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20: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1篇

二、着力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利用天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三桶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名方面科技人才多种形式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化聚集、集群化发展。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重点用于科技创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育载体建设、引进培养人才、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小巨人”。尤其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统计领域的中小企业,更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使其尽快成长壮大,纳入统计范围。

三、着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企业发展最优惠的政策措施。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和政策落实力度,加强调研,摸清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咨询和培训工作。对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还未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要主动服务,靠上指导,争取全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使其尽早享受相应优惠政策。要根据市局任务,分解目标,每个县市区至少认定2家、高新区至少认定5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每个县市区都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补助,要积极配合企业,协调税务部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四、着力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各县市区、高新区要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或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特别是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要全部建立研发机构。今年,市局要出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凡是没有被认定为市级研发机构的企业一率不准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要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服务平台、实验室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今年,市科技局将设立产学研合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各类服务平台给予支持,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设立相应配套资金,对认定为市级以上的研发机构给予支持和补助,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第2篇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9.85亿元,同比增长32.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6.69%,比年初增加了1.31个百分点。按产业结构分:电子信息42.59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3.7%,增长12.46%;生物工程19.28亿元,占产值构成的6.2%,增长26.63%;新材料32.07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0.4%,增长29.39%;先进制造52.22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6.9%,增长31%;交通装备116.87亿元,占产值构成的37.7%,增长45.56%;新能源与节能完成36.18亿元,占产值构成的11.7%,增长33.02%;其他领域10.64亿元,占产值构成的3.4%,增长27.79%。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持续发展,重汽集团、浪潮集团、山东松下、齐鲁制药等过亿元企业效益都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山大华天、山东松下等企业收入增幅均超过了50%。二是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拓宽了市场,提高了产品销售能力,重汽集团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70%以上。三是一批重点高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加快建设步伐,如青年汽车、吉利汽车、浪潮产业园和科技园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加快实施,必将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壮大我市支柱产业。

二、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一季度,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247个,项目总投资720.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2个,投资499.97亿元,新开工项目57个,投资74.9亿元,拟开工项目68个,投资145.67亿元。247个项目中,过亿元项目116个,过10亿元项目13个。

在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情况。①吉利汽车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61亿元,主要生产轿车整车和零部件,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9.3亿元。②浪潮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1亿元,主要生产服务器、PC、税控机等,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利税40亿。③浪潮集团浪潮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主要从事软件应用及产品开发,项目达产后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利15.5亿元。④青年汽车项目:总投资13.2亿元,主要生产轿车整车,达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71亿元,利润4亿元。

三、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一季度,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2.3%;完成工业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4万元,同比增长11.1%;实现税收2.1亿元,同比增长69.1%;实现财政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67.3%;实际利用外资1283万美元,同比下降2.2%;实现出口创汇5228万美元,同比增长18.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865亿元,同比增长73.5%。

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同比增长的企业有11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5%,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松下电子、齐鲁制药等企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幅达到了106.8%和94%,企业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工业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三是工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将军烟草一期、青岛啤酒一期、轻骑标致等项目已基本竣工,已进入设备投入和试生产阶段。浪潮产业园、浪潮科技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等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均已展开土建施工,部分项目已进入质检验收阶段。四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高新区区级收入增长快速,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高比例,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内收入的比例达到90%,预算外收入和融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一是和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依然滞后,一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排在烟台(720.5亿元)、青岛(702亿元)、淄博(369.5亿元)、潍坊(327.6亿元)之后,列第五位,仅比威海多了16亿元,形势紧迫。二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不够平衡,从内部产业结构分析,仅重汽一家企业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多,其他重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还不够大。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情况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是已开工和续建项目中扩建土建成分多,投入开发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低,能够形成产业链优势和集约化产业群的项目不多,难以发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我市产业优势的作用。四是招大引强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项目储备还不多,在招商引资上,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少,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储备不足,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大引强的转变。

