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掌握所讲典例中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酸碱盐章节的习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体会由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和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对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题型一、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师在读题过程中回忆相关知识点:
(1)酸碱盐的相关知识:5、4、4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者水
1、请根据酸碱盐的有关知识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
+
HCl
====
+
H2
(2)Fe
+
=====
Cu
+
.
(3)
+
Na2CO3
=====
+
CO2
+
H2O
(4)Fe2O3
+
=====
Fe2(SO4)3
+
.
【总结】:这种补全方程式的题目首先要分析物质类别,从物质类别出发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去完成,其中也要结合反应发生的条件。
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下列事实:
工业上用纯碱和熟石灰制取烧碱
.
锅炉中的水垢可以用盐酸来清洗
.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
稀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题型二、离子共存题
(16重庆A卷)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
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
)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
(16郑州模拟)下列物质能在pH=1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NO3、NaCl、KNO3、(NH4)SO4
B、H2SO4、HCl、AgNO3、Na2SO4
C、KMnO4、CuCl2、Fe2(SO4)3、NaNO3
D、K2SO4、NaCl、K2CO3、NaOH
(16南京)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a+、Cl-、HCO3-
B、H+、K+、Cl-、OH-
C、Cu2+、Ba2+、Cl-
、
SO42-
D、K+、NH4+、Cl-、NO3-
总结:共存即不反应,一般指不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题型三、推断题
推断题关键:
1、抓住“题眼”,找突破口(即有关物质的特征,如特殊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及特殊的化学性质等)
2、大胆假设,确定物质
3、顺推、逆推,得出结论
4、代入原题,验证结论
1、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常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①
A
+
B
®
C
+
H2O
②
C
+
H2SO4
®
D¯
+
A
③
E
+
AgNO3
®
AgCl¯
+
C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是
A:
B:
C:
,
【分析】:从特殊沉淀为突破口,从物质类别角度考虑,利用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推断。
拓展: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病人在做胃部检查前先喝这些白色的液体,因为在做这种检查之前不能吃饭,病人只能把这种液体当成“饭”所以就叫做钡餐。之所以选择钡餐是因为,第一它能够被X射线识别。第二,它不溶于水和脂质,对人基本无毒性,最后还能够完全排泄出去。
2、已知,A、B、C、D四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其中C是单质,D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试回答
(1)写出A、C、D三种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
C
、D
。
浅绿色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
(2)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教材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56-02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教材分析对教师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
2001年国家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了达到课改的目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教科书编制从过去的“一标一本”渐渐转变为“一标多本”。
每个地区都实行多种版本,宁夏中卫市九年级化学教材在2015年由人教版改为了科粤版,两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各具特色,若能很好的结合两种教材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科粤版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比分析如下:
1 两版教材单元编排比较分析
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教科书共有十二个单元,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有七个单元,下册有五个单元。以“单元――课题”的形式划分,每个单元由3到4个课题组成,全书一共有33个课题,有8个实验活动。
九年级化学教材“科粤版”教科书共有九章,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有五章,下册有四章。以“章――几点几”的形式划分,每个章由3到5个点组成(第八章有5点),全书一共有37个点,并且同时还设置了“精要回放”,“练习题”环节。
通过比较发现“人教版”的课题少,“科粤版”的章节多,看似“人教版”的单元多,“科粤版”的章节少,其实“科粤版”把很多内容放到了一个章节里,增添了章节的难度。
2 两版教材目录的比较分析
两版教科书目录编排如下:
通过对比发现两版教材有很多的相似处:(1)两版教科书都是从身边的化学开始,这样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两版教科书都是由宏观到微观,先学习了空气进而讲解了分子和原子,这样可以使得过度自然,降低难度,适合学生学习。(3)两版教科书中上下册内容设置相同,在上册中都讲了化学世界、空气、氧气、物质的构成、水、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下册中讲了金属、溶液、酸碱盐,化学与生活。可以看出上册内容多而重,下册内容少而精,九年级要面临中考,如果下册内容设置过多可能导致复习时间过短,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
两版教材有很多的不同之处:(1)人教版中将“化学方程
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盐 化肥”单独列为一单元。“化学方程式”这单元中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内容不但多而且也是中考中的重c。“碳和碳的氧化物”涉及到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盐 化肥”不光体现了盐的性质还包括了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把这三个单元单独列为一单元来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方便同学总结归纳。(2)“物质的构成”在人教版中放在“空气”之后“水”之前,而在科粤版中放在空气之后,氧气之前。空气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物质,学生都知道空气中有氧气,空气内容学完之后学习氧气是顺利成章的,若是把空气和氧气分开讲就如吃了饭没有喝汤一样不舒服。物质构成涉及到了微观世界,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空气本来就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若是此时再安排更加抽象的微观粒子,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
