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影后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影视技术――为数字电影服务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成立,正值全球电影制作逐步向数字化转变,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年代,进口大片的引进,观众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电影制作技术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在各部门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多方资源,组建了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
新系和新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支撑,建系之始学院对于教研人员的引进给予了非常大力的支持,从外地引进专家的同时将一批学院现有的教授和毕业研究生集合起来开展建设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和提高,院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较为完备的学术梯队,有了一支高端教育人才队伍。
影视技术系探索研究的对象是电影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改变了整个电影产业的面貌,改变了电影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传统的胶片电影面临消亡,而电影的故事却在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终端上不停迸发出新的顽强生命力,虚拟数字电影的语言及美学风格都已经完全被改写。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要求电影学科从本体到产业的全部内容进行更新,因此电影学院也在不断探索未知的新兴领域,不断在学科的交融中找到学科的新兴生长点,不断深化和扩展学科的知识领域。
数字电影技术就是为电影服务的,无论是为了电影创作还是为了电影市场,或者产品技术开发应用,影视技术行业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电影制作质量和生产效率,最终让中国电影更好看,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事实上,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发展,就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但是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我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世界电影“强国”。所以北京电影学院当前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时期,参与和推动中国电影的由“大”向“强”的转变对于影视技术系的学生老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文理双全的影视技术人才
虽然从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上影视技术专业方向属于艺术学门类,但从自身专业特点和教学体系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影视技术系与纯艺术类学科相比还是有较大不同,更多地融合了理工科专业的要求。因此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艺术特长并不是学院考察的重点。相较而言,选择生源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对考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有学习钻研技术的素养,有合作精神,这样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热爱电影、有对电影技术的爱好、有刻苦钻研的劲头、性格开朗并善于合作、具备文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些不仅仅是对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所有电影人的学习和成才的关键。
影视技术系学生的专业培养首先是从基础课程做起的,在这一点上,它和电影学院的其他专业不太一样,基础课程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掌握计算机、通信、图像处理,包括多媒体等视频技术,如《计算机基础》《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课程;另一方面是利用电影学院的优势资源,让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了解完整的电影整体概念,也就是电影怎么做出来的?怎么进行电影创作?通过诸如《电影技术基础》、《电影艺术基础》、《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等课程和实践,让学生们成为懂艺术的科学家,从而区别于普通理工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只会使用技术、缺乏艺术修养、电影制作思维与经验、难以与导演沟通的技术工程师。
影视技术系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强调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尽力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和交流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对高端软硬件实际制作和参与研发项目强化课堂知识,使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具备国际竞争力。