五、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的部署,各级各部门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继续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考核工作,确保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增强我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政府、产、学、研、金、介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提高产品水平,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沟通银企合作,加快推进企业创业板,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步伐,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项目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链龙头作用。发挥重汽、浪潮等企业产品优势,延伸具有我市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既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效益,又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具备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的中小企业,也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中小骨干企业。

第3篇

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XX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XX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二、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其中,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两院院士。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XX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4篇

2、从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看,4个县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比最高的为成武县,达到了44.95%。从产值占比提高幅度看,东明县最高,比年初增加了5.38个百分点。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二是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总值最高的县是最低县的3.85倍,累计占规模工业比重最高的是44.95%,最低的是19.41%;

三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我市科技投入尽管近几年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东部发达城市比,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总量和增幅差距较大。目前全省除和外均设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在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我市还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致使我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入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许多高新技术项目完成中试后,由于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渠道,难于快速实现产业化,甚至失去发展机遇。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较低。

四是新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较少。招商引资中重规模轻质量的观念和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不少项目属于资源消耗型或中低端加工制造项目,关键核心部件及装备制造项目、“躯干型”龙头大项目和“头脑型”研发项目等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还不够多。

三、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省政府重新调整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考核办法,新口径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开发“四新一海”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确定的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这是今年科技工作的一大转变和创新,希望各县区认真研究统计指标体系,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落实目标任务。各县区要按照确定的目标要求,检查各自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查,以确保全市总体目标的如期完成。

二是建立统计监测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制度。严格落实“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总体要求,科技系统要积极协调统计、发改、经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并按照各自分工要求做好工作,科技部门要主动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做好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目录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对空白行业尤其是具备发展条件而仍然空白的县区,要围绕行业产业链,上项目引资金,争取尽快实现大的突破。

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12-01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能够为当代带来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技术群。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的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新增长点。

1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2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同比增长2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25.9%,占全省GDP比重10.2%。

2008年全省光机电领域实现增加值357.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39.5%;新材料领域实现增加值349.5亿元,占38.6%;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增加值66.3亿元,占7.3%;电子信息领域实现增加值51.2亿元,占5.7%;高新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占3.4%。

合肥、芜湖、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科技企业孵化器39个(其中国家级6个),孵化场地面积58.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30家,新增毕业企业102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5个(其中国家级3个),实现营业总收入774.7亿元。

2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安徽省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2.1 产业整体规模的差距明显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不多。

2.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安徽省的科技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属于尖端科学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的研究开发和配套能力弱,尚未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服务的技术平台。

2.3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集群

目前,安徽省仅有合肥、蚌埠、芜湖3个高新区,缺乏产业成长的环境和平台。从产业集聚度看,不少产业企业间关联度小,企业在空间的聚集缺乏内在合作机制和产业链的关联。

2.4 创新服务体系还有关键障碍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通过向创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但是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软服务普遍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技术平台建设及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加快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安徽中的地位和作用

继续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牵动性工程来抓,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撑安徽的奋力崛起。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本土技术、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2 进一步放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发挥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冶金、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技术水平,推广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吨钢节能节水水平,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引导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

3.3 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在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上:突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在全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突出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坚持东向战略,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3.4 进一步重视发挥中央驻皖科研单位在科技产业化中的作用

