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培训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但经营环境变得复杂多变,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构建知识型企业是大势所趋。知识经济带来了经营管理方式剧烈变化,企业管理也从单纯的注重效率提升转向了组织适应能力的发展,从侧重内部流程转向适应外部环境。
随着人力资本、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是共识。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挖掘员工内在潜能,即不断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而这主要通过企业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机制来实现。如何结合先进和科学的培训发展理论,构建适应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培训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
企业要基业长青,育人非常关键,需要以使命感的方式去做人才工程,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工程的有效支撑。人才培养体系中培训体系是关键,在建立培训体系过程中,需要认识并理解企业培训本质,梳理并建立培训管理流程,打造良好师资队伍并健全评估制度,以企业发展、岗位工作和员工需求三者为中心识别培训需求,最终建立起矩阵式的培训课程体系,帮助员工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如何构建企业的立体培训体系,在此以笔者公司的培训实践为例,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
一、搭建企业培训体系架构
打造好企业的立体培训体系,必须搭建好企业的培训体系架构。培训体系应来源于企业发展战略,立足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培训体系框架首先要建立坚实的基础——培训管理体系,以制度、机制和流程规范培训的管理,对培训的相关环节形成保障;其次是搭建好培训体系的支撑: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师资体系和培训评价体系,将各种培训资源落实到培训的四个环节:需求、计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以上述基础和支撑建立的培训体系,才能构成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工程,进而支撑企业的人才战略,并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切合。
二、建立规范、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
完善的培训体系应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日常培训工作纳入常态督察活动中。根据培训体系大厦模型(见图1),建立完善的、易理解和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包括:培训日常管理制度、培训流程与过程管理制度、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不同培训形式的管理办法以及内部培训师的管理制度等。
1.培训流程与过程管理制度
针对培训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与执行,直至培训效果评估与转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规范各环节的作业方法,以打造一个顺畅、有效的培训管理流程,包括培训需求调查管理、培训计划管理、培训实施管理、培训评估管理、培训积分管理、培训档案管理、培训系统操作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
2.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
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能对培训工作起到导航标的作用。为做好培训工作,企业应完善与培训相关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在健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奖励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优先培训和重点培训。
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可以分为员工层面和部门层面:第一,为了保证员工掌握岗位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培训的参与,设计培训积分管理、培训考勤管理等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员工培训后在岗位中的能力与绩效提升,设计岗位能力管理、晋职培训管理等管理制度;为了加大培训师的吸引力,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设计内部培训师管理、培训课酬管理等管理制度。第二,为了让各部门的培训工作持续进步,设计优秀培训部门评选等管理制度。
3.不同培训形式的管理办法
企业同时还应鼓励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培训方式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内部培训模式,如OJT(在职培训)、外出培训、外请专家讲授、出国考察,以及学历教育等,并针对性设计不同培训形式的管理办法,如在职培训管理、入职导师管理、外训管理、内训管理、出国培训管理、个人进修管理等规章制度。
三、打造领域多元、实践育人的培训师资体系
企业的培训师资体系一般由内部和外部师资组成,内、外师资结构图如图2所示。
1.内部培训师
企业的内部培训师可以分为高级培训师、中级培训师和初级培训师,并对每个级别讲师进行定位和赋予相应评定标准,除此以外,企业还需要培养大量的OJT培训员和一般培训员。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优秀课程评选、OJT优秀培训员的评选以及其它优胜劣汰机制,不仅可以使内部师资的素质和授课水平不断提升,还可以成为员工职业发展与晋升的重要渠道。
2.外部培训资源
企业除了内部培训师外,还需依托外部的培训资源。对外部讲师的要求应当把握两个基本思路,即拓宽选拔渠道和严格培训讲师的选聘标准。大学专业讲师和教授是重要资源,而专业培训结构和行业内标杆企业管理者等也是外部的理想资源。对于外部培训资源,应当重点评估其服务企业的相关性、课程教材的适合性及实战性,而在与其共同设计企业培训方案时,可与企业领导、管理层探讨经营与管理方向,以提升组织的能力,使外部培训师起到培训和咨询的双重作用。
3.企业内部培训师应具备的能力
对于内部培训师,其选拔、管理是重点,而其具备的能力要求,则是其中的核心,应重视培训师如下几方面的能力要求:
(1)要有企业相关的经历或专业知识。企业内部培训师应具备企业的管理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否则在讲授课程时就很难把握知识运用的重点,也很难跟学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降低培训效果。
(2)要有教授内容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讲授内容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条件,外行指导内行会有不小的问题,培训师必须要在所授课程的领域有资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
(3)对要培训的课程也应该有相关的经验。企业的运作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经验也许能在理论上能够对问题解释清楚,但对于具体业务的操作常常会缺乏实质性或常识性的知识,所以在选择培训师时有相关的经验是必要的。
(4)有讲课的经验和技巧。良好的表达和沟通技巧是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现场学习氛围的重要方面,企业的学员是成人,大都具有一定的背景或经验,更需要讲师在此方面能够吸引或让学员快速进入状态。
(5)熟悉各种教学材料与工具。培训师要有编写PPT能力,会使用投影仪等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企业培训必须要使用现代化的培训设施,以使培训课程对学员更具有吸引力,培训效果更完美。
四、建立基于企业发展需求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
为了能给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并设置了矩阵式培训课程体系,合纵连横,满足了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员工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示例见图3所示。
为了提高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培训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培训课程开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以能力为中心。企业培训的目的是改善目前行为,提高被培训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最终绩效,所以培训要以提高员工能力为中心。第二,相关性。所有培训课程开发必须要和组织的发展要求紧密联系,和岗位及工作要求相关,并适度兼顾组织的发展战略要求。第三,前瞻性。企业的发展要保持超前的思维和市场的前瞻性,员工的培训要跟随企业的战略,因此企业的培训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组织成员有新思想、新知识。第四,针对性。依据企业各部门业务特点的不同,在不同时期由于其发展目标、任务不同而有不同的培训需求。不仅如此,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也要设计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培训目标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这就是培训的针对性。第五,实效性。培训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岗位工作能力,进而促进业务及组织的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强调实效性,使受训者在学习之后有用、能用、会用,用后有效果。第六,经验共享。每个受训者都是有一定知识和经历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会使培训的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组织实施中一定要把受训者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营造开放宽松的氛围让学员之间得到更多分享。
