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4: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智能包装;识别;判断;自适应控制;信息干预

中图分类号T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232-02

从上世纪六七年代开始,智能化的浪潮日渐高涨。从1967年LEONDES提出的“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理论开始,产品包装领域的智能控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从早期自动化管理的无人工厂,到九十年代开始的智能包装(Intelligent Packaging),再到近几年兴起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革命,智能化成为新兴生产力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阐明什么是智能包装及其相应分类,对我国包装设计领域智能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正确认识智能包装

1992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世界第一次智能包装国际会议。会议对智能包装进行了广泛地研讨并对智能包装(Intelligent Packaging)阐释如下:在一个包装,一个产品或产品与包装的组合中,有一个集成化组件或一项固有特性,通过此组件或特性把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产品赋予产品包装的功中,或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中。

虽然该会议对智能包装进行了解释,目前学界仍持有不同看法。范骏(1984)面对雨后春笋般的新材料,认为智能包装是新材料的应用,他说“我们要敏锐地、及时地把新材料引进包装工业, 使包装材料和容器对商品的保护性、包装过程的便利性、原材料的节约性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韩景平、王渝珠(1996)对世界包装用高新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总结十五种包装用高新材料及其功能,与范骏观点基本一致。韩锦平(2002)认为“所谓智能包装是指对环境因素具有控制识别和判断功能的包装,它可以控制识别和指示包装微空间的温度、湿度、压力以及密封的程度时间等一些重要参数。” 余雷、杨丽君等(2004)指出了RFID智能标签在物联网物流管理和产品包装的积极作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更新换代,将对商品包装和物流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马爽(2005)把智能包装归类为交互式包装的子类,把交互式包装分为感觉包装、功能包装、智能包装三类,认为交互式包装指“指通过包装材料和包装手段的实施,使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联系。这个概念的产生,进一步说明了包装与产品的关系,强调了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甚至就是产品本身。”

我们追溯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追求人工智能的脚步不曾停止,从机械手、到无人工厂,智能包装是延续这一主题发展的阶段产物之一。在此理念之上并结合时代背景,我们探究智能包装,认为其应是伴随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通过对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升级、通过改造包装结构、通过整合被包装物信息管理,实现被包装物的人性化的智能化的目的、要求或功效,这些目的、要求或功效,是传统包装装潢所不能达到不能完成的,也就是智能化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智能包装。智能包装通过对产品包装材料、包装结构以及产品信息进行可控性的变革,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功能的需求,满足制造商对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干预、控制及处理的管理要求,达到实现人与物交互式便捷沟通的目的。

2智能包装的分类

韩锦平(2002)根据近期欧美提倡的“新包装体系”,可分为下列10 类:1)增强型复合包装;2)高阻渗型复合包装(阻气、阻水、阻油);3)防腐型(防蚀防锈)复合包装;4)防电磁场干扰复合包装;5)抗静电复合包装;6)生物复合包装(果品催熟、鱼类保活、防虫、防霉);7)保鲜复合包装(果蔬和肉制品用);8)烹调用复合包装(如蒸煮、微波烘烤等9)智能型复合包装;10)超微纳米复合包装。陈新(2004)、张改梅(2007)、胡兴军、林燕(2010)等将智能包装分类为:功能材料型智能包装、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信息型智能包装。此分类法从内涵和外延都能较直观、全面了解其意义,本文采用这一分类法。

1)韩锦平(2002)、陈新(2004)认为智能材料包装是指应用新型包装材料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包装设计,使得外包装“对环境因素具有某种“识别”和“判断”功能的包装,这些包装材料通常采用光电、温敏、湿敏、气敏等功能材料与包装材料复合制成。它可以智能识别和指示包装微空间内的温度、湿度、压力和密封程度、保存时间等重要参数。除“识别”和“判断”功能,许文才、李东立、付亚波、魏华(2010)、周忠福(2001)认为其还能根据包装微空间内部 “自适应器物本身的不同特质和突变或渐变的外部环境,又可相应地调整内部环境,”即“控制功能”。

整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智能材料包装,即指应用新材料对产品外包装进行包装设计,使外包装能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湿度、温度、光敏、压力、时间和气体含量等参数进行性识别、判断和自适应控制,对包装物品质进行智能化干预和保障;

2)伴随时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如雨后春笋,智能材料包装相应得到了极大推动力。如果说智能材料包装在“包”的材料上下功夫,智能结构包装则在“装”的结构上做文章。相对智能材料包装而言,目前对智能结构包装研发相对较慢。

陈新(2004)、胡兴军、林燕(2010)认为功能结构型智能包装是指通过增加或改进部分包装结构,而使包装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和智能型特点。

智能结构包装,即指对产品内部结构进行可控性智能化设计,以满足制造商和消费者特定的需要。智能结构包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自动冷却和自动加热包装,陈新(2004)、郝晔(2007)、胡兴军、林燕(2010)分别介绍了饮料包装结构设计中冷凝、加热装置,曹利杰(2007)介绍了通过结构改造而便于清洗的可再装容器系统,郝晔(2007)还介绍了欧洲饮料结构营养释放装置。

药物儿童安全盖设计是智能结构包装另一代表,王立党、赵美宁、李小丽(2005)、李晶、卢立新(2008) 介绍了为避免儿童误食药物的安全盖装置;