做出色的幕后工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力图培养具备电影艺术素养,系统掌握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电影科技人才,毕业后具备影像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放映,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能力。从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广泛就业于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等领域,有些已在数字电影制作领域崭露头角,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一线制作公司、管理和研究机构的骨干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
电影创作是集体创作,中间涉及很多专业和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培养出每一门专业都能尽量把自己的能力、技术发挥到极限,共同做出最好的电影的人才,这才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最终目的,也唯有自身能力素质达到了工作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地位。影视技术系院长刘戈三说:“学习影视技术的学生必须端正心态,踏实学好每一门课程、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真正甘心为电影做幕后的幕后。”
张亘 为影片填充色彩
张亘,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毕业后在视点特艺公司担任调色师,现在就职于PO朝霆公司担任调色指导,六年间承担了50多部电影的调色工作,包括《中国合伙人》《非诚勿扰》《风声》《全球热恋》《》《金陵十三钗》《将爱》等。
张亘告诉记者,电影调色是对电影画面进行二次加工,用色彩赋予影片独特的气质,帮助导演在最协调的氛围中讲述故事。调色师就像是电影的化妆师一样,通过了解导演和摄像师的意图,将影片最美的一面展现给银幕前的观众。而另一方面,调色师也能够通过运用色彩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调色工作在电影后期制作中不可或缺。
张亘的祖辈和父辈都是电影工作者,在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张亘自己也决定从事电影行业。在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第一天,张亘就明确地看清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专攻电影后期制作,加上不断的努力、积极实践和细化学习内容,他在毕业时很容易就找到了对口工作。“读书期间我基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度过,学校给我们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帮助很大。”
基于对电影行业前景的预见,张亘在电影学院选择的课程与电影产业非常贴近。“比如《视觉原理》《影视技术概论》《视听语言》这类基础的课程会帮助我理解什么是电影,”张亘说,“而《计算机图形学》《电影摄影基础》《电影特效制作》等专业课程更重视理论与实践并行。老师在每次课的前半部分讲解理论,后半部分要求学生自己上手,将新鲜的理论付诸实践。这样学习起来不枯燥,而且每次实践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兴的电影后期制作行业亟需大量新鲜血液,北京电影学院为业界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也给予刚毕业的学生们无数前进的机会。“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就获得了较多的机会向大师们学习,能够与众多行业前辈共同学习和工作实属幸运。”张亘说道。
宋强 从梦想到现实
宋强,2005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进入中国电影科研所工作。工作期间撰写并发表多篇电影技术类论文,同时起草过电影行业国家标准,现主要从事影像创作。
宋强是最早攻读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学生之一,作为既有才能又有经验的“学长”,宋强现在已经走在学弟学妹之前,身担导演、制片人、技术总监等数个身份。自从毕业之后,宋强的能力急速增长:工作不到3年就成为数字电影《一个农民的1978-2008》的剪辑师和技术顾问;2009年作为摄影师拍摄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庆典活动,同年参与国产首部全三维立体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的技术指导和调色工作;2010年至2013年期间作为导演、制片人以及摄影师制作了多部数字电影,同时涉足4K动画领域。由于在中国电影科研所工作的关系,宋强同样热心于数字电影技术探究、数字摄影器材功能挖掘,并且在推动中国数字电影方面也有建树。
说到当初选择电影学院影视技术专业的原因,宋强毫不犹豫地说为了梦想。“进到电影学院,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方向,都和电影密切相关。入学以后,慢慢学到了影视技术专业基础,对电影创作的了解更为全面深入。”
宋强说,他已经多次以制片人或导演的身份制作电影,能够充分运用他在特效设计、工艺安排、影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但他的强项专业还是影视特效技术、摄影技术和剪辑技术。宋强说:“我认为摄影、剪辑这些艺术创作更需要有技术基础作为固定支撑。我在工作中,因为有了影视技术专业基础,我在剪辑的时候可以自己上手,不需要求助他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电影后期剪辑,摄影方面也是如此。”
在宋强投入工作的这几年,中国电影逐渐从使用胶片走向数码成像。电影数字化发展到今天,数字摄影机已经全面取代胶片摄影机,而胶片摄像机与数字摄像机截然不同,宋强说他正是因为有了影视技术专业基础,在做摄影工作时,不害怕任何新型号的摄影机,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使用数字摄影机时遇到的困难。
宋强多次向记者表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基础技能。“不管是做哪一类工作,都离不开影视技术专业本身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有了影视技术专业的相关背景,我在电影制作中多了很多发挥创作的机会,”宋强强调。“我相信,学习任何一门技术或技艺都会有它的发挥空间。任何知识都应当学以致用,帮助你实现梦想。”
牛小明 将震撼作为起点
牛小明, 2011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研究所,现从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技术部的项目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
