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小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媒体动画 暴力片 负面影响 学龄前儿童 抵抗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76-01
据调查,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看的媒体节目90%是动画片。统计显示,现在流行且孩子相当喜欢的动画片中,许多均充满了身体打斗和语言暴力的画面。笔者认为在动画片中某些“暴力”的画面能够短期影响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对孩子特别是男童产生暴力行为提高了概率。因此家长与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媒体动画中的“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多方面入手对怎样有效提高孩子对媒体“暴力片”的“抵抗力”进行了探讨。
1 媒体暴力与孩子的攻击
对于“暴力”一词,有学者曾对其有过如下定义:使用身体或一些工具,通过对他人或者事物进行伤害或者造成破坏为目的一些行为,包括通过语言对个人的精神上造成的伤害的行为。而媒体暴力则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虚拟暴力,通常通过影视媒体和电子游戏等一些渠道传播和发散一些暴力内容;另一种则是真实暴力,而通过新闻媒体、报纸、自媒体等途径对相关人员或者广大受众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具有对简单直观的图案和动作接收较快的特点,在孩子对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媒体以及互联网的接触中,孩子很快会受到其绚烂的画面和丰富的信息的吸引,从而加强兴趣,更快学到很多的知识。然而,在这类信息中却存在很多的暴力内容,笔者认为它将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延伸出暴力倾向。
2 媒体暴力与孩子攻击的关系
我们在关注动画片带给孩子这么多欢乐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动画中存在的许多“暴力”内容,在笔者曾经带孩子看过的一集动画内容中,在短短十几分钟的画面中,就出现了不文明用语20余次,而且在其大量的情节中出现身体打斗、使用器械和武器打斗等暴力行为。同样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受到动画片的影响,部份孩子不但模仿动画片里面的不雅语言,而且一些行为也参照甚至完全照着动画中的去做。曾有媒体报道:一个10多数的女孩,学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用尖锐的道具砍伤了妹妹的脸;还有一个2岁小男孩也模仿其用斧头砍伤了自己手指。此类孩子攻击的不断发生,经家长究其原因,大多与观看动画片中充斥着的大量暴力画面有关。曾有学者对其随机抽查的5集动画片内容分析发现,出现暴力行为共69次,平均每集约14次。在动画片中,大部分的“暴力”出现在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中,这往往会让孩子以为表面正义的人物就能随意对表面上的反面人物施行暴力,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带来他们(她们)的攻击。
笔者发现,动画中的暴力常常具有较强烈的游戏性。动画角色往往都没有伤痕,甚至可以死而复生。这种类型的受伤、死亡等让暴力行为充满了喜剧色彩。失去了危险性,反映不出人们对暴力的痛苦体验,提高了孩子模仿的可能性。孩子在观看此类动画时,会模仿角色的行为而不会觉得自己犯错。而且媒体镜头对暴力行为的美化作用会让孩子误认为暴力是一种善良、美好的行为,并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对没有很强辨识力的低龄孩子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直接的攻击。
3 减弱国产动画中媒体暴力影响
3.1 政府和媒体从业者
媒体的规范与自律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媒体机构而言,需要在社会影响与经济利益之间坚守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审核健康、适合孩子的节目而把好关。同时动画创作者在制作目标受众是孩子的时候,笔者认为,在对一些动画内容的叙述过程当中应尽可能地不出现一些视觉刺激和暴力,但如果暴力的内容真的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在画面上进行必要的处理。对于政府而言,建立动画分级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3.2 教育机构
笔者认为,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了解媒体的特性与功能、形成正确的媒体认识观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该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得教师养成正确的媒体素养教育观。因而在幼儿园中,要针对现有的水平和特点,立足教育现状,制定相应符合的培训计划,增强对幼儿的媒体素养教育。其次,幼儿教育者应该以优异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不断在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而此时每个教育者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一种隐性课程,他们在认识、情感、能力和行为方式上各有特点。而对于一些可能受到媒体暴力影响而具有攻击的孩子,教师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其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让孩子设想不同的人可能做什么样的行为。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在活动中进行表演和互动,让孩子自己来判断好坏。
3.3 家庭
2.今天地理课上我发了火,头上出了汗,太阳一出来蒸发了,在头顶上空形成了水汽,下了场雨,碰巧有几滴又落回我头上,这就是一个水循环。
3.某些同学考试时脑袋偏转的角度不要超过黄赤交角。
4.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位女同学,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以一个火星人的态度旁观这一切。注意,我现在说的是太阳系的知识,与你火星人也有关系的啊?