3 两版教材中实验的比较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所以两个版本中对实验都特别重视,但是在安排上也有所不同。
(1)两版教材涉及实验活动的数目不同。人教版中设计了八个,而科粤版中只有六个。虽然数目不同,但是两个版本的教材都落实了新课标对基础实验的要求。
(2)两版教材涉及实验活动的内容不同。人教版中有: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燃烧的条件;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⑤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⑥酸、碱的化学性质;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⑧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科粤版中的实验活动有:①化学简单的基本操作;②氧气实验室制取、性质与物质燃烧的
条件;③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⑥溶液酸碱性检验与酸、碱的化学性质。
数目上看似人教版的多,但实质上人教版涉及到的实验科粤版都有,并且还多了一个,即化学简单的基本操作,可以看出科粤版更加重视对对基本实验的操作训练。
(3)两版教材中的实验表现形式不同。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为例(人教版九年级课本24页,科粤版化学课本297页)。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注重实验步骤,强调问题的提出,侧重学生思考与交流。科粤版教材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实验步骤,现象,理解或解释。其次在这些内容里又以填空的形式让同学思考并填空可以给学生以提醒和方便学生预习。最后以照片的方式出示了实验实物图,可以使实验更加形象。
一、九年级酸碱盐化学包的器材开发
经过两年的不断实验,并结合初中九年级可能遇到的相关实验内容,我们对实验包器材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确定了九年级酸碱盐实验包中放置的仪器和药品。
1.仪器:烧杯(50ml)、试管(短的2根、长的4根、大的1根)、带橡胶塞的弯管、120度弯管、橡胶管、酒精灯、集气瓶(60cm)、滴管、蒸发皿(90mm)、镊子、钥匙、试管夹、试管刷、石棉网、铁架台、毛玻片、火柴。
2.药品:红色石蕊试纸、pH试纸、生石灰、熟石灰、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石灰石、硫酸铜晶体、双氧水、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铁溶液、氧化铜、锌粒、铁丝、铁粉、铝丝、铜丝、石蕊、酚酞。
3.外包装盒采用的是有黑色工程塑料制作的专门工具箱,并通过本校木工的改装,采用了相应的固定装置,防止药品、器材在搬运、使用过程中遇到损伤。
二、九年级酸碱盐实验包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要求
1.分组与分工指导
实验是需要多人合作的,所以要对一个班的同学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家住得相对比较近的几个同学为一组,或周末可以聚到一起的同学为一组。为了保证实验包内仪器尽可能的不破损和药品不遗失,实验包必须要有专门的同学进行负责保管。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学生不会随便的去拿实验包内的物品;第二,当有仪器破损时能及时与实验员进行更换,药品不足时,也可以及时添加。
2.实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协调
实验仪器原则上统一放在教室内侧的第一个窗台上;时间规定在部分化学课堂、周末,有必要让教师帮忙的,时间规定在周二的中午午休时间。
3.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每组必须有一位核心的组长,负责课外化学实验包的领取、使用和归还。同时还应有一位专门负责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同学,保证如实填写实验记录报告单。
(2)借用前必须由核心组长填写实验包借用记录单和家长的安全监护签名。
(3)归还时必须到实验员处及时补充不足的实验药品或被破损的仪器。人为故意损坏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损坏,则须按原价赔偿。
(4)实验过程中遇到需要理论帮助时,可以先查询书本,然后询问教师、查资料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即教师在学生实在没法解决问题时才给予一定建设性的指导。
(5)实验操作时,缺少的仪器尽可自行想办法找生活中可以替代的物品,实验后也必须洗手,以保证身体的安全。
4.实验包使用原则
(1)从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入手,吸引学生实验活动。
(2)教师坚持从扶到放,引导制定课外探究的具体计划。
(3)加强活动的评价与激励,多形式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
三、九年级酸碱盐实验包在课堂内外的实践尝试
1.利用实验包,结合课堂实验,重视实验操作
(1)课堂实验内容:加热硫酸铜晶体(要求正确完成加热操作)、物质酸碱性(度)的测试(要求正确完成指示剂的使用和pH试纸的使用)、鸡蛋壳与盐酸反应和盐酸跟生锈铁钉反应(研究盐的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要求正确使用蒸发皿完成蒸发操作)等等。
(2)强化课堂实验并且重视基本操作:我们设计了实验基本操作比赛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提高学生操作基本功。具体操作安排如下:
通过现场抽签确定实验测试人员。班长当主持人,9名核心组长当评委,现场打分,分数总分是10分,采用倒扣分法,每错一项扣1分。要求核心组长写明扣分的原因。
在比赛现场,气氛非常的热烈,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没有抽到的同学后来也积极要求上前比赛。最后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富阳市实验考试中,抽到化学实验的同学全部都以满分通过,事实说明,同学们通过实验包在平时的使用,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好相关的实验基本操作非常熟悉,实验包的价值得以体现。
2.利用实验包,突破实验习题,开展解惑释疑
(1)动手实验,让习题“透”起来。现在课堂上有一些问题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学生听起来也不以为然,但是习题做起来的时候问题就很多,理论知识模糊。面对这些问题,实验包就能起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让习题“透”起来。
(2)通过实验,让习题“变”起来。在2009年的科学中考试卷上有一道关于制取氢氧化亚铁的考题,学生做了此题后对氢氧化亚铁的制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上关于氢氧化亚铁的知识写道:“……白色的氢氧化亚铁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笔者在课堂上也做了演示,同学们发现氢氧化亚铁比想象中还要容易被氧化,在这样的情境下,笔者就顺势推舟,在班里提出到底能不能制取氢氧化亚铁这个问题。班里几个有兴趣的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就设计了几种实验方案,并组建一个研究小组,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3)动手实验,让习题“准”起来。现在的很多实验题会采用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引发相关的问题,体现出科学问题生活化的。在选择问题情景或设计问题情境时,其科学性是最基本要求。科学性是指应符合科学事实,不与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相冲突或违背。
如题:小聪看到铁匠把红热的铁器浸入水中淬火,有大量气泡产生。他从互联网上查到资料:3Fe+4H2O■Fe3O4+4H2。为此,他动手尝试制取氢气的实验:把带柄的铁块烧红后插入水中,用矿泉水瓶收集氢气的方法是 。
