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0: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穷人难道真的穷吗?富人难道真的富有吗?现在的社会,有谁会真正去理解穷人的喜好,都去了解富人的喜好,以便自己能‘ 飞上枝头当凤凰 ’现在的社会,富人拿穷人不当人看,穷人在富人眼里就是条狗,听自己使唤的狗,富人最怕的是自己倾家荡产,穷人最怕的是自己没有志气,富人那怕没有尊严,都不能没有钱,他总不想从舒适的生活变成艰苦的生活。穷人哪怕没有钱,都不能没有尊严。这就做人的基本资格。
穷人认为自己注定贫穷一生,那么他就真的贫穷一辈子;而富人认为自己一定能发财,那么他也真的一生荣华富贵。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贫穷的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认为命定贫穷,或必须老死于贫穷的心念。”的确,人穷并不可怕,最怕的就是因为贫穷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奋斗的勇气,自甘堕落,那就只能一辈子都是贫穷的命了。
我是个穷人,农村人,但我不能没有志气,让人看不起自己,起码要自己看的起自己。
我听过有个穷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以及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贫穷。一旦有了贫穷的思想,就会丢失进取心。
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已尽其最大的努力同贫穷奋斗。实则他们并没有尽其一切的可能去努力。就事而论,世间许多的贫穷,都是由懒惰所造成的,都是由奢侈浪费及不愿努力、不肯奋斗所造成的。
人类有几种坚强的品质,都是与“贫穷”、“困境”誓不两立、水火不容的。自恃与自立,是坚强品格的基石。我们常能发现,在那些虽则贫穷、虽则不幸,但仍然努力奋斗的人中间,这些品格都非常发达。但是一个因失掉了勇气、失掉了自信,或因懒得去努力奋斗而贫穷的人,却没有这种坚强的品格。同那些在不断去取得财富的努力中锻炼出大量精神、道德的人相比较,这种人只是弱者。
你坚定意志,要在世界上显出你的真面目,要一往无前的朝着“成功”、“富裕”之路迈进,而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可以你的这种决心时,你会发现,从这自尊心与自信心中,你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
最足以损害我们的能力,破坏我们前途的,无过于与目前的不幸环境相妥协,以不幸的环境为理由,而不想去挣脱它。因为自己不能像富裕的人一样地生活,不能享受富裕的人所得的幸福,所以贫穷的人往往心灰意冷、不想奋斗。他们不想尽其可能的努力,走出困境,摆脱贫穷。大部分贫穷者的毛病是他们没有建立可以脱离贫穷的自信。他们已经同贫穷妥协,以贫穷为他们应有的命运。
人们的生活是好还是坏,全因人的思维方式而定,这是一条不变的法则。你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则大;你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小,则小。千昌夫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即使贫困时期他也依旧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巨大无比。
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应该拥有尽可能远大的理想,并且毫不犹豫地接受挑战。
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阳店镇
作者
1.学会珍惜简约
生活的目的不应该是积累尽可能多的财富,而是学会知足并感激简约带来的好处。举个例子,清理不必要的杂物,我们就能感觉到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如果感觉幸福和物质的拥有直接相关,那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只要对少量的物质拥有感到满足就可以得到幸福,精神财富并不仅仅意味拥有,还意味着即使物质匮乏也能够心安理得地生活。
2.不要沉溺于金钱
花自己的钱你心疼吗?即使是买有用的东西?甚至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花钱也会感觉不爽,据说他常常乘经济舱出行,因为看不出把钱花在头等舱上有什么必要。然而这样做的问题是,我们如果都不肯花钱,那就失去了挣钱的全部意义。正确态度是把钱看作循环往复的流动,也就是说,花钱使我们能够深入生活。不要为钱筑起个死守的水坝,因为它只有花出去才能买回有用和需要的东西。存下大量的水却不用来发电,那就毫无意义,同样,攒下大量的钱,花的时候却感到心痛,它也毫无用处。
3.把对钱的担心降到最低
能够把钱变成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内容,尽可能不去在乎它,我们会感觉最幸福,为此应该避免负债,因为还债很容易有压力。如果实在有必要负债,那就要提前计划好,找到明确、能够管理的还贷方法。要学会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消费的冲动,入不敷出带来的是焦虑和烦乱的心绪,心情不好,肯定没有幸福可言。
4.尽力避免复杂而又有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既可能带来更多的潜力或收益,但也要面对失去更多的可能性。良好的财务计划应该简单、平衡,也就是说不要受担心投资结果的影响而整日忧心忡忡,所以投资的时候留有余地、有所保留更为可取,要是能够忘记它,就省去了没有必要的担心。
5.不要嫉妒
不论有多少钱,你仍然嫉妒有更多钱的人吗?最近,有一项关于人们是否愿意自己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调查,还可以选择较高但还是低于平均数的工资。惊人数量的人们选择后者,只要能比其他人过得相对稍好就可以。对于我来说这毫无意义。如果他人比你富裕,那也不是不幸福的理由,他人过得更好,那岂不是更好吗?不要仅仅因为自己赶不上其他人就闷闷不乐。
6.不要活着只是为了工作
