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5: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产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敲竹杠”往往发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所以,应该建议财政部门应该对于资产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这可以通过编制预算的机会进行。可以把财政部门和单位使用资产过程看做一个博弈的过程,单位往往会报高预算,这种行为极为常见,主要表现在资产配置数量增加、要求提高等。对于管理资产来说,则对于存量资产的情况,单位往往就不愿意进行申报处理,这样就造成了问题,资产部门也没有办法要求使用单位进行如实申报,就出现了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了管理资产和原理预算资产部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另外,资金的申报和安排也就不能被资产管理部门弄清,预算资金部门也弄不清楚资产存量,极容易出现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两张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预算安排过程就应该充分利用好单位申报预算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完成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有效对接,同时,能够使得委托-成本有所降低。
二、以预算管理为中心进行资产管理的探讨
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则是进行政府预算的基本,所以应该严格执行政府预算,同时,这也是人们对于财政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财政有效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政府预算过程中,则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保证公开性。在进行政府预算时,一定要让广大人民知情,并了解其执行情况,只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保证其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看懂预算的人太少。第二,具有法律性。应该保证政府预算的法律效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没有足够可靠的预算,出现了频繁的调整问题,存在大量的预算追加,在落实《预算法》过程中,并没有相关的有力的惩戒措施,这就不能保证有效执行初预算。第三,具备可靠性。应该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计算其中的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变化经常发生在预算之前,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单位往往存在报低预算收入而报高预算支出的问题,行政单位经常同财政部门进行博弈,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等。第四,具有统一性。对于预算来说,所有的政府的收入和支出都应该包括其中,而不能存在预算之外的收支计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难避免存在预算外资金的情况。资产管理在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可以简单理解为由“钱”变成“物”的过程,通过消耗的物体,能够增加社会效益,保证相应的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另外,资产从会计学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投资、固定资产、现金、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但是,分析财政部所涉及到的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中涉及到的资产管理则是不应该把财政资金包含其中,主要涉及的仅为固定资产部分,所以,为了使得预算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就应该对于资产预算进行细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资产管理对于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而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资产管理效益,是保证基层水利管理单位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然而,随着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任务越来越重,其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下已经无法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对内部资产财务状况、预算状况的有效反应。为了更好的实现部门向公共服务型部门的转变,提高节约社会资源、维持水利部门的正常运转、提高创新管理的能力,保证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老化的资产与预算管理模式亟待转变。
二、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和法律保障是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其制度的约束力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就我国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而言,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法律条例实施保证,资产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更需要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出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利事业需求的资产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一是仅有少量与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相关的财务、会计、预算、审计、产权登记等制度,而对于内部控制、稽核、监督制度并未完全建立;二是多头领导,越位、缺位情况普遍存在,缺乏规范的制度安排,分工不明、权责不清、职能交叉,自然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二)资产配置地区差异、人均差异悬殊
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些地方水利部门的盈利项目较多,地方财政资金雄厚,对于基层水利部门的资产配置相对优越,尤其体现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员工福利等方面。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更是差距显著。在选择资产配置时,常用方式主要有资产调剂和资产购置两种,但大多部门选择资产购置的方式配置资产。资产配置的巨大差异,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人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一旦缺乏预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往往造成不切实际、重复盲目的资产购置,既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也不利于水利系统内部的和谐繁荣。
(三)资产使用缺乏严格有效的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对于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的资产使用绩效评估一直体现在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上,而对于其他公益性质、非经营性的资产使用状况往往疏于评估。对于基层水利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估,又往往涉及到水利部、环保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覆盖范围广、评估难度大,对于考核办法、评估结果的认定缺乏权威、公开、规范的评估机制。另外,从实践上看,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往往存在“重购置、轻使用”的情况,一旦完成资产购置,往往忽略了使用、维修,更别说考核评估。资产使用评估机制的缺乏,一方面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与我国构建节约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
