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养成教育实施方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培养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直、坚强、热情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知"与"行"的完整统一。

三、教育内容与要求

为了使养成教育活动内容更贴切实际,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提出“养成十种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讲文明、守纪律的习惯

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坐、立、行、走符合学生身份和礼仪常规要求;见到师长、客人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请求别人帮忙,态度要诚恳;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当同学回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积极帮助同学修正错误。

2、勤俭节约的习惯

不和同学攀比吃穿和学习用品;不向父母或长辈要压岁钱、零花钱;不在书本上乱写乱划,不浪费一张纸,用过的纸张不随意仍掉,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用途;不浪费水电,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龙头关闭;不乱花一分钱不浪费饭菜,不挑食,不偏食。

3.诚实有信的习惯

答应别人的事应当做到,难以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诚实守信,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借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了要说明原因,并按价赔偿。

4.尊重他人的习惯

尊重他人学习,在别人学习时不捣乱、不干扰;尊重他人休息,按时就寝,就寝后不说话、不走动、不喧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尊重他人的人格、、民族风俗习惯;一旦妨碍他人工作和生活要及时道歉。

5.团结友爱的习惯

同学之间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互助、真诚相待、正常交往;对有错误的同学要及时批评指正;对小同学要关心爱护,不以大欺小;对单亲学生、无亲学生、父母离异学生、留守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要真诚帮助,不挖苦、不歧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

6.自立自强的习惯

每天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做到洁净、有序;上学之前自己整理好书本、文具、饭盒等物品,做到无遗漏;家长不在家时,能够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当日事当日毕。

7.遵纪守法的习惯

遵守国家法律,知法、懂法、用法,不做法律禁止的事;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朋友,不进网吧;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骂人,不打架,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禁止吃零食;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不参加非法组织和迷信活动。

8.注意安全的习惯

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拥挤;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上学、放学不拉横排,不乱穿马路,不在铁路线上行走,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无家长陪伴不去野浴,外出时及时告知家长。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随便告诉陌生人等安全习惯。

9.讲究公德、讲究卫生的习惯

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乘车时主动给老、幼、病、残让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10.锻炼身体的习惯

按时、按要求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课间操集队做到静快齐,动作准确优美,眼保健操做到准确、到位;每天早晨坚持跑步或做其他有益的体育运动,磨练自己的意志;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及学校各项体育竞赛。

四、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l、讲道理:

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

2、反复训练:

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

3、自我约束:

利用小学生自评和互评,讨论和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

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

5、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

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6、班级小干部自我管理:

每班各选出“文明小天使”2名,“绿色”小天使4名,对班级同学进行提醒和督促。

五、工作措施

养成教育做起来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它的质量确系学生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将在养成教育中,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落实,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培养,从点滴做起,用我们的心血,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2、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归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养成十种好习惯”,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3、少先队大队部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学校成立养成教育督查组、重点检查学生礼仪习惯和行为习惯。

4、校园建立养成教育工作宣传栏,及时批评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5、各班形成自己的好习惯评比考核制度,班级中开辟习惯评比专栏,在学期结束之前将分别评选出校级、班级的“好习惯少年”,并召开全校大会对班级的进行表扬、校级的进行表彰。

6、坚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每天一查,每周一评,卫生工作每天检查三次,并且把评比结果进行公示,作为文明班级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一周颁发一次“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坚持周三下午班队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个周一,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7、认真举办家长学校,积极探索家长学校在我校的最佳办学模式,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强化学科渗透功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9、加大养成教育工作科研指导力度,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基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10、大队部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站,对个别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心理辅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学生一旦拥有了一个好的习惯,也就拥有了幸福的人生。小学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思为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近年来我们在“怎样教、教什么”方面抓的比较多,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有所欠缺,工作力度不够,从而导致现在校园中形成了许多不和谐的画面,诸如乱丢果皮纸屑、课间活动秩序紊乱、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等等。这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系列迫在眉捷的问题,在全学区掀起一股“好习惯伴我行”的风气,经学区研究决定在本期花大力气开展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的主题活动,结合学区学生实际和德育工作现状,拟订本方案,请各完小根据学校实际遵照执行。

二、实施途径:

1、成立**学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建立网络,科学规划,真正把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到实处。

