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8: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保险投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目前市场上,无论是何种理财产品,其最大卖点就在于它们高于目前定存的收益率。现在,各保险公司正凭借保险产品独有的保险功能,推出新一代的投资型保险。
投资型保险是与投资挂钩的一种保险,具备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它为客户设置了资本保值账户,提供没有利息税的高收益服务。
对于已婚人士来说,新推出的投资型保险非常适合他们。设计上的多样化,使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未来回报的期望值,选择相适应的产品,在未来没有出险的情况下达到很好的投资、储蓄的理财效果。对于单身人士来说,这个产品也是解决养老问题一个较好的途径,可以不用花太多心思研究保险和投资知识,就可以进行长期投资活动,积累起相当可观的资金。
近期市场新品
2004年11月25日,平安人寿推出投资连接险新型产品——“稳赢一生”万能型两全保险。紧跟着,首创安泰人寿也在大连推出自己的一款新型银行保险产品——“首创安泰金利安馨两全保险”。
光大永明人寿也不甘落后,在天津和北京地区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合资保险公司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和友邦保险也分别推出联众灵活理财终身寿险和金中金1号-友邦优选平衡组合投资账户。以投资连接险为专长的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合资成立的瑞泰人寿,也是准备以投资型保险作为主打产品。
投资型保险将继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后,成为大众投资的一个热点。
各家产品大比拼
平安人寿“稳赢一生”万能型两全保险:该保险在提供1.75%保证利率的前提下,将根据平安每月公布的结算利率计算实际收益。因此,可以“月月得利,复利增值”。它起缴金额1万元,一次性缴费3万元以上客户可根据收益情况随时追加投资,一次性缴费5万元以上可将超过5万以上交费部分的0.5%计入保额里,并可以随时申请领取保单价值,满足不时之需。
首创安泰人寿 “首创安泰金利安馨两全”保险:每份1千元,最少购买2份,最多可购买250份,保险为6年期,一次性缴费1万元(保额1万元)的客户将在6年内享有2万元(2倍保额)的意外身故或全残保障,或者5万元(5倍保额)的公共交通意外身故或全残保障;平均年保证收益2%.如果投保人在6年当中急需用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保单现金价值的90%保单抵押贷款。另外,产品的分红功能可以有效地抵御通货膨胀或未来进一步加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光大永明人寿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该产品有稳健型、平衡型和进取型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投资账户供客户选择。投保后,客户可以通过交纳超额保险费来调整各账户的分配比例,增加投资金额和收益机会。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联众灵活理财终身寿险”:该产品最低保证每年收益率2.5%,是同期保险类产品中收益率最高的。客户在购买的同时享受每月分红,提取自主,公司免费赠送意外身故额外保险金。
由于银行利息还有升息的可能,所以在这次保险公司新推的4种保险中,都设定了保持收益跟随利息增加而增加的内容。另外,投保者可随时提取保险款也是这次4种新推保险的亮点。
能保证高的利息吗
作为升息后准备推出投资型保险的众多保险公司,都将年最低保底收益定在1.75%之上,安联大众更出人意料地将其产品的保底收益调至2.5%.这么高的回报率要求,保险公司们是否真的能保证收益率呢?为此,记者专门请教了金融理财顾问许清易。
许老师告诉记者:“这批投资型保险是在国外保险逐步进入,国内保险公司积极应对情况下新推出的,是各保险公司注重效应经营的开始。目前,保监会已经开始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公司保证客户的这个收益不难。而且,从上述保险规定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打破原有”妄自为尊“的思想,推广对客户的人文关怀,帮助客户形成合理的保险消费理念。比如,保费变得灵活,允许多付或少付,甚至间隔付款,在死亡赔偿费上也采取了”水涨船高“的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等等。
不管怎么说,保险的本质还是在保障上面。但对于大众来说,又能得到保障,又能使资产稳步升值的投资方法当然是上上之选。随着政策调整,保险公司的投资限制将逐步放宽,投资型保险有望利用更高的结算利率为保单持有人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由此建议客户在选择投资型保险时,应把它归为长期型投资类进行投资。“
怎样了解资金运作信息
钱是自己的,即使是交给别人打理也应该知道运作情况吧!不用担心,保险公司早就为客户想好了:
平安保险每月通过95511电话中心、平安电子商务网站、保险顾问等多种渠道,公布结算投资收益公告,并提供详细的个人保单年度报告。
光大永明人寿要求员随时向客户提供专业意见,除此之外,客户可以从每周《中国证券报》、公司网站等公开媒体上看到投资单位价格公告,进行资金运作分析。
安联大众为保证客户随时能够跟踪个人账户情况和资金流向,会定期为客户寄送详尽账户报告。客户还能通过网上查询系统和专属客服电话了解最新账户变化,以便对自身或家庭的未来生活作出及时的规划和调整。
建议
1.保险有最低认购额度、受益人年龄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如果一次性购买较少,而且入市时间较短,很多优惠政策就会享受不到。市民购买时要充分考虑资金量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免盲目入市。
关键词: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汇率风险防范
前言
2007年7月25日,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投资范围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权、股权型产品等权益类产品。2007年11月6日,中国平安和华泰财险率先拿到了资金“出海”资格。目前,已有超过20家内外资保险公司取得QDII资格。根据《办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委托人可在此范围内自主确定境外投资比例。截止2008年4月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已突破3万亿,如按15%投资上限计算,可进行投资的保险资金总额最多可达到4500亿元,数额十分庞大。
由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资金规模大、投资范围窄、投资状况与投保人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中,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汇率风险的成因
(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汇率风险的形成机理