继续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央驻皖高校、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发出更多适用型衍生成果。支持省院共建安徽循环经济工程院,用好与教育部、中科院的共建会商机制,促进知识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春,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820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严峻局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关系到洛阳“十一五”宏伟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到洛阳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深入研究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6年,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8家,高新技术产品744种。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16%、19.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居全省第2位。2007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实现增加值95亿元,利税28亿元,出口创汇6.2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0%、32%、28%、25%。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总体上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发达地市相比,甚至和省内一些地市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端化。洛阳拥有数量相对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但大多属于加工型企业,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明显不足。根据2008年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更注重于对拥有知识产权的考评。按照此办法,2008年我市只有68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2)小规模。2006年,我市34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产值200亿元,12家原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86亿元,像七二五、六一二等高科技企业,好的一年的产值也就十亿。而郑州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746亿元,2007年更是达到1000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宇通和中铝河南分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3)弱关联。这是指企业之间关联度差。按照2006年的统计数字,我市所拥有的348家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分布在机械、电子、化工、生物制药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领域,呈现出较明显的弱关联特点。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授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这次授牌仪式上,河南南阳被授予新能源产业基地,郑州被授予生物技术产业基地,而作为科研条件优越,行业优势明显的洛阳却榜上无名。这充分暴露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差,集聚效应并不明显。

(4)面朝外。洛阳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科研优势,在一些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神舟系列飞船等,但在对阳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不甚明显,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洛阳产生的许多科研成果并没有在本地开花结果,反而流落他乡生根发芽。

(5)弱竞争。这是指产业竞争力差。由于产品低端化,发展小规模,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洛阳80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中,目前还没有产生一个国际品牌,拥有国内名牌也不足十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寥寥无几。就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整个产业尚未形成互相关联、相得益彰的有效的产业链,无论是“单兵突击”还是“集团作战”的能力都不强。

2 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就洛阳拥有的基础条件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理应有个较快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总体来看,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归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因素。首先,部分领导和部门科教强市意识不够强,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其次,许多企业有急功近利思想,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或高新技术改造。

(2)环境因素。技术创新的调控体系和政策保证体系不健全,推动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激励政策的制定明显滞后,特别在科研奖励、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是已有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政策棚架较为严重。

(3)资金因素。每年市财政的投入只有几千万,低于安阳,远不及郑州。2008年我市三项科研费有三千万左右,郑州市是1.2亿元,差别巨大。

(4)人才因素。尽管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的万人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但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相对不足,再加上人才的大量流失更显人才短缺。

(5)体制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可以超越,但体制难以超越的问题。这包括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比如我市许多原部属科研院所已改制成企业,但仍隶属于中央企业,这就和地方管理构成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极不利于其发展。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环境

尽快制定与科教强市战略相配套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不断宣传使科教强市战略真正深入人心,真正引起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甚至应当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量。

3.2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确保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应逐年增加,至少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3 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创新机制

游戏需要规则,比赛需要裁判,政府政策导向是一把有形的手,离开政府的指引,创新力量将只是一个个的个体,无法得到整合,合作创新的市场交易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导致区域创新体系无法形成。政府可从管理、组织与协调职能和保护创新与促进扩散并举的原则出发,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3.4 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现状,我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善:(1)抓好政策落实。落实现有政策并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以便留得住我市的优秀企业,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地资金、技术、人才到我市安家落户谋发展。(2)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措施,如定期召开科技成果拍卖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成果等手段积极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与我市金融系统协商、探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力争使金融对有市场、有前景的民营科技企业更多的支持。(4)逐步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

3.5 继续强化高新区的孵化扩散功能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高新区发展的人文环境。

其次,要尽快理顺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应尽快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地位。在高新区的战略定位上,应根据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宗旨和方向,确定为经济科技特区。

第7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天门;政府作用;产学研;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47―02

1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天门市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62亿元,增幅达19.1%,占GDP比重达7.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1%。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新三板后备企业9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科技企业。如先进制造领域的天门泵业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冶炼、铸造和机加工为一体的高端水泵制造产业链;天门纺机是国家首批定点生产棉纺并条机的重点企业,建有“全国纺织新型并条机技术研发中心”,整体技术已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益泰药业是全球肝泰乐最大和质量最佳的生产基地,华世通生产的非天然氨基酸产品与人福成田生产的足光散、阿昔洛韦乳膏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列全国同类产品前茅;农业领域的华丰农机,成功探索了水稻轻简化种植技术创新和经营组织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

