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6: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第1篇

例1:我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趣事,把学生引入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在干吗呀?

生1:(面露喜色,来了兴趣)我去动物园玩了!

生2: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了,买了好多的东西!

生3:我在家复习功课。

师:同学们的周末都很丰富。那么有人和老师一样去野炊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去爬山了,也和小伙伴一起烧烤了。

师:我与大自然为伍,与鸟儿唱歌,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老师你开玩笑吧,鸟儿怎么会和人一起唱歌呢?怕人都来不及呢!

生2:就是啊,还有蝴蝶也是!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为了检验老师说得话的真伪,可以在放学后自己去检验一下。但是记得要带着虔诚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当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对待它们,你就能感受到它们对你的热情。

(一天后的语文课上)

师:同学们都有按照老师说的话去检验了吗?

生1:老师,您说得对!我去郊外的草坪上与鸟儿歌唱,与草儿低语。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老师。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讲述着他们的发现)

师:(在这个时候适当翻开课文)其实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而且还把当时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动地写了出来。下面我们就跟着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看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课文上。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评析:

传统的语文教授知识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讲述课文,并没有过多地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课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新型教育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通过对于生活的体验,对所遇到的事物进行组织时,遇到的问题会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性和联系性的能力,也使信息不陷于自流状态,保证其信息随时发挥出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并致力于发现,才能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而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研的手段。案例讲述的教学方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结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这个“老师”,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课文中所讲述的事情。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语文的教育离不开生活。

例2: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教学片段),可以通过生活趣事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师: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人们面对大山呼喊,然后听回声,同学们,我们自己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学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发)

生1:是的,我就常常对着大山喊:你是谁?大山也这样喊,特别有意思。

生2:听到回声时,像是与大山对话,感觉像捉迷藏一样,心里特别放松,特别开心!

师:当我们对大山“喊话”时,大山回应我们,大山就是我们的朋友,不仅如此,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朋友。

……

新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趣事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样教学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与反思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评析:

第2篇

一、构建开放课堂,实现师生互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老师的引导及鼓励,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想活化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课堂,实现在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交流与沟通。构建轻松的开放型课堂,就需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了实现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那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得主动走进小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总之,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氛围,而不是课堂死寂一片。实现师生互动,是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讲授,还要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才能活跃课堂氛围,活化教学过程。如在学习《窃读记》一课时,老师可以先和学生讲几个古代类似的励志故事,如凿壁偷光等,老师还可以讲解一些身边的故事,引出身边学生读书难的实例,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文中“窃”的含义及背后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很简单的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大意,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了,同时又可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体验式教学

要想活化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改变常规课堂教学的定势模式,老师让位与学生,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讲授,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指导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通过自身的参与和思考,使得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这样就会大大的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领会和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进一步领会和内化,它重在使学生认知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达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不同程度的感悟和体验,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如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准确的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的寓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自己做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在分析“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这句话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作者的是好心情?“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愉快心情,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访友的事例,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然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这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热情,为活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小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事情,社会阅历非常浅薄,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来说,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有效掌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领会,所以,要想活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情,采取有效的方法,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掌握。如在学习课文《鲸》时,文章中讲解的很详细也很清楚,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鲸的理解,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鲸对于小学生来说常常听说到,但其实并不了解,文章中很多的词语或者关于鲸的描述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筛选一段关于鲸的视屏解说,然后再用PPT展示鲸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生在导入阶段就能清晰的了解到鲸的大概状况了,那对课文的理解就简单多了,这样就能很好的活化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三级目标 理论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已经过去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积极合作、认真参与,初步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二)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自己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注重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行为,高度评价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主动在语文实践中会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等,实现生生合作、生生互动,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在合作中取得喜人成绩。

(三)探究学习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表达与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注重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善于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

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学生自主命题袋

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学生合作探究小组

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生团队、女生团队、兴趣小组……)

4.课外名著学习沙龙

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

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

在教室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

7.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

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第一次真好》、《羚羊木雕》、《散步》)

8.课本剧演出

《皇帝的新装》、《山中访友》、《羚羊木雕》、《陈太丘与友期》、《盲孩子和他影子》、《女娲造人》。

9.中段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

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

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配乐朗诵

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春》、《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金色花》、《纸船》、《咏雪》、《天上的街市》、《静夜》、《浅塘湖春行》)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有了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教材,广大语文教师一定会成为这一园地中的活水,并不断注入新的活水。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2]杨生栋.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7,(02).

