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4: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第2篇

琼州学院是中国最南端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好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都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是​毕业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是留学生汉语教学。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6.其他。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实习方向。

第3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第5篇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留学生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09

西南大学是国家“985、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留学生教育历史。每年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和创新,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本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初见成效。

1 全方位融合校园和城市人文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1 协同校园及其周边城市环境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是世界上最具竞争潜质的国际大都市之一。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食蜚声中外,是著名的山城。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为我校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留学生学习生活外部环境。校园基础设施文化实施建设不断加强,让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生活、学习中。组织留学生进社区活动,让留学生走进当地社区、学校,让民众了解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与民众近距离地接触,举办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协同共创我校留学生教育新模式。让留学生自愿深入学校和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汉语与英语教学活动,促进留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和社区。同时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基本文化知识,以增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留学生会将他们对中国、重庆、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的印象带到世界各地,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

1.2 重视生活和教学环境改善

由于留学生均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均不尽相同。我校特别重视加强教学环境和生活实施建设,重视留学生的适应性,更快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对留学生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尊重留学生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尽可能地为留学生创造接触东道国的机会,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贴近与中国学生相似的管理模式。学生宿舍是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地方,也是培养留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实践课堂。把留学生宿舍建成社会化服务公寓,让留学生们生活在舒适育人环境中。①②对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国际友人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后勤社会化服务系统。拥有现代化留学生综合大楼和留学生公寓,配备数字化语音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室、同声传译室、阅览室、公共计算机室、中华文化体验室、中华才艺学习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留学生公寓有公共厨房、洗衣房、健身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更近距离学习体验中国文化,留学生既可入住留学生公寓,还可以申请选择与中国同学同吃住,或去校内教职工家庭、校园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

2 规范化教学管理

2.1 严把招生质量关

留学生工作的起始环节就是招生,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把握好招收留学生的各个环节,全面综合考察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挑选有扎实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学生,来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的留学生。招生对象为:热爱汉语语言文化和中国风土人情,自愿从事中外友好交往和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汉语语言交流及表达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设置专业有: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外国研究生;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2.2 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留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留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集体,个体之间存在有差异。在学校教学管理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要正确把握好管理的原则和尺度。建立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留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等。②③在考试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来督促学生学习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强化培养目标及要求,如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要求为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汉语言文化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汉语教学技能。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学习年限为两年。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完善留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调查毕业去向及从事行业情况等。

2.3 严肃教学纪律

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对于初来的留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入学时教育时重点放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纪律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学分制教育,明确学籍管理规定。使留学生遵守教学管理纪律,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规范留学生的学习行为,学到更多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④⑤使留学生正确认识教学纪律,尊重教学纪律。让留学生明白遵守教学纪律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对经常上课迟到、旷课、缺考的学生,以教育引导为主。对屡教不改的留学生,要严肃批评,耐心教育;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大胆管理,维护教学纪律的严肃性。要授予学位是留学生,在审核学位授予条件时,坚持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规定。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搞好留学生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素质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⑤⑥我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70%~80%,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50%~60%。同时学院还聘用国内外资深语言教学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教学及相关指导工作。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教师要求要有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技巧,才能与留学生很好地进行交流,才能克服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制定并实行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措施。如必须要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并且可撰写英语论文才有资格给留学生上课。邀请外籍教师为本院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培训,定期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院严格执行首次任课教师试讲及集体备课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及试讲制度。只有在试讲合格后才能给留学生讲课。明确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对授课教师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定期指派教师出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理念,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3.2 精选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国际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教师职业需求,紧紧围绕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形成以学位核心课程为主导,实践训练课程为重点,拓展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⑥⑦以母语是非汉语的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学历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应用型汉语人才为基本原则,以汉语语言文化课程为主干课程,以中国文学、历史、艺术等为辅助课程,务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备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学院依托西南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除为汉语专业留学生开设有关课程,还为全校其他各专业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历史、文化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国商务、书法、绘画、剪纸、舞蹈、民乐欣赏与实践、烹饪、中国武术等十余门选修课程。

3.3 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文化特点和教育优势,逐步改革和设置一些适合留学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进一步探索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只要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培养的留学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⑦⑧如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熟练运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能具备较高水平的汉语能力和跨文化汉语交际能力;熟悉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能。标准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弹性修业年限,留学生可在3~6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达到相关要求,准予毕业,毕业时均为4年制本科。总学分145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讲座及毕业设计8学分。