你发现自己晚上、周末超时工作了吗?如果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你就没有了花钱的时间。不要为拒绝加班加点工作感到内疚,重要的是把休闲和工作看得同等重要。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更好,但如果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生活就失去了应有的平衡。
7.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贫穷
我肯定大多数人都有为钱所困的朋友,不论什么情况他们似乎总是缺钱,总向他人倾诉囊中羞涩的窘境。缺钱使他们感到不开心,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这样的人给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会继续做出很糟糕的财务决策。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心态,很容易适应贫困,进而心安理得相信贫困会继续。这样想就很难挣到钱同时又会变得自怨自艾,不幸的是,这样的心态又于事无补。秘密在于努力改变习惯挣到钱,懒惰一旦成了习惯几乎可以肯定导致失败。
8.视而不见肯定不是福
对于钱的另一个态度是对它所造成的问题视而不见、疏于对于钱财的管理、无视债务的多少、很多没有支付的账单、常常错过更省钱的交易、延期付款结果伤害了自己的信誉,这样对于钱视而不见的态度只能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拖延处理资金问题会把问题埋在心底,有了很多待处理的问题,心态就无法平静。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要及时处理,然后才能忘记它们。
但身为穷人的我却想起青年学者艾江的一句话:“在巨富中死去是光荣的。”艾江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他的话有充分的依据:一个企业家,不偷不抢,靠经营得利,死后的身家说明他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自己却没有享受多少,这样的人恰恰是为其他人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此他是光荣的。
如果一个浪荡子生平从来不事积蓄,有点钱就花掉,这样的人只能在贫穷中死去,也看不出有什么光荣可言。当然,人们真正的希望是,企业家拼命创造财富,然后又捐给社会。
中国人常说:钱乃身外物。但真正对钱财看得如此淡泊的人并不多见。爱钱不是坏事,正是对钱的热爱才让社会有无数的人努力创造财富。一旦人们全都看开了,得过且过,没有创富的热情,社会反而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钱乃身外物”常常是说说而已。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这句话,却是要强加道德谴责给人们,可能使得人们失去创富的热情。试想,如果“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成为普遍共识,企业家将背负多大的罪恶感,谁还愿意为了罪恶感去创富呢?人们要求企业家大公无私,拼命创造财富,只为捐给社会,这种想法是不可实现的。过去的计划经济实践表明,当你要求人们大公无私时,你只能得到一帮懒惰无比的人。并不是这些人天生懒惰,而是因为环境使他们如此选择。
某作家看到一个渔夫在港口懒洋洋地晒太阳,他问:“你为什么不努力打渔?”
渔夫说:“努力打渔有什么好处?”
作家说:“你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赚更多的钱之后呢?”
“你就可以悠闲地晒太阳。”
渔夫说:“那么,我已经实现它了。”
现在,要求富翁们大公无私的人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句话。人类需要什么样的人?是那些不创造财富、从而避免在巨富中死去的人吗?
这么说并不是贬低慈善事业。慈善是可贵的,人类的慈善心和对财富的创造都是进化的宝贵礼物。但人们不应该制造“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之类的舆论。财富在自由选择中自有其妥当安排。有人安排财富于慈善,有人安排财富于获取更多利润,也许这个安排并不完美,但比他人的干预要好得多。
“捐出一半家产”之类一刀切的道德要求,是道德绑架。
当企业家在追逐利润时,他们就已经在为他人创造财富。同时,真实的生产是一切慈善的来源。不管一个人多有慈善心,首先他得有慈善的能力,并且他还需要他人的配合。盖茨有慈善心,但盖茨的软件却没法直接喂饱饥饿的儿童。盖茨只能通过卖出软件赚到钱,然后用这钱去买面包来喂饱儿童。也就是说,慈善的盖茨,离不开追逐利润的面包商的配合。另一方面,如果人类全都只有慈善心,而没有利润目标,那么,也就没有多少人需要盖茨的软件,盖茨也就没钱做慈善。如果人们都不得不响应号召,捐出一半的资产,那就有可能使得很多潜在的微软死于萌芽。
慈善,还是由人们自觉自愿地选择为好。倡导慈善是好事,但也请认识到追逐利润的精神是多么重要。
事后我想,我这样做也许显得太不人道了,但现在干这行的人实在太多,根本分不清真假,说不定我将钱给她们后,她们转过身就会笑话我太傻,让我怎么去同情她们?况且我又不是富翁,我靠辛苦写稿赚钱,也不容易呀。望着那个妇女远去的背影,我感慨很多。从她的穿着打扮来看,是属于比较贫困的,不然就不会不顾个人尊严去乞讨。但是,她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呢?难道解决贫困的方式就必须靠乞讨才行?很显然,这种方式来得相对容易,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劳动,虽然我没给钱,但并不等于别人没给,她们仍然有收获,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他们是在靠出卖贫困赚钱。
我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太不近人情了?事实上他们的确是在靠出卖贫困赚钱,而且是用虚假的手段。对这种靠欺骗的手段去乞讨的,我是很看不起的,这毕竟是一种懒惰思想在作怪。创造财富要靠辛勤的劳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人人未必都能做得到,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人想不劳而获,坐收渔利。
