央行出面,在建立一个股份制的个人信用征集公司,专门负责个人信用的评价工作,央行可以联合政法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劳动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这一公司,其任务就是对个人的收入、信用等背景进行记录与统计,最后对每一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这一公司的成立将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但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个人的信用信息,而且能够降低犯罪率的发生,使社会更加稳定。

2.3 加强内部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

个人信贷业务有一部分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而导致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内部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一是加强信贷准入环节的建设,商业银行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展开个人信贷业务,对于申请人的个人资料、资金状况、信用等级都要进行了解,以判断能否提供贷款,并且严格把握各个流程的具体操作,以防止操作过程风险的发生。二是做好贷款的后续工作,主要是依据客户的贷款习惯、消费习惯,对风险控制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同时要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协调好、沟通好,要求他们按照有关规定对客户展开贷后检查。三是严肃信贷纪律,出现问题必须要追查到底,对于出现问题的相关人员坚决依法处理,绝不姑息。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要能做到举一反三,以有效避免同类事件的重复出现。四是采用分类授权、分类管理制度,各级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不尽相同,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分支银行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与操作流程,并且朝着精细化的管理方向发展。

2.4 逐步完善担保体系

担保体系是在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时的一个必须保障,同时也是督促借款人员按时还款的有效武器。在目前我国消费信贷法案有待完善的条件下,一是要对现行的法律条款进行认真研读,接受法律争议少、容易变现的标的物来做抵押物。对于产权不清晰,变现存在一定困难,并且在法律上存在一些争议的标的物不视作抵押物。银行一旦选择某物作为抵押物必须保证合法性,并且抵押物足以抵偿贷款。二是对保证人的范围要合理界定,对于收入稳定,背景条件好的客户,可以实行保证担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而且保证人必须要选择信用程度较高的高端客户,至少保证人的自身条件不可以低于借款人的条件。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的开放性逐渐增强,个人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建设的业务,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展开还存在着诸多风险,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我们可以从提高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认识;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完善担保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胡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2011,(2).

[2]王晓胄.浅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海南金融,2006,(4).

[3]于志武.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0,(6).

[4]杨廷芳,刘印涛,王大海.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5]蔡利农,邓宏.试论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途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第5篇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对于古诗词,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能说上几句,而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包括我们的学生)张口能诵的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况,无不和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氛围有关。首先是我们教师的重视不够。历年来各省市的中招和高招考试现代诗歌方面的考查不多,而老师的教学总是跟着考试的风向标,这就造成了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要求也不高。其次,我们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对现代诗歌朗读背诵的要求,也只是蜻蜓点水,对诗歌的赏析学习,也只是着力于诗歌艺术手法的剖析,而忽视作者的情感体验,淡化意象的深意和意境的美感。因此,也就出现了师生对现代诗歌教和学漠视的局面。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1.品味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三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出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诗歌的 “诗眼”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鉴赏形象

(1)抓意象,品诗情。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掌握了赏析诗歌的钥匙。不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所有的诗歌都重视意象的选取。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丰富的内心感情在诗中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与赏析必须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捕捉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意象”本是“意”与“象”两个概念的整合,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多想象,悟意境。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的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

(3)探深意,悟意蕴。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她不同于散文在娓娓而谈的叙述中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也不像小说在离奇曲折的情节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来传递的,这种表达不是直露的,而是含蓄蕴藉的。这就是意蕴。它包括人的愿望、志趣、情感、意绪精神、思想等一切内心活动,是隐蔽在作品艺术生命体内的活生生的精魂。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诗歌的深意,体悟诗歌深层的意蕴。

3.体悟情感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问题对策

引言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由来已久,为了改善学生对现代诗歌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阐述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形式过分关注

受新课改影响,国内初中语文学科现代诗歌内容在教学中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集体朗诵、小组合作学习等。但是,光凭丰富教学形式依旧不能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得到提升。