(四)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
资产监督机制设置的目的在于规范资产配置、使用、维护、清查、处置等活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从内部监督来看,不少水利部门的监督工作并未设置专人专岗、设置专户对资产进行清理、登记,而以临时性检查为主,由办公室牵头,财务部门配合形成资产稽查小组,缺乏常规的制度规范,更没有设置专门审计人员和部门对资产进行审计监督。从外部监督来看,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和违约成本较低使得来自于外部监督,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三、加强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实现对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保证,必须加强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制定相关制度安排、建立工作指导、监督资产管理、收缴经营性资产收益等重要工作;同时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负责资产的日常运营和有效使用。优化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根本大法,从国家层面立法,并从程序法方面予以保证,对基层水利部门的资产管理详细规定其配置、维护和处置事项,另外,对于资产管理法律方面,各项事业单位相关的预算法、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应涉及具体的规范。二是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标准进行规范。资产购置应列入预算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批准后执行配置程序。同时,为提高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应对资产更新严加控制,由使用者提出报废申请,经技术鉴定后同意报销处置,严格履行程序。
(二)建立资产调剂和共享制度
目前,在资产配置方面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间缺乏协调和统筹安排,资产的重置、闲置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议建立资产共享、资源调剂的平台,使不同部门之间建立公平、有序、合理的资产的共享分担机制。确保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尝试建立资产池制度,成立资产保管委员会,将各单位的闲置资产、罚没资产等放入资产池,由专门成立的部门或委托第三方经营形式负责资产的管理,以有偿转让或无偿使用等方式,实现资产的第二次流转,实现效用最大化。对于购置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的资产可申报财政部门公共采购,资产保管委员会经营,集中保管,重复使用,减少了重置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财政资金。
(三)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由于资产管理工作是保证基层水利部门高效工作的支持性工作,而且其具有非竞争性、个性化程度高、横向比较困难等特点,所以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应保证公平客观、实事求是。在指标设计时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在保证科学、完整的同时,又要保证操作性、可及性。然而,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的资产管理拥有巨大的外部性,对于其社会政策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往往并不能以货币形式估量,而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因此,系统全面的选取指标、客观准确的进行资产管理评价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将其纳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才能准确判断。
(四)建立健全资产监督机制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目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已经打破了原来封闭式的模式,森林资源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1996年林业部(1998年改为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颁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起,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才逐步展开,直至目前还有不少地区相关的评估体系、评估标准还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直接服务于生产的高职教育,如何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产及怎样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基本要求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过一些相关的课程,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具体讲这些课程包括:森林调查、森林经理、森林经营、森林生态学、林业政策法规等相关课程,因此一般是在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为宜。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多样,我校实行的是“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到生产单位实习1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所占课时也有限,教学工作者必须对课程的核心、重点内容十分清楚,才能熟练、准确、高效地讲述该课程。笔者在该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86节(包括1个星期的实习),周学时数为6,实训课的比重占总课时的50%以上。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内容安排
(一)教材的选择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目前没有专门的高职高专教材,在其他林业专业教材中略有相关知识的讲述,但不够详细,市场上也很难找到相关书籍。笔者在教学中曾采用中国林业出版设2002年4月出版的,由陈平留、刘健主编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和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由罗江滨、陈平留主编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两本书。
(二)理论知识内容的安排
以罗江滨、陈平留主编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为教材,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内容的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的安排以生产应用为出发点,着重讲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相关财务知识、林木资产评估和林地资产评估三大部分,其中相关财务知识是难点,学生比较难掌握,需要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而在林木和林地评估的理论教学中,评估方法的推倒是重点也是难点,应适当调整讲解速度进行讲解,如讲述收获现值法时,可以画一时间线段轴,分清各时间点的成本与收入,然后转为现值再做加减推倒得出公式,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三)实训教学内容的安排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涉及的学科较多,评估的项目也多种多样,目前在林业生产活动中主要分为林木评估和林地评估两大类,其他评估如森林景观资产评估学生离校工作以后应用较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开设了以下实训项目,见表2。在课程实习的一周则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中规定的要求进行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图、表及报告。
