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山的那边教案

第1篇

1997年,我从学校走进学校,由学生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转眼,七年过去了,这三尺讲台和我接下了不解之缘。它,给了我尊严;她,成了我的依靠;它,也是我的支撑点。谁想到,久而久之,我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一道横线不知不觉把我和学生隔开。是教改的春风,是新课程的理念让我深思,我想,我得放弃心爱的讲台了。

然而,谈何容易,失去了讲台,很是不舒服。再也没有那高高在上的感觉了;失去了讲台,更无法翻看抄写的教案!我不得不挺直腰板,规规矩矩地站在学生面前,一切的一切,我得从头练起。

慢慢地,我习惯了上课没有讲台的环境,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慌乱,上课前,我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以后,走进教室,我成竹在胸了,不看教材,不望教案,也能潇洒地上课了。此时此刻,我看到学生敬佩的眼神,心里高兴极了。

失去了讲台的依靠,让我自由地漫步在学生中,愉快地活动在学生中。我听到了他们在说什么,看到了他们在写什么,也知道了他们在想什么。这时候,我发现,那张张稚气的脸是那么的可爱。学生也常和我讲心里话了,此刻,我们的情更浓了,爱更深了。

放弃了讲台,走到了台下,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和收获。我恍然大悟,讲台,其实是一座山,我在山的这边,学生在山的那边,放弃了讲台,就如同搬走了一座阻挡师生情感交流的大山。我庆幸,我终于走到了山的那边!

现在,我时常告诫自己,追求不可漫无边际,理想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确,有攀不尽的科研高峰,有览不完的历史长河。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回首工余饭后,雏凤新飞,跋山涉水酬壮志;追忆月下灯前,应做潜龙奋起,呕心沥血步蟾宫!

还是用我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来表达我对教师的热爱吧:

第2篇

1997年,我从学校走进学校,由学生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转眼,七年过去了,这三尺讲台和我接下了不解之缘。它,给了我尊严;她,成了我的依靠;它,也是我的支撑点。谁想到,久而久之,我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一道横线不知不觉把我和学生隔开。是教改的春风,是新课程的理念让我深思,我想,我得放弃心爱的讲台了。

然而,谈何容易,失去了讲台,很是不舒服。再也没有那高高在上的感觉了;失去了讲台,更无法翻看抄写的教案!我不得不挺直腰板,规规矩矩地站在学生面前,一切的一切,我得从头练起。

慢慢地,我习惯了上课没有讲台的环境,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慌乱,上课前,我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以后,走进教室,我成竹在胸了,不看教材,不望教案,也能潇洒地上课了。此时此刻,我看到学生敬佩的眼神,心里高兴极了。

失去了讲台的依靠,让我自由地漫步在学生中,愉快地活动在学生中。我听到了他们在说什么,看到了他们在写什么,也知道了他们在想什么。这时候,我发现,那张张稚气的脸是那么的可爱。学生也常和我讲心里话了,此刻,我们的情更浓了,爱更深了。

放弃了讲台,走到了台下,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和收获。我恍然大悟,讲台,其实是一座山,我在山的这边,学生在山的那边,放弃了讲台,就如同搬走了一座阻挡师生情感交流的大山。我庆幸,我终于走到了山的那边!

现在,我时常告诫自己,追求不可漫无边际,理想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确,有攀不尽的科研高峰,有览不完的历史长河。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回首工余饭后,雏凤新飞,跋山涉水酬壮志;追忆月下灯前,应做潜龙奋起,呕心沥血步蟾宫!

还是用我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来表达我对教师的热爱吧:

第3篇

大家好,

春花遍地,甘做园丁勤浇灌,雪岭摩手,领马志士苦登攀——这是我人生的坐标。

1997年,我从学校走进学校,由学生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转眼,七年过去了,这三尺讲台和我接下了不解之缘。它,给了我尊严;她,成了我的依靠;它,也是我的支撑点。谁想到,久而久之,我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一道横线不知不觉把我和学生隔开。是教改的春风,是新课程的理念让我深思,我想,我得放弃心爱的讲台了。

然而,谈何容易,失去了讲台,很是不舒服。再也没有那高高在上的感觉了;失去了讲台,更无法翻看抄写的教案!我不得不挺直腰板,规规矩矩地站在学生面前,一切的一切,我得从头练起。

慢慢地,我习惯了上课没有讲台的环境,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慌乱,上课前,我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以后,走进教室,我成竹在胸了,不看教材,不望教案,也能潇洒地上课了。此时此刻,我看到学生敬佩的眼神,心里高兴极了。

失去了讲台的依靠,让我自由地漫步在学生中,愉快地活动在学生中。我听到了他们在说什么,看到了他们在写什么,也知道了他们在想什么。这时候,我发现,那张张稚气的脸是那么的可爱。学生也常和我讲心里话了,此刻,我们的情更浓了,爱更深了。

放弃了讲台,走到了台下,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和收获。我恍然大悟,讲台,其实是一座山,我在山的这边,学生在山的那边,放弃了讲台,就如同搬走了一座阻挡师生情感交流的大山。我庆幸,我终于走到了山的那边!

