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蒙汉双语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9: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蒙汉双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蒙汉双语论文

第1篇

阿拉善盟,于2001年,几所大、中专学校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电大分校合并组建了现在的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以后,原来各校的蒙汉双语教育专业就随之没有了,也没有撤销蒙汉双语专业之明文规定。没有蒙汉双语教育专业的环境下,有许多曾接受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学员在阿拉善当地接受开放教育只能接受汉语授课教育,从而逐步淡忘了母语蒙古语文。过去从事蒙文蒙语教学的教师,其中一部分只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甚至一部分人丢弃自己的专业从事教学辅助工作。以上这种情况在阿拉善地区或内蒙古其他地区的开放教育而言是对师资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整个内蒙古地区而言,是对蒙语授课基础教育极大的冲击。阿拉善电大课题组,对“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当前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蒙语授课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与各个盟市组建新的电大和高校时蒙汉双语教育环境枯竭有关系,这种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的蒙语授课基础教育。

二、内蒙古远程教育中有利于开办“蒙汉双语专业”

(一)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将推动全国各个省级、自治区级(省级)以及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全国开放教育将迈进新的发展里程。当前这一开放教育形势对的开放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研究的“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这个课题能够充分反映这个发展机遇。如,内蒙古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过程其本身是拓宽开放教育办学思路的大好时机,如果再把《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得到落实,那就更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了解许多类似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办学思路的想法得到了社会的共识。如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重视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以及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达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目的。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也能够达到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的目的。开放大学的组建也有利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地区开放教育的办学思路。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双语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上的蒙汉双语学习者。上所述之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渠道都是开拓办学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在自治区内主要的交流语言文字是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更有必要在开放教育领域内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与其他省市的开放教育比较还有发展民族教育的功能,这就是体现民族特色开放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有利于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提出的能够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的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双语教学是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的表现;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途径;有利于蒙汉双语基础者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并且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开放教育各专业中选择一些专业用蒙语授课,也是办好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需要、同时也能享用《宪法》赋予的有关民族教育方面的权利等等。

(三)更好的为主体民族的学习者服务

开放教育是我国或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内蒙古地区的开放教育,从一个侧面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成分对国民基础教育有不可否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是基础教育者的择校取向。比如说,开放教育中没有蒙语授课教育的情况下,许多蒙古族基础教育接受者为了将来的学历补偿、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等选择了汉语授课学校,出现现在的这种社会现象,说明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影响着基础教育接受者的择校取向。在社会调查中反映了广大“双语基础者”对开放教育的厚望,同时也有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开放教育能够提高双语专业能力;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许多专业都可以双语教学;开放教育也是传承蒙古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广大双语基础者终身学习;为主体民族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于主体民族,从侧面推动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使广大蒙汉双语基础的学习者用母语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有利于使各行各业有蒙汉双语基础的干部职工提高双语专业技能,有利于蒙汉双语学习者传承蒙语;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等等。

三、内蒙古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万事开头难”,立志迎着困难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切事情在尝试的时候都难做。除了内蒙古首府电大以外,其他盟市原本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没有蒙汉双语专业的情况下,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在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关教育资源的事情需要解决,如,需要组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充实师资力量,需要编译教材等等。但是,如果不启动组建蒙汉双语专业这个工程,那就是说这个工程永远是个空白,但是,一旦启动了,那就会在研究、摸索中会得到发展和充实。我们在课题的选择和具体前期、后期的研究过程中,相关人员对有关研究环节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讨论、分析和酝酿。在此基础上做出课题的后期研究决定。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是开展调查了解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情况,在后期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前期阶段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社会调查,就是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以抽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解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后期的的研究工作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涉及到具体操作和操作过程中完成研究,以操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10月份以来尤其2013年上半年的研究表明,在开放教育中可以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和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以下研究过程可以说明。

(二)抓住远程教育发展机遇,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1.开展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就是“实验教学”,应该说教学尝试也是我们课题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认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学班(实验班),是最科学、最理想的尝试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我们此次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没有在开放教育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在现有的汉语授课班中开展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尝试活动。于2012年9月份以来,我们专门安排本课题成员中的蒙语文老师进行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活动,其效果还很好,学生很欢迎的。实验教学活动,严格来讲,从课题研究的思路上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应该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发挥协调工作的作用。经过前一段时期在汉语授课班开展的“学习蒙文蒙语”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后,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中提出了很好的评价,认为有必要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或者在汉语授课班开设一门“蒙语文课”、应该把蒙语文课设置为一门公共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等等建议。

