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科技政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科技政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科技政策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献综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无形抽象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相关生产实践环节实现此转化的过程。现阶段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等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到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面临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想脱轨、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疑难杂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此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为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特色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应提升科研实力,精简在编科研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加大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等;同时集中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物力、人力投入,定期对中介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建设农业科研基地,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律保障,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机构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依法有序转化并安全推广到农村。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上传下达,将科技成果加工组装推广到农户手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应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收集农户关于科技成果的需求,向科研机构传达农户需求,科研机构生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后向农户传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中介通过农民反馈评估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户的最新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向,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

四、调整农业科技钻研重点,改革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式

农业科研机构应适时改变研究目标,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变到注重成果质量,从注重科技成果回报率到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农业高校农业生产技术,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型的技术开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逐步向政府投入带动机构投入,个人和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校农业的角度确定农业科研目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运行

农业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农业科技市场,完善科技市场体系,解决现今市场体系的相关问题,充分促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技成果,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单位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将转化速度快的科技成果于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推广难度大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使农户第一时间应用科技成果。

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农业部门应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财政部门加大财物投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专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谋划策,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当下农业发展局势,以国家农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据,与农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商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高效、实用、新颖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准农业发展重点,早日实现绿色农业。

七、推进农科教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政府组织各行各业专家评估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回报率等,预测此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农户满意度等,而后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合作伙伴,促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完成成果转化任务。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等为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个人付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八、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2]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03).

[3]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5]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田东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

[6]吕令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9(04).

[7]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

[8]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9]陈势,郑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07(04).

[10]高山,范兴奎,肖扬书,夏文胜.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

[11]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09).

[12]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01).

第2篇

1.宏观管理政策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相关经济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营迅速进入“企业化”的轨道,这是农业科技园区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贝i但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之初,为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不可或缺..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园现状,政府的宏观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做好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作为本地农业产业开发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布局的总体规划应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出发,体现区域特色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应以加强水土涵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作为首选示范内容;中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应加强事关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东部沿海地带的农业科技园区应努力建成以生产附加值高的水产、水果、花卉、蔬菜等出口产品的创汇农业基地

1.2成立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以外的许多部门为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建议以农业部牵头组建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科技园区建设的宏观指导,根据农业资源区域优势设计和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向同类农业生态区域传播和扩散经生产应用检验了的性能优良、实用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1. 3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立法工作

农业科技园区内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需要法律保障首先,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需要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其次,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具有很高的风险,需要从法律上切实保障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再者,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政府的扶持,从法律上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非常重要。

1. 4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立项审批工作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监测、后期评价与管理的办法,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规则,使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中央省、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既可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又可利用信息系统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进行宏观调控。

2.科技支撑政策

农业科技园区的生命力就在于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和建设中,要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的规模和速度,必须有全面的科技政策作支持。

2.1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增加农业技术供给

农业科技成果的创制具有艰难性。因为农业科技成果作用的对象是动植物的生命体,它们不但有着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而且还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演化和变异,这增加了对其调节和控制的难度同时,农业科技成果的创制具有公益性,其成果具有共享性,成果产权的保护具有复杂性,所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园区科研基础投资,增强园区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增加园区农业技术供给对于社会效益大、市场交易复杂、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由国家出资收购,供农业科技园区农民无偿使甩

2.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建农业科研产业体系

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由政府、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及农民四大主体构成,其中,农业科研单位是园区主要的技术供给主体因此,深化农业科技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创建农业科研产业体系是扩大技术供给,促进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其企业改制的目标就是把农业科研单位变为集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改制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农业科研院所直接转成农业企业,即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已经形成必要的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具备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主要科技成果能直接进入市场、科技产品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单位,可通过转制演变为科技企业二是农业科技单位进入企业,即对于园区内从事基础应用型研究有较强科研实力,但目前尚不具备直接转制为企业的基本条件>难以一步进入市场的农业科技单位,可以与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企业联合,通过参股、兼并和收购等各种形式的组织创新,把科研单位的研究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强强联合来从事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甩对于参与改革的科研院所,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数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性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利用土地的使用税

2.3增强农民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加快园区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达70%—8嫩,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一40%,推广度仅25%;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化肥当季利用率仅35%,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为7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户受规模、组织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二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效率和速度低下。因此,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园区内农民的继续教育,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扩大农业生产的组织规模,增强农民对农业

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经费,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护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按照“技术宣传、典型示范、教育培训、后续服务”的步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税收优惠政策

制订和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商、外国科技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区独资或合资创办农业企业、加工企业、出口创汇企业,是农业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关键之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中,建设制订以下优惠税收政策。

3.1关于增值税

①农业科技园区同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园区内企业和个人销售外购的农业产品、企业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以及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经加工后销售,属于税法规定农业产品科目范围内的,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②对科技园区内部分农药化肥饲料、农膜的生产以及批发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③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认定之日起,在2~5年内产品增值税地方部分实行100%返还经认定的项目,从认定起享受的增值税优惠程度与新认定的企业相同④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第一次销售起一5年内增值税地方部分100%返还给项目单位。对于国家级或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自第一次销售起一5年内增值税地方部分100%返还。

3.2关于所得税

①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内新认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前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8年减半征收。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认定起,前3年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100%返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5年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全部返还②对于国家级或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自第一次销售起y-5年内所得税100%返还③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新技术新品种转让收入,净收入在4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所得税对于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品种的转让收入免征所得税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的服务与农业技术成果转让有关的技术收入免征所得税④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外商投资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前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减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5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免减税待遇期满后,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一30%的企业所得税。⑤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企业在5-10年内免征地方企业所得税⑥科技园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发生年度亏损,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其税收优惠政策依照国家税法执行。

3.3其它税费优惠办法

①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高等院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及相关收入免营业税②在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和项目所签技术合同免征印花税③对企业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农业设施和设备,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的进口自用项目,可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④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年增长达10%的,可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直接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⑤科技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园区内的内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自筹资金新建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用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零税率⑥园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可在税前提取最高达5%的风险准备金。⑦外商在农业科技园区内投资所得自己汇出,免征汇出额所得税,对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和汽车牌照税。

4.要素聚集政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需要足够的优质生产要素在园区内聚集、优化和组合。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政策,改善园区的投资生产条件,完善区内服务体系和培养区域创新文化,建立园区相对发展优势其具体政策措施有:

4.1关于土地

土地问题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既要执行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制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又要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在我园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践中可通过下列途径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①区划调整,以田换田。通过深入的思想工作,实现调整区划,规模开发②租赁制农民将土地直接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③返租倒包制。园区管理者、经营者将园区分成若干功能小区,再转包给企业农技人

给有关部门,再进行综合开发⑤股份制。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园区经营利润分红⑥竞标买断由政府出面,对荒滩土地进行招标开发

4.2关于资本

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就难以为继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前提.