五、多层级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许多企业培训往往“重培训不重评估”,没有将培训评估环节对于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绩效改善方面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也没有重视培训评估环节对以后培训的促进和完善作用,因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培训循环。在此以最常用和最经典的柯式评估模型为导向,设计培训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的研究,最早是Kirkpatrick 1959年提出的四层次模型(简称柯式模型)。这四个层次分别为:一级评估即反应层评估,这是培训评估的最低层次,主要了解学员对于培训项目的看法和实施的主观感受;二级层次即学习层次,主要评估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技能;三级层次即行为层次,一般由上级、同事、下属、专家或客户等观察学员经过培训后,行为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是否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之中;四级评估即结果(绩效、效益)层次,这是培训评估的最高层次,主要是对学员经过培训后,个人绩效以及组织绩效的提高程度进行评价。
企业为保证培训实施后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发现优缺点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多采用该评估模型进行相应的培训效果评估,同时还需要结合其它多种形式,如项目课题制、学习捆绑制、成果汇报等,将学习的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培训评估具体实施见表1:
除了对培训课程进行效果评估外,更需要从评估学习和发展系统整体有效性,对整个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培训体系的完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员工、企业绩效以及培训满意度与各种培训效果,对培训方法与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实施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六、打造培训体系效果的保障
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设计和实施,可以将培训转化为实效。如果要使培训生根落地并长久生效,就需要培训后的保障,那就是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衔接。
企业需要遵循“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的用人思想,需要建立良性的内部流动机制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每个员工都可以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赢发展。要想实现此目标,需要培训来帮助,让员工在选择这些岗位前能够通过培训让自身具备相关的基本条件,而在进入新岗位之后,也需要有培训去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胜任该岗位。同时,培训体系要落地,帮助员工通过培训提升达成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非常重要,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也是培训体系效果的最终保障。
关键词:国企、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适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培训内容停留在简单的基本技能培训上,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的中长远规划和分阶段计划,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和反馈,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未能很好地与员工本身的需求相结合
培训计划没有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员工本人的意愿、员工个人的素质,“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中,有时为了凑人数把应该参加甲理论培训的人送去参加乙理论的培训,使培训的知识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除了投入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职工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职工不愿培训,躲避培训的现象严重。尽管有的培训计划安排得很详细,由于缺乏一套培训与岗位(工资)晋升、晋级相联系(不培训或不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得上岗)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职工培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5、培训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
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职工的现场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也不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往往满足于从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中抽调任课,由于其自身工作任务重,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应付式”的教学比较普遍,很少有企业与大专院校和企业联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和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
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构建对策
根据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思路应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概念才开始提出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海尔的成功在于它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规划、战略、市场销售,等等。但是,海尔人认为,培训也是竞争力,并建立了以价值观念培训为基础、以实战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良好的培训环境做保障、以个人生涯培训促发展这样一种人才培训机制。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都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培训无疑是知识转化和传播的最佳途经。国有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地位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是搞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前提。
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人
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还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认识到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收的,而且回报更高、更为重要、更为长远和更有意义。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欠账太多和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应考虑提高培训费的提取比例,并实施国有企业“两高”人才培养计划。
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先进企业或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2)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哪些员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能培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了解上一次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员工存在哪些问题,为制订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是完成培训目标、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计划要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二是培训计划要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兼顾企业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三是要注重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之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四是企业培训计划应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培训计划同时成为可提升员工的发展计划五是培训计划必须建立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防止盲目性。
由于我国目前培训经费只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制定堵训计划的同时,必须认真编制培训经费预算。可以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一方面要切实满足保证员工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培训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4)实施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关键。再好的计划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实施便没了意义。培训计划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还是组织外出培训二是确定培训内容——要保证其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训的考试考核四是学员的管理等。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受培训的员工是否达到培训目标进行评估。这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从企业角度去评估。看企业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这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来测试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4、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它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为此,二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创新的本源所在。包括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关键词: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力