组 长:钟林

副组长:李彦宝

成 员:张志康 罗智远 杨建忠 田惠民 马俊 各完小校长

2、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课和每天放学前5-10分钟的时间,专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内容

着眼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少年儿童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以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四、教育途径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礼仪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2)活动育人:(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时事政治教育活动、系列专题活动(安全教育周,增强安全意识;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

(3)教师言行育人:榜样的激励作用

(4)课堂育人: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发挥品社、班专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及主题班队会,阅读课的育人功能。

(5)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红领巾监督岗、校报橱窗、广播站、图书室、劳动基地。

五、总体目标

从2013.年2月起至2013年7月学期期末,利用4个月时间分别进行以常规、卫生、文明礼仪、安全、学习习惯等几方面为主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做到班风、校风、校容、校纪有较大改观,全学区各班在卫生习惯、品德习惯、安全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并以此建立我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六、统一要求

1、上下学戴安全小黄毛,佩戴红领巾。各班要挑选路队长,管理放学路队,坚持放学前“每周一诗吟诵”活动。放学路队必须有教师护送到安全地带。进出校门不拥挤,稳步慢行,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互相谦让。

2、课间在规定的地点玩耍做游戏,不在楼道、校园追跑打闹。不准玩危险游戏,不带危险物品(易燃易爆、管制刀具等)。每天要有值周学生监督考核。

3、重大集会时、升旗仪式时要穿校服,着装整洁,遵守纪律。

4、注意自己的仪表,每班要专门派一名同学每天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及座位卫生情况。

5、在学校遇见老师、来访的客人、检查的领导都要问“老师好”。上课期间进教室应打报告,进教师办公室前要先打报告,进入后向老师问好。

七、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简称“习惯养成双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1、学会倾听的习惯((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3)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2)善于自学,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向同学请教。(3)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4)善于讲解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

3、敢于提问的习惯((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2)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遇到疑难和挫折不气馁,有自信。)

4、与人合作的习惯((1)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2)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5、自主学习的习惯((1)学会自主学习,按照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2)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3)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5)积极参加诵读活动,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美文。)

6、认真书写的习惯((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2)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1)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主体意识,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善于发现自己和同学的优点,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操作的习惯(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操做作业,操作步骤正确。学会有创意的制作。)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1)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2)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纠错,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1、举止文明的习惯((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敬礼。(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不欺负弱小的同学。(8)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9)不在校园追逐打闹。(10)不随身带危险物品。)

2、诚实守信的习惯((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3、尊重他人的习惯((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6)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能随便告诉别人。)

4、守时惜时的习惯((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5)不贪婪看电视。在家不任性。)

5、懂得感恩的习惯((1)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2)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3)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5)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6、勤俭节约的习惯((1)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2)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3)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4)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7、遵守秩序的习惯((1)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2)上下学排路队,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3)打饭、洗碗自觉车时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4)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8、勤于动手的习惯((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2)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9、锻炼身体的习惯((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两课”。(2)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3)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10、讲究卫生的习惯((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2)饭前便后洗手。(3)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清洗自己的饭盆并定期用开水消毒。(4)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5)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6)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买摊点食物。)

为了把“习惯培养”深入持久高效地抓下去学区借鉴先进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三字经”,敬请各完小完善执行。

起床:闹铃响,快起床,穿衣服,叠被子,洁牙齿,净脸庞,仪表整洁风度扬。

上学:上学前,物品齐,上学路,安全行,到校后,先值日(再预习),一点一滴在心底。

升旗:升国旗,快静齐,先脱帽,后敬礼,唱国歌,须肃立,尊敬国旗懂礼仪。

就餐:餐具净,常消毒,不挑食,不剩饭,让幼小,进餐完,净桌面,举止优雅文明餐。

上课:铃声响,进课堂,专心听,认真想,答问题,声音亮,会自学,会交流,人人个性得张扬。

课间:不乱跑、不打闹,可看书、可看报、可运动、可游戏,安静安全不能忘。

出操:集合快,步伐齐,广播操,认真做,姿势正,动作美,强身健体要记牢。

第3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具有现代海洋工程基础知识、海洋装备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尽管很多学者从20世纪初就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人口、空间和资源压力的最有效手段,但系统的海洋学科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才出现于一些大学内,因此,海洋工程与技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结构物也从固定的导管架平台向深海的浮式半潜、张力腿和Spar平台发展,海洋结构物从单一功能的固定式结构物到多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弹性结构物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培养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亟待解决。