答案很简单,只考了氢气的排水法收集,但是红热的铁放入水中淬火所产生的大量气泡究竟是不是氢气呢?学生提出了怀疑,水遇到高温物体会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为什么题目中说是氢气呢?学生也尝试运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产生气体的成分,经过实验发现,所产生的气泡中绝大部分是水蒸气,只有极少量的氢气。因此题目中的问题情境是有错误的。错误的问题背景对学生的知识形成产生一种误导作用,误以为红热的铁浸入水中所产生气泡中的气体就是氢气。通过实验可以让实验习题更加严密、科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实验包的器材和药品设计出了多种利用水蒸气和铁粉制取氢气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
■
■
方案1和方案2实验设计虽然精巧,但是装置复杂,很多器材实验包中没有准备,只能放弃。同学们选用了方案3进行实验,实验非常成功,当酒精灯加热铁粉后,逐渐变红,随后肥皂水中不断产生肥皂泡并且在空气中上浮,用燃着的木条触碰肥皂泡出现蓝色火焰。
3.利用实验包,拓展学生思维,进行探究实验
科学知识是不能够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学生在课堂或课间头脑中经常会冒出一些问题,以前他们大多数不了了之。现在他们拥有了课外化学包资源,能够在课外完成一些平时想知道的实验,而这些实验在以前教学中教师都是以口述代替演示实验,更何况有些实验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例如,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道题目在课堂上讲解过,但是有较多的同学都只是表面上的知道,并不真正相信或理解为什么是浓氢氧化钠使酚酞先变红,然后褪色,而不是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探究。通过学生的课外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渴求欲望。甚至,这组学生还进行了上网查阅资料,彻底了解现象的理论依据:酚酞的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会发生反应。这样的课外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4.利用实验包,激发学生兴趣,尝试生活实验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泡一些果汁等冲剂。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同学拿了一盒Vc泡腾片,对Vc泡腾片在溶解时会有泡沫产生,是什么气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就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反映出学生会因为发现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现象,通过实验包研究获得解决,而激发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潜能,真正实现利用实验包来激发学生兴趣,尝试生活实验的效果。
四、对实验包开发和实践尝试的反思
1.对学生:还原实验的本来面目尤其是课外实验,让学生会动手,愿意动手,设计符合学生的本性,深受学生喜爱的实验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对课外实验的认可度。经过两年的尝试,学生的成绩与对照班相比也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真正喜欢科学。
2.对教师:调动教师对课外实验指导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动教师亲自参与学生的课外实验,增强教师实验的指导能力,设计有效的平台,评价和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你自己是有益的。特别是在九年级这个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九年级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1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2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2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石蕊和酚酞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挥发性。
打开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用于金属除锈,人的胃液里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2、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不挥发。
浓硫酸有吸水性,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用于金属除锈。
3、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衣服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否则会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5、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酸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铁锈与盐酸反应: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铁锈与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Fe2(SO4)3+ 3H2O
铁锈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现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潮解,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CO2、SO2、HCl)。氢氧化钠可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物理变化),还能和CO2反应而发生变质(化学变化),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工业上制氢氧化钠:Na2CO3+Ca(OH)2== CaCO3+2NaOH
2、氢氧化钙
(1)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可做建筑材料、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2)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制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aO + H2O == Ca(OH)2 生石灰可做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由于碱溶液中都有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和酸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中和反应 2NaOH + H2SO4== Na2SO4+2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以中和酸性;硫酸厂的污水中有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分泌蚁酸),可涂上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
三、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
2、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用pH,pH的范围在0~14之间。
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3、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4、测定pH的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即可得出溶液的pH。