[3]于晨凌.有效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09,(07).

[4]虞银娣.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概念的辨识[J].文教资料,2008,(13).

[5]陈颖.发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8).

第4篇

关键词:激活 积极性 语文课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激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这是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二、充分发掘教材,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限于课本知识层面的讲解分析,而要将语文课文与社会现实、初中学生的思想特点联系起来,充分挖掘素材容量,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充分开放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把教材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感受语言的实用美。如教《山中访友》一课时,笔者不但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会品味语言之美,还引导他们通过作者的描述来感受大自然之美,进而反思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景象。

三、调控教学节奏,营造民主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教学中,师生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才会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地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高涨,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第5篇

一、学讲计划让语文教学模式更加新颖

“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占据了语文教坛较长的时间,教师在教学中包办了整个活动,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思维的活跃程度,虽然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但是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缺少有力支撑。学讲计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这一僵局,让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笔者在教学中以学讲计划为指导,将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的模式,较好地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然后对照“拜访了哪些朋友?有着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妙用?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的思考题进行研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自主思考,还要和其他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接下来进行交流与补充,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充分领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写景状物的技巧,能够对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握更为精准。由此可以看出,学讲计划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工作,颠覆了以往教师传授和学生听讲这样的单一模式,使教学工作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达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学讲计划让学生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学讲计划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工作,适应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满足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愿望,可以为教学生动程度的提高奠定基础。和传统模式相比,学生在两个方面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是在课前准备环节,学生做到了“没有预习就不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看云识天气》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不仅解决了生字词,而且要求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据云的情况掌握天气情况,以及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等。经过这样的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学习研究,以及和学生相互讨论和讲解时候就会更加轻松自如。有了这样的基础,学讲活动就会更为生动活泼。其次是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环节的参与性明显提高。讨论交流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思考题组织讨论,小组织内的学生还要进行互帮互助,提高整体理解效果,最后在全班进行学习成果的汇聚提炼,促进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

三、学讲计划让合作学习方式成为常态

从传统课堂迈入学讲计划的素质化课堂,教师的华丽转身不仅走出了教学模式改革这一步,同样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学讲计划运用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有三个环节强调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无论是小组内的研究讨论,还是全班范围内的提炼总结,学习目标的达成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研究讨论,依靠学生的集体力量去完成。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成为了新常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小组讨论”环节,牵头学生带领大家对着课堂上提出的语文思考题,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可以进行集体讨论,也可以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生生交互提高学习研究的深入性和全面性。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本质上也属于合作学习,一个小组或者一位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回报,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完善,无论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观点与结论,都可以通过总结交流的方式进行完善。另外在“质疑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研究过程中尚未解决的一些自主问题,进行质疑并在全班进行智慧的集聚,提高学习目标完成的效果。在整个学讲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和内化吸收提炼的过程,这一教改成果的运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起来”。

四、学讲计划让教学反馈积累更为精准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学讲计划,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培养,从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到总结梳理能力等等,但是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必须要经过检验才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学讲计划的运用必须重视检测活动,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将重点要点提炼出来形成简要的检测题,每节课都留下一小段时间进行检测,从而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师生都可以从这样的检测中获得教学与学习所需的反馈信息,为教与学活动的调整提供参考。另外,学讲计划还高度重视总结梳理活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环节主要是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学习经验的总结,既要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一角度进行总结,也要从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总结。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无论是教学反馈信息的掌握还是学习成果与经验的总结,都实现了更为精准的目标。

第6篇

一、摆下自己的架子,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由“司令型”转向“服务型”,把学生看做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顾客,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教师就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要总是居高临下,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让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否则可能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是恹恹欲睡,教学效果一塌糊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气氛中学好知识;要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挑战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要鼓励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对话教学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争个透。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解疑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充分发掘教材,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多种手段,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限于课本知识层面的讲解分析,而要将语文课文与社会现实、初中学生的思想特点联系起来,充分挖掘素材容量,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充分开放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把教材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感受语言的实用美。如教《山中访友》一课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会品味语言之美,还引导他们通过作者的描述来感受大自然之美,进而反思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景象。学习《为学》时,我让学生回答“你是天资聪敏还是天资平庸的人呢?”说一下你身边的同学他们是天资聪明还是平庸的呢?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让学生每组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有分角色读的,有用故事叙述的,有编成课本剧表演的……课堂上,学生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演、或评、或沉思、或感动……这样的课堂难道不鲜活吗?

