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低头族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54-02
一、学生“低头族”调查情况统计
据中国少先队事业中心最新的关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6.8%,而且17.5%的未成年人早在6岁之前就已经和网络有亲密接触。北京市妇联也在近日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邢台报告》中公布4~6岁的幼童中,约有一半以上会上网,且乐此不疲,将近有八成以上的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所以有调查宣称:六成以上的人群因为低头成为习惯,慢慢有了双下巴。因为在低头时,我们脖子承受的压力是平常的3倍,脖子的肌肉一向都是垂直生长的状态。长时间或者过度低头的不良习惯,导致脂肪溢出下颚,积日渐深后,定型出双下巴,颈部松弛提早约五年,而且容易产生皱纹。
针对当前同学们使用手机的情况,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对校园内的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我们随机抽取了20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由于时间原因,未收回5份),收集他们对于“低头族”相关问题的看法。问卷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问题一:通过调查显示本次调查者的性别比例为
A:男性26% B:女性74%
问题二:通过调查“你身边的低头族多吗?”显示
A:很多60% B:一般30% C:较少10%
问题三:通过调查是否认为自己是低头族显示
A:是53% B:不是47%
问题四:通过调查那种情况下使用手机频率最高显示
A:学习时5% B:就餐时6%
C:睡觉前58% D:其他空余时间31%
问题五:通过调查一天中玩手机所用的时间数显示
A:1-2小时26.5% B:2-3小时25.5%
C:3-4小时26.5% D:4小时以上21.5%
问题六:通过调查上课玩手机原因显示
A:习惯性的17.8% B:老师上课没吸引45.6%
C:偶尔处理短信或其他信息17.8%
D:其他18.8%
问题七:通过调查“手机对学习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显示
A:占用大量时间23%
B:导致学习缺乏严重性17.6%
C:导致学习缺乏专注度38.9%
D:能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6.5%
E:帮助我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8.3% F:其他5.6%
问题八:通过调查“与朋友家人聚在一起时是否只顾玩手机”显示
A:经常玩9.5% B:偶尔玩71.6%
C:从不玩18.9%
问题九:通过调查您会为了玩手机而忽略你身边的朋友吗?显示
A:经常8.3% B:偶尔41.7%
C:极少33.3% D:从不16.7%
问题十:通过调查“您在大约多少时间范围内离开手机会感到情绪不安、焦虑现象?”显示
A:1小时以内19% B:1-2小时11%
C:3-4小时19% D:4小时以上51%
问题十一:通过调查“吸引你“低头”的是以下哪方面需求”显示
A:资讯信息(新闻、导航、美食、旅游、天气...)23.1%
B:娱乐休闲(游戏、音乐、体育、摄影、视频)27.6%
C:社交(微博、微信、QQ、人人、陌陌、)32.7%
D:工作学习(词典、电子书、教育、外语)14.1%
E:其他2.5%
问题十二:通过调查显示“请问你知道以下哪些“低头族”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显示
A:眼部肉群过度使用无法放松,出现干眼、眼睛酸痛、头痛、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26.1%
B:会使拇指过劳,发生手指肌腱炎7.4%
C:皱纹的产生几率会增加30%,而且更容易产生双下巴10.6%
D: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18.4%
E:脑部过度刺激,会注意力不集中13.4%
F:浪费时间24.1%
二、调查结果剖析
1.大部分同学对“低头族’现象是有所了解的。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就是“低头族”中的一员,这说明“低头族”现象充分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高职院校在校生使用手机大多是社交和娱乐休闲,而学习在其中占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因此低头玩手机大多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和别人聊天或者消磨时间,睡觉前玩手机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授课缺乏新意,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而且在一天中学生玩手机的时间普遍偏长,同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手机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在没有手机在身边超过四个小时,学生普遍会感到不安,这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
3.对手机如此高频率长时间的使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手机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淡忘了周围。学生在手机上谈天说地,却给了身边的人一个低头的背影;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却不愿当众发表意见;学生宁愿在说说上发心情,也不愿对身边的人说。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低头玩手机,面对面的交流胜于任何方式。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低头族”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并且学生们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都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对这种现象态度倾向于一般化,当了解这种现象的危害后,大多数人表示以后会考虑抬头或者坚决抬头,并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抬头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态度。
三、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结合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课题组总结出危害并提出解决提案如下:
(一)低头现象的原因分析
1.攀比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消费物品的象征价值,手机在各种场合常常代表着身份。所以很多学生对品牌手机趋之若鹜!
2.舒缓压力的需要。更多的时候是这个原因,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家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的休闲放松方式在合适的地方放松,而手机便以其独特的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校园内缓解压力的首选。
3.孤独感。正值花样年华的同学们在大学生活缺少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远离故园,心中的那份孤独寂寞和忧伤无法排解,须臾不离的手机自然而然成了同学们派遣的对象,时日渐久,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性。
4.同学们缺乏学习目标,感觉迷惘,无所适从,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上课不专心,提不起兴趣。
(二)低头现象的解决建议
1.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低头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在校生普遍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教育,倡导合理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消除攀比消费心理,形成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2.高职院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大赛等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范媛媛.高校校园低头族现状研究[J].高教研究,2015,(3).
[2]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
[3]李昌镐.韩国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02).
[4]唐洪森.思想政治理论课“低头症”现象及其化解途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5]张岱年,程已删.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段子秀.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现状研究及建设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6).
[8]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9]朱悦凯.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的研究综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2.
