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九年级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九年级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九年级教案

第1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

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

五、生字词

憋(biē)闷 吆(yāo)喝

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

六、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

七、走进烈日

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

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

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

八、讨论

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

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九、揣摩运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十、小结

看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书 绿色蝈蝈

2.绿色蝈蝈分段

3.标题

4.初一下册语文《绿色蝈蝈》试题及答案

第2篇

教材

1、中长跑

2、立定跳远

重点

克服极点,提高中长跑的水平

难点

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及用力方法

认知目标:明确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中长跑的基本技术,逐步做到动作轻松、自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时  间

次  数

组织教法、学法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老师宣布本课主要内容和任务;

4、一分钟安全教育及见习生的安排;

 

 

 

5、学生慢跑5圈(学生活动)

 

 

 

6、徒手操(学生活动)

①头部运动

②肩部运动

③扩胸运动

④体转运动

⑤腹背运动 

⑥弓步压腿

 

 

10分钟

 

 

 

 

 

 

200m×5

 

 

 

 

4×8

4×8

4×8

4×8

4×8

 

4×8

1、队列如图示

€€€€€€€€€€€

€€€€€€€€€€€

2、对教学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进行教育。

 

3、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呈两路纵队田径场的外圆慢跑。

 

 

4、队列如图示

€€€€€€€€€€€

€€€€€€€€€€€

5、教法:由教师喊口令,带领学生一起做

 

6、要求:动作幅度大,充分活动各关节

7、中长跑(学生活动)

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较低的人,通常在运动开始后不久(特别是长跑运动),就会有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在运动生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极点”或“撞墙”。“极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脏器官的

15分钟

 

 

 

 

 

 

 

7、教法: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以及克服极点的方法。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时  间

次  数

组织教法、学法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惰性造成的。因为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剧烈运动时,四肢肌肉能迅速适应,进入工作状态,而内脏器官,如呼吸、循环系统等,都不能很快发挥其最高的机能水平,造成体内缺氧,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积聚,使植物神经中枢和躯体性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遭到暂时破坏,表现为“极点”的产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与训练水平、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关,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极点”出现得晚,持续时间短,身体反应也较轻;反之,“极点”出现得早,且持续时间长,表现得也较重。发生以上的现象,是由身体从平常安静的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体内各器官及系统都需要一段时间作为适应。训练水平低及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都会增加出现“极点”现象的机会。反过来说,运动前做足准备活动,及体适能状况得到改善后,“极点”现象就会推迟或减轻,甚至不再出现。 

①男1000m计时跑(学生活动)

②女800m计时跑(学生活动)

③男800m加速跑(学生活动)

④女600m加速跑(学生活动)

8、立定跳远(跳台阶)(学生活动)

 

 

 

 

 

 

 

 

 

 

 

 

 

 

 

 

 

 

 

X1

X1

X2

X2

X15

8、要求:

①动作自然,步幅开阔,身体重心高,协调性好

②积极练习,仔细体会动作

                                                 

 

 

 

 

 

 

 

 

 

 

 

 

 

 

 

9、注意学生练习时的不安全行为

 

9、放松活动

10、集合小结

11、收拾器材宣布下课

 

10、组织:同徒手操

教法:教师喊口令与学生一起练习

要求:充分放松

 

 

 

预  计

负  荷

    

练习密度58 %;平均心率147 次/分

 

 

 

第3篇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在0.3的末尾添上“0”或者将0.30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且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能够借助多种方法对两个小数是否相等进行验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进一步验证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同时感受到要得到一个结论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分的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感受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与全面性。

学生在学习本知识时容易混淆的问题是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或者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是否会改变。因此,本课中通过反例帮助学生验证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会产生变化,在沟通整数与小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感受小数性质的价值,同时借助直观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

二、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抽象总结小数的性质,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验证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否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认为一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自己任意选择三组例子,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选取学生不同实例进行汇报:方法不同,数据选取不同

预设:

1.借助钱币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元角分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7、0.7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元,0.7元是7角,0.70元就是70分,7角等于70分,所以0.7元和0.70元是相等的。

2.借助米尺验证。在小数后面加上长度单位,转化为实际数量进行验证。

如:0.6和0.600,将这两个小数都加上单位米。0.6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也就是6分米,0.600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表示这样的600份,也就是600毫米,这两个小数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从图片上看,这两个小数都表示在同一个位置,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3.借助图形验证。借助在图形上涂一涂、画一画,直观的看到结果。

如0.7和0.70,画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将7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再将另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将70份涂上颜色,表示出0.70,这两个正方形表示的涂色部分面积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数是相等的。

