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8: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雨霖铃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安全教育;现状
学校教育如果按照这种心理理论作为学校心理学基础,那么在各科教学,特别是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体育课既能够给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要保证在接受教育期间身体不受伤害,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事先考虑到项目能否满足安全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否构成威肋、,能够满足学生的安全后,学生才能放心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高校学生因参加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学校体育的安全隐患不断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阻碍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一般安全事故频发
体育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强度、高度,有竞争,有对抗,所以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发生一般安全事故是时有发生,无法完全避免的。69.1%的学生有轻度擦伤;27.5%扭伤,6.1%骨折。男生出现一般安全事故几率也比女生高出许多,男生主要体育安全事故集中发生在篮球和足球这两个项目上,男生80%有轻度擦伤,40%出现扭伤,8.8%骨折;女生57.9%轻度擦伤,14.7%扭伤,3.4%骨折。轻度擦伤人数明显高于扭伤和骨折人数,也说明了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一般体育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且占较高比例。
二、准备活动不当
准备活动是学生选择的较多的安全行为,说明这是学生在体育课时采取的最主要的安全行为,以此行为来保证他们在体育课中的安全;穿运动服装、检查场地器材的比例数作为其次,说明学生在体育课前都会做好相关准备;在预习课的内容、了解天气情况和评价自己的身体情况等安全行为中。为了把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工作;放松运动和课后总结的低比例也说明在结束教学内容和下课后,不被学生所重视,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加强主要来源于教育,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极强和敢于冒险的人性,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尤为突出,尤其是男同学,所以,在体育运动的同时,体育风险也伴随而来,如果缺少正规体育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很容易只顾玩乐和争胜忽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学生对体育课不认真,对体育课准备不充分的现象。许多同学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安全意识缺乏,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导致发生意外伤害。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安全的最为主要的因素,这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将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己迫在眉睫。
四、教师因素
教师缺乏安全知识、工作态度不端正、安全保护技能差被选在前列,说明目前教师需要加强安全知识和保护技能的学习,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工作态度不端正说明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比如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环境、课时和训练任务繁重以及害怕出现伤害事故而刻意降低教学难度和质量等,都会造成教师的工作态度不端正。
五、学生身体素质差异
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应该被特别关注的,然而有些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告知学校,这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或竞赛时极易产生危险,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会不堪设想。如果患有某些不宜参加体育锻炼的疾病,会及时的告知学校和体育教师,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在那样的处境下,会选择隐瞒或不告知,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同学主要由于天性好动、碍于面子、抱着侥幸心理等,而继续参加体育活动。其实,这种现象是极其危险的,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体育教师对见习生的管理和学校比赛对学生体质状况的监督限制,这些工作必须要做到位。
六、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不可人为控制而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常常存在的。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经常会发生一些令人无法预测和规避的意外。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进行室外体育活动而导致学生滑倒,甚至被雷击倒,在夏天气温非常炎热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而导致学生中暑等,意外一旦发生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例如:2006年秋天,某高校两名同学在雷暴雨天气中,仍然在学校足球场踢球,当场遭雷击死亡。这类由于恶劣天气直接导致的体育安全事故应引起重视。恶劣天气虽不可预测,但应及时停止活动,使自身安全最大化,发生安全事故最小化。
七、高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对学校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安全。学校环境不仅仅指体育运动场地周边的地理环境,还包括学校是否注重体育活动的发展;是否因为某些体育项目风险系数较高而停止开课和禁止学生参与这些体育项目。学校环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情感,还影响着学生的体育知识、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影响着学生良好体育行为的养成和体育能力的发展。好的学校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正确的认识、情感、坚强意志、良好行为的养成和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八、安全制度不完善
体育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安全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规范了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求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遵循规章制度,预防和减少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更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然而吉林省高校的体育安全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近2/3的学校几乎没有制定新的体育安全管理制度,有的学校即使制订了细则,但内容仍然很不健全。另外,还得知虽然学校制定了体育安全管理制度,但仅仅是一纸空文或是挂墙的“摆设”,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足够重视,没有发挥应有的规范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芳.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04):128-130.
[2]陈代芬.浅谈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56-58.
[3]张华.山西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因素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5):46-48.