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海洋工程的项目投资一般比较大,涉及范围和企业广泛,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然而,目前高校大范围的工程实践都是以某课程为核心,没有在总体的培养方案框架和教学大纲下定为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阻止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学生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导致多数同学都是看着老师将实验做完,用笔记下完整的操作过程而不能进行实际的上手操作。最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导致教师自身能力落后。

2.改进措施。由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国内海工高校、企业和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参考国外先进海洋工程装备与系统的建造经验,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优势与专业地位。结合海洋工程高校现状、企业特点和学生老师队伍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教师及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编写以工程为背景、以功能为目标的海洋工程模型试验教材,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功能,围绕海洋工程结构物及系统装备最新的响应原型试验,更新目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具体建设措施包括:a.开展以“海洋工程试验、海工企业实习和海洋结构物设计”三要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的课程为海洋工程认识实习、海洋工程结构与制图、海洋平台生产设计和海洋平台结构设计,该部分课程将安排到南通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和沪东中华造船等海工企业进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描述海洋工程结构与设备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第二模块课程为船舶静力学、船体结构静力学及海洋环境载荷,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海洋平台的钢材料性能、结构建模方式及平台响应分析方法;第三模块为海洋工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部分内容已被安排到具有专门的海洋工程培训机构的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与实践海洋工程项目分析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测和设计方法。b.建立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块。第一子模块任务为保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试验试验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了解海洋水池试验和水槽试验的具体规章制度,掌握一些设备如造波机、浪高仪和数据采集仪等操作方法,熟悉整个海洋工程试验过程;第二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海洋工程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对造波机、浪高仪等设备的造作能力,帮助学生验证一些有价值的波浪理论,并从实验中观察一些奇特现象,以补充理论的不足;第三个子模块帮助学生掌握试验中数据采集方法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海洋结构响应测试方法,完成整个海洋工程的实验方案设计。c.建立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块。其中认识实习的时间大约为10天,由基础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校内教师和校外聘请指导教师相结合,采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指导;生产实习时间大约为半个月,主要由校外企业老师带学生进行实地现场观摩整个海洋平台托航、布置和安装等过程,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海洋平台设计任务。②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的海洋工程水槽和水池模型试验教学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视频化或观摩化教学,主要包括三种开放类型:第一类型为实验的场地和测试设备开放;第二类为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课余时间与老师联系后进入实验室操作;第三类为模型试验类别开放,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已将本专业模型试验分为波浪模拟实验、结构水动力性能测试实验以及结构强度测试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灵活选取。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与老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一种主管能力,其来自于经验而付之于实践。结合海洋工程发展的现状、海工企业工作内容和教师队伍的现状,采用有针对性的请进来、走出去方法,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a.聘请校外高校、研究所和海工企?I专家来院给青年教师进行有关的海洋工程知识培训,及时更新老师自身固有的设计思维,符合海洋工程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江苏科技大学专门组织4名教师进入到南通中远船务和海门招商局重工协助完成学生的设计任务,实行校内学科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b.深入国外海洋名校和海洋工程企业,进行访问交流和工程实践。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来源于海洋工程实践锻炼,面向各种实际海洋平台设计和生产等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和体会。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始终将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杰出人才培育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来做,抓住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机遇,定期将校内优秀青年老师送往国外知名海洋工程类高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派送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实时了解海洋工程发展的动态,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海洋工程类会议以及撰写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领军人才而努力。

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创新创业素质关系着学生以后从事海洋工程事业的思维模式,是海洋工程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开设海洋结构物概念模型设计,结构分析,材料特性等创新教学实验,增设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创新型概念模型制作和概念模型在流场中的水动力实验。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院级和校级课外竞赛活动,并鼓励创新性好的设计参加全国航行器大赛及创新杯大赛,与校外专家交流,增加学习海燕工程的兴趣,提高实践意识。

3.尽量将实际工程的物理现象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和模型给学生描述,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基本波浪理论、结构力学和数理方程等理论知识思考和解释海洋工程中的物理现象,进一步探索其中有意义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第4篇