3.4 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我校及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尽快让初来华留学生适应新环境。针对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根据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创办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学院每年都举办国际文化节、中华才艺大赛、万圣节、圣诞节、泰国泼水节、汉语之星比赛、中秋晚会、新年晚会等活动,让各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道,在其乐融融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同时也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据留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爱好推荐参加本校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外/境外大学、教育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已经在亚洲、欧洲设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了“1+2+1”“1+1+2”商务汉语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2+1”“1+3”汉语教育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等;同时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小学教育局及有关教育中介机构长期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短期访学项目和量身定制的特色冬、夏令营游学项目。

*通讯作者:靳玉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HBA090024)

注释

① 王勇辉,管一凡.湖北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1(3):100-104.

② 黄雪宁,张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留学生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159(2):69-70.

③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191(3):73-77.

④ 姜苏华,马艳妮,胡乃麟.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与管理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2):131-133.

⑤ 詹静.留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促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78-80.

⑥ 曾秋梅,柳艳.如何提高本科专业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以红河学院商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3.11(2):104-106.

第6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教学理念体态语

一.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关于文化,其现存定义据说有五百种之多,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与语言二者相互依存、水融、密不可分。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内核,文化决定和制约着语言。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语言特征,语言差异其实是来自于文化差异。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主要工具,学科教育论文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则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保存都需要语言,文化的传播也要借助语言这一重要工具。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及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融入文化教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必须明确:与对外汉语相关的文化,不可能涵盖文化的全部内容,它只能是文化(即使是狭义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界定它的内容和范围,着眼点还应回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根据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来加以确定。交际文化是指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1.要有适度的原则 2.采用合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二. 对外汉语教学理念

1、互动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是既要使学生懂得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声、韵和声调的训练形成技能,而后者更为重要。其实,气氛和印象,也都是为了能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但是再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出现问题。一个教师要始终保持对学生情绪的敏感能力,这样课堂才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并带领学生把汉语学好。那么,就应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2、情景教学

交际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从教学目的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来进行教学时,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从课堂上突出教学情景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并且交际和课堂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即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造实际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言语;不失时机把课外某些有意义的情景引入课内,使课外服务于课内。

三.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

(一)服饰

人们往往可以根据外表来对他人做出判断(年龄、性格、工作、经济状态、教育背景、心理状态等)。虽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对服饰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也都有其共同点。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尤其是在课堂上,应该严格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更应该力求做到穿着打扮得体、有品位,并以此树立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二)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对人类交际有相当大的潜在影响,同时它又非常丰富、易于使用,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交际活动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手势

手势常被视作最典型的身体语言,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明显的影响。

握手是许多国家最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法国人喜欢轻轻地握住对方的手,并且持续时间很短,他们以此种握手方式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中国人通常会长时间紧紧地握住朋友的手,以此表达亲密、热情和感谢之情,然而这样的握手会让美国人感到尴尬和不舒服。在由谁先伸出手来这个问题上,各国也不尽相同,如英国女士们一般先伸出手,表示愿意握手;而在法国和俄国,男士们一般先伸出手。各国对于是否用双手紧握或者边拍肩边握手的理解也不一样。

2.姿态

姿态指的是站姿、坐姿和鞠躬姿势等。不同的姿态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心境、甚至职业。在美国,人们崇尚随意和友好,可能采取不太正式和非保守的坐姿。例如,他们可能喜欢坐在桌上或者把腿放在桌上,这对他们来说是最舒服和放松的姿势,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认为这是相当无礼和傲慢的。与此相反,英国人和中国人多采取较保守的坐姿。

3.触摸

对于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师不适宜像对本国学生一样拍拍他们的头或肩等表示亲切,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文化习惯,采用适宜的方式,确保师生交际愉快进行。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体态语的重要方面,也是感情的集中表现。心理学家Mehrabian认为:“一则信息的传递=7%言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

微笑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但是不同文化关于笑的程度、产生笑的原因和笑的含义的理解并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时常保持微笑以给学生鼓励和愉悦的感觉,但当谈到一些涉及不同情感的话题时,也完全可以有别的合乎场合的面部表情。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推测他们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

(四)眼神接触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以运用目光接触或避开、眼睛睁开的大小、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眼光的抬高或低垂等方式传递出多种信息。