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QDII可以运用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很显然,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在保险公司购汇和结汇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汇率风险,并可能给保险QDII资金造成汇兑损失。若保险公司是以自有外汇进行境外投资的,则汇率风险主要发生在结汇的时候。如果汇率上升,本币贬值,等量外汇可以兑换的本币数量增加,给保险公司带来额外的利益;反之,如果汇率下跌,本币升值,等量外汇可以兑换的本币数量减少,给保险公司带来额外的损失。
若保险公司是在外汇市场上通过购买外汇进行境外投资的,则在购汇和结汇的时候均须承担汇率风险。如果汇率上升,本币贬值,保险公司的购汇成本增加、结汇收入也增加;反之,如果汇率下跌,本币升值,保险公司的购汇成本减少、结汇收入也减少。因此,通过购买外汇进行境外投资时,因汇率变动给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表1:汇率变动对境外投资的影响
汇率变动影响以自有外汇投资购买外汇投资汇率上升汇率下跌汇率上升汇率下跌购汇无影响无影响亏损获利结汇获利亏损获利亏损总体影响获利亏损不确定不确定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汇率上升时进行境外投资,对保险系QDII而言利大于弊,保险公司有可能额外获利;而在汇率下跌时进行境外投资,则弊大于利,保险公司有可能蒙受额外亏损。
(二)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已成长期趋势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止到2008年7月20日,在汇改整整三年后,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了19%,尤其是最近一年来更表现出加速升值的趋势。而且,在国内外多方因素的影响之下,人民币在接下来较长时间内的持续升值是可以预期的。
首先,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是人民币升值的宏观基础。自2003年以来,连续五年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发展势头强劲。反观美国,受次级债风波的影响,房产、金融、就业等景气指数下滑,经济减速已成定局。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下跌在情理之中。
其次,国际贸易持续顺差及庞大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自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为逆差外,一直处于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局面,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2007年末储备余额达到15282.49亿美元,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最后,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美元的持续贬值、国内利率的多次上调都成了吸引国际热钱大举涌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据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大约有3000亿美元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的楼市和股市。国际热钱的大举进入,引起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也促使人民币升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升值还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且升值幅度可能较大。人民币的这种持续升值的趋势,给在境外“淘金”的保险QDII产品带来非常大的隐忧。
2.人民币升值对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保险QDII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保险公司购汇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因人民币升值而减少。由于目前我国保险QDII资金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自有外汇,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保险QDII的影响主要在于第二方面,直接表现为保险QDII投资收益由于人民币汇率下调而相应贬值。
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我国保险QDII的投资范围仅限于投资香港市场上的H股和红筹股,下面就以港股为例来看看汇改三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投资H股和红筹股收益率的影响。表2: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港股收益率①的影响年月人民币升值幅度H股红筹股收益率实际收益率②收益率实际收益率2005.7.21-2006.7.203%36%33%39%36%2006.7.21-2007.7.205%94%89%93%88%2007.7.21-2008.7.2010%-8%-18%3%-7%从上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牛市行情中,人民币升值部分抵消了H股和红筹股的投资收益,使盈利降低;在熊市行情中,人民币升值无异于雪上加霜,加大投资者的亏损。总而言之,无论保险QDII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投资,投资收益必然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减少,并进而影响到保险QDII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给投保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然,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我国保险QDII的一个“心腹之患”,不仅降低保险QDII收益水平,还对QDII资金的安全造成影响。
三、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汇率风险的防范
出于“三性”原则的要求,保险公司在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市场和投资品种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汇率风险的防范,尽可能防止投资收益因汇率变
动而“缩水”甚至发生亏损。