方法:分析我院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结果:观察组胚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结论: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宫外孕临床疗效较为明显,预后良好。
关键词: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宫外孕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50-02
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由于宫外孕引起的妊娠相关死亡也随之增加,约为10%左右[1,2]。对于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探讨逐渐成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3,4]。笔者通过对我院宫外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0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36.5±3.2岁,宫外孕患者均通过B超常规检查确诊,停经32d-55d,平均停经天数为43.5±10.0d,宫外孕位置:输卵管妊娠40例,宫颈妊娠35例,阔韧带妊娠20例,其他5例。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240-2590IU/L,平均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5±106IU/L。通过妇产科常规检查、临床生化、心电图等均无异常。100例宫外孕病例均无治疗药物禁忌症。100例宫外孕病例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组)50例和观察组(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组)50例,两组宫外孕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202),单次肌肉注射50mg/m2,治疗第4天、第7天对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复查,如果高于前者,继续重复给药一次。
观察组:首次上午服用米非司酮50mg(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108),12h再次服用米非司酮25mg,第二天重复第一天的用药过程,但是注意控制总量为150mg以内,第三天服用甲氨蝶呤(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202)0.6mg/次。
1.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宫外孕患者的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和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
2结果
2.1两组宫外孕患者胚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情况的比较(如表1)。
3讨论
近年来宫外孕在临床妇产科发生率逐渐增多,宫外孕患者往往出现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异常增多,影响宫外孕患者的预后再孕[5,6]。米非司酮是宫外孕常用的抗孕酮药物,其可以明显的降低蜕膜中前列腺素脱氢酶活性,提高患者子宫肌层对于外源性前列腺素的敏感性,竞争性和内源性孕酮受体结合,提高机体抗孕酮效果,进而促进子宫肌层和蜕膜细胞的合成,增强宫缩能力和功能恢复,促使绒毛蜕膜组织坏死和彻底脱落[7,8]。甲氨蝶呤是抗代谢药物,其作为有效的叶酸拮抗剂,可以结合二氢叶酸还原酶合,进而影响四氢叶酸合成,达到干扰DNA合成,对滋养细胞形成抑制,导致其死亡,促使宫外孕胚胎停止发育,逐步的被吸收[9,10]。妊娠期的滋养细胞生长活跃,其在增殖过程中对于MTX抑制十分敏感,换句话说甲氨蝶呤可以很好的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更好的促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从而提高宫外孕临床效果。笔者通过分析我院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胚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宫外孕临床疗效较为明显,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覃肖丽,刘杰.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不同血β-HCG浓度宫外孕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63-64
[2]朱国文.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2011,7(7):88
[3]陈东梅.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6):3450-3451
[4]闫宏,张丽燕.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宫外孕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18-220
[5]刘小英,邹秋.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与单纯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143-144
[6]刘辛妍.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2(20):1874-1876
[7]徐卫霞,杨光琼,李毅.甲氨蝶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58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8):47
[8]刘惠琼,宫外孕方联合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5-16
一、全方位预设,为生成导航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了课堂的预设,而更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充分预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边对话可能出现的情况。
1.关注学生,把握学情
好的预设是成功的开始,备课时教师要充分预设学情。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这一点我自身体会非常深刻。在上公开课《雨霖铃》之前,我先在另外一个班试上了一次。在上课前,该班的任课教师也让学生预习了,但在上课时明显感觉学生听得吃力,教师讲得费力,原因就在于我对该班学生学习诗词的基础没有作预先了解。《雨霖铃》被编排在苏教版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中。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是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古典诗词,对于诗词的相关术语、基本鉴赏方法和步骤还不甚清楚。比如说到“请大家找出词中句子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时,学生听到“景语”“情语”两个术语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脸茫然。课堂氛围沉闷,教学进度完不成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而这都是由于没有充分预设学情造成的。可见,学情的把握和预设在备课时显得多么重要。
2.吃透教材,精心预设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吃透教材,根据学情作个性化的精心预设显得很重要。
但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情况是怎样的呢?