近八成白领患上手机依赖症
此前,智联招聘曾一份针对全国28个主要城市白领进行的手机指数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自身功能的加强,白领在很大程度上被手机“控制”,近八成白领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其中北京白领使用手机时长最长,每天6.72个小时,其次为西安白领,为6.15个小时,其次为上海白领,5.45个小时。公关、营销等行业白领为了工作,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如果手机没电了,会心神不宁,怕漏掉客户重要的电话,也会觉得没意思了,手里没有玩儿的工具了。”
谷歌一项调查显示,港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6%,高于日本的94%以及新加坡的93%,为亚洲第一。另一项调查显示,11%的香港人甚至频密到平均3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搭上港铁,环顾四周,十有八九都是低头玩手机、ipad。甚至在朋友聚餐、家人团聚的时候,仍有“低头族”忙于听音乐、查邮件、上社交网络、玩游戏,而懒得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就算说话也是敷衍了事。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香港人身体的一部分,没有手机就像缺胳膊少腿似得,浑身不自在。前不久,一个关于香港手机使用率的调查报告,有受访者认为手机比恋人还重要。
朋友聚会,给大家当面交流提供了机会,可是手机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最终演变为“无言的结局”。朋友相见时气氛热烈,但是落座之后没过一会,就开始有人低头戳手机了。一开始大家还聊得很热络,但是上菜以后,大家就开始边吃饭边玩手机。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低头看手机屏幕,刷微博、聊QQ、发微信、玩游戏。当一张桌子上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聚会的目的已经消失殆尽了,无怪乎有人曾经说想念没有手机的时代。
科技绑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技术是柄双刃剑,这是无需重申的常识。手机普及后,已经从纯粹的通讯工具演变为能体现人某种价值的器物,苹果手机的风靡,与其说人们所追求的是某类新款的手机,不如说是在追赶技术时代的某种符号、潮流。通俗而言,就是技术对人的绑架,使人养成了对工具的深度依赖。当然,手机依赖症也只是现代社会种种工具依赖症的缩影,现在很多人沉溺于电视节目,离开了键盘就不会写字,习惯了以车代步,人对技术的使用转变为技术对人的占据与控制,选择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和能力则逐步丧失。
人有各种心理需求,包括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手机中的社交网络使获取“自我实现”变得空前容易,发表个人观点、转发并评论、晒个人生活,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别人的反馈。同时,窥视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从而得到心理满足。此外,人们渴望拥有信息权,不停刷屏,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寻找与人交流的共同话题。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手机上网查看资讯更为便捷,亦满足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手机病”背后是自我存在感的现实焦虑
在高节奏、加速度的社会运转节奏下,生活变成了适应,它是格式化了的,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某种既定流,上班、下班,上课、下课,单位、家庭,教室、寝室,这种失控的生活状态下,人的价值被削弱,存在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深切的迷茫使得人们转向对技术工具的依赖,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的嘈杂、紧张隔离。在自我建构的狭小空间里,通过对工具的使用来找寻自我的价值,用玩手机、上网等低能耗方式获取宁静。现代人总是热衷于追逐流行,他们所追赶的,是依托于符号之上的存在感与自我价值。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乐不思蜀,则必然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现实世界隔断了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人就会无所适从。这实际上是人的社会能力的一种退化,“手机依赖症”是一种应该被克服的“社会病”。
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应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而错失和亲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不应让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成为“遗失的美好”,毕竟,“人机关系”永远取代不了“人际关系”。
让手机回归“工具”的角色
现代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重新给手机定位,强调它的“工具性”,而不是“拟人性”。我们不妨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人类工具”的角色。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16-02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高职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将为药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与专业技术资格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药剂学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是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活动参与程度及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它是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响应职业人的需要,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课程实施的意义
(一)通过形成性评价达到以教促学
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已经不再能解决现在课堂“低头族”的问题,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课堂上,教师需要对课程的教学实施有效的设计和管理。形成性评价模式下的教学是一种师生交流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能刺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形成性评价通过团队合作、小组竞争、个人展示等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的养成。
(二)通过形成性评价达到以教促教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实施采取多元有效的评分方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教师需要将自己提升为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还应该善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良师益友。同时教师还应具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以便达到多元有效的评价目的。
(三)通过形成性评价达成和谐课堂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高职生。在这样的一种多元评价方式条件下,能够合理有效地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相互宽容、相互信任,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形成性评价提出: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评价过程中的沟通协商,关注评价过程中的认同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整体安排与设计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前提。依据学情调查报告、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特点,笔者将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做了细致的安排。
(一)调查报告是实施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去了解学生基本学情和认知程度,笔者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及以往的考试评分满意程度等多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回收和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多方面地对平时成绩进行评价,比如出勤、参与讨论、作业、阶段考试、小组内部评分、自主评分、教师评分、实验操作、产品展示等,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要有针对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只有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并非生搬硬套一些网络流行的教学方式。基于调查了解到的学情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为了达成形成性评价的多元评价目的,笔者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为高职二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并具备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考虑到药剂学课程的前后内容的内在关系与各个剂型间的平行关系,教学内容注重前后呼应,制剂工艺的横向对比及知识的巩固。比如介绍液体制剂的附加剂时,我们知道防腐剂就是学习的共性;眼用灭菌制剂与注射剂的无菌要求也是他们的共性,对于具有共性的内容,笔者喜欢采用图表展示,并进行对比和突出的方式进行教学。固体制剂中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片剂的制备工艺上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可以采用阶梯展示的方式来介绍,既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又便于理解。