西北一些偏远的地方为什么一直很落后,除了交通、资源的限制外,更重要的就是人们的勤劳致富的意识太弱,依赖性太强。长期的政府扶贫使他们养成了伸手讨要的习惯,勤劳致富的观念日渐淡化。曾有学者在西北考察时,见农村的年轻人三三两两地蹲在村头晒太阳,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挣钱?他们回答说:“出去多辛苦?马上就要过年了,等过了年再说吧。”另一个补充说:“救济金很快就来了。”还有两个月才过年,难道他们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这么长的时间吗?西北有句流传甚广的话:虽然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意思是说虽然我很贫穷,但我很舒服;虽然你很富有,但是你很辛苦。为自己的懒惰找到这样的注脚,我认为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如果追求这样的舒服,只会换来一辈子的贫困。
如果我问你“贫困是值得显耀的资本吗?”你肯定会说“不是”。但在某些地方,回答却是肯定的,有很多地方就是把贫困当作了显耀的资本。对一些贫困地区来说,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很多人都以贫困为荣。几乎在每年年初的时候,县里的头头脑脑都会频繁地上北京,跑省府,要资金,要项目,他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咱们是贫困地区,请多关照!”为了能要到手,有时就需要打点相关人员,加上来往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掉开支,资金已所剩无几,既浪费了国家钱财,也培养了惰性,真是一举两失!国家每年给的扶贫资金究竟有多少真正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了?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如果一年这样倒情有可原,但年年这样就不对了,也许上级部门该问问:这么些年了,你们那里的经济怎么就没有一点起色?你这官是怎么当的?事实上,很多地方都将贫困当作了招牌,用这个招牌可以多争取资金和项目,可以多发奖金,可以多配好车,这才是真正的意图,这不是出卖贫困又是什么呢?
24岁时,埃斯特终于来到了加尔各答市,当时她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乘出租车前往市区的路上,埃斯特向窗外望去,眼前的一切令她有些失望。每个角落都空无人烟,只有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空草坪和孤单的人行道。那本书中刻画得触目惊心的困境在哪里,那些拥挤的人群都跑到哪里去了?
阿比吉特6岁时就知道加尔各答市的穷人住在哪儿,他们就住在他家后面那栋摇摇欲坠的小房子里。那些穷人的孩子似乎总有玩的时间,他们擅长玩各种游戏。如果阿比吉特和他们玩弹球,最后弹球总会跑到他们的破裤兜里。对此,阿比吉特心里很是不服气。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穷人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理论及文学作品中,他们被描述得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毫无疑问,有些规则与这种针对穷人的看法相一致,如“给穷人创建自由市场”“呼吁人权至上”“先解决冲突”“给最贫穷的人多些资助”“外国援助阻碍发展”等。然而,这些想法却无法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公,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不会向他们咨询其想法或计划。
贫穷经济学常常与穷人经济学相互混淆,因为穷人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一般也无人关注。遗憾的是,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消灭全球贫穷之战——简单的问题会产生简单的解决方法。扶贫政策方面充斥着立竿见影的空头支票,事实证明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要想取得进展,我们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特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中的复杂与多彩。1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着这一行动目标。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来说,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各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根据当前的汇率标准,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来购物,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钱——99美分。因此,要想知道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迈阿密或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要用这点钱购买你一天所需(除了住房),这并不容易。比如,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有与我们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比如说,接种疫苗的信息就可以预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这就意味着,在你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你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收入来源,更不用说基于自动缴纳的退休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在你大字不识的情况下,你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他怎能读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险产品呢?
