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

第1篇

今年上半年,我科室在区人力社保局、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就业相关各项优惠政策,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为全区流动人才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提升我区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质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下半年工作落实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概况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是继续实施“一揽子”服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的实施方案已提报区人力社保局党委会上讨论通过,目前正在逐项落实。二是全区共有就业见习基地xx个,其中:今年新申报成立xx家区属就业见习备案企业,新增xx人参加就业见习,留用xx人,留用率为66%。三是完成今年市人才中心下达我区大学生暑期实习岗位收集任务,收集到辖区xx家单位提供的就业社保服务、医疗临床服务、农技服务、水务综合服务等xx基层一线实习岗位。

(二)流动人才服务管理

一是流动人才党委党建工作。党委现有党员xx名,通过“互联网+”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xx次,专题研讨xx次,专题党课学习xx次,“组织生活日”xx次,报送党务宣传信息xx篇;6月12日,区委组织部组织全区流动支部书记培训班的xx名参训学员到流动人才党委参观学习,党委组织委员兼二支部书记xx在培训课堂上进行了“现身说法”。二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我区现存xx万余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正式启动,市人才中心委托的专业机构已于6月1日进场开展档案整理、扫描工作,目前已整理完成xx余卷。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目标任务下达滞后。每年市对各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实绩目标考核任务(市教委提供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一般在10月底才能全部下发,而考核截止时间为当年12月底,区县就业服务经办机构还要采取逐一联系、实名登记、定制服务等一系列就业帮扶服务措施,工作周期较短,完成工作任务略显紧迫。

(二)购买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有待细化。按照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关于转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用于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但由于市级还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区县在就业补助资金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适当提前下达目标考核任务。建议市局协调市教委,尽量于8月份前提供并下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名单,为区县开展就业帮扶服务提供更充裕的时间,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出台购买服务成果实施细则。建议市局协调市财政局,尽早出台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向社会购买服务成果的实施细则,以方便区县执行,有利于提升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率。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揽子”服务。

1.开展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做好xx届高校毕业生回区报到工作,依托镇(街)、村(居)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利用电话问询、入户走访等方式,通过开展实地摸排、窗口办理、网上在线登记等渠道,全面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和就业创业需求。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定制服务计划,并为其提供“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为缓解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移动通讯、车旅等费用压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参与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门针对市下发我区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微信红包、手机话费派送活动”。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完成今年市下达我区实名制登记和定制服务计划实绩目标考核任务,确保全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年底登记就业率保持在xx%以上。

2.举办就业见习对接活动。优化辖区就业见习备案企业(单位)质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见习岗位,提升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备案企业(单位)深入xx大学、xx学院等辖区高校开展就业见习对接活动2场以上,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学年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通道和平台。

3.实施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引进专业的职业指导素质测评系统,针对辖区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自身素质,为其就业、择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今年计划针对辖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实施免费测评服务xx人。

4.开展就业创业宣讲行动。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宣讲队成员,充分挖掘典型资源,从辖区高校增选部分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扎根基层的就业典型充实宣讲队成员。今年下半年,将深入辖区高校和镇街开展至少x场“就业创业宣讲会”,宣讲队员用自己的创业就业亲身经历和高校毕业生谈经验、摆感情,激励其调整好心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5.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营造更加积极的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全局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今年下半年,将举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班、创业沙龙、创业导师进高校“专家问诊”等活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搭建交流、学习平台,针对性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难题。

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211-02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物流体系发展的逐步完善,物流业重新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物流学科地位也日趋巩固,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近几年,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六十余万,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持续良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调查与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便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也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1.经过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2014年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见好转。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寒流,物流行业毕业生从属就业难大流,一定程度上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

2.目前物流企业缺乏人才。从大多数物流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于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强、熟悉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然而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1.重视职业差距,没有准确定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下降,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向积极转变。但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接受薪资低、苦力重的工作,依旧抱有精英心态,就业眼光局限短浅,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择业。

2.忽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欠缺。近几年来,据校园招聘物流人才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存在漏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不过关。

3.实习经历缺乏,社会过度制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假期实习经历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衔接存在不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为问题所困,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与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开展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学院蓬勃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与就业现状。就业率所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以及性质等,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