现在,我时常告诫自己,追求不可漫无边际,理想要一步一个脚印。的确,有攀不尽的科研高峰,有览不完的历史长河。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回首工余饭后,雏凤新飞,跋山涉水酬壮志;追忆月下灯前,应做潜龙奋起,呕心沥血步蟾宫!

还是用我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来表达我对教师的热爱吧:

林中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无悔无忧。

第4篇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第5篇

一、精彩片段回放

【片段一】执教者扮蚂蚁妈妈,幼儿扮蚂蚁宝宝,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师:今天。老师来做蚂蚁妈妈,那你们就是谁呀?幼:蚂蚁宝宝。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来运动运动吧!(师幼随着音乐边跳边走上舞台,突然有几个男孩被舞台上的红幕布吸引住了,他们钻进幕布里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师:孩子们,这儿还有更好玩的呢,出来吧!(那几个男孩全然不顾地继续玩着。其他孩子也纷纷加入。)

师:看来,大家喜欢捉迷藏,那我们就一起来玩吧!(执教者也加入其中,玩了3分钟左右,执教者故意做出又累又饿的样子。)

师:孩子们,妈妈现在好累好饿呀!哪些乖宝宝愿意给妈妈运粮食做饭吃?

幼:我去!我去!(幼儿纷纷争着要去运粮食。)

【片段二】导入游戏“蚂蚁运粮”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边和那边的草丛(用大雪花片积木搭成)里有许多袋粮食(用红、黄蓝方便袋自制),我们把它们运回来。好不好?

幼:好!

执教者先请个别幼儿示范背小背篓(用牛奶箱子自制),并根据幼儿背的方法配以语言讲解。然后请每个幼儿选一只小背篓背着坐到圆点上。(在此过程中执教者巡回指导。)

【片段三】第一次运粮食

执教者先出示红、黄、蓝三只篓子,接着讲解玩法,强调爬着去运粮食,并将粮食送到相应颜色的篓子里。

师:谁愿意爬到那边草丛里运一袋粮食回来?(执教者引导其他幼儿为运粮者加油。)

师:哦。运回来喽!我们来看看,他粮食放得对吗?你们有没有看清楚他是怎样把粮食放到篓子里的?(请该幼儿再次示范一遍倒粮食,执教者予以讲解。)

【片段四】第二次运粮

执教者将平衡木架在高矮不同的两只米袋上,形成高矮不同的两座山,让幼儿练习爬山坡。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粮食运到山坡那边的仓库(贴有红、黄、蓝标记的白色整理箱各一个)里去。可是。山坡那么高,我们怎样才能爬过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执教者和其他幼儿为示范者加油。)

二、分析与思考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三个细节:

细节一:“精”

杨九俊先生说:“弹性的教学来自于精心的准备。”活动准备是组织活动的前奏,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活动准备不仅包括教案的设计、教学具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对班级幼儿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的预测等。

就本节课而言,无论是活动材料的准备,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都经过了执教者的精雕细琢。很多细节看似信手拈来,但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比如,执教者在活动前精心自制的背篓、草丛、粮食袋等活动材料。废旧材料的出新及可爱的造型深受幼儿喜爱。并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又如,在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等待时,执教者引导等待者为示范者加油。从而使等待者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等待者“未能学习”情况的出现。再如,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执教者为幼儿准备了两座高低不同的山坡。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爬坡成功的快乐。

细节二:“异”

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对活动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一般来说,奇异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活动兴趣。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小班幼儿来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尤为重要。

执教者注重以新异的自制活动材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绿绿的“草”、高低不同的“山”、五颜六色的“粮食袋”以及贴有红、黄、蓝标记的“仓库”等贯穿于整个活动情境之中,因而在每个活动环节中幼儿都能感受到新颖有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细节三:“活”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要过分地受教案的约束,要善于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小班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活动中极易发生“意外”,这更需要教师灵活驾驭课堂。适时适度调整活动。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案 设计思路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专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也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技能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因为语文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涉及内容又非常广泛,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多反思,多改进,多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新意,更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语文教师怎样进行反思呢?下面我按教学的进程,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反思。

