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汽车车间实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6 20:4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汽车车间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汽车车间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汽车 车身涂装 理论 实践 一体化教学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8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三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过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二、车间实践性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专院校与汽车维修厂、4S店、汽车美容装潢店以及其他汽车相关服务单位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企业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企业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维修厂车间参与企业制定的各种维修项目的设计工作。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汽车车门板的制作,之后在车门板上进行车身涂装的完整工艺流程分段练习,如此方法实现车间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彻底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熟悉对应的岗位职责范围,为以后的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2篇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 理实一体教学 车身涂装教学 推动 推广

随着汽车后市场的不断发展,对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专业细化,分专业发展已是汽车类专业的必然方向。教育部推出汽车类专业教学标准,希望积极引导各学校汽车类专业良性发展。要积极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做各种尝试与探索,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推动汽车维修行业良性发展。

理论实践一体化(简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非常丰富,讲授教学法、指导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归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丰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综合素养培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这种教学安排由于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学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原子灰的刮涂与打磨这是涂装课程实践操作的入门内容,看似只是简单地涂刮原子灰,实际上原子灰的涂刮与打磨直接决定了修复的质量,会影响漆面的效果。如何才能做好涂刮与打磨,只是让学生动手去做不但达不到培训目的,还会造成耗材量大大增加。我们采用对比教学法,设定同样的作业环境,做出一个损伤区域尽可能一致刮涂部位,学生分组实施涂刮。先不加固化剂,反复训练,再加固化剂刮涂完毕。对各组作业完毕的板件进行比较,按刮涂要求让别的同学进行评价,说出刮涂好坏的理由。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还让学生互相学习,对这一项技能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调色是中职学生难以掌握的技能。调色过程中,最基本的起点是颜色基础理论,然后是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颜色的基本过度规律:红色 + 黄色 桔色;黄色 + 蓝色 绿色;蓝色 + 红色 紫色。头色(互补色)混合后(红色 + 绿色;黄色 + 紫色;蓝色 + 桔色)会产生灰色,即彩度降低,变浑浊;加色母时,以配方中的色母为第一选择,然后是靠近主色的近似色母,避免加入对头色母;色系列中的黑色和白色,主要用于控制明暗度和彩度。以上理论通过图片或课件学生可以理解,但很快就会忘记,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进行工作的拓展。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理论变为简单的实践操作,让在实践中去总结。我们准备一个简单的调漆配方,先让学生按配方调出油漆,再将油漆分成几等份,在每份中加入一种色母,看加入后油漆的色相变化,这样就可以对不同颜色的走向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对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喷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但耗材大,成本高使得许多学校没办法正常开展教学。除了利用喷水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合理安排教学很关键。我们反向切入,先给大家看一些油漆喷涂的缺陷,说明原因。再示范教学,做出一些错误的喷涂,加深印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固化喷涂技艺。

我们积极将理实一体教学引入汽车车身涂装课程,推动了我校专业建设,得到了用人企业的认可。我们也希望积极推广理实一体教学,促进我省汽车类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教学相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湖南: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第3篇

1.1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识图和正确绘制电路图;熟悉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汽车电动机与控制电路的分析方法;熟悉汽车常用电路元器件、变压器及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符号、参数、功能及选用方法;掌握必需的安全用电常识;常用电工与电子测量仪器及仪表进行基本电路检测的能力;熟悉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汽车控制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2)实践操作教学目标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电子元器件能力;掌握使用万用表判别电子元器件的极性与好坏的能力;能正确安装、测量与调试各汽车单元电路;具有电子电路安装、焊接基本技能,及电子线路故障的检测、分析及故障排除;具有查阅资料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整车电路性能的分析判断与维护能力。