一 、引言
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能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员工的思想素质,提高工作技能,培养科学工作习惯,产生更大的绩效。近年来,许多企业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素质,造就出了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的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人力资源部门,尤其是培训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本文通过研究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企业培训体系的一些对策。
二、当前企业培训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培训不重视
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上不重视培训,而且培训观念比较落后。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对员工上岗前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纯属于一种消费过程,并不能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很明显,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没有仔细分析通过培训能给企业带来的利弊关系,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对于企业来讲,开展员工上岗前的一系列相关的培训是对员工负责也是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对其进行上岗培训是对员工潜力的挖掘。企业培训运用的好,将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异想不到的效果。相对于企业其他方面投入而言,这种投入更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个人带来实惠,并且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员工技能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给企业带来无穷无尽的活力,有利于解决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培训脱离企业的现实
许多企业在开展培训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培训目标的脱离了企业的现实。其培训的目标不是企业需要什么就去培训什么,而是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企业对培训的需要缺乏积极深入了解而盲目跟风,一味效仿别人的培训模式,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喜欢过分地追求流行化,盲目崇拜国外的培训教师和相关的课程。还有些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营状况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有些企业在培训的过程中不知道应该培训谁和培训什么内容,怎么样进行培训,也不清楚培训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好处,没有真正理解培训的意义。其次是培训内容老化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不少企业培训仍沿用传统教材,没有及时开发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要的新教材,新资料和新的培训专业人员。企业对世界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导致企业培训仍停留在原地,没有寻求新的培训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另外,还有不少企业把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学历培训上,而把对员工进行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的培训放在次要位置上,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受训者本身存在问题
1、受训者对企业忠诚低
企业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与知识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由于员工素质的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也产生很多现实问题,如有些员工过分追求物质回报以及各个方面需求的增加等。这些过分的追求使员工丢失了工作的积极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满足自己的追求欲望上。此外,企业之间也存在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企业可以利用经济等手段把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吸纳到企业中,为企业发展服务。此时,受训员工若对企业不满,经过权衡就有可能随时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选择更好的企业去发展。
2、受训者存在投机心理
有些员工把企业培训看作是一种任务,仅仅走走过场,在培训中不认真学习。还有些员工一味关注的是能为他们带来政治、经济利益的文凭或证书,而不注重实际知识技能的研究学习,把实现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看的很重,而个人能否为企业多创造一些效益好像与他们无关,甚至有些人还回避此类问题。
(四)企业培训模式传统,培训方式单一
许多企业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还在引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只注意抓住教的一方,而忽视了学的一方。企业只关注学员吸收了多少知识和资讯,至于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不在其的考虑范围之内,企业认为这是在工作中培养的事情而非培训的责任。企业没有真正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脱节,培训与生产经营的脱节。
鉴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培训不单单是传统的培训模式,还要包括引导员工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员工以学习知识技术为目的,广泛开展相关知识学习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
三、构建企业培训体系的对策
(一)改变企业落后的培训观
改变企业落后的培训观,首先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来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观念。企业要舍得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要把这些投入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培训的机构,从根本上夯实培训的基础工作。企业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金投资相比,企业培训的投资周期比较长,回收利益相对要晚一些。但是企业不仅要顾眼前的利益,更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培训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培训的受益者包括员工、企业和社会。
因此,通过企业培训,对于员工来说,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工作效益,就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往往意味着收入的增加以及劳动条件的改善;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技能提高之后,工作效益和生产产量会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也会得到改善,生产成本当然会得到降低,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对于社会来说,提升员工素质,使得企业获得其所需人才,这不但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企业培训结合企业的需求与员工个人发展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进行人员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全面掌握现有人力资源数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可能性有多大,得出现有人力资源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求。企业从而可以确定哪些人员需求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同时,根据员工对企业的作用,可以把员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员工,员工拥有企业特需的特殊技能;第二层次是技术型员工,员工拥有各方面技能是较独特性的;第三层次普通员工,拥有普通的技能。不同层次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企业培训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还要兼顾不同层次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
(三)重视培训效果评估
要实现科学地评估培训效果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充分认识到培训结果不仅与培训活动的最终环节有关,还与整个培训过程息息相关。因此,树立全程评估的理念,即做好培训前的评估,以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培训中的评估,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进行并为科学解释培训效果提供可靠的资料;做好培训后的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合理性判断,总结培训经验,从而完善培训机制。第二,选择合适的评估形式并正确实施,确保评估的信度与效度。如用笔试或访谈的方法考查员工的知识掌握情况,用现场观察或直接领导评定的方法考查员工的行为方式或技能掌握情况,用访谈或态度调查的方法考查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或工作态度等。