5.你们同学白天上课时的音量比晚自习时小多了,这是极不正常的,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野生动物身上,那就意味着大的自然灾害即将到来。中国
6.有些人来学校里除了读书什么都做。
7.咸海地区的沙尘暴厉害到什么程度,沙子伴着盐刮到你脸上,刮了几次,你人就成一块风干的咸肉了。
8.有些登峰造极的同学能把彗星写成慧星,真是智慧的扫把星。
9.有句话叫“自古华山一条路”。上山是这条路,下山还是这条路,如果说还有一条的话,那就是自由落体了……
生如夏花摘自《少男少女》
2、坎特洛特,是《小马宝莉》中公主们住的地方,只有两位,一位是宇宙公主,一位是月亮公主。
3、云中城,飞马们的主要栖息地,由云构成(只有飞马可以行走),掌管着整个小马国的气候。
4、白尾森林,是落叶赛跑的举办地。
一、销售当年的会计处理
内部销售发生当年合并会计报表应抵销的会计分录为:(1)抵销内部商品销售收入。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的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2)抵销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营业成本”,贷记“存货[(销售方单位售价-销售方单位成本)×期末结存的存货数量]”;(3)对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适用所得税率)”,贷记“所得税费用”;(4)抵销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5)抵销对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适用所得税率)”。
二、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
内部销售发生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情况下合并会计报表应抵销的会计分录为:(1)抵销期初存货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营业成本”。(2)对期初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3)抵销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营业成本”,贷记“存货”。(4)抵销对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5)抵销期初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6)抵销对期初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7)抵销购买方本期销售商品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营业成本”,贷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期初多计提的跌价准备÷期初商品结存量×本期销售量)”。(8)调整本期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数(注意存货跌价准备的抵消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限),借记“存货――存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9)调整本期因存货跌价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数,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20×0年1月1日,甲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80%的股份,取得对乙公司的控制权。20×0年乙公司向甲公司销售A商品100件,销售价格为每件2万元,乙公司每件A商品的成本为1.5万元。20×0年甲公司对外销售A商品40件,年末结存A商品60件。20×0年12月31日,每件A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为1.7万元,甲公司对A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8万元。20×1年甲公司对外销售A商品20件,年末结存A商品40件。20×1年12月31日,每件A商品可变现净值为1.4万元,甲公司A商品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24万元。甲公司与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与该内部商品销售业务有关的抵销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1)20×0年的会计处理
抵销内部商品销售收入
借:营业收入(100×2) 200
贷:营业成本 200
抵销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营业成本 30
贷:存货[(2-1.5)×60]30
对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0×25%)7.5
贷:所得税费用 7.5
抵销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甲公司计提的A商品存货跌价准备=(2-1.7)×60=18(万元),而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看,每件A商品的可变现净值(1.7万元)高于真实成本(1.5万元),无需计提跌价准备,因此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予以抵销。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18
贷:资产减值损失 18
抵销对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调减了存货跌价准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减少,因此需要调减与存货跌价准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所得税费用4.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8×25%)4.5