首先,完善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政策对于由政府兴办的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的注重生态保护的园区或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投入启动和导向资金除此之外,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建立一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及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价格体系,为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资本支持,如在农业发展银行中辟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或者成立农业科技银行,专门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其次,利用资本市场,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组建允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以私募形式向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定向募集资金,并吸引国外的风险投资。对于科技园区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荐上市,并鼓励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二板市场直接融资。同时,完善企业产权转让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人员的创业素养,培养与风险投资相关的管理人才、评估人才、咨询人才,积极为农业科技园区内风险投资事业创造条件。

再次,完善债券市场,发行农业高科技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便利,允许部分具有相当实力且稳健经营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园区内的农业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作抵押,或由政府牵头,以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收益和转让处置作抵押担保,发行农业高科技债券,获得的资本用农业高科技风险项目的投资。为了方便公众投资人购买农业高科技企业债券及农业高科技风险债券,债券可以在利率期限和转换方式上采取比普通债券更优惠的政策。

4.3关于人才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要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国内外农业研究开发、农业生产经营企划管理等各类放眼世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专家、出国留学人员在农业科技园区长期或短期从事技术创新、讲学、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各类合作活动。其次,挖掘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潜力。鼓励农业科技园区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鼓励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所与农业科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和农业高科技项目的评奖制度更重要的是,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股份制的形式组建联合体,允许技术入股和创业入股,调动科研机构、科研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最后,要营造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弘杨创业精神,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个人创业,容忍社会失败和挫折,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

5.分配激励政策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立能够吸引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是提高园区科技人员创新热情激发园区活力的关键5.1贯彻谁投资谁获益的原则

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运行是各界投资的共同结果,因此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园区营利的分配必须做到谁投资,谁受益

5.2创新利益分配形式

对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适应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改制可做管理股、技术股股票期权和创业股的试点,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制度和技术开发奖励制度,实现多种分配形式,使技术成果和经营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并在企业的经营和分配中获得它的应有价值其中,技术管理入股的比例,不应该人为地规定多少或规定上限,应该由企业的资本技术双方自己协商确定,或由市场来决定

5.3坚持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原则

科技人才的报酬应该与其贡献挂钩,收益与其风险匹配,为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和竞争秩序。同时,改革科技园区内的人事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分开制和动态调整制,并建立赏罚分明的利益驱动机制。

5.4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专利保护

过程,要科研人员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旦成果研究出来后,它又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因此为保护农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应鼓励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和著作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激发农业科研的创新热情。

6.风险防范政策

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多重的高风险性,即既有来自高新技术市场的风险,又有来自农业产业的高风险。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是一种负动力,既削弱科技园区农户对农业高技术的有效需求,又抑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供给。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制定高效的风险防范政策。

6.1风险弱化政策

风险弱化是指农业科技园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高新技术应用风险的策略其主要措施有:①重视市场调查研究,抓住市场机遇即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必须事先做好可行性论证,深入了解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研究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确立自己的目标市场,地方农业科技园区还应按地方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②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推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对外信息交流,为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政策信息、生产要素信息、科技信息和产品销售信息③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评估体系在投资前或运营前对农业科技成果特性进行评估,考虑技术本身的适应性、有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顾客对产品的认知性,以预测风险之所在并加以有效控制④提高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序,降低其组织成本和学习成本,提高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6.2风险转嫁政策

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转嫁的途径有:①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允许农业科技服务实体按规定、按购销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提取农产品风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以丰补歉,化险为夷②提供技术应用补贴信贷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购买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和农业投入品,扩大农业投资,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从而减少或降低农业技术应用的风险度③建立担保机制主要是政府出面,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开发应用主体投资、贷款等提供担保,一旦技术开发推广失败或亏损,其风险由科技开发应用主体和政府共同承担。

第3篇

1.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由于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应用性较差、农业科技融资市场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业科技融资渠道来源单一,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2.农业科技考核机制不健全,评价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总体水平不高等原因,我市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的申报、成果鉴定和评奖,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实施等现象。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多依赖于通过其数量和层次来评定,课题立项、研究等过程重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轻实际应用价值,造成课题研究与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脱离,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处于脱节的状态。

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机制不灵活。一是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二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三是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流动不畅;四是龙头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4.农业科技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完善农业现代化科技政策的措施

1.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难题。合理调整与优化科研单位内部结构,多渠道、多途径增加科技产业资金投入。一是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政府资金、农业科研专项基金的投入力度,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同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支出占我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与监管规章制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率,创新科技金融协作机制,优化农业科技产业金融投资环境与服务,创新信贷支持模式,探索政府推荐、银行审贷、联合监管的合作机制。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以科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机制,着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二是加强政策扶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三是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力度,建立分工、服务到位、体系、政策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各显其能、各展其才的新格局。

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一是产学研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研发、推广、实施等各主体的优势,培养能满足经济发展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二是坚持人才强农战略,加快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高级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人才、科技、资金等向农业科技创新集聚,有效缓解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状况。三是深入开展基层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四是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保持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全面提升科技人员的科技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农技人员大培训,加快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六是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培养、使用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一体化。