四、课堂上巧用课件,让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也不能只有机器和键盘的声音,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

第7篇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充分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将当前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作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体验式作文教学”这一新的作文教学指导思路。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实践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深,描绘的生活就越精彩。体验式作文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描写生活。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创设有益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农村的留守儿童在作文中总写慈祥的奶奶、空空的房子,而城镇的非留守儿童的作文里总少不了唠叨的妈妈、美丽的公园,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教育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去留意、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二)促进学生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从设计活动方案、搜集写作材料、交流阅读信息,到成文后的修改评价,都离不开合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能消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

(三)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整理自己想要写什么,与学生一起通过各种活动寻找写作所需的素材,在学生思维混乱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自始至终营造某种有益于学生体验、合作和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

北京大学李卫东教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其内容是说一个语文很糟糕的男生给一位女同学写信,两千多字,文从字顺,层次、意境、分寸都拿捏得十分得体,情感的抒发、景物的点缀性描写、结尾的意味深长也都十分到位。一个作文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怎么写情书可以写得那么好?不难发现,这个男生有一个真实的体验、真实的写作目的,他心中“沉睡的雄狮”被唤醒,于是思想、语言完全展开了翅膀。先动情,再动笔,情动于中后,自然会产生不写不快的创作欲望。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才是解开初中写作教学之“哥顿神结”的最佳方法。

如何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呢?

1.开展活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短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观察、谈论、争议、表演甚至玩耍等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完成思维训练,形成作文材料,为写作做好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这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挺难的作文话题,关键是缺乏素材,不知道可以写些什么。我于是布置学生通过上街、看书、上网等途径搜索几方面的内容:①街头巷尾的错别字、店名;②网络流行语;③精彩的对联、广告语等。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索成果。结果这节课出乎意料的精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争相表现的劲头令听课的每一位教师感动,而以“漫游语文世界”为话题的作文也顺理成章地变得简单、容易,还涌现了不少优秀作文,使学生达到“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的境界。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学生作文的翅膀。

2.用多媒体带学生走进生活时空

我们很难在每一次作文前都开展精彩的活动,也不太可能让学生切身经历每一个生活情境。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的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

(二)以生活为源泉,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处处皆文章。良师益友、同窗情谊、校园风波、日常琐事都是写作的题材,严父慈母、邻里关系、街坊趣事、小巷轶闻都是作文的源泉,上学路上、走亲访友的途中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正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源泉是无穷的,只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思索生活,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就不会“无米可炊”,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留心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如某人的一颦一笑、某物的一鳞一爪,或细听一次有趣的谈话,或内察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不断积累,形成写作素材。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作文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可割裂的关系。未见高山便知其巍峨,未见大海便知其深邃,未见宇宙便知其渺远,这就是阅读的力量。世事纷繁复杂,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名著、美文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以及独特的视角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可以适当地每周开设一到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体验式作文教学并没有对技巧的训练加以否定,但这种作文技巧的训练更注重统筹安排,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每次作文练什么、怎样练,都要心中有数。当然,最好能在学生的写作任务驱动、完成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写作技巧的指导,适时为学生提供策略,而非另设炉灶。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从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这个被称为“死亡者信件之症结”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任何没有结果和没有成就感的事,都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学生学习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教师都不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的辛勤劳作有收获的喜悦,他们怎么会继续写下去呢?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下 ;农村 ; 综合性学习 ;实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见识少,积累少。据调查,乡镇相当数量学校极少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甚至是空白。针对这一现状,特提出几点实施策略,以促使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不少教师都受安全第一、设施不全、场地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宁可让学生呆在教室或家里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敢放开胆子组织学生到户外实践,结果是搜集的资料不齐全、课前准备不充分。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从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讨语文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2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具体活动样式之一。探讨一种较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是有必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按以下步骤实施的:

2.1 明确目标,确定内容。

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每册书都有六个阅读单元,分别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这些综合性学习绝大多数都是与单元的阅读课文的内容是互相勾连、密切的。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山中访友》(李汉荣)、《秋天》(何其芳)、《古代诗歌五首》,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2.2 收集信息,热点引入。

