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4: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测绘工程概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我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在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等特点。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成立,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2006年5月,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我国正式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帷幕。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接纳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于2013年申请参加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专家的评估和现场考查,最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下半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再次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近3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进行持续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具体介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情况。
二、旧版课程体系及认证专家指出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体系基本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在:①作为地质院校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了解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该课程体系包含了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基础2门必修课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工程物探、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自然灾害学原理、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等7门选修课,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地质素养。②注重实践教学,不仅建立了全国一流的测量风雨实习场,较好地满足了课间实习的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开设了地形测量教学实习、摄影测量教学实习、大地测量教学实习、工程测量教学实习和GPS教学实习等综合实习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③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所以不仅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等4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安排了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门综合实习,并且还开设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上述鲜明的特色,我校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2013年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在审核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进行了现场考查,在现场考查报告中认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如下问题:①邀请过部分专家参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但邀请的专家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②没有专门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这四门课程,但其他课程有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基本能够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相对偏少。③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对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公开选修课程,但该课程不能保证覆盖全体学生。④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
三、新版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2015年学校教务处组织我系教师对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形成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新版课程体系.新版课程体系在征求了我校12个测绘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全体专业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完成。与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专门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土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工程基础知识,使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新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保证该课程能覆盖全体学生,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增设了专业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两门课程,解决了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的问题。2.对原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的特色。继续培养学生的地质素养,开设的地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地质学基础、土力学、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岩土工程监测等6门课程。仍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留了所有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新版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其实所有的实习周数没有丝毫改变,只是由于我校对实习学分的计算方法有所改变,由原来一周的实习算1.5学分改为一周的实习算1学分,导致实践环节学分值下降,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当然也就下降了。继续加强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保留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测绘软件设计等理论课与开发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3.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新版课程名称更具有时代特色,如测量学和数字测图两门课程整合成数字地形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名称改为不动产测量与管理,GPS原理及其应用名称改为GNSS原理及其应用。“3S”技术各自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融合是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新版课程体系在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地图制图学基础、3S集成与应用、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5门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测绘学科知识,了解测绘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更好地储备工程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是以最终通过为目的,而是要各高校相关专业认真对照认证标准,寻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建立基于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教育水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在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不断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下一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专业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时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另外,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作者:曾云 陈刚 吴北平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化超,张书毕,卞和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8):65-66,86.
[2]杨强,何立恒,郑加柱,史玉峰.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1):77-80.
[3]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07-110.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5]韩峰,姚德新,英.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21-24.
[6]谢宏全,周立,焦明连,董春来.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测绘工程,2015,(05):77-80.
[7]赵姝,刘晓曼,陈洁,张燕平.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建设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3):88-90,98.
[8]焦明连.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测绘科学,2015,(11):182-186.
[9]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1):73-75,82.
[10]马会强,姜虎生,李爽,胡春玲,赵国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4,(08):12,16.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以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能力产出为核心目标并将课程体系模块化为若干能力目标服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为提高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平做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标准;课程体系;测绘工程
一、相关背景
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和国际交流。至今,该协议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我国也于2013年6月19日以全票通过,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为我国工程类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提升工程行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意义[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最早开始于1992年,经过多年准备,自2006年开始,在土建专业以外的工程领域开始试点工作,通过探索专业评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适应我国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体系,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认证委员会按认证领域共分为14个分委员会,分委员会对各专业领域组织开展认证工作。目前,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201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6月,作为试点单位,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第一个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截至2014年8月,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也相继通过测绘与地理信息类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志着我国测绘与地理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工作已拉开了序幕。