1.2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与思路通过市场分析及社会需求调研定位了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从而确定了典型工作领域,归纳出行动领域,最终转化出学习领域并设计学习情境。课程改革设计思路为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工作领域转换为行动领域学生毕业后工作领域通常为:汽车维修技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钣金、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涂装、汽车商务等。以汽车维修电工工总为例,学生的就业岗位是汽车维修电工,学生毕业后,如想胜任该工作,需要学习的知识(行动领域)包括:汽车动力系统电器设备的检修;汽车车身电器设备的检修;汽车空调的检测;汽车总线路的识读与连接等。第二个转换: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组与企业专家,通过对行动领域进行剖析,在任务实施时,尽可能营造真实的车间环境,设计出7个学习领域内容分别是:学习领域1直流电路的分析,学习领域2交流电路的分析,学习领域3汽车电机与控制电路,学习领域4常用半导体器件及应用,学习领域5汽车整流电路和稳压电路,学习领域6数字电路,学习领域7汽车电工测量仪表。第三个转换: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

以学习领域1知识为例,设计出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以及学时分配,如表下:单元一直流电路(10课时理论6实训4)教学内容和要求:(1)电路基本概念,要求了解;(2)电阻元件,要求熟悉;(3)电容元件、电感元件,要求熟悉;(4)简单电路的分析,要求熟悉;(5)万用表的使用,要求掌握。训练项目,项目一:直流电路技能训练(4课时)实践内容:(1)使用万用表检查电阻电路的故障(2)使用万用表检测直流电桥电位(3)测量电路中应用KCL、KVL实践目的与要求:(1)牢固树立“文明生产、安全第一”的职业意识,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2)能正确使用万用表,并正确读数(3)能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大小并能识读电阻、电容的大小(4)学会按电路图及实验步骤完成接线、调试、观测、分析和记录(5)学会电路中电压、电流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实施

2.1教学条件我院电工综合实训室是为全校开设《电工应用技术》《、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等课程而设置的专业技术基础实训室。主要承担电专业(如:电气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电工应用技术项目教学与非电专业(如: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等专业)的实训及实验教学任务。电工综合实训室有电工综合实训台达到25个,配置了电工工具,各类常用电工仪表等设备,具有实习实训工位50个,可同时进行50人的技能实习或实训。建筑面积应达200平方米。可为电气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提供最基本的技能实训及培训。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100%,设备完好率≥95%。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和质量,将为我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提供物质基础,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训教学将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师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依据任务单,资讯,提出问题,教师解惑。教师解惑之后,学生逐渐过渡到通过资料进行工作计划的制定。在学生自主参与和教师参与教导下,采用项目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抽查两个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进入总结汇报环节。

第4篇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再加上抽象的概念,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2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3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根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工业纯铁用得很少,几乎没有用处,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2)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老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提高了兴趣。(3)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理论联系了实际,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带着问题讲解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4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眼界也开阔了。(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理解,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5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 汽修专业 教学改革 职业行为导向 校企合作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从2005年的570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而且创全球历史新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汽车维修和保养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主要业务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调研和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预测,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五十万作业人员,为此培养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高技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

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为此我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先导、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汽车维修各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设施的建设

我校汽修专业拥有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实训大楼,各种车系教学整车车辆30余辆,拥有汽车认识与保养实验实训室、汽车钣金修复与喷漆实验实训室、汽车改装实验实训室、发动机结构拆装实验实训室、发动机电控技术实验实训室、底盘技术实验实训室、车身电气技术实验实训室和汽车整车销售实训室等,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人民币。这些设备绝大多数是2007年以后添置的,技术水平和先进性足以满足汽修教学,在数量上也符合汽修学生实习的需要,是我们开展教改活动最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制定

德国在总结研究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行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的概念。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首先要从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学习领域,形成教学课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再通过“职业行为导向”组织教学,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考核评价要用企业员工工作过程完成任务的标准考核。

我校参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大纲》学习领域划分思路,深入维修企业调研访谈,到广州、浙江等地的职业学校考查学习;制定“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们制定出汽车相关专业的13个课程标准: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解决汽车专业教什么,怎么评价考核的问题。这13个课程标准是:《发动机机械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认识课程标准》、《汽车维护保养课程标准》、《发动机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电源系、启动系、点火系)课程标准》、《车身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灯光照明、仪表、车身电器)课程标准》、《汽车传动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悬架转向制动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汽车性能检测课程标准》、《汽车常见小修作业课程标准》、《汽车美容课程标准》、《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标准》、《汽车保险理赔课程标准》。