“2007年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上映时,我激动到留着眼泪看完整片。”牛小明说。相信很多看过《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观众都曾被电影特效所造成的视觉感受所震撼,近年来多部数字特效电影更是如同洪水般冲击着观影人的体验,牛小明正是由于对电影中这些宏伟特效有着非常的嗜好,才决定投身数字电影行业。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微电影创作者自身视角(即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多为创作者将自身形象诉求投诸微电影中的某一人物身上,借助该人物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诉求,并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或经历等。这类叙事视角多被青年人所运用,以展示其内心思想、感悟等。受众群体视角的运用往往受到受众群体地位的影响,如受众群体的地位越高,微电影创作者则多会运用受众群体视角去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的认同。而这类叙事视角多以平民大众的心理需求去进行相关的故事建构、人物形象塑造,进而满足更多受众群体的需求,并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旁观视角属客体叙事角度,该叙事视角也是一种多种视角的综合,既可以将上述两种叙事视角加以混合运用,也可以融入其他元素进行叙事。微电影创作者往往会利用旁观视角来营造出更多的叙事情绪,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因此,此类叙事视角往往被一些更具创新意识的微电影创作者所使用,以提升微电影的艺术创作效果。
3.3叙事结构
微电影的叙事结构应遵循二元对立结构理论,通过二元对立的结构性来突出微电影在叙事过程中的效果。另外,微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应在保持整体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改变来进行合理取舍,使微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具多元化,更能体现出二元对立的结构。
3.4叙事风格化
微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叙事风格的创新;并通过创作实践不断地进行积累。而微电影叙事风格化既要立足于各种艺术创作手段的风格化,还要在创作集体、团队中逐步形成自身的“风格”,使得微电影无论在影片叙事、艺术表现等方面均形成个性化与风格化的特征,最终延展至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过程的风格化。
4微电影视听语言特征
4.1镜头语言特征
微电影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组成的,通过镜头语言之间的组接来构成整部微电影作品;同时,还要符合、满足微电影传播平台的互动与便携等特性。因此,微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具有自己的特征。首先,多为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受微电影创作者的资金、技术水平以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其多以生活中的小事、平民化内容为主题;而微电影的创作者也多以细微之处来打动受众群体的心,因此,其中近景镜和特写镜头的运用往往要较大全景、远景更具优势一些;另外,受播放终端大小限制,一些大场面的宏伟气势也无法表现。相反,中、近景和特写镜头恰恰更有利于对信息加以准确表达与集中,进而更易突出微电影的核心内容。[5]其次,浅景深镜头。由于微电影的受众群体多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播放、观看,其镜头内所容纳的信息量有限,因此,浅景深的镜头更易紧紧抓住受众群体的视线,通过镜中上的“焦点”,也更易进行信息的精准传递,进而达到提升受众群体兴趣的目的。第三,字幕运用的多元化。微电影中的视觉语言中还涵盖了“字幕”;由于微电影自身的时间较短、碎片化信息较多,因此,这促使字幕有了“大展手身”的空间。同时,微电影中的字幕也是画外音、音乐之外,将碎片化信息、情节加以有效连接的载体,同时,也承担着时空转换、突出画面冲击力的作用;进而也可以进一步发挥突出、深刻表达影片主旨的作用。
4.2听觉语言特征
首先,声音构成简单。微电影受自身特征影响,其无法在制作过程中运用较复杂、庞大的声音构成;且往往在拍摄过程中还会去掉同期声。因此,微电影的声音多会采用对白、独白、旁白或是解说词来完成相关信息的传递。其次,音乐与画外音的运用。受微电影后现代化与非线性叙事方式的影响,其影片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非连续性的碎片化信息,其叙事视点也常常发生变化,时空交错感也较为强烈。因此,微电影往往会采用音乐、画外音将“碎片信息”加以连贯、铺垫,进而达到消除时间与空间的断裂感的目的。
5未来展望
微电影未来的发展必然要接受时展的推动与洗礼,促使其在诞生、迅猛发展的同时,受到其在社会背景、技术发展与受众群体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要将其置于发展的背景之下去管窥其未来的发展走向。[6]立足于微电影发展本身,其既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张扬民族文化、提升时代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各种商业、公益传播的有利渠道。因此,微电影也应与其他文艺精品一样,通过微电影的精品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性,通过完善、推进微电影的创作精品化体系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微电影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微电影品牌建设。目前,很多品牌性的商业内容已经消然注入微电影创作之中,并在传播商业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微电影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借助一些品牌商业机构、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品牌建设,来促进微电影的品牌化发展之路,真正推动我国微电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万忠杰,张颖.微电影的本质与艺术创作[J].戏剧之家,2015(1).