5、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 5.6。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3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 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
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7.
(1) 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2) 从氯化钠中除去混有的少量硝酸钾
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溶解
②蒸发结晶
③趁热过滤
④洗涤、烘干。
(3)在流程题中,经过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溶液通常是常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要通过降温结晶获得溶质,通常的操作步骤是:
①蒸发浓缩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8.
溶解度曲线A下面的点M,表示T2℃时的A物质不饱和溶液。要使其达到N点,应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该溶质至饱和;如果对N点溶液降温,则N点沿溶解度曲线左移;如果升温,N点水平右移。
9.生石灰放入常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会与水反应并且放热,当恢复至原温后,最终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与生石灰反应消耗),溶质氢氧化钙减少(因水少而析出),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室温的饱和溶液)。
10.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11.气体溶质形成的溶液不能通过蒸发浓缩达到一定的浓度,因为气体溶质会挥发。
1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如何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
①m(溶液)=m(溶质)+m(溶剂)
注意:溶剂的质量包括了原溶液中的溶剂水和生成的水两方面,不能遗漏。
②m(溶液)=m(总质量)-m(固体)-m(气体)
注意:此计算方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直接得到了溶液的质量,不必再算生成水的质量了,避免与方法①混淆。
建议:先用方法②计算更简便。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4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把水叫做溶剂。
5、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6、乳化: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溶于水;(2)温度降低:硝酸铵溶于水; (3)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3、结晶的方法:
(1)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
(2)蒸发溶剂:氯化钠从溶液中析出。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二、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三、稀释问题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浓溶液质量×a%=稀溶液质量×b%
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5课题1 金属材料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2、金属的特性:大多数金属是银白色,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汞是液体。
3、金属的共性:有光泽,有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延展性。
4、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途,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合金
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合金是混合物。
2、生铁和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
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3、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大,熔点比纯金属低。
4、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非常好。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4Al + 3O2 == 2Al2O3
2、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 + O2 2CuO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1、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2、(1)铁与盐酸反应:Fe+
2HCl == FeCl2 + H2
铁与稀硫酸反应:Fe+ H2SO4 == FeSO4 + H2
现象: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镁与盐酸的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镁和稀硫酸反应 Mg+ H2SO4 == MgSO4 + H2
锌和盐酸反应 Zn+ 2HCl == ZnCl2 + H2
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Zn+ H2SO4 == ZnSO4 + H2
铝和盐酸反应 2Al+6HCl == 2AlCl3+ 3H2
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3H2SO4 == Al2(SO4)3+ 3H2
(2)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2Al+ 3CuSO4===Al2(SO4)3+3Cu
(3)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Fe + CuSO4 == FeSO4 +Cu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 +2AgNO3==Cu(NO3)2+2Ag
3、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注意:盐必须可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相差越远,越容易反应。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银等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一、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Fe3O4+ 4CO 高温 3Fe + 4CO2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现象: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排尽管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完毕后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CO: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尾气(含有CO)的处理: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二、金属资源保护
1、金属的腐蚀和防护(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
铁锈(主要是Fe2O3.xH2O)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等。
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北省劳动局(组):