三、教材的建设与开发

德国双元制模式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内容有机结合。2010年开始,我校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需要相应的配套教材。然而市场上没有完全适合我们学校汽修专业课程标准的教材。于是我们聘请德国专家及国内行业专家组织我校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情况自编讲义,逐渐改进完善,从而形成校本教材。我校还组织汽修专业教师编写一体化教材,先后外研出版社出版发行《汽车维护保养》、《汽车电器维修》和《汽车运行材料》等教材。这些教材具有模块式组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科学、实用,是我们学校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学校的壮大,我校现有汽修专业正式教师33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25人,高级技师6人,技师19人,高级工8人。在这些教师中,有正规大学汽修专业的毕业生,有企业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的骨干。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不足;企业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维修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较弱。为此我们将大学生与从企业来的技术骨干进行有机的结合,彼此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开展教学教改的能力,满足“双元制”教学“一体化教师”的要求。

1.增强教师实践经验。

对教师进行汽车维护作业的规范操作和发动机电控系统、底盘系统、灯光信号系统等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的作业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都独立规范操作、维护作业且能识别、排除汽车常见故障。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以后,对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讲授的教学内容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进行再创造;用亲身经历的案例组织教学,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2.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

备课、编写教案是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案,要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定位,首先要对学生学习基础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过程,其次要清楚教学内容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在后续课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再次制定具体、可检查的教学目标,最后还要考虑考查评价方法,如何判断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我校组织教改教研活动,狠抓典型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通过说课这一教学手段展示交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使所有老师逐渐熟悉在新的教学标准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进行多种渠道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近年来我校抓住各种机会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利用国家教委德国双元制培训项目及我校国际合作教学项目,输送教师到德国、加拿大、新加坡进修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设备企业与大学合办的专项技术师资培训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还将老师送到企业内部参加企业生产维修实践,聘请企业专家担当技术指导顾问,举办多种教研教改培训班等。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各项技能都有所提高。

五、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组织教学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开展了关于“职业行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和咨询人,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所谓“职业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职业能力,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把观察、思维、决策,以及肢体活动都调动起来,有兴趣地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然而要使学生行动起来,就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实施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素具体包含: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体现就是教学教案。一个合格的教案主要涉及学生基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节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都要考虑,老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设计意图是什么,要学生认识什么、说出什么、体会什么、感知什么、感悟什么、记住什么、应用什么,等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学习过程的策划者、保障者和主持人,坚决不能成为播音员、灌输者。

六、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企业、学校、学生实现“三赢”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来,我校与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北京福田、北汽新能源、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方案。我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企业派技术专家担当指导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内完成部分课程之外,还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将实训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做到教室与车间相融,教师与师父相融,真正实现双元制的教学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结语

我们虽然已取得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开端,但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还很遥远。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正日新月异地涌现。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改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远未结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汽车美容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行业岗位需求与发展,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使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引导法,情景模拟法,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中做”,“做中学”的强化性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毕业后和汽车美容行业实行无缝对接。

关键词: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汽车美容;课程设计

汽车美容是高职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专业的汽车美容项目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得经过专业美容后的新车保值,旧车延长寿命。为了适应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特色,我院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美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汽车美容行业岗位需求和发展,在课程设计上,不断思考和改进,对《汽车美容》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得毕业学生和汽车美容行业能够无缝对接。

1项目设计

首先通过对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汽车美容企业以及在发达地区汽车美容市场的调研,和美容专家、车间主任(服务经理)们面对面的交流,对目前汽车美容企业中美容装潢工岗位的实际状况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接着对调研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提炼,而后转换成课堂可操作、结果可评价的学习任务、能力训练项目,从而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最终完成对整个课程的全部设计。

2任务设计

课堂上每一个学习情境源于汽车美容岗位真实的生产任务,是生产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学习情境的安排按照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编排。以美容岗位基本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汽车外部的美容护理、汽车驾驶室的美容护理、汽车车身涂层的美容护理、汽车玻璃的美容护理以及汽车美容设备保养护理为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汽车美容与保养基本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学环境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美容实训室教学。根据调研结果把汽车美容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项目,25个子任务,具体如表1。