3)智能信息控制包装,又称可跟踪性智能运输包装,主要指产品生产时各项生产参数的智能记录,如:名称、成份、性状、规格、产地、功能、价格、保质期、使用说明、使用禁忌等,以及产品的仓储、运输、销售期间各项信息参数的追踪记录,实现产品的自动化管理。

智能信息包装源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研发,并以其在非接触式自动识别、信息管理、自助结账以及未来物流网信息流通的强大优势,日益受到包装产业青睐。王文珍、张成利(2008)介绍了基于RFID智能标签独有的无接触信息识别管理功能,及时掌握货物出入仓、销售信息、自助结账等功能。

“最基本的RFID系统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通讯系统四部分组成” ,阅读器在指定区域发射无线电信号形成电磁场,当装有RFID芯片的包装产品经过此区域时,由阅读器发送指令将标签信息通过天线将反馈信息传送至计算机网络。借助RFID智能标签,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均有可追踪性,制造商和用户可以实时了解产品库存、流通、保质等信息,这在物流管理中能预测顾客购物情况,优化库存管理,整合资源,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基于RFID智能标签技术,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接受由IBM公司提出的“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的构想,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物联网技术将成为下一代革命性技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人类将跨入另一个崭新时代。

智能包装以其对被包装物智能化的控制、干预和管理功能,在食品、医药、日化用品、物流管理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具备良好的社会功效,因篇幅限制将另文说明。

参考文献

[1]范骏.第三次浪潮与包装工业[J].中国包装,1984(5):5.

[2]韩景平,王渝珠.二十一世纪的包装产业信息化[J].中国包装工业,1996(4):18.

[3]韩锦平.复合软包装的发展新动向[J].中国包装工业, 2002,98(8):6.

[4]余雷,杨丽君,吴艳泽,余艳萍.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233-234.

[5]马爽.交互式包装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包装世界,2005(3):48.

[6]陈新.智能包装技术特点研究[J].包装工程,2004,25(3):40-41.

[7]张改梅.智能包装技术及其应用领域[J].印刷技术,2007(10):19-22.

[8]胡兴军,林燕.智能包装的分类、应用及前景[J].湖南包装,2010(1):33-36.

[9] 许文才,李东立,付亚波,魏华.智能释放保鲜包装复合膜的研发和应用[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2(11):419-423.

[10]周忠福.纳米技术与文物保护[R].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2001(5):253-255.

[11]郝晔.智能包装在食品、饮料、医药等领域的应用[J].印刷技术,2007(10):23-24.

[12]曹利杰.智能包装赏析[J].印刷技术,2007(10):31.

[13]王立党,赵美宁,李小丽.基于人体工效的新型智能儿童安全盖设计[J].中国工业包装,2005(7):61-62.

[14]李晶,卢立新.危险品的儿童安全包装.包装工程[J],2008,29(11):193-195.

[15]王文珍、张成利.基于RFID超市智能库架管理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08, 29(9):78.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

21世纪,在文化全球化、网络科技革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等多方面因素下,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日趋多样,朝着多元化、科技化方向飞速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化浪潮的推进,使文化产业产品将进入一个高智能的发展时代。

1智能化概况

进入90年代后,经济愈加依赖于知识、技术的增长,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比重开始超过GDP的50%。而近年来,在互联网建设的带动下,全球GDP中2/3以上的产值与高科技信息业有关。以时代的发展视角来看,从对创新的重视到强调知识与信息的作用再到高科技、数字化的蓬勃,无不昭示着我们即将进入或已经迈入一个智能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融创新、科技、知识、信息、数字等多元素于一体,人性、快速、优质、便捷、准确等多特性于一身。

智能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的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美国AI学会给出如下定义,AI是研究思维和智能行为的机制并将它们赋予机器的一种科学认识。

结合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定义,文章对于智能化的理解就是将这种模拟人脑的智力功能扩展开发并利用于与人类活动相匹配的环境中,制造智能工具,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目前的智能化应用主要还集中在虚拟软件、网络的开发及实体楼宇开发方面的应用,现实中对于文化产品智能化的研究还较少,大多停留于理念而没有详细阐述。文章将从文化产业产品的智能化趋势的原因入手,探讨实现文化产业产品智能化的途径,关注文化产业产品智能化过程中的趋势重点及从政策方面应当获得的支持四个方面,对智能化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这一趋势进行分析。

2 智能化趋势的原因

对于文化产业的产品智能化趋势,本文从消费者、产业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的产品智能化产生的原因及智能化这一趋势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消费者方面来说,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基本到高级被分为了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被尊重及自我实现几个层次的需求。人的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渴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物质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就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智能化正是高级化的表现,通过提供优质、便捷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更高品质的消费追求和欲望。智能化的产品是人智能的延伸,而智能化的文化产品更是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延伸,因此更加富有人情味,其开发与应用将更加符合人们在精神领域的追求并获得满足。

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说,首先,智能化能够极大范围的节约和保护资源。智能化依托于科技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解放对实体资源的开发,从而减少对实体资源的破坏。其次,通过科技手段的再现效果使得文化产品能够静态动态化、隐性显性化、结果过程化、历史现代化,并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再次,智能化文化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其成本主要集中于前期开发中,在后期复制的边际成本很低,因此价格弹性很大,竞争的自由度较高。最后,智能化融入文化产品,将使文化产品的结构趋于软化,由对刚性文化产品的需求导向逐渐转变为柔性的文化产品需求,使需求结构更加合理。