2.社会舆论分析

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阿拉善地区的一所唯一的最高学府,应该设置“蒙语授课班”或设置“蒙语授课专业”,重视对当地有蒙文、蒙语基础的,有蒙文、蒙语条件的成人、干部、职工和求学者的服务。这是社会对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的期望,从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时机,对“蒙汉双语教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在内蒙古地区来说,“筹建开放大学”和在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都是个新课题。虽然筹建开放大学是个新事情,但教育教学模式还属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所以,借此佳机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是全区电大要争取的大事情,是一次大好佳机。这是社会对“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一种反映之一。其实社会的反馈就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基础或具体表现,在内蒙古开发大学的建设中重视“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不仅是体现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途径之一,也是有可能或者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3.对“蒙汉双语教学”含义界定的争议

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含义分析,对“蒙汉双语专业”这个词语的概念界定上有很多模糊的说法,众说云云,各说其道。有人说“一门学科一堂课上,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专业”,也有人说“学习蒙语和汉语的专业”,还有人说“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用汉文汉语授课”,也有人说“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等等。在过去的阿拉善盟师范学校、阿拉善盟卫生学校、阿拉善盟干部学校都有蒙语授课班级和蒙语授课专业,各学科用蒙语授课的同时也都加授一门汉语课,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双语教学”。再有蒙语授课的中小学中,再加学一门汉语课的情况称为“双语教学”,如再学一门英语或日语等外语的称之为“三语教学”等等。按照这种说法分析,认为“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的情况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这个说法比较正确。

4.在实践教育中教材建设

从上所述之认为在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的说法基本符合“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授一门汉语文课的专业”这个说法。因为,目前在开放教育中蒙文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蒙语授课班,把所有学科都用蒙文蒙语授课时,的确困难比较大,所以,实施蒙汉双语授课是最理想的做法。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鼓励有蒙汉双语能力的教师积极的翻译教材,逐步完善蒙文教材,从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质量。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蒙汉双语授课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内蒙古其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蒙汉双语授课情况,所以,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认为在内蒙古开放教育中可以建设蒙汉双语专业,既有必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5.对社会影响的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本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并向有关刊物上投稿待发表,其中由本课题组成员额德孟和、银花等老师撰写的论文《探究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等论文文在中国文化理论综合类核心期刊《大观周刊》语言文学版上发表。对本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中认识到,在内蒙古的开放教育及开放大学建设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也认为这是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也有利于推动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实现,能够通过开放教育的社会层面来影响内蒙古地区蒙语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上所述之,目前因为内蒙古各地区的开放教育中缺少蒙汉双语专业条件和双语教学条件,所以,从将来的发展和出路着想,很多蒙古族家长无耐性的或者被迫让孩子上了汉授学校就读,所以说开放教育不仅是某个地区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它确实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6.探讨制定招生计划

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民族文化;蒙汉兼通;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96-02

呼伦贝尔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巍巍兴安岭和辽阔的大草原培育了许多创造过辉煌历史的英雄民族,被称之为中国北方天然民族博物馆。随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获得“全国最佳民族风情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大型系列文化旅游片中的《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之一、“最大的生态旅游城市”、“绿色净土,北国碧绿”等令人陶醉的殊荣,以及呼伦贝尔市实施的“美丽与发展共赢”战略,对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伦贝尔学院理所当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研究、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历史使命,是高校职能赋予呼院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呼伦贝尔学院把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重视民族教育,切实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加强技能实训,传承民族文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统一思想,理清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突出特色,服务地方”为办学理念,突出地域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

一、抓好蒙汉双语教学,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以下简称呼院)立足学院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鼓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蒙文蒙语进行教学、科研、交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输送“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呼院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功能,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目前,蒙语授课学生有1800多人,约占在校生的16%,分布在以蒙古语言文学学院为主的12个院系中,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法、教育、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学院大力加强了蒙语授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5个;蒙语授课学生采取了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以蒙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现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授课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从蒙语授课过渡为蒙汉双语授课的模式,提高了学生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院面向全院蒙语授课学生,开设了大学蒙古语文、蒙文书法鉴赏等公共课程和蒙语演讲、蒙文书法、民族民间舞蹈等技能训练课程,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蒙汉兼通”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能力。

呼院升本以来不断的强化蒙语教学管理工作,组建了学院级蒙语授课教学督导组,教务处增设了蒙语教学管理科,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蒙语授课教学管理规程(试行)》和《蒙语教学质量标准》,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要求。同时,学院执行蒙语授课学生学费减免20%,蒙语授课教师课时津贴高10%等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激发了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汉语普通话测试都能够达到三甲或二乙以上的水平,顺利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2007~2011年的五届毕业生中,蒙语授课毕业生1860人,其中本科生1338人,由于毕业生“蒙汉兼通”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受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10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国际母语日活动”开幕式上,呼院作了以《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努力传承民族文化》为题的典型发言,介绍呼院蒙汉双语教学经验,受到高度评价。呼院培养输送的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对祖国边疆安定、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高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力的竞争,大学文化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因。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精心培育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以艺术节、运动会、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如学生歌手“金马镫组合”的音乐表演、学生蒙古族长调歌曲演唱、蒙语演讲、蒙文书法和民族民间舞蹈等方面的音乐表演,对弘扬高雅艺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呼院把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民间广场舞提升为公共艺术课,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为2学分。如今,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近十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以来,以推广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训练学生公共艺术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使学好民族民间广场舞成为一项集德育、美育、体育于一体的常态活动,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活动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呼伦贝尔,建设呼伦贝尔的思想感情。