(2)20×1年的会计处理
抵销期初存货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30
贷:营业成本30
对期初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0×25%) 7.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7.5
抵销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借:营业成本20
贷:存货[(2-1.5)×40] 20
抵销对期末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应为20×25%=5(万元),20×0年末(20×1年初)该部分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7.5(万元),因此20×1年末应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7.5-5=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
抵销期初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18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8
抵销对期初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5
抵销购买方本期销售商品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营业成本 6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18÷60×20)6
调整本期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数。甲公司20×1年末A商品存货跌价准备余额=(2-1.4)×40=24(万元),而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看,A商品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应为(1.5-1.4)×40=4(万元)。期末A商品跌价准备可抵销余额为24-4=20万元。以上的会计处理中已抵销跌价准备18-6=12(万元),此处应抵销20-12=8(万元)。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8
贷:资产减值损失8
调整本期因存货跌价准备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抵销数。甲公司20×1年12月31日A商品存货跌价准备可抵销的余额为20万元,应抵销的与存货跌价准备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总额=20×25%=5(万元),20×0年末(20×1年初)已抵销4.5万元,此处应抵销5-4.5=0.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0.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0.5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我们已经不必再为生存担忧,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已不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少。这时人们购买商品时已经不再是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商品拥有的文化意义成为人们表达自己身份、品位和地位的方式。消费社会中的人们通过对物的消费来建立对自己的认知,同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商品的符号意义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对象。
关键词: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符号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社会学家及哲学家,一生著书丰厚。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随后出版《消费社会》(1970)、《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消费符号》(1976),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思想。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已经不再是物的价值本身,消费的实质其实是“符号消费”。人们越来越多地消费的是物背后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品位、阶层等。看似我们都能公平地享受所有的物和服务,但实际的不平等却被这种表象的平等掩盖了。在物的符号指向下,消费不同的物的人也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本来是人生产出来的物,而处于“消费社会”下的人却被物所操控着,失去了独立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在物丛林中盲目地生活着,变成了“异化”了的人。