一、 教学前反思

一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想一想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有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否理解,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一课时,我估计学生能够理解本诗的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设计的较为简单。谁知道在预习课上,学生就诗的内容提出了很多的疑问,表现出少有的困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备课太不充分,学生提到的问题,我却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也就是只顾备教材、备教法却忽视了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我又重读教材,认真备课,进一步修正了教案,将学生预习中认为难以理解的内容补充了进去,让教学方案更加完备。

这样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地上下去,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而要上出一节流畅的、活跃的、高质量的课就更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有敏感的心灵,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学生情感低落时,以自己高涨的热情去感染他,以诙谐的语言艺术去激活他,以推波助澜的手段去烘托他,煽起学生激越的情感,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打开感情之闸,让情感飞扬,从而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我们要有批判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写教后记就是一种进行教学后反思的好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中成功经验以及教学中的不足甚至失误等等,都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

(1)建立备忘录,记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课堂教学反馈、课后学生练习、阶段检验测试等等,都将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仔细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启发不到位,还是由于学生思路的狭窄?是因为教师讲解过深,还是学生粗心造成?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制定改正计划和措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记录课堂教学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有时双眉紧皱,有时发出阵阵掌声;有时学生恹恹欲睡,有时课上鸦雀无声;有时唉声叹气;有时课堂气氛沉闷,有时课堂气氛又十分的活跃。这些都是课堂动态的具体表现,把这些记录下来,写进自己的教学反思日志,这对语文来说无论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学成绩的提高都会大有益处。

第7篇

初冬的阳光,暖暖的,照耀着花花绿绿的豌豆地,照耀着孤零零的瓦房。教室里,人到中年的他,面对一张张娇嫩的脸,正声情并茂地诵读着,神情专注而自然。那声音时而如细雨,滋润着屋檐下的竹子、梅树;时而似洪钟,激荡得四周的松针阵阵摇颤;时而像清风,拨开了阴霾、雾岚,让一双双迷茫的眼睛,见到蓝天和光明。阳光投进教室,他在黑板上写着、划着,字迹道劲有力,于是,一条希望的小路便在一颗颗稚嫩的头颅里清晰,定格,放大。

清风温柔地抚摸着林子,松树无声地晃动着头颅。雾岚不停地飘来飘去,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边缘。

铃声再度打破了清寂,教室里,高亢或平缓的声调在持续,飞向远方。微风过处,一只野兔怀揣着梦想,扑腾着枯枝落叶,左顾右盼。林子里,豆米雀驾蓿炊烟和花香,往返啁啾,情不由已。是的,从春到秋,寒来暑往,那样的声音,他们一点都不陌生,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时光,还是阴雨绵绵的日子,在他们朦胧的意象里,那声音就像春雨和阳光,能使幼苗适时拔节,能使花蕾如期绽放,能使一些生命茁壮成长。

西边的云彩,流淌到了最东边。太阳越升越高,渐渐地,靠近了村庄的头顶。庄稼地里的阴影,正在慢慢地变短、变小,当影子萎缩到最短、最小的时候,熟悉的声响又从林边飞来,刚柔并济经久不息。于是,人们习惯地放下农具,坐在苞谷秆上,面向松林,洗耳恭听。此时,冬小麦苍翠欲滴,油菜花像火一样燃烧,豌豆花的抒情达到了极致。此刻,蚂蚁在墙角竞走,蚱蜢在豆麦丛中跳跃,蜜蜂穿梭于油菜花海,牛羊在林子里悠然地甩动着尾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声音一阵阵传来,如阳光缓缓地洒向大地,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歇息的村民。人们先是轻松,继而又沉重起来,瞬间,天地间有了某种不可名状的静穆。尘土飞扬,锄头和土块反复地碰撞着,眼前的声响逐渐覆盖了远处的声音。一滴滴汗水悄然钻进泥土,了无踪影。回首凝望,一株株、一垄垄、一片片的豆麦都在幸福地微笑,那笑靥宛如学童的脸,天真无邪,充满阳光。于是,人们忘记了疲倦,忘记了困窘,忘记了曾经的伤痛,开始了新的畅想。

暮色四合,星星睁开眼睛,凝视着林边的瓦房,与屋檐下的灯盏默默守望。里屋,灯火明亮,清辉直射窗外的松林。他加了件毛衣,正襟危坐。他要把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等等统统消化,到明天,才能使孩子们的肢体更强健,头脑更睿智。没有闩门,风蹑手蹑脚地进来,窗帘会意地朝一边拂去,林子里便出现了陌生的影子,脚底一阵凉意,天花板上也有了响动。一听,是只老鼠。他关好门窗,喝了口茶水,又把自己点燃,无声地燃烧。