面对多样的先进教学手段,不但可以适当引入“微课”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可以发挥不同教师在不同教学内容上的特长。当然,正是因为药剂学内容看似零散独立,却有着间接的联系,比如表面活性剂与液体制剂,基本操作与制剂工艺流程等,需要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为此,笔者根据内容特点,将药剂学每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分成两到三次的阶段考试,阶段考试的目的是刺激学生对已经学习内容的巩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个人学习效果的考验。为了增加乐趣与竞争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简单剂型与总结性内容由学生小组展示课件,乳剂、混悬剂制备等内容由小组合作制备。注射剂、胶囊剂等剂型介绍通过案例引导,并结合开放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也发挥其团队的合作能力。
(三)关注第一次课的效应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初始,尤其是第一次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是否对你的课程有兴趣。笔者改变以往的重复讲述课程重要性,换成了开放式问题的设计,由学生去思考本门课程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并由学生进一步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思维转换,让学生自主思考到本门课程与其未来职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达到重视课程学习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课程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第一次课就把课程的评分项目和要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能否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不是期末考试前的两三天突击复习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平时的积极参与和积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期末考试的合格或者做一名考试高分生。另外,在第一次课中,还要完成随机分组任务,每个小组4到5人,为接下来的团队学习做好准备。
三、具体实施的效果
针对2013级学生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研究。我院2013级药学专业(服务方向)1305、1306班学生总数为102人,均为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被我院录取的学生,按同一分数段随机编排进入两个班中,每班同一分数段的学生均等,两个班级学生入校时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课时都是45学时。其中,药学1306班(52人)为实验组,笔者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及形成性评价方式下预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药学1305班(50人)为对照组,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课堂主要以接受教师的讲授为主。学期结束后,进行平行考核及收集实验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或建议。学期结束后,考核结果见表1。
当下我国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4年我国成年人阅读率为58%,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8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的水平。中职学生大都是16-18岁的青少年,升学压力小,因为小学初中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和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等原因,经典阅读的缺失更是非常严重。笔者工作于学校图书馆,曾经就我校中职学生进行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阅读情况的随机调查,累计抽问了在图书馆学习的100名学生,结果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比较完整的阅读过四大名著,其中从未完整读过的有17人;只为消遣而零星的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一些片段的有49人;阅读过《红楼梦》的只有2人。而读过诸如《史记》《战国策》《论语》等其他经典著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对于一些外国名著,更是无人问津。网络时代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勃兴,“低头一族”随处可见,碎片化的“轻阅读”“浅阅读”使得人文经典与中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可见在中职学校进行人文经典阅读推广十分必要。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在人文经典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别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培养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宣传阵地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学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和训练的主要地方是教室和实训场所,但是对于人文经典的阅读推广而言,图书馆应该是这一工程的天然主体。图书馆作为中职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潜在课堂。相对于传统学习课堂学习的封闭性,有共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聚集在图书馆,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起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调适自己的偏颇,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图书馆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具有其它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职学校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阅读环境、丰富馆藏、知识传递、宣传导向等,不仅能满足中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能弥补传统教学中枯燥的课堂教学之不足。学生通过主动阅读获取必要的知识,促进自身人文素质的有效发展,进而达到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阅读推广,作为阅读行为的导向与规范,在引领中职学生通过有效的读书活动来实现自身生存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学校图书馆是人文经典阅读推广的重要载体,在实体上,图书馆能够提供经典阅读图书资料、专业指导和相关服务,以满足他们的专业学习,同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以及一些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人生、学会怎样热爱生活、怎样做人的好书刊,采取宣传导读的方式,可以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籍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书刊和人文经典的导读。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是书籍与智慧的栖身之所,是知识信息中心、经典文化传播中心,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所以也是人文经典的典藏和发光之处,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学校图书馆最适合也最利于进行人文经典阅读的推广。
中职图书馆人文经典阅读推广的措施
发挥中职图书馆人文经典的阅读推广的有效实施,图书馆硬件、人文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机制等方面是重要的保障措施。
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持作为保障。中职图书馆的藏书中,要保证人文经典图书的数量和学科的广泛性,人文经典包括国学经典、史学经典、古典文学、哲学经典、外国名著等,在书目的遴选上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学校的语文可教学和学生职业规划,确定相对稳定的人文经典书目,满足阅读的实际需要;科学选择经典图书的出版社和版本,根据中职学校的特殊性,适当选购与经典原著相关的助读注本、音像资料和电子读物等;设立专门的人文经典书架,便于集中阅读和学习讨论。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学生角色 学习 合作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59-01
角色原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而后它也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应用文写作中对学生角色意识的剖析就是要关注到对学生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以及对角色赋予的权利义务等的认知、理解与体验。一个合格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也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技能。应用文写作是基础课,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的功底才能够厚积而薄发,才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才能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生由于群体特征、课程特色、时代因素等使自己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一、文化课基础差,没有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构成复杂。他们是普通高考的学生和三校生。即使是读完普通高中,经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生,尽管和其他高校录取的学生不存在招生录取上的形式差别,但是录取分数线非常低。而三校生学生的基础就更薄弱,识字能力差,很多常见字、常用字,学生不仅不会写,甚至不会读,更别说锤炼文章的能力了。这部分学生当初升学考试的时候语文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就是中考的难易程度,作文仅仅是不低于600字。他们学习被动,思维懒惰,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就是上课抱着手机的低头族,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待人接物的常识,只愿把热情和光阴消耗在手机上。更有个别学生宁愿整天在寝室睡觉也不愿意来上课;在课上瞪着空洞洞的大眼睛,无所事事的闲呆着,屏蔽老师所发出的一切教学信号,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坐着,没有严重违纪行为,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消解了学习的意义。