工业化大生产的结果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资本家不停地扩大再生产。但在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资本家认识到,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使产品销售出去才能获得利润。资本家开始着力关注如何促进人们进行消费。由生产引导的社会变为由消费引导的社会。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身处其中的人们潜移默化地被其控制着。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书中解释了符号消费形成的原因。首先,人们在生产物时,物就被赋予了不同的等级和差异。似乎大生产带来的物的丰富,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物或服务,这样看来人们在物面前都是平等的。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物本身是具有差异和等级的,人们去消费的时候也会受到这种等级的影响。不同身份的人,不同消费能力的人消费的物是不同等级的。这样一来,本来只有物有等级划分,而人们去消费不同等级的物,无论是有意或无意,人们就通过物构建了自己的等级。时尚就是这样一种产品。设计师把某一类型的物定义为“时尚”,消费这种物的人就成为了“时尚的人”。处于“时尚”之外的人模仿“时尚”之内的人的消费行为,就是试图也成为“时尚的人”。但是“时尚”是不停推陈出新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为了构建一种差异性。物本来是没有等级之分,却被人为划分出等级,人们通过消费物来构建自己的等级,这样一来,物已经不是原本的物,而成为了划分等级的标准。第二,广告传媒的作用。对物的编码通过广告这一过程完成。以脑白金的广告为例,在高强度的广告轰炸中,脑白金完成了这样一个编码过程,即将脑白金=年轻、健康,这两个符号。脑白金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人们接受这个等式。人们购买脑白金也不是买脑白金那一颗颗药丸,而是购买“年轻”“健康”这两个符号。这样编码过程就已经完成了,脑白金本身也就被符号化了。高强度的广告实质是一种单向度的信息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由厌烦到麻木到接受,慢慢接受了广告的编码过程。广告自身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人们的思想被动地控着,被动地接受着被创造出来的欲望。广告成功地将物变成了符号,并且营造了一种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的每个人都受到这种符号的影响。
只有把物符号化了,物本身已经不重要,符号可以指向任何意义。在这样一个文化系统下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追寻这种意义。人们消费的就不再是物,而是物地指向意义了,也就是物的符号意义。这种符号意义就成为了人们划分等级的标准。人们在这种被构建起来的,有等级划分的符号体系中,通过对物的消费来寻找自己所处的位置。消费不再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具有了文化的意义。消费物不再是为了得到它的价值,而是为了对自己的差异性的实现。对物的消费成为一种进入某一等级集团的入场券。人们试图进入某一等级集团也即是在寻求一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不仅是物,连我们的休闲方式、身体也被赋予了符号的意义。比如高尔夫=高贵的运动,双眼皮=美丽。鲍德里亚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运用,整个社会已经完全被编码所控制了。所有的人和物都可以被简化为“1”和“0”,物与物,人与人已经没有任何差别,存在的或不存在的也没有差别,所有都可以通过“1”和“0”进行编码。这些符号构成了整个世界。任何物之间都不存在界限,即是“内爆”,这样任何物都失去了意义。仿真比真的还真,超现实的比现实还更现实。人们圈囿于一个巨大的社会符号网络中不能脱身。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试图找出逃离社会符号网络的方法。他提出只有通过象征交换才能走出符号统治的路径。象征交换就是这样一种交换方式,在这种交换中,没有生产者和产品,没有生产者和使用者,没有劳动力,没有需求,没有有用性。在这种交换关系中,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位置。鲍德里亚认为赠送礼物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交换。在赠送礼物的过程中,礼物的价值取决于交换双方的关系。在这里,不再是物决定人价值,而是人决定物的价值。象征交换是一种互惠的、可逆的交换。鲍德里亚认为原始社会充满了象征交换。在原始社会中,没有丰盛,没有匮乏,没有需要,没有生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没有对自然的索取和剥夺。没有越来越多被创造出来的欲望。人们通过祭祀和仪式祭奠死去的祖先,死去的祖先被认为是存在于四周的,是可以与之沟通的。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供奉祭品来寻求对祖先的帮助。活人和死人之间不是被分割开的。死的人只是另一种存在方式。双方仍然可以联系。活的人贡献祭品寻求死的人的帮助,死的人提供庇荫。这样活人和死人之间的互动就是可逆的,互惠的。文明社会的人们的居住地和墓地越隔越远,墓地已经被划入城市的边缘地带。人们在葬礼上感到悲痛,觉得死去的人从此便天人相隔不再有交点。活人和死人存在于没有联系的两个世界。但是人们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人们仍然生活在这个由拟像、编码、符号构成的社会中,并且由于电子技术的运用,这个符号系统越来越精密,渗透于生活的每一处,无从逃脱。鲍德里亚感到深深的无奈和绝望。他提出只有死亡才能逃脱这个精密的符号系统,才没有价值交换的行为。
回顾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他受麦克卢汉的传播学思想影响,首先用符号来分析现在的消费行为,指出人们的消费已不再是消费物的价值,而是为了得到物的符号意义。随后分析了为什么社会会被符号控制,他试图想找出逃离符号控制社会的途径,最后提出只有象征交换才能摆脱符号,才能完成人的最终解脱。(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征收程序:将尊重农民参与权
对于社会关注的《土地管理法》修改,王守智介绍,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土部已经在着手开展工作。国土资源部的修改稿已经完成送审,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法制办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修改论证。
“修改的重点,主要是在集体土地征收这一块进行完善。”王守智说,完善主要是根据和四中全会的规定,进一步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要求,进一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的机制。