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的能力,更多的学生将走出社会,他们面临的更多是要如何适应这个信息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家庭。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说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对一些热点设置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如“综合实践学习?马的世界”活动中:我分别让学生收集关于汉语中的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文艺作品中的马。经过这一整合的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会合理地吸纳,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又如2012年社会热点问题的收集,进行整合,安排其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热点话题的收集、整理、运用,也是符合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大语文理念的。

2.3 反馈交流,形式多样。

①五分钟练习。

利用早读时间,是让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可以有准备,也可以即兴地表演、演讲、对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的尝试。

②办手抄报。

办报之前,我对学生进行培训,讲办报步骤: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划分版面、确定栏目、组织稿件、给报纸排版。我们曾为检验学生完成暑假作业情况办读书报(以暑假作业为内容);讲完课文《春》,为让学生积累有关“春”的成语、俗语、诗句等。

③多样化作业。

在教郦道元的《山峡》时,为了让学生充分预习,我布置了将课文内容转化成图画的设想。讲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画好的画拿出来,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对照自己的画是否正确。结果问题百出,这说明学生读书不够认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及错误,课后许多同学又作了修改。学生都说这样的作业好像不是作业,一边玩,一边就完成了作业,很轻松。

2.4 总结反思,设计评价。

每次的活动我一定要进行总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的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的:搜集的名人故事、人物传记或名人的缺点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这一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探究内容决不只限于教材本身,也不限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和自然,来源于学生身边鲜活的生活。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学校和班级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式,设计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增加知识和情感的积累。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而现今的语文课堂,总不那么尽如人意:要么将文章肆意肢解,“剁”碎了讲,要么放散牛似的不管不问,随学生自由游弋,这些都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我试图寻找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个性的回归与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古已有之的“评点”启发,我沿袭传统的批注阅读方式,从中审视批注式阅读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崇高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以教学实例为引子,重新点燃这古老艺术的元火,让她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熠熠生辉。

一、用鉴赏的方法批注,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

用鉴赏的方法批注阅读,引导学生从字词、修辞、句式、情感入手,细腻而真实地引发共鸣,产生美好的情愫,达到对联想能力的提升。下面就学生的批注做些说明:

如《云南的歌会》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其实就是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用美妙的语言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加以描述,这联想多么贴切又自然!

《山中访客》中的语言优美,有些语句富有哲理,能触动学生心弦,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想象与联想,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花,我的身体是干的,我手变成枝节,我的笑脸变成盛开的鲜花,我的呼吸成为花的芳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妙想象多么让人神往。思想的细腻和联想的丰富难道不值得我们呵护吗?

抓住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批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更为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模仿精彩的言语形式打下了基础。从而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为提升联想能力、自我的完善和美好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石。

二、用怀疑的眼观批注,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怀疑精神是一种极可贵的极有价值的思维素质。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这句话,实际上是鼓励学生质疑,有疑就有问,有疑就敢问,勇于怀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思考,并敢于向专家挑战,向权威叫板,因为学生能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老师解答十个问题。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例如:《敬畏自然》中可作出这样的批注:“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什么意思?这不正是在批判中明晰作品的主题思想吗?

又如:《山中访友》中,有学生提出:说他自己在读“采一朵小花,插在我的头发里”这一句时觉得很别扭,既然作者那么热爱自然,将一草一木都当作亲人,他为什么要摘下这朵小花呢?

一个疑问引发了一场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经过大家的讨论后,这种质疑精神和环保意识,在学生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就加以强化了。更让批注成为思考与质疑的有力推手,更让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辩论有了源头,现在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更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走向敏锐与精辟。

三、用评价的语言批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标新立异的能力;是打破常规的能力,是创造特色的能力;是独立创造的能力、是推陈出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九必须建立在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之上,就应该提倡学生对阅读作品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如在《敬业与乐业》中“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独创性批注。

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如《云南的歌会》课文第四段好像是赘笔,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觉得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没有关系,你如何评注?

有生这样评注: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有生这样评注: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有生这样评注: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真是:以景衬人啊!

还有生这样评注: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评价和判断会让学生的心智变得成熟而深刻,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张扬个性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四、用补充拓展式批注,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它本身还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个性化的创造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的过程,批注式阅读中的补充式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

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