4.借助数位顺序表验证,将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借助位值进行验证。

如3.5和3.50,将这两个小数放到数位顺序表中,发现这两个小数个位上都是3,十分位上都是5,后面数位上不管有多少个0,都表示没有,也不会改变3、5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在3.5的后面再添上多少个0,它的实际大小都不会改变,因此,与这两个小数相等的小数可以写出很多,比如3.500,3.5000等等。

5.借助计数单位进行验证,借助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推理验证。

如0.6和0.600,0.6表示6个0.1,0.600表示600个0.001,我们知道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一个0.1,那么,100个0.001就是1个0.1,所以,600个0.001就是6个0.1,因此0.600和0.6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验证,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感受到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通过大量实例,从不同角度验证才能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概括性质

1.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如果在一个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改变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反例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会改变原有数字所在的位置,因此数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小数中有这样的性质,整数中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预设:举例验证

小结: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原来数字所在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因此,整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规律,并结合学生容易混淆的小数中间添上“0”或者去掉“0”以及整数末尾添上“0”,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清晰认知,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三)练习巩固

1.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下面的小数化简吗?

0.950=306.0900=10.050=40.00=

提示: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整数末尾的0也不能去掉。

2.连一连,将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0.850

13

2.600

31.090

102.300

31.9

2.60

13.00

10.230

0.85

提示:要细心,关注每一个数字与符号。

3.不改变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1.2800=3.9=0.03=5=

提示: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在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4.将下面商品的价格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一支钱笔8角

一斤西红柿三元五角

一个笔记本12元

【设计意图】:应用小数性质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运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将小数化简或改写,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比大小、加减法做好铺垫。

(四)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吗?

预设:化简小数、将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五)课后作业

书8页1-5题。

流程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

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圆的切线位置关系的观察,培养学生能从几何图形的直观位置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难点准确、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教法问题探讨发现法

教学辅助手段电化教学教具及

学具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切线的性质.

新课:

1、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在O中,AB切O于点C,

OCAB

切线的性质及推论可简述为

⑴经过圆心;⑵垂直于切线;⑶经过切点,

已知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两个,则可推出第3个.

知切线,连半径,得垂直;知直径,得直角。

2、切线的判定

提出问题:如图,AB是O的直

径,直线l经过点A,l与AB的夹

角为∠α,当l绕点A旋转时,

(1)随着∠α的变化,点O到l的

距离d如何变化?直线l与O的

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等于多少度时,点O到

l的距离d等于半径r?此时,直线

l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常见的证明切线的题目只有两种情形

⑴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一点,其证法是连结这点和圆心,再证明这个辅助半径与这条直线垂直即可,可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

⑵如果已知条件中不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其证法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长度等于半径的长即可,可简记为:作垂直,证半径.

思考,积极联想

思考,感受

观察、分析

观察思考

分析、比较和鉴别,积极讨论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通过旋转实验的办法,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4篇

一、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植物生长所须的几种营养元素的来源;能够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几种常见的化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及课堂趣味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学情 分析

我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若教师只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因为它与城市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有什么学习的欲望,况且一个人查阅的资料是有限的,不如利用此机会发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三、课题分析

《化学肥料》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酸碱盐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题相对与酸碱盐知识来说它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增产粮食和蔬菜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希沃5电子白板展示秋叶飘落,樱花凋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此景下,你想到了那句诗词?学生讨论,触景生情提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植物的生长不光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还需要肥料,引出课题化学肥料。

2、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施加化肥为什么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常见的化肥有哪几类?他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3.小组合作,看书自学,交流讨论,分享结果。

4.教师借助希沃白板辅助教学,总结和归纳氮、磷、钾肥的作用,成分。

5.通过希沃5课堂活动的趣味分类,设计“我是植物医生”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和巩固学生对“不同化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情况。

6.教师通过分享化肥农药污染的报纸文章截图、新闻报道视频,引起学生关注化肥农药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辩证的理解化肥的利与弊。

7.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常见化肥的外观、气味、溶解性、加熟石灰研磨后的现象,教师通过同屏技术,及时拍照、微视频展示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对于实践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8.抽取小组展示和分享探究成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并对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

归纳,使学生初步了解鉴别氮肥、磷肥钾肥的一般方法,掌握基础。

9能力提升:通过对实验室无标签的药品的探究,巩固和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离子共存问题,达到能形成正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5篇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

[实验]:演示课本第90页:活动与探究

[板书]:方案一:白磷燃烧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②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P