(一)选择合适的投资品种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保险资金应当投资全球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配置主要国家或者地区货币。第三十一条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形式及投资品种包括: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与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等货币市场产品;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债券、可转债、债券型基金、证券化产品、信托型产品等固定收益产品;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权、股权型产品等权益类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但是,出于风险考虑,保险QDII在选择投资品种时,应量力而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尽量选择币值较稳定、价格波动较小的金融资产,如蓝筹股、绩优股、指数型资产等,以取得尽可能稳定的收益并回避汇率风险。
(二)利用衍生产品套期保值现行保险QDII政策虽然对衍生产品投资范围规定较为宽松,但对投资目的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保监会明确规定,衍生产品允许用于套期保值,但禁止用于投机或放大交易。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衍生产品套期保值的功能,但回避其投机风险。目前人民币汇率衍生品主要有两种:不可交割远期合约(NDF)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的人民币期货及期权。通过上述汇率远期、期货、期权等合约类型,投资者即可进行套期保值,防范汇率变动引起的汇兑损失。
(三)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首先是投资时机的选择。人民币升值是一种长期趋势,但在特定时间段内,人民币汇率并不排除出现涨跌起落等变化。因此,在汇率发生变动时,做出提前预测,合理把握出手时机,不仅可以回避汇率风险,还有可能取得额外收益。
其次是投资地点的选择。保险QDII是资产全球配置的资金,在风险与收益二者间进行权衡,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在确保汇率风险较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收益;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则要注意及时进退,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还应关注各国的经济政策,争取有利的投资环境。
最后是投资比例的选择。一是必须严格控制境外投资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例,保监会应严格审批各家保险公司境外投资额度,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安全;二是在投资过程中,应注重分散投资,考虑到安全性,可以多配置固定收益资产、减少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晓.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QDII产品的汇率风险及其规避研究[J].金融经济,2007,(24).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
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
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
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会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新晨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最早认识保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想不起什么原因,爸妈从每月微薄的薪酬里拿出几块钱,为奶奶投了保。后来奶奶不幸过世,居然得到保险公司几倍于交付保费的赔偿。那种悲伤之后的些许宽慰,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自己亲身感受保险是从买车开始。在4S专卖店,销售人员三言两语的未来描述,让我赶紧买了所有需要打勾的车险。新手上路,果然没几天就蹭了,保险公司全部买单。开车出了修理厂,心中竟生出一丝窃喜:一年的保费,一次就“赚”回来了。
后来,有朋友妻子做保险,我便成了她的第一批客户。也不知道买的是什么,反正她卖什么,我们买什么。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为孩子买的是一款分红险,大概要72年分24次才能拿回相当于投保本金的现金返还。至于增值红利,要视保险公司该业务经营状况而定,合同并不保证。
后来,我从在我们家做家政的大姐身上,了解了投连险。她没有社保,没有医疗保险,仅仅因为同一村子里出来到北京打工卖保险的老乡的劝说,就几乎把所有积蓄都买了投连险。致富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买在股市6000多点的高位,现在深度亏损。
再后来,我听业内人士讲,保险公司什么时间主推什么产品,是大有讲究的,核心是既要贴近热点易于销售,又要能满足公司现金流。譬如,前两年业内大卖投连险,是因为股市火、基金热、老百姓都想理财;今年某保险公司不计成本主卖万能险,是因为对外投资巨亏,需要快速回笼资金。
保险的强大营销能力,屡屡让我叹为观止。在证券业的几年,我常以保险为营销榜样,保险业的营销水平,在中国的金融界要领先好多年。最新的例子,家政大姐让弟弟在老家银行帮她存钱,结果五分钟后从银行出来,他给姐姐带来的不是存单而是保单。
产品越热越要冷处理
投连险销售火爆,与资本市场行情高涨的关系密切,同时也要看到,与保险公司的推销力度大也是分不开的。
在任何市场上,商家推销越卖力,消费者买得越多。但作为消费者,我们要认清商家之所以卖力销售,是因为利益的推动――它能获得的利润大。保险业也一样,一方面企业不得不以市场为导向,很多寿险公司开始做投资型产品,因为投资型产品可以迅速膨胀保费规模,使公司迅速获得资本市场上的收益;另一方面,部分业务员为了佣金、奖励,会拼命向客户推销投连险,夸大产品收益,只讲专家理财不讲投资风险。
对待所有被炒得很热的产品一定要理性。要看自己是否需要,是否为了保障而买保险;不要人云亦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收益从何而来,风险在何处;如果自己知识不够,最好要选择专业的销售渠道、通过专业的理财顾问来购买。功课做足了,看明白了,再掏钱。
不适合中低收入人群
很多中高收入人群,不习惯自己操作,通过买投连险,可以获得专家理财,还可以配置资产分散投资风险。我带学生做过调查,买瑞泰保险公司投连险的客户,收入都较高,大部分人是秉承“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念,通过投连险来配置资产,单独买投连险的人很少。如果是这样,他们买投连险是适合的。
但在投资者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收入较低、资产数量也少、缺乏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技能,但他们对财富同样有着憧憬。看到投连险收益好,甚至有的产品年收益率达到100%以上,他们动心了,在某些保险业务员的宣传鼓动甚至是误导下,一窝蜂地去购买。这是最可怕的。2001~2002年第一连险的“退保风波”,便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有的时候产品没有错,但“不适合卖投连险的人,把投连险卖给了不适合买投连险的人”也能酿成大错。