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某个工程专业通过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意味着该专业学生从此具有了在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宽泛的就业渠道,更意味着通过认证的办学单位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其国际声誉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然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套严格认证标准体系,其基础是系列能力标准体系。一个专业,只有其办学水平能达到所有能力考量标准才能通过最终认证。就《华盛顿协议》规定来看,各国认证标准虽略有不同[2-4],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合格评估的方式,标准一般只是最低标准,且为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各国制定的标准都应当具有“实质等效性”。所谓“实质等效”是指包括认证组织、认证程序、认证标准等所涉及的核心要求应具有等效性和可考性。美国做为世界上最早倡导和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家之一,1936年就开始对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等大学进行了首次工程专业认证,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其认证程序和标准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以美国目前的认证标准EC2000为例,就包括三个层次[5]:第一层次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该层次是适合于全美高校各本科层次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适应于较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是在满足基本水平专业一般标准之上的更高层次要求,是适用于全美高校硕士层次各工程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三层次是专业标准,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一般标准基础之上,依据各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且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EAC执行委员会在每年1月的年度会议上就其中的某些条款向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董事会提出修改建议,A-BET最高董事会在每年3月的董事会成员会议上表决通过修订草案,并在下一个认证年度开始执行修订过的认证标准。
三、我国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认证标准
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开展较晚,直到2007年才初步建立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体系,正式出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等系列文件,并且完成了在26所高校近80个专业领域的认证试点工作[6]。我国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是通用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所有工程专业的一般标准,不分专业和领域。第二部分是专业补充标准,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各工程专业领域规定的特殊标准,不管是通用标准还是补充标准,都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最低标准,申请认证的专业只有同时满足通用标准和相应补充标准才能通过认证。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通用标准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是:“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对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的具体要求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本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至少占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此类课程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15%,以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要素。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是在课程体系通用标准基础上,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给出了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对应于通用标准,依次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基础类课程须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工程力学或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类课程须包括测绘学、地形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专业类课程须按大地测量学与导航定位、工程与工业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信信息工程、海洋测绘、矿山测量六个方向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办出特色,不规定具体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及规范等方面内容。
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条件下对现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正确把握和分析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要求,二是分析我国测绘工程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体系与这些核心要求之间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核心要求及分析
如果将专业认证制度看成是一种对学生工程从业能力培养系统的话,那么专业认证的核心即是响应这种能力系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和组织保障。笔者认为,学生的每一种能力培养目标必定对应着一门或几门课程的集合。基于工程专业教育的最终“产出”是学生将来以工程师身份服务于社会来考虑,课程体系要求有企业界或行业人员参与是十分合理的。然而,虽然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了10种能力要求,并且在专业补充标准中也相应给出了具体标准,但是在能力描述上过多的参考了国际惯例,并未按照我国教育实情和学生薄弱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这导致了某些认证标准难以掌控。就课程设置而言,举例来说,在通用标准中,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规定的标准是:“应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要素。”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设置要求相应描述为:“应包括我国注册测绘师职业资格相关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测绘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规范等方面内容。”然而,我国目前还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且高等工程教育和行业职业资格教育也远未融合为一体,导致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在某些方面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因此,笔者以为,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必定会经历一个自我完善过程,各申请认证的专业还应参考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真研究提炼出共同的核心要求,按“实质等效性”对本专业进行建设和准备相关认证工作,以提高我国的工程认证水平和增强我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要求到底是怎样的呢?认真研究我国及国外有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发现它们在提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不难发现,其核心要求却是一致的。具体地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到什么为评估重点,兼顾教学条件和师资。这就是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专业认证过程中都是以工程教育的“产出质量”为导向的,而教学过程被淡化,学生能力评估是重点。
(二)目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对师生的双向要求强调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专业的评估认证不同于以前的高校办学评估。而缺乏工程教育实践正是我国高校难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也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总结起来,由此导致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科目缺乏系统的服务目标
鉴于国际形式和科技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各高校培养目标一般也相应为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一专多能”一般是通过设置大量课程来体现的,为保证总学时不超限,几乎所有传统课程学时都被一定程度压缩。结果由于执行上的缺陷,“宽口径”人才成了“四不像”人才现象屡见不鲜,着实可悲。笔者以为“宽口径”本身没错,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仅仅开出了足量课程,但对所开设的课程服务目标不明确所导致课程简单“堆砌”成为了这一结果。
2.实践课程设置不当
当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校的共同追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工程教育与企业脱节,缺乏行业引导和支持,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工程实践环节不足成为了高校普遍问题。有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称和学位压力下,更多潜心于科学研究,长期忽略工程实践,结果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工程经历无法在教学中深刻地向学生教授工程设计技能和其他的复杂因素。此种情况下,为避免开设教师驾驭能力之外的实践课程,学校只好勉强设置了一些与既定的培养目标联系不甚紧密甚至无关的实践课程来保证培养方案的完整性。
3.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严重不足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都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确实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落实形式,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设立各类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SRT项目等形式来实现。然而,这些形式的实践环节难以覆盖全部学生,受益面过窄,有时难以持续进行。在笔者看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要培养创新欲望。在所设置的课程里,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规范和生产作业过程、劳动安全等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些生产中的难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解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他们一旦走向就业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很快就能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为他们在工作中具有创新能力做最好的准备。
(三)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要建立旨在通过测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要求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课程设置需要优先考虑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应尽可能提供数量充足的选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对自己能力达成有宽泛选择余地,充分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给学生以最大的能力达成选择自由。具体做法是将目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四类课程按性质进行分类并选择培养特色方向,根据培养特色方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使得每一模块皆服务于学生受教育的某项具体“能力产出”,最后各项“能力产出”具体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增减,从而使目前大量课程的“堆砌”成为某一系统目标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上调整工作中,重点是研究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办学特色方向并设置相应课程模块,最终建立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张俊 董敏 张鹏飞 张显云 单位: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洁.五所高校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N].中国测绘报,2014-08-08.