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教学要与生产密切结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结合生产是必需的。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的途径有多种,笔者总结如下几点:一是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生产实际。学习改课程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来自农村,可以采用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上课讲解的例子,如果需要还可以在课后帮助他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在实习周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木材交易市场、资产评估事务所调查收集所需的数据、了解行业特点及了解木材交易情况。三是利用校(下转第52页)(上接第23页)附属林场的独特优势,如在采用市场价倒算法评估成熟林林木价值这个实训项目时事先联系了解林场哪里的林木要砍伐,待做完实训后,将评估的结果与实际价值比较;在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幼龄林林木价值时,让学生亲自参加林场的实际造林,然后再用收集的数据进行评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评估的准确性都可以有很大提高。
同时为让学生更注重实践环节的质量,在期末成绩中实训项目的成绩与期考的卷面分所占比重为4:6,还可向学校申请采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际操作考核代替笔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二)生产实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实例在采用的教材中有,为了让学生更加对改课程感兴趣,可以用本地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报告和相片作为例子(需注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内容一般是保密的,例子应用时要对数据进行修改),学生也可以用例子作为模板在实习和以后的工作中都可用于参考。在实训过程中也可按照学生的兴趣要求对目前流行的树种如速生桉树进行评估,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程综合性强,技术性高、发展快并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密切的联系,对教学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教学工作者来说除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外,参加实际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实践中总结丰富的经验,教学中才能够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门课。
【参考文献】
[1]陈平留,刘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在行政管理模式上,我国一直在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当今不断发展的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创新以及改革。在群众心目中,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论文不论投入多少,最后达到的效果都不容乐观。
在经营管理方面,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不佳,收支不平,长期处于亏空的状态,即支出大于收入。因此,得到的收益往往无法满足公司职工工资的需求,以至于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继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水利,国有资产管理论文,改革
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影响, 我国水利行业很难像以前一样获得足够的折旧费用以及修理维护费,以至于我国国有资产没有起到实质上的作用,因此,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完善,适当地进行体制改革。
二、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我国水利行业国有企业一般都依靠上级单位,获得些许收益满足自身短期目标,其规模较小,一般只能满足员工的温饱需求,在水利行业这个大背景大市场下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和完善的市场主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壮大,这种小型的国有资产分散化管理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利行业国有企业的存亡收到一定的打击。要想让我国水利行业能够蓬勃发展,必须进行国有资产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离散这种不适应当下发展的状态。我国水利行业国有企业应该跳出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分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针对上述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从经济管理学方面讨论该问题,并学习国外相对较好的管理方式方法,研究分析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提出可行的改革思路,实现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又好又快发展,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
(一)政策上给予价格支持、收益补贴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利行业普遍都享有定价的权利,但我国水利行业就没有该项权益。经济学认为价格影响市场,由于我国水利行业定价的权利不属于水利部门,因而该部门难以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下有足够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仍在积极实施相关的财政政策,增加内部需求,继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工业用水会不断增加;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生活用水也势必不断增加;我国人口众多,水利灌溉需求相对较大,农业用水也很难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对水利行业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供给方面,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会产生大量非公益性的供水,因此应该适当抬高这些非公益性用水的价格,采取分阶段定价的方法控制人均用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方面,由于工业发展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威胁,所以需要抬高工业用水定价,对造成污染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工业向经济环保方向转型;为了促进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水利部门还可以适当降低农业用水价格。
我国水利行业自行定价的战略很难完全实现,主要是因为国内和国外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些许差异。事实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的价格其实并不高。水利部门并没有从收取的水的价格上获得太大利润,有时甚至会获得些许亏损。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对水利部门给予相应的补偿,即对水利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国家可以从工业、农业、居民用水三个方面的用水对水利部门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有些收益高用水量大的企业也应该定期给水利部分付一定的费用。
(二)各部门树立正确观念