三、依托地缘优势,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呼伦贝尔地区拥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4个民族乡。生活在这里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五彩呼伦贝尔的人文景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他们谱写的壮丽篇章令当今呼伦贝尔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呼院依托地理环境的独特和民族特色的浓郁,邀请诸多的国内外专家教授,举办社会名家讲坛,促进了交流与合作,神圣的呼伦贝尔为呼院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走特色办学道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

呼院现有蒙语授课教师124人,占专任教师的18%,其中教授27人、博士8人,其中,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的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呼院蒙语授课教师,在呼伦贝尔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民族教师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三少”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与民族艺术等方面享有盛誉。近年来,蒙语授课教师发表蒙文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正式出版蒙文教材18部,其中,高校蒙文通用教材14部,已列项编写高校通用蒙文教材5部,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蒙兀人》、《古代巴尔虎部族》、《巴尔虎蒙古史》等10多部学术专著,创作草原蒙语歌曲400多首,其中60首被选入呼伦贝尔草原蒙语创作歌选,“牧民的幸福”和“月夜”等歌曲,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蒙语授课教师获准主持国家级社科资助项目6项。分别为:中俄蒙哈穆尼堪鄂温克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世纪蒙古文佛教文献综合研究;鄂温克语与蒙古语语音及语法范畴比较研究;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研究;18~20世纪初北部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游牧经济等6项。

第3篇

关于“双语教育”的几个问题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述评

历史变迁中的加拿大印第安人教育的演变

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引领民族发展: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诉求

少数民族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论哲学视野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个问题

法治精神与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初探

加强高校公寓安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

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政策及新机制建设探究

蒙古民间文学课教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关于高校蒙汉双语专业汉字教学的若干思考

英汉写作实践共同体中的多重认同建构

多模态英语语音能力测评研究设计初探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阈下青少年幸福感培育

韩剧对朝鲜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部件法的蒙古族预科生汉字书写教学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及干预措施

近十年来国内民族教育实证研究成果述评

论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质性研究的本质及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优化

MOOC教育质量的理论探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视角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藏汉双语教师多媒体教学问题透视教师知识建构策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研究

建国初期的内蒙古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研究

新时期我国朝鲜族三语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新时期蒙古语授课专业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研究

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方式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课程整合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文化资本理论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探析

地方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系统化、结构化

民族高校法学预科阶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经济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向性作用

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空乘应用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探析

民族地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契合问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学;21世纪的新发展;语言学史

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5-0083-08

21世纪以来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在前期取得可喜成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研究内容和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

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语言研究的重点,21世纪以来这个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新世纪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

(一)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对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作全方位的描写研究,尤其是对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1.孙宏开自1992年立项主持“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课题以来,主编的《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系列丛书》陆续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四十多本,21世纪以来出版的主要有《拉基语研究》、《莫语研究》《柔若语研究》、《阿侬语研究》①等,它们都是对新发现语言的描写性研究,系统地描写了这些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面貌,还分析和介绍了它们的系属问题等。

2.《民族语文》等期刊在21世纪以来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新发现的语言的概况,主要有《阿侬语概况》《业隆语概况》《赛德语概况》《茶洞语概况》《巴那语概况》《莽语概况》《克木语概况》《扎话概况》《唐郎语概况》《他留语概况》《布兴语概况》《苦聪语概况》《康家语概况》《蔡家话概况》《克蔑语概况》《户语概况》等。这些对新发现语言的描写对语言学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些语言的面貌,从而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对比和历时比较提供必要而充足的材料。

3.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全面描写研究的重要成果,用57本的篇幅描写了我国59种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新世纪以来对新发现语言的研究,这套丛书在2009年重新修订出版,主要增加了新发现语言的介绍和描写[1]。

除了对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成果,21世纪以来还对一些原来已经发现的单一少数民族语言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描写研究,成果主要有:

(1)赵杰《新疆蒙古族语言研究:以博州察哈尔蒙古语为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钟进文《西部裕固语描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3)倪大白编著《侗台语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

(4)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5)郑宗泽编写《江华勉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等。