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还要看电视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穷人饮食习惯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印度婚礼的花费是众所周知的,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场合,如一个家庭被迫举办一场奢侈的聚会。在南非,在大量老人及婴儿出现死亡的时期,人们制定了葬礼应花多少钱的社会规范。根据传统,人们只需将死去的婴儿简单埋葬,但要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葬礼所需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由于艾滋病毒的泛滥,很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积攒葬礼费用,便撒手人寰了,而他们的家人迫于传统仍要大操大办。对于刚刚失去了一个未来劳动力的家庭来说,可能需要为葬礼花费3400兰特(购买力平价约825美元),或者该家庭40%的年收入。在举行这样一场葬礼之后,这个家庭显然没有多少可用的积蓄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则会抱怨“吃不饱饭”。即使死者生前没有挣过钱,情况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葬礼的花费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葬礼所花的钱越多,人们来年就会变得越沮丧,而他们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辍学。
然而,将钱花在食品以外的地方或许并不完全出于压力。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我们遇见了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我们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我们接着问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于是,我们开始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遗憾,因为在我们坐着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了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我们又问他,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他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这个村子待了一阵子之后,我们很快明白,为什么欧查会那样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没有剧院,也没有音乐厅,甚至没有可以坐下来看看行人的地方。而且,村里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欧查和他的两个邻居(采访时他们一直在一起)一年只干了约70天的农活儿,还有约30天的建筑活儿。一年中,他们除了照顾自家牲畜,就是等着拿到干活儿挣的钱,这使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这三个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没有可用水,卫生条件也不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们拼命地找工作。不过,他们家里都有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就连帕克·索林都有一台电视机,不过我们见到他时,那台电视机出了毛病。节日或许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在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穷人要常常进行某种特别的家庭庆祝,比如说一场宗教仪式,或是为女儿办一场婚礼。在我们对18个国家调查所得的数据中,穷人在没有收音机或电视机的情况下,可能在节日上花的钱更多。在印度的乌代布尔,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没有电视机,极度贫穷的人将自己14%的预算花在了节日上(包括世俗的及宗教的场合)。相反,在尼加拉瓜,56%的农村家庭有收音机,21%的家庭有电视机。在那里,我们几乎听不到有哪个家庭为庆典而花钱。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的食品消费一直都在下降。今天,电视信号可以覆盖一些偏远地区,即使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人们也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移动电话几乎无处不在,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话费还特别便宜。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十分繁荣,大量消费品也都很便宜(比如印度和墨西哥),但这些国家的食品消费却是最低的。印度的每个村庄至少都有一个小商店,大多数情况下会有好几个,在那里可以买到袋装的洗发液,按支销售的香烟,便宜的梳子、钢笔、玩具或蜡烛;而在像巴布亚新几内亚这样的国家,食品消费占每个家庭预算的70%以上(在印度是50%),穷人们能买到的东西可能会更少。这一现象在奥韦尔的《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中也有所涉及,他描述了穷人是怎样逃避沮丧的:
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们却不一定因此而专注于必需品,也不一定会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长达10年的极度沮丧期内,所有廉价奢侈品的消费都有所提高。
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为不慎重之人的冲动消费,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而做的选择,不管内心的冲动如何驱使他们、外界如何对他们施压。欧查·姆巴克的电视机并不是赊账买的——他为此攒了几个月的钱。印度母亲也是一样,她们会提前10年或更长的时间,开始攒钱为自己八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在这里买一件小首饰,在那里买一个不锈钢水壶。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改善贫穷的五种可能性
经济增长需要人力与智慧,无论何时,如果男人和女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市民们在为孩子投资方面具有安全感和信心,让孩子们走出家门,到市里去找一份新工作,那么人们就更容易摆脱贫困,这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
或许,到那时,人们需要长久致力于摆脱贫困。如果不幸和挫折不请自来,气愤与暴力占据上风,那么能否摆脱贫困,我们难以预期。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具体见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当有一天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的时,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果女孩们与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并且未采取避孕措施,或农民使用两倍于正常量的农药,这些事情的后果都是严重的。例如,由于人们不确定接种疫苗有哪些好处,再加上办事拖延的习惯,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一条普通的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当然,事情并不总是如此。要想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条信息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它必须是人们尚未知晓的(如“婚前禁止”是人人都知道的,效果不明显);信息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有吸引力的(电影、电视剧、精心设计的报告单);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有趣的是,媒体看上去似乎是可靠的)。因此,当媒体信息称政府做得不对,政府将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挽救自己的信誉。