3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八个典型的项目对应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开学教学,每个任务都涉及不同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完成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在落实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有独自自主思维的个体,对任务的实施效果直接负责,教师负责从旁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过于主观地控制任务实施过程。要彻底转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以及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承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现场教学、分组、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用案例引入项目的内容并将项目合理地分成若干教学模块(子项目、任务),激励学生自选任务、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任务情境,为学生提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最新的、实用的专业知识并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连贯起来获得实际工程项目的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过程的训练,并通过任务的协作完成打造团队协作精神。以下以“‘汽车外装饰’项目引领,以‘汽车玻璃贴膜’为子任务”为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

3.1课前准备

①针对项目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技能、智能、学习风格的差异,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明确各人责任,充分体现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人人自主。②学生根据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交流汽车玻璃贴膜相关信息,提升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搜集、整理相关素材,培养信息的搜集、取舍和处理能力。③教师准备好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实训所需要的合适的环境、干净的车辆、喷壶、烤枪、钢卷尺等教学资源。

3.2项目导入

大屏幕可以给出汽车玻璃膜优劣的判断选择以及汽车贴膜工艺流程图,让学生明白如何判断优劣车膜,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玻璃贴膜的步骤,明确怎样选择质量的好膜,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最好心理准备。

3.3任务驱动

“行动导向、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在于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任务的设计应确定算法思路,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指导点评,对学生加以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通过提问、观察、交谈,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策略进行探索。通过分组协作形式,学生可以借助他人帮助来完成任务,更好地补充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给学生布置任务,下发任务单。接到任务后,学生采用分组协作形式,以组为单位,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收集相关知识。子任务一:完成学生工作页部分内容。分组之后,组间成员查找资料了解玻璃车膜相关知识。子任务二:叙述出车膜的结构。组员之间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车膜结构。子任务三:车膜优劣判断。组员之间通过不同档次车膜的感知,判断车膜优劣。子任务四:车玻璃尺寸测量能用钢卷尺测量车玻璃尺寸。子任务五:完成车玻璃贴膜,交流完成任务心得。

3.4任务拓展

指导学生分析曲面弧度大玻璃贴膜的工艺流程情况并制定贴膜方案。

4考核方式设计

在评价过程中,要彻底转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做法。在评价时,不仅看结果,还看过程。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如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学习态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每个参与者也是评价者,教师进行点评的同时,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把评价变成一种沟通交流,同时也使得评价过程更加透明。将每位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一起作为学生的总成绩。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结果的评分标准,使评分更加公平、公正,具体评价标准参考表2。

5总结

汽车美容课程设计采用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模式特别适合高职学生实践强、理论弱的特点,保证理论够用,强化实践,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实践双线并行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学习任务的转化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所有项目都是任务可操作,结果可评价。采用此教学模式进行汽车美容课程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训练其今后就业岗位———汽车美容工所需的各项技能,毕业后初次就业可“零距离”上岗,和汽车美容行业可以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蔡秀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3]刘邦祥.以职业行动为导向“一体化地推进职业学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2007.

[4]徐秀华.谈“大专业、小方向”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5]杨长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J].职教通讯,2003.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前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教学改革。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大知识体系,与《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效。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为导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本课程的四大知识体系虽有独立性,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常用的机械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加强有关零件的结构设计、维修、安装、调试等内容的讲解,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补充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例如在介绍轴系类零件时增加拆装减速器的实验,这样学生就会对本部分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介绍液压气压传动的有关内容时,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安装和维护及基本回路的作用、检修和故障诊断等内容。

通过对知识内容的重新组合,实行了整体优化,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体现了实用够用的原则。

二、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教具、模型等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来说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再如通过演示联轴器和离合器的运动情况很容易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改变曲柄长度或遮板位置让学生观察棘轮运动情况的变化,使学生很容易总结改变棘轮转角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演示有关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从电动自行与自行车,电子表与机械表,电动缝纫机与缝纫机的比较引出机器与机构的区别联系;从螺旋千斤顶、千分尺、机床的进给机构引出螺旋传动;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等入手,来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结合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摸得着看得见。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