二、接受被动学习,又要学会主动学习
学生的本质含义就是承担学习任务的主体。应用文写作课的学生一定要积极接受主动学习。应用文有很多的章法和规定,又需要基本的写作知识。所以应用写作的学习者,理应在课堂上积极努力学习,接收老师传递的学科知识。但是人又是有积极的能动性,调动一切要素来学习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得途径可以多样化,获得途径可以个性化。作为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比如有人喜欢读纸质书籍,比如有人喜欢看电子书籍,比如有人喜欢在有情节、有氛围的影视剧中感受应用文的效果,比如电视剧中的高频应用文:合同、市场调查报告、总结、人才招聘方案、开幕词、闭幕词、欢迎词、竞聘演讲、产品说明书、离婚协议书、求职信等等。学生课下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主动获得知识,弥补课堂的统一性教学的缺点,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内涵;可以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制定计划、灵活调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学会合作研究,成果共享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必定与他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需要合作、离不开集体。这种关系主要就是合作或者是对抗,两者还可相互转化。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体都在按照社会赋予的身份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且力求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为了处理各种公私事务而使用的具有使用价值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按照行文方向可以分为上行文和平行文和下行文。而应用文本身的这些内涵特色恰恰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应用文的时候,需要和多个部门打交道,需要他人的配合,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真实的处理一些人员、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信息时,学生间可以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填补信息的差别。学生要学会接受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树立团队思想,做到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共同进步,共享劳动成果。
四、积极实践,把理论转化为应用
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所以应用文的学习决不能纸上谈兵,也决不能闭门造车。学生要热情相应老师的号召,积极完成实习、实践的任务。
学生实习是在教师或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 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在校期间学到的应用文理论知识通过写作实践加以检验与强化,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缩短其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比如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会文种的选择,感受文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能在实践中感受到老师平时上课中反复强调的易错点是那么的突出,那么的高频率发生。比如公文版式的那些细碎的要素,那些必须遵守的格式规定,对于学生而言,单纯的反复记忆,是特别难以记住的,即使花了大量功夫记住了,也特别容易忘,而在实践中,因为有情况的真实性,就会让自己的神经特别警醒,即使是平时的理论学习中压根就没记住,恰恰是因为反复的操作,而强化了记忆。在实践中,学生还会遇到一些自己非常陌生的问题,一些模糊使用、界线不清问题,这些可能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细节,通过实践的,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应用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它内在的行为规范。应用文写作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形成一种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作为学生理应根据时代形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改正自己的缺点,把应用文学会,会写,会用,使之成为工作学习中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角色理论和家庭儿童发展研究[M].2000年7月.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原因;对策
从1957年苏联工程师库普里扬诺维奇最早的手机问世以来,手机已历经五十余载的发展。通过功能的不断演进与应用软件的持续开发,凭借沟通的便利性、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及功能的广泛性等特点,手机已日益成为当代最主要的通讯工具。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手机持有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校大学生正是手机使用人群中的主力军。近年,伴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化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手机渐渐“入侵”课堂,极大的改变着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校园学习风气。在今天的校园里,手机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与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在教学导向、学生要求等各个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手机依赖进行了调研。
一、手机依赖的界定
关于手机依赖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徐成芳,顾林(2011年)认为手机依赖是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韦耀阳(2012)认为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张晓旭(2013)将手机依赖定义为:个体在人机互动过程中,由于手机使用失控而表现出的某种痴迷状态。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综上,可以将手机依赖概括为:使用手机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一)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使用的手机功能有打电话、发短信、聊天、刷微博以及听音乐和玩游戏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打电话和QQ微信聊天两项功能(使用人数分别达到97.57%和78.85%),尤其是QQ和微信,其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既带来了便利性,又节约了费用。除了打电话和QQ微信聊天之外,仍有63.55%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发短信。但不容忽视的是用手机刷微博空间及玩游戏的学生均达到40%以上。
从手机的使用频率来看,“不经常使用手机”的占11.21%,“较为频繁使用手机”的占52.34%,“几乎不能离手,有空闲时间就玩”的占36.45%,而“从不使用手机”的为0%。以一天24小时为例,使用手机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达到32.71%。从一天使用手机时长来看,小于1小时的占4.67%,仅17人;1-3小时的达到26.17%,4~6小时的达到36.45%,6小时以上的占32.71%。由于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越趋延长。
(二)手机依赖现状分析
手机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出门必带物品之一,如果出门后发现手机没带,41.67%的学生会“犹豫一下 ,还是会回去取”,而42.59%的学生会“立即回去取”,还有15.74%的学生“犹豫一下 ,不回去取”。而如果当手机信号较差或无信号时,18.87%的学生会感到焦虑不安。通过对分数的统计,手机总依赖程度及各维度平均分虽低于3分(大于或等于3分,即认定为手机依赖),但均较接近3,其中3分以上的人数共计64人,占18.27%。从数据中发现,该地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手机依赖。此外,男生和女生在总依赖程度以及各个维度方面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手机依赖与男女性别没有必然联系。但总体来说,男生平均分要略高于女生。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分析显示,该地区大一新生出现手机依赖的人数为15人,达到总人数的4.26%,大二出现手机依赖的人数为19人,占总人数的5.4%,而大三出现手机依赖的却有30人,占总人数的8.52%。方差检验中的显著性检验的通过也进一步论证了: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原因
1. 手机普及,功能多样化,大学业余时间增加
高职由于其注重技能的特色,使得学生既摆脱了高中学习的紧张感,亦没有本科院校理论科研的压迫感,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加之学习压力较小,业余时间增多,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工具来打发漫长的空虚无聊。手机由于其功能日益多样化,软件层出不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迎合了学生的心理诉求。但是,由于高职学生自制自控能力较弱,极易沉溺于手机应用软件而不能自拔,这不仅慢慢侵占了学习时间,而且也不利其身心健康。
2. 交流沟通方式的变化
进入大学后,由于与中学好友的分别及对新环境的陌生与好奇,学生迫切想要开拓新的交往圈并同时维持与中学同学的联系,手机由于其通讯的及时性与便利性,无疑成为了最佳的媒介。根据对352名同学的调查显示,在同学间的平时交往中使用书信的为0,使用手机的为100%。伴随着近年微信、微博、陌陌等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彻底被手机取代。其次,手机既克服了传统书信交流的时空障碍,又可避免面对面交流中存在的紧张焦虑感。正是由于这一优点的存在,更加加重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二)高校原因