从社会发展的方面来说,智能化的文化产品与科技紧密相连,依托于科技并且反过来也能促进科技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在这一智能化的普及浪潮中,人们的素质水平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获得全面发展。另外,基于智能化对实体资源的间接保护作用和生态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顺利成长壮大。

3智能化的实现途径

文化产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根据形式的不同,其实现的路径分为搭载式和自主式。其中,自主式又分为基础设备的智能化和产品内容的智能化。

搭载式的文化产品智能是指依托于其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而拥有智能的功能,这些已有智能技术和开发应用的领域包括如计算机网络、软件、房地产等行业。这种“搭便车”的途径可以节约研发成本,加大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融合,有助于资源的共同利用与合作开发。如现已有的许多博物馆展厅手段现代化,具有初级智能如识别人的手势等功能,最早可能来源于房地产对于智能门的设计应用。通过借鉴已有的智能成果,用于文化元素的展现和融合将是智能化文化产品发展的一条便利通道。

自主式文化产品智能主要有基础设备上的硬性智能和产品内容的软性智能。基础设备的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文化内容展现、依附载体的智能化而提升文化产品的消费层次,实现内容的获取渠道便捷、更符合人类需求的目标。这种硬性的设施智能化需求在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应用较为广泛。而伴随硬件智能渠道的铺设逐步扩散,文化产品消费结构趋于软化,即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硬性消费也会逐渐转向软性、柔性的内容性消费方向。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当前最好的案例就是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这种文化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结果,对传统文化产品具有很大程度的替代作用。智能手机对非智能手机的极大替代现象可以帮我们很好的预见,未来智能化文化产品也将在普及中逐渐改变人的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

4智能化的关注趋势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品在逐步融入科技要素,强调创新能力,在走向文化产品智能化的趋势中,以下几点是发展智能化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

(1)数字化、技术化是必经途径――搭载科技平台,将文化产品符号化与数字化相结合,是实现智能化的必然选择。文化产品本身具有精神属性和符号化的特征,因此将其与数字化模式相结合,利用已有科技手段持续开发其文化符号的延伸领域,能够让文化产品实现智能的途径更加便捷。

(2)以产品智能化带动服务智能化――智能化文化产品得到认同并普及推广后,势必引发人们对于更加人性化、优质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依托于产品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将被配套地进行开发,以完善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是先驱,最终将带动整个文化产业链条都实现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双向渠道的智能化――即智能化提供与智能化消费。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应用智能化可以方便优化提供路径,节约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智能化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智能化后的文化产品将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全方位感官,刺激消费欲望。消费方接触智能化将直接作用于心理感受,消费者可以享受优质的精神文化服务。智能化产品往往集多功能于一身,能够把握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进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体现消费者个性。另外,通过智能式沟通可以有效提高反馈能力,有助于对产品的改进获得最新鲜的意见和了解新的消费倾向。

(4)普及以体验营销为主――智能化的文化产品开发必定是以人性和规律为基本宗旨的,但较传统的文化消费模式还显得前卫,因此培养消费习惯是普及智能化的关注重点,而有效途径就是体验营销。借鉴通讯行业普及3G网络时的终端渠道铺设,专门建立体验专区和指导工作者,能够让普通大众消费者接触并跟随时尚,习惯新型文化消费方式。

(5)产权保护问题更加严峻――随着智能化开发,其成果的保护也将更加紧要。由于其人力、资金等大量资源用于前期开发和研究中,若因技术泄露而被轻易模仿势必打击研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文化的公共性让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陷入困境。因此,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是文化产品智能化的必然要求,同时要有配套于保护产权的技术和法规的双重保障。如部分电子图书网已经尝试以配套的阅读器和功能限制来保护产权。

5对智能化的政策导向

5.1产业运行角度的技术政策

首先,需要完善法规保护,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专利、商标品牌等。对于以数字文化产品为标的的交易,在责任承担方面,根据利益平衡机制的要求,不对信息提供者施以过于严格的责任,以免由于过于压制而妨碍文化的传播[2]。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基础薄弱,这里可以结合学术界关于对数字文化产品的财产权保护的制度研究中相关政策建议,完善并扩展制定可行的针对于智能化产品的保护政策。

第二,要加大对技术创新支持,营造良好的文化产品智能化发展空间,特别是针对文化企业以金融、财税政策辅助,对于其技术创新部分进行鼓励。例如对在高新技术园区落户的文化企业相应配套财税的减免措施和贷款优惠支持,对于推动智能化发展的文化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智能化的产品专利,可从申请人中挑选适合人才组织成为专业小组,联合力量,专门进行文化产业的产品智能化研究。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与战略合作。作为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国际上对其研究的专家多不胜数,且研究领域广泛,角度多远,思维灵活。如果能够借鉴各学科优势,并促进国际知识的交流合作将使我国文化产品的智能化研究事半功倍。可以广泛利用技术扩散的正效应,共同致力于技术开发,同时还要注重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创新的同时也要有保护意识。

5.2产业发展角度的现代化政策

首先,要坚持引进与自主相结合,并且要以自主为主。我国在技术开发起步较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采取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是促进我国产品智能化发展的最好途径。因技术水平限制,伊始可能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基础带动我国文化产品的智能化开发,但我国要在合作和引进中加大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争取自主创新。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统筹全局,借助企业力量,融入大学能力,通过政府―大学―企业三方共同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利用资源、设备、人才的全面整合,促进智能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人才选择上,例如可以利用通讯领域的专业性基础,结合文化领域的知识特性,培养高端复合型科技人才,实现文化产品的知识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发。