除此以外,企业还要积极培育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一方面,要提高各级管理者的支持程度,积极提倡将培训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比如,与受训员工讨论如何将培训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并奖励运用得好的员工。另一方面,测量已经运用到工作当中的培训内容的数量、频率、难度等,即了解实际的实践机会有多少,再根据测量结果完善培训内容或者工作环境。
(四)创新企业培训模式
在市场日益竞争的环境中, 传统式培训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还需要创新培训模式。第一,培训机构的选择。培训机构的综合实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由挂钩定点的培训机构来办班是传统的培训机构选择方法。现在,可以面向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学校公开招标,让更多更好的培训机构参与到企业的培训工作中来。企业实施培训的过程中,通过提高考核满意度要求,增加考核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不断完善对培训中标单位的考核。第二,师资力量的选择。企业在培训师资力量的选择上,要注重内部培训师与外请培训师相互结合。内部培训师能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进行培训,而外请培训师能够为大家带来新技术、新方法。通过二者的授课互补,不断丰富受训者的培训内容,避免使用同一种类型的培训师而造成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固化。第三,培训课程的安排。培训课程的具体安排上,要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即在培训的过程中,根据培训目标, 设计并开展能够培养团队意识、锻炼工作能力的活动。第四,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形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团队,积极组织开展与学习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自上而下的学习成才风气,实行知识管理,使知识能够快速有效、最迅速地被员工所掌握并且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结论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员工已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而培训开发是将人力资源从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开发人力资源,加大培养人才力度,提高培训创新的有效性,让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努力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实现企业打造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综合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及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瑞永.培训管理制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2]赵勇辉.企业员工的培训[D].湖南大学,2009,(11)
关键词:酒店;培训体系;认识与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酒店业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无尽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酒店业的各种硬件设施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先进,大城市里的星级酒店基本上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但是,仅仅在硬件方面保持高水平还是不够的,酒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同样会影响酒店的整体水平,因此酒店培训体系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一、酒店培训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观念落后,对培训缺乏应有的重视
部分酒店管理者的观念相对落后,没有看到培训给酒店带来的长远利益,还是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仅如此,目前酒店一线员工很不稳定,流失率比较高,这样的情况也使得酒店管理者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另外,一线员工在酒店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选择离开酒店。
2.员工积极性不高
众所周知,对酒店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对员工当前职业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也同样可以为员工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来说,有些酒店员工因为素质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他们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受训的员工因为酒店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培训的态度不认真,觉得理论没有实际操作重要,积极性不高。
3.酒店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员工被安排到酒店服务的一线岗位,因此从事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的配置就显得过于稀缺。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只能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或者酒店培训仅仅只能针对新来员工,只要这些员工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就不再培训,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酒店为了对员工进行培训,只能通过外请培训师的方法。我们在经营酒店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突况,例如:接待人员在接待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失误,或者由于某个突发事件,酒店受到了差评等这样具体的问题。此时,酒店的管理人员才意识到要对酒店员工进行培训,以应对相应的问题。酒店一般会对这类的培训进行一到两天的时间,针对具体问题和错误进行培训,这类培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当酒店遇到别的问题的时候,再对别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这种突击培训没有系统性,只能应付短期问题。
二、构建酒店培训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管理者转变观念
不论什么行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都是有利无害的。通过培训,不但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能提升酒店的形象,从而使得酒店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因此,酒店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从培训浪费资金的观念中跳出来,重视酒店培训体系的建设。酒店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培训不仅能推动酒店的发展与壮大,能帮助构建酒店独特的文化,而且使酒店更具竞争力,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2.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员工之所以缺乏参与培训的热情与动力,一方面是因为部分酒店员工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明确的规划,他们工作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选择退出这个行业,所以他们并没有进一步接受培训的动力。另一方面,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线员工认为只要掌握一些技能就可以在酒店稳定工作,另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则认为培训没有实际经验重要。因此,在建立酒店培训体系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培训时,负责培训的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多加入一些拓展类的活动或者参与性高的讨论和游戏等,让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3.健全科学规范的酒店培训体系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只有培训,而没有完整健全的培训系统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目前我国酒店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从酒店本身的情况、培训对象以及工作内容三个方面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在培训内容上,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应付问题的培训方式,从而把培训转向综合性、全面性的培训,由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转变为提高员工的全面综合素质,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让员工有努力工作积极接受培训的动力;第三,酒店管理者还需要专门加强对培训师的培训,多派酒店的专职培训师参加外部的相关培训,让他们充实培训知识和培训技巧,从而使酒店培训体系更完善。
三、总结