第4篇

晴隆县地处我国西南,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一九九一年时被国家定为全国最贫困的山区县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极端落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的最低点,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是我国珠江流域的重要水土防护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珠防工程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县域内的广大农业生产者,由于长期的耕作习惯和地域封闭性的影响,农民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力表现出特定的特征性。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推动下,晴隆县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不放,把发展作为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大局,始终把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创建经济强县的重大举措来抓,目前已建立了大批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广大农村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还很慢,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与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有着巨大的关系,同农民对科技的心态有必然的联系,本文就此问题作浅显简单的分析。

1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心态

当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看不准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各种农业信息铺天盖地,农资,农副产品市场千变万化,而农民的素质却没有得到质的提高,许多农民凭以往的经验已无法判断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知如何是好。如沙子镇的农民在种植早熟蔬菜生产中,在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下,认为市场好销,盲目地大家一起上,家家户户一起种,结果是一哄而上,种出来后小瓜只卖0.3元/公斤,农民吃了大亏;而搞复杂一点的长期调整,如栽果树、种花卉、苗木,又由于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不知市场发展情况,担心自己的心血和投入得不到回报。如在晴隆县的鸡场镇发展农民种植脐橙时,1986年-1989年是政府出资购买种苗送给农户种,但很多农民都是互相观望,犹豫不决,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1.2 信心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自然、市场和社会三重风险。在贫困地区中,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果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差,就承受不了考验,对社会风险农民的心理更加脆弱。在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引导,指导和宏观调控必不可少,但做任何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也会因决策失误而误导,让农民吃了苦头,或者是大张旗鼓办的示范不成功,而产生了负面效益。如1989年在晴隆县光照镇盲目地大面积种植草莓,由于当年的霜特别大,又没及早采取防霜措施,致使所种草莓几乎无收,正是这些不轻意的伤害和影响,使有的老百姓失去了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形成了一种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以后对某一项调整也只信一、二,不会全信。

1.3 拿不出

高效农业,也是一种高投入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才会有相应的产出。一个标准高一点的大棚种蔬菜、西瓜、草莓等,每亩能赚3000~5000元,甚至更多,但是一次性投入也不少于2万元,许多农民想干而苦于一时拿不出资金,当然也有人指望政府投入而不想拿,即使是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而获得成功的项目,一旦断奶,也可能因投入不足而出现滑坡甚至随之夭折。

1.4 干不了

这是许多农民想干而又怕干不了的又一心理障碍,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和操作管理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看到别人干得好好的,自己真要动手干,还真有点摸头不知脑,加之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怕劳神费力不讨好而打退堂鼓。

1.5 跟不上

晴隆县究竟如何调整农业结构还处于摸索阶段,一年一个新思路,一年一个新方案,对以往推广的东西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掌握的农民,要他改种其它,他一无思想准备,二无技术储备,真是无所适从。思维上的惯性让他转不过弯来,即使原有的模式效益稍差,也不肯轻音放弃。如晴隆县碧痕镇的农民种植薏仁,1991年以前每公斤薏仁米在本地就可卖10-15元左右,而1992年、93、94年连续三年在广州交货每公斤就只能卖4-4.5元左右,政府一再宣传、发动、推广种植烤烟,农民始终愿种薏仁而不愿种烤烟。

2 促使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接受农业科技的对策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贫困地区,农业调整结构必须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对他们的不同态度政府只有一要理解,二要宽容,三要检查政府的宏观指导思想,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从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思想后顾之忧入手,动员、帮助他们投身到农业结构调整中去,采取各种方法,对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市场脉络,科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大家都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搞产业化,茶、果、蔬、花、鱼、禽逐步代替了传统的粮,乡野平添了许多四季风景园。尽管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不尽相同,但思路基本相似,那就是抢抓机遇,将农业结构调顺、调优。但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同一产品的市场空间总是有限的,当我们丢掉计划种植拐杖之后,“种什么、种多少”似乎是跟着市场走;实际上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迟钝而盲目的感觉走,其结果是“价扬时扩种,上市时跌价”。因而,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抓住市场是关键,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但这条牛必须扣牢了才能牵,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必要的,但却不能套用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否则易产生误导,导致农民吃亏,政府失信。

在当前,由于农业的持续丰收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已从总体一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种经营中的一般传统产品也呈价格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市场需要的品种更多、更新、更丰富。因此,在传统农业转向市场农业的过程中,将面临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但市场是动态的,决定了的结构调整也是长期的。只有我们正确认识了市场规律,自觉地调整发展思路,克服在调整中的时间差,把农业结构调整变成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克服了认识和落实的时间差,才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冲出一条路,走出自己的特色来,反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到位,这正如同我们打乒乓球一样,等你判断准了球的来路,再换步,挪位,结果总是慢了半拍。如晴隆脐橙是晴隆县鸡场镇的特产,它的品质在全国橙类产品中排列第一,每年上市价格,每公斤不低于10元,但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这说明知道自己看准的事,到头来只抓了一条小鱼或者只抓了半截尾巴的原因所在,实践告诉我们,调整结构要农民有个好的心态,而我们的干部更应如此,即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因循守旧,对自身优势要心中有数,对市场动态更应追踪了解,要识其利,避其弊,弃其短,扬其长。该一步一个坎,就一步一个坎,能跳跃式发展的也没有必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个人和班子的政绩建立在实实在在为农民谋福利基础之上,不能搞花架子和急功冒进,衡量一个地方农业结构调整的好坏,不仅要看面积落实了多少,重要的要看调整后新增效益如何。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认识市场到把握市场,从眼前利益到长远利益,从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决策在前,科学规化在前,科学组织在前,就能理性地做出充满可操作性的调整决策,实现调整农业结构的现实追求。

2.2 “以人为本”狠抓素质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执行者和直接受益者,但目前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与农民文化素质低有较大的反差。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结构调整的难易,一头热的调整和强行调整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培养一批科技的坚定信徒,造就一个层次较高的科技群体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强化意识