某些老教师缺乏的是积极、精致备课的态度,而新教师又达不到对教材把握应有的高度,往往只会断章取义,只能就一说一,不懂得融会贯通。有鉴于此,我每次备课先抛开一切参考资料,精心研读文本,让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有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泛读、细读、再读,三遍读完之后再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板块的联系,认真分析文本内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最后再借鉴优秀教案,取长补短。这样上课时不仅自己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而且让学生感觉“跳一跳,够得到桃子”,提升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
二、积极生成,让课堂精彩纷呈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应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1.调整心态,愉快教学
教师要尽量将愉悦的情绪带入课堂。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之间要心心相印,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敞开自己的胸怀,并随时接纳学生的心灵。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在走进教室之前就把自己的“有害”情绪关在门外,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当教师将这种愉悦情绪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因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能让施教中的教师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妙语连珠,体验教学愉悦感的同时,更能充分发挥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这种教与学的愉悦感在师生之间来回传递,为双方插上了想象和思辨的翅膀,在有限课堂构建的无限空间中任意翱翔,并从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提升。
2.善于倾听,做好听众
传统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对象,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地位,这显然是一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师生互动就不易于发生,或者师生互动常常是被动的、无效的,学生的反应是消极的,甚至是抗拒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低姿态,适时调整策略。比如,学生在回答提问、向教师反馈自己的思考成果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即便已经听出了其中的苗头,也要听全学生的回答,不能迫不及待地强行打断。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回答、乐于回答、善于回答。记得上《雨霖铃》这一课时,我设置的一个问题是“围绕离别,作者描绘了几个场面”,学生的回答离我预设的答案较远。由于担心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还没等学生陈述完,我就急于否定,直接引导学生并把答案呈现了出来。事后想想,这样的做法极容易抹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会让课堂更沉闷。吸取教训以后,我在给另一个班学生上课时,不一味地考虑时间和进度,就同样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虽然开始也不能给出理想的答案,但慢慢加以引导后,学生最终摸索出了合理的解释,课堂氛围极其融洽,效率较高。
3.舍得肯定,激起共鸣
在民主、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必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肯定,并善于借用学生“妙语”激起情感的共鸣。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有个问题是这样设置的:词人为什么要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呢?学生议论纷纷,其中有个学生就回答了几个字:“羡慕,嫉妒,恨!”言毕,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在纳闷是何意,我却不得不感叹学生的聪明与俏皮,他已经把现今最流行的话语运用到学习中去了。李煜难道不是在羡慕以往的君主生活吗?不是在抒发亡国之恨吗?这五个字回答得真是妙不可言。经过我这一肯定、点拨,学生也啧啧称赞。
一.两基过关,力避硬伤
一次,我做申报职称教师典型课例教学的评委。听几天课让我身心疲惫,感慨颇多。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两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不过关。一些授课者基本教学能力欠缺,或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法单调,或缺少学法指导。上好公开课要苦练内功,不断“充电”。
二.摒弃三满,力避俗套
“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电”(多媒体)都不好。不搞大而全。应以生为本,密度适中,容量合理,给学生咀嚼、品味和质疑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问得有价值,有梯度,有角度。问得过多,或不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就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提问意义不大。多媒体在创设意境、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三维目标”,多媒体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晕!