相当重要。留学生往往根据老师的眼神来猜测或者捕获一些隐含信息,因此,如何利用眼神传递信息也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1993,(3).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第7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考虑到文学写作隐性的课程价值,选修课程部分还是明智地给它留了一席之地。教材编者们在面对文学写作的时候,也都是殚精竭虑,颇费思量。可是多年来,孩子们心无旁骛地盯着考纲和真题,从文学写作中倒是腾出了不少时间,议论文却是越做越死,记叙文也是越写越呆。殊不知,没有写虚的训练,写实注定走不远;没有诗性的滋养,理性永远长不高。当诗性被放逐,语文理想国终究是梦想剧场。

文学写作贫乏,一方面是受我国主流观念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叶圣陶的应需论:“学生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他主张,中学国文学科教学的是一般的文章,不是纯粹的文学,它并不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文学家也不是可以教出来的。文学写作可以尝试,但它并非一般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应该说在政治话语遮蔽语文的时代,这一思想引领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时过境迁,今天,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重读叶圣陶。不妨对照着看看朱光潜是怎么说的。第一,文学并非纯然无用。“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那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隘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第二,人人能做文学。“文学的门本是大开的。迟钝者误认为它关得很严密不敢去问津。”“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运用语言文字,也就具有创作文学所必需的资禀。”第三,并非想当文学家才需做文学。“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事实上,治文学也是这个道理,文学写作并非都是指望做文学家“专用”而去的,它当然可以求其“通用”的功能――超越工具性人格,生成诗性的人格,唤醒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热情与潜能。或许是意识到文学写作有文学阅读难以替代的功效,叶圣陶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似有几分犹疑。在1940年的《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叶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培植欣赏文学之能力”,并且要“诱发文学上创作之能力”。显然,与此前相比,叶老对文学写作的态度已显得更为积极。

文学写作贫乏,另一方面也因西方理性主义的渗透。柏拉图之后,西方文化主要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受此影响,西方大国的语文高考通常限定写实用文,尤其是论说文。受此影响,国内部分专家遂大声疾呼,我们的高考理当“与国际接轨”,考查学生的论述能力,进而培养实用理性的精神。其实,西方高考虽然不考查文学写作,但这不代表人家平时不注重相关的训练。联系英美德法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来看,无一不重视文学写作,而且,当西方文明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语文课程论专家已在深切反思,这种理性至上的课程追求是否合适?它有没有充分激发人性的潜能?结合我们的国情来看,高考指挥棒若不指向文学写作,平时的相关训练基本是落空的(随着大分时代的来临,小作文或可做点新的尝试)。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是诗性思维,汉语是诗性语言,汉文也是诗性文字,中国文化更是诗性文化,它不尚思辨,而重整体观照、直觉体悟与意象建构。因此,从精神结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出发,汉语文教育应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秉承祖先的诗性智慧,确立自己独特的诗性养成战略:一为文学阅读,二为文学写作。我们的文学阅读教学为何长期低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较少体验文学写作,而缺少这种独特的体验,文学阅读往往异化为文章阅读,直觉体验往往异化为理性分析,审美活动往往异化为认识活动。

当文学写作已经远离时代,远离课堂,我们有理由担心,学生的文学精神终将荒芜,汉语文教学的文化基因终将变异。作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语文老师,如果深陷题海,缺乏超越的智慧,跟文学的趣味日益隔膜,那无论是文学教学还是语言教学,也都将迷失于荒原。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想以文学文体取代议论文的地位,只是想说明问题的存在,并能引发大家进一步去思考。

参考文献

[1][4][6]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A].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227~228;167;168.

[2]叶圣陶.叶圣陶集:1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7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3.

[5]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A].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9~164.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校园中英公示语不规范翻译

一、引言

公示语又称标示语、标识语、标记语、揭示语或警示语,是一种给特定人群观看、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特殊应用文体。随着国内与国际校园交流的增多,在校园内设立双语标示牌,既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师生提供了方便,又为本校以非英语为母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公示语的翻译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二、禁止性公示语的翻译

几乎在每个大学校园里,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中式英语的公示语标牌。在某高校的教职工专用电梯旁:“教职工专用,学生上课请走楼梯。”被译成了:“Only for the teachers and workers, students please walk the stairs.”,学校门口的“出租车禁止入内”被译成“No Taxi”,这类禁止性公示语的翻译轻则令人看不懂,重则引起误会。例如以上两则公示语的翻译,前者显得过于唆,后者会让人误认为这里没有出租车。根据英语里约定俗成的说法及考虑这类公示语的特点,可以将上述两例译成“Staff Only”和“No Entry/Admittance for Taxi”就可以了。类似的例子还有“Non-smokers Only”(仅供非吸烟者)、“Private Function Only”等。