水利部门是水利行业的巨头,应该时刻保持正确的责任意识;水利部门必须履行期其相关职能,管理好国有资产,为国家做贡献。另外,水利部门需要明确一种态度:水利部门的职责是做好防洪防涝等灾难性事件的防护工作,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保障用水需求。所以安全是前提,在保障人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其公共价值。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应该足够意识到我国水利行业国有资产的需要,即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保值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只有保值得以保证,才能进一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企业还应该依据市场要求行事,根据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模式,指定一系列良好且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水利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应该认识到水利国有资产是以公平正义为前提,而不是将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所以,水利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不应该以牺牲公共利益为手段谋取利润,时刻保持公平合理的经营理念。
水利资产受益者应树立的观念是节约用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利资源受益者应该珍惜水资源并付诸行动,提倡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思想。
(三)开展科学经营管理模式
针对科学经营,本节主要从机会成本分析、进入壁垒分析和要素投入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因为水利部门在分配公司资源时,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一般来说,水利部门会选择放弃利润而产生公共利益。因此,完善合理的补偿模式非常必要,国家和其他收益群体应该给水利部门提供适当的补助,积极促进和支持水利部门牺牲自身利润而产生机会成本;我国对水利部门及水利工程单位的管理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强制管理,而相较于民办企业其竞争力较弱,受到较大的抨击,这些公司企业的高层必须全面分析研究其自身的状态,以应对诸方面的打击与挑战;短期内我国对水利行业的投入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增长,因此当前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以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开发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培养企业职工综合水平上,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部教育,增加公司效益。
(四)资源配置量化管理
水利部门应该合理配置资源,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深入探讨,找出一种有效的数据指标,从而规范资源分配规范标准,合理控制资源分配数量。必须指出,国有资产资源分配应该讲究公平公正原则,从而避免国有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在资源分配上,效率是关键。企业应该注重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自身特有的经营管理情况,合理分配资源。
现阶段,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首先,从管理层的角度上来看,监督权不够明确,管理主体三方的关系处理不好,实施的是多头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矛盾,而且管理者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不是很了解,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无人承担责任。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公路经营企业的内部体制并不够完整,缺乏企业凝聚力,而且在编制财务核算等内容的时候,并未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且公路经营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来执行工作;最后,将这两个部分结合来看,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经营企业之间的矛盾较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交通主管部门是管理者,而公路经营企业则是被管理的一方,却难以服从于管理者,也正是如此导致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利弊
(一)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的有效作用
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高质量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工作,能够清楚地认识政府和企业的之间的关系。利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为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提供重要的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出资人,而公路经营企业则是被出资人,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干预公路经营企业的现象。第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工作的开展,备受人们的关注,能够增强人们的信心。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活动,可有效的改善当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的不利之处
虽然发挥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能够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却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此监督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的保障,不具备科学的依据。在开展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工作的时候,影响了公路经营企业的工作,削弱了交通主管部门对其的管理,而且在此过程中主要以盈利为主,反而忽视了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社会效益。
三、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确定正确的方向
在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时候,应当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十分重要,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时候,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我国公路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我国公路国有资产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其目标。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应当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所制定的管理体制要能够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性,突显出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公益性;其次,要确保公路国有资产具有安全性,所实施的管理体制要能够保证公路质量不受损害;最后,所制定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能够促进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公路国有资产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除此之外,还应当确定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向。第一,要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者,要将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统一,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关系;第二,要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出资范围;第三,寻求最佳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方法,有效整合公路资源,严格按照相关立法来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把握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在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时候,应当把握其关键之处。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出资人代表,将此工作落实到位,以保障出资人代表的权利,促使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便捷,从而提高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要完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两级出资政策。两级出资制度中涉及到了三个主体,一个是交通主管部门,一个是公路经营企业,最后一个则是公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严格贯彻两级出资制度,有利于协调三方的出资关系,分配各自的职责和权利,能够避免行政干预,保障各方的权益。