俗套一,依赖名师教案。等于把名师的东西当“套子”,自己做“套中人”,不能因材施教。讲课时背名师的优秀教案,循规蹈矩,无感情投入,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叠用几位名师的教案而不会“割爱”。一节公开课或导语过长,或面面俱到,或蜻蜓点水,或虎头蛇尾。越俎代庖,喋喋不休,自我陶醉,极有可能导致拖堂,而拖堂是上公开课最明显的失误。
俗套二,依赖众人包装。学科组群策群力,讨论出一个方案,公推一人对外上公开课,这本是好事。但过度“包装”,甚至共同参与“掺假”就不好了。若提问什么,提问谁,答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上公开课就失去了意义,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楼阁”。有些授课者拘泥事先讨论好的板书设计。为了完成板书,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屏蔽异议,束缚思维。非要问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书吻合为止,这样做不好。
三.设计创新,灵活自如
“我行我素”,不拘一格,语文公开课应上得异彩纷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课标理念。把精读课文上成略读课是偷懒,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招人烦。“五马分尸”式的讲解很无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心中有法,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师的好法“拿来”,更要挑选创新,因地制宜,我用我法,我的地盘我做主!重点突出有步骤,难点突破有招数。关键在于激励兴趣和氛围,优化提问,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断提升。公开课就是要看授课人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开发潜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精彩的导入,声情并茂的片段范读之后,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阿长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黄胖而矮”,“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问:“生得不好看”的阿长有哪些“伟大的神力”?鲁迅童年时对阿长“发生敬意”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正,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资源,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落实教学目标,质优效高。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纠错无痕。心中有教案,眼里有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态势灵活调整教读方案。一节课要上得一气呵成,不能有明显的疏漏、断层和错位。发现问题,巧妙补正。有一次听说课比赛。有一位老师讲柳宗元的诗《江雪》。课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方法得当。导入精彩,题解精当,又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教读结合理解诗意之后讲到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时,他和我都意识到忘了介绍作者。这位老师从容应对,机智设问:作者为什么在诗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气氛呢?这肯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关。然后老师补充介绍作者,着重讲了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孤独郁闷的心路历程。心境与诗渲染的氛围吻合,纠错天衣无缝。
处变不惊。授课者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环境,积极应对临场变化。内蒙古一位特级教师到安徽省芜湖一中上示范课,讲柳永的词《雨霖铃》。这位极富亲和力的语文老师用极具魅力的课文范读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上得很有语文味。他让学生品味“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一位漂亮的阳光女生突然举手示意,要求上台和老师模拟表演这一动人的“情人话别”场景。听课的几百名语文教师都站了起来,要看看这位授课的同行如何平息这朵突然涌起的“浪花”。只见这位老师喜出望外,表扬女生的大胆创意。师生表演“短剧”,惟妙惟肖,准确地抓住了柳永词中人物的心态,把课堂气氛推向,令同行们称羡。临时借班上课,不可能“预设”这一环节。妙在授课者因势利导,使这一师生互动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关键词】高效课堂 ; 综合素质 ;课堂设计 ; 教学任务 ;学习氛围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都逐步意识到学习已不单单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培养。身为教师,我们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着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广阔天地。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科中教学面涵盖最广、教法最灵活,同时也是最难教好的科目,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高效的要求也更高。如何使语文课堂真正的高效,我做了如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必须立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对教师而言,备课已经不是传统形式的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准备,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还要对学生认知情况、知识储备、整体素质要做到全面了解,甚至是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爱好以及心理倾向都要有所涉及,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有效的备课,为保证上好一堂高效语文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课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的对所学文章进行预习,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不同体裁、题材的学习任务做了与之相应的预习要求:对于诗歌,我要求学生在我上课之前必须先将要学习的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而熟练背诵,为我们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并分析鉴赏诗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我要求学生做到熟读课文,并能参照课下的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知识了解文章思想及把握文章内涵扫清了语言障碍;散文和记叙文等现代文体的预习,要求熟读全文,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导学案。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前做出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导学案,及时发放给学生并在学生上课之前进行批阅,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调整教学准备,重点突出、做到详略得当,争取每堂课都能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有效的课堂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学习型课堂。在一堂语文课中,一般情况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讨论应占课堂二十分钟左右,教师或学生点评应占十五分钟左右,教师最后的总结应占课堂十分钟左右。当然,如果这堂课教学任务较难,教师的讲解和归纳总结可以占到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来把握时间。此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至高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让人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例如,通过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通过扩句、缩句以及仿句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并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有效指导学生课前积极主动的预习,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方案,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答疑解难的同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我在带领同学学习必修教材4第二单元宋词时,先将词的有关知识梳理印发给学生,然后教给学生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对本单元的四课按照作者流派,进行重新调序,我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讲述了豪放派词的特点,以此为契,让学生当堂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我通过对学生分析过程中的鉴赏指导让其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我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总结了婉约派词的特点,让学生对柳永的《雨霖铃》进行自主鉴赏,并写出鉴赏小论文并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兴趣极高,把本来四课时代教学任务在两课时内完成,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使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讲解方法比传统的按课讲解,能更系统、更高效。
当前中小学校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包括电子白板、幻灯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使原来的“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 魅力 ;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设备将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行控制并综合处理,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很大的艺术魅力。但是,不合理的运用不仅无助于师生的课堂教学,反而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魅力,存在的几个误区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1.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
它可以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等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转向主体化,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剪辑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直观地再现了当时曹操作诗的情景,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当时曹操吟诗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美感教育