1. 制度设计不到位
由于学生纪律观念不强,经常不分时间与场合的使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等。运动场、图书馆、自习室、寝室、食堂甚至课堂上比比皆是“低头族”。但是从调研发现,目前四所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中尚没有对频繁使用手机的惩罚制度或干预制度,仅限于课堂口头训斥。由于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更加肆无忌惮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肆无恐的使用手机更加重了学生对其的依赖。
2.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疏导方案缺失
高职学生相对本科学生而言,基础薄,自觉性差,加之对课程重视不够,如果仅是简单照本宣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调查分析显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原因中,因课程无聊的占55.24%,因老师上课无趣的占55.48%。而高职的教学改革尚在探讨中,所以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PPT或黑板面授为主,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所以手机就成为了他们打发无聊上课时间的工具。另外,尽管近年来手机依赖越来越明显,但高职院校的关注与重视度不够,欠缺手机依赖的心理疏导方案,使得手机依赖日趋严重。
此外,由于该地区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城市,家庭经济优越,父母更多关注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与鼓励,加之两代人的代沟更使得学生将情绪转移到手机上,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四、干预措施
手机依赖是由于现代生活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改变而衍生的一种现代心理病症,针对高职学生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减轻其对手机的依赖应从学生自身、学校及家长入手。
(一)学生自身努力是减轻手机依赖的关键
1. 树立自律意识,倡导文明使用手机
学生作为手机依赖的主体,在体验了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度依赖对其自身产生的危害。在使用过程中,应树立自律自觉意识,合理规划使用时间,避免沉溺其中。此外,由于手机传递信息的广泛性,学生应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积极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与信息,正确处理手机与生活学习的关系,让手机更好的服务于生活学习。
2. 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及竞赛活动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因此,学生应正确适度使用手机,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踊跃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校园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竞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更能在这些活动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二)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为减轻手机依赖提供平台
1. 合理约束手机使用,加强教学制度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手机依赖已在各高校普遍存在。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真正涉及到手机使用的却极少。所以学校应与时俱进,着手制订在校使用手机的有关制度文件,落实在校手机使用的各项措施,严格管理课堂手机使用。同时还应将手机依赖的危害及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纳入日常教育范畴,通过班会、报刊、校园文化会等渠道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树立对手机使用的清醒认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实践和班级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手机驿站,上课时手机统一放到手机驿站中,从根本上杜绝课堂手机的使用,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2. 开展心理疏导,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通过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的方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机使用。所以教师应积极探讨,深入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如尝试微课、体验式教学等,加大学生参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而针对已经出现手机依赖的学生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积极进行个体咨询,以此来缓解其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三)家长关心为减轻手机依赖提供精神动力
家长应积极与学校配合,关心询问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帮助学生改正。此外家长还应加强与学生沟通,切勿盲目物质支持,更应从精神上支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04).
[2]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播,2009(03).
[3]张晓旭.高校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4]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症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32).
[5]胥鉴霖,王泗通.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以HH大学J校区为例[J].电子测试,2013(07).
[6]刘朝峰.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9).
[7]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32).
这可能让80年代一辈回想起小时候手拿GAME BOY游戏机的那种兴奋感,而现在,则被更新更快更多功能的新一代掌机及家用电子游戏机所替代。
电子游戏机迅速渗透,网吧难免受击
八十年代中,日本的任天堂公司把一台叫做FC(也称任天堂)的8位游戏机送到了小朋友的面前。在当时可称为好看的画面、卡通可爱的游戏主角、丰富有趣的游戏规则和百元左右的销售价格让这款游戏机迅速的风靡整个中国,而当时的电脑价格是万元以上的,并且达到同等于家用游戏机的游戏画面所需要耗费的金钱是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
时至今日,X360、PSP3000、PS3、will;怪物猎人、使命召唤、天诛、马里奥赛车……不断更新换代的游戏主机,不断推陈出新的游戏、以及不断升温的动漫氛围,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家用游戏机(包括掌机)对国人的影响已进入喷发期。著名市调公司Niko Partnwers在年初公布的一份关于中国游戏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国自2000年就有相关的法规禁止销售游戏机,但中国玩家仍然涌向销售水货WILL、X360、PS2、PS3主机的游戏机店,虽然对主要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主机都很昂贵,但是玩家仍然愿意花钱在这方面。单在2007年,这类家用游戏主机共卖出248万台!
可见,越来越多的动漫爱好者、游戏爱好者被家用电子游戏机上多种多样的游戏、优质而带震憾感的画面、独特的操作方式所吸引而投入到电子游戏玩家的行列中。而这种情况对网吧行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强大的冲击。
PC网游停滞不前,电子联机受追捧
网吧与网游是唇齿相依的,可以说,网络游戏的盛行,成就了网吧行业的第一次辉煌,而网吧同时也让网络游戏的用户数量剧增,开创了网络游戏的赢利时代,造就了像盛大这类的“传奇”。对于网吧而言,网络游戏的盛行,除了带来了稳定的顾客群体外,还令网吧可以从网络游戏的点卡中受惠。也就是说,顾客在网吧中玩游戏,除了需要支持机时费之外,还为网吧带来了点卡销售的一部分利润,改变了网吧利润来源单一,只有通过上机时间收费的模式,网吧与网游的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令网吧与网游在国内市场得以迅速发展。
但是,网络游戏发展到现在,却难免令人有停滞不前的感觉,在网吧里多人玩的网游,还是那几个挂在口边已多时的魔兽、传奇、梦幻西游、CS等,网游似乎已很难再出现如当年的传奇、魔兽这类能迅速普及并占领市场、吸引网民进入网吧厮杀的游戏了。而且,曾经有相关的调查显示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未来最希望产生的网络游戏方式是家用机网络游戏,看来大部分网络游戏用户还是希望网络游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
相对于PC网游的停滞,在家电游戏方面来说,游戏的更新换代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对应不同主机的各种游戏均是未发行就已聚集了强大的人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家用游戏机、掌机都加入了联机协作及联网多人在线的模式,朋友聚会时找个有无线网络的地方一起联机打个痛快,已经是时下游戏迷一族又一种新的休闲选择,网吧的客户流失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在网吧玩游戏有种最大的优势来自于比家里电脑更高的配置、更快的网速以及更好的游戏气氛。可是对于真正的游戏迷来说,画面才是王道!PC游戏,特别是目前一些网游的画面质量,和PS3、PSP、XBOX游戏可以说不是一个档次上,在多机种的游戏如怪物猎人、罪恶之城等游戏画面的比较中就可以轻易看出差距,这一因素也令更多的网游玩家投身到家用游戏机的玩家行列中去,对网吧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面对家用游戏机迅猛发展,网吧行业应如何应对呢?是坐视不理、逃避、对抗还是合作?这值得网吧经营者认真思考。
看准时机,引入机遇
其实,家用游戏机说到底也是电子游戏产品,而且相关主机的价格也并不是每一个玩家都可以承受得起,即使有,在玩某些游戏时还是希望能在有游戏气氛的环境下联机一齐玩,因此在市场上也不乏专门为家用电子游戏机开设的“机吧”,但大多数是卖游戏主机的档口顺便摆几台出来租用,或是一些小店“黑”着去做的,一来不规范,二来也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玩家群的需求。
由此可见,现在就开始考虑引进家用游戏机到网吧经营中去已是最佳的时机,在日本和韩国,家用游戏机网已相关普及,但在我国,政策上又是否可行呢?