要认清这一点:投连险主要是给中高端人群或者对资本市场有清醒认识的人群设计的,低收入人群或者不熟悉资本市场的人购买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方面,投资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意义,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像买股票,买1股是没意义的;另一方面,投连险风险大,低端人群的财务承受能力低,发生波动时,高收入人群账面亏损1万元不算什么,而低收入人群却很难承受;专业知识的匮乏,会让这些投资者成为受损失最大的人,如同股市上最容易被清洗的是钱不多、知识不多的散户一样。这也是2007年投连险在外资保险公司卖得最好的原因,比如联泰大都会人寿、瑞泰人寿,因为他们的客户定位在中高端,而且选择通过银行贵宾理财中心、专业的财务顾问公司来销售。
产品买简单的
盈利性企业会把产品包装得尽量漂亮,靠多功能、多卖点吸引消费者。比如能拍照的手机,虽然拍照功能并不见得实用,但很多人仍然被吸引,为这个不实用的功能花更贵的价钱。
保险也是商品,也适用同样的道理。买保险时,最好买简单的产品,因为复杂性也带来了风险性。有些人以为投资+保障=双赢,既有了保障又有投资,但产品越复杂,复合的功能越多,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失败的结果可能越惨。如果赶上大熊市,投连险投资缩水不说,对比买保障型产品付出的成本,你获得同样保障的成本相对增加了;而且有些投连险产品的保障额度与投资账户的现金价值挂钩,如果投资失败,保障也会随之降低,最终导致“双败”的结果出现。
术业有专攻,选择保险公司,应该主要是选择保险保障产品,如果选择理财产品,可以买基金、国债、股票等。保险产品和投资产品应该是分开的,复合型的产品未必适合。
终还保险的保障本质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不稳定状态,2006年牛市强劲,但2007年末火热的股市开始遭遇寒冬,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我国投资市场雪上加霜,2009年以来股市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从未消失。与此同时,CPI指数跌宕波动,2005—2007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8%、1.5%和4.8%,呈现总体递增的趋势,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了5.9%,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①。然而当今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的存款利率相当于为负数,给以存款为主的投资者的个人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资产的保值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企业债券、大额银行存款协议、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等收益相对稳定的渠道,并且保险公司通过汇集众多投保人的资金,积少成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专业管理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因此保险投资具有较强的保值功能。“货币天然不是黄金,黄金天然就是货币”,黄金是国际公认的硬通货,特别是实物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因此成为抵御经济局势动荡的最后堡垒,也是投资者保值升值、预防通货膨胀的重要选择之一,其在非正常时期的避险作用是其他商品及货币所无法比拟的[1]。
二、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的特性
保险投资是指投保人将资金投资于保险公司以获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有: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接型保险。所谓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承诺在每个寿险保单年度,在保障保单固有利益不变的前提下,按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益,将该险种当年经营盈余的一部分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客户的一种保单[2]。投资连结型保险是保额和账户价值随独立账户投资收益变化而变化的保险。一般每款投资连结险都会提供不同的帐户进行选择,帐户区别主要反映在投资领域(如基金、股票、期货、银行存款),账户资金投资比例不同,导致帐户收益和风险存在差异,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投资选择。万能寿险缴费灵活、保费可调,保险公司为每个保单持有人设立个人账户,保费在扣除管理费、死亡收费等费用后计入个人账户累计,个人账户利息每月进行结算。
(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
黄金与股票、期货、债权、外汇并列为世界五大主要投资品种,是构成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作为金融投资产品,黄金具有品质稳定且质地均匀、无须折旧、转移较快、交易迅速、全球通用变现容易的特点[3]。实物黄金投资是指持有金条、金币以及黄金首饰等黄金实物进行的投资,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以其显著保值避险的特点,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由于涉及到保管成本、鉴定费用等问题,需要买入和卖出的价差相对较大才能获利,因此,实物黄金投资可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一种。
三、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比较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的一般比较
以预期收益率来看,从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到投资连接型保险,三者的预期收益率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说风险相应地逐步增大。针对通货膨胀风险,投资连结险产品可以设计独立、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基金账户,供客户选择使用。但它与股票市场紧密相连,保单持有人承担的风险最大,与保守性投资———实物黄金投资的可比性较小。万能保险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由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人共同承担,所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万能保险每月结算利息、交费灵活、可部分退保等灵活特性,使万能保险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很高,而与通货膨胀关联的资产多数流动性并不强,因此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很难通过万能保险实现与通货膨胀相关联,在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方面,不能与实物黄金投资作比[4]。分红保险的投资渠道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最小。当投保人面临通货膨胀时,其损失可以由分红来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冲击。综上所述,分红保险与实物黄金投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二)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比较分析