关键词:硕士;培养方案;改革

一、培养研究生学历中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教学法”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其目标是培养从事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法”的专业课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学法”后来改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家在该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分支的动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但培养目标仍然是“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随着学历教育的不断深化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增多,新世纪以来该学科毕业生的去向已经越来越多地偏离了当初设置学科时的培养目标。在对包括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在内的6所学校的调研中,2006级、2007级共136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65.8%从事中学教师工作,这表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已由原来的高校或科研单位逐渐向中学教师转变。另外,近年来我国以科研、学术研究为培养目标的其它“学科类专业”部分研究生加入了中学教师的行列,与“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同样成为硕士学历中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多年以来在中学教师的培养方面,无论是专科学历的,还是本科学历的,其学科范围都是按一级学科来培养,满足了初中或高中各门课程所需要的一级学科知识背景。但作为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中学师资培养,目前还没有明确设定按哪级学科来培养。现实情况就是沿用二级学科培养“研究人才”的模式来培养硕士学历的中学教师。既然中学各门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是一级学科领域,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硕士)的培养方面,却收缩成了二级学科,这显然与需求不相适应。具体来讲,目前基础教育硕士学历师资,主要是依靠“学科类专业”或教育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来培养。“学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特点是以某二级学科为业务范围,以某一研究方向(三级或三级以下学科)为学习主线的知识结构,其能力结构特点是以该二级学科业务内的研究能力为主体的能力结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是以教育基本理论为学习主线的知识结构,是以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法研究能力为主体的能力结构。作为“学科类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中学教学方面针对性不强,高层次专业知识面过窄,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研究生学历应有的作用,并且缺乏教学研究能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特点,则更适合于做中学的教育管理者,作为一线教师则缺乏各分支专业内一级学科领域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建立在较宽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面向中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有一种趋势,就是学科化加教育理论的模式,这就使除高师院校以外的一些综合类高校也加入了承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队伍。但作为主要承担教师教育工作的师范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更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并发挥其优势。本研究力图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硕士培养方案改革,使本学科成为在各一级学科业务领域培养研究生学历层次中学师资的主要渠道,走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

在对19所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中发现,该学科设置的12-15个专业(统称为“学科教学论”)方向,如物理教学论、数学教学论、中文教学论等课程的设置上,教育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高,物理、数学、中文等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以“物理教学论”为例,19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学校开设物理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30%—35%之间,有7所学校在15%以下,最低的一所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仅为11%,其平均比例为21%。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想要通过硕士研究培养的渠道全面提高中学教师业务素质的目的难以顺利实现。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了这个问题。在调查中,有68.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本专业课程占总课时比例过低,同时还有74.0%的毕业生认为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偏弱等。对于未来成为中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培养,新的培养方案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育学科与其他各专业学科的交叉。如此看来,从我国中学对高学历教师的需要入手,将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学习、研究领域拓展到各自专业的一级学科领域的必要性十分突出。因此,针对现在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入把握以及知识面较窄、只专不博等问题,新的培养方案应体现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都适合中学高学历新型师资培养的需要,使这些新型师资在承担中学骨干教师、把关教师、指导竞赛生时,对学生在某学科领域起到思想启迪、方向引领的作用,并能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将来可能成为国际大师级人才等方面具备优势,从而使我国在培养基础教育高学历师资方面更加实用、更加完善,使高等教育的改革更加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改革新思路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考虑到未来中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和课程价值,充分满足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要求,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以物理教学论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一些学校在学位专业课中设置了物理课程论、物理学习论、物理创新教育专题研究、物理思维论、现代物理专题研究等一些教育学与物理学相交叉的课程。个别师范院校还增设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研究、物理学前沿与中学物理、电磁场理论、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理论、高等量子力学等物理学专业课程,来强调对一级学科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培养;“语文教学论”专业方向增设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等有助于全面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