(二)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对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语音和词汇系统进行局部的描写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某种特定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系统的描写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专著的形式出现。2009年到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戴庆厦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系列”丛书,主要有时建《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D.O.朝克《鄂温克语参考语法》、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韦景云编、戴庆厦译《燕齐壮语参考语法》、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常俊之《元江苦聪语参考语法》、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戴庆厦《景颇语参考语法》②等。所谓“参考语法”,其实就是描写语法的一种,它专门描写某种单一语言的共时语言特征,它的目的是为某种语言的语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比较充足、可靠的语言依据。它和其它描写语法的区别在于,它是系统地、尽可能详尽地描写语言的语法,从而能够更充分地满足语法理论研究和语法比较的需要,它也能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

2.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专题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动词的语法范畴是新世纪以来语法专题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成果有:

(1)徐世璇《缅彝语言的体范畴研究》(《民族语文》,2000,3),此文通过多种语言的综合分析,提出缅彝语的体存在着动貌和情貌两种不同的类别;

(2)黄成龙《羌语的存在动词》(《民族语文》,2000,4),此文着重分析了羌语的存在动词的人称、数、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

(3)许伊娜《阿尔泰诸语句法类型及副动词范畴》(《民族语文》,2001,1),此文通过对阿尔泰三种语言副动词范畴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了这几种语言的结构类型特征;

(4)胡素华《彝语动词的体貌范畴》(《民族语文》,2001,4),此文分析了彝语体、貌范畴的不同类别及不同类别词的表现手法和虚化特征;

(5)钟进文《西部裕固语使动态的主要特点》(《民族语文》,2012,3),此文对西部裕固语使动态的主要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结构类型和结构特点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语言语法专题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主要成果有:

(1)戴庆厦、邱月合著《 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汉语学报》,2008,2);

(2)余金枝《湘西苗语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形容词+名词”结构分析》(《语言研究》,2009,1);

(3)戴庆厦、闻静合著《汉藏语的“的”字结构》(《汉语学报》,2011,4);

(4)李春风《拉祜语的连谓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1)。

总之,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比过去更加深入了,而且既有对语法的描写,也有对语法的解释。

3.关于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系统的描写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实验语音学的普及和完善,对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系统的描写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科学的历史阶段。这个方面的成果,首先要提到的是对整个语音系统做全面描写研究的论文或著作,如:

(1)石德富《排烧苗语的语音特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6);

(2)宝玉柱、孟和宝音合著《现代蒙古语正蓝旗土语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此书使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现代蒙古语正蓝旗土语音系进行了客观、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次要提到的是那些对少数民族语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做专题描写研究的论文或著作,如:

(1)关辛秋《关于满文辅音字母的探讨》上、下两期(见《满语研究》2007年第二期和2008年第一期);

(2)戴庆厦、朱艳华合著《琅南塔克木语浊塞音、浊塞擦音的死灰复燃》(《语言研究》,2012,1)等。

特别是2010年5月28日至30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PCC2010)”,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面向语言学、采用新方法的语音研究”。这次会议的《会议论文集》中收录了许多有价值的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1)包桂兰、呼和、哈斯其木格合著《蒙古语清擦音实验研究》;

(2)丁思志《送气擦音的语音特点――以黔东南黄平苗语为例》;

(3)周学文《鄂温克语重叠辅音及协同发音研究》;

(4)黄蓓《彝语中清浊塞音对声调的影响》;

(5)艾斯卡尔・艾木都拉《维吾尔语鼻音的声学特征分析》等。

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性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语言并未得到充分的描写和研究,尤其是词汇的描写研究更待加强。

二、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对比研究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对比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对比。

(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

关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研究成果主要有:

1.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民族出版社,2006),此书运用语言比较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此书的内容除了论述语言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外,还包括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在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被动结构、语序、句式、量词、四音格词等方面的语法比较。涉及到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等几十种语言。此书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类型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双语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2]

2.武金峰《汉哈语言对比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此书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跨语言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把汉语和哈萨克语这两种并无亲属关系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系统,细分为语音、词汇、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型、复句、紧缩句和隐语等九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不同之处,使汉语和哈萨克语的对比研究更为深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3]

3.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此书是将新疆当地的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进行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的比较。[4]

4.骆小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此书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出发,采用多学科和多方位的角度,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在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语言习惯、语言心理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趋同性与差异性,比较不同民族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心理观念等方面的异同。此书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民族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使用的中介语――汉语的特点。[5]

5.戴庆厦《古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古汉语研究》,2008,4),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将古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联系起来,论述了古汉语研究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及其难点,还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6]

6.戴庆厦、朱艳华《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语言研究》,2010,4),此文是在梳理藏缅语28种选择疑问句特点的基础上,将它们与汉语选择疑问句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特点,此文还进一步讨论了汉语选择疑问句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了制约选择疑问句句法结构演变的因素。[7]