1.收益来源的比较。分红保险的收益来源于保险公司承诺的保底收益与红利之和,其中红利来自于该险种的经营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5]。而实物黄金投资主要通过提金作为保底,对资产进行保值,可以通过买卖价差赚取利润。
2.流动性的比较。从流动性来说,分红保险一般是长期性保险,在保险期间,投保人若要退保,则被保险人不仅不能获得保障,退保金额也将小于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的投资将无法实现保值,所以说投资分红保险的资金流动性较差[6]。虽然实物黄金投资也是长期性的投资,但是“金银天生就是货币”,因此实物黄金在市场上的变现能力比分红保险强。
3.投资费用的比较。由于分红保险首年手续费几乎高达所缴纳保费的30%,续缴保费的手续费为续缴保费的5%。而实物黄金的费用主要为交易佣金0.2%和大约200元/年的保管费用。总体来说,实物黄金投资的投资费用比分红保险低。
(三)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和风险性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2005—2008年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和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收益率为例,进行两者的比较分析。
(1)由表1、表2可看出,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2005—2008年的平均收益率为8.85%,标准差为0.0437,离散系数为0.615。上海黄金交易所2005—2008年AU9999平均收益率为15.89%,标准差为0.1086,离散系数为0.6831。从平均收益率来看,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分红保险的收益率,而从标准差上看,分红保险的投资风险要低于实物黄金投资,也就是说,保险投资的投资收益更具有稳定性。
(2)由两种投资品的离散系数分析,可以看出实物黄金投资的相对风险略高于分红保险,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分红保险更适合于风险厌恶者。因为分红保险的收益绝大部分收益来源于利差益,也就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投资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即保险投资必须保证其本金安全返还,而且投资收益率应该至少等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现阶段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渠道有银行大额存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股票、国债、基金、债券、未上市股权投资等,这些投资渠道的安全性都相对较高,因此分红保险投资比实物黄金投资的风险性小。
2.通货膨胀因素下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如图1所示,在不剔除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分红保险的收益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稳步上升的,而实物黄金则有很大的不同,通货膨胀对其影响是很小的,其收益率的变化主要随着投资者对实物黄金保值信心的变化而变化。
但风险与收益始终相生相伴,2008年以来股市发生了强烈震荡,直接影响了投资保险的收益,投资类保险再次遭遇滑铁卢。
投资保险冷热有度
目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投资连接型、理财分红型、万能型和投资保障型等几大类投资分红类险种,不仅拓宽了社会投资渠道,开辟了保险市场空间,还疏导了民间资金的流动趋向。不论是投资连接类保险还是分红保障类保险,因其许诺的回报率明显高于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又免征利息税,一度被称做“旱涝保收”的险种,加之一些有失偏颇推波助澜的宣传炒作,使得此类保险一度出现了不俗的增长率,掩盖了潜在的投资风险,一些投资者多了热情冲动,少了理性思考。
所幸的是,经过观察比较,不少人变得审慎起来,科学冷静地通盘考虑,货比三家地对比选择,不再“扔进篮中就是菜”,使市场初步踏上了有序规范的轨道,这对维护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无疑是正确的。
险种面孔仔细端详
其一,投资连接类保险。该险种以份销售,定期保障,如身故可获得的保障以保额和个人投资账户价值较大者为给付标准。操作上采取第一年的保费用于费用和保险保障,第二年每份保费的20%进入个人投资账户,第三年每份保费的88%进入个人投资账户。这种保险由保险公司专业人士负责投资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定期向社会公布投资回报率。
其二,万能型寿险。该险种是在定期寿险基础上加上一个个人账户,其最低保证利率为同期两年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如综合投资日回报率超过五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部分以80%的比例计入个人账户,此外该险种还具备投资分红(即利差)的优势。
其三,分红两全保险。提供的保险保障至被保险人70周岁,给付身故保险金和到期给付保险金,红利则为现金红利,领取方式包括累积生息、抵缴保费、现金支付和增加保额。与传统保险险种相比,分红险种的好处还在于投保人除能得到传统保单规定的保险责任保障外,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即参加保险公司投资和经营管理活动所得盈余的分配。
其四,家财投资保障型险种。一般保险期限为5年,每份保险投资金为2000元。除了在保期内提供家财保额的经济保障外,每份保险投资金年收益率还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并将随着银行利率调整而增长。此类保险的好处在于,它不仅给予投保人家庭财产的经济保障,而且可用投资金的收益折抵保费,并能得到可靠的回报收益。
有了股票、基金池子里的钱,就不用准备保险了;有了全面的保险安排,不去搞投资也能“吃香喝辣”安枕无忧。对于保险和个人投资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出现这两种典型的误解。
股市红火引发退保“热潮”
一边是火,一边是冰。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最近的投资市场和保险市场,是再确切不过了。
一方面,进入2007年,我国居民的基金和股票投资热有增无减。仅仅是今年第一季度的A股新开户数就增加了500多万户,超过了2004~2006三年总和,证券公司门口出现排队开户的长龙。基金发行也是空前热销,基金销售的银行柜台前人满为患,许多城市出现“一基难求”的现象。
另一方面,记者日前从上海保监局通气会上得到的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保险市场出现近年来首次寿险业务退保大幅度增加的新情况,上海各寿险公司退保金支出共计18.2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90.71%。