随着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把有关内容做成课件,在计算机上边演示边讲解:有些图表无法在黑板上画,可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加深对各种机构运动过程及运动规律的理解。如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工作台的进给机构(齿轮传动)、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和螺旋传动机构,车床的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及进给机构等。这样一方面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自己所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更广阔的了解,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一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可鼓励学生自学。例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制成学案发给学生,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找出问题的出处,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再如棘轮和槽轮机构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己一边演示,一边观察,自己总结它们的运动规律及运动特点。

3、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如利用多媒体呈现新知识或模拟机器或机构的动态过程;利用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呈现图片;利用模型呈现机构的运动过程;利用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加强实践环节,接轨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这种环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车间,做好每次实习实训的操作训练。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那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对所学内容就不会觉得抽象,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现场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考核制度

第8篇

一、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文,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1)、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2)、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3)、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4)、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经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设置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完“铰链四杆机构”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日常人骑自行车现象,设计问题:人骑自行车包含哪几种传动机构?学生往往会认为只有一种链传动机构,其实还包含铰链四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即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这样设置问题既紧扣大纲要求,又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应为学生创设一些提问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分析液压系统的基本回路时应从工作循环着手。要完成下列“快进—工进—快退—卸载”工作循环,系统必定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回路:因其可进可退,故一定具有方向回路;可实现快进、工进,说明速度可调节,所以具有速度控制回路;能完成卸载,故还有压力控制回路。但是为什么能完成工作循环?各回路中液压元件是什么?作用如何?由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各回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就比较清楚了。

二、采用教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程中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中可采用实物直观演示教学、现场参观教学、电化教学等形式,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该机构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性质,可先利用学校自制的模型进行现场演示,再分别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发现三种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工作有什么差异,学生会发现在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的转动和摇杆的摆动是可以转换的,但当以摇杆为主动件时,要实现运动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方法,否则会卡死。最后再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如家用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是采用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而且是利用飞轮的惯性作用通过死点位置;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是采用反向平行双曲柄机构等。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车床,将车床的主轴箱箱盖打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直观地观察到齿轮传动与变速的过程,观察轴上零件(齿轮、带轮、轴承)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方法。通过人工移动大溜板,观看齿轮齿条传动过程;挂自动走刀,观看刀架纵向和横向自动进给与变速过程。现场总结齿轮机构的主要类型(平面与空间齿轮传动、直齿、斜齿、外啮合、内啮合、齿轮齿条;低速、中速、高速等)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传递运动及动力,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上完“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去观察牛头刨床设备。在工厂师傅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就能够较快理解“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这两种机构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牛头刨床进刀时慢、退刀时快这一现象,就容易明白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等特点。教师此时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即将要学习的间歇运动机构中的“棘轮机构”—牛头刨床进给机构的组成及运动特点。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作很好地“消化”。

三、突出重点,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

任何一门知识都具有系统性,《机械基础》亦如此,因此课堂教学应围绕一定的重点展开,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9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所以,怎样优化《机械基础》课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效果便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在《机械基础》教学中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文,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1)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2)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3)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4)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经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完“铰链四杆机构”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日常人骑自行车现象,设计问题:人骑自行车包含哪几种传动机构?学生往往会认为只有一种链传动机构,其实还包含铰链四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机构,即车身为机架,脚踏板为曲柄,小腿相当于连杆,大腿相当于摇杆,是以曲柄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这样设置问题既紧扣大纲要求,又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一些提问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分析液压系统的基本回路时应从工作循环着手。要完成下列“快进—工进—快退—卸载”工作循环,系统必定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回路:因其可进可退,故一定具有方向回路;可实现快进、工进,说明速度可调节,所以具有速度控制回路;能完成卸载,故还有压力控制回路。但是为什么能完成工作循环?各回路中液压元件是什么?作用如何?由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各回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就比较清楚了。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其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中可采用实物直观演示教学、现场参观教学、电化教学等形式,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该机构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性质,可先利用学校自制的模型进行现场演示,再分别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发现三种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工作有什么差异,学生会发现在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的转动和摇杆的摆动是可以转换的,但当以摇杆为主动件时,要实现运动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方法,否则会卡死。最后再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如家用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是采用以摇杆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而且是利用飞轮的惯性作用通过死点位置;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是采用反向平行双曲柄机构等。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可带领学生参观各种车床,将车床的主轴箱箱盖打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直观地观察到齿轮传动与变速的过程,观察轴上零件(齿轮、带轮、轴承)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方法。通过人工移动大溜板,观看齿轮齿条传动过程;挂自动走刀,观看刀架纵向和横向自动进给与变速过程。现场总结齿轮机构的主要类型(平面与空间齿轮传动、直齿、斜齿、外啮合、内啮合、齿轮齿条;低速、中速、高速等)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传递运动及动力,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上完“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后,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去观察牛头刨床设备。在工厂师傅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就能够较快理解“曲柄摇杆机构”和“导杆机构”这两种机构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牛头刨床进刀时慢、退刀时快这一现象,就容易明白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等特点。教师此时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即将要学习的间歇运动机构中的“棘轮机构”—牛头刨床进给机构的组成及运动特点。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作很好地“消化”。