(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对比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属于同一语族或语支的亲属语言的比较、以及同一范畴的不同语言的比较。主要成果有:

1.胡素华《彝语与彝语支亲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此文分析了彝语与其他同语支的语言结构助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结构助词的丰富性、多功能性、多义性、后起性和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以及表现在结构助词次类中的诸多不同特点;[8]

2.黄晓琴《浅析朝鲜语数词与阿尔泰语系的关系》(《语言与翻译》,2001,4),此文将朝鲜语与维吾尔语、以西部裕固语为代表的突厥语数词做比较;[9]

3.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此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满语和蒙语的语音和词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语音对应关系。[10]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历时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的历时比较研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新世纪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藏语系属问题的研究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描写研究相对薄弱,相应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也有一点先天不足,比如至今都未能很好解决汉藏语系的系属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汉藏语系的系属问题,是我国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语言学研究者的、非常棘手的难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汉语和壮侗语的系属问题,也就是汉台语是否同源的问题。长期以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直僵持着。

一方坚持汉台语同源,以丁邦新为代表,他在《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中国语文》,2000,6)一文中,提出了对汉藏系语言研究方法的看法,他分析了近年来跟关系词研究有关的几种说法――“语言联盟说”、“深层对应法”及“语言影响论”,他认为应该把语音对应和基本词汇结合起来,仔细寻求有语音对应的基本词汇,从而找出系统的对应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讨论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他认为汉台语有系统的对应规律,所以是同源的。[11]

另一方认为汉台语不同源,以梁敏、张均如代表,他们在《从汉台语言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民族语文》,2004,2)一文中,主要是从数词是否同源这个角度来考查汉台是否同源。他们认为,壮傣、侗水两个语支语言的数词都借自古平话,与汉语数词不是同源关系,因而认为汉台语不具有同源关系。[12]

虽然他们双方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是经过双方不断地探讨与争论,双方终于都在对汉藏语关系的认识上有所深化。

汉台语亲属关系问题之所以一直都未能解决,主要是因为学术界没有区分同源词与借词的界限。所以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语言学家们在区分同源词和借词的研究上作了很多工作。

为了区分同源词和借词的界限,学者们认为必须区分汉台语之间关系词的历史层次,要把汉台语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词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这样才能搞清楚同源词和借词的界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曾晓渝《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民族语文》,2003,1),此文在论述汉语侗台语声调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壮傣侗水语里汉语老借词为什么调类对应一致的原因,并由此展开了对侗台语与汉语接触及语源问题的分析讨论,他认为汉语与侗台语之间的历史关系应理解为同源――分化――接触;[13]

2.蓝庆元《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此书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对汉语和壮语的关系作了分析,认为同源词和借词的甄别应该限制在上古层的有限范围之内,指出侗台语与汉语不仅有接触关系,还有同源关系。[14]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论文,如:龚群虎《汉泰上古关系词》(《民族语文》,2000,2),蓝庆元《白土壮语中的汉语山摄对应词的历史层次》(《民族语文》,2000,6)以及《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民族语文》,2001,3)等。

汉语与藏缅语的同源关系虽然没有多大分歧,但是它们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论证。所以进入21世纪以后,不少研究者在汉语与藏缅语同源关系的论证上也作了不少努力,出版或发表了一些成果,主要有:

1.杨光荣《藏语汉语同源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此书是国内较早研究藏语汉语同源词的一部著作。

2.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此书集结了有关汉藏语研究历史沿革、参考文献研究以及其他的一些汉藏语研究的论文。

3.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此书是汉藏比较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由于采用了邢公畹先生的同源体系比较的研究方法,因而在汉藏同源词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15]

4.2001年10月26日在昆明举行了第34届汉藏语国际会议,在会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作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课题,该课题分为30个子课题,将从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出发研究,寻找汉藏语系不同层次的同源词,研究不同层次的语音演变和语音对应规律,为各语言、各语族乃至语族之间建立同源关系提供科学依据。该课题以历史比较法为研究原则、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合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此后多种有关汉藏语系系属问题研究的著作就不断出版,其中很多著作在理论、方法以及语料上都有不小的进步,如: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此书试图从新的角度观察、探讨汉藏语的系属和分类,构拟了汉藏语100个同源词。此书运用人类学、考古学成果论述汉藏语言各族群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为语言的源流关系提供文化历史背景,对一些语言的演变和历史来源做了解释。[16]

进入21世纪以后,学术界对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作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

1.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民族语文》,2000,2),此文从类型学、发生学、语音学、语法学和方言学等五个方面,探讨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此文比较深入地讨论了类型分类的综合性和描写性标准、语言历史类型的构拟、语言发生的多源性和多层性、音节化和韵律化特征、语言分析的历史原则、功能原则和动态原则,还讨论了声调学、语法策略和语言识别、方言划分的“非等量原则”等方面的问题,指出汉语是汉藏语言同源链上苗瑶、壮侗语言和藏缅语言之间的桥梁。[17]