综上所述,酒店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该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从而增强酒店的竞争力与实力,使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构建科学有效的酒店培训体系时,需要从培训目的、培训策略、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投入力度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酒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培训,提高酒店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在运营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显得越发突出。一方面,企业在业务地域和领域上的快速发展,使其对适用人才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行业内管理知识、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不断革新,需要企业员工不时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此外,员工在从业过程中相较于以往对自身的学习成长机会也更为重视。因此, 个良好的内部培训体系对于建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建立并完善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特色的内部培训体系?下面,笔者将基于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航二”)近年来在内部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以往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困扰
为更好地探索构建新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切实符合员工成长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四航二于2010年对以往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发现以往员工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扰,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共性。
培训系统性较差。以往对员工的培训计划编制、培训组织、训后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均有所欠缺,不成体系,导致员工培训规律性不足,效果难以掌控。
工学矛盾突出。以往员工培训是本部统一组织资源,项目部派人参加的模式。因施工企业具有生产流动性的特点,同时受履约压力的影响,时常造成项目部中想要获取培训的员工无法参加的现象。
培训针对性不强。以往组织的外部培训课程较为大众化,对基层员工实际需要的,特别是能够指导现场施工管理的培训比较欠缺。
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联度较弱。以往培训更多的是引导员工对现岗位业务知识的学习,从内部各岗位序列纵向来看,课程设计得不够系统,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联度较弱,导致员工对自身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各发展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度不高,因此员工通过培训学习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主动性不强;同时,员工在晋升初期往往缺乏准备,不能较快胜任新岗位。
近年来培训体系优化实践
针对以往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近年来四航二基于流程管理的思维,通过三大措施的实施,逐步完善和优化内部培训体系。
规范并完善培训实施体系。在对培训实施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四航二遵循着培训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及优化的PDCA循环,通过各环节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培训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四航二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思路是:在对员工自身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归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公司战略需求、岗位资源需求、岗位资质供需差距及员工绩效考核后的改进目标,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出年度培训计划。
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过程关键点的控制保证最终输出计划的科学合理。一是确保培训调研在公司范围内的全面覆盖;二是对不同层级员工制定针对性调研问卷,从不同角度了解、把握公司实际培训需求,使得培训能够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部门绩效目标以及公司的战略进程;三是将员工培训需求与公司掌握的培训资源进行正确匹配;四是在培训计划初步制定后将其反馈回各单位进行纠偏,确保最终计划的准确合理。
规范培训实施流程。为提高培训实施的效率,四航二对员工培训的组织实施流程进行了规范。严格按照“确定培训课程、约请师资、确定参训人员、下达培训通知、培训场地准备、学员登记、培训过程监控、组织培训评估与考核、记录整理与归档”的标准流程开展培训。
培训评估及体系优化。为及时掌握员工学习成效和培训体系运转状态,以便对培训体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四航二构建了训后三级评估机制(如表1所示),其中,通过级评估,能够较好地掌握讲师授课、课程编撰以及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二、三级评估的实施,则能让公司准确把握员工学习成效和知识运用情况,将评估结果反馈至来年的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促使员工经由培训得到针对性的持续提升。
构建内部培训资源。通常来说,企业内部并不会缺乏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经验的骨干员工,如能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送达项目部传授、分享给其他员工,则能很好地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培训中工学矛盾突出、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
基于上述认知,四航二于2010年起积极培养内训讲师、开发内部培训课程。选取各业务领域2到3名骨干员工组成内训师队伍,并与外部咨询机构合作,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内训师培养“23211”模式(如表2所示),打造优秀的内训师队伍和课程库。
所谓“23211模式”,是指以课程开发形成和不断优化为主线,在课件包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训练和辅导的形式,提升和巩国内训师课程设计和讲授技巧两个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流程步骤。
推进员工学习地图建设。为给员工的职业发展及针对性培训学习提供指引,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同时确保员工的成长符合企业发展所需,四航二于2014年起积极探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流程化培养,推进学习地图建设。
员工学习地图的构建主要通过“岗位序列梳理一能力建模一培训内容设计一体系建立”的工作流程,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及关注重点如下。
首先,企业需通过岗位梳理,合并内部工作职责相近的岗位,形成岗位族,并结合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各岗位族的职业发展通道,从而形成岗位序列。岗位序列的制定,能够大大降低课程库的冗余重复以及学习地图规划的复杂程度。四航二员工的岗位序列发展有两大途径,一是基于管理角色转变的行政发展通道,二是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技术发展通道。
其次,组织岗位序列中各层级员工代表对各岗位的KPI进行梳理和确认,并据此明确该岗位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和能力应分为维持类和发展类,维持类是员工胜任此岗位需具备的,发展类则是员工在职业发展下一阶段所需拥有的。
再次,依据梳理出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结合公司所掌握的培训资源,由各层级员工代表筛选出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方式,并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与分级,形成各职序的专业技能类学习内容以及较通用的管理培训类学习内容。
最后,汇总所有的学习内容,根据员工不同岗位序列发展路径的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新员工学习内容、普通员工学习内容、管理路径学习内容、专业路径学习内容,并按照职业发展路径形成相应的晋级包。至此,则可形成清晰完整的企业学习地图。
培训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点。就现阶段而言,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需加快对适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运用流程思维,构建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企业培训体系,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 技工培训 富士康集团 培训规划
1 引言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知识、技能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才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而我国现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社会公众对人才的追求目标是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白领”、“金领”,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规律。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招生扩了又扩还供不应求。而同期中专和职业高中达不到招生计划数,有的学校就因生源不足而停止招生。这就造成了在我国众多行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各制造企业都在着力构建自己的技工培训体系,富士康集团的技工培训体系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