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向培养中学教师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我们以该学科为基础来改革“培养方案”,使该学科成为培养中学高层次学历教师的重要对口专业,培养出更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硕士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专业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并为教师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首先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层面介入,通过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根据教育哲学确定改革的取向,选择教育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做出相应决策。其次,要有学科培养团队自下而上实现按各专业一级学科统一制定“培养方案”、统一规划和设置课程,建立一级学科的课程平台。在方案中合理配置学科类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加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思维及敏锐的洞察力;建立高起点“通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中学在各一级学科领域对高学历教师的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生提高应用能力、科研能力为目标,使课程设置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前沿性。注重开设创新类课程,体现社会性;调整课程结构,体现专业性;加强实践性课程,体现实践性;设置开放性课程,体现综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同时作为基础课,并将专题研究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

我们通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对物理、化学、中文等教学论方向的培养计划进行了试点修订。在课程设置方面,将本专业课程学分与总课程学分的比例设置在40%—44%之间,同时在本专业课程内着重考虑了一级学科范围高层次理论课的合理分布及与基础教育接轨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其中,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重点考虑了与时展相适应的创新类课程设置。经过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论”专业中增设相关专业课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他们培养成为懂教育的学科教学工作者,在其教学过程中更能发挥学科知识层次高、能紧跟学科发展的优势,最终成为具有现代教学名师水平的人才。

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6-02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应用性教育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努力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以长春工程学院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及行业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能够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建立主动适应、自我约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经验,形成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色,显著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三、专业领域

1.专业领域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领域的确定是根据长春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传统专业优势,以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为重点,结合校级试点专业,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丰富,特别是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良好基础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5个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而且在东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具有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得天独厚条件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所选专业具有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生源与规模

实施“卓越计划”的每个试点专业学生规模在40人左右,组成途径主要是在招生时实行计划单列,招生宣传时明确试点教学组织要求与有关政策,录取后直接组建试点班级;也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从非试点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转入试点班级。对参加试点班级学习,确属不适应者,或个人提出申请需要转入非试点班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3.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学生。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特别要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2)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和轮训,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的规定,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费和待遇等保证性政策,实施工程实践培训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务聘任等环节的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自觉丰富工程经历、提高工程能力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5)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每年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相关高校考察和培训,特别到我校与英国西苏格兰等开办的国际合作工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任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成员。每个试点专业根据企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特长选择不少于5人的企业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与修订;企业指导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邀请大型企业高管作为学校试点专业组织机构负责人和兼职教授。试点专业负责定期邀请相关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每学期讲座(报告)次数不少于3次。

(3)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保证与校内教师同酬,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作为聘请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

五、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4年制)模式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施工、运行等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学习,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六、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七、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舆论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八、政策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拨专款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学生生均教学附加经费等开支。

3.学生待遇

学校将采取提高试点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及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试点班。

4.教学管理

(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2)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检查。

(3)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期检查和最终验收标准,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价、结束验收的实施质量保障机制。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办法,对中期评价、后期验收取得成效的试点专业集体给予重点奖励,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5)制定配套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大纲和考核纲要,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5.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全部课程,德、智、体合格,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之间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参加试点专业教育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适于改革试点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7.教师评聘与考核

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建立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设立“工程型”教师称号,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建立试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和评职的优惠制度,确保和调动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九、结语

学校工作方案是从学校工作层面为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制定的具有创新性和体现本校特色的工作计划。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机构、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内容不仅要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而且要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予以具体落实,并接受评估和检查。

第6篇

一是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的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二是开展以全县教育系统“绿化”“美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二、具体工作

1-2月份

1.以“快乐寒假”为主题,组织开展XX年全县中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突出经典阅读、手抄报编辑、手工制作、民风民俗研究、感恩亲情、人际交往等主题。

2.指导乡镇校拟定XX年度德育工作计划及德育活动安排;配合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县文化广电局组织开展“汉唐风贰拾肆节气街”铭文、“百联”有奖征集及优秀作品评选活动。

4.出台《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规范》《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全县XX教育系统绿化工作实施意见》,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具体部署以“绿化”“美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3月-4月份

1.继续落实《xx县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意见》,推行目标责任管理,促进学校提高养成教育管理水平;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认真拟定学校年度“养成教育”专项工作计划,确立年度主题、精心设计各类活动,形成乡镇校养成教育工作特色;重点开展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全县初中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活动,适时召开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交流活动。