第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穷人没有自来水,因此,当市政府对水进行氯化时,他们不能受益。他们买不起速溶的强化营养型麦片,因此不得不想办法确保他们及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够的营养。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储蓄计划,如退休计划或社会保障,因此要想办法存些钱。做这些决定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人们考虑当下或前期做出少量付出,而回报很可能在很遥远的未来。人们拖延的习惯会把事情搞砸。对于穷人,更为麻烦的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做着竞争激烈的小本生意,剩下的大部分人打散工,总要为找到下一份工作发愁。这说明通过做正确的事情,他们的生活就会得到很大改善——降低加铁/碘盐的生产成本,使人人都买得起;银行提供存钱容易但取钱代价会稍高的储蓄账户,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如果有必要的话,政府可以对银行进行补贴,以弥补其带来的成本费用;在自来水昂贵的地方提供清毒剂以作净水处理。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第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穷人存款所得的利息(如果有幸拥有一个账户的话)是负利息, 但贷款的利息却很高。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尚未健全,尽管医疗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一些案例中,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如小额信贷市场,它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利息不高,人们支付得起;又如,电子转账系统(用手机等)和个人识别系统可以在未来几年大幅削减银行成本。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这类市场的兴盛不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有时需要政府的支持。
第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的确,在这些国家,事情很难办成:一项关于帮助穷人的计划由于被某些人接手而失败了;教师教学散漫;建筑施工时偷工减料,车辆超载以致道路塌陷等。这些事件几乎与那些精英们的经济阴谋无关,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人们期望护士完成普通人无法胜任的工作,但从没有人想过修改护士的工作职责。
如果表达正确的话,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改进是可能的。即使是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改进的空间仍是巨大的,而在不好的环境下也有一定行动的空间。只要确保每个人都被邀请来参加村庄会议,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并让他们为自身的渎职而担负起责任,对各个阶层的政治家进行监督,并将这一信息与选民分享,向公共服务用户们说明他们应期待什么——医疗保健中心的准确工作时间,他们应当拿到多少钱(或是多少袋米),那么,一次小的变革便可以实现。
最后,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 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人对她们在岗位上抱有期望。改变人们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却并不是不可能的:当看到村里出现了女官员时,村民们不仅不再歧视女政治家,甚至开始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具备这种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现金)。
除了上述五个原因,我们还有很多本该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那么我们就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贫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叫陶子,今年十七岁,已辍学在外游荡近两年。对于我辍学的原因,听起来可能很难让人理解,甚至很多人会斥责我虚荣、浅薄,但那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真的无法自拔、无法抵御的痛。
我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从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听我养父说,他把我从垃圾筒里捡回来时,我还睁不开眼睛。
我的养父是个捡破烂的,我的家就在城郊的一片随时等待拆迁的棚户区。从小我就没把那个破窝当成过家,你能想象吗?一个孩子睡在捡回来的垃圾堆凑出的床上,头上是只遮挡了一半的屋顶,另一半被破烂的帆布袋子拼得五颜六色,到处充斥着垃圾恶臭、腐烂的味道……从小我的身上就有味道,所以从小我就没有朋友。
从我记事起,我就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之所以这样不同,就是因为一点:贫穷。
贫穷让我像个赤身的怪物,在别人的眼里没有任何的尊严。真的,没有人愿意理我,更别说在乎我了。至于那个把我捡回来的养父,他愚钝到甚至不怎么会说话,每天只知道在外面东捡西捡,回来后塞给我一点勉强能称其为食物的东西,然后就倒头睡下了。
有时我真的好恨他,为什么要把我捡回来,让我在那个冬天里冻死也许更好,至少那样我就不用遭受这么多不幸了!
虽然每个月养父能领到政府的最低保障金,我也得到了社区的资助有了学上,可我跟同龄人相比还是总感到自卑,跟他们相处起来也总是格格不入。他们都有父母,都是在娇惯和溺爱中成长起来的。而且他们的家庭都非常的富有,至少跟我这个赤贫户比起来,那就是天差地别了。所以他们总是用一种我讨厌极了的眼光看我,不是鄙视和不屑,就是可怜兮兮的,总之哪一种都让我受不了。
初一那年,时常逃学的我认识了一群混社会的孩子,他们有的是父母离异没人管,有的是死了爹或没了妈,受不了后爸后妈的虐待就跑了出来,反正都是些没人要的孩子。剩下的那些个所谓的“不良少年”,在我看来却挺有人情味的,至少不会拿白眼来看我。那之后,我就不怎么去上学了,整天跟他们混在一起。养父得知我逃学的事,就满世界的找我。那时我已经不怎么回那个破窝了,总是借宿在朋友家。有一次,养父在网吧里找到我,拽起来就是一个巴掌。当时我的朋友都在,我被他打蒙了,等醒过神儿来,我一把推倒他就跑出了网吧。那之后,我也在街上见过他,可我都远远地躲开了。
说真的,对他我心里挺难受的,可有什么办法呢?我是真不想回到过去了,我现在找到了工作,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我能养活自己,也过上了还算像样的生活,辍学这两年我真觉得自己特别快活。只是每次看到或想起他,心里免不了会一揪一揪的痛。
我暗暗发过誓,要赚很多的钱,到时候把养父养起来,就不让他再捡破烂了。可这需要时间,也不知我要努力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个心愿。
其实给你写信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就是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也想有个人帮我分辨一下对错,真的,有时候我真搞不清自己之前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
不管怎么样,把话说出来,心里舒服多了。
期待你的回音。
陶子
陶子你好:
读过你的信,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哈佛风雨路》。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与命运抗争,最后考上哈佛大学的故事。她的父亲是个懒惰到极点的天才,无所不知却没有一丁点生活的技能,每天跟他的母亲吸毒度日。在她的母亲因吸毒染上爱滋病后,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无人照管的小女孩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涯,直到她十七岁那年,突然幡然醒悟,因为当她看到垂死的母亲时,她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努力改变命运,最终也很可能跟她一样,只能悲惨地死去。所以从那一天起,她发奋读书,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获得了《纽约时报》提供的万元奖学金和工作,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了一位天之骄女。
其实,与那个小女孩相比,你或许还要幸运几分,至少你还有个愿意照管你的养父,十几年来为了养育你他都在默默地辛劳付出。你说他不会说话,可他为你做的一切都岂是语言能够表达的?
你说你憎恨贫穷,也许在穷困里你所遭遇的一切是同龄的绝大多数孩子难以想象和永远不会经历的,这让你觉得不公平,觉得心痛。但我想,这绝不该成为你抱怨命运、自甘放任的理由。
的确,求学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现在你独自打拼,也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想着有一天赚到更多的钱来回报你的养父,这都是非常好,非常难得的想法。但你毕竟还太小,十七岁,你的人生应该说还没有开始,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多为今后的人生储备些能量、积累些资历呢?那么求学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之前你拼命想逃离的是你的生存环境,现在你努力在改变的还是你的生存环境,那也许回到校园,通过自己的努力优异的完成了学业,你就能最大限度地改变这一切了!