推测主要原因还是与股票、基金市场的投资热潮有关。
与此同时,银行保险市场也出现负增长。一季度,银行保险保费收入27.86亿元,同比减少13.81%。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股市持续上涨,基金热销,储蓄替代类银行保险丧失了收益优势,导致居民购买欲望大幅度下降,基金取代保险成为银行渠道最主要的代销产品。
证券投资不能替代保险保障
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显示个人对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大大分流了保险市场的资金,不少市民头脑中也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能从股票和基金市场赚钱,那我就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资到证券市场中,尽量争取收益最大化。这样我以后买房、育子、养老的钱都不用愁了。”
其实,这种想法仅仅安排投资,不安排保险的家庭理财规划是很不科学的。如果是把已经买了保险保障的钱再通过退保方式转移到股票和基金投资中,就更不可取了。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部门的资深专家邱女士,也是中国证券投资市场第一代操盘手之一,她就希望通过本刊告诫各位投资心切的读者朋友们,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保险仿佛女儿出嫁时用来“压箱底”的那份财产,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动用其中的资金,任何投资工具都无法替代保险的强大保障功能。
比如,35岁的王先生和妻子、女儿过着幸福的生活,其中王先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王先生夫妇现在手中有10万元资金,如果100%全部投入于股票和基金投资中,未来可能可以将资产增值到15万元、20万元甚至更多,当然也可能亏本。股票和基金投资虽然有高收益性,但出现被套牢、蚀本的可能性也不小。一旦王先生或家人发生较大的意外或不幸状况,急需用钱来弥补家庭经济收入的骤减,或者要一大笔钱急救,那么股票和基金只能按照当时市价卖出,然后将钱用于生活。这笔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账户里有多少市值就只能弥补多少。
如果王先生能留出5%或者3%甚至更低的家庭闲散资金,也就是几百元到几千元的资金,去安排全家的基本人身意外、身故和医疗保障,那么家庭经济就会安全得多。比如,每年花500元就可以为王先生安排25万元左右人身意外保障,每年花400元左右就可以为王先生安排20万元左右的定期寿险保障。
所以说,证券投资部分的资金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在危急关头只能“以一当一”,如果强行割肉平仓甚至连“一”都当不上;传统寿险上投入的资金却能起到“以一当一千”的作用,通过每年投入一点小钱,获得尽可能大的家庭保障。
邱女士解释说,在还没有安排家庭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或者任何一个个人而言,都不应该把所有的家庭资金都投入股市、基金等投资工具中。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五大需求中,安全是第一需求。在个人家庭理财金字塔中,保险保障就属于最基础的第一层面。先安排基础保障,再考虑各种投资,千万别拿投资代替保险。
拿保险替资也不对
眼下,还有一部分人试图把购买保险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甚至通过购买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来作为家庭投资的主要工具。这种做法也同样不可取。
保险不能成为等同于理财,更不等同于投资,它只能是家庭理财规划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只是家庭理财规划中的第一步,不能代替投资。
因为买保险、炒股票、买基金对家庭具有不同意义,不可混为一谈。
比如,传统保险你投入1元,只会在你发生意外、身故、生病等危险之后,可以及时给予你1000元的补偿,但如果你不发生约定的各种危急保险事故,你可能一直拿不到钱,每年的保费就消耗掉了,或者只能在退休或死亡后才能拿回曾经投入的保费。
新型的投资理财型保险(如万能险和投连险)则是你投入1元,其中2角存在保障账户中,另外8角进入投资账户,一旦发生意外、身故等保险事故,可能赔给你1.05元。在平平安安状况下,想要退保拿钱,那么可能拿到1.2元上下。
而如果你花1元钱买股票和基金(当然实际上这点钱买不到,我们仅仅做个比例参考),那么一旦发生意外、身故、生病等危险情况,只能把股票和基金卖掉,此时我们可能获得9角,也可能获得2元。
一、投资型保险的产生
投资型人寿保险源于欧洲,开发投资型保险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寿险产品的竞争力。进入20世纪中叶,受通货膨胀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纷纷寻求创新之路,而保险公司的传统的固定预定利率的长期寿险保单则缺乏竞争力,导致长期寿险保单持有人纷纷退保,造成保险公司资金外流,使保险公司受到严重冲击,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各保险公司开始研究开发投资型保险。近20年来,投资型保险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一些投资型保险发达的国家,其保费收入已占到寿险保费收入的30%-55%.目前,投资型人寿保险产品已成为各国寿险业同其他金融业竞争的有力工具,并日益成为未来寿险业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我国的投资型保险是在保险市场尚未成熟,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商品消费水平不高,保险竞争不十分激烈的背景下推出的:
1.寿险业的长足发展与严重的利差损包袱,是推出投资型保险的直接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寿险业发展迅速,其中2000年寿险保费收入977.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62.5%,2001年达到1423.97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67.51%.伴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内控制度日益健全,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营能力、风险驾驭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显著增强。而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不包括2002年2月21日下调),寿险公司由此蒙受了巨大的利差损失,按照5%的回报率计算,寿险公司的潜在利差损高达千亿元以上。为扭转这种不利状况,各保险公司纷纷从传统业务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投资型保险在内的各种新型寿险保险应运而生。