尽管目前政策上还没有部分家用游戏主机设备的进口,在网吧能否经营电子游戏机的规定上亦没有明确的规范,但是根据目前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发展互动娱乐产业的政策导向而言,引进这类主机和引进到网吧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就部分家用游戏机,如X360的功能而言,其不仅仅是一台游戏机,而是一台包含上网、看电影、电视、听音乐、玩游戏等综合互动娱乐功能在内的类似PC的机器。如果厂商在和有关部门协调后,在海关申报时,将其作为类似PC的产品申报,进关的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可能的。另外,日本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2已于年前登陆中国销售了,前两年微软也曾透露来有意在成都建xbox 360网吧的消息,而业内也有消息指下年度国内会开放电子游戏的市场,这一来如果网吧要引进家用电子游戏经营相信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了。
网吧如果要引入家用游戏机经营是否需要重新大量投入了?其实不需要,目前的网吧大多数配备都是17寸以上的液晶,只需要在网吧中划出一个舒适的区域,调配几台优质高清显示器(同时需网管研究视频转换的相关技术知识),建立一个无线网络,加以宣传后,立马就可以吸引电玩数码迷到网吧去享受一番,甚至连主机都可以先不作购置,待有需要时,可考虑配置相关的主机数台,虽然价格不低,但更新换代就没有PC来的快,只要宣传到位,投资回报率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多元化经营,拓展客户源
除了可以考虑引入家用游戏机市场融入这一游戏发展趋势中外,网吧也需要立足自身功能,促进网吧的多元化经营,以拓展客户源。
1、强化媒介功能
即使网络游戏目前没有什么新的火花,但网吧作为网游的推广场所,无疑是网游开发商运营商们最好的宣传推广平台,而且事实上,网吧为网游搞活动、搞竞赛已是平常事,但能否从中获得利益才是重点。其实,家用游戏机的游戏也同样可以利用网吧,特别是连锁网吧进行推广,且除了游戏外,一些电脑厂商的网吧专用产品也需要网吧做为平台进行推广,网吧如果能抓住作为新媒体的这个特性,积极联系及配合一些广告公司合作各类市场活动,加上在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及电子竞技大环境下下举办一些电子竞技活动,其中可获得的利润必定相当可观。
关键词:自主创业;创业能力;创业意识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趋向低迷。中国作为一个跻身于世界经济前列的大国卷入这场风暴更是一个必然事件。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经济从“旧常态”开始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9%逐渐下降至6.7%,国内生产总值由30万亿元增长至70万亿元。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求进,但是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截止2016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病症逐一显现出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回落,投资乏力、出口疲软等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内生不足,政府财政形势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艰难时期。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之后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截止21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05万。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不景气,高等教育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就业信息不称,就业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等结构性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得益于政府高频率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部分大学生跳出了找工作大军之列,开始自主创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占当年毕业总数的2.9%;智联招聘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达6.3%。2016年的大学生创业趋向理性,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修订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提出高校学生可以申请休学创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等一系列鼓励学生创业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这也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添柴加薪。
然而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之中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中国创业数据统计: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70%的企业活不过一年,平均企业寿命不足三年。究其原因,一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二是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对其创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展开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一些重要结论。然而对掌握更多商业知识的民族地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其他群体的差别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迄今为止,对创业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首推创业学领军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他在其论著《创业者》中通过访谈、文献梳理等方法归纳了创业者所具备的特殊品质,指出了一名优秀的创业者所具备的两大方面的优秀品质,Chandler用创业者自我评估的方法分析和构建了创业能力及其指标,他认为个体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三个角色的工作,及创业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术技能方面的角色。中国学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个体的创业能力及其构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例如高桂娟、苏洋(2013)通过概念与实证构建了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三维结构图。但更多的研究及时开门见山直接上升到措施层面。对于创业意识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略谈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进而重点落在如何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模式改进措施上,因此导致创业者不能对其创业意识进行全面地了解,进而不能对症下药。虽然有少部分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过调查研究(例如李凡、谢立仁、张明亲,2008;海丽其姑丽・亚森,2013;陆廷益,2015),但仅仅围绕某一民族地区展开调研,不能反映所有民族地区普遍状况。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经管类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现阶段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经管类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具有创业想法以及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二、样本构成情况
本次共发放卷500份,有效问卷427份,回收率85.4%。如图表一,汉族有100人,占总人数23%,回族173人占总数的41%,土家族29人占7%,苗族、维吾尔族各15人各占4%,其他各少数民族共95人,占总数的22%。
三、经管类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分析
(一)就业观念片面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多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欠缺,就业观念片面,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们认为就业就是到国企、私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门工作并且有固定的收入。当提到自主创业则认为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大多数人属于风险厌恶者,自然选择安于现状。在427个样本数据中,有153人毕业后选择自己找工作,占样本总数的35.83%,这一部分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盲目,或是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过于乐观,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有106人选择报考研究生,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未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更胜一筹,占总数的16.63%。有71毕业后选择稳定、可靠、稳妥公务员岗位,独立创业意识十分欠缺。在此次调查中,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有89人,占总体的20.84%(该数据为保守统计,调查中包括一部分大一新生,对于自主创业并未全面、系统的了解,不够理性。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该数据会有下降趋势。)
(二)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盲目创业
截至目前,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很多人在做出创业决定前并未对结合自身状况进行仔细斟酌,抑或是恰逢好的创业机遇便草率决定创业,这些都可能是加剧了创业风险,导致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对大学生产生创业想法或选择创业的出发点进行调查时数据显示(见表2),有33人表示创业只是为了赚钱,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5.83%。同样有45.83%的人和61.11%人将创业视为积累经验和锻炼自己能力的一个途径,对于最终创业成功与否并不是很在意,还有23%的人之所以选择创业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或者是不适应被管理,选择自己开辟新天地。在所有的被调查者里面,仅有约33%的人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一面,并将自身能力和个人理想等综合考量最终选择创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创业想法的诞生太过轻率,风险意识和中长期规划意识薄弱,对自身能力缺乏全面和正确理性的认识,抱着一种“创业成不成功,先试试再说,说不定就成功了呢”的侥幸心理。这种盲目性的创业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一部分人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对创业环境的了解程度不够