关于一九五七年延期毕业的技工学校、半工半读学校、技工训练班的学员,他们的工作年限如何计算的问题,经与有关部门研究,我们意见,凡是根据国务院一九五七年总周字27号通知的规定延期毕业和分配工作的,应当从他们正式分配工作列入在册职工,并且领取了工人标准工资时,开始计算工作年限。个别地区和单位没有这样办的,应当照顾全局,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纠正过来。
其他年度延期毕业的上述学校和训练班的学员,其工作年限也应按上述意见办理。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育质量;实验;多媒体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无论是城乡建设还是国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对教育事业日益重视,投入教学领域的资金逐年上升。尽管如此,乡镇学校与市区学校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就硬件方面而言,实验使用的器材大部分都已经老化。生源方面,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在七年级就转学到市区学校就读。剩下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民家庭,家庭教育相对来讲比较欠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市区,学生眼界也不够开阔,针对以上的情况,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化学教学质量呢?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基础。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第一节课,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学生明确知道,化学是九年级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像其他科目那样,存在着基础问题,只要现在开始认真努力的学习,学好化学不是一个梦。除了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第一节课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最简单的方法是做趣味小实验。例如:“密写信”,在白纸上用无色酚酞溶液写上“欢迎来到化学世界”几个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上课的时候用碱性溶液喷在上面,原来无字的白纸瞬间出现了几个红色大字,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九年级化学与高中化学相比,实验较多,上课的时候不能够觉得做实验麻烦就省去,在我的教学经历里,只要条件允许,课堂上都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并且在演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或者让学生上台动手做实验,参与到其中。例如,探究呼出气体的组成,可以让学生上台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以及往干燥玻璃片中呵气,其余学生在台下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得出实验结论。当然,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安全。例如,氢气爆炸实验,除了实验用品要自行改进,演示的过程中,要注意疏导学生,让坐在第一二排的学生往后退,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才进行。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传统课堂教学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有着传统课堂教学不具备的优势。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这节课是比较困难的。像分子、原子、离子这些构成物质的微粒,学生是看不到、摸不着。如果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讲解这节课,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懂。不要说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就算是市区的学生,学习这节课,感觉也是有一定难度。对于这种比较抽象的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动画,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离子形成过程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对微观世界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这节课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有些化学实验,因为实验仪器、实验药品不齐全,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演示。
三、加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从人类学会用火开始,化学就离不开生活,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由古至今,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一部化学科学进步史。我们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目的是更好的改造世界。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要把知识学活,不能满足于简单记忆。学活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在工作生活中。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加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学习第四章生命之源――水,关注饮用水与人体健康,让学生学会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在石灰岩地带居住的人们如何降低饮用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水污染的防治。学习第五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根据碳酸钙可以跟稀盐酸反应,迁移学习日常生活中可以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学习第八章酸、碱、盐,可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如何去检验土地的酸碱度,从而得知相应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植物,提高农产品产量。
四、多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发学习
教与学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有教者必然有学者。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学生作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课前一定要备好课,挖掘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有学到东西。课后教师要设计针对性较强的作业,巩固上课所学习的内容。作业是反映学生存在问题的载体,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存在的思维死角,便于及时改进和纠正。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认真努力的教育学生,积极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农村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慧珍.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03(S1).
[2]杨俊岭.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J].新校园,2012(02).