“具体制度方面,重点是在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条例相衔接的基础上,界定土地征收范围。同时,要完善征收土地的程序,更加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而且在征收程序上要完善矛盾的化解机制。”王守智说。
征收补偿:财产补偿+安置保障
征收补偿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问题。王守智表示,此次修改中,对征收土地补偿的方式也将进行完善和改革。“补偿将更加突出不仅要从财产上进行补偿,同时要兼顾到安置和保障,要确实做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改善,来进行补偿,并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外,农民房屋的征收,也要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原则相协调。”
文件规范:明确区分“征用”“征收”
王守智表示,2004年在宪法修正时,明确了“征用”和“征收”的概念。但2004年之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把“征用”和“征收”分开,往往把“土地征收”叫“土地征用”。而实际上两者在法律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关键词:财产保险标的;属人主义;从物主义
一、“属人主义”原则
(一)“属人主义”原则的优势
该原则意味着财产保险合同的有效性应在财产目标转移后立即暂停。保险人是否承认承继的保险合同成为保险合同持续有效的重要因素,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恢复,则终止合同有效性。这种主张下,保险公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原则着重于保护财产保险合同的个人特征,并认为保险合同关系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确定的。该信任关系是维持合同效力之根本。该模型认为保险合同保护的是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而非被保险财产。因此,被保险人的个人因素成为保险公司审查保险合同是否继续有效的重要考虑因素。转让财产保险主体时,被保险人的身份和地位由受让人取代,保险合同确立的信托关系也动摇。同时,该原则要求法律赋予保险公司同意权,以确保保险公司拥有决定保险合同是否有效的决定权。英美法律体系中的大多数国家主张该原则,重在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且能在保障原始保险合同效力的稳定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还确保保险公司可以重新审查和评估财产保险标的转移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变化。为了保护保险合同关系中的价格平衡,保险公司有效地防止了超出保险范围的目标转移过度补偿,使受让人可以获得不正当的财富。其次,该原则在理论上与保险合同的相对和连续特征一致。在债务承诺的情况下,合同的另一方当然有权同意失去自己的利益。在英美法律体系中,该原则被用作保险立法的理论基础。美国的法律对保险公司应当同意书面转让保险合同,否则转让无效。”的约定条款一般持认可态度。加利福尼亚州保险法典规定:“只有被保险标的的转让不足以转移保险。此时,其效力暂停,直至受让人成为保险合同的所有人和保险标的。”。
(二)“属人主义”原则的不足
这一原则过多地保护了保险公司的利益,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对被保险人和受让人利益的保护。首先,它否认了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合同有效性的可能性。其次,如果依照“属人主义”原则,被保险人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一旦获得同意权,这意味着在财产保险目标转移后,一方面,在保险公司同意之前,原保险合同的有效性是空白的。被保险人的利益将处于合同保障的“盲点”;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有可能滥用这个权利。如果在此空白期内发生保险合同范围内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滥用此权利。为了拒绝承担保险责任,保险合同当事人将被告知决定终止其有效性并逃避法律责任。此外,理论上,由保险公司表示同意的模式来确定合同是否有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合同转让行为的否定。一般认为,合同有效性的转移要求合同在不间断和连续模式之间自由转移。但在该原则的影响下,即使保险公司同意,它基本上是保险公司和受让人对同一保险目标的重新要约和承诺。它的基本属性不是保险合同的转让,而是签订新合同。在实践中,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给受让人和财产保险实体的转让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交易的程序和成本。
二、“从物主义”原则
(一)“从物主义”原则的优势
该原则认为,财产保险合同的有效性是根据财产保险主体的转移而转移的。保险合同下的所有权利和义务自然由受让人继承,原保险合同仍然有效,保险人无需同意。受让人、被保险人等仅有义务通知,该原则否认保险人的同意权对合同有效性的影响。换句话说,保险合同应在财产保险标的转移后持续有效力,至于保险合同的有效性,将在风险评估完成后进行判断。该原则的优点有:第一,它符合保险利益原则的要求。换句话说,在财产保险转移的法律制度中,财产保险标的转移是财产保险利益的转移,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因此,当财产保险实体的所有权转移时,隐藏的保险利益也被转移,受让人也获得保险利益。因此,继承保险合同下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合理的。其次,该原则使保险合同的转移变得切合实际,这使得保险公司的同意无效。在受让人的自然继承模式下,财产保险合同的有效性得到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品交易和财产转让的完整性。有利于贸易往来与业务开展。最后,这一原则也避免了过于注重保护保险公司利益的事实,该原则重点是保护被保险人、被保险人、受让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帮助平衡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这主要表现在,可以以自然继承的方式验证保险合同的有效性,理论上可以消除“保险合同效力空白期”,弥补被保险人权利保护的“盲点”。坚持该原则的立法风格的有大多为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如德国保险合同法、“日本商法典”第650条和“台湾保险法”第18条。