(三)创新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为了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应当突破传统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以适应新时期下的要求,从而提高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应当分配好各个主体的职能。可以实施具有层次性的职能管理工作。在第一层次中,主要是由交通主管部门来进行管理,将其作为公路国有资产出资人,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来明文规定。第二层次的管理则是由公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执行,其贯穿于整个国有资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优化公路国有资产结构,促进公路行业的稳定发展。第三层次则是公路经营企业,其主要是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实施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并且根据公路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应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做好财务核算工作。
四、结束语
(一)缺乏国有资产理论准确认识
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该紧紧围绕这一对象,从国有资产的属性、定义等方面做好对管理对象的认识。我国目前国有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对国有资产的准确认识。提起国有资产,中国公民都不陌生,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然而现在存在的重大误区就是认为国有企业中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从普遍的对国有资产的认识观可以发现,目前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较为肤浅与表面,大而笼统的把资产化为了一类即国有资产,鲜有人能够细分国有资产。要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认知,科学的、有效的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便于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分工,提高工作效率。首先从我国资产参与市场经济职能来划分,主要有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两类。进一步细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存在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军工企业、研究所等。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分类非常多,可以按照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行业进行分类。对国有资产分类的意义在于突出了国有资产的效能,通过不同职能部门国有资产应该发挥的作用,有重点、有针对的做好管理工作,而不是像目前一样进行较为宽泛的管理。
(二)未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法律制度
1.国有资产管理法律较为分散的存在于许多法律中
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来源非常广泛,有宪法、预算法、公司法和刑法等。以上不同的法律由于法律级别和层次不同,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侧重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宪法作为最高法,站在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角度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出了要求;预算法实质是对未发生经济事项的提前预测和指导,主要从国有资产的购置、租赁等角度来约束国有资产;公司法针对国有资产主要是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刑法主要是针对违规操作国有资产人员的有关处罚。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大多数法律都提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些方面,然而因法律适用性不同对国有资产的规定较为零碎和分散。
2.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充满了争议性
作为我国专门规范国有资产的法律,从该法律名字的更换就可发现虽然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法律已经出台,但是该法律对纳入管理的国有资产范围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分歧。国有资产法认为应当把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一起通纳入到管理范围内,然而该观点又因为对国有资产基本认识的加强而被逐步否定,随着单独剔除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观点又占据了上风,从立法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性,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和指导能力得到了质疑。
二、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产权划分不清影响经济效益
国有资产同资产一样,具有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等相关权利。我们平常最熟悉的是国有资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占有权强调对国有资产拥有的状态,由于国有资产通常规模较大且金额较多,因此较为便利的区分谁对国有资产行使了占有权。国有资产使用权更易于区分,谁正在使用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租赁合同就可以辨别谁在使用固定资产。然而针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往往是最难以区分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个概念太大,不易于管理。从基本层面上看,国有资产所有权有中央与地方之分。在地方上,国有资产还有级次之分,到底是省国有资产还是市国有资产,到底是上海的国有资产还是浙江的国有资产。通过举例可以发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非常复杂,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国有资产归谁所有,就会引起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除此之外,中央与地方权、责、利不匹配同样是导致国有资产管理的大问题。虽然中央和地方都拥有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但是中央的权限远大于地方政府,有时基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中央会插手地方事宜,强制使用地方所有权的国有资产来完成某项任务。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该类情况有时并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经济利益,却消耗了地方拥有的固定资产,使得地方政府缺乏对该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二)产权划分不清导致政企不分