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地区,调查初期考虑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3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省内,东北、华北地区合计占58%的比例,南下择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39%,东北、华北地区合计为64%,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差异变化较小,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回流,但在南方就业的毕业生依旧占多数。通过对7届毕业生的就业比对和问卷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在东北、华北地区择业的毕业生,大多基于地缘优势,于环渤海地区择业比例较大;南方择业依旧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择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此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吉林省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信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78份,其中男92人,占33%,女186人,占67%。2008届毕业生至2014届毕业生所占比重分别为8%、7%、12%、18%、15%、18%、22%。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跨年级较多,更多集中在毕业生工作地域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就业地域是否会改变。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与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物流相关企业录用,16%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表明一部分毕业生自毕业签约工作以来,已经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针对这一现象,学院也组织对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经过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学院分析讨论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他专业相比,行业壁垒很低,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行业就业,例如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其他管理类专业等等。同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专业之间的跨度并不是很大,这对于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定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导致物流行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的因素之一,容易造成行业人才利用的不稳定。

(二)行业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大

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特别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初阶段,一般需要掺杂一些搬运等体力工作,部分学生由于择业观的不坚定等因素,对此不能适应,于是产生转行的念头,选择相对轻松的职业。通过对调查学生的了解访谈,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次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经过调查显示,2010届至2013届的跳槽率都高达30%以上。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的社会实践性比较强,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从业经验也较多,而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忽视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积累,且专业知识并不是很牢固,在从业的过程中,常常碰壁遇到挫折。因此,毕业生通常在对该行业的业务熟悉后,跳槽机会较多。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稳定性较差;且在私营企业中,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压力较大,加之从业工作强度大,许多毕业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3.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体力劳动,是学生希望通过跳槽另择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由于服务行业的相通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转入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也是相对容易的。

(三)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占劣势

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关注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处于中等水平,实习转正后基本为5000~6000元左右。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一方面认同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行业,性别歧视现象更为严重。若将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很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因而当性别与择业交叉时这一问题更加突显。

四、结论

总之,当前的就业现状要求,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真正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谢五洲,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4]黎业芬.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解决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9):79. 

第3篇

【关键词】“2+3” 五年制 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 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 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第4篇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的问题,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就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港口物流在中国发展迅速,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颇多,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对于这种瓶颈的现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重新定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首先就有必要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下面结合作者所在的学院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在课程设置上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这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所以说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比较宽泛,当然,学院这样的做法无非是想扩大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事实上刚好相反。目前很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在从事比如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导致人们误认为港口物流就是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使得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认识有偏差。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正规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匮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极少。目前我院只有极少数教师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的物流教师都是原来从国贸类、管理类教学的老师转行过来的,而且当中大部分都没有港口物流实践的经验,假如授课教师既没有物流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又缺乏物流实践,上课纯理论的满堂灌式的授课,这样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三)专业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能满足高职高专港口物流教学特点的教材较少,这因为大部分教材的编者本身就缺少对专业实践的深入了解,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内容重复率高、陈旧,且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比如说《港口库场业务》这本书,目前就只停留在王有江的2008年这个版本,内容相对现在已经陈旧滞后,这样的内容体系使教学活动过程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条件简陋

实践教学是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然而目前学院实践性教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的现有实训设备,但是缺少港口枢纽环节实训;二是校外在新生入学后的认识性教学环节安排到钦州港对物流企业实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其企业经理人的报告、讲座,再无法安排其他实践项目。除此之外,港口物流专业设施设备较为专业,相关运营软件集成度高,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多,港口枢纽的仿真实训室建设投入高,需要几百万投入才见实验效果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是很难获得宝贵的经费支持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学院的民办高职院校。

三、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的建议如下四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岗位来设置

课程设置应依据物流人才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进行调整,增强对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工作。我们学院在了解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港口物流管理方向,并根据这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学生所学课程专业性更强,也更贴近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优化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

针对目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所存在的教材质量低劣、内容陈旧和重复等诸多问题,个人建议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材应该由一个全国性且比较权威的组织或者机构,比如行业协会等,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编写,保证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或者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教材应适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高校教学水平的偏低,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招聘渠道上,尽量多招聘本专业的优秀人才,二是要求在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去体会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加深对专业岗位的了解。同时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深造,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建议学院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的管理者来校做讲座,或者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行业能手来校兼职上课。

(四)优化实训条件,建立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要想优化实训条件,除了学院自身的投入之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政府获得财政资金拨款,但是这部分资金数额是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训室的需求;二是依靠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型”的港口物流实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员工的招聘成本比较高,那么学院就可以考虑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或者管理模式等进行投资,合作办学,参与学院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工作,企业既可以从中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可以分享利益。若要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最关键也是最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好合作伙伴。

作者:石丹萍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益坤.朱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第5篇