诗歌、散文本身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披文入情,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如讲柳永的《望海潮》时,我播放了一组杭州的名胜古迹图片,欣赏了杭州的美丽、富庶、繁华的景象,直接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美的感受,自然容易理解词人极力赞美杭州的原因了。
3.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执教《老人与海》时,我专门剪辑了老人出海捕鱼和与鲨鱼海上搏斗的影视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资料,直接获得相应的情感教育,那就是体会到老人捕鱼的不易和与鲨鱼搏斗时勇敢无畏的精神。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先向学生播放了金主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后遂起灭宋强烈念头的动画资料,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学习本词的强烈愿望,取得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5.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展示,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形象,使每一个问题比较直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知识容量要比常规课堂大得多。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利用幻灯片展示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不同的意象,容易直观地理解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意境。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上课时老师忙于播放、展示幻灯片等资料,既不深讲,也没有突出重难点的板书。语文课近似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师”,“只见画面不见文”,所获得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只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众多,背景过于复杂,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去,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接收和培养。
3.课件播放影响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交流
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要么老师滔滔不绝,要么不断地播放幻灯片,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机对话”,忽视了师生的交流、沟通,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缺少了师生思辨的火花、奔泻的激情和迸发的灵感。
4.幻灯片显示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化一
学生往往只盯着屏幕看问题,等待下面的答案显示,因此影响、束缚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动脑筋。
5.多媒体课堂上以视听画面代替朗读
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音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占用了不少时间,使课堂上学生读书、背诵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对策:
1.语文多媒体教学思想观念要活,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文体,课型特点
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的多媒体。
2.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够随时调取,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老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朗诵、或理性分析、或激情讲解,充分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语文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各种电教媒体如何用的恰到好处,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过渡自然,这需要老师在课前巧妙的设计。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使语文课堂显得异彩纷呈,充满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景,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的教育教学。
一、树立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和感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我们努力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我们主张教师从“传道、受业、解惑”的讲台走入学生的行列中,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探究,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做法。主张通过实践来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没有用既定的教案、拟订的程序去控制教学过程,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教学的自然进程去调节整个教学的进程与节奏,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展开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二、树立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主人
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强调课堂的“七动”(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情)。北师大教授肖川博士曾说:“让学生动起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目的。”“动”是课堂参与的表现,是融入教学过程的手段,是实践升华到理论的媒介。学生在参与、融入中不知不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存储器,而是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有强烈的表现欲、充满活力的个体。此时教师、学生在围绕教学目标达成中已融为一体,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兴趣空前提高,学习潜力充分挖掘,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在进行诗歌诵读时,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指导学生。学生选定内容后,想尽办法设计风格各异的诵读方式。学生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在诵读中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律,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体味出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和创新精神令教师感到惊讶。学生如同宝矿,那些潜藏的智能正等着我们去挖掘。这正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
三、采用情境教学,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先播放名家大师的配乐朗诵,从听觉角度去感受来自古代牵肠挂肚、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逐渐感知体会离愁情感之真之苦之痛;接着播放有关古代长亭送别的风景画面,从视觉角度去吸引学生融入一幕幕有情人津口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中体悟人物的音容笑貌,捕捉人物的心灵悸动,感知人物的思想情感。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创设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激情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变得愿意学,乐于学,主动学,课堂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究中培养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设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问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进入探究性学习层面,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的基础上发问置疑,而几个学生的问又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互动性设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在质疑、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师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的空间、探讨的价值,体现思维的长度和深度。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可把探究的问题放在细节上:为什么作者不写其他意象而只写西风、黄花?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探讨。有的说,西风更能体现秋意,体现作者内心的悲凉;有的说,黄花比起其他花来更显得瘦削,更像处在别离愁思中的作者;有的说,秋雁、秋水、秋风比西风、黄花更有悲凉之感。探讨之后明白,词人写眼前之景与内心情感密切相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将离愁别绪、两地相思寄托于西风中的黄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此时黄花已幻化为词人自己,在凛冽的西风中孤独地品尝着离愁之苦、相思之痛。从设计问题、探讨问题到解决问题,问题导向始终贯穿其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思维的长度、深度在课堂提问中得到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五、注重体验性学习,促进能力提升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采取以练带学的办法,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融人其中。
如学清照《声声慢》,我们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李清照,黄昏时刻,独自一人站在窗前,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要求:①使用第一人称;②场景要有层次感;③要有想象和联想。通过二度创作,“以练代学”的方式使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作品,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语文教学 专业服务
职业院校以培养有一定管理经验技术人才,有一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为专业服务成了职业院校的教学宗旨。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的语文又该如何为专业服务呢?