[3]郭保章.中国化学史[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03.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创新思维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对教学、学习实践的反思
随着广东省高考模式的改革,初中毕业考核内容的重难点、要求方向也逐渐跟随着高考的步伐偏移。其中对于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等理科的综合性要求尤为高,改革的步伐尤为紧凑。随着中考的模式转换、要求提高,对于初中化学考察内容的深化和活化,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致使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广东省初中化学教学始于初三这个临近中考的紧张阶段,学生一开始接触该课程会产生新鲜感,其知识遍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实验里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化,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质有了深入了解。但随着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微观角度认知化学与生活,随着第五单元,从科学规范的角度书写化学知识,计算质量问题,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一再受创,延至九年级下册认识和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生产中,学生对于化学的畏难情绪达至高峰。归根结底,初中化学知识零散琐碎,涉及内容广泛,考察模式灵活多变,学生难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能顺着“知识”的藤,摸到“探究”模式引导的瓜。大多学生只是片面、机械地靠记忆、背诵,时间长了大部分知识容易遗忘,或是用起来不知道如何把问题的“结”解开。
二、思维导图的引入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开发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和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具有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能够将课本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记录,而是将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系统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学生中考复习的好帮手。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模式
(一)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案例: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新授课,该节内容可以划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学案的设计的第一大点:知识框架中,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用导图的形式,对比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该课为新授内容,直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难度大,因此,在新授课中,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大概框架加以固定,让学生以填空、补充、添加的形式完成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思考、对知识形成自我提炼生成的思维型习惯,因此要在平日和课堂中将此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
(二)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案例:经过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地培养和深化,思维导图在单元总复习中的作用就尤为突出。此时由于学生对此方式已经熟悉并熟练,在单元总复习中就省去很多老师重复知识点的讲授工作,在总复习的设计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给出基本框架,由学生自行对单元知识进行整体归纳和提炼,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先予以组内讨论补充整理,再以小组展示形式进行小组报告,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酸和碱的单元总复习。在总复习课中,把学生放在主位,让学生将那些重复或者晦涩的知识以个性化的方式再次与班内其他同学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互动,能生成更完整、整体性更强、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版面。
(三)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再者,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仅是只能用在学教方案等文本上,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以思维导图作为板书界面,在课堂的探究、应用中一边运用一边归纳一边深化,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更顺畅,将知识点间的关联与易混展现得更具象化。
四、以导图之“活”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与碱课题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整个酸、碱、盐溶液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本教学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酸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比较不同酸碱中和反应pH的变化情况;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手持技术绘制曲线图,直观感受酸碱反应滴定过程pH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根据中和反应的重要地位,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溶液pH的变化;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将采取下列方式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实验做出中和反应溶液pH变化曲线图,根据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对比并简单介绍酸和碱的电离引出中和反应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对中和反应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理解,联系生活,体现中和反应的应用。
二、说教法
采用以实验法、启发式谈论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向同学介绍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观察实验现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获得数据后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和反应溶液pH变化的理解。谈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酸和碱的种类,但是他们对于酸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会如何变化尚不清楚,九年级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较少,对于学习新的反应类型积极性较高,有利于实验法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猜想实验结果,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实现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胃酸过多的人,医生常常开出苏打片处方或者建议多吃苏打饼干等碱性药品或食品,使学生注意到生活中常常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中和反应的原理,让学生熟悉仪器使用,教师讲解说明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认真听并且学会本节课涉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回顾旧知、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酸和碱的表示方法,酸pH7。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
(1)随着NaOH溶液滴入,pH上升,到pH=7停止。
(2)随着NaOH溶液滴入,pH上升,到pH
(3)随着NaOH溶液滴入,pH上升,到pH>7停止。
(4)随着NaOH溶液滴入,pH上升,到pH等于14停止。
(5)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酚酞在pH=8变色,随着NaOH溶液滴入,到pH=8停止。
根据学生猜想,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思考:终点前后每一滴碱液的加入是否作用?利用手持技术仪器绘制出中和滴定曲线。
学生探究,完成实验,本实验将0.2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加有酚酞溶液的0.2 mol/L盐酸溶液、0.2 mol/L醋酸溶液和0.2 mol/L磷酸溶液,观察溶液pH的变化曲线,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分别写出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寻找三个化学方程式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得新知,服务生活,由于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可以影响pH的大小,了解了溶液的酸碱性,让我们可以对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我们的生命活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7或接近于7的土壤中生长,在pH8的碱性土壤中,一般不适于种植,我国的华北地区盐碱地严重,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质量。农作物土壤需要适宜的酸碱值,人体体液也需要维持在一定的酸碱范围内,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对酸碱的中和反应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我将采取提纲式的板书,让学生清晰地回忆起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二、滴定曲线
三、实验结果
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不断增大直至pH=14
四、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如可向盐碱地撒硫酸盐
2.用于医疗保健,如被蚊虫叮咬可用碱性氨水消肿
3.……
六、说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6
】页/【
2098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
教材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三个单元。其中,第十单元:酸和碱。介绍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碱中和反应。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介绍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及有机合成材料。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都将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单元都基本体现了以点带面,通过个性归纳共性的特点。
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先通过典型反应让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发生的条件,再通过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会判断溶液中的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写出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等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
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三)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五)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五)
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初中化学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面向中考追求升学。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化学思维能力。
(六)
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
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化合价、化学式都写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七)
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层布置学习任务,随机抽查督促,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他们都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