[2]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45-49.
[3]ABET.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eeringEducationPro-gramme[EB/OL].(2007-03)[2014-05-27].EngineersIreland/media/SiteMedia/SiteMedia/servic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eering-Education-Programmes-FINAL-amended-Mar-09.pdf
[4]ABET.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programs[EB/OL].(2012-10-27)[2014-05-27].a-bet.org/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Step_by_Step/Accreditation-Documents/Current/2013-2014/eaccriteria-2013-2014.pdf.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关键词:土木工程;竞赛;实践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课题名称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BC1211059
作者简介:宋高嵩,男,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工学硕士,教授,从事工程:土木工程教学,研究方向: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林莉,哈尔滨理工大学 ,副教授。王晓东,哈尔滨理工大学 ,讲师。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个层次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的特点是:文理渗透的公共基础,系统宽厚的技术理论,灵活多样的专业方向,多维立体的实践体系。在教学内容上[1] ,精选课程内容,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门数,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含量。方案设计[2]如下:
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数理化+外语+计算机文化+体育等)一公共理科平台
专业基础课(力学+地质水文+测量+材料十结设十土木概论等)一大土木基础平台
(两大平台)+(道路+桥梁课程模块)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两大平台)+(结构工程课程模块)一建筑工程方向
从以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具体到每个细节和环节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难道就是增加或者减少几门课程就做到创新了吗,人才的培养素质就提高了吗?从事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造就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工作体系。经过四年的学校生活,在浓郁的育人氛围中,养成人才必备的优良素质。目前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尤其实践环节,缺乏考核标准,尤其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不合理。本文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发,探索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1.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1.1计算机课程的上机训练与考核的创新改革
传统的上机训练是学生上完理论课后,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室练习,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练习非常不感兴趣,尤其很多学生几乎每人一台笔记本,结果造成上机效果非常不好,打游戏,玩手机现象非常普遍。基于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学生上机训练的内容,设置成游戏通关的模式,学生每过一关,相当完成一个上机训练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过关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两者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的创新改革
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但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目前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另外,土力学、建材试验课接触的试验原材料如沙土、水泥、石料等较脏,环境差,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试验无从下手,试验数据不准确,效果不理想等状况。这类试验课改革的思路是教师上课前先把试验项目告诉大家,让学生分组上网收集资料编写试验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试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当然,上试验课程前教师可以先领着学生参观试验仪器,并检查试验准备情况。上实验课时,教师主要负责检查,纠正学生试验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独立完成试验项目,并且鼓励学生在实验时提出自己对实验方法、试验仪器的改进、改良,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上实验课时不知所措,到上实验课时自己尽快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多得。当然,比较理想的的土力学、建筑材料试验课程的上课方式是采用集中训练的方法,土力学一周,建筑材料3~4周,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独立系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项目,采用抽签比赛的方式进行考核,效果会更佳。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试验员资格考试,获得试验员资格证书的成绩评定为优秀。
2.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混凝土楼盖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单层厂房设计、房屋建筑学、梁桥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基础设计、桥梁基础设计、钢结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设计、施工组织、道路勘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设计计算分析,另一种是计算分析和结构外形设计。
对属于纯粹计算分析的课程设计,例如,施工组织中的概预算计算分析,路面设计中的厚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桥梁基础设计等、建议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分析软件来代替繁琐的手工计算,把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软件使用技巧,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计算程序的修改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从业资格等考试,对获得造价员资格证书的学生,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属于结构外形设计为主,计算分析为辅的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桥梁工程设计、路基挡土墙设计、单层厂房设计、道路勘测线形设计等,建议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就把课程设计题目提前布置下去,鼓励学生采用纸质模型、绘图渲染等手段表现设计效果,最后课程设计期间,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设计中,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例如房屋模型大赛、桥梁模型结构大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和生产实习