三、指示性公示语的翻译

在校园里可以见到的指示性公示语最多的莫过于校园各部门名称的翻译。对于没有相对应英文名称的指示性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并不规范统一,往往五花八门,错误百出。例如职业院校的教学楼里,每层楼给教师配备的休息室都叫“Teacher’s Restroom”,而在“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里面,“restroom”只有一个词条释义:“a room with toilets that is in a public place,for example in a restaurant.”“商务英语教研室”译成了“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t”,这样按照中国思维方式进行推断,认为“休息室”想必就叫做“Restroom”了,教研室就译成了“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t”,其中“Unit”显得不恰当,而且整句话在公示牌上显得很唆,因此造就了这样一例尴尬的翻译。而面对每天进进出出的老师和同学,尤其对于还在教学楼里上课和学习的同学,这样的英语标牌影响很不好,学生看到学校悬挂的英文标牌,会认为那就是权威的版本,使用英语的规范,将来进入社会,在实际应用当中极有可能出错闹笑话;就做学问而言,对待身边任何细小的环节,都应进入严谨的治学态度,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学校有关部门及早予以重视和纠正。在此建议将“教师休息室”对应的英文标识改成“Teachers’Lounge”,将“商务英语教研室”译成“Business English Section”就可以了。

四、限制性公示语的翻译

在学校的各个公共场所,有很多提醒同学们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说教性中英标示语。例如在教室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中英标示语:“请留下你刻苦学习的身影,带走你的垃圾。”大多被译成:“Please leave your image of studying hard and take away your rubbish.”校园草坪上的标识牌上写着:“我们正在休息,请不要打扰我们。”大多被译成:“We Are Sleeping Now.Please Do not Disturb Us!”这些公示语的翻译不仅显得过分“矫情”,而且显得很唆,我认为直接将这类说教性的公示语译成简短的祈使句更符合公示语的语用特点。以上两例删除了妨碍公示语语用特点的信息后可以译成“Don’t Litter.”和“Keep Off the Grass.”没有必要长篇大论。

五、号召性公示语的翻译

在大学校园里可以时常见到一些鼓励学生的号召性公示语。这类公示语的翻译一般以句子居多,语境与意境相对较强,语法较为复杂,因此这类公示语的错误翻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照本宣科,将汉语直译出来,这种中国式的英语“Chinese English”(Chinglish)将汉语句子逐字死译,没有考虑语境,结果翻译出来的句子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例如在食堂的洗涤池旁提醒学生节约用水的标语“请爱护我们的地球,节约用水”被译成:“Please Love Our Earth,Economize Water.”这里的“节约用水”并非让学生少用水,而是提醒学生不要浪费水,因此译成“Don’t Waste Water”更为恰当。第二是语法错误。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校园里随处可见欢迎新生的宣传语“热烈祝贺××年度校级英语演讲比赛成功举行”被译成“Congratulate Warmly ××Campu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Hold Successfully”,可以看出这句译文基本上是字字对译,照搬原句汉语结构,导致译文出现严重语法错误。根据语法结构和公示语翻译的要求可以将其译成“Warm Congratulations On 2011’s Campu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应当秉着严谨的原则规范公示语的翻译,而不应该出现语法或拼写等方面的低级错误。因为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问题,还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对外形象。对此,学校应该在树立公示语时做到准确、规范、统一,还要了解英语的习惯表达,在翻译时不可以生搬照套。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公示语才能更好地显示出大学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展示大学校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中国翻译,2007,VOL28,(2):63-67,5.

[2]李丹,夏娟.校园公示语翻译的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3]缪萍.杨雪校园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杭州高校为案例.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3).

第9篇

[关键词]语言规范化;语文生活化;公交车标; 语公共标语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79-02

一、语言规范化研究与公共标语规范化研究的历史使命

60年前,《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并指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运用得正确,对于提高思想表达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树立了语言规范化研究的旗帜。随后,尽管有人批判“这从客观上导致了人们更多地注重共时的、结构的、静态的研究……对于活的语言、活生生的语言生活研究不够,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缓慢”。②但学术界在广泛的讨论之后,③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观点,那就是“语言规范化应更贴近语言实际,更合乎语言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语言实践更有指导价值”。④