首先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大调整的氛围,使人们感觉到农业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时不待我;其二是搞好典型引路,应更多地有目的地引进外来单位和个人到农村承包土地搞项目开发,种植高效作物和搞名、特、优养殖,让老百姓亲眼看到自己撂荒的田地怎样在别人手里产出了金和银;其三是开展大规模的科技致富竞赛活动,大搞评先表模,一年一评,或者一季一评,一品一评,评出农口各行业的状元,为他们披红戴花,宣传介绍经验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农民群众看到,同样的坡,同样的地,在这些模范状元手里也能产出高于几倍,几十倍的效益。如此激发广大农民投身到农业结构的调整热潮中去,社会一但有技术上的需要,则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农民的科学意识越浓,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欲望越强,其行为也就会越迅速。

2.2.2提高劳动者技能

意识的好坏并不代表技能的高低,科技是需要灌输的,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搞好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培训,现在许多地方在年初集中培训一次,这远远不够,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多次培训;其次,要加大田间指导的力度,多组织有权威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关键时刻到田间巡回指导和咨询,基层农技人员还应做到腿勤、口勤、农民需要时一找一个准;其三要组织精兵强将种出有一定规模和说服力的样板田、示范田;其四是推行农业技术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将农业结构调整中所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编成简单的程序和模式,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零乱的东西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标准,它就象一台“傻瓜”相机,尽管本身包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但农民朋友使用起来却感觉简单、方便。只有超前做好了农民的技术知识培训,让农民以农业结构调整思想上有准备,技术上有储备,使他们在认识上同市场农业的发展同步,才能有效地克服因循守旧心理,信心十足地加快调整结构的步伐。

2.2.3排忧解难

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怕的是保守。很多农民通过引导,培训以及自我实践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和自我决策能力,但有些问题不是农民单枪匹马和自身能力能够解决的。农行和信用社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简化贷款程序和担保手续,为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送上及时雨;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农资市场,即防假冒伪劣坑农,害农,又防高价伤农;农口各部门要加快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逐步形成农业集约化经营。改善过去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生产经营形式,发挥公司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多种形式,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要素与乡镇企业,农业庄园和城市工商资本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逐步由土地的直接承包者转变成产业化集经营的企业员工。让农民一方面通过土地使用权胡偿转让获得土地承包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就业获得收益、学习技术。

第5篇

关键词:林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三阶段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88-06

1引言

随着科研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致力于合作研究的科技团队或组织逐步产生,并发展成为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随着科技团队作用的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与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研究视角与方法各异。

国内外学者在对科技团队的概念界定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也即“科技团队具有团队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独特性”。在国内,蒋日富[1]对科研团队的界定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其认为:科技团队是以科技探求为共同目的,具有稳定的组织(两人以上)、能够相互合作的科研小组。以科技团队为载体的科研活动日趋发展,国内外学者日趋重视科技团队的重要作用,并展开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戴勇[2]认为科技团队之间的协同研究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包国宪[3]则认为知识型团队超越了传统群体的概念,更注重集体绩效、成员能力互补,这是解决员工管理问题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科研团队绩效的评估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方面,其中,尚润芝[4]采用Janssen九分量表对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高校学科团队分别撰文进行了创新绩效的测度与评价;晋琳琳[5]也在量表方法的基础上对107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了绩效测度;此外陈学光[6]在衡量高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绩效时更是借鉴了Ritter的量表形式;而戴勇[2]则利用AHP 方法对团队有效性进行了测评;另外Ute R.Hülsheger等[7]则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就团队层面的科技创新进行了考察。科研团队绩效评估更多的是站在国家或区域层面、产业层面或企业层面[8],评价方法囊括了AHP模糊评价、量表分析、DEA、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在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学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科研团队的规模[9]、科研任务的类型[10]、组织团队与团队领导[11,12]、团队获得的社会支持、内部公平性及性别结构、团队成员交流[13~15]是影响科研团队运行绩效的因素。此外,国内学者张鹏程[16]还就合作网络特征对科研合作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索。除上述研究以外,国内外学者针对科研团队的有效管理进行了诸多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外,Krsto Pandza 等[17]认为合作研发网络的多元化态势将给成员间跨国或跨机构知识共享的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在国内,邢一亭[18]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现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学术界已就科研团队的界定、作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开展了多方位研究,但建立在科研团队层面的创新绩效评价的文献较少。由此,本文在对某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调研的基础上,借助三阶段DEA方法,尝试获得如下信息:(1)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影响,测度林果业科研团队各决策单元的协同创新绩效;(2)通过SFA分解过程,全面测度各环境要素对决策单元行为的作用方向及程度;(3)就团队成员行为的技术效率进行分解,明确其协同创新绩效较低的决定性因素,并就此给出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经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三阶段DEA模型(Fried,2002)实际上就是DEA方法与SFA方法的结合,该方法兼具DEA和SFA方法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传统DEA模型的诸多缺陷,具有优良的数理分析性质。该方法应用步骤如下:第一阶段依照传统DEA模型测度出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第二阶段引入SFA回归分析方法以投入松弛或产出松弛为因变量,以外部环境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方程同时考虑了统计噪声的影响),方程运行后通过估计结果对初始投入量或产出量进行调整;第三阶段运用调整后的投入值或产出值带入传统DEA模型中再次测度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该值由于剥离了外部环境和统计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更接近决策单元真实情况。

2.2数据说明

课题组通过访问、座谈和小型会议交流或开展问卷调研等方式,对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取了一套统计研究资料。该统计资料涉及苹果、梨、桃、茶叶等国家级科研团队,涉及科研人员151人。

(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在测度科研团队成员创新绩效时,应选择与团队成员创新密切联系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为了满足DEA方法的应用条件,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遵循同质性原则,另外假设所有成员面临相同的创新环境。科研团队成员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赋值详见表1。可以看出: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之间,投入产出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

(2)环境变量的设定

环境变量也即外部环境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绩效。一般来讲,影响科研团队成员协同创新绩效的外部环境因素既包括国家经济状况、宏观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又包括气候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因素,还涉及有团队科技成员基本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国家林果业科研团队结构特征及获取资料,本文选取职称、团队目标认知程度、团队成员熟知程度、团队交流、团队经费支出合规性、地方政府是否支持、依托单位性质7个环境变量(见表2)。