要想创业成功,首先得有市场意识并且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了解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消费者偏好及产品结构,知道哪些东西是在市场上所受欢迎的并且有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的。其次要想创业,必须要关注国家所出台的有关创业优惠政策,了解国家为创业者所提供的创业环境,有了好的创业平台和创业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为创业者创业保驾护航。但是,数据显示这两方面都未能引起许多创业者的重视。如表3,当问及是否经常关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67.68%的受访者都表示不经常主动去了解,3.28%的受访者回答一点也不关注,仅有10.54%的人经常关注并且很清楚国家政策。如表4,在问到是否每周都会去了解市场变化,只有5.15%的人表示每周都会去周边市场看看,了解某些a品价格和市场需求变化等。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创业都对创业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只知道埋头干,却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迎合市场需求,不知道国家对自己创业的领域是否鼓励支持,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这也是盲目创业的另一个体现。
四、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经管类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决定了他们是创业群体中最有潜力的一支队伍。研究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了解到其创业过程中所欠缺的地方,找出不足据此对经管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填补知识的空白,从而更好的为经管类学生创业服务。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创业能力划分为很多种,本文所研究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与技术才能、利益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人际关系和谈判能力、风险意识评估能力。
(一)能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管理与技术才能较强
管理技术与才能主要指行政管理、法律要和税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如表5数据所示,有50%左右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如熟悉基本做账流程,了解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程序,懂得资金筹集、运用和资金分配、了解商品仓储运输、运输环节及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操作平台进行商品销售工作等技能,通过创业将所学专业技能很好的运用于实践,从而很好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二)利益协调能力欠缺,亟待提升
数据显示(见表6),在创业过程中约12%的被调查者不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个人与团队的利益关系,32.32%的人觉得他们不确定能不能协调好个人与团队利益关系,仅有16%的学生对自己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很自信。这表明经管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协调个人与团队利益这一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后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加以培养和提升。
(三)缺乏创新创意能力,不善于变通思维
具备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关键,在关于创新能力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见表7),约18%的经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缺乏创新能力,做事比较循规蹈矩,30%的学生对自己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持中立态度,而仅有17%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头脑风暴”,做事常常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可能性,而不是固定在一种思路或局限在某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欠缺,建议多参加学校的创新活动,慢慢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四)缺乏人际交往和谈判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由此可见人脉是一种资源和资本,创业者能否编制出一张高效和良好的人际网络也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见图2),除了近20%的人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差没有人脉以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占35.6%,仅有近一半的人觉得自己的用于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谈判能力指能够有效的进行谈判,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他人的认可。掌握好的沟通技能亦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然而好的沟通能力与好的人际关系并不能画等号,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通讯工具逐渐代替传统的面对面交谈,大学生已然成为“低头族”中的主要成员,语言表达能力的每况愈下也成为导致创业者谈判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体现在调查数据中(见表8),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5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谈判能力。因此经管类学生只有充分培养出谈判、说服的能力,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化解与周围的分歧与矛盾,助力创业成功。
(五)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但仍需加强培养
对于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时个人意识、国家政策、资金筹集、这些市场、知识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等都是其在创业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他们创业成功大打折扣。因此,具备一定的风险u估能力对于更好的规避创业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以资金筹集为例,我们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调查,当问到通过何种渠道筹集创业初始资金时,数据显示(见表9),78.45%的学生选择政府设立的创业专项资金或优惠贷款,58:48%的人选择去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80%的人选择自由资金或父母亲友的资助,另有14.5%的人通过风险投资来获取创业资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管类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知道哪些属于高风险投资,哪些属于稳健投资,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创业风险系数,但仍有由少部分人风险意识不强,评估风险的能力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五、基于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现状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是带动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也对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和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但是通过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非常低、创业意识薄弱,导致创业率低下。因此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继续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诉求中,首先呼声最高的仍是创业资金问题,90%大学生创业者希望地方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降低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让他们有钱可创。其次,政府还需出台更多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性政策以及能够降低创业风险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制度保障,让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创业。
(二)做好企业与高校大学生创业定向培养的有效对接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利字当头,考虑到培养大学生创业者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外流,因此他们不愿意承担起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社会责任,更不乐意与大学生创业者共享创业成功的秘笈。本文认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者和企业可以达成如下协议:企业可以将其先进的创业技能和经验传授给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同时提供创业场所和一部分资金作为投资,让其尽情施展创业才能,然后达成协议,所创立公司必须为企业所用若干年以后即可独立。
(三)学校应不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场所,以往高校的创业课程多为理论教育,学生往往纸上谈兵,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因此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是应注意:
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例如商务谈判、ERP沙盘模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等。
二是将创业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将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巧妙融合。最后,创业课程应该只针对有兴趣创业或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开设,从而提高课程质量和效率,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在校学生创业政策和创业知识的宣传,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大学毕业以后并非只有就业这一条路可选,还可以自主创业。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爱情观、法律观念具有非凡的意义。随着社会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主体和课程教材处于不断的修订和变化当中,与此同时,呼伦贝尔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修课程教学与其他三个公共必修课比较起来,因其是大一新生入学教学环节,新生进入大学后急切地希望从教师那里知道大学和大学生活的模样,纪律性沿袭高中,所以不存在各种违规问题,加之课程贴近大学生并且也不存在“毛”课程及学生不爱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现象,具有许多自身的独特性。