对于认识实习,传统的做法是参观城市的著名建筑、著名桥梁和预制厂等内容,写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实习内容,为了增加认识实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参观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工程师、项目经理实地讲解和讲座的形式,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评定。
对于测量实习,可采用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与学校附近的公园、小区联系,为他们测绘地形图,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测绘水平,另外,开展测量竞赛考核活动,例如,水准高程测量大赛、导线闭合测量大赛,既提高学生的测量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又可以公平合理地评定学生成绩。同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测量员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
对于地质实习采取实地踏查与鉴别分析相结合,采用矿石鉴别大赛等手段,提高学生岩石鉴别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鉴赏水平。
对于生产实习,多年来一直采取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学生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第一线,顶岗挂职锻炼,实习结束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和交一份实习鉴定进行评定成绩,总体看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在成绩考核方面,应根据学生工地实际情况,在实习期间拟定论文题目,结合工程实际撰写科研论文,实习结束进行论文答辩,对优秀论文推荐杂志发表,实习产学研一体化同步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真正实质性提高。
4. 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提高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的重要阶段,应该从选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根据学生大学近三年多来的学习体会、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将来的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着重从科研能力方面培养,在毕业设计阶段跟着导师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切实可行的科研论文,对于能发表EI、SCI检索的论文,毕业设计按优秀成绩评定。
对于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应根据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将来的就业要求,实行双导师制,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各指派一名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以在用人单位提前实习就业,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或者论文,但必须和工程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有所创新,例如改良、改进试验检测方法、施工方法、施工设备等,只要有创新点,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有发明专利的成绩直接评定优秀。
对于未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重点从工程基本训练方面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例如,道路线形设计、玻璃幕墙设计、超市设计等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另外,鼓励学生从基础做好设计,把基本知识掌握牢固,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个设计。在设计中让学生体会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端正就业态度。最后取得设计、就业双丰收。
5、结论
培养创新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处处体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思想和方法、手段。我们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教学阶段分析研究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思想,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这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细节入手,贯穿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宋高嵩,曲贵民,林莉.构建土木工程(建筑、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探讨[J].硅谷,2009,(7):15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8-10
关键字:符号;符号库;MicroStation J软件
中图分类号:P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此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在Microstation J平台下完成一套地形图的图式符号库的设计。本次论文所用的平台为Microstation J,Microstation J为美国Bentley System公司研发,是一套可执行于多种软硬体的通用电脑辅助绘图及设计(CAD)平台。其前身IGDS,是一套执行于小型机(Micro Vax-2)的专业电脑辅助绘图及设计平台,也因为它是由小型机移植的专业电脑辅助绘图及设计平台。
1.点状符号的设计、建库和使用
1.1点状符号的制作和使用
在地图学中,一般将点符号分为4中:不依比例尺无方向符号,不依比例尺有方向符号,半依比例尺符号和依比例尺符号。在MicroStation J中,点状符号称为单元(cel),单元制作生成后存储在单元库文件. cel中。MS提供了4种单元类型,分别是图形(Graphic)单元、点(point)单元、菜单(Menu)单元、U及屏幕指导(Tutorial)单元。单元与AutoCAD中的图块类似,是最常用到的制图内容的元素的永久组合。
1.2 点状符号的建库
点符号收集在单元库(CellLibrary)中,文件名后缀(.cel).点状符号是符号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几何符号、字母符号、象形符号和美术符号都可以在这里自行设计和建库,但并非所有的图形都能人库,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工作单位的设定
工作单位即长度单位,设置应与工程的设计文件一致,因此主单位m,子单位 cm,分辨率是 100。因为单元符号的制作和线型定义都在图形系统中的一设计文件中设计,只要种子文件选为工程设计文件就能保证符号库的工作单位正确。
(2) 选定比例尺
符号库元素的尺寸与比例尺密切关联。图式符号一般为图纸上表示的尺寸,符号库中符号的制作尺寸应为图纸尺寸乘以比例尺,1:100。图纸上lmm的短线,实地为 1m,在绘制时就以1m长度制作,符号库所有的符号尺寸都遵循这一原则。
单元符号库(点状符号)的建立和应用
1.1.1单元符号库的建立
1)从菜单栏元素的下拉菜单中单元进人库管理模块,可新建或打开一个单元库文件(.cel);
2)在设计文件中,利用绘图工具,按实际尺寸绘制符号 ;
3)用 Fence做围栅;
4)打开Cell工具条,定义符号原点;
5)在单元库管理模块中点取建立,输人符号名称CellName),及建立单元的类型(点、图案等),这样一个 Cell就在库中形成了;或在键人处键人CC=Cell Name.