—、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开始了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大二下学期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工业工程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陆续展开,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画①课程设置重复。学科基础类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冲突②教师授课内容不明确。部分专业课程名称不同授课内容却相互交叉、重复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深入是否适合本科生、是否为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必备还有待探讨。③教师缺乏职业培训。为学生开设物流专业课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物流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④物流专业课的设置未能弥补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不足。由于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没有涉及物流内容,也未通过设置相应的物流专业课加以弥补。

二、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及各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充分掌握物流人才需求动向,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以及人才基本素质等更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我们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了首次调研于2008年进行了补充调研调研企业包括DHL、神州数码、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北京顺鑫首联物流、宅急送、北京第一机床厂、国美电器等涉及中外、民营、国营的生产、服务、零售、采掘等行业其中,物流型企业占60%,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6.67%,批发零售型企业占13.33%。调研对象为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经理或一线物流工作人员,以及非物流企业的物流部门主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3.33%,其中本科专业与物流相关的仅为20.00%。而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的全美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情况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表1)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

在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图1)有62.5%的人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37.5%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合理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90%的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偏差(图2、3)。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选择的人次数是0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企业中应用频率高、要求较强能力的某些相关知识点,如物流信息处理、国际贸易、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等(图3)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本校经管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实力,我们借助这样的优势,为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缺失相关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脱节,学生只学到了几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致使本专业学生在数据库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仍然欠缺无法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此外,虽然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但授课内容几乎不涉及相关的物流活动。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调查也表明,某些必修课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接轨少,没有提供实际操作培训的机会注重课堂授课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的案例课程少部分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难度偏大适于在研究生阶段讲授。

以上调查分析显示出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印证了我们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有引进物流人才的计划时,80%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与参考文献2的研究基本相吻合:2005〜2010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补充4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0%。但是在各种补充物流人才的方式中,通过面向校园招聘的只有43%,排在了第3位而面向社会招聘和企业内部培训则是企业采用的更主要方式(表2)

由此可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不难理解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中,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比较。

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确定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与本校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本校与这几所高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是缘于香港作为一个大的物流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为当地的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物流教育也开展得很好,而且香港的教育有英美国家的特点。

通过分析内地和香港物流管理专业的资料可知除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外,其他学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几乎都要多于工程技术类。而且,内地3所院校课程数量较多,第一学年以安排基础类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在第二学年开始授课。

从课程门数的角度分析,内地3所院校基础课程门数比例远高于香港院校的相近专业同类课程比例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则低于香港院校(表3)北航物流管理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以及香港同类院校专业比较见表4。

表4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及北航特色,在物流人才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毕业生在竞争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应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发挥本校特点与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考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市场方向,从四种需求领域(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规划和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和三个需求层次(物流操作、物流实际管理、高层物流管理)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

三、培养具有北航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以上调研分析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等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现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专业核心知识不完善;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突出;缺乏有特色的办学模式缺乏多元背景的师资队伍等。为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明确了本专业的定位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知识框架,修改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了特色办学模式同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教师团队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本校经管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体现北航特色的关键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授课内容不明确、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专业的总体认识不足、物流实践积累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调矾从教学方法、手段、专业理论学习及物流实践的角度拟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同时根据需要聘请部分在企业工作的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教育部等主办的培训班,并去相关企业参观、了解等。此外,在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每年都有教师去香港、欧美等高校交流、学习,其间教师有意识地选听相关课程,为自己的教学作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北航的毕业生再入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等等。

2.突出北航特色

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要求,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分类,并根据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在物流教学中突出北航特色,首先要明确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究竟应该面向哪一类人才市场,是宽口径人才还是单为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企业培养人才;其次要解决如何在经济管理学院突出北航特色的问题,解决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即具备了北航特色的问题。

我们认为并不是学习了几门航空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所培养的人才即具备了北航特色而是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培养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特色办学的模式。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背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有所创新,突出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从目前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前述对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比来看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其工科背景来掌握物流管理所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加强工科背景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

不仅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中同样存在物流同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航空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制造。因此在学生的基础专业课设置中,应该加强关于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科研与教学是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特长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实践成果其知识也是物流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因此,在修订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增加了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课程,调整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授课内容,加强电子商务的教学。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多人在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是航空专业具有扎实的航空专业知识背景,在科研中与经济管理相融合,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以上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特长辅之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所学的部分航空专业知识应该说北航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适合于在航空制造企业、航空物流企业中工作,在更广泛的物流人才市场上也具备竞争能力。

在我们首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利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现已成为所供职的物流企业的骨干;有学生毕业后不久即在某航空制造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物流的诊断与改造工作。