第三,制定国际化战略。利用新型文化产品即搭载了新技术、智能化的文化产品,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国门,以国际化策略改变我国对外的文化输出之劣势,让国内智能文化产品创出品牌,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传统,让传统元素在智能的包装和整合下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赵明旺.智能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齐强军.数字文化产品的财产权保护制度研究[C].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邢立宁,陈英武.知识型智能优化方法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自动排版;个性化定制;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137-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可能。信息内容变得唾手可得,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信息本身具有的涵义,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辅助科学交流和知识共享,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出版业的信息应用,集中体现在数字出版方面,而个性化定制出版又是其中一种特色鲜明的全新的出版形式。它允许用户介入出版过程,根据用户指定的信息需求,整合多种出版资源,最终包装形成个人属性强烈的信息应用产品。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人机交互行为,又是用户信息系统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个性化、差异化作为定制出版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最终为用户呈现的出版物产品上,因而,作为包装前一环节的排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依靠编辑力的排版工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大规模定制的需求,更无法支持个性化环境下的信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从探讨其必要性方面着眼,阐述了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和现实意义,以期缩短个性化定制出版的流程,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体验。

1 自动排版的必要性

自动排版是一种机器完成的排版方式,根据一定原则适当地安排内容以适应设计要求。它虽然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但智能化地加入了情感设计和空间设计,在满足用户个性化出版内容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出版物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首先,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出版业的技术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字信息的供求矛盾,而这一矛盾使得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更加强烈。从差异化的数字出版内容、多样化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可以看出,用户信息需求是出版业发展的源动力。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制作商、渠道提供商都在试图改善用户的出版体验,积极推行拥抱用户的策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用户自意识增强和互动性需求增强的表现,包括创建适合用户个人行为的信息环境和建立与用户资料的有机结合等。而自动排版恰好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根据不同的用户偏好和理念,设计专属于用户个人的版式样式,交付给用户一个量身定制的出版物产品,这也正是用户所期望的。同时,排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付费意愿。信息丰裕的数字时代,用户拒绝为随处可见的类似出版物产品付费,他们更愿意为定制付费,因而针对用户独特兴趣的自动排版无疑是有价值的。此外,用户不仅仅为购买内容付费,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自动排版的出现就为其提供了个性化服务体验,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用户的预想效果,满足他们对出版物形式的期望。

其次,从编辑的视角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解放编辑生产力,有利于丰富编辑成果展现。编辑作为出版业的主力军,更应该及时地丰富自身技能以满足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如果把编辑的成果比作糖果,那么排版工作就是多彩的糖纸,第一眼看中糖纸的人更愿意剥开糖纸品尝,因而,出版物的排版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是否愿意进行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排版工作是由美术编辑利用排版软件逐页编排完成的,他们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出版物封面和封底,而内容页面的排版基本相同,无明显变化。数字出版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排版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排版方式在耗费大量编辑资源的前提下,仍无法满足即时排版的制作要求,另一方面,用户在体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运用自身的审美品味评判出版物形式,这就要求出版物具有不同的排版风格。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版式排版和流式排版的概念。流式排版和版式排版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元素进行不同版排处理的排版方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版式排版的版面是固定不变的,而流式可以自动缩放以适应不同版面大小。此外,基于Publisher的流式排版缺点在于无法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进行调整,由此提出自动排版的概念,它将版式与流式结合起来,减少排版过程中的编辑干预,解放编辑生产力,允许编辑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为其选择出版物的外包装,丰富了编辑成果展现形式,创建了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编辑系统。

最后,从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出版产业实现各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提高出版产品生产效率。在出版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的定义越来越倾向于其技术属性。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这一领域的知识应用与获取也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以亚马逊电子出版市场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单体出版模式,还是以CNKI学术文献库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亦或是以中国科学院OA平台为代表的自由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都破除了以纸为中心的出版理念。伴随着数字内容生产技术、出版技术和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出现,按需印刷、新媒体出版、个性化定制出版、自出版等出版新形态逐步得到了实现。其中,排版技术是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恰当地处理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特色版式设计。而传统排版方式,设计单一、版式简单,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出版要求,由此提出了自动排版的概念。自动排版是当今排版领域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商业印刷制作领域的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它能够很好地适应Web2.0环境下的出版发展,利用计算机设备动态智能地解决关于排版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完成的排版流程,协助完成动态出版。

2 自动排版的概念

从上述三个层面必要性的探讨中可以归纳出其定义:自动排版是个性化定制出版的一种排版方式,它力图减少编辑过程中人的干预,将重新组织好的出版物内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排版规则自动地灌排,调整其格式,使出版内容呈现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版面形式。实际上,自动排版是自组织理论的一种实践应用,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成单元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约束下自发的从无序状态组织成一种有序结构的过程。1系统中的自组织功能愈强,系统的持续发展动力就愈强。自动排版是在一定的排版条件和排版规则下,内容元素根据参数值的不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到结构化有序归位的状态,具有生成偏好版面的目的趋向性特征,是排版工作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进化过程。其中,排版规则和算法是自动排版的内容组织标准和指令,影响着自动排版的顺利完成。

2.1 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自动排版

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处于印刷环节,目的是在印刷过程不间断的前提下,连续地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产品。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它是为出版物封装做准备的。由于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出版物不存在大批量的纸质印刷行为,封装即是出版物生成的最后一个环节,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动排版处于数字出版物的发行环节。