1.1.2单元符号库的应用
符号的放置,可键人 ac=CellName或利用单元工具条中 Place Cell工具框中选择名称、比例、角度等 假如 单元符号库的比例尺为 1:10000,而设计文件为 1:5000,则比例为 0.5即可。
1.1.3点状符号制作实例
以制作1:1000的三角点符号为例。
在“Cell Library”中的“File”菜单下打开(attach)或新建(new)一个单元库。
用place line线绘制一个边长各为3.0mm的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用智能加点显示定位点,用Fence框选中所有元素,并定义三角点的定位点。
在“Cell Library”对话框中,单击“Create”按钮,在弹出的“Create New Cell”对话框中指定单元的名称和对单元的注释,选择单元的类型,再点击“Create”按钮完成单元的创建。
2.线状符号的设计、建库和使用
2.1 线状符号的制作和使用
线符号是长度依比例尺而宽度不依比例尺的符号,是地图上应用最广泛的符号。线符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线主体符号,另一个是在线符号上叠加的点符号。首先,MicroStation J提供了一个使用方便的三线型编辑器,线型设计过程完全是可视化的,设计好的线型可以立即保存到线型文件中,编辑器中可建立的线型成员有划线组件(stroke)、点组件(point)和复合组件(compound)三种。划线组件是由交替出现的短线和间隔构成的线型;点组件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点符号按照一定规律所构成的线型;复合组件是由划线组件和点组件组合而成。复合组件可以嵌套,即可以由多个复合组件构成新的更复杂的复合组件。三种线型组件中任意一种都可以表示一个线状符号。
2.1.1自定义线型的制作
绘制测绘专业的线状符号,可利用MS内置的线型编辑器(Line Style Editor)定义自己的线型,自定义的线型存放在线型库文件中,线型库是MicroStation J的一种资源,它的文件扩展名为“.rsc”。线型库内可以定义许多基本组件(component),它们分为3种类型:点组件(point) ,线组件(stroke)和复合组件(compound)。
2.1.2 线组件
线组件由一申线元构成,每一线元可以是一段线划,也可以是一段间隔,在线型库中只需要定义一个周期的线元组成。例如地形图中表示小路的虚线,只有两个线元组:一段线划和一段间隔。
1.3复合组件
复合组件是由点组件和线组件复合构成,复合组件还可以嵌套,即可以由多个复合组件构成新的更复杂的复合组件。复合组件是由笔画样式组件、点符号组件和复合组件构成的组件。
2.2线状符号的建库
2.2.1 MicroStation J中具有自定义线型的功能模块。在线型工具栏中除了8种系统默认的线型外,还有自定义和编辑项,由编辑项进人自定义线型编辑器。
2.2.2 定义线型的一般过程
1)建立或打开一个线型库
2)从子菜单编辑中选择名称,则可输人一个线型名,将未命名改为所建线型的名称。分析该线型为何种类型,在编辑中选择线化图案、点符号、复合,这样一个成员就添加到组员栏中,下面就对具体的组件按图式的尺寸设计。
建立好线型库后,将Lstyle.rsc源加到Config配置文件的线符中,这样人系统后会自动连接该库,若有几个 自定义线性库时,使用时要注意连接。
3.面状符号的设计、建库和使用
面符号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边界部分、底色、矢量填充图形。其中边界符号可用线符号描述,矢量填充图形可以用点符号或晕线符号描述。因此面符号的绘制,可以分为晕线填充和点符号填充两种。在MicroStation J中面状符号虽然没有专门的面状符号库,但设置了很强的面状符号绘制和编辑工具。晕线填充(Hatch)功能可以绘制街区内的平行斜线,大片的植被符号可以用单元库内的点状符号配置。为了使点状符号按一定的间距呈“品”字形均匀分布在不规则的区域内,而且要保证在边缘上避免出现不完整符号,可以用一个BASIC程序来实现配置功能。先用一个圃形的单元按Patern方法以45°方向在区域内配置,打散Patern就得到许多呈“品”字形分布的单个圆,由程序自动搜索到这些圆,删除圆之后,在圆心位置绘出所需要的点状符号,对于离边缘太近的非完整圆(即圆弧),则只删除,不配置点状符号。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地形符号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样化,标准化,美工话,这就需要一款软件能够在地形符号制作方面能够操作简单,绘制方便。而 Microstation J绘图软件必将是人们的最佳选择,必将在地形符号制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兴海,姚磊.MicroStation J地图制图[M].2003.
[2]尹贡白,王家耀,田德森,黄采芝.地图概论[M].测绘出版社.1990.
[3]马耀峰.地图符号构成元素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1997.
[4]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