2.传统教学模式实用性较差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受教学进度、要求等影响,教师会在教学中对诗歌主旨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忽略了诗歌美感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都会将现代诗歌教学变成程序化的僵化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更有甚者直接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中的情感体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堂上记笔记,在课后死记硬背。这种落后的传统教学法,无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歌知识的本质。

3.现代诗歌教学课堂僵硬死板

由于现代诗歌教学并非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对现代诗歌教学并不重视。往往在教学中沿用僵化的教学流程,通过对题目的解释、诗人的介绍、集体朗诵、情感分析等流程,草草的完成了现代诗歌教学。虽然该过程看似标准,不过却缺乏情感的交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对策

1.重复吟诵,将真情实感读出来

教师可以利用对现代诗歌重复吟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现代诗歌的内涵与本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现代诗歌特点,在鼓励学生吟诵前抛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吟诵。第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字词读音,感悟诗歌潜在的音乐美,要利用语调的变化将诗歌情感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人教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课文,接着将学生吟诵的语速、情感等问题点明,并进行指正。然后,在要求学生结合教师要求重新吟诵,此时学生吟诵水平明显取得了进步。[1]第二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氛围口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应提前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目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创作环境、并播放相应的音乐,接着在诗歌部分亲自为学生展示诗歌情感部分的吟诵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吟诵中读出真情实感。

2.带领学生感受现代诗歌之美

为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是新课改后语文教学的重点,做好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素养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力,积极的为学生培养主动学习及思考能力,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感悟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水平。比如,教师在《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中,“星星”就是本文的意象表达形式,他让诗歌的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诗词更加含蓄朦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星星”入手,通过朗诵、分析创作背景、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然后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掌握整首诗歌的意象美、感悟作者追求理想信念的那份执着。

3.提高对现代诗歌个性化解读的关注度

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发掘诗歌之间的相似点及个性。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所有诗歌都和“爱国主题”有关,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特点、感悟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期间,要充分和同单元《我爱这土地》一课进行比较分析,如前者意象应用繁琐复杂,大多意象学生都未接触过,如“老水车”“矿灯”,教师可在上课前,将这首诗中所有意象的具体实物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亲眼见到诗中意象后便很容易进入诗中场景。[2]然后,教师可抛出“矿灯与路基象征着什么意义”等问题,为学生指明意象分析的具体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诗歌意象的理解水平,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中国的古典诗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诗歌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人们提起诗歌必然会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到词一定会想到宋词,而随着文学发展样式的多样化,诗词也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大多源自教材,这一种普遍现象而非个人的不自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知观念的偏差和误区影响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古典诗词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光中就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下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具体到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偏向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喜好,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存在认知不平衡的现象。

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例不平衡

这是教材本身的客观原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仅在第一册选录了现代诗歌,而古诗词却贯穿了整个高中教材。在高考中很多地区的语文试卷中古代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歌而言考到的频率相对较大,古诗词多以赏析为主,其分值相对较大;现代诗歌考试则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相对较低,出现了有的地区甚至不考现代诗歌的现象。这使得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被动地朝着考试的方向发展,而不重视诗歌整体鉴赏的现状。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的教学

首先,一些教师由于学习的方向的原因,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比较擅长,而对现代诗歌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对现代诗歌认知的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或是相对擅长,而对于现代诗歌没有兴趣或是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会直接地影响到现代诗歌教学的水平。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非科班出身的现象,也会影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造成相关教学水平的缺失,而他们的教学势必会给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诗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审美认知的角度开展教学也会影响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的方法探究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古典诗词教学还是现代诗歌教学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应该为考试而教学、为教学本身而教学,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众所周知,诗词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所在,无论古今诗词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委婉、清新典雅,现代诗歌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都值得肯定和欣赏。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相关讲解,而现代诗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歌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的韵律、修辞、句子翻译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句意思,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歌创作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应主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感受其自由、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而纵观古今诗词,意境的营造是建构诗歌创作的活的灵魂,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戴望舒的《雨巷》还是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所营造出来的意象或是优美或是浪漫,都值得仔细的品读和鉴赏,诗人对意境的向往和营造自古使然,所以在高中古今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意境的讲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如果说近体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现代诗则是“自由者的歌唱”,诗歌的产生使得文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典雅气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古代到现代,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96-0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浮想联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深有同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健豪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凄婉。古往今来,无数情趣高雅,语言优美的诗篇,以其文化积淀与高远的语言艺术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材中都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古今诗词,在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古诗词宠爱有加,现代诗歌教学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对于古诗词,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能说上几句,而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张口能诵的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况,无不和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氛围有关。首先是我们教师的重视不够。历年来各省市的中招和高招考试现代诗歌方面的考查不多,而老师的教学总是跟着考试的风向标,这就造成了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要求也不高。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品味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背诵。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出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诗歌的 “诗眼”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鉴赏形象。