你因为自己的被遗弃、自身的贫穷而感到自卑,需要获得尊重和关怀,这真的没有错。但我们总要选择最好的方式去获得这一切吧!
找个时间回去看看你的养父,至少告诉他你一切都好。相信他惦记你的心绝不会比任何一个亲生的父母少!
如果可能,尽量回到校园,回到同龄人中去,现在你觉得自己能够应付生活,一时得到了些许满意,但等你真的长大了,真的需要应付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和兑现更多的责任时,你会发现其实你早已缺失了太多。
人生总风雨,阳光有几多?想明白了这一点,相信你就会换上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了。
1、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忍不住要去看他,就像口干舌燥的人明知水里有毒却还要喝一样。我本来无意去爱他,我也曾努力的掐掉爱的萌芽,但当我又见到他时,心底的爱又复活了。
2、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3、荒凉不堪岩石嶙峋的边界之内,仿佛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
4、你冷,是因为你孤独;没有什么人际的接触能撞击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为人被赋予的最好的,最高贵的和最甜美的情感离你很遥远。你傻,是因为不管怎么痛苦,你都不去召唤那种情感来接近你,你也不上前一步到它等待你的地方去迎接它。
5、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6、暴力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同样,报复也绝对医治不了伤害。
7、月亮庄严地大步迈向天空,离开原先躲藏的山顶背后,将山峦远远地抛在下面,仿佛还在翘首仰望,一心要到达黑如子夜、深远莫测的天顶。那些闪烁着的繁星尾随其后,我望着它们不觉心儿打颤,热血沸腾。一些小事往往又把我们拉回人间。大厅里的钟己经敲响,这就够了。我从月亮和星星那儿掉过头来,打开边门,走了进去。
8、罗沃德的束缚,至今仍在你身上留下某些印迹,控制着你的神态,压抑着你的嗓音,捆绑着你的手脚,所以你害怕在一个男人,一位兄长——或者父亲、或者主人,随你怎么说——面前开怀大笑,害怕说话太随便,害怕动作太迅速,不过到时候,我想你会学着同我自然一些的,就像觉得要我按照陋习来对待你是不可能的,到那时,你的神态和动作会比现在所敢于流露的更富有生气、更多姿多彩。我透过木条紧固的鸟笼,不时观察着一只颇念新奇的鸟,笼子里是一个活跃、不安、不屈不挠的囚徒,一旦获得自由,它一定会高飞云端。你还是执意要走?“
9、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了。
10、由于这改变了的环境,这充满希望的新天地,我的各种官能都复活了,变得异常活跃。但它们究竟期望着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某种令人愉快的东西,也许那东西不是降临在这一天,或是这个月,而是在不确定的未来。
11、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
12、被命运所抛弃的人,总是被他的朋友们遗忘。
13、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14、当我复又独处时,我细想了听到的情况,窥视了我的心灵,审察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努力用一双严厉的手,把那些在无边无际、无路可循的想象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纳入常识的可靠规范之中。(经典语句)
15、如果别人不爱我,我宁愿死去而不愿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被人憎恶。
16、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17、我喜欢今天这样的日子,喜欢铁灰色的天空,喜欢严寒中庄严肃穆的世界,喜欢桑菲尔德,喜欢它的古色古香,它的旷远幽静,它乌鸦栖息的老树和荆棘,它灰色的正面,它映出灰色苍穹的一排排黛色窗户。可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一想到它就觉得厌恶,像躲避瘟疫滋生地一样避之不迭:就是现在我依然多么讨厌——
18、那只创造了你的形体并放进去生命的至高无上的手,除了创造你微弱的自我,或者像你一样微弱的生物而外,还给你提供了其他的救援。除了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有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和一个神灵的王国:那个世界围绕着我们,因为它无处不在,那些神灵注视着我们,因为他们受命来护卫我们;假如我们正在痛苦和耻辱中死去,轻蔑和嘲讽从四面八方侵袭着我们,憎恶压碎了我们,那么天使会看见我们身受折磨,承认我们的清白无辜(只要我们是清白无辜的),上帝只等到我们的灵与肉分离,便给予我们完全的报偿。那么当生命这么快就结束,死亡作为幸福和光荣的入口又是如此确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被苦恼压倒而消沉下去呢?
19、我本来怒火中烧,嫉妒的难以忍受。但当我看到那个优雅的恶少(我认识他,本来就鄙视他),听到他们冷酷无情,轻浮浅薄的对话后,我的怒火被熄灭了。嫉妒的情绪也烟消云散了。因为这样的女人不值得我爱,这样的情敌也不值得我憎恨。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何谓勤奋?勤,就是善于充分利用时间;奋,就是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勤奋,就是为了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中国有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就说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切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都需要勤奋作为基础条件,只要肯勤奋,成功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勤奋不仅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勤奋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主要有:
一、勤奋有利于成才。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通常都可以成才;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事业,通常都可以有所作为。大多数成功人士起初的素质并不高,但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宝贵的勤奋之心,再加上一套合理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经过长期的努力,就不仅弥补了原来的缺点和不足,而且成为高级人才及至成就大功。相反,即使很聪明的人,如果懒惰也会慢慢地变得愚蠢无知。
二、勤奋有助于健康。懒惰使人消沉、贫穷、落后,虽然较少劳累,但精神空虚,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一时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或许不大,然而长期的积淀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古往今来,懒惰的人很少有健康长寿的,也很少有快乐且成功的。适度的勤奋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锻炼,既使人充实、进步,又让人快乐、健康。
阅读练兵一
奇 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水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被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说:“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带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来。文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呀!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死掉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你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你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探究练习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________。
2.文为了复读,先是主动找爹商量,后来又找了哪些人帮忙做爹的工作?