目前国有企业的高层(尤其董事长和总经理)更多由政府指派担当,由政府指定人选,缺少职业经纪管理人员的加入,国有企业管理层人员缺乏市场性。政府官员担当管理层最大的弊端就是将企业行政化,政企不分是该类国企最大的问题。有政府资源的国企充分利用该背景,从资源的取得到产品的销售,都脱离了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使得部分民企无法与同行业的国企公平竞争,“国进民退”现象越发普遍。
(三)产权不分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国有企业的委托关系较为复杂,政府、国资委、国企的多层次委托极易导致监督困难以及责任推脱。企业缺少良好的监督是企业经营的隐患,对于国企来说更是如此。国企本身因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复杂性使得制度管理存在漏洞,而多层次委托在监督和追责上无疑又增加了难度和成本。国有企业如果不能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内部掌权人必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优势控制企业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在职消费,甚至走上的不归路。内部人控制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较为普遍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三、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
(一)明晰国有资产权利边界
政府、国有企业以及其他类国有资产的拥有单位,在行使对国有资产管理时,首先必须明确国有资产的权力边界。管理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在属性上往往偏“公”,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着政资不分的特点。当今倡导政企分离,就是要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完全交由企业本身,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利用好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同样如此,政府和公职人员应当减少对企业经营的插足,让企业国有资产的占有人行使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这既增加了国企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能力,同样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加强企业权利,并不是意味着政府退出舞台,相反,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效果的监督,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效果进行评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交流会,做好监督和指引的工作。
(二)释放国有企业活力
我国应当完善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的设计,以法律等形式规定政府和国有资产的占有者在国有资产使用上的权力,避免两者在实际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权力冲突和权力交叉。政府应当在最大可能的限度之内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拥有更多独立性的同时应当加强制度完善,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国有企业应当加强投资力度,在市场机会出现时果断投资,建立多层次、有深度的产权组织结构关系,充分利用市场展示国有企业强大的生命力。
(三)加强企业外部监督
1.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认识不足,导致无形资产多渠道流失。一些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只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作为财产加以重视,无视无形资产的存在,这是由于有形资产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在管理上操作性强,历来被企业所重视;而无形资产一般不以实物形态为载体,虽然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结果必然导致一方面企业家、技术人员“跳槽”带走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另一方面企业在介绍经验、举办新技术展览时无意中泄密,或是有关企业的技术资料、货源渠道、营销方案、会计数据等被他人窃取,使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大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2.对无形资产的法制观念淡薄。一些企业管理者习惯于长官意志和家长作风,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表现在当企业的商标被别人抢注或市场上出现大量假冒产品时,往往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企业由于未能对颇有名气的商标在国内或国外申请注册以求法律保护,而被他人抢先注册,以至丧失其专用权;企业不注重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其合法权益,对假冒、仿冒自己品牌的行为视而不见,也不寻求法律保护,任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泛滥,从而失去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信赖,使企业利益遭到了侵害。
3.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认识模糊、评估方法不当。由于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因而极易被人们忽视。如企业形象、品牌商标等,不同企业的品牌商标社会影响不同,其市场价值也不同,使拥有者获利能力不同,这就需要有一个量的评估。而一些企业表现出对无形资产的漠视,对评估对象的认识模糊,信息掌握的不全面,当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缺乏必备的信息,使用的评估方法也不科学,很难对无形资产做出恰当的评估,导致评估质量低,反映出对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不规范。
4.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使企业无形资产不能有效利用。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甚至有形资产都不能获利,那么,游离于有形实体的无形资产将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使无形资产不能保值和增值。例如,企业长期亏损,声誉狼籍,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就会大量流失。
5.企业较重视传统的无形资产,忽略现代的、隐形的无形资产。企业长期以来对品牌、商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认识较全面。但是在高度重视传统的无形资产同时,忽略了企业机构的知识资源、企业管理层的能力、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机构组织架构的合力,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客户、销售渠道、战略联盟、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现代的、隐形的无形资产。而这些现代的、隐形的无形资产对企业整合核心无形资产、提升企业全方位竞争力大有益处。
6.无形资产的管理方法落后。许多企业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无形资产,没有把无形资产管理作为系统工程,造成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相互推委、扯皮甚至内耗。也有的企业把无形资产管理仅局限在财务管理的会计账表范围内,大量账外的无形资产无人问津。这些在实践中出现的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留下诸多隐患,如果不尽快解决,必将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损失。
二、加强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