松涛阵阵,夜鸟的啼鸣忽隐忽现。豌豆花的清香像梦境末端缥缈,空灵。

第8篇

关键字:诱发个性;自主学习;拓展学习;创新精神;潜能释放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巧妙质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在山的那一边》一文时,让学生品味本文凝练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时,先找出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我反问铁青着脸是抒写山的心情吗?“我”的幻想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山对“我”的幻想不认可呢?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二、倡导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案,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引导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教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引导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脑。传统教学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大声说话、不做小动作,这就是好课堂。其实不然,它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并且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学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充分解放自己,自己能够自主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自主地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方向上前进。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金色花》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绣的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金色花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小丘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是无边的金色花装扮的大花园;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五、课堂内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开阔天地,它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践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中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的学习。

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六、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位教师说得好:“课堂上教师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课堂上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思维就会失去灵活性。”后来这位教师毅然撤掉了讲台,将学生的座位改成马蹄形小组围坐。这位老师说:“没有了讲台,我融入了学生中间,这时的我是一位听众,是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员,没有了讲台,也就没有了障碍,师生间更融洽了,心与心更相通了。”总之,我们只有放下教师自己认为的那种所谓的神圣地位,与学生成为朋友,才能与学生的距离化为零,在教学中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9篇

我们此次驻扎的地方是龙泉市义和中心小学。自来到这里,我们就开始了一种与我们平时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们只能睡在床板上,并且是十几个人一间寝室;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将晾衣服的铁丝拉好,把床板铺好;晚上蚊子很多,即便我们已经点了蚊香,也还是抵挡不住蚊子的“侵袭”;我们得在一间很小的浴室洗澡,更由于空间有限,我们得挨个儿排队洗澡,经常一等就是一二个小时,然后男生为我们在外面守着。吃的话我们是自己烧,但是那个小山村里没有多少的菜,更别说肉了,这对于从未下厨过的我真的是挑战重重……可就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身的潜力:原以为自己在舒适,优越的环境里生活惯了,一定是娇气、弱不禁风的,可眼前面对着这种生活,我们虽然有点抱怨,但还是在忍耐中走过,回过头来,我们会惊喜:原来换了个环境我们依然可以很好地生活着,其实有时候不是困难吓倒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吓倒了自己。我们总是喜欢把困难扩大化,可当困难真正来到你面前时,你根本没有时间犹豫和害怕了,我们唯一能想的只是怎样尽快克服困难。

 

 实践的前三天我们是在义和中心小学进行支教。第一天我们是设点报名,本以为没多少人报名的,没想到反应却出乎意料,来报名的人非常多,甚至有些没报上名的家长来到我们的宿舍报名。虽然事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没有想到参加此次活动的小朋友竟比我们预计要多出一倍。此次活动也让我尝了回当老师的滋味。但是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认真写好教案,做好试讲,每一步都必须到位。当我第一次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紧张而兴奋的心情不言而喻。在诠释自己的同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不是他们的画笔,可是却可以当染料,也许我们很细微的话语和动作,都会影响到他们。在给他们当老师的半天里,他们的求知欲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欣喜:“为什么……”这是他们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虽然我们也是学生,可是对于他们来说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小老师,我们带给了他们神秘和博学。

   

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日子的开心的,他们聪明,他们天真,他们淳朴、、、在支教活动结束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一个小女孩送的礼物,是一个可爱的小米老鼠。第一次收到“学生”的礼物,真的很开心。我马上就把娃娃挂在了我的包包上。

  

结束了支教活动后,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调研活动。我们调研的目的地是夏菇基地——龙南乡上田村。闷热的天气,一个小时多的山路,不觉得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但是大家都没有喊苦喊累,而一些男同胞们也主动的担负起照顾女生的任务。这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团队作用。此次活动,我们深入了农村,接触了我国社会中人数最多,而且最苦、最穷的一个阶层,对我的震撼很大,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夏菇基地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我们平时所不知道的一些东西:比如夏菇制作的流程、制作夏菇的工具等等。同时我们也一起下地帮助菇农一起采摘夏菇。尽管是夏天,但是那边的水还是很冰,泥里有石子,我们就只帮助菇农们干了一小会就觉得很累了。细想那些菇农,天天在这大棚中劳作,不免心中感慨万千、、、问了菇农们今年的收益如何,他们笑着说比去年的卖的好,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也心里暖暖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