2.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此书以汉藏语为对象全面分析和讨论了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语言演变的过程,认为任何研究都不能忽视事物的状态和存在。[18]

(二)汉藏语原始共同语的构拟研究

为了证实汉藏语原始共同语的存在,学术界有些学者一直在做不同层次不同问题的原始共同语的构拟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汉藏语原始共同语的构拟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成果有:

1.江荻《论汉藏语言历史比较词表的确定》(《民族语文》,2000,3);

2.吴安其《黎语的古音构拟》(《民族语文》,2000,5);

3.孙宏开《原始汉藏语辅音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民族语文》,2001,1);

4.孙宏开《原始汉藏语中的介音问题》(《民族语文》,2001,6)。

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性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有的语言而改用当地的强势语言。这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和世界潮流,并不只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这种大趋势下,使用人口少的民族语言,就逐渐处于边缘化和即将面临消亡的危险境地。目前,我国已经有二十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如赫哲族语、满语、仙岛语、木佬语、土家语等。国际语言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重视濒危语言的研究,而我国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濒危语言研究的。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了我国第一次以“濒危语言”为主题的研讨会,它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濒危语言的紧迫性。紧接着在2001年,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社又联合召开了“中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从此以后,我国对濒危语言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主要有:

1.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此书对语言消亡的历史和当前情况、对语言消亡的具体现象进行了描述,还对导致语言濒危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本族语的保存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9]

2.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此书约有45万字,是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主要汇集了土家语、仙岛语、赫哲语、满语、仡佬语五种濒危语言的个案调查材料,对它们的濒危现象、濒危趋势以及造成语言濒危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20]

此外,刘辉强《拯救羌语支濒危语言――尔苏语、纳木依语、贵琼语、扎巴语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和赵阿平《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性。

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上,范俊军教授作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的发言,指出:抢救和保护我们国家语言资源的当务之急是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的建设,从而掀起了后来我国研究濒危语言的一股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有些少数民族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濒危语言”的行列,并正在向消亡的方向发展,如东干语。我国濒危语言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所以对于它们的抢救保护性研究更是迫在眉睫。除了要随时调查更新语言的近况之外,有的学者还从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和语言资源的角度,提出可以对濒危语言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抢救性保护研究,向社会宣传濒危语言保护工作,并向社会提供濒危语言相关信息的查询功能,这是最近濒危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五、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研究比过去获得了更突出的成果。首先,连续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双语教学研究会议,主要有:

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暨首届国际双语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研究领域涉及:在双语教育中的语言观、双语政策、西方的双语理论与实践、双语与双文化、儿童的双语获得的基本条件、学童双语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等,会议就上述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2.第二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华语社区双语研究,分为6个专题进行研讨:第二语言学习与使用;语言习得与语言对比;语言教学;语法研究;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双语社会的语言问题。此次会议还设了华语社区的语言规划问题、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2个专题的圆桌讨论。此次会议涉及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研究的文论主要有:戴庆厦、关辛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法“空缺”》和《西部开发与双语教育》、曲木尔且《试谈双语能力培训的原则》、邓成伦《论凉山彝族社区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学的关系》、斯琴《城市化进程与双语变迁》、张洋《新疆多语种双语现象的源和流》、董艳《中国跨境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何俊芳《从个案调查看陇川户撒阿昌族的双语类型转变情况》等。

3.第三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收到论文42篇,会议的宗旨是为从事双语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交流经验、分享实际工作心得、加强合作研究的机会、促使双语学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第四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于2005年在广州召开,收到论文近70篇,涉及双语教育研究、语言比较研究、语言习得研究、教材词典编写等领域。

还有此后的诸多会议,如:第五届至第八届的双语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第七届至第十届的双语双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的重视。

其次,21世纪以来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主要有:《双语学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4)、《双语学研究》第三辑(民族出版社,2011)、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0)、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等。

从21世纪以来召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讨会的会议次数和发表或出版的相关论文或著作的数量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取得的成就也是很多的。

六、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如:(1)形势的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不断涌现的新词术语需要翻译工作者们能够及时地消化和吸收;(2)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更为密切,不正确不到位的翻译会使人产生误解,影响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只有科学的翻译才能够有助于民族团结;(3)大批传统文化遗产中与文字、口传史实有关的文献需要翻译等等。

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实际需要给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内容主要是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和把汉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新世纪以来发表或出版的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问题的论文或著作相对于实际翻译成果来讲数量要少些,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具体语言互译的研究和讨论,还有普遍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研究等,主要成果如:巴达玛敖德斯尔《面向机器翻译的汉蒙短语转换规则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根恒卓玛、李玉莲《青海少数民族语言与翻译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5)等。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共时对比研究、历时比较研究、濒危语言研究、双语教学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等六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急待今后加强研究。