表2数据统计表明:林果业科研团队创新主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成员比例占到样本总体的7533%,1800%的团队成员具有副高职称,另有46%的具有高级职称;在创新主体对团队目标的认知程度上,其中有9733%的团队成员表示认知清楚和较清楚;对团队成员的熟知程度是增进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9404%的团队成员表示对团队成员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仅有066%的创新主体表示对团队成员不了解;林果业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知识共享方面,调查数据显示,4333%的样本主体经常参与不同林果业科研团队间的交流;在经费支出的合规性上,9133%的样本主体认为团队经费支出很符合规定或符合规定,仅有867%的样本主体表示团队经费支出不合理;在林果业科研团队的发展是否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000%的团队成员表示地方政府在团队发展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其中仅有1267%的样本主体表示政府扶持政策在团队及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科研创新团队协同创新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高校或科研院所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依托单位,占到样本主体的8667%。

(1)职称。林果业科研团队成员职称的提高,可以明显减少在时间和合作交流方面的投入松弛量,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职称对经费投入松弛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存在方向上的影响。(2)团队目标认知程度。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知程度的明晰,有助于减少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松弛量,但会增加团队成员投入时间的无效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大量时间投入基础上的。经费投入松弛量方程中t值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余下两个方程中t值检验不显著,仅存在方向上的影响。(3)团队成员熟知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团队成员之间熟知程度越高,可以有效减少团队成员经费投入的松弛量,但反而却造成了团队成员时间和合作交流投入的无效性。方程中相应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4)团队交流。实证结果显示:林果业科研团队之间频繁的交流可以增加团队成员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松弛量的有效性,但也造成了团队成员时间投入松弛量的无效性,究其原因,是不同科研团队间在研究领域、范围等存在较大差异,衔接难度较大。方程中相应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5)团队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实证结果显示,团队经费支出合规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加团队成员在时间和经费投入松弛量的有效性,但对团队成员合作交流松弛量具有逆向作用。但三个回归方程相应自变量系数的t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6)地方政府对团队发展的支持。实证结果显示,随着地方政府对林果业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的增大,可以明显增加团队成员在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上的有效性,其中合作交流投入松弛方程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与团队成员的时间投入松弛量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7)依托单位性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依托单位性质的差异对团队成员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企业较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具创新性。

4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苹果、梨、茶叶、桃等国家级林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1)投入变量调整前后团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科研环境要素和统计噪声是技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肯定了文中采用三阶段DEA模型用以剥离环境要素和统计噪声影响的合理性;(2)当前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协同创新效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投入规模效率低下所致。具体来看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综合技术效率仅为03623,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纯技术效率高达98%,表现良好,规模效率仅为03663,成为制约团队协同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上述结论给予如下启示:一是要加大财政对林果业科研团队的政策扶持,稳定投入机制,加强投入力度与规模,优化财政资金在林果业科研团队间、地区间的配置结构,稳步提升林果业科研团队创新主体的规模效率;二是要重视团队管理,优化团队结构,包括职称结构、依托单位结构等,实现既定投入下的最优科技产出;三是要完善团队成员选拔及激励机制,努力提升林果业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素质;四是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同创新,为我国现代林果业及科研团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蒋日富,霍国庆,谭,郭传杰.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2):365-372.

[2]戴勇,范明.科研团队有效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102-105.

[3]包国宪,修卿善.构建高绩效知识型团队的策略[J].中国软科学,2010(4):124-127.

[4]尚润芝,龙静.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的创新管理:网络结构、变革型领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76-79.

[5]晋琳琳.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要素研究——来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5):29-34,55.

[6]陈学光,俞红,樊利钧.研发团队海外嵌入特征、知识搜索与创新绩效——基于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151-160.

[7]Ute R Hülsheger,Neil Anderson,Jesus F Salgado. Team-Level Predictors of Innovation at Work: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panning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5):1128-1145.

[8]Eva Kirner,Steffen Kinkel,Angela.Jaeger Innovation Path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w-technology F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rman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9,38 (3):447-458.

[9]James D, Adams,Grant C Black, J Roger Clemmons.Paula E Stephan.Scientifc Teams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s:Evidence from U.S. Universities,1981~1999[J].Research Policy,2005,34(3):259-285.

[10]郑小勇,楼鞅.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9):1428-1438.

[11]Hans J, Thamhain. Managing Innovative R&D Teams[J].R&D Management, 2003,33(3): 297-311.

[12]刘惠琴,张德.高校学科团队中魅力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185-191.

[13]Yuwen Liu, Robert T Keller, Hsi-An Shih.The Impact of Team-member Exchange, Differentiation,Team Commitment,and Knowledge Sharing on R&D Project Team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1,41(3):274-287.

[14]柯江林,孙健敏,石金涛,顾琴轩.企业 R&D 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管理世界,2007(3):89-101.

[15]李志宏,朱桃,赖文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581-590.

[16]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7):104-112.

[17]Krsto Pandza,Terry A Wilkins,Eva A Alfoldi.Collaborative Diversity in a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Evidence from the EU Framework Programme[J].Technovation,2011,31(9):476-489.

[18]邢一亭,孙晓琳,王刊良.科研团队合作效果研究——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状况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81-184.