(二)“从物主义”原则的不足
一、重做分录法的思路
合并财务报表和个别财务报表分别反映企业集团和个别独立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两种类型的报表在会计主体、 编制方法、 编制程序、 编制依据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但两者在报表结构和各期报表数据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合并财务报表同个别财务报表一样,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数是以上期期末余额数据为基础计算填列的,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期数据会影响到本期的留存收益数据, 现金流量表的上期“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会影响到本期的“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数据。
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通过独立的账簿体系实现各期数据的自然连接,各期会计分录只需要反映当期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如某企业上期购进固定资产100万元(假设不考虑增值税的影响),会计分录为(所有分录数据的单位均为万元),
借:固定资产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本期又购进了一台设备价值为600万元,本期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600
贷:银行存款 600
本期末固定资产余额应为700万元。上期的100万元通过固定资产账户从上期自然过度到本期成为本期的期初余额,再考虑到本期实际增加的600万元,累计为700万元。因此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各期只需要编制反映本期实际业务的会计分录,不需要重做上期的业务。
对于合并财务报表而言,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各期编制的抵销分录是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完成的,且各期的抵销分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即上期的抵销分录数据不会通过抵销分录中的报表项目自然过度到本期。
例如:某企业集团上年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包含未实现损益100万元,母公司编制了如下抵销分录,
借:营业收入 2700
贷:营业成本 2600
固定资产――原价 100
本期再次发生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未实现损益为600万元,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收入 3600
贷:营业成本 3000
固定资产――原价 600
两期累计未实现损益是700万元,但本期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抵销分录只反映了本期的未实现损益600万元,前后期数据无法实现连接,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并财务报表各期抵销分是相互独立的,上期的未实现的损益100万元无法像个别财务报表一样通过抵销分录里的报表项目自然转移到本期,因此无法在本期数据中反映。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提出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抵销分录的新方法: 重做分录法。该方法的基本处理思路如下:第一期按照新准则的要求正常编制抵销分录; 第二期及以后各期连续编制抵销分录时分三,第一步是重做上一期的抵销分录, 实现合并财务报表前后期数据的自然连接。由于上期的抵销分录中涉及的损益类的报表项目到了本期已无余额,但会影响到本期未分配利润的年初数,因此应将上期抵销分录中的损益类报表项目替换成“未分配利润一年初”, 其他项目保持不; 第二步是对上期的内部业务交易业务在本期发生的变化进行调整, 如果没有变化,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第三步是对于本期新发生的内部交易业务按照与第一期相同的方法正常编制抵销分录。 按照新方法, 对于前面上述所列举的固定资产案例第二期的抵销分录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重做上一期的抵销分录,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均换成“未分配利润一年初”,抵销分录为: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00
贷:固定资产――原价 100
其次,假设上期内部交易的形成的固定资产原价在本期未发生变化,因此不需要调整。
最后,对于本期新发生的业务按与第一期相同的方法编制抵销分录:
借:营业收入 3600
贷:营业成本 3000
固定资产――原价 600
通过这三步处理后,发现本期的合并报表真实地反映了两笔业务所形成的累计未实现损益700万元。
二、重做分录法的运用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重做分录法适用于诸如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损益及内部债权债务等所有内部交易业务的连续抵销分录的编制,甚至包括连续调整分录的编制。以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2011年版)中第二十五章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案例来说明该方法的运用。