科技投入增长趋势图

1.2工业园区加速发展,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目前,天门市拥有包括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天门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岳口工业园在内的“一区三园”。其中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已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建有医药化工产业园、生物产业园、机电汽配产业园、东湖高新区天门产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五大“园中园”;天门工业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环保和生物能源、现代物流产业;岳口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龙尾山工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铸造及石油特种车产业。据统计,2013年底,四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266%,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70%以上;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0%;2011-2013年,四大工业园区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市申请总量80%。目前,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3产学研合作初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坚持“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发展路线,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省农科院等1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市校合作协议,聘请高校专家学者到天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联姻,全市已有58家企业与3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有1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2014年,天门市政府又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全市重点科技企业入驻研发中心,打造了技术孵化在高校、成果转化在天门、技术成果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目前,全市已有院士工作站2家(天瑞电子、宇青环保),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4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11年至今,全市共获得省级科技奖励6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8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47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

1.4投融资平台陆续建立,发展资金持续补充

鼓励投融资机构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作为省级科技孵化器的天门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5万平米,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天使投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一系列创业辅导服务。2014年,天门市政府与楚商先锋共同发起设立首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其中政府出资2000万元,采取市政府参股楚商先锋(武汉)创业投资中心,实施有限合伙的运作模式,基金规模计划达2.1亿元人民币,优先支持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为支持天门市科技园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青岛福元运通投资,成立了天门市天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5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个跨越”,着力建设“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5.19亿元,同比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18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27亿元,同比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市州前列。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天门市技术创新示范市建设实施规划》、《天门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天门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关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天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推进政府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2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2.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尽管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不到其中一半,而且大企业数量不多,目前天门市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二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强,重点产业的主导产品中,原料、半成品等投资类产品较多,终端消费类产品较少。

2.2产业园区建设较为滞后

目前,全市“一区三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还不均衡,一些产业园在产业规划、功能定位方面未能充分体现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主导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交通道路建设落后,工农业、生活废水随天然水系排向汉江,资源与环境压力日趋增大。

2.3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

虽然天门市近年来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天门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限制,人才交流机会和渠道相对偏窄,对于掌握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此外,大部分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2.4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天门市近年来在增强科技意识和改善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市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面向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创业中心、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科技金融服务还处在启动阶段,对外引资、引智、引商的吸引力不强。

3关于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快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5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发展的思路、路径和目标。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从政策、技术、人才、平台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强化科技部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顶层设计作用。

3.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整合科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等部门的专项经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是对全市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予以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在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作为政府引导基金,联合金融、投资机构共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3.3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以重点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各科技园区率先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奋力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天门高新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将龙尾山工业园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石油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在岳口工业园打造产业链完善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天门工业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物流产业基地。

第8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

10年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232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11%。而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达到了总出口比重的29%。不难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带动力量。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落后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状况,为了缩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的差距,我国应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1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动态贸易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比较优势不再囿于一个国家的禀赋的绝对拥有量和相对拥有量,加大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使其增长速度快于实物资本及劳动力普通要素,就会将该国的比较劣势部门产业变成比较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其贸易结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中优先考虑发展的产业之一,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转向高技术产业后,国内围绕该产业的相关行业的成长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加之要素积累都会更有利于其发展,从而带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当前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占了国际贸易份额的80%以上,而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3/4采取了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形式,因此跨国公司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的主要参加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也符合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解释,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对所在地的生产成本及区位因素成为主导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符合跨国公司的投资要求。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将处于不同国家的各个子公司的生产、销售连为一体,特别是通过加工贸易的国际分工形式,将各个东道国参与到了跨国公司构造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享受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有技术外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的拥有国通过贸易方式向进口国同时输出了与贸易有关的技术、性能、参数等,从而发生了“技术外溢”,使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国成为技术的输入国,使得该国技术水平能够在低成本下较快的提高,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干中学”完成国内和国际技术外溢的。

2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西方学者认为,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最有用武之地的,政府的人为干预政策也是最值得的。但是我们要注重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密切结合,两者要互相协调,配合使用。