注释:

①包括李云兵《拉基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杨通银《莫语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柔若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5)。

②几种著作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09年到2012年出版,主要有时建《梁河阿

昌语参考语法》(2009);D.O.朝克《鄂温克语参考语法》(2009);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2010);韦景云编、戴庆厦译《燕齐壮语参考语法》(2011);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2011);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2011);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2011);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2012);戴庆厦《景颇语参考语法》(2012)。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武金峰.汉哈语言对比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4]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5]骆小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6]戴庆厦.古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J].古汉语研究,2008,(4).

[7]戴庆厦,朱艳华. 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J].语言研究,2010,(4).

[8]胡素华.彝语与彝语支亲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

[9]黄晓琴.浅析朝鲜语数词与阿尔泰语系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2001,(4).

[10]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1]丁邦新.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J].中国语文, 2000,(6).

[12]梁敏,张均.从汉台语言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J].民族语文,2004,(2).

[13]曾晓渝.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J].民族语文,2003,(1).

[14]蓝庆元.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5]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16]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7]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民族语文,2000,(2).

[18]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9]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第6篇

一、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1985年开设法律专业, 1992年以后为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又陆续开展了经济法专业、劳动改造法专业、涉外经济法专业等专科学历教育。1995年开办法学专业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截至1999年先后培养了几十万法学专科毕业生,为国家的学历补偿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6年起经教育部批准,法学专业开展了本科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每年培养了1500人,三年共计4500人。

开放教育1999年秋-2012年春累计本科招生585125人,毕业生388266人,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4022人,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数的3.61%,目前法学专业在校生190376人。

2012年春招生,专科30626人,本科20959人,行政执法方向281人,法学维汉双语专科1277 人、本科285人,蒙汉双语50人。

开放教育1999年秋-2012年春累计本科招生585125人,毕业生388266人,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4022人,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数的3.61%,目前法学专业在校生190376人。

2012年春招生,专科30626人,本科20959人,行政执法方向281人,法学维汉双语专科1277 人、本科285人,蒙汉双语50人。

二、对电大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调查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开放大学, 就应该有专业, 就应该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这对于一般大学来说有的专业已经办了几十年,课程是成熟的, 或者说他们的任务是对原有的专业、课题进行完善、改造和提高。对于电大来说, 这是一个新任务。如何使电大的教师成功地转型到开放大学上来,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电大教师自己能否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开出精品的专业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关键。这些对电大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我省电大从事开放教育以来开办的第一个本科专业,至今已经10年有余,总体来看,是适应我省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法学为基础,主干课程为中国法制史、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国际私法、国际法、法律文书、商法、仲裁法、竞争法、证据学、劳动法、公司法、国家赔偿法、房地产法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件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8学分,由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法律实习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总结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近年来的教学效果,为开放大学设计出更好的课程体系,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我省的4个地市级电大的法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发了16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20份。

法学专业开设与课程设置调查表数据统计

(1)关于被调查对象的背景

在参与本次调查学员120人中,所有调查者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有23.6%的被调查者年龄在35-45岁,年龄在25-35岁占60.5%,还有13.1%的人在25岁以下,45岁以上的仅占2.65% 。本次被调查者的入学学历普遍为专科,占82.1%,本科学历的人分别为17.9%。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入学前为非法学专业,占69.6%。具备上网条件的占63%。对于学习方式78%的学员选择小组讨论学习。

(2)对于专业课设的必要性

所有学员,都认为有必要开设,理由是工作需要和法制社会的需要。

(3)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根据学习期间的收获,对相关课程的的评价

在回答“课程设置合理性?”这一问题时,91.5%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 回答“教学内容实用性?89.9%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10.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认为“难易程度合理性”的被调查者中,有81.2%的人认为合理,而12.8%的人认为 “比较合理”。

(4)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究竟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回答“学习电大课程对自己的帮助”这一问题时,选择对“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多帮

转贴于

助的人数最多,占了被调查者的96.3%。而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同样占了很高的比例。

通过对于上述调查结果的初步数据统计,以及对部分被调查者的实地访谈和交流,我们认为电大的法学专业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得到学员的认可,这些经验、优点,在开放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应当予以吸取和发扬。

三、探索开放大学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的目标要有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大法学专业从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办好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将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进一步明确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始终坚持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法律技能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应用能力”的原则,合理定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一流的学习资源为基础,培养多层次的具有法治意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和相关人文知识,能在司法机关、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根据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设定,培养要求主要是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法治意识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7篇