1.提高企业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应该正确认识拥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著名的商标能成功地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起到开拓市场、占有市场、促进产品畅销的作用;发明专利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取得产品市场竞争的优势,从中获得超额利润;专有技术能给企业带来很强的竞争能力;信誉度高的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生机。因此,企业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使无形资产的概念深入人心,随着市场的变化,促使员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企业共同管好企业的无形资产。
2.增强无形资产法制观念。企业要加强无形资产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更新观念,使企业从最高层到全体员工都能理解无形资产法律法规的内容,并善于利用这些法律法规保护无形资产。我国的立法对无形资产的权益保护涉及有商标法、专利法,并对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和专利的侵权行为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以及处罚措施,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损害和侵吞无形资产权益的行为,使法律成为保护无形资产权益的有力武器。
3.重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管理,企业要建立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职能机构。为了有效的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还应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职能部门,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评估人员,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分类、价值评估、竞争力评测、投资和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使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得到量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打下基础。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职能部门还要做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统一管理与协调工作,以利于无形资产的准确评估,并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4.建立无形资产的评估指标体系。按照无形资产的主要特征,无形资产的评估要体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讲,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既可以使传统的无形资产得到量化,又可以使隐形的无形资产得到量化,把隐形无形资产与传统的无形资产结合起来。根据无形资产的内涵,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大致如下:⑴知识员工占有率。知识员工作为企业重要的隐形无形资产,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可以客观反映企业知识的价值。⑵无形资产占有率。评价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重。⑶无形资产贡献率。考核企业单项或全部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减少成本的数额所占企业总收益或总成本的比重。⑷无形资产总投资率。反映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⑸无形资产总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通过对无形资产的投入,预测未来带来的增加值数量。⑹无形资产利用率。该指标通过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效益评估,反映一定时期内无形资产利用效率。在上述指标中,投资率和收益率可以先按单项计算,然后汇总计算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投资率和收益率。根据以上指标,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与收益,从而确定哪些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哪些无形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哪些无形资产可以增值,哪些无形资产不能增值,以此确定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5.加强无形资产的跟踪、监管、保护工作,积极促进无形资产的转化。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及必要的内部监督与管理制度,为规范企业自身行为,提供保证和依据;另外,对无形资产还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以严格保护,使其所有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避免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6.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即是无形资产的增值过程。要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⑴要健全转化机制。这一机制要充分体现以国家的产业政策、法规为引导,以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为动力,以信息传播为手段,连接企业各个不同职能部门进行全力整合这一特点;并将依靠企业间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互相依存,从而不断创造竞争优势。⑵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增强转化动力。无形资产的生产和创造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的劳动,包含着更大的价值。这种劳动要不断地进行,就需要相应地得到补偿,这种补偿是通过市场使知识的商品化、货币化来实现的。无形资产的创造者、生产者或拥有者能否得到价值补偿,补偿多少,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因此,企业要根据无形资产在市场上实现价值的大小,给予其创造者相应的奖励。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如股票期权、年终奖励、按项目提成、按未来经济收益的现值比例分配奖励资金、按技术能力确认技术股、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等,以此调动无形资产创造者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单纯的物质奖励往往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对其人格的尊重和能力的认可与赞誉则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调动人的潜能和动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崛起,无形资产的创造越来越显示出团队性和集体创造的特点。许多高新技术的开发,知识密集性产品的研制、生产,都是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方式,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采用先进、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方法。传统的无形资产管理忽略了以人为本,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忽略了无形资产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企业应该按照蔡吉祥教授首创的“无形资产6W管理法”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无形资产6W管理法”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个W是WHAT,即企业要知道自身应该有什么无形资产。一个企业结合自己的经济技术实力和发展方向,在众多的无形资产资源中要明确应该重点开发什么无形资产,现在已经拥有什么无形资产。WHAT既是无形资产的数量管理,实际上也包含了无形资产的开发战略的管理。第二个W是WHICH,即哪一个无形资产创造收益。企业应该掌握目前具体哪一个无形资产在发挥作用。