2 富士康集团技工培训体系内容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全球500强企业,是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成长最快、评价最高的国际集团,富士康的快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人才培训体系。“人才本土化、人才科技化、人才国际化”是富士康集团挑战21世纪的人才经营策略。富士康集团对于其内部技术工人的培养与培训具有一整套管理实施系统,该培训系统的实施为富士康集团的“选才、育才、用才、留才”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1) 技工培训目的
富士康通过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员工掌握生存之道。富士康集团的技术工人通过培训能够真正掌握技术,即使离开富士康,他们的技术也能够为他们赢得生存空间。
2) 技工培训方式
富士康技工培训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为:内部授课、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培训相结合,且实践操作培训为主,实习工人们在生产线上边生产,边培训。员工通过在产线上的实践操作可以直观地接触生产,能够在短时间里适应生产操作。外部培训是委托培训机构帮助其招聘新员工,再由培训机构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3)技工培训流程
富士康对于刚招聘进入公司的新技术工人,一般的培训流程是,首先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培训:思想道德、业务知识、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等,岗前培训一般维持一周;结束岗前培训后,即进入产线培训,工人们将被分配到生产的第一线,有公司为新员工安排熟练工帮带,实行“师徒制”,采用“一带多”或“一带一”的方式,在生产线上,新工人在熟练工的带领帮助下能够尽快熟悉生产技能,尽快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4)技工培训的考核
员工每次培训后的考核都由人训部组织,人训部通过以卷面考试和实践操作的形式来测试每一名参加培训的员工,员工们的考核成绩将会被保留,作为以后晋升的依据。
5)技工培训阶段
富士康技工培训分三个阶段:岗前、岗中、岗后培训。岗前培训:以课堂的形式对新入公司的工人进行书面培训,包括了思想品德、生产操作、规章制度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卷面考核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与控制;岗中培训:通过岗前培训的员工进入生产线后,公司将安排熟练技工以师带徒的方式对新员工进行帮带,而新员工的表现将由帮带他的师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将被保留作为考核甚至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岗后培训:组织员工在工作之余寻找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配合部分案例分析,让员工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反过来结合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整改。
6) 技工培训师资队伍
在富士康集团内部有一个特殊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在集团内除了拥有一份本职工作外,还担任了一份兼职工作,他们就是――富士康内部讲师。集团内的每一位讲师都将负责给公司员工进行培训以及资格认证,而每一名讲师的资格也必须得到公司内部认证,这些讲师是公司内部的兼职,没有培训的时候,他们活跃在公司的各个生产或辅助岗位上,当公司组织培训时,他们则变为内部培训讲师,他们将他们的生产实践经验或理论知识传授给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
3 淮安富士康集团技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感受富士康技工培训体系的效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淮安富士康技工培训体系。通过对淮安富士康集团技术工人走访调查发现富士康集团对于技术工人的培训很重视,但调查问卷显示员工对于培训的方式、内容等比较满意,同时,提出公司培训规划、培训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3.1 淮安富士康集团技工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3.1.1 技术工人培训的缺乏规划性
在对淮安富士康集团技工培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技工们希望培训的方向能够往高层次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应该全方位的,多层次,综合化的培训员工。这说明:在富士康集团内,技术工人培训体系虽然很完善,但是对于一般技术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项目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同时缺乏技术工人发展培训的规划体系也易造成人员流失,很多工人在感到公司没有得到重视,而对公司失去信心。
3.1.2 技工培训的单一性与机械性
问卷中富士康的技工们提出:培训时内容、方式显得太单一,培训时间、流程显得太机械。培训的内容无非就是在原有技术技能上进行深化,工人们得到的除了操作熟练、技术提高之外得不到什么;培训的方式除了内部讲师授课就是在生产线上由师父帮带,缺乏新型模式,这导致工人们在培训时缺乏其激情。同时,在培训时工人们往往只知应该这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使得工人们在整个培训的过程都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培训的时间和流程则显得很机械,员工们希望培训的时间安排不能影响工作,最好能够在业余时间,并且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训。
培训的单一性和机械性使得培训失去了活力,同时,也很难为公司培养出“全才”、“多面手”。尤其是富士康集团,公司内部很多基层、中层、甚至是高层干部都来自于生产一线,如果让产线员工在培训过程中接触更广阔的培训知识,公司培养他们成为管理层将变得更加方便。
3.1.3 技工培训的封闭性
技工们在问卷中对培训期望一栏都希望能接触外部培训,或者是技术交流。由此可见富士康集团的技工培训比较封闭,参与问卷调查的所有员工都表示,他们接受的培训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培训。企业内部的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节省培训开支,同时内部培训针对性更强。但是,封闭的内部培训、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技术工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虽然技工们在封闭的企业培训下接受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很强,但是缺乏长远性。长期不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很难接受到先进的技术,即单纯的企业内部培训不利于技工的成长。
3.2 外部环境问题
影响富士康技工培训体系完整性的除了培训体系内部问题还有外部环境问题。
首先,外部培训资源缺乏影响培训体系的完整性。富士康进入淮安后,招聘了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这些工人的招聘以及初期基础培训工作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委托外部人力资源公司或是培训中心来完成。由于缺乏一个委托招聘及培训单位的统一标准,帮助富士康集团招聘并组织员工基础培训的机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加上外部人力资源公司和培训中心的规模、师资力量、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参差不齐,这大大影响了新员工基础培训的效果,也给富士康集团对新员工组织的岗前培训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是由于外部培训机构层次不齐,使得富士康中、后期的培训方式均为内部培训。
当然如果继续深究外部培训资源缺乏的根源,这又与我国长期教育观念和办学体制有很大关系。我国现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社会公众对人才的追求目标是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白领”、“金领”,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政府部门对办技校热情不高,财政投入的力度不够,学校办学条件差不能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更不能规范有序的培养技术工人。国家对职业培训机构关注力度也不够,社会上虽然涌现出大量的职业培训机构,却难以得到国家在资金上的扶持,导致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一系列社会背景,对很多制造型企业技工培训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很大影响,由于缺乏外部环境基础,很难构建一个完整的技工培训体系。
4 完善富士康技工培训的对策
4.1 完善富士康内部技工培训体系的对策
4.1.1 制定技术工人培训规划
技工培训目的是为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这需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要求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能“拔苗助长”。 一般来讲,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培训规划包括短期的“充电”计划、中期的“镀金”计划、长期的“发展”计划。以短期的“充电”计划为例,它解决的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题。针对一个期间、一个阶段生产和设备出现的问题、人员出现的技能不适应现象,应及时组织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针对设备改造、产品更新、操作优化等新情况,应及时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岗位技能培训,使技术工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避免技能人才“折旧”现象的发生。当然,对技术工人的培训不能仅仅考虑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还必须有超前性、系统性,要把对技术工人的培训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对技术工人的培训进行预测与规划,进行有效的中、长期培训,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4.1.2 改变培训的单一性
改变原有的单一化培训模式,增加培训类型,保留原有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之外,可以举办企业内部员工技术交流会,让“技术能手”们将他们的学习经验向他们各自部门产线上的员工们进行推广。在技术交流会上,工人们可以将自己在平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拿出来讨论,交流生产技术上的心得体会。这样可以提高工人们参加培训的兴趣,增加培训的生动性。