3.加强实验教学及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系统调整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协调、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删除不适合的课程增加北航优势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企业调研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学生实验指导手册。挑选的实验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认识实验、物流运作层面实验、物流信息处理包含十个项目:企业概况认识与描述、物流活动与作业认识、基本工具与设备、物流作业绩效评价、认识牛鞭效应、作业流程仿真、库存管理、EXCEL及VBA编程、基本知识和实验环境认识、简单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手册中没有提供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去验证,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从实施效果看,实验性教学手段的采纳是弥补学生对物流企业缺乏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一个有效办法。

物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参观或体验式的比如物流实验室提供货架和仓库管理系统,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播种式和摘果式等不同拣货方式的差别,不同货物摆放方式对仓库管理的影响不同信息识别技术对效率的影响等很多基本的物流原理另一种是试验式的比如让学生通过啤酒游戏来加深对牛鞭效应的理解并且评价不同改进措施的效果通过仿真软件或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等试验。

4.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

加强实践环节,不是简单的局限于实验课程的设计,应联系专门的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调动积极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加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物流运作的机会增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利用北航毕业生的优势资源,笔者指导的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走访了多家物流企业,完成了出色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校级奖励。而另一名学生在毕设阶段以某物流企业为背景进行研究并去企业实地调研,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四、总结

第6篇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第7篇

关键词:泰州学院;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直被学者们所重视,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中,王海燕(2007)总结了国外经验,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依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进而提出了包含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课外研学和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1]此外,邹龙等(2007)结合西安邮电学院具体案例提出了包括多个环节、多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2]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2009)提出了包含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讲座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3]刘斌(2009)设计了包括四大系列学科、“四流”、四大内容的三维结构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4]施学良(2010)设计了“体验—模拟—深化—综合—应用”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5]范林榜(2010)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模拟、社会实践。[6]刘静(2017)提出了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7]王晓艳(2017)结合合肥学院的具体实例,提出了独立实践模块群、课程实践模块群等多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8]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大致包括校内物流实验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物流实验主要由案例教学、物流软件教学、实验室(硬件)教学等构成;校外实训由各类专业大赛、企业实习等构成。但是应该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服务地方的色彩更浓,不同学校的资源条件等不同,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合力,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据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姚雨辰(2012)认为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9]第一,校内实践环节构建不完善。贺政纲,廖伟,张小强(2009)、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耿家飞,吴晓莉(2015)等认为一些高校对于校内物流实验重视不够,实验环节设置不够合理,校内教学设施、设备、师资、课程等也存在不足。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校内实践环节缺乏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3,10,11,12]第二,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吴志玲,冷慧廷(2019)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仅仅采取了“走马灯”参观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做法,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企业管理,校外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企业。[13]第三,校内、外实践结合紧密程度不够。由于校内实践环节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满足校外实习单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而针对培养目标选取恰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方法,同时应该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如,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认为应该特别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0-11]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泰州学院立足于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实践培养目标);依据实践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阶段目标;通过动态评价,每年修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最终提出了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提出的基本逻辑如图1。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州学院立足于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管理部门、涉外企业、现代商贸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医药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实践过程阶段上,按照进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3个阶段(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这种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模块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促进各个实践环节内容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表1。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在课程实践上安排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应的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第二学期到地方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操作有初步的直观认识;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意识、得到基本的社会交往素质、基本沟通技能等训练。第二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对专业实践已有了基本认知,因而本阶段通过基础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有关课程里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设计,让学生参与仿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利用各类软件平台的能力。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外聘企业教师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实践前沿。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并利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大学生下乡活动等。第三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安排为大四学年。实践课程安排有关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内容主要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14周的企业实习工作,并对实习过程施行企业、学校双评价。通过上述实践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几点思考

(一)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泰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创办之初,依据服务于江苏省、泰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实践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来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和内容设置,证了实践教学能够最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二)分阶段推进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和学生的能力背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设计出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例如,泰州学院针对学生高中阶段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基础相对不高的实际,从大一学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安排认知实习,进而在大二和大三学年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以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大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种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阶段实施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诸多内容,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泰州学院依据江苏省、泰州市外贸经济、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方特点,确立了国际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两大方向。进而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设计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冷链物流综合实训”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针对地方物流企业众多的实际,安排了多个环节的企业实习。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实现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

[2]邹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3]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4]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4):143-145.

[5]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01):134-136.

[6]范林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10):51-52.

[7]刘静.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106-109.

[8]王晓艳.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5-49.

[9]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147-148.

[10]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155-156.

[11]姚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方经贸,2013(06):126+128.