在第518页[例25-11]中,第一笔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600
贷:营业成本 600
做这样一笔抵销分录,是假设上一期内部存货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在本期全部实现,笔者相信这笔业务会让很多实务工作者难以理解。第二笔抵销分录:
借:营业收入 6000
贷:营业成本 6000
反映了本期新发生的内部交易业务的抵销。第三笔抵销分录:
借:营业成本 1050
贷:存货 1050
既反映了上一期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在本期尚未实现的损益(本例中为0),又反映了本期新发生的内部交易存货尚未实现的损益1050万元[注:2011年版CPA教材数据750万元是错误的,因为上期内部交易形成的期初存货为2000万元而不是教材中计算使用的1000万元,因此期末内部购进形成的存货为3500万元(期初存货2000万元+本期购进存货6000万元-本期销售成本4500万元),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3500×30%=1050万元]。 CPA教材将各期的内部交易业务混在一起进行处理,思路不够清楚,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如果按照笔者提出的重做分录法编制第二年的抵销分录则非常容易理解。
第一步:先重做上一期的抵销分录(上期的抵销分录见第515-516页[例25-8]),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均换成“未分配利润一年初”后重做抵销分录为: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600
贷:存货 600
第二步:若甲公司按先进先出法对发出的存货进行计价,上一期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在本期全部对外销售,则抵销分录为:
借:存货 600
贷:营业成本 600
该笔抵销分是对上一期内部存货在本期发生变化的调整,即上期所包含的未实现损益在本期全部实现,与未实现损益的抵销分录“借:营业成本600 贷:存货600”刚好相反。
第三步:对于本期新发生的内部交易按与第一期相同的方法处理,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收入 6000
贷:营业成本 6000
本期购进的存货期末未实现损益为1050万元,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成本 1050
贷:存货 1050
可以计算比较,重做分录法与CPA处理方法在数据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新方法将各期内部交易业务分开处理的思路非常明确。
重做分录法对于连续调整分录同样适用。在第509页甲公司第二年即20×2年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所作的两笔调整分录不易理解,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但如果采用笔者提出的新方法中的第一步:重做上一年的调整分录进行处理则非常容易理解。上一期的调整分录数据见第502页的前两笔分录。按照新方法,第二年的调整分录处理为,
第一笔重做,
借:存货 1100
固定资产 3000
贷:应收账款 100
资本公积 4000
第二笔替换并重做,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11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50
应收账款 100
贷:存货 1100
固定资产 15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00
这样处理以后将两笔调整分录合并后的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285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150
贷:资本公积 4000
其数据与CPA教材上两笔抵销分录合并后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十分便于理解。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如果在实务工作中采用笔者所提出的连续抵销分录的新方法――重做分录法,则可以让工作变得较轻松。重做分录法主要具有如下一些优势:全面反映了我国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具体准则的要求;该方法全面反映了合并财务报表本期数与上期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方法适用于所有连续合并报表抵销分录的编制包括连续调整分录的编制;该方法能确保合并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容易理解;该方法与CPA方法的最终数据相同,只是处理思路不一样;在实务中该方法也可以简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引爆点理论;房地产营销;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简言之,引爆点就是指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并让一切产生巨变的那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个引爆点。格拉德威尔所提出的引爆点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流行潮中,能够使事物迅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一个极短的时刻。引爆点理论主要包括3个部分: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换句话说,流行潮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人们传播传染物的行为、传染物自身和传染物发生作用的环境。世界上任何一个流行潮的兴起,都需要遵守这三个法则,满足这三个条件。本文总结吕尚彬、吴志远和陈娟娟对穹顶之下、平凡世界基于引爆点理论的分析,应用于房地产营销。