第6篇

【关键词】 PiCCO 监测技术;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

脓毒症可进展为脓毒性休克、MODS, 甚至死亡, 是常见危重症之一,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可全面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反映心脏舒缩功能改变, 可科学的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等的应用, 提高脓毒症治疗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ICU收治117例脓毒症患者, 符合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其中重症肺炎30例, 重症胰腺炎15例, 严重多发伤26例, 腹腔感染28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 脑出血8例。本组患者病例中慢性健康和急性生理评分(APACHE Ⅱ)超过16分, 男62例, 女55例;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为52.1岁。

1. 2 方法 本组患者均建立深静脉(颈内或锁骨下静脉)和股动脉穿刺导管, 连接PiCCO和CVP的导管后, 监测CO、SV、GEDOVI、ITBVI、MAP等数据, 根据相关指标行液体复苏,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变化, 并监测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每小时尿量等。

1. 3 PiCCO监测指标 在患者确诊后的2 h内, 放置导管, 并进行PiCCO监测, 包括每搏量(S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GEDV) 和指数(GEDVI)、心率(HR)。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2 结果

PiCCO监测指标结果:复苏后72 h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每搏量分别与复苏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称之为脓毒症, 往往病情严重, 且容易继续进展为脓毒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甚至死亡[1]。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除了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外, 许多患者行液体复苏后发展为高心排血量;同时, 由于脓毒症休克患者常合并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 研究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合并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密切相关[2, 3]。因此, 快速准确的液体复苏尤为重要,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更是不可缺少。传统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等, 为压力指标, 这些指标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心脏功能、瓣膜机构功能改变、血管顺应性改变、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影响, 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采用热系数法, 监测每搏量(S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GEDV) 和指数(GEDVI)、心率(HR), 克服传统容量评估方法的不足, 可监测肺组织内液体容量和胸腔血容量指标, 且能连续快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指导液体输注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减低死亡率。本研究发现: 经过体液复苏6 h后,APACHE Ⅱ评分与复苏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以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为指导的监测方案, 可以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和治疗过程中的合理补液, 能有效的避免液体过多、补液不足或补液速度过快等因素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能够有效且快速准确实现液体复苏, 纠正脓毒性休克, 降低死亡率等。因此,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可用来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情况, 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的检测提供积极的指导,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邹易非,徐菊玲,黄三雄.血清胆碱酯酶浓度联合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浙江创伤外科, 2013, 04(4):457-459.

第7篇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科技金融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金融概念,并从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构建其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拓展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开辟了农业科技金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对于实现科技创新战略、“四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技金融 农业 理论框架 逻辑起点

引言

农业科技金融是在科技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农业自身的特征,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限定在农业领域,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以及本质等重要概念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界定。本文首先依据历史的逻辑对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演进进行回顾,进而对农业科技金融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最后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拓展,对未来科技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的研究逻辑上来看,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农业科技金融的铺垫阶段和农业科技金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阶段等。

农业科技金融导入阶段是指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阶段。在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初期,国家政策主要是推动科技和金融的融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在这一时期,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形式也开始起步,但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特点,更多的是将金融元素“有计划”的引入科技领域,以实现资金对科技的支持。

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铺垫阶段是指国家开始从政策层面重视农业科技与资金的结合,这其中又分为农业科技金融雏形期以及农业科技金融形式不断创新的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风险投资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科技金融的其他形式更加的丰富,并且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形式日益成熟。

农业科技金融概念的提出源于2010年7月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举行。这次大赛开创了农业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模式,创新了农业科技领域科技管理体制,延伸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畴,也为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证材料。

上述对农业科技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农业科技金融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进的。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农业科技金融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

鉴于国内对科技金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体系还很不成熟,本研究借鉴目前农业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总结农业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经验并加以提炼,进而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这一过程遵循归纳式理论构建模式,属于理论构建研究。

本质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本文采用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认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起点,从本质出发,可以把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结构中各要素有机统一起来,且有利于农业科技金融各项工作更好地运行。

(二)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构建路径

本文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的构建过程,以本质为起点来构建农业科技金融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农业科技金融理论体系构成要素

农业科技金融理论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主体、功能、结构、目标和内容。

1.农业科技金融的本质。农业科技金融可以理解为一个产业概念,即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就可称之为农业科技金融。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完整概念应该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汇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有机结合,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该定义需要进一步说明:

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较低的资本产出比和较高的风险等特性,使其很难吸引市场化的金融资本进入该领域,再加上我国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所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以财政性的资金为主。但是完全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在资源配置上又有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上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大胆的创新。

农业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农业科技金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有需求,农业科技创新要求金融工具或是金融服务形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满足包括融资、分散风险、监管在内的各种需求。

农业科技金融是全社会投入性活动。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科技企业自身、担保机构、各种中介机构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进行资金投入的一体化组织构架和机制。

2.农业科技金融的主体。一是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根据前面对农业科技金融定义的阐述,农业科技金融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融资需求、农业科技金融服务需求。其需求主体包括:农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政府和农民等。其中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金融的主要需求方。

二是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与农业科技金融需求相对应,农业科技金融供给包括:资金供给、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供给。供给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政府和个人等。其中,投资机构是农业科技金融最有潜力的供给主体,在提供资本的同时,还能提供人力资本、企业管理方法及社会资源等附加服务。

三是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中介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中介机构;另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担保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

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功能性机构。包括:信用评级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各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

农业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给方和农业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及其活动构成了农业科技金融市场。

3.农业科技金融的功能。满足科技资源的融资需求。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农业科技金融的核心。农业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无足够的固定资产,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类的“软”资产很难变现和估价,导致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对其融资。再加之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现阶段无论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探索科技银行、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还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是为了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科技工作提供包括融资、担保、评价、监管在内的一系列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融资前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担保,融资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因此,农业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投融资体系,而是包括投融资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等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其作用是为了满足融资以及为融资提供相关的服务。

4.农业科技金融结构生物学视角剖析。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似,农业科技金融也呈现出双螺旋结构。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农业科技金融的双螺旋结构中,农业科技和金融分别是两条主链,这两条主链也呈现反向平行的方式。农业科技金融实际上是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从结合到高度融合的演进过程。当农业科技与金融达到高度融合,农业科技金融也就达到了稳定的结构。第二,科技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会有不同金融的工具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来配置金融资源。这就实现了农业科技与金融的“配对”。第三,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由于金融资源与农业科技活动结合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农业科技金融形式的多样性。第四,在农业科技金融当中充当“氢键”的是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包括: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信息共享、财政投入、金融支持、风险管理以及创业风险投资等一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五,DNA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不同环境会对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农业科技金融也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即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5.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当农业科技金融双螺旋结构稳定后,就会实现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具体而言,农业科技金融的目标可以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