(1)抓意象,品诗情。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掌握了赏析诗歌的钥匙。不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丰富的内心感情在诗中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与赏析必须从意象入手。

(2)多想象,悟意境。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的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

(3)探深意,悟意蕴。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她不同于散文在娓娓而谈的叙述中表现出细腻的情感,也不像小说在离奇曲折的情节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来传递的,这种表达不是直露的,而是含蓄蕴藉的。这就是意蕴。它包括人的愿望、志趣、情感、意绪精神、思想等一切内心活动,是隐蔽在作品艺术生命体内的活生生的精魂。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诗歌的深意,体悟诗歌深层的意蕴。

3.体悟情感。

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读诗时,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的灵魂与命脉。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总之,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找准原因,从现代诗歌语言、诵读入手,抓住诗歌的形象,体悟诗歌的形象,体悟诗歌的情感,我们的现代诗歌教学,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9篇

戴望舒的《雨巷》无疑是现代诗中的精品。有专家从传播的角度研究认为,《雨巷》是戴望舒作品乃至现代诗歌中传播最广远、最具即时性与长久性效应、传播途径最多样(多渠道、多媒质、多层次)的作品。因为《雨巷》辞美旨远,意味隽永,含蓄朦胧,耐读迷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雨巷》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这样提问:“《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这个探究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姑娘”的含义,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领悟诗歌欣赏中“诗无达诂”的特点,即文学欣赏中的多元解读。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对诗歌的诗意具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能力。因此,从文本自身、教材编辑和学生状况三方面来看,这份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赏析本诗的朦胧美”显然是较为恰当的。

《雨巷》一诗因诗人的复杂经历,古典诗词婉约风格的流风遗韵,法国象征主义的深远影响以及诡谲激荡的社会背景,写得既实又虚,朦胧迷离。怎样达成赏析目标呢?吴老师设计了一个有创意的路径:“理解诗歌内容中的‘确定’与‘不定’。”这抓准了诗歌的特征和教学的重难点。目标达成的过程很是充分,由“确定”与“不定”切入,进行“叙事层面分析”,再上升到“内证”,做“文本依据分析”;又设置“多元与参证”的教学环节,援用课后研讨题,给学生提供了开阔又指向明确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汇报交流,多元解读“姑娘”的含义,体会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得欣赏《雨巷》朦胧美目标得以顺利达成。还值得称道的是,吴老师采用的图表展示法(因版面问题,排版时已拆分。——编者注),让“参证”充分可信,“解读角度”清晰明了,学生在理性探究“姑娘”意象的含义时,又获得解诗方法上的启示,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无达诂”的诗歌解读原则。

这份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探究本诗的‘古典’,与‘现代’元素,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性的追问——《雨巷》到底‘新’在哪儿”为统领涉及三个方面:“古典”的元素,忽略的意象“雨巷”,韵律问题。如果还是大致按照文本、教材、学生三方面来判断教学目标确定的话,这个目标也是可以的。不过,对“理解现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现代性的追问”的表述不够具体明确,所指含糊,这可能会导致目标飘移,难以把握与达成。再说对“一个易被忽略的意象——雨巷”的探究,若放在第一部分“赏析朦胧美”中或许会更好。“雨巷”“丁香”“姑娘”“我”形成整体的诗境诗意,分开来探究就有点肢解诗歌之美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