公共标语属于大众日常语言类,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⑤具有“创新性与继承性、准确性与模糊性、平实性与形象性的性质”。⑥其直接功能是用来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公共道德,庆祝纪念重大节日或事件等;其间接功能是营造了一种“大语文教育”氛围,并对大众语文素养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公交车标语作为公共标语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对既定信息的传播,承载着传递公共文化信息、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任,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更是语言规范使用的平台。然而,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思维日益多元化、公众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公共标语的表现形式呈现出随意化、庸俗化、不当化的趋向。

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公交车标语为语料,呈现公共标语不规范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探究纠错方案,积极探讨公共标语规范化的可行之路。

二、对某市公交广告标语错误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某市20路、72路、103路、53路、116路、121路、141路、130路等共80辆公交车的200条标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详细摘抄其所用标语,发现共出现错误68处,出错率为34%,具体表现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句法错误、语义模糊、错别字频出等。

从调查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句法错误和标点错误已占标语总量的二成以上,错别字和语义错误也达到一定数量。事实上这类浅显错误大量存在于公共标语中,如条幅、广告牌等,严重影响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访谈研究和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公共标语规范化的法制化进程缓慢,传媒工作者不重视自身语言修养的提高,直接导致了错误公共标语的蔓延。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语言法,但仅凭一部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大众对这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遵守程度。第二,国内语言学界过分注重艰涩理论研究,忽视了大众语言实践的终极目的。我们以“语言规范化”为关键词,在CNKI中进行搜索,可搜索到学术文献144篇,其中理论研究129篇,占89.59%,足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在学术界盛行。第三,大众对公共标语规范化的整体无意识是错误频出的深层原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民众文化的日趋快餐化,导致群众对公共标语产生了漠视心理,这便进一步助长了公共标语不规范使用的不良习惯。

三、语文生活化视角下对公共标语规范化的期待与建议

语文生活化理论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⑦“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⑧要求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环境。正如郭熙教授所说:“理想的语文生活是这样的: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既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又有对传统的合理的继承;既能为社会的各界所接受,又能使语言自身的纯洁得到维护。它应该是外部干预和语言内部规律支配协调的产物。”⑨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公共标语规范化:

(一)公共标语规范化的道德约束与法律准则的社会化

语言规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制定规范标准,二是遵守规范标准。反映在公共标语的规范使用上,要求我们以一种“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感和一种“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首先,市政部门应开展一次公共标语清查活动,坚决清除错误公共标语,从而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其次,宣传部门有义务在全社会展开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宣传,使公民认识到不良的语言习惯如随地吐痰一样不道德,进而用社会道德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公共标语规范化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依靠道德约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环境,严格惩罚使用不规范公共标语的行为。

(二)加强语文学习中的语文规范化教育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中小学乃至高校教育中用于本民族语文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小学为例,除了原先要学的课程以外,还要学习外语、电脑等,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所谓的字、词、句训练,结果却不甚了了。而语文学习在高校中的地位更是尴尬,中文系以外的各专业多将语文作为一种选修性课程,语文学习严重形式化,与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相差甚远。这就给语文工作者赋予新的责任――提升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全民族语文素质的提高。在语文生活化视角下,教育部门应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层面形成一种语言规范化的氛围,加强语言文字教育,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将语言文字正确、规范使用提升到语文素养模型中的核心位置。

(三)在全民内部形成语文意识与语文习惯

正如周友光先生所说:“规范化不仅是语文标准化,而且是语文时代化。”⑩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语文生活,就必须普遍提高全民的规范意识,让语文规范化工作真真切切深入人心。公共标语最具有示范性,它应该是一把标尺,一把正确使用规范语言的标尺。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共标语规范使用的良好风气,大众要经历“语言规范化意识的培养――语言规范化动机的内化――规范语言实践的深化――规范化语言习惯的形成”的过程,最终达到一种整体有意识状态。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我们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更要担当起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的自觉监督者,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生活水平,提高汉语在国际语言中的地位,使我们的汉语更加纯洁优美。

[注释]

①吕叔湘、熙:《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

②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

③《语文建设》及《语言文字应用》杂志曾在组织过多次大的讨论,代表性的文章有朱景松的《语言观和汉语规范化》,吕冀平、戴昭明的《语文规范工作40年》,姚亚平的《现阶段的交际语言的变化与语文规范》,沈怀兴的《汉语词汇规范化的思考》,王希杰的《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自我调节功能》,黄佑源的《汉语规范化问题断想》,朱景松的《汉语规范化的成功实践》,胡明扬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

④夏中华:《“纯洁语言”刍议――兼谈建国以来语言规范化工作》,《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⑥姚雪:《传媒语言的特殊与规范化》,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⑦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⑧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