初级目标是帮助农业科技资源解决融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但是在科技创新的初级阶段对金融资本有着巨大的需求,而该需求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难以提供的。农业科技金融能够用金融资本来孵化、支持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最终目标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四化”同步。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但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将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就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为农业科技注入大规模的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科技的资金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

6.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内容剖析。农业科技金融的体系分为农业科技金融的投融资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支撑服务体系、农业科技金融的政策法律体系三部分。

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是为了满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按照金融制度的一系列规则,而建立的资金融通系统。农业科技金融融资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将金融资源进行聚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配置。在借鉴国内外融资体系建设,并结合目前我国融资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融资体系应呈现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政府支持体系为辅的结构。

第8篇

一、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经验借鉴

(一)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

1.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完善,主要包括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等,由美国农业部直接管理,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提供,是美国政府贯彻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府资金、预算拨款与借款等手段为农业提供市场金融机构不愿提供的贷款服务。农民家计局主要对农场主发放水利和土地等贷款;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为电力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商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与补贴;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融资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提供贷款帮助。

2.农村合作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主要由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等构成。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吸收城市资金贷给农民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进行融资。合作社银行通过贷款为合作社添置设备、补充营运资金、购入商品等提供贷款,帮助农村合作社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与出口农业有关的活动。联邦土地银行主要通过向农场主、农业生产业及与生产有关的借款人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来支持农业发展。

3.商业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商业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个人和经销商开展的农业信贷服务。商业性农业科技金融机构作为政策性与合作性农业科技金融机构的补充,共同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金融支持与服务。美国联邦储备局规定,农业贷款占总贷款额25%以上的商业银行享受税收优惠,这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经验

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同时辅之以政府政策引导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独特优势。

1.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

美国风险资本热衷投资于新领域的科技创新,并将资金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被誉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计划,规定SBICS发起人每投入1美元到风险投资项目中,便可从小企业管理局(SBA)得到4美元的利率仅为2%的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享受特定的税收优惠。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对税制进行改革,使风险投资税率由49%大幅降到20%。通过这种手段增强了市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

2.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美国目前形成了3个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全国性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小企业管理局及其在各地的96个办公室直接操作。小企业管理局为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为15.5万~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通过政府贷款担保计划,商业银行可对小企业提供最长达25年的贷款,并且利率优惠。二是区域性的专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操作,因各州情况不同而各有特色。三是社区性的担保体系,为社区性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服务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组织。通过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的担保,农业科技创新组织能够顺利地进行融资,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3.灵活的债券发行市场

美国政府对农业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规定较为宽松。农业企业与作为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债券发行总额、发行条件协商一致,即可作出发行决定。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等级低或无等级债券。活跃的“垃圾债券”包销市场为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此外,美国政府所属的小企业管理局还对农业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和技术、管理支持。

4.发达的科技金融资本市场

国外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除了财政和信贷之外,方式十分多样。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可向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票据筹集资金。当美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到成长阶段的后期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时候可以进入交易市场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纳斯达克市场(NASDAQ),为中小企业及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服务。

二、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经验借鉴

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具有丰富的科技金融手段,主要是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商业金融、资本市场、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与其他投资主体为辅助的综合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

(一)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1.金融支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类工程投资量大、涉及面广、工期长,工程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前期投入资金一般以国家投入为主。在前期投入基本完成时,金融机构也会以收益权质押或国家担保为条件介入对这些项目的支持。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建立信托基金、发行建设债券和股票等。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例,在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美国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管理局通过向银行贷款、发行公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并建立了“开发基金”,以保障项目对资金的需求。

2.金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美国的农田基本建设如平整土地、建设水利工程等采用成本共享政策,所需资金由农场主和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共同负担,农场主所负担的部分可由农民家计局提供低息贷款或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农民家计局可以为这部分贷款提供担保。农业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发放贷款,用于建设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以促进农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分阶段地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美国专门对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是小企业管理局,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该局的贷款范围扩展到农场和农工联合企业的技术改造,并发放农场经营贷款。小企业管理局对小农场的贷款是与农民家计局分工协作,借款人经济状况不好且贷款额度小,由农民家计局提供资金支持;当借款人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后,更多的贷款需求则由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美国金融集团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量身定制各种金融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分为3个阶段,并分别成立独立的业务小组为它们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一是加速器(Accelerator)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处于初创期或早期发展阶段,农业产品或技术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没有销售收入或销售规模很小,不足500万美元,在此阶段主要提供中长期创业贷款,与企业吸收的创投资金进行配比,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完成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实现对外销售。二是成长期(Growth)阶段,此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销售收入日益增长,规模在500万~7500万美元,主要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业务发展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一般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融资产品。三是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阶段,此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7500万美元,向企业主要提供现金管理和全球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4.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既有农民家计局、联邦信贷系统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有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例如,联邦土地银行主要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用于购买土地、修建房舍、改进生产设施等。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主要提供中短期贷款,用于农民购买种子、饲料、生产设备等;中央合作社银行为区合作社银行提供资金并独立办理跨地区的大额贷款,还可以买卖商业票据,办理清算;区合作社银行主要是对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

(二)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丰富手段

1.健全的政策性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科技研发具有风险性高、收益不确定等鲜明特征,因此市场融资环境恶劣,政策性金融就成为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力量。美国农业金融以政策为导向,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土地改良、育种等项目进行融资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政策性金融为其进行融资服务。

2.完善的商业性农业科技金融商业金融因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只能作为农业科技金融的辅助项目,主要服务于能够创造利润的农业技术的研发融资。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商业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者、企业、农业科研院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开发融资。在尽量保证投资盈利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辅相成,共同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3.先进的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由于农业科技研发风险大、成本高,美国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业发展。美国主导着全球农业保险,它提供了两个非常庞大的农作物保险计划,一是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FCIP),它提供有补贴的多险种农作物保险(MPCI)。二是私营企业、商业化运作、无政府补贴的农作物雹灾保险方案,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牲畜保险计划。农业科技保险能够分散农业科技开发的巨大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4.农业科技财政支持美国经过70多年的不断调整和充实,目前已形成一整套完整而又复杂的补贴政策体系。美国通过利差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通过直接财政补贴、专项补贴等手段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税收优惠等间接手段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保险业务。