2.1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目前虽然部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出口份额低,但增长的潜力很大,如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现代农业等。因此,政府必须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在未来几年内成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发挥对外贸易增长的引擎作用。我国虽然制定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策,但产业重点不突出,政策过于宽泛,有限的资金难于集中发挥效力,而且出口促进措施主要集中在经营环节。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今后应从宏观层面与管理机制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扶持力度,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政策扶植的战略性目标产业。同时,围绕着提升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更有弹性、温和的制度设计。WTO并非完全排斥补贴,其允许的补贴主要有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两大类。在现行的WTO规则下。不可申诉的补贴用于R&D的补贴潜力最大。因此,我国应调整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环节,把对出口企业的扶植集中到符合WTO规则的R&D补贴上,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

2.2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

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厚此薄彼。总之,自主创新不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出口的主力。因此,在高新技术领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真正起到扶持本国产业的效果?一些政策措施是否会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这些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在科技创新和研发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相反,在全球化时代。广泛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现阶段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来看,在较长时间,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领域的发展仍离不开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关键设备本身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手段之一,因而,应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在集中国内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国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继续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开放”式的创新。

2.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适度进口

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货物,海关按照来料加工的有关规定,以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

增值税和消费税。从国外进口的用于高新技术开发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仪器和设备。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保税工厂。通过出口信贷、财政贴息、减免出口关税等办法,鼓励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技术及产品出口,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加大反倾销力度,保护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理顺银行、保险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加强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宣传和引导,发挥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大型机电设备等高新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凡是国家没有限制的产品,都可以出口,并免征出口关税。对国外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一定关税,以保护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赋予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在我们优质技术领域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并培育一批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2.4要健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体系

为了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软环境。要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使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科研院所拥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贸易人才,并培养一批技术贸易管理人才和中介人才。要完善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重视向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可以考虑实行信息交流计划,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免费或低费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的专家咨询,提供贸易中介服务等。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行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发挥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机构在科技与国际经贸方面的学科优势、国外合作关系和信息渠道,为科技兴贸提供多方面咨询服务,并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国际标准认证、技术性贸易措施等相关方面的调研和战略研究。要促进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发展技术贸易中介机构,建立国家技术贸易市场信息与电子商务网络,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销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国际电子商务,加速我国进出口贸易手段由传统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式转变。要加强与银行、金融、税务、商检、海关等有关机构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顺畅发展:推进“关贸协作”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简化商检、报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便捷通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通关”联网监管技术。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便捷的“绿色通道”。

3 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3.1技术贸易壁垒的内涵

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或以贸易保护为目的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信息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等内容,它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合法性、双重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争议性等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而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由于发达国家在开发和应用中的垄断地位造成了发达国家在实行贸易壁垒中的优势地位,高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规则、标准、协议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守和执行,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且技术层次越高,这种从属性就愈强,从属的持续时间就愈长,丧失的利益也就愈多。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贸易摩擦中也处于被动地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贸易保护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一种具有合法外衣的最难对付的保护措施。

3.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性使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广泛影响。从产品角度看,TBT措施可以影响所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生产过程看,TBT措施又包括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和消费乃至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从表现形式看,从各领域的有形高新技术商品到技术贸易无孔不入。我国目前遭受技术壁垒影响的商品多种多样,除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纺织品的染料外,还有机电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②对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产品标准的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或运输成本,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出现。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不得不投入额外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从而发生一些额外的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增加。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能够较好地克服这种困难,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等限制很难开发出满足工业化国家进口标准的产品,更难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消化。发展中国家产品多以价格低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成本增加将降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③对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在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条形码、计量单位以及电子商务标准方面遇到国外技术性壁垒。使外贸出口受到了极大损失。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壁垒的标准不断增多,我国许多工业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国家实行认证制度,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德国的GS、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是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证。没有得到认证,产品就进入不了这些市场。另一方面是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繁琐苛刻,增加了我国商品出口的难度。④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因此绿色壁垒将是我国出口产品时面临的经常性、主要限制措施。如环境标志在欧盟各国迅速推广,使我国出口产品中建筑材料、涂料、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产品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外,发达国家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性有较高要求,对采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包装还有较高的动植物检疫。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出口。