[3]杨洋.新媒体语境中的微电影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叶志飞.浅谈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J].现代商业,2012(6).
[5]孙载斌.微电影视听语言特点[J].电影文学,2012(20).
【关键词】电影;传统电影与文学;当下电影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89-03
一、电影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时间的艺术,凭借动作、语言、音节、旋律在时间中运动,抒发人们的情绪,表现人物的性格。电影又是空间的艺术,凭借线条、光影、色彩等在空间的显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它打破诗歌、绘画的界限,脱去了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文字外衣,在综合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把各种艺术元素融会贯通,相映增辉。”[1]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与文学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源于文学作品,又以其综合性达到了文学所不能企及的通俗性与娱乐性。电影正是用包括画面的转换、镜头技术的革新、灯光和色彩的晕染、声音和音乐的烘托等,打破了文学单纯的文字描述,以其丰富的感官享受刺激观众的审美情绪。电影直观、主题鲜明的特点更能让大众接受和领悟。所以,电影有着文学的底蕴,却以一种更容易接受和传播的方式,弥补了文学的某些不足之处。
二、传统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中国电影1905年诞生,自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的唱段《定军山》后,中国电影宣告了它的到来。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底蕴,从后期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改编、外国小说的改编,到如今异常流行的网络言情小说等,都成为电影的重要灵感来源,甚至是主体情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越来越依赖于文学作品。
大家所熟知的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艺术概念,“它虽指称着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却没有一个约定的艺术规范和主张,而是靠一种时间结构松散地维系着。”[2]我们就以最典型的“第五代”为例,分析传统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有资料表明,截止到1996年,“第五代”电影中80%以上都改编自文学原著且主要是小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影虽然是由不同导演改编的,但是都呈现出几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些很注重从名家小说里发掘适宜于电影表现的题材,使原故事因为附加了导演强烈的主体意识而锦上添花(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有些则对刚开始流行,尚未名声大噪的小说情有独钟,以利于从容不迫地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二嫫》《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有些擅长于从散文、叙事诗中吸取某些基本素材,借以生发和张扬自己别出心裁的丰富想象力(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3]从张艺谋的电影中可以很明显看出第五代电影与文学之间微妙的关系。
张艺谋曾坦言:“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该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4]由此可见,电影与文学关系之紧密。然而,“第五代”电影人对于文学作品是有自己的态度的。以张艺谋为例,导演想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绝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或者说一个导演对某部小说投以青眼,并不是对其思想的肯定,也许仅仅是看到了文学作品中某一个点的电影性。就拿《红高粱》来说,张艺谋看重的是其中原始的、近乎野蛮的生命力,而不是这篇小说中所有的语句、情节。可以说,对于《红高粱》的情节,张艺谋认为并不够典型和集中,所以才会把莫言的另外一部作品《高粱酒》放进《红高粱》这部作品中,重新编写,这样的改编才能让电影情节更加出彩,传达的主题更加鲜明。
另外,“第五代”电影也很重视象征语言的运用。例如《红高粱》中大红的背景,既表明了高粱的红,也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野性的力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姨太太们点亮的红灯笼,象征了男权至高的力量,以及女人之间紧张的较量等。这些象征性让影片厚重了许多,思想也更为深刻。
随后的“第六代”电影,一改“第五代”民族诗史题材,开始着眼于自身的青春故事,展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痛苦、慌乱与残忍,在一定程度上有恢复“第四代”电影真实性的特点。然而现实生活已然如此不堪,这样的电影注定不受大众青睐。于是,我们迎来了电影的新天地,小清新、小文艺,或者灾难片、恐怖片成为市场的新宠。
三、当下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艰难生存的年轻人,要么从文艺电影中寻找诗意,求得暂时的身心安逸;要么从灾难片、恐怖片中发泄心中的郁结。然而从顾漫的几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理想爱情的期待,而在这种期待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当下电影与文学的新关系。
近期上映的爱情片《微微一笑很倾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这部小说内容非常简单,简而言之就是一群大学生在打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情节之老套可见一斑。这部小说极适合青春期对爱情有美好向往的少女们阅读。男神与女神甜蜜的爱情,顺风顺水毕业、工作,然后嫁得良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如童话故事般完美无憾的爱情,相信每个姑娘都希望拥有。就是这样一部言情小说,电影只是原了小说极为简单的故事内容,竟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电影与文学间关系的一些思考。