目前,论文的自动排版、试题库的自动排版、工程图的自动排版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尚不成熟的自动排版应用。关于论文的自动排版是按照标准的论文模板的要求,处理输入的未排版论文的内容,调整其格式,并输出完全符合模板格式规定的论文。试卷的自动排版是试卷版面生成的过程,根据特征将试题划分为多个单元,不同内容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被逐步选择,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并有序化归类布局。工程图的自动排版是根据幅面、属性,自动地将其布置在卷筒纸的打印范围内,在保证打印位置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纸张。这几类应用虽都属于自动排版的范畴,但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

2.2 区别于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

方正飞翔、Indesign等专业排版软件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冲击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word自动排版功能是在有很少人工接入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格式,运用智能感知技术,进行排版。但是要实现完全的自动排版,用户必须在录入之前设定格式,格式相同的段落需要重复进行手动编排。它有一个说明性样板,包括规定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行间距等基本版面要素,在导入文档内容后,对其进行扫描,保存各部分格式和信息。word更多地体现一种人工干预和预先设定的过程,是待用户自己输入内容后直接套用模板。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是已经获取内容后的自动排版,自动排版的规则也是区别于word固定格式的一种个性化表现,体现了结合偏好的自动化排版过程。

3 自动排版的意义

自动排版不仅仅是排版软件的智能化应用,支撑其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是数字出版技术,技术资源、内容资源的博弈与融合,必然会成为未来出版业的核心竞争点。研究自动排版的意义在于:

3.1 增加信息内容的附加值

自动排版不是针对某一本书,而是可以将自由组合起来的内容进行自动编排。信息的多元化、海量化、无序化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的显著特征,将这些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高效地提取和组合,是满足用户知识偏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排版方式,无法将不同的信息内容依据用户偏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能够呈现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浪费成本。自动排版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节约成本方面起到了不小作用。它在不增加计算机运行负担的前提条件下,将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结合起来,对信息内容资源进行了二次利用,增加了知识内容的附加值。此外,自动排版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完成,缩短了出版物生成时间,为信息内容的价值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知识组织理论的应用拓展。

3.2 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而言,版面设计在编辑环节,不需要用户参与,编辑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和同类书的排版风格进行版面编排,用户被动的接受版面样式。某些情况下,编辑可能会在进行用户阅读习惯等调查的基础上排版,但仍然无法避免统一单调的版式设计。而自动排版,是根据用户偏好,实现出版物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它是对内容的一种包装,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体验。自动排版后的出版物是已经封装好的出版物,可以直接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封装既是内容版权保护意识的体现,又将自动排版视为智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保护了自动排版的知识产权属性。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需求的知识内容被封装成了一个新的出版物,即使是相同的内容需求,不同用户得到的封装版本也具有不同的版面风格,满足了个性化时代的差异化需求,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自动排版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营销手段,用户的购买决策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自动排版是出版商为影响购买决策能够作出的努力之一,它能够尽可能地缩小用户阅读时的感知质量与阅读前期望质量的差距,为保持用户粘性、培养用户忠诚度提供可能。

3.3 为可变数据印刷的发展创造机会

可变数据印刷(Variable Data Printing)是按需印刷的一种,也是传统意义上印刷环节自动排版概念的衍变。它是指在连续印刷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数据信息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内容,又被称为可变信息印刷、定制印刷、信息印刷等,数据库出版也属于这一类。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它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包括内容、格式等页面要素,针对不同的客户进一步进行设计而成。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可变数据印刷的前一环节,但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它也可以看作是可变数据印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出版物交付给消费者的最后一个环节实现个性化定制。它将智能聚合后的用户信息内容需求,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版式,自动将文本内容和图片灌进页面当中。因而,自动排版在数字时代创新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途径,拓宽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视野。

4 结语

自动排版在个性化定制的背景下产生,本文阐述了其必要性,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一个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论述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自动排版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排版理念,是对传统编辑排版的数字化改变。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排版的自动化,而结合用户阅读偏好、设备偏好、知识偏好的自动编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后续研究可以在自动排版的实现流程、相关技术、排版规则制定、版式生成算法等方面展开,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为个性化出版物产品和个性化出版服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陈富忠,刘衍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工程图学试题库自动排版技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

[2] 侯霞,孟飞,杨鸿波.文档编辑与排版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

[3] 基于Publisher自定义模板的自动排版系统[J].计算机时代,2011(3).

[4] 杨杨.基于试题库的试卷管理和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10).

[5] 马吉全,金英,宋成杰,尹明.毕业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6] 张钌.在线科技论文编辑和自动排版平台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第4篇

论文摘要: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高新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产物,其具有系统技术含量高、管理对象复杂以及综合协调要求高的特点。智能建筑面临弱电工程项目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对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时,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以期在时间、空间上、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建设。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采用系统控制的方法,将各种资源经过管理由输入转化为输出,并排除各种干扰,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从而达到合同所限定的质量、工期、成本等要求,从而向业主提供质量优良的工程。本文结合笔者从事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经验,从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对智能化弱电系统的项目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应严格按照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提供设备、线材规格、安装要求、对线记录、调试工艺、验收标准等方面进行技术监督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如下:

1、深化设计施工图

(1)图纸目录

标明图纸内容、图号和图幅。图纸的图别图号要求编号连续,暂缺的图纸在备注栏中应加以说明,新增图纸的图号也应该编号相连,保证图纸目录能够反映图纸的完整性; (2)设计说明及图例

设计说明按各子系统分别叙述,应说明设计的依据、遵循的标准、子系统功能及配置概况、子系统的施工要求、设备材料安装高度、与各专业的配合条件、施工需注意的主要事项、接地保护内容,注明图纸中有关特殊图形、图例说明,对非标设备的订货说明; (3)设备材料表

分系统列出各系统的设备材料的选型规格、数量、品牌;

(4)系统图

表现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和构成、系统设备的供电方式、系统设备分布楼层或区域、设备间管路和线缆的规格、系统逻辑及连动关系说明。对如BA这样的系统,还需说明所监控的机电设备的工艺流程及监控点设置、监控点的类型及供电等级、控制器的划分、相关的机电设备和电气控制箱编号等; (5)平面管线图

分层表现该层上弱电相关设备的位置、标高、安装方式、线槽和管路的规格、走向、标高和敷设方式、线缆的规格、走向,弱电井的位置及井内设备材料布置示意等; (6)室外管线图

标明室外弱电管线的敷设方式、埋设深度、线路坐标、各种管线的规格型号,与其他管线平行和交叉的坐标、标高,与进线管道的衔接位置; (7)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

表明弱电井内的设备、线槽、管路的布置,控制室内操作台、显示屏等的布置。明确弱电井内的电源要求,控制室内的装修要求和电源要求。 (8)设备配线连接图

如BA系统的控制器间的连接、电视监控系统控制室内设备间的连接等; (9)电气接口图

如BA系统与电气控制箱的接口方式; (10)安装大样图,如门禁系统门控制的安装方式等。2、安装工艺管理弱电系统工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整个弱电工程的技术管理,主要从各个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做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的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3、技术文件管理工程实施各阶段的依据为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文件,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技术文件主要包括各弱电子系统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书、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各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这些都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为了能够及时地向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正确的技术文件,必须建立起技术文件收发、复制、修改、审批归档、保管、借用和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二、施工管理智能化弱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综合性很强,其施工管理的关键在于它的协调和组织的作用,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施工的组织管理、进度管理和界面协调管理。1、施工组织管理 (1)建立项目部要实施对一个项目的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因此,建立好项目部是施工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整个弱电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下设质量控制员、进度控制员、工程协调员、安全管理员、文明施工管理员、以及项目技术小组,共同构成弱电工程管理小组,以满足项目的生产功能,实现项目的总目标。(2)组织设计和组织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现场全部生产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用以处理人与物、主体与辅助、工艺与设备、专业与协作、供应与消耗、生产与储存、维修与使用以及这些要素在空间布置、时间排列之间的关系。施工组织管理要合理安排整个弱电系统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调试工程师和安装人员的人数和这些人员进场的时间,并要与施工进度高度结合,分阶段组织施工队伍,以期保质保量完成此阶段的施工任务。

2、项目进度管理 (1)制定项目进度采用工作分析结构等方法把项目范围详细划分为子系统和工作包,界定对应每一个工作包必须执行的具体活动。项目进度的制定以网络图表的图示形式来描绘,表明为实现项目目标,各种活动之间的必要次序和相互依赖性,进行时间估计等。并依每项活动所需的资源类型和数量做一个成本预算,以决定项目是否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在既定的资金和可利用资源的条件下完成。

(2)控制项目进度

在弱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总包管理单位要定期收集项目完成情况的各类数据,与已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如果项目实施落后于进度计划,要召集相关单位,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适当调整计划,以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

三、质量管理智能化弱电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1、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1)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使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具备可行性、先进性、可扩展性;

(2)协助业主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位,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实现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3)根据功能需求和设计方案,选择适宜的产品及设备,并控制好设计方案制定、产品性能测试、设计方案评审、设计变更控制、设计的复查鉴定和图纸的确认、校核等。2、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采购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到货检验。验收时应注意: (1)根据货单清点产品数量,与合同附件的设备清单进行核对;

(2)产品、设备的包装、封条是否完好无损; (3)核对产品产地、厂商、型号、规格等,进行全部查验或部分抽查; (4)核查质量保证书、产品合格证、保修单及其它相关文件,进口产品还需核查进关单及完税证明等;3、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若施工质量发生问题,不但难以保证智能化工程的质量,对整个建筑项目的进度也会产生影响。因而,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十分关键。具体应做到:

(1)在施工阶段认真做好施工记录,若发现问题,必须写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效果。并且每次协调会应有会议纪要,并分发给有关各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设计计划和项目策划,对子系统和系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和验收,发现问题应召集有关方面分析解决,否则不得转入下一阶段。 (3)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收集由分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有效的证明产品质量的文件和质量记录。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需变更,则应填写工程变更单,且将更改内容以书面形式传递到有关人员。 (5)设备安装、系统或分系统测试,均应按计划和规范进行,且应责成分承包方到现场配合。 (6)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现场人员应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填写不合格品记录单,并及时报告子系统负责人,由子系统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解决,对重大不合格项,应由子系统负责人报项目经理。结语智能化弱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都与质量、工期、成本、安全密切相关,因而,要在各个阶段对管理对象、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节点进行优化控制,以期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智能化弱电系统的项目管理

第5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1-02

1 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综合物流阶段(70年代);③供应链物流阶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阶段(90年代);⑤电子物流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取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外部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这也是企业能够集中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

(4)中国。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效率和成本、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但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视,在加速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中国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也己经起步;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中国物流业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为主,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2 物流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

(1)物流绿色化。物流的活动过程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用于运输的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用于包装的包装物、衬垫物所带来的卫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物流企业也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遵守环保规则,注重社会效益,向“绿色物流”发展。例如,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考虑限制卡车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以减少噪音和尾气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国家规定,旧电视机、电冰箱要有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减少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总之,现代物流要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的物流系统,向环保型物流发展。

(2)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无人搬运车、机器人堆码、无人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出现了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物流服务优质化。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枭吟.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2).