香港《明报》说那年开始的选美是一场“温柔的角斗”。

那一年,张蒙晰刚刚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文化礼仪小姐先生暨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持人选拔赛”。名字非常长,因为要突出“文化”、“艺术”、“国际”,文化局花了大力气宣传。但普通市民只记得这是“礼仪小姐”选拔,而张蒙晰们报名时曾以为这是类似“才艺比赛”的活动。而在后来,这场比赛被有些人称为内地城市选美的开始。

前世

总决赛在电视播出,这在上海电视史上也是第一次。当时上海没有造型师,电视台的化妆师就只给选手上很厚的粉,一群女孩子被带到华山路上著名的露美美容院做发型。1992年的上海人,只有新娘子结婚才会到美发店烫头发,用黏黏的摩丝弄出很多打圈圈的卷来。于是,一群年轻小姑娘都被弄得“面目全非”,长发被盘成“头”,显得俗艳而妖气。只有刚走出中学校园的张蒙晰,因为是齐眉的童花头短发,得以保留了清纯本色,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巧的是,1946年那场标志性的选美,人们心目中的“上海小姐”谢家骅也正留着学生气十足的童花头。

至于总决赛服装,全靠选手们各显神通自己准备。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恒隆、没有中信泰富,手里揣着钱没处买。张蒙晰和妈妈逛遍了南京路、四川路,市百一店、时装公司里都没有中意的。最后衣服是哪里买到的,张蒙晰已经不记得了,那是红黑格子的裙子套装,这套衣服只穿过这么一次,至今她还收藏着。

总决赛的评委有黄蜀芹等文化界人士,一群杂志总编、记者坐在下面。张蒙晰分析自己获冠军原因除了气质清纯外,还在于状态放松。

“放松”两个字,今天来看是多数电视节目必须要做到的,但1992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绷着一根筋,是要精心操练、完美呈现的。其他参赛选手都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研究生,抱着必胜信念参加比赛,只有张蒙晰觉得能进入总决赛已经算是胜利。最后一项“自由发挥”,谈的题目是“上海改革开放进程中最需要做的……”。张蒙晰说最该改善交通:“一次挤车时鞋子被挤掉了,觉得自己……”说到这里,她忽然愣住了,很自然地停了一两秒钟,继续说:“……非常难过。”就是这个停顿,令所有人都笑了,随即响起一片掌声,过于紧张而紧绷的气氛,终于在这刻“放松”了下来。

自然、放松、亲切、青春……这些特质正是张蒙晰被评委们捧为第一的关键。他们都不曾想到的是,这些特质日后也成为新一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色,与旧一代端庄、矜持、完美有了很大区别。张蒙晰的亲和力,在1992年的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

冠军的奖品据说价值数千元,这在1992年是个相当不菲的数目,张蒙晰得到了巨大的景泰蓝花瓶、青年画家施大畏画的《仕女图》,以及一台海鸥牌相机。

张蒙晰说这场比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觉得“礼仪小姐”和纯粹选美有本质区别,在那个单纯的年代,官方组织的这场活动偏向文化且大气。之后全国各地进行了各种“小姐”选拔,商业味道渐浓、身材相貌占了上风……当上海终于出现大群穿着泳装在泳池里拗S型的选美比赛后,选美被勒令停办,坚决取缔。20世纪90年代沸沸扬扬的“选美”活动就此偃旗息鼓,消失多年。

今生

比赛之后,“礼仪小姐”张蒙晰和“礼仪先生”以及另外两名获奖选手被委以重任挑大梁,以汉英双语主持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那位来自外贸学院、唱歌酷似张国荣的“礼仪先生”已被人遗忘,另外一名女主持是后来成为演员的陆玲。“礼仪小姐”第二名是日后东方电视台的当红主持夏琳。

今天的超女好男有签约公司一整套商业包装。1992年时经纪公司很少,只有广州白天鹅唱片公司三番两次地找张蒙晰签约,但她觉得唱歌始终不是终生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工作生活。文化局会安排一些活动,例如通知她主持某服装品牌的新闻会。大家那时都没商业活动经验,年轻的张蒙晰被告知根据稿子说一下,然后让记者提问,要没人提问就宣布结束好了。结果,现场真的没人发问,张蒙晰当真说结束,品牌公司急了,接过话筒赶紧自我介绍来圆场。

除了主持,上海还给了她许多拍影视剧的机会。长相甜美的她,和“韩小乐”战士强主演50集《欢乐家庭》,1995年主演了胡雪杨的艺术电影《牵牛花》。也有各类广告找上门,拍个化妆品广告,还得她自己先化个妆。

拍《若男和她的儿女们》时,恰逢上海开设音乐频道,剧组有人推荐了她。从此,张蒙晰变成在电视里介绍歌曲的“梦溪”,这个艺名取自《梦溪笔谈》。她有了单位编制。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