同时,公司除了培训技工的技术能力还可以增加培训管理知识,在富士康集团里,中层的管理干部基本都来自生产一线,提前给部分有培养潜力的一线工人培训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可以为将来提拔干部做储备。
在技术培训过后举办各类技术竞赛活动,既可以为身怀绝技、勇于进取的技术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激发了其发奋学习、苦练基本功的热情,在技术工人中形成赶、学、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使每个技术工人通过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切磋岗位技能,提升技能水平。
4.1.3 鼓励外部培训与开展技术交流会
鼓励并引导员工报名参加外部职业技能培训班,同时公司可以批准员工一定的假期去参加外界的技能培训;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开展技术讲座,开阔技术工人视野。企业可组织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也可通过“借势”或“借脑”,聘请科研院校的人员进行讲座,拓宽技术工人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员工保持技术的更新;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公司可以组织技术工人到同行业兄弟单位参观交流,也可组织高技能人才到国外先进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技术,更新观念,拓宽视野。
4.2 优化外部环境
首先,为了能够保证招聘的新员工素质以及技术基础,便于岗前培训的顺利进行,富士康集团有必要制定一个标准用来衡量所委托招聘与培训的单位。在统一的标准下,受富士康集团委托招聘并培训新员工的机构将被进行甄选,留下的将是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拥有培训师资队伍的中介单位。
其次,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加强企业与院校合作,开设与企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培训班或设立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最后,还需要社会和政府加大对技工培训的支持。企业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是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宣传,政府政策的导向和资金的支持,都将给技工培训的现状带来质的改变。鉴于目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政府可以考虑制定鼓励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投入。
大环境的改变,当技术工人成为人们热捧的职业,社会上的技术培训达到一定层次时,包括淮安富士康集团在内的各个制造型企业的技工培训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扩大。
参考文献:
[1] 陈松林.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工人的培训.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04(6):256
[2] 李刚,张沈伟,刘巳洋. 富士康快速成长的启示.中国机电工 业,2008(9):57~61
作者简介: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据您的观察,中国企业的培训体系这几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玥答(以下简称答):中国企业培训体系的发展可以用“高速”来形容。欧美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者企业大学,可能用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才能走完路,我们很多国内企业仅仅用了六到八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虽然中国企业培训体系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几年中国企业培训体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从一些零散化培训(非结构化培训)向系统化、结构化转变。这些企业不再简单地为了一些光鲜的名头,而是实实在在为了打造自己组织能力和人才梯队而成立企业大学,这个背后隐藏着非常重要的需求点,那就是对“系统化培养人才”的迫切需求。他们已经发现原来市场上无论多么优秀的教授,无论多么著名的商学院,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自身业务增长的需要,而他们更需要的是系统性地打造人才、系统性地积累、沉淀自己内部的知识。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从非系统性迈向系统性。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第一个变化是组织层面的变化,公司层面上“要你学”。第二个变化是从个体层面,包括各层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能靠自己原有知识技能的积累,帮自己在公司里面支持一辈子。有一个理论叫“黄金十五年和魔鬼十五年”,是说职场前黄金十五年还能够充分利用自己过去的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为什么后面的叫魔鬼十五年,意思就是原有的知识不断地在被
别人吸收,如果不能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就会被淘汰。尤其在当下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不会再产生职场的“黄金十五年”,可能只会有“黄金五年”,因此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保持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的比较优势。
问:今年的《白皮书》提出了“六项精进”的概念,这“六项精进”分别指的是什么,他们在逻辑上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这一概念是受稻盛和夫所提企业经营六项精进的启发。“精进”一词来源自佛教,这个词有一个很根本的来源,讲的是勤勉、持续地坚持做一件事情。
《白皮书》提出的“六项精进”包括:从小部门建设到大组织链接、从学习地图1.0到3.0、从内部讲师的使用价值到价值、从领导力培养到领导力管理、从培训运行到培训运营和从被动培训到主动学习。
第一项精进——从小部门建设到大组织链接。一些培训组织,他们专注于怎样能够找到更好的老师,课堂满意度如何更好,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的问号——到底组织需要上什么样的课程?学习什么样的能力?架构什么样的培训系统?这些东西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我在美国参观谷歌的培训体系时对此深有感触。他们曾经发起一个项目,学习人类的基因学——这跟谷歌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发起这个项目?实际上,他们认为搜索技术将来有可能跟DNA相关,就是我们在搜索上不仅是文字,你可以把你检测到的一些DNA成果应用于搜索引擎技术,这在短期内也许不会实现,但是在未来可能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波音公司在做战略研讨时,培训部门曾列出一个题目“下一代的飞机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经过几轮反复讨论后,最终题目却变成了“未来天空是什么样的”。在这一题目的变化背后不难发现其视角发生了变化。从天空角度来看,下一代飞行器应该是什么样,或许才是引领波音下一代产品发展的主方向——这是从部门视角上升为战略眼光的一个典型事例。
现在国内企业特别强调企业大学和业务部门要更好地衔接。目前做得好的企业大学,很多业务部门都要占用他们的时间,因为这些企业大学确实能够推动业务目标的实现。比如,安利有一个自己的企业大学——安利学院,面向它的所有安利伙伴队伍,也就是它的经销商,对于它每年的经销商,安利公司非常关注的问题是:首先是不是合规,符合中国的直销法、安利公司的规定和目标;第二能不能在合规的前提下不断前进和提升业绩。安利学院尝试过很多推广的项目,并通过很多方式将产品推广出去,比如说通过培训、书籍,他们在网上做了一个游戏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安利。这些东西都直接帮助了其业务目标的实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第二项精进——从学习地图1.0到3.0。在前几年的《白皮书》中我们曾提出过学习地图1.0,它更倾向于基础课程,学习地图2.0更倾向于个人发展,现在提出的学习地图3.0则是根据每个员工的需求,去设计更具个性化的培训项目。
与普拉哈拉德在《企业成功定律》一书中阐述的
企业价值创新观点相类似,“学习地图3.0”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广泛组织学习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测评、绩效差异分析等工具,以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将全球性的学习资源传递给每个学习者,做到按个体的能力需求学习。
关键词:职业安全培训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SHA
1970年12月29日,随着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的颁布实施,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 ),其隶属于美国劳工部,是具备独立地制定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并对职业事故拥有裁决权,以减少职业场所伤亡率和职业病为目的的联邦政府机构。OSHA的职责除了制定和推行行业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以外,提供教育和培训、信息咨询,推动各州制定其职业安全和健康计划也是其重要职责之一,其很多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OSHA的培训课程计划分为三类,外展培训课程主要面向雇主和员工,内部培训课程主要面向联邦和各级政府官员,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则主要资助非盈利组织用以发展职业卫生材料和培训课程。三种培训计划覆盖了从社区到企业,从雇主、雇员到政府官员,从潜在就业者到危险环境工作人员,完全覆盖了职业安全可能涉及到的人群。
OSHA外展培训计划主要为雇主和员工提供职业安全培训,以帮助他们识别,避免,治理及预防工作场所所存在的安全和健康危害,同时可提供关于工人权利、雇主责任,以及如何进行投诉等方面的信息。自1971年开始实施,OSHA外展培训计划得到了迅速发展,它通过培训培训师其后授权培训的模式扩大了计划的覆盖面,提高了培训的便利性,在2005至2010年度期间,有超过3.5万名雇员通过该计划得到了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OSHA鼓励经授权的外展训练机构把他们的培训资质、培训课程目录及培训计划在网站上,雇主和雇员们可通过邮编在网站上查找住址附近的培训点,选择合适的机构来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一般分为10个学时课程及30个学时的课程两种。10学时课程适用于入门级工人,而30小时学时的课程更适合高级管理者或负责安全管理的雇员。通过外展培训,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可确保工人更了解工厂危险源和他们的权利,并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OSHA下设的培训机构教育中心OTI,是一家由OSHA授权的全国性的非盈利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联邦政府、各州官员以及其他联邦机构人员提供关于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合规培训,并代表OSHA为公众,工会组织,企业管理者及监督员提供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课程包括OSHA标准、外展培训课程培训师课程及其他升级课程。