5.其他投资主体除了金融、财政、保险等传统科技金融手段之外,美国还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段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美国私人企业通过基金委员会农业科技研发进行融资;农业科研院校的研究经费通过联邦政府和国家科学基金进行拨款,企业、个人也可以进行资助。并且通过补贴的手段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于农业科技研究。这些投资手段都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科技经费的增长。

三、对中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启示

1.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功的案例显示,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财政,保险等全方位支持农业技术发展,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农村科技发展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方式进行辅助,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优惠政策促进市场金融与农业科技进行结合,让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科技融资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2.政府的主导作用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政策性金融是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就决定了政府在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一方面直接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直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农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专项拨款、税收优惠、制定科技保险政策等优惠手段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美国在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引导整个过程的进程。

第9篇

在所有影响人才培养与成长的环境中,制度环境最为重要。建设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制度成长环境,迫切需要围绕创新激励为核心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一是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从国家宏观管理来看,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和教育分立的管理体制,农业大学和农业科研院所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资源分享与利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移推广等诸多方面存在弊端。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理顺管理体制,弱化行政职能,鼓励产学研结合,增强国家农业创新的整体实力,推进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二是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权保护制度。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保护成本过高,以至无法实现正常有效的产权保护,例如,基于农民的生产留种权,许多农业育种创新成果几乎以公益性质无偿提供给生产者,或者出于风险因素等其他考虑,农业科技创新部门可能主动放弃科技创新成果产权。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产权保护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制度,有效激励广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三是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农业科技创新风险保障机制应成为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成长制度环境创新的重点之一。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面临的创新风险巨大,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例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还可能面临社会舆论的道德压力、政策禁止等风险。因此,在国家宏观层面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减小农业科技创新风险,保障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实践顺利进行。

以培育创新农业科技人才为重点的政策环境

国家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营造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环境,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行为的强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等问题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需要政府部门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二是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受制于多种制约因素(如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工程,一般性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力,很难满足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特殊政策要求。因此,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予以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与政策引导。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进一步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战略出发,制定并健全专门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造就政策体系,例如,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农业工程师队伍建设与培训计划等。

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环境

要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在推进产学研进程中,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①建立以政府引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发挥政府组织协调、资源调控、公共管理等优势,统一规划当地的校企合作,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②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农业科技实训基地,政府投资兴建或支持一批以高校、职业学校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实验室或交叉型综合实验室,在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中建立一批农业科技教育基地。③构筑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作用,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④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农科院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资金引导或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扶持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⑤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农林科技人才的教育基金,切实解决农林院校在安排学生教学实习和工作实践时经费严重短缺困难等问题。

全社会范围内自由、宽容、重农的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氛围是宏观人才环境中最为隐秘的环境要素,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自由、宽容、重农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自由气息与民主氛围。现代科技创新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具备各种才能的人才组成一个创新集体,现代创新活动呈现协作化、群体化的趋势,整个社会范围内都应该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气息与民主氛围的创新环境。二是求异思维与宽容文化。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造性,而原创意味着原创者依赖于自身的创造力,意味着打破常规和标新立异,意味着有新的发明、发现或创造。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打造一种提倡争鸣的求异文化和宽容理解的社会风气。三是重视农业与尊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亟需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重视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尊重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改善农业科技人员工作待遇的同时,积极营造一种尊重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与鼓励,进而为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消除观念上、思想上的障碍,注入更多的精神动力。

微观组织环境

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三大微观组织主体是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无论在哪种组织主体中,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微观组织环境因素的强力支撑。

(一)完善的科研条件与重大研究项目支撑

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人才,有着极其复杂的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不仅有仪器、设备、设施等非生命体,而且更大量的是具有生命的物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因此,农业科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相当艰苦和复杂、可变且不可控。这就要求在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塑造中,必须提供一个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环境。首先,良好的工作条件意味着良好的科研仪器、设备条件,特别是大型专有仪器设备及专业性实验室、实验场等,确保农业科技开发拥有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其次,对于塑造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而言,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撑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袁隆平院士曾承担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石元春院士曾承担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都为他们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应尽可能密切产学研联系,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强自身向市场筹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投入。另外,还应当加强和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物质待遇等。

(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是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管理机制中所蕴涵的鼓励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的价值倾向,对于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选拔机制方面,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一定要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与用人原则,坚持公开选拔,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方法选用农业科技人才。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应建立一套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体现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指标和参数体系,着重考察创新人才的知识层次和科技创新实绩。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物质待遇,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针对农业科技人员所处的艰苦工作环境,应特别注重非物质因素激励措施的实施。

(三)尊重科学、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也是影响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工作阶段的成长环境构建需要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尊重科学的创新氛围。首先,这种创新氛围必须建立在科学精神之上,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埋头苦干、不怕挫折、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其次,创新的组织氛围还意味着悠久的科学传统积淀,不论是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还是农业科技企业,在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都应注重自身科学传统的积淀。再次,创新的组织氛围还意味着严谨而宽容的治学精神,重在强调学术求真,容不得半点掺杂,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事关国计民生,一旦其创新成果系造假或掺假所为,将有可能对我国的整个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四)以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的和谐人际关系

现代农业科技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以团队研究的形式集体创新。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建立一个以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意味着以科学团队为核心的同事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据统计,1901—1972年间,在28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3的人是与他人合作取得成果的,且合作研究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团队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资源或者个体要素之间的参量配置协调、同步、合作与互补,形成科研活动协同高效的运转机制,从而使科学创造的整体功能得以增值放大。特别是重大的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根植于涉及自然的复杂大环境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若缺乏有效的团队合作,仅凭个人的奋斗努力,很难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积极营造农业科技人员之间的团队协同氛围,这是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所必须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

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