2.指导、督促乡镇校落实教育系统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并组织开展专项评估验收工作;组织开展以全县中小学“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诠释、校徽设计、校歌创作及演唱(视频)、校报校刊创办评比活动。

3.组织开展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等优质课(录像)竞赛及案例(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各级优秀少先大队辅导员及优秀少先队员、团员的推荐、评选工作。

5月-6月份

1. 落实《x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达标及示范校创建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开展38所乡镇初中、x小学及27所乡镇中心小学县级德育达标及德育示范校评估工作;落实《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规范》《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全县XX教育系统绿化工作实施意见》,开展县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估工作。

2.指导、督促乡镇校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全县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录像)评比活动。

3、指导县直高中、初中、职业学校和乡镇初中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工作。

4.开展各级优秀学生及先进班集体的推荐、评选工作。

7月-8月份

1.以“快乐暑假”为主题组织开展XX年全县中小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以“学校班集体与班主任管理”“少先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诵读”“学生自主管理”等为主题的德育工作队伍专题培训工作;

9月-10月份

1.指导、督促县级、市级德育示范校做好市级、省级德育示范校评估前的准备工作;指导、督促县级校园文化示范校做好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2.积极推进会宁一中、x中学、x初中、x小学等五所中小学“网络学习班级”的试点工作。

11月-12月份

1.开展乡镇校团队工作、学校家长学校工作、留守儿童之家教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项考核。

第7篇

关键词:实践;培养方案;产教结合;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迅速,大量中小型装饰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量的需求并没有使装饰专业的就业工作变得轻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脱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出现了“订单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 、“工学交替教学”、“两段预分配”以及“产教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但大多数都集中在理论模型构建研究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上的建设上,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研究并不多。

笔者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坚持产教结合的具体做法,深入研究和构建产教结合式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践,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对其他专业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一、关于“产教结合”

国内“产教结合”的提法起于1991年10月5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指明了职业教育方向。但各地各校的具体做法并不相同,专家学者对产教结合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杜吉泽等认为产教结合是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完成教学、管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王士星指出可以通过明确“产教结合”法律地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提高与企业合作实力来创新产教结合模式。杨生斌认为产教结合只有产业和教育真正在实践中合作起来,否则只是理论设计。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是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计划。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产教结合的要求,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与行业企业一同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重新组织教学计划。邀请装饰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协同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

(1)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设置教学管理岗位,确保教学干事、资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实验实训室管理员、机房管理员等人员到位、分工和职责明确;其次制定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结合项目奖励实施办法》、《建筑工程系“双证制”教育管理办法》、《家装工程社会服务部(中心)管理办法》、《建筑工程系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和引导实践教学和产教结合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最后是创新管理方法,基本实现信息化、规范化、开放式管理。

(2)建设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的做法是依据初级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课程,进而建设课程实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做法是在校内建设室内设计、施工工艺、项目管理、预决算实训室等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并利用平台和专业优势与德阳消费者协会联合设立德阳家装服务中心;在校外与德阳多家知名装饰企业,如:德阳田园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为产教结合培养人才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3)建立校企f同的质量评价体系

与其他高校、专业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做法不同的是,学院在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坚持校企协同,与企业一道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中不仅仅对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料、就业率等硬性指标提出要求,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学习方式、过程、学生的实际能力也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评价工作坚持科学、全面、专业、客观,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仅要懂理论,还要会实践。 近年来,学院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职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带头实训锻炼;对新设置的专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下到企业,通过进修实训获得实践经验和职(执)业资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合作交流,努力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实施的效果

(1)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保证了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双证制”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可报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装饰装修镶贴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技能证书。也可以报名参加四川省建设岗位培训与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组织的建设岗位培训考试,取得装饰装修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等职业岗位证书。近年来该专业“两证”的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五、总结与展望:

学院有良好的产教结合政策作为引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体现了产教结合的需求,相关制度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体系的建设也比较完善,实施的情况和效果良好,毕业生的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薪资待遇等不断提高。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559): 10-12.