3.与“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它们都用来写人物复杂的心情。
4.爹开始不让“文”复读是因为________;后来又答应了,原因是________。
5.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主人公是________,他具有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
6.文章详细写了“文”争取复读的经过,而对复读的过程和结果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7.你对本文的标题“奇迹”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练兵二
翻过那座山
杉美树子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青草湿气。少年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般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然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少年站稳微微打颤的双腿,再一次聚积起力量。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如今,少年横下一条心想看到大海。其中的缘由细说起来就长了。不过有一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样,立刻想到大海。“要迈动自己的双脚去看看大海!要去证实一下,当真是只要翻过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吗?”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然而,还是不见大海。少年几乎是手脚并用爬过了这条山道的前方,依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还是算了吧!
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痛苦地这么想。自己如此艰辛地沿着山道爬上爬下,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往前走,再翻他几座山,难道真的能走到海边吗?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任凭额头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会,少年坐在草地上,被穿行的山风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太阳渐渐升高了。想到即将踏上的归途的漫长,少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正在这时,他突然好像听到了一种生灵的声响。
那声响来自上方。回头仰望,头顶划过一道亮光。一只翅膀宽阔、毛色纯白的大鸟正缓缓扇动着双翅,像引路一样飞过前方的山头。
――是海鸥!
少年蓦地站起身来。这里有海鸥,无疑离大海很近了!这样看来,那条山道上方天空的颜色,确实是与大海相连的淡蓝色。
难道这次真的能看到大海吗?
尽管如此,他仍略显迟疑,还在瞪大眼睛凝视着前方。猛然间,一件白色的东西像蝴蝶一样在他眼前缓缓飘落。少年聚拢双手接住一看,原来是一片雪花般的羽毛。
这是那只海鸥送来的!
虽说仅仅只是一片羽毛,但它瞬间便在少年心中化作巨大的腾飞的翅膀。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再一次聚积起全身的气力,轻声吟诵起来。
不过,即便不是那样也没有关系了。现在,哪怕前面还要翻过三座山、四座山,我也一定能够走到大海,一定能够走到那里给你们瞧瞧!
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的羽毛,沿着山道缓缓爬去。在他的耳畔――或许是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探究练习
1.文中的“大海”与“大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2.“不过有一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样,立刻想到大海。”一句中“像磁针指北”表明了什么?
3.“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4.在少年气馁之时,海鸥的出现,对他有哪些帮助?
5.请你写一段话,设想一下当这个“少年”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时,他会怎样?
6.“少年”是勤奋的,不达目标不罢休,你认为要像“少年”那样取得成功,除了坚持、勤奋外,还需要哪些精神呢?
参考答案
《奇迹》
1.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2.找爷爷、找赵伯、找姑父。3.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4.文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爹。5.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从四种中任选两种);主人公是文;性格特点: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6.由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已经可以看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与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么他复读中的努力和考取北京大学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结局了,因而无须详写。7.文在几乎复读无望的情况下,通过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
27美元