[2]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6篇

1 物联网的含义和基本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目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Auto-ID中心主任Kevin 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及欧盟2008年的(EPoSS,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n SmartSystems Information)IoT2020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拓展,不再只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从体系结构上来说,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及公共技术。

1.1 感知层

感知层将大范围内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量通过各种手段,实时并自动化的转化为虚拟世界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主要实现智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物体识别等功能,感知层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自组织网络、二维码和实时定位技术等。

1.2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通信的处理,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及信息快速安全的传递到信息需求方,方便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的传输手段包括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例如GPRS/SDMA网络、2G/3 G/4G网络、互联网等)。

1.3 应用层

应用层实现了物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最终融合,将感知层和网络层的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应用于需要的行业,为最终的系统集成、协调、决策以及智能化提供服务[1]。

2 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了物品与网络之间的有效融合,明显提高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效率,物流领域成为联网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借助对物联网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物流服务不同环节的效率,能够充分于发挥物流业的各项优势,对物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近年来,在物流业中,EPC和RFID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可视化跟踪管理,同时,使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快速提升,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就仓储环节而言,物联网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物流企业在仓储环节逐步引入了EPC技术及智能管理系统,促进了中间环节和出库作业时间的减少,防止了作业成本的浪费,极大地提高了库存管理效率及库存管理能力。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配送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物品分拣和挑选的时间,对于提升配送速度也起著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大增强了客户满意度[2]。

3 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意识相对落后

当前,物流信息化建设逐步向横向整合方向发展,在行业内部逐步形成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在物流技术发展方面,形成了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这种意义上讲,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物流企业发展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然而一些企业囿于成本等方面的压力,缺乏具备前瞻性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意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不强,使部分企业不愿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尤其是一些小型信息技术开发商为节约成本,倾向于开发一些仿制和盗版信息化软件,影响了物流企业信息建设步伐,使物流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

3.2 信息化监控不适应物流业发展需求

从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方面,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射频标签(RFID)、和商业智能(BI)等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物联网信息技术在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得到了普遍应用,并推动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快速化、专业化、信息化,引领物流信息化建设步入新时代。然而一些物流企业缺乏足够的信息化监控能力,信息化建设作为是企业一个全面和完善的工程,很多物流企业图省事省力,更愿意通过外包形式,将软件信息系统开发交给一些软件开发商,虽然借助此种形式促进了物流中的某一环节的解决,但由于外包开发商对企业物流系统的整体性把握能力的欠缺,加上物流软件缺乏必要的协调,经常会导致物流软件之间的一些冲突,乃至发生严重的不兼容,影响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降低了物流监管效率。

3.3 信息化建设层次较低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我国很多物流公司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应用了物流自动化系统、RFID技术、物流条码、通信网络、GPS等十分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也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然而,就其比例而言,目前真正引入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在全行业所占的比例不超过45%左右,在多数企业,其操作方式还较为原始,或者一些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3]。

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应用

4.1 物流信息自动化组织实施

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的物流体系中,生产企业、客户与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实现了物流信息组织实施过程自动化进行的目标,对物流配送、物流作业以及智能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为:客户向生产企业下达订单后,生产企业委托物流公司配送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中嵌入与海关港口采用的RFID技术配套的芯片,利用RFID技术,物流公司可以实时掌握产品的位置信息,自动进行产品的包装、拣货、出库等操作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实现产品通关自动化控制,并根据产品种类及特点自动选择仓库并进行配送。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产品供应高效率、高准确度,推动了物流配送中各方企业的发展。

4.2 物流决策智能化运行

物流智能化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以及物流成本的降低,大宗商品也逐渐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流决策智能化发展,实现了商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供应与物流信息的同步。

物流决策智能化体现在物流配送的每一个过程中,供应企业根据产品配送特点,通过智能决策选择最佳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接受配送订单后,根据自身物流网络的分布,选择产品最佳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线。物流决策智能化根据配送产品的不同实现了不同的物流环,例如生产原料的配送中,在原料进入生产车间后形成了物流闭合环,商品的配送中,商品进入商场后实现了物流闭合环等。此外,对于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物流决策智能化为其提供了物流保障,通过对食品或药品的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食品或药品在配送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

4.3 物流管理虚拟化

物流虚拟化管理是指通过对物流信息的管理,间接实现对物流产品的管理。物流虚拟化管理的典型就是在GPRS导航定位的基础上,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产品的入库、出库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车辆等进行实时调度与监控,实现物流配送工作透明化管理,无论物流产品在哪里,都能通过虚拟化掌握物流产品信息,从而保证物流产品质量。物流虚拟化管理是通过采集物流信息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对动态信息进行处理,获得物流产品的流通数据,对于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保证物流产品配送高效率、高质量进行。

4.4 物流信息共享

物流信息共享是通过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的,第四方物流平台依靠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产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以及服务、管理等优势,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供应平台,解决了第三方物流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的问题。第四方物流以物流信息为支撑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是产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中介,也是保证物流过程中各方协调一致,保证物流安全、可靠进行的重要保障。

第7篇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第8篇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第9篇

1.我国科技智能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2.浅谈智能科技与传统儿童玩具结合 

3.智能科技生活化你准备好了吗?