根据理论的三个部分,首先总结在《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中的应用: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穹顶之下》柴静的“朋友圈”中,一部分央视的同事、原《看见》团队成员,还有一批微博、公知调查记者圈中的大佬等充当了“引爆点”的联络员。叙述者柴静扮演了“内行兼推销员”角色。适时分享与转发的一大批被《穹顶之下》“震撼”、“感动”得“一塌糊涂”的网友,也属于多级推销员角色。
《平凡世界》一些忠于原著的读者是该剧、小说的直接追随者,这些原著粉在看该剧的时候还会扮演“内行”的角色甚至是“推销员”的角色,向身边没有读过原著的亲朋好友推荐该小说。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名人明星为该剧“吆喝”,众大腕纷纷为剧中好友“卖力吆喝”,众星云集的场面也是让该剧赚足了噱头。这些名人明星他们如同“推销员”一样向广大观众推销该剧,提高该剧的收视率。
第二,附着力因素法则:《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都是采用视频的方式。由于视频所具有的声画同步和视听结合的特性,人们观看视频时相对于看纸质版的文字来说,视觉不容易疲劳。而《平凡世界》在剧中创新性的使用陕北话,优点有:1.彰显地域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传播与表达的载体。2.增强真实感。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动作和习俗往往只有用方言才能生动的表达。3.营造喜剧性。方言有独特的喜感,并且给人一种亲和力。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穹顶之下》对环境威力法则的恰当运用,体现在对群众雾霾议题的高度敏感性。
《平凡的世界》也正是如此,自它开播以来,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在讨论它。迫于群体的压力,我们会恶补关于它的知识,试图有机会能够加入这个讨论群体中。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就很容易地感受到来自身边许多人的压力和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着群体中的人谈论某个现象、某件事甚至是做出某种行为。
上文分析了引爆点理论在《穹顶之下》与《平凡世界》中的应用,接下来本文利用引爆点理论分析经典房地产营销案例:
第一,保利董事长亲派茶叶蛋,“土豪蛋”热点营销轰动广州:“茶叶蛋”一出现就成为互联网上的新一代土豪标志。保利本次大派茶叶蛋,背后是保利大都汇开盘。大都汇的早餐袋,连同茶叶蛋,送到CBD白领手中…本次活动发起人余英,坐拥71万粉丝,微博一发动,星火燎原。在这例房地产营销中,充分利用了环境威力,利用互联网对茶叶蛋的炒作,网友对茶叶蛋的热议,分享媒介选取的是微博,对茶叶蛋的关注也是兴起于微博,信息传播有较强的附着力。
第二,点赞狂人出现,都是合肥万科惹得“祸”:是建一座免费图书馆,还是一家社区酒吧?合肥万科通过在线点赞的互动形式,向市民征集生活愿望。植树节的“你点一个赞,我种一棵树”活动,全合肥市民蜂拥而至,近3万人参与活动。一个根植于城市地产品牌,总要找到与城市的契合点。而城市需要什么呢?――合肥万科说:你来点赞,万科实现。这是一场“文化符号+创意事件+粉丝互动”的超级营销。这则案例中,合肥万科通过深入分析合肥的主流城市文化,精准定位,活动符合市民需求,市民主动担当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的角色,由小到大,塑造城市整体环境威力,带动更多的人参加。
根据房地产营销本身特点,结合上文对房地产经典营销案例的分析,给出基于三法则的房地产营销改进建议(以郑州市为例):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直接寻找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有影响力的人来充当房地产营销中关键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角色。房地产协会相关人员、大学房地产专业教师、微博房地产红人和微信相关公众号等,由这些点来扩散影响广大网友,吸纳扩大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的范围。
间接通过将房地产营销与具有影响力或影响潜力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文化典故等关联,将这些作品典故的读者粉丝转为自己的内行、联络员和推销者。名人明星的代言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适用性不高。
第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二者营销的成功性说明视频这种视听结合的宣传方式才是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符合人们信息提取习惯的营销方法。视频内容构建选取应着力发掘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却又让人体会深刻的点,例如郑州的烩面、胡辣汤和夜市等具有城市记忆的题材,题材表达可选取河南方言,可在基于郑州本地房地产交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购房者来源,得到主要购买者来源的故乡,选取其故乡方言作为地产营销视频的表达语言,或者基于地产营销目标,选取对应语言。营销视频应根据目标客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分享习惯来包装和传输:目标客户是刚结婚的青年家庭,那微信微博应是主要的接触分享媒介;目标客户是基于改善住房需求的中老年家庭,电视广告也许是更好的媒介。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流行往往发生在人们对周遭强烈敏感的环境里,同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密切关联。穹顶之下选取的是雾霾这个话题,郑州本地的营销可以选取堵等市民深有体会与自身密切关联的话题,营销不仅要构造话题,更要营造话题讨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