+

O2

P2O5

注意事项:1.密封体系

2.小球起到缓冲作用。

[板书]:方案二:CuSO4与Fe的反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Fe

FeSO4

+

Cu

[讲解]:在这两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总结板书]: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a.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后天平失去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Na2CO3+

HCl

NaCl

+

H2O

+

CO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Na2CO3

)

+m(HCl)

=m(NaCl)+m(H2O)+m(CO2)

所以

m(Na2CO3)

+

m(HCl)

﹥m(NaCl)+m(H2O)

中学教案纸

[板书]:实验5-1

镁条燃烧实验

[总结板书]:a.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Mg+O2

MgO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Mg)+m(O2)=m(MgO)

所以

m(Mg)

﹤m(MgO)

[板书]:但是,燃烧后有一些氧化镁残留在坩埚钳上,还有一些氧化镁在燃烧时以白烟的形式逸散到空气中,因而反应后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小。

[板书]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教师活动]:(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3.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练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白磷燃烧实验:a.现象: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②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P

+

O2

P2O5

中学教案纸

注意事项:1.密封体系

2.小球起到缓冲作用。

CuSO4与Fe的反应:a.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Fe

FeSO4

+

Cu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a.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反应后天平失去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Na2CO3+

HCl

NaCl

+

H2O

+

CO2

实验5-1

镁条燃烧实验:a.实验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b.结论: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c.表达式:Mg+O2

MgO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6篇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多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⑵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⑵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学情分析: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本节课学习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但学生一方面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不能达到准确且熟练的地步,另一方面对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计算缺乏认知,不能明确“简单计算”的侧重点是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容易片面认为重点是在计算和计算难度。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是强调规范解题和正确地审题、分析,并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举例说明:镁在空气中燃烧为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重点是量的含义)。

3、追问:若48克镁完全燃烧需氧气多少,生成氧化镁多少?若生成40克氧化镁则需镁多少,氧气多少?

4、引入新课: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或生成物)的质量,可求出其它生成物(反应物)的质量。

二、活动探究

1、讲解[例题1]

(1)提出问题:加热分解6.3

克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2)利用电子课本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解]①设未知量(不要带单位);

②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③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和已知量、未知量(写在对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先写乘积,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再写质量,质量单位要写,且要统一。)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计算结果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除不尽,则根据题中数字保留小数位。)

⑤简明地写出答案

(4)课件展示:简化的解题格式。

2、讲解[例题2]

(1)提出问题: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2)结合电子课本,师生合作讲述解题过程。

3、小结: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要领、关键:

(1)三个要领:步骤要完整(设、写、关、比、答);格式要规范;得数要准确;

(2)三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代入量均指纯净物的质量(单位要代入计算过程);

4、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1)请两名学生上讲台板书,其他在座位上完成,教师巡查指导。

(2)教师评讲学生解题过程和格式。

(3)课件展示:简化的解题格式。

(4)补充说明:直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氯化氢或氯气质量简单计算。

5、拓展:

(1)讲述: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错误:①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②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③化学方程式写错或没配平。④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导致质量比错误。⑤同一种物质不用相同的单位或单位不统一。⑥张冠李戴,物质的量代错。⑦把不纯物当做纯净物。⑧把物质的体积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

(2)例题分析:找出课件展示的所解答案中的错误

三、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正确解题步骤

[解](1)设未知数(未知数不带单位)

(2)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四、布置作业

P103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知道香烟中的有害物质、甲醛等物质对人体有害,帮助学生自觉抵御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讨论等,学会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2)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案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合理安

排饮食的重要性。特别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中学生,不能偏食、挑食,每天要摄入足够、均衡的营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热爱生活。

(3)

通过营养物质在体内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病症,说明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有东西都是有利有弊,关键是把握好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2)讨论营养物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难点:(1)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人生命活动中的主要意义,尤其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生活中的认识与化学学科知识的辨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生物课上对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了解还不深入全面,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设计思想】

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

交流讨论、领悟感知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讨论

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引课:

展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我们荆州的特色美食都有哪些?这些菜除了色香味俱佳外,还能给我们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活动2

【活动】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一、蛋白质:

1)营养素:

2)功能:

3)来源:

4)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分布

5)蛋白质的构成:

6)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即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7)蛋白质的种类:

8)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及作用:

【讨论】:

1人是如何消化吸收淀粉食物的?

2你知道煤气中毒的原因吗?

3为什么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可以用来制作动物标本?水产品市场上有的商贩用福尔马林浸泡鱼、鱿鱼等食品,是否可行?新装修的居室为什么不宜立即入住?