[12]耿家飞,吴晓莉.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2):117-119.

[13]吴志玲,冷慧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9,10(7):98-99.

[14]牛玉君.浅谈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69+272.

第8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地方高校的职能定位: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在学科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自觉地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的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支撑和带动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产业。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有清醒的认识。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预示着物流业在我国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供不应求,据调查统计,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1]。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大批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兼备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就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等。

1.缺少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

目前,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2]。在见习、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中,通常都没有正规的教材或手册,往往是根据系部或教研室事先拟定的方案来进行,这样的方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旦系部领导班子换届了,可能这些实践教学方案又要重新拟定。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教材,使得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效果

不少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跟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见习企业,在见习之前学生也没有进行准备,见习之后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手段,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见习教学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见习教学的作用[3]。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合适的实训教程缺乏,使得专业实训往往只是在实验室操作物流管理软件,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实习过程中,由于缺少合适的实习基地,往往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不少专业实习跟本专业没有关联性,这样使得专业实习的效果也很不理想。

3.合格的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由于没有合适的选拔和激励机制,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比较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又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对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4.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设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时,购买、使用和维护教学设备和软件的成本耗费较大,使得地方高校难以独自承担。此外,物流业本身发展速度很快,高校所购置的实践教学设备和软件容易过时,以至不少地方高校都在使用早已过时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这使得学生学非所用,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地方高校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反而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的隐性成本,因此不少地方物流企业都不愿意接纳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4]。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编写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教材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应该渗透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包括入学见习、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假期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入学之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在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导入课程实训,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该安排专业综合实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专业见习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明确专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毕业实习要让学生进入地方物流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毕业论文环节是对专业学习的总检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分别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或手册,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材能够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专业的特点,能够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应该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后考核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前的准备情况考查、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实践教学完成后的考核等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首先,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应该有一个准备阶段,让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目的并布置实践教学的任务,使学生从知识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实践教学准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质量,使得实践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在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3.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需的。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办学条件,考虑采取“走出去”或“引进来”等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走出去”是指地方高校通过与地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派出专业教师到地方物流企业中任职,或者与地方物流企业合作攻关项目,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引进来”是指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直接指导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如物流师证、采购师证等。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设定相应的标准,优先聘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就要求不同层次的高校错位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自建校伊始即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素质好、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结合学校定位,探索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物流及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物流管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其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社会流通实践服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界限不清晰、教学计划重合度高,尤其独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往往以母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模板制定,未根据办学定位、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形同虚设,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就业竞争力低。②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对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偏重理论,且理论与我国物流行业实际发展脱节的情况较为明显。而物流管理类课程大多实务性较强,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具体方法,造成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脱节。③专业教师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教师多是半路出家,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年轻教师虽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但大多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的教学要求。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作为办学历史仅8年的独立学院,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但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动手及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特点,考虑其就业、继续深造的毕业走向,调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与能力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等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3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总结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深化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①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考虑课程间知识点的联系与交叉,从全局的角度合理设置每门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将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不拘泥于教材,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将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培育项目以及学科竞赛,开展针对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知识教学,督促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在项目研究及参赛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②授课方式改革。结合物流管理类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嵌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方法,转变教师与学生角色,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即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组,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等,确保学生达成项目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这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特点相对应,也就使得项目教学法可充分应用于课程教学中。项目组成员自行分工、互评,教师针对展示内容分析各组优点与不足。如《仓储管理》课程中,要求学生对学校档案库进行平面布局设计。教师讲授档案库平面布局设计原则、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完成档案库平面布局方案。各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在规定时间完成方案并进行方案展示、讲解与讨论。最后小组互评,教师分析每组策划项目的优点和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团队协作,项目学习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任务“嵌入式”教学法,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完成一个或几个章节的学习后,结合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从业者的身份完成真实工作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很好的区别旅行社管理的案例,并能将亲身经历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而有效。讨论教学法,可与项目教学法结合。如《物流管理》课程中设计讨论教学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研。学生选取周边企业,广泛收集资料,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上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成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③考核方式改革。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过程性考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单凭考试试卷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起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当前,课程考核基本都采用过程性考核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但在执行中,过程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成为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关键。总结多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构建以项目组作业考核为主、辅以课堂表现考核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在项目组作业考核中,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见表1)。

4结语

为充分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笔者在本校12级、13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90%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更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促进自己自主学习;93%的学生认为可以有效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91%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非常明显。当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物流行业发展需求还有明显差距。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为契机,深入推进物流教学改革,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推动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刘光辉.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下的物流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5(7):13-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