作为从我们上学就开始接触的语文课程,很多职业院校对此都不重视,有些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再加上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不怎么愿意在语文上多花时间。因此,语文在职业院校中一度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比如,我们学校机电专业就曾一度取消语文课程,认为学生只要学会技术就行。近些年,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强国学教育,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创中国语文课。”把高校语文课列入国家文化发展的纲要中,这给困境中的语文课程注入了强心剂。
在语文课受到重视的环境下,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现在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的情况。对于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我们还像中学一样过多分析字、词、句、中心主题,势必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他们在中学已经学够了这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拓展外延,把文学与文化相结合。以人文精神为主线,把作家作品与作者的生平经历、认识信仰和思想品格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受到作家崇高人格的熏陶,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追求美。
在美的教育基础下,再根据相关专业的不同,进行教学内容的细化调整。比如,我们学校有学前教育专业,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应该都是从事幼儿教育的,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技能,要能说会唱会跳。他们开设的课程也很多,有钢琴、舞蹈、绘画,等等。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其专业学习的特点与之相结合,通常笔者会采取下列一些方法:
1.重视课前十分钟,进行“说”的练习,内容由易至难。首先进行诗歌散文等美文朗读,要求读得清楚,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以此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这也是对新同学胆量的训练。每次选两个同学,每个月有学生进行评分,评出最佳者给奖励。一段时间之后,练习形式更换,可以讲故事、说新闻、自由演讲等。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不带材料并在说的过程中,带动全体同学参与,讲述者与听讲者双方可根据故事或新闻内容自由提问,让对方作答。这样,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说与听,而是积极的互动。课前的这十分钟,完全以学生为主,既训练了学生自己动手搜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自由演讲,更是对学生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化练习,这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与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读诗歌或优美的散文时,可请擅长钢琴的同学弹奏一曲,或请唱歌好的同学进行演唱。笔者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请一位同学上台弹奏李叔同的《送别》,全班同学伴唱,效果很是不错;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画,上课前从中挑选出较佳者,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点评是否与课文所描写意境相符。这样,既触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又对其专业增加了一条练习途径。又如,在讲述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因为说明文内容简单,学习点主要是一些说明方法。因此,会提前布置一个练习,要求他们手工制作一个物品,然后在课堂上讲述制作过程,要求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结果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热烈,完全没有上说明文教学课的沉闷感。这种把语文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两者相得益彰。
2.进行课堂小实践。在第二年的语文课堂中,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小小的模拟教学活动。比如,用一些小故事、小儿歌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观摩视频教学,组织教案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述,并组织互评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能有一个更直接切身的体会,为以后真正走入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读名著,扩大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外进行。每学期初要求学生选读一本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等。每个阶段布置一些阅读问题,期末则要求学生写出读书报告,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可以把它作为学期结束的一项考查内容。通过这样的阅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这又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带领幼儿进行学习提供一个扎实的积淀。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观看一些风光纪录片,指导他们如何写解说词。之后也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每次组织一到两名学生进行景点解说,把语文课堂与专业相结合。
由于机电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男孩子个性跳脱、思维活跃,可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思辨色彩较强的活动。比如,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者进行专题辩论,还可以增加一些历史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在严肃的专业学习中得到一些文化、思维方面的训练及熏陶。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从两者的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语文侧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母语的见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道德素质;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侧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词句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作品的审美本质,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个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则备受青睐[1]。但是,人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反而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运用得当则获益匪浅,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尽可能地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除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几种感官感受集中到一个位置,并且能够相互融合,这样的效果更加符合人脑的记忆曲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而更加能够贴近人脑的思维方式,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正确引导,学会做人的原则,领悟人生哲理,这才是大学开设语文课的最终目的[2]。因此,大学语文注定了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还是一门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是就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配合完成的,于是,怎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能力,便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非常关键的要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凭借其混合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的综合实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课堂上得到能够充分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在自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2重现作品情景,增强理解能力