3.3消除和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府行为

第9篇

关键词:梅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003-02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梅州市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梅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7年梅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

全市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39.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1.97亿元,利税7.15亿元。2007年总产值超亿元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与2002年相比(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为3家,销售收入10.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高新技术企业从总量到规模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断提高

我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58家,产品达116种,产值39.42亿元,销售收入37.27亿元,工业增加值11.62亿元,利税总额6.2亿元。与2002年相比(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2家,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62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产品种数、产品规模都取得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梅州高新区建设初具规模

高新区核准面积11.03平方公里,累计已开发面积5.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5.29亿元,高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高新区工业增加值8380万元,税利1.17亿元,已注册企业76家,从业人员3977人。近年来,为促进高新区的建设,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使梅州高新区的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梅州基地畲江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及汽车电器产业群,全力加快高新区的开发建设。

(四)特色产业基地成效显著

广东省火炬计划机电特色产业基地(梅州)、铜特色产业基地(梅州)、电声特色产业基地(梅州),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4.2亿元,总收入79.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5亿元,出口创汇3.41亿元,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利税9.3亿元,基地内企业19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企业从业人员46250人。梅州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聚集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产业链高端企业发展,鼓励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有选择地招商,加大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力度,把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铜产品深加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通过开展重点招商和专题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转移,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机电一体化、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促进梅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科技投入,加大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三)加快产业转移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二是提升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研发机构,创建省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四是建立产业转移园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四)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科学规划转移园区的整体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这个目标,发挥转移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以我市优势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梅州比较优势,借助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配套,促进产业转移园区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横向联合,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

紧紧围绕技术发展需求,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横向科技联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新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梅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的政策体系

突出表现在:各类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计划缺乏有机协调,发展目标不够集中;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创新不足,一些科技成果缺乏现实市场需求,转化难;产业规模小和产业配套优势不明显;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合作创新机制不灵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人才缺乏

缺乏高科技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帅才。客观上,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流不便,信息相对闭塞,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观上,由于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条短,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我市高素质人才缺乏,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等高级人才更加缺乏。

(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当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其他企业发展在技术上基本表现为“拿来主义”,没有很好地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许多高科技产业成了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只能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效益无法提高,更无法使企业做大做强。

(四)缺乏知名品牌和规模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即使像国威电子、宝丽华等在国内有一定规模竞争力的企业,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缺乏一批有较大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跨国企业。

四、加快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建立完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机制,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将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按政策规定保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制定出台科技研发投入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经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资金、生产调度资金等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要加大金融介入支持力度。建立银企联系制度,定期推介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吸引金融资金向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寻求国际、国内风险投资涉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必须实施好人才工程

梅州工业发展,需要有一批工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四方面人员组成,即优秀企业家队伍、企业管理营销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和企业管理干部队伍。要形成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进、选拔和任用机制。要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三)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是借助外面的大平台、大品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推动梅州相关产业与华工大、华农大等技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争取联合对一些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或者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如矿产开发、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二是加强企业特别是骨干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梅州制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

(四)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做强骨干龙头企业是延长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以“工业20强”为重点,以全市56个新增长点为抓手,以50家优质民营企业和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县域重点企业为基础力争在今后几年形成3~5户年销售产值逾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五华钼矿、平远稀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这些项目早日竣工;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的引进,要建立起招商引资评价准入机制及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亿元以上大项目引进评审制度,着力引进对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

参考文献

[1]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五个转变”打造经济强省[N].科技日报,2004,(9).

[2]重庆市发展改革委.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问题研究(摘要).2005,(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