“第五代”电影“从剧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不是原装,而是集中摘取个别内容(意象、主旨、想法或者是典型的事物等)。”[5]如今的电影恰恰相反,几乎照搬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下面就以《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电影和小说做对比分析,探究当下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情节上来讲,电影基本上照搬了小说的情节,但更为集中和典型。
当然,电影还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编,使得矛盾更为冲突、节奏更为紧凑。比如在电影中,贝微微被外语系才子曹光误会,以为其被有钱人包养,这段内容安排在小说比较靠后的部分,在电影里却较早出现,并且,为了尽快交代好此事,凸显贝微微的聪慧和性格中的帅气,电影将情节放置在外语系的某间教室里,贝微微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向包括曹光在内的外语系同学巧妙地解释了这个误会。这样的改编,既快速解决了情节中的矛盾、展现了贝微微的人物性格,又让观众对女主角的专业水平有了直观认知。小说中关于这一情节处理得并不是很好,虽然交代了贝微微所学专业以及她是美艳学霸,年年拿一等奖学金,但在具体描述中几乎没有涉及如电影中这般介绍其专业水平,多少有些难以服众。当然,贝微微所用的方法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却为电影后半部分贝微微能加入肖奈的公司一起创业,做了一定的铺垫。
整体而言,电影情节也比小说更合理,易于观众接受。顾漫的小说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之上,这个高度不是思想的高度,而是人物所处的地位。如《姗姗来吃》中男主角封腾,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公司总裁;《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是著名律师;《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大神”肖奈,还是初中生的他就懂得找亲戚合资开网吧,之后又通过炒股赚得盆满钵满,大学时早早注册了公司,学校里的能人被他挖去了不少,毕业两年后就能在游戏界大有作为。
笔者认为,《微微一笑很倾城》的电影改编更能服人。在电影中,肖奈毕业后因为经验不足,和女朋友一起经历了最初创业的失败,之后痛定思痛,与团队一起努力,终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设定不仅贴近我们的生活,让观众容易接受,同时也展现了情侣在创业过程中互相扶持的重要性,让爱情更加有价值。
在人物设定上,电影与小说的出入也很大。很多看过原著的人,在得知杨颖将出演贝微微时有过一些担忧,认为杨颖不太符合贝微微身材火爆的美艳形象。然而看完电影后大家还是挺满意的。虽然电影中贝微微的形象、情节有一些变动,但是,笔者认为,杨颖的颜值还是很符合小说中贝微微的美艳外貌的。与同名电视剧相比,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版的贝微微不仅比小说中人物更加典型化,也比电视剧版的贝微微更加活泼、聪慧、自信,这才是配得上“大神”的女生。
当然,在电影中,导演重点突出的是女主角贝微微,其他人都是为这个人物服务的,包括“大神”肖奈。这与小说基本相同,但小说中照顾到了其他一些角色的情节和内容。这和电影本身受到时间限制有很大关系,在这个时长105分钟的电影中,杨颖很好地塑造了贝微微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她与肖奈的美好爱情。
四、当下商业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合作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今的电影不仅取材于文学作品,对主要情节也是大部分照搬,这一点与以往的电影有很大区别。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商业化都是电影的最终追求,因此,中国电影从早期对爱情小说的偏爱,到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对寻根小说的热爱,再到目前众多导演对网络言情小说的翻拍,是商业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成功结合。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安德烈・马尔罗在其《电影心理学浅说》中提到的“电影是一项企业。”尽管它的剧本、演员、拍摄都无可挑剔,但其本质上的商业性妨碍了它向美的升华。
所以,这种极为卖座却没有多少思想性的电影,生命终究是短暂的。当我们欣赏影片的时候,或许有一些感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影片内容很快就会被遗忘,这类电影永远达不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经典影片留存给观众的持久记忆和感动。所以,我们越发体会到张艺谋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优秀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出色的文学作品的。
即便思想性不足、意义不大,但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近些年极为卖座,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片也是越来越多,反而像《百鸟朝凤》这类反应民间文化题材的影片越来越不受大众青睐。为何如今的电影市场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归结起来,还是因为导演或者剧作家们牢牢抓住了作为商业电影的几大要素,即在明星的选择上,一定要是俊男美女的组合;在情节的打开方式上,一定要是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的甜宠爱情故事。在现实中越不可能出现的完美爱情,越是会引发观众的追捧,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票房成绩。如《微微一笑很倾城》就是借助网络作家顾漫极高的人气,改编其畅销小说,并直接借用小说名字、尽量还原小说中的情节,满足了“原著党”对小说的情感。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些,才让这部商业电影获得了成功。
如今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也由此变得更为紧密。电影借助网络小说的人气提高票房成绩,小说以及小说作者也可以借助电影的名气、明星效应,迅速走入大众视野,急速提高人气。
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无疑是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所以这也预示了中国电影今后将会以网络流行小说、畅销作家的作品加以改编和拍摄。然而,我们也期待作家们能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既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观众的心理,也能展现我们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和神韵。相信这样的影片一定会带动电影业更好发展,给文学家们更多的机会,造福中国广大影迷。
参考文献:
[1]张卫.“电影的文学价值”质疑[A].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电影出版社,2008.