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自1978年以来已培训了超过180万名工人。OSHA通过该计划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以发展职业安全和健康培训材料和培训计划。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的重点是为提供工人和雇主的培训和教育,以帮助他们识别,避免和预防工作场所存在安全和健康危害,并告知雇员和雇主根据“职业安全与卫生法”他们各自所应拥有的权利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目标受众包括潜在雇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和高危险行业的工人。该计划基金主要来源于国会的拨款,以竞争的形式向非营利组织提供。基金每年划拨一次,每次划拨的基金方向都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组织能力建设,特定主题培训及培训材料的开发等方面。
除了教育与培训之外,OSHA每年为企业提供综合资讯服务,咨询内容包括工作场所危险源普查、企业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评估等。在帮助雇主辨识和纠正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的基础上,OSHA提供的免费资讯服务可协助企业制定及推行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体系,以此来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咨询服务主要服务于危险因素较多,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是250人以下的工厂或总人数少于500人的连锁集团。该服务主要通过州政府聘请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顾问具体推行,费用由OSHA提供,雇主完全免费。雇主不会因现场咨询服务时发现的严重危害受到警告或处罚,而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即可。整改完毕后,如企业达到了职业安全和健康达标表彰计划(简称SHARP)的要求,即可获得1-2年的免税作为奖励。若规定时间没有有效地整改完毕,顾问会将具体情况汇报给OSHA执行部门,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关键词:员工;培训管理;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在一个企业中,无论这个企业是属于大型、中型还是小型的,员工都是整个企业的基础,都是组成企业框架并且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如何加强对于基础的管理培训则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核心。在如今的紧张的经济竞争形势之下,势必尤为重要。文章则从各方面作了剖析和阐述。
一、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1.培训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
员工培训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有完成如今或将来工作任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快速掌握技能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态度,从而改变员工在如今或将来职位上的任务成绩,并且最终完成企业全体绩效晋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员工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更是企业成长中的一个生力军和战斗队。
从员工方面来讲,员工培训能够使员工的自身素质得到改善,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整体绩效得到提升。员工在培训中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能够达到对工作任务的应对。从企业方面来讲,企业培育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可以变为进步企业的效益,并推动其持续发展。而且,优异的企业皆非常注重对于员工的培训,这项培训工作为引导全体员工建构正确的利益观及价值观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最终使企业的凝聚力得以提升,帮助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立足。总而言之,为了使员工在集体中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企业就必须开展有效的培训。
而企业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采取多方面手段开展,比如,通过网络信息、问卷考察等方式定期进行考核,建立起员工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岗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保证对员工的培训质量。另外,在培训的培训过程中,根据岗位技术所提出的要求,认真落实对员工的专业培训,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企业文化的整体认知,使培训从真正上达到效果,从而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彻底渗透到企业内部。
2.员工培训的战略措施
实际上是一个员工培训的定位问题,便是员工培训的方针与方向的问题,做好员工培训,必须首要清晰员工培训的方针,使员工培训定好位,使员工培训从一开端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个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战略挑选是重要的,同能否正确地施行战略也是重要的。那么员工培训在企业战略中起什么样的效果呢?战略方针的施行必定经过安排体系执行到每个人头,经过发扬安排中人的效果来完成方针。职位阐明书、岗位职责、任职标准等等仅仅规定了岗位的职责资历等内容。它不能阐明一样时期每一岗位的详细内容、详细职责。若是按岗位阐明去实行职责,员工就会找不到使命方向,而员工培训就像一条头绪把每个职位串联起来,把每一位员工都赋予战略使命。经过拟定每一个员工的培训,使企业战略、岗位、员工合为一体。绩效办理就是企业战略方针完成的一种辅佐手法,经过有用的方针分化和逐渐逐层地执行、协助企业完成预订的战略。在此基础上,理顺企业的办理流程、标准办理手法、晋升办理者的办理水平,进步提升员工的自我办理能力。
二、建立员工培训体系的具体开展策略
1.培训体系的运转要有安排和准则的包管。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转要有安排上的包管,并要用准则的方式断定下来,准则中明确规定培训的责任人,培训工夫,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训人员,培训讲师和教案,培训的查核和评价,培训成果的盯梢,为了使培训任务真实成为公司的根底任务,培训真实能起到效果,有用地进步职工的本质,并使之能科学、厚实而又有用地展开起来,变职工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以习惯公司的转型和高速开展,刻画学习型安排,表现企业和小我的价值。
2.培训体系树立之后,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履行力,强有力的执行力需要切实地推动员工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实实在在地履行,不是形同虚设,不走形式主义,要有严正的查核,查核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组织者的查核,二是对职工参训人员的评估和查核,要包管培训任务的执行到位
3.在培训体系建立之后,并得到有效的施行,经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培训,恳求整体职工清晰公司的文明内在和岗位事务知识,清晰各自岗位职责,熟练掌握多种事务技术,进而进步整体职工的本质,改善绩效,建立立异精力,不断进步企业及小我应对所面对的应战的才能。全面施行以技术、本质、纪律为要点内容的本质工程,经过培训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从而为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奠定人才根底。
4.集团公司部属各厂矿要树立本单位的三级培训体系,一级培训是厂矿级的安全教诲培训,每月不得少于8小时;二是车间或队级的安全和规章制度的教诲培训;每月实践培训不得少于8小时,新职工在试用期开端上班榜首周内每天不得少于二小时;三是工段(或班组)进行岗位责任和岗位任务流程的培训,每月实践培训不得少于8小时,使每个职工到岗后清晰本岗位的任务责任规模,本岗应知、应会,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本岗位任务做到何规范,清晰本岗位责任制和具体任务流程。新职工在上岗榜首个月培训完毕后要有书面考试,培训考试成绩归入试用期转正查核鉴定中,各岗位的职工每季要进行岗位任务责任和安全常识的考试。
5.建立员工培训体系的注意点。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属于后备人才的发展通道,通过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鼓励员工,并激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相应提升。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量体裁衣,为员工设立专门的管理类和专业类的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要求和具备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同时,除了可以纵向提升自己以外,员工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横向流通。
三、总结
在企业有新举措之时,往往也必须是需要员工具备了企业所需素质,然后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能具备。主要的依旧是平时企业需看重培训,这样如此不但能在悄然的快速提高员工素质,也可以快速提高员工忠诚度,同时建立体系的员工培训体系。同时要有丰富的物质奖励,培训优秀者,奖励物品或钱。与严厉的惩罚,不专心培训,培训不达标的开除或者待岗。如此一来,保证了领导者所计划保证顺利实施,更不会因为员工的素质拖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墨晗.我国企业物流金融研究[J].财经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