4、医生建议儿童、伤病员多喝牛奶、黑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二、糖类:

1、组成:

2、糖类主要包括哪些物质

3、主要来源

4、功能

5、不足时的症状

6、人体消化糖类的过程

三、油脂:

1、组成

2、油脂的分类及存在状

3、主要来源

4、功能

5、油脂与健康的关系

【讨论】: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入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看法科学吗?请说说你的观点。

四、维生素:

1、维生素的作用                                               2、食物来源

3、与健康的关系

【讨论】:黄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和B的含量比西瓜高出1~5倍。已知高温时维生素会被破坏,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时较稳定。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合理的食用黄瓜?

活动3

【活动小营养师资格测试】

测试一:帮我们常吃的食物找“家”。

①米饭②萝卜③苹果④白菜⑤鸡蛋⑥花生⑦玉米⑧猪肉⑨黄瓜⑩鲜奶 主要含蛋白质的有                    ;主要含糖类的有                        ; 主要含油脂的有                        ;主要含维生素的有

测试二:请各小组为我校食堂列出四种三菜一汤的食谱,请同学们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评价这四份食谱。

活动4

【练习】当堂训练

1.图是某食品包装上的部分说明,请从其中标出的配料中选出一种符合条件的物质填在下列相应的空格中: (1)                中富含蛋白质;(2)                中富含油脂; (3)                属于维生素;(4)                属于无机盐。

2.某种饮料由纯净水、蔗糖、苹果汁、维生素C、维生素A、乳酸钙等配制而成。此饮料不含有的营养素是

A、糖类      B、维生素      C、水      D、油脂

3.医疗上葡萄糖被大量用于病人输液的原因

A、葡萄糖是人体必需食用的营养素

B、葡萄糖是C、H、O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在人体内能直接进行“新陈代谢”

D、每克葡萄糖被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同质量的油脂被氧化时放出的能量多

4.下列习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是

A、只喝优质蒸馏水                        B、均衡摄入糖、蛋白质、维生素、水等营养素

C、教室多开窗,以吸入新鲜的空气

D、不吸烟,以避免摄入有害物质

活动5

【活动】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和疑惑?

活动6

【活动:健康我当家】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小组为不同人群设计一天的健康食谱,并说明设计理由及该人群对哪种营养素有特殊需求。第一小组,体力劳动者;第二小组,老年人;第三小组,青少年;第四小组,大病初愈的人。

【板书设计】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

糖类

油脂

维生素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 初步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物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用物理方法区分化肥

教学难点:区分化肥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关材料

碳酸氢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蒸馏水、试管若干、试管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农民种植农作物是不是种好了就不管了,只等收成就可以?

农民伯伯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板书]化学肥料

师:简介化肥

[习题]展示几种化学肥料,学生进行分类

[总结]介绍复合肥,化肥的简单判断

师:展示常见的化肥

[习题]

课本P84

1

师:点评总结

[板书]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师:点评总结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习题]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叶片发黄,枯焦,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种肥料(

)。

A.

过磷酸钙

B.

氯化钾

C.

尿素

D.

硫酸钾

实验探究活动

[总结]

物理鉴别方法总结:

一看外观

二闻气味

三看溶解性

[习题]课本P85

2(2)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

阅读课本P79-80

认识常见的几种化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

对几种化肥进行分类,并认识什么是复合肥

了解常见的化肥

(1)学生分别讲台讲述三大肥料的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2)学生上讲台讲述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学生实验

观察

记录

总结

创设真实问题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及时进行反馈,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

认识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意义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化学肥料

1.

化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2.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并为后面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奠定理论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化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社会服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在相同体积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一勺白糖和两勺白糖,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PPT展示【实验9-7】

在室温下,向三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固体硫酸铜.

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个烧杯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活动结果】

1.填表P42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总结】【过渡】

对有色溶液来说,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判断溶液的浓稀。但是,这种方法比较粗略(定性研究),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稀程度,即溶液的浓度(定量研究)。

如使用农药时,就需准确知道一定量药液中所含农药的量。那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度呢?

【介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3内容,深入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课件展示】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练习】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P43

实验【9-8】,并填表

【讨论与交流】交流实验结果,了解配制溶液的简单过程。

【延伸讨论】P43

讨论

: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思考】学生计算,并分析36%

错误在哪,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件展示】例题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并请一位同学板演。注意书写规范!

【课件展示】例题2

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思考分析】理解稀释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

【展示】展示计算过程,板演。

【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一、溶液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变式: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总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