2.人们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和保险竞争的变化,是投资型人寿保险面市的动力因素。近几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人们的资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既希望有较高的人生风险保障,更希望得到投资收益,而传统的单纯保障型寿险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双重需要。此外,保险业的竞争已从区域性竞争转向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竞争,人才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保险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和经营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保险业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了适应需求和竞争的变化,开发投资型保险等新险种就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为推出投资型保险带来了契机。为适应入世需要,国家放宽了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保险资金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中国保监委又出台了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允许保险公司购买铁路、电力、三峡工程等企业债券;同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保险公司可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允许保险公司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经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上认购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从而使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展。这些不仅为投资型人寿保险的面市提供了宽松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而且为投资型人寿保险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投资型保险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投资型保险在国内的出现,引起了包括保监委及金融证券业高层的高度重视,成为近两年来国内保险业关注的热点。投资型保险既是对我国保险业的一次挑战,同时也给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投资型保险对我国保险业的挑战。我国恢复保险业务只有20多年,保险市场尚未成熟,相应的政策法规还不很完善,资本市场很不发达,金融工具有限,资金运用的规模与灵活性均不够,各种法规正处于完善过程中。而投资型保险要求有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配套的投资工具和税收政策作支撑。因此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多方面挑战。
1.对寿险营销的挑战。首先,投资型保险对营销知识和销售队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投资型保险虽然弱化了精算技能的要求,但计算机系统及现代技能的要求提高,销售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证券及相关金融知识,成为客户个人和家庭的理财顾问;另一方面,投资型保险的销售过程实质上融合了各家保险公司的信誉、品牌、投资、综合实力、业务人员个人的素质及知识和保险本身的特点,要求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知识结构优良、适应能力强的保险人,要求对客户的管理方式必须由过去简单的售后拜访,转变为提前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顾问等服务,要求营销和服务手段的技术投入和含量要迅速提升,这对所有的销售人员来讲,无疑是最严峻的挑战。其次是对销售模式的挑战:寿险公司业务员以往极富情感色彩的推销手段将逐渐被客观、翔实的保险投资功能叙述及投资风险、投资渠道等金融理财知识介绍所替代,这对长期以来经营传统保险型保险的我国寿险公司来讲,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2.对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挑战。投资型保险的客户群分布与传统型人寿保险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对投资和风险理念有一定认识和经验,收入中等偏上的公务人员、企业白领、教师、律师、企业主等是此类保险的最佳客户,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理论、社会文化素养,而寿险销售人员在这些方面与他们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高自身的水平,是寿险销售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3.对寿险经营者的经营方向和应变能力的挑战。投资型保险的出现,使经营绩效更加依赖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开放程度和规范程度。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投资型保险的稳定发展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与国家的税收政策、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及保险监管机构的积极引导密不可分。而且,投资型保险要求寿险公司经营行为趋向长期化,经营重心向改善保险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等方面转变。因此,如何理解和运用国家政策,及时转变经营方向,增强应变能力,这对我国所有的人寿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4.客户自我保护意识的转变。保险公司投资运作的公开、透明是投资型保险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客户坚定消费信心的根本保证。随着投资型保险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要求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必须不断提升,这对风险意识不强,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培育的我国广大投保人来讲,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5.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和信誉风险较以往增加。保险公司经营投资型保险,不仅涉及资金运用问题,而且涉及投资收益的分配,因此其对宏观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强,通常要在低利率环境、优惠的税务扶持及多项法规,包括保险法、证券法等的配合下才能得以发展。销售投资型保险有别于传统险种带来的风险,根据国外经验,投资连结保险的运作成本一般为传统产品的两倍左右,这对保险公司来说难免产生资本方面的压力。