1.课堂教学与大班授课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公共必修课教学班级均为合班授课,不同的专业,超百人的授课规模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局限性。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之授课人数多很难关注到每个人的具体问题,教学主体容易游离在课堂教学和互联网之间。加之思修课程属于无感化教学,学生未体会到的人生,我们去引导、帮助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每位学生的内心变化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注意,教师一个人应对120人的内心变化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互联网多元化体验之间存在冲突
互联网时代教师还沿用传统授课语言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课堂教学被赋予了太多功能,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树立学生思想,还要与学生互动,或者在课堂范围内展开实践教学,挤占理论授课时间。教师将思维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之后就与学生没有关系了。这样的思想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不一致,教与学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课堂教学容易成为低头族的天下,教师讲课与学生看手机两不耽误的局面时有发生。这样教学主体中的50%将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盲点。
3.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的环境,承载着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任。大一新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很强,每每都主动向教师要电话号码或者用其他互联网方式进行联系。教师一人难以承载400多人的联系任务,需要更大的沟通平台的支撑。需要和供给之间的不和谐就使得教师拼命地赶时间讲,想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则拼命地听,但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或者教师讲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课堂上因各自主观意愿的不同,没有学生主动提出交流和沟通,或者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受限,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公共必修课程教师没有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只有课堂,师生在语言、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难以把握,促使学生与教师形同陌路,上一学期课程不知教师姓名,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但这三个问题是思修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教师出发到学生的这段距离,方式、方法、内容设计都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能够承载更多人的大平台,实现增加课堂教学承载量,配套线下教学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历程
呼伦贝尔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主要历经三次重要转变。一是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以考核方式为主的评价向过程性考核方式转变。三是以课时改革为主的教学改革。
1.打破理论一言堂,开实践教学先河
从单一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是2005年根据教育部出台的“05方案”进行的,该方案根据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主体的变化,果断提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实践育人的功效。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开启,理论学时减少,配套理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我的大学生活PPT制作演说、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撰写、法律小报制作等课外实践活动,充实了课堂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知识领域、实践区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转化,最后展现在广大学生和教师面前,集体团结精神和动手实践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弃一锤定音,体现过程的重要性
考核方式从笔试到机考,从结果性考核到过程性考核,以往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变成了不同阶段考核的整合,以往笔试考核变为期末电脑考试,使整个考核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相得益彰。2012年思修课程开启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机考三部分结合的考核模式,教师课堂注重心灵传授,知识点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再受书中具体概念的困扰,可以和学生交流心灵成长故事、关注学生的观念变化,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高贵品质的养成。学生开始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教师进度步调一致。
3.打破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授课模式
2012年开始伴随着考核方式改革,思修课程对教师讲授方式进行了大胆革新。教师被分为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和法律教学两支队伍,两个人教授一个班级,这使得学生能接触到不同教师的讲授风格,也使得教师在一个方向上科研成果猛增,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精度提升。例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教学部分的教师可集中精力开启绪论至道德结束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教学目标的精确。最近几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进行专题式讲授,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有所提高。思修课程教学属于无感教学,所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与大学生生活结合的热点话题,将教材体系进行整合转化为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自身领域内思考人生、爱情、道德等相关问题。
4.课时改革,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思修课程课时变化从40分钟三节连上到50分钟一节,周学时从2学时变为4学时,2015年一周4学时又变为2学时,同时理论教学时间加强,以往占课时的实践部分变为课下学生自主实践,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增强,思修课程教学优化逐步合理。实践教学变革更为显著,例如,以往实践部分占课时,教师上两周课接下来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不在课堂,理论教学或者说课堂教学讲授部分实际上属于间断模式,等实践回来,再到课堂,学生和教师都要开始重新适应。课时优化后,理论教学连贯,一气呵成,课下学生自主实践相得益彰。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突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在呼伦贝尔学院开展了四轮,几经寒暑,从侧重形式变化到侧重内容的改进,从教师主体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的深入,从一考定终身到过程性考核体系的完善,有创新、有迂回,也有不足。
1.思修课教学改革围绕教材、教师、教学三个主体开展
实施专题讲授,打破教材固有模式,使得教材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创造性地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从教师角度来讲,除讲授课程外教师侧重教学研究,打破以往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授课模式,将教师重新组队,分为思想道德修养队和法律队,基于两大部分知识进行资料搜集、备课、上课及科研,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课堂授课的实效性。从教学方面讲,教学重视过程教育,突出学生参与性,思修课程重在关注学生内心,帮助学生与自己对话进行心灵梳理,使教学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与能力。
2.考核方式推陈出新侧重过程性,侧重考查学生主观与客观的全面学习景象
考核方式是验收一门课程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考核方式的变动势必会引起教学改革整体的变化。2012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在全院范围内实行机考,这在自治区也是走在前列的,减轻教师期末压力,考查学生的客观题解题能力,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除期末采取机考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到课情况、思维形成、实践能力,采取了阶段性考核的方式,该方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考勤、学习状态、主观题、实践教学等全方位地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特征,强调教师对过程的掌控。
3.网络平台教学仍是教学改革处女地
几次教学改革都未对网络平台教学进行真正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网络平台教学切合时代和学生生活习惯,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当前许多云平台、慕课、新媒体平台、微信平台的利用在各大学校油然而生,教师与学生开启无障碍链接模式。呼伦贝尔学院思修课程一直在走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师生沟通受到极大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教师必须形成线上专业发展意识,自己录制微视频让学生在线学习,增加线上平台在考核系统中的比例,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实践永无止境,教学改革永远都在进行时。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从建立起了明晰的改革框架,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思修课程教学问题仍旧存在,为此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下一个重要出口应放在互联网移动教学上,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手机终端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授的地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又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1]岳辉,陈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
[2]郑炜.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3]钟婉仪.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4]李鑫.对高校师范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