第8篇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中小学阶段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实现习惯养成教育一个月成效明显,一学期基本养成,一学年逐渐规范的近期目标。

三、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日常礼仪专项训练,引导中小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知书达礼、孝亲敬老等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宽以待人、自尊自律、善于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加强节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强身健体、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家庭教育、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专心听课、规范书写、爱好读书、独立作业、合理表达、质疑探究、创造创新等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文化熏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语、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载体,彰显养成教育文化,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着重就“管理文化、校训、办学理念、学生守则、校纪校规”等方面积淀学校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一是提高师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育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教育教师要语言文明、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和蔼谦逊。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是树立学生榜样,发挥带动作用。要制定并公布“优秀班干部”、“优秀团(队)员”、“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标准,经常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督促激励。充分发挥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管理监督功能,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学校行政值周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学生值日检查、学生互查、家长督查等办法,全面、细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予以教育和引导。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学期评比、年度评比等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

(四)自我约束。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学校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要发挥优势,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家校互动。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班级交流群、校信通、电话交流、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

五、活动安排

一是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各校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二是开展“+1-1”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假期坚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开学后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

三是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各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好习惯30条的宣传及学习,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县教体局将在每年五月份组织全县的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

四是建立个人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各学校为学生建立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记录每学期学生自评、组评、班评、家评情况,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每学期各学校将学生个人习惯养成情况如实记录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表中。

五是开展“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将好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中,根据综合评估评选 “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 “新时代好少年”,并参与县级优秀学生评选。

六是充分利用节庆日活动,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规范言行,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开展如入团、入队、入学、毕业等仪式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展示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保障措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学校成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各校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实行校长负责,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全员参与制度。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校长、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征文活动比赛等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第9篇

一忌照搬模式,导向不明

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时不能照搬其他德育的实施模式。养成教育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其教育重点是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的内容非常具体,如行为习惯包括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守时习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等;学习习惯包括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乐于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等。道德修养包括思想状态、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从培养目标来看,养成教育的全面性显而易见。

二忌内容空泛,教育不力

养成教育在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杜绝“空泛”的问题,必须确立目标与内容,制定好严密的实施方案和步骤,绝不能停在口头上去喊“重视养成教育”。要突破两个难题,一是“养什么”,二是“怎么养”。在确立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时要有选择性,区别年龄上的差异,不能每个年级段都是一个目标、一个要求、一套方案,要设置阶梯式的达标内容,绝对不能搞大框架。从操作层面来讲,还要杜绝“教育不力”的情况。如何杜绝“教育不力”?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目标要求一致,经常性教育。任何一个德育课题都不是一两个教育工作者所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明确责任,步调一致长期进行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二是要围绕教育目标,制定相关的考评措施加以监督和推进。养成教育要有的放矢逐步推进,除了要有明确的教育训练重点外,还要有检查督促与评价,要把养成教育与班级目标管理相结合,与教师工作绩效相结合,与学生评优评先相结合,切实进行每天一次小结,每周一次点评,每月一次评比,每学期一次表彰,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使养成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忌家校分离,教育脱节

就养成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行为、品质的养成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要克服家校之间的矛盾,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始终,达到“天衣无缝”的教育效果。观察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有很多习惯需要养成,可塑性非常大,学校对他们有很多的要求,如:上课不讲小话,不吃零食,不下座位,认真听讲;下课不追打、不攀爬等;自己书包自己背;学会打扫卫生;按时上下学等。可是很多家长因为爱子心切,上学时替学生背书包,早晨让学生多睡会导致学生迟到,不愿让学生打扫卫生,很显然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针对这些现象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召开家长会,告诉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提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当然,与家长交流的方法还有很多,电话联系、进行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册等,都是家校联系的途径。

四忌活动花哨,组织无效

养成教育必须通过一些活动作为载体来落实教育内容,但最忌组织一些花哨的活动来应付教育实施,也要规避组织过程的无效。因此,一是要精心设计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活动的操作性要强,教育意义要强,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的积极性,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几个或部分同学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全体学生自我实现和寻找差距的平台。二是活动的开展要做到“五有”,即有开展活动的时间计划、有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有活动组织的要求、有趣味性、活动后有总结评价。三是活动的开展要注意班队活动与学校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学校要制定好全期的活动计划方案,班级在学校活动的统领下也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自行组织开展活动,但无论是班级的还是学校的活动都必须做到“少而精”,这样学生才不会疲于应付而又乐于参与。四是活动的开展要与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教育内涵,把握好重点,切实做到有活动就有活动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