苏菲亚.贝格姆一天只挣两美分,这使我震惊。在大学里的课程中,我对于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数额进行理论分析,但是在这儿,就在我的眼前,生与死的问题是以“分”的单位展示出来的。什么地方出错了?!我的大学课程怎么没有反映苏菲亚的生活现实呢?我很生气,生自己的气,生经济学系的气,还有那些数以千计才华横溢的教授们,他们都没有尝试去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我也生他们的气。在我看来,是现存的经济制度注定了苏菲亚的收入将永远只能在如此低的水平,她永远也攒不下一分钱,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投资来扩展她的经济基础。她的孩子注定将像她和她的父母一样,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食不果腹,勉强维生。我以前从没听说有任何人会由于缺少22美分而受苦,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是荒谬的。我是不是该立即把手伸进口袋里,把苏菲亚需要作为资本的那一丁点儿钱交给她呢?那是十分简单,轻而易举的事。而我克制住了这个冲动。她并不是在要求施舍。况且,送给一个人22美分并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
拉蒂菲和我开车回到我山上的家。我们在傍晚的溽热中在花园里散步。我试图以苏菲亚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她的问题。她受苦是因为买那些竹子要花费5塔卡,而她没有购买原材料所需的现金。结果,她只能在一个绷紧的循环中---从商人那儿借钱,并把东西卖回给他---维持生存。她的生活是一种受制约的劳作形式,或者干脆地说,就是奴役。那个商人算计得很精,只付给苏菲亚刚刚只够购买原材料,和勉强够活下去的钱。她无法挣脱被剥削的那种关系。要生存下去,她就只能通过那个商人继续劳作下去。在我看来,苏菲亚只有找到5塔卡来买她的竹子,她作为契约奴隶的地位才可能改变。信用贷款可以给她带来那笔钱。然后她就可以去自由市场上出售她的产品,向消费者直接收取全额的零售价。她只需要22美分。
第二天我给梅姆娜.贝格姆打了电话,她是为我收集资料的大学生,我请她帮我将乔布拉村像苏菲亚这样依赖放贷者的人开列一个名单。一周之内,我拿到了一个列有42个人名的清单,借款总额为856塔卡,不到27美元。
“我的天,我的天啊,所有这些家庭如此受苦受难,就只是因为没有这27美元!”我惊叫道。
梅姆娜站在那儿,什么也没说,这一现实令我们难过。
我想要帮助这42个身强力壮、刻苦劳作的人。就像念念不忘一根骨头的狗,我围绕着这个问题不断地钻研。像苏菲亚这样的人如此穷困,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懒惰,他们整天从早干到晚,做着一些复杂的体力工作。他们穷,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扩展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人的贷款需要,这个缺乏正式机构的贷款市场就由当地的放贷者接管了。它是一个有效的输送体系,在通向贫穷的单行道上形成滚滚洪流。但是,如果我能把那27美元借给乔布拉的那些村民,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的产品出售给任何人,从而以他们的劳动得到最高的回报,而不受制于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了。
原来一切是那么容易。我将27美元交给梅姆娜,告诉她:“给你,把这钱借给名单上的那42个村民。他们可以把放贷者的钱还清,把他们的产品卖个好价钱。”
“他们应该什么时候还给你呢?”她问道。
“在他们还得起的时候,在他们卖自己产品最有利的时候,什么时候都行。”我说,“他们不必付任何利息,我不干借贷者一行。”
借贷是人权
通常,头一碰枕头我几秒钟就睡着了,但那天晚上我睡不着了。躺在床上,我为自己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一分子而感到羞愧,这个社会竟然不能向42个有技能的人提供使他们能够自己谋生的区区27美元。我知道自己所做的是极为不够的,这令我无法安枕。如果其他人需要资本的话,他们几乎没可能追寻到我这个经济系的主任。现在,我需要创立一种这些人可以依赖的机构性的解决方法,一个能够借钱给那些一无所有者的机构。我决定去找当地银行的经理,要求他的银行借钱给穷人。事情看上去是如此简单和直截了当,我睡着了。
第二天上午,我爬进我的白色大众甲壳虫,向当地贾纳塔银行的分行驶去。贾纳塔是一家国有银行,是全国最大的银行之一。贾纳塔银行设在大学的分行就在校园大门外的一条街上,前面的两个窗户装了栅栏,墙被刷成暗绿色,房间里摆满了木制桌椅。坐在房间左后面的经理向我挥挥手。
“先生,我能为您做什么吗?”
“我想请您借钱给乔布拉的穷人。涉及的数额非常之小,我本人已经那样做了,我借给42个人27美元。还会有许多穷人需要钱的,他们需要钱去买原材料和必需品作为启动资金。”
“我们不能把钱借给赤贫者,”分行经理说,“他们根本没有抵押担保品。”
两天以后,我与贾纳塔银行的吉大港地区经理R.A.霍拉达尔约好,在他的办公室会见了他。霍拉达尔提出了一个保证人的主意,如果村里有人愿意做好事来代表借贷者做担保人,银行或许可以考虑批准一笔没有抵押担保品的贷款。 从过去几天我和银行家们的讨论中,有一点我已经很清楚了,我并不是在和贾纳塔这个银行过不去,而是在和整个银行制度体系对抗。
“我为什么不能做保证人呢?”我问道。
“您?”
“对,你们能接受我作为所有贷款者的担保人吗?”
那位地区经理微笑了:“您谈的是多少钱呢?”
为了给我自己留出差错与扩展的余地,我回复说:“总共可能一万塔卡(300美元),不超过这个数。”
“好吧。”他说,“我要说,我们愿意接受您作为那个数额的担保人,但不要要求更多的钱了。”
又花了六个月的文件来往时间,那笔贷款才正式批下来。终于,在1976年12月,我成功地从贾纳塔银行贷出了一笔钱,把它给了乔布拉的穷人。在整个1977年,我必须在每一份贷款申请上签名。甚至在我到欧洲或美国旅行时,银行都会为了一个签名给我发电报或写信,而从不和村里任何实际借款的人打交道。我是担保人,在银行的官员们看来,我是唯一算数的人。他们不想和使用他们资金的穷人打交道,而我则确保那些真正的贷款者---那些我称之为“银行业不可接触者”的实际贷款人---不必到银行去,从而免遭蔑视与屈辱的骚扰。
一切就这么开始了。七年之后,“小额贷款”模式---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格莱珉 孟加拉语,意为“乡村的”),世界上第一家专门借钱给穷人的银行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