三、确定教学主线,化繁为简,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任何一门知识都具有系统性,《机械基础》亦如此,因此课堂教学应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而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机械基础》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其中各类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又可分为很多种,由于种类众多,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繁杂,造成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好各类传动机构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常见的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作为这一部分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学习到某种机构时,联想到其它机构,并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分析各种机构的异同点。

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是利用平面连杆机构变换运动形式(移动形式与转动形式之间的变换),实现可燃气体的进气、压缩及排气;利用齿轮机构变换运动速度;利用凸轮机构变换运动形式(将转动形式变换为移动形式),实现进气阀与排气阀的开关。内燃机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传动中各类主要机构,在绪论课“机器与机构”内容的教学中应较详细地介绍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并要在以后各章节的教学中加以引用。如在讲解曲柄滑块机构类型时,我们知道该机构有两种类型,即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及偏心曲柄滑块机构。这时可以先提问:在内燃机中的曲柄滑块机构究竟采用哪种类型?接下来讲解这两种类型的区别,即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没有急回运动,而偏心曲柄滑块机构存在急回运动。然后解释:对内燃机的输出要求是尽可能匀速输出,故选用对心曲柄滑块机构。这样以实际工程机械为例分析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及偏心曲柄滑块机构的特点,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在讲解“凸轮机构”这一章节时,也可以内燃机为例,介绍内燃机利用凸轮机构将轴的转动转换为阀门的直线运动,但主轴转动与活塞直线运动之间的转换是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的。接着提问:为什么不能应用凸轮机构来实现主轴转动与活塞直线运动之间的转换?这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一章节的内容:平面连杆机构(包括曲柄滑块机构)由低副组成,能够传递较大功率;再引出凸轮机构的特点,即凸轮机构能实现较复杂的运动输出,但凸轮与从动杆间为高幅接触,易磨损,不能传递较大的力,故常用于控制装置。由于这些差别,所以内燃机中是利用凸轮机构实现阀门开关的控制,而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功率的传递。在同一个实际工程机械中,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既对所学各种传动机构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加深了对机构间异同点的认识,达到围绕教学主线、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加强学科间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它和《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要和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如在讲到“轴”时,可以车床主轴箱为例并结合上述几门学科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一个车床主轴箱就涵盖了以上几门学科的内容:从轮系——主轴,这中间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尺寸确定,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的选择,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结构图,涉及齿轮、轴等零件的加工工艺,涉及轴上零件装拆、轴承选择,涉及轮系传动比、末轮转速计算等。通过对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将原本孤立的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机械基础》课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应用这些教学方法,化繁为简,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了各传动机构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了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峰.对中职《机械基础》课教学的几点看法[J].神州,2011(17).

[2]康亚珊.关于“对口升学”班《机械制图》教学的思考[J].大家,2010(17).

[3]王广权.浅论《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2011(08).

[4]叶敏.尝试和碰撞——关于设计基础的材料教学[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5]李冠文.浅析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J].群文天地,2011(1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