[3]第五代导演丛书・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4]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1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内涵
产品设计专业隶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现有四个培养方向: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展示展览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及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目前,社会对艺术、设计的消费在不断地增长,体现在家庭装潢、家居装饰、媒体广告、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印刷设计、交通工具等诸多方面,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大好机会。中国企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向转变,产品设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产品设计高质量人才充满期待。
国际交流
通过多种国际合作式培养专业人才,学院每年选派若干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本专业已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学士学位;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2+2”、 “3+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本专业还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2+2+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1+1+1”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及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硕士学位;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2+2+1”、“3+1+1”、“4+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韩国东西大学签订“2.5+1+0.5+2”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及韩国东西大学硕士学位。
核心课程
本专业特色课程包括:设计美学、设计思维与创意、基础摄影、设计研究、模型制作、创意性工程设计、品牌筹划与传播、数字模型与渲染、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CIS 设计、公共雕塑、金属工艺基础等。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隶属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算法,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和扎实的编程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以及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研发。
发展前景
数字媒体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每年 20 万左右。
该专业针对应用前景极为广泛的游戏、动画设计、多媒体系统设计、移动应用多媒体设计、数字出版物、电视及电影后期特效制作、剧本设计、数字内容企业营运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声音工程、影像工程、多媒体压缩等领域,培养各级各类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Java 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多媒体与网页设计、设计素描、基础摄影、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电脑三维效果图、媒体广告、包装设计、公共景观艺术设计、动画基础、动画造型应用设计、3D 虚拟设计、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多媒体编创、数字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基础、计算机色彩原理及应用、动画造型应用设计。
专业实践:认识实习、三维美术基础、美术基础(速写)、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设、Flash游戏开发、虚拟现实开发课设、游戏开发基础、游戏开发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考试内容:
我校的考试内容为素描、色彩、速写,分值分别为素描占2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色彩占24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速写占12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报名考试时间、地点:
北京考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将分别组织两次专业考试,考生可选择参加其中一次或两次考试。北京考点考试报名时间为2017年元月上旬。考生登陆我校本科招生网(goto.buct.edu.cn)进行网上报名。
无论是参加第一次、第二次考试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间均为2017年1月14日。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15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1月16日。
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原则:
1、 考生必须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并合格。
2、专业考试合格证发放比例不超过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倍。
3、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文理兼收。考生体检合格,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将投档考生的高考实考成绩和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相加合成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文理科一起排队)择优录取。综合成绩=高考实考成绩+专业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