4.智能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前瞻

5.2017浙江华尔智能科技、医疗运动产品推荐会 智能科技让运动更健康

6.创新智能教育,培养时代需求的智能科技人才 

7.让味蕾绽放的智能科技 

8.智能科技概念股初显王者风范

9.领先装备带来非凡体验 新途安树立MPV智能科技新标杆 

10.继续掘金智能科技潜力股

11.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

12.惠而浦:绿色环保与智能科技的融合 

13.智能科技在仪器仪表及测量中的应用 

14.住宅智能科技的发展 

15.智能科技簇拥下的G20峰会

16.秦皇岛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待续)

17.专访上海信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斌

18.做企业,我永远在路上——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9.深圳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拓荒 铺路 登顶——江苏瑞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宏海与本刊执行主编谭雪清对话

21.上海大众汽车 领先装备带来非凡体验 新途安树立MPV智能科技新标杆

22.适应智能化应用发展趋势,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23.当AI遇上VR智能科技或将开启全新产业布局

24.依托智能科技手段搭建高铁信号技能培训新平台

25.用卓越科技为安全护航——采访杭州安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周亮先生

26.智能科技对汽车安全性设计的影响

27.智能科技:推动虚拟仪器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28.期待智能家居市场曙光——专访科力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9.腾锦:吊挂输送行业先锋——专访上海腾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丽霞

30.民族品牌唱响数字音频市场主旋律——赴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记

31.惠州市茂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32.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33.首届“萨驰杯”智能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34.为电梯生产提供轻劳化和高效率的生产方案 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上海延华 完美转型——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发展记实

36.快仓:英雄史诗的初章——专访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威

37.坚持行业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访上海腾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爱良

38.投身大业 成就未来——专访北京清华泰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兼楼控技术研究所总工钟衍

39.慧锐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访慧锐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划经理钟燕

40.省人社厅与山东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1.第18届晋江鞋博会智能科技风正劲

42.科博会:智能科技进我家

43.因为柏诚 冷暖皆知——专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孔政

44.用科技创新改变出行观念 访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左国刚

45.发展中国脑科学和智能科技的思考和建议

46.沃尔沃汽车Drive-E“E驱智能科技”

47.当现代服务遇上智能科技

48.超越数字化,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十年之际

49.立足技术创新 以精英团队打造璀璨未来——访常州明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玉萍

51.大左的创业“经”——湖南旺佳环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儿童房·老人房硅藻泥

52.“上海臻和防雷”正式更名为“上海电科臻和智能科技”

53.“一家人”新塑 探索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新路径

54.南京大树智能科技推出智能化包装颗粒缺损在线检测装置

55.泛系资源泛通论:交通·通信·金融·数学——计算机·网络·智能·科技史新论识

56.记宁波迅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露 如花绽放的创业人生

57.北京集智达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58.山东冠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59.常州市鸥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0.惠州市超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1.世麦智能:谋“移动”定江山——访上海世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超然

62.“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专访泉州市博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子晴

63.佛山市安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64.云洲 创新领航——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纪实

65.智能科技 教育为先 松下四款教育专用液晶投影机全新上市

66.机器人 智能科技 未来工厂——访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中心副总监、产品部经理周朔鹏

67.智能科技引领“e车生活”

68.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9.厦门健康之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0.研祥:当创新成为生存的方式——访研祥集团董事、北京研祥兴业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洪波

71.开拓纵深市场,打造DIY音乐空间——专访深圳市右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2.文创融合、互联网+、智能科技 宁波婴童企业玩转市场

73.汇泰龙智能科技五金陈鸿填:唯有专注与专业方能引领行业前行

74.BSH2000综合计费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热计费管理系统方案

75.科技推动节能——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胜

76.创新就是自我超越 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文胜

77.全新奥迪A6L 以智能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

78.抢占智能装备产业高地国机集团投资设立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79.西门子智能科技打造绿色节能典范——访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

80.科技提升建筑价值——记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在技术升级与创新中缔造企业实力——访深圳市东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及MIDIS系统总设计师曾维雄

82.智能科技 教育为先——松下四款教育专用液晶投影机全新上市

83.全新奥迪A6L 以智能科技带来安全与便捷

84.智能家居 隔靴挠痒几时休?——访弘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程青

85.宁波优尼博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86.浙江华尔智能科技与医疗运动

87.智能科技开启城市未来——访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领域亚太区总裁肖松博士

88.柏诚的不变原则——访广州柏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孔政

89.中国煤矿智能开采科技创新与发展

90.绵阳卓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91.秦皇岛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介及产品介绍

92.设计更人性 科技再升级 全新朗逸带你体验智能新风尚

93.促进亚太地区智能科技发展

94.Honeywell 迈克.郎 智能科技是工程与IT的混搭艺术

95.科技提升建筑价值——访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东伟

96.攀永生:智能科技 与时俱进

97.上海高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楼控系统及其产品

98.智能家居不是雪中送炭,是锦上添花 对话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姚长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