此外,投资型保险将面临来自金融界其他行业的竞争和挑战、投资失误、销售误导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形象。调查发现,接触过保险的受访居民中,只有6.2%认为国内保险公司的诚信态度好,76.5%认为一般,甚至有17.3%认为差;对于服务,7.4%认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娴熟,84%认为一般,8.2%认为生疏;对条款的解释,13.1%认为清晰,69.4%认为一般,17.5%认为模糊。因此,投资型保险的风险表面上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共同承担,实际上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6.对风险规避机制的挑战。一度火得烫手的投资连接保险,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股市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受到广泛关注。2001年9月29日,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保监委就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公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期限一般都比较长,一年两年的业绩不能反映产品的回报率。入世后,尽管投资型保险长远前景看好,但投资型保险必须有相应的风险规避机制。因此,能否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风险规避机制,保证投资型保险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挑战。
7.培育健康、稳定的消费市场,将成为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共同课题。投资型保险使客户对未来的投资回报成果抱有极大的期望,消费者对投资回报率的高预期心理无形中对保险公司正常的投资运作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都将面临一个共同课题,即普及金融投资知识,倡导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和看待现阶段市场的投资回报业绩。
(二)投资型保险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机遇。尽管投资型保险目前还没有成为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各保险公司经营投资型保险也面临许多挑战,但投资型保险必将全面促进我国保险业的深刻变革,推动保险业发展。
1.投资型保险必将促进我国保险经营方式和竞争方式的转变。据统计,自1999年11月底平安“投资连结保险”在上海率先亮相后,迄今已扩销到北京、南京、杭州、广州、深圳、重庆等30多个省会及中心城市,首年度保费收入达11.2亿元。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安联大众、金盛人寿、友邦等中外资寿险公司,也纷纷在全国各地推出投资连结、分红、万能等新险种,并在短短两年间成为最受客户欢迎的保险。
投资型保险大多具有保障和投资双重功能,必然会引发我国寿险业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经营方式和竞争方式的转变,将寿险业的竞争引向深入,其中最明显的是各寿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寿险公司已从原来单一的价格、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企业制度、管理水平、投资策略、服务手段及人才等深入的、高层次的全面竞争,有助于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竟争力。
2.寿险经营者经营方向的转变。投资型保险的推出是我国寿险经营方向的重大转变,说明我国寿险业已开始瞄准国际保险市场,标志着我国寿险业向改善保险结构,提高内部管理和技术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于投资型保险在营销和经营上与传统保险不同,以往以人串街走巷、情感宣传为主的销售模式,逐渐被客观、翔实的保险投资功能介绍和投资风险、投资渠道等金融理财知识的讲解所替代。这些转变为各保险公司提高技术标准,努力实现保险的国际标准化,开发更加灵活、透明的新保险,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保险和投资需求方面提供了机遇,对加快我国保险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展,保险公司的实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4月,中国保监委批准“投资连接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基金的比例,最高可达到100%.对偿付能力强、资金运用较为规范的保险公司,将允许按一定比例进入股票二级市场,允许保险公司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代客理财业务。可以预见,投资型保险为保险资金大规模介入基金市场提供了契机,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还将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将成为基金市场中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宽,将有利于改变保险公司的资产结构,拓展利源渠道,促进企业经营理性化和规范化,推动管理科学化进程,逐步增强企业实力。
4.促进保险创新和投资市场的繁荣。投资型保险的推出,使寿险业不仅具有一般保障和定期给付功能,而且有利于促进寿险业金融功能创新和寿险产品金融证券化,寿险业已不再是保障而是趋向为客户投资理财。由于保险公司聚集的资金规模大、投资队伍专业化强,加上在市场投资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都较为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客户个人投资所存在的风险,从而使客户和保险公司都能“双赢”,这对投资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必将起着积极作用。
5.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市场逐步规范。由于投资、税收政策、资本市场运行等信息与投资型保险的经营绩效紧密关联,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寿险公司长远发展,因此各保险公司的经营决策更加重视对国家相关法律和宏观政策的分析研究,重视其对寿险经营的影响。人们开始行使对资金运作、费用收取、帐户价值、价格计算等项目的权利。在投资型保险走进千家万户之时,无论是监管机构、寿险公司,还是广大客户,都表示一个共识,希望加强法制建设、普及金融投资知识、倡导风险防范意识。这些要求必然会促进我国保险立法建设及居民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寿险经营者的经营理性化,进一步推动我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热。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布莱克,等。人寿保险(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