通常教师在讲解古文课程的时候,总会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尴尬,尤其是对古代优秀诗歌这样寓意深刻的内容,如果讲解得不够鲜活生动,学生很容易会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表现出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展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影音素材,是最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的方法。文言文作品年代久远,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而通过其他感官共同作用,重现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与表达的感情,真实的现场感会令学生排除对作品的距离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江潮浩荡、明月当空的清美夜月之景,只通过教师口头表述或是文字描述可能会不够形象深刻,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熏陶与感染力,透过听觉感受作者在当时所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创建审美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优秀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凡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啧啧称赞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内容的生动与形象,所以,如何品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内容,才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作品美好的意境中领悟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多媒体技术的成功运用,只要依靠其多元素的特性,就能打破时空限制性,把作品直观地铺展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审美意境,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例如,在讲授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对于游园、惊梦等经典的片段,教师可以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影视片段综合成锦集,配合教案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戏剧中的情境。
4增强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质
同样是需要鉴赏品味,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又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没有真实的实体物件存在,在鉴赏过程中需要依靠语言的描摹。可是对学生来说,单纯地利用语言表达,形式上总是单一而苍白的,缺少视觉听觉上的冲击,缺少直观传达的表现[3]。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言未尽”之处得以倾诉,“意无穷”之处得以表达,许多教学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例如:李煜在《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忧思苦闷;柳永在《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秦观在《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意绵长等等,通过多媒体的表现,让学生不仅能在文字中领会作者情感,更能从其他感官领略到作品蕴含的深意,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在大学语文课堂融入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声像具备且图文并茂,这样动静结合的模式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在无形中囊括了信息的容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可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理解程度不同,间接限制思维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作品情景和教学氛围,不仅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也颇受教师们的青睐,但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的材料还很有一定限制性的,将一些文字的作品实体化之后,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想象力。由于各个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个性都有所差异,所以在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上也会差之千里。而且文字作品本身也具备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强调图片和影像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会模糊文字的表达意义。在古诗文的鉴赏中,许多诗句需要学生自行理解和感受,玄妙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过度应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限制学生们的思维发散[4]。
2内容徒有虚表,陷入形式主义
大学语文课堂中选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课件的制作会有较多的要求,但是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课件内容一味地追求美观,没有实实在在地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眼花缭乱,课后还是不知所云。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完全没有重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色。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喧宾夺主似的彻底替代教师进行授课,教师更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让教学的课件华而不实,从而放松对课堂讲课的准备,逐渐陷入“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
3追赶教学进度,忽视教学质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显示,许多大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不够完善,普遍存在教学课时不足的现象,而大学语文学科时常被指定为公共基础课程,安排到的课时经常被“缩水”,教学进度受到明显的限制。而且,在大学校园中,对母语的教学氛围远远比不上外语教学氛围,甚至逐渐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处境。这不仅打击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自主性。大学语文的授课内容丰富饱满,原本设定的教学任务就很繁重,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让许多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忽视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许多大学语文老师格外青睐多媒体技术,只需要把教学的内容机械的罗列在课件之中,给学生们死记硬背考点,并没有教学的技巧运用,或是课堂气氛的营造,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时间。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教学目的,生生扭曲成为追赶教学进度,令学生完全不能在课堂上感到愉悦,反而渐渐看成一种只为学分的任务。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枯燥无趣的恶性循环。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是具有多角度意义的,既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着消极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古板的局限性,可以增加新鲜的活力。教师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出综合两者特点的教案,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真正地优势互补。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客观地看待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它,不能一味想着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过度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负面影响,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融入传统教学中去。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运用起来,既兼顾到文字作品本身固有的文学底蕴,发挥知识的基础作用,又能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热情,真正地活跃大学语文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自身的品格素质[5]。这不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大学生们爱上语文课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苏敏梅.也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0(49):112-113.
[2]杨春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J].高教论坛, 2009(6):193-194.
[3]王欣玲.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2010(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