在企业已经拥有或从外部引进的无形资产中,哪一个在创造收益,哪一个还没有发挥出应有或预期的作用,WHICH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的质量管理。第三个W是WHEN,即无形资产何时有效。企业必须掌握各类无形资产法定有效期限。WHEN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的时间管理。第四个W是WHERE,即无形资产在何地发挥作用。企业必须掌握无形资产权益所覆盖的地域,占领的“无形领土”空间有多大。WHERE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的空间管理。第五个W是WHO,即谁和无形资产有关。企业应该知道本单位的员工谁与无形资产有关,谁在开发无形资产。WHO实际上是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第六个W是WHOSE,即无形资产属于谁的。企业必须掌握无形资产的产权属于谁。不同的来源渠道无形资产产权归属不同。WHOSE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的产权管理。“无形资产6W管理法”的价值在于,贯穿了以人为本、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企业实施“无形资产6W管理法”,不仅在于使无形资产达到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和全方位管理,而且使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无形资产各要素之间构成完整的系统,无形资产管理各环节形成协调,使无形资产保值、增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无形资产法制观念;重视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管理;建立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加强无形资产的跟踪、监管、保护工作,积极促进无形资产的转化;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采用先进、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方法。通过加强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提高现有无形资产的推广应用率,增加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用无形资产占领市场,促进企业发展。
[摘要]随着技术创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已不仅停留在有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左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拥有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价值的高低是其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标志,无形资产是一个
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科技水平、设计水平、工艺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的凝结。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七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管理
参考文献:
[1]苑泽明.现代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蔡吉祥.无形资产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3]金乃成,等.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5.
[4]刘世香.浅谈新时期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03,(12).
1.教育性资产的来源及特其特征。
教育性资产即为开展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涉及房产、设备仪器,软件、实验器材等专用设备。近些年,由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国家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建设的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在教育性资产的逐年追加上来体现的。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各阶层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也有稳步提高,校企合作项目比比皆是,捐赠的专业设备也成为教育性资产的一个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方式,造就了教育性资产的多元化特征,迫使管理者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发展。
2.精密仪器设备比重增加改变教育性资产格局。
在教育性资产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专用设备、大型精密仪器、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加入到其行列之中。这也打破了之前教学用房屋、桌椅、板凳等基础设施作为教育性资源主体的格局,但是这些资产归根到底还是包含在固定资产的范畴内。由此说明教育性资产的关注点仍然应该在各个高校的固定资产上。
3.教育性资产以使用价值为主发挥效能。
教育性资产属于教育资源,它不像一般企业的厂房、机械和设备,它一般不对计提折旧进行专门的核算,它所产生的价值是无形的转化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上的,这样的价值无法转移变现,而对其价值的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对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性资产的使用价值,所以其有用性管理就成为教育性资产发挥效能的关键。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性资产管理的漏洞和缺陷
教育性资产种类繁多,价值不等,分布位置复杂,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当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管理,也为建立资产与财务结合,预算与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其教育性资产管理的主要缺陷和漏洞如下:
1.管理意识淡薄,经营理念落后。
由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对教育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正确认识,使得诸多教育性资产闲置、浪费的怪现象与日俱增。从思想意识上分析,管理者认为这种教育性资产是无偿的、是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所以不需要重视它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只重视购买不重视管理,只重视使用不重视维修等思想,是的诸多教育性资产闲置、浪费、损坏不维修,造成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效能的事实。
2.权责不明,职能部门推诿扯皮。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性资产管理中,一般是根据资产的类型划拨给相关部门分头管理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调节机制,这样分散的管理无法根据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和预判,也无法对已有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或是统筹调节,更没法做到精细化管理。各部门分管的教育性资产往往也存在交叉的中间地带,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混乱,相互推诿。
3.制度不健全,无约束力、无执行力。
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管好教育性资产的前提,“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拥有好的资产管理制度也是一样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对权责的落实和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约束力、执行力等问题最好的回答。有了健全的制度还要有配套的考核办法,来规范管理。而制定一些科学准确的资产管理技术指标,也是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能够反映学院资产总量、及其结构的技术指标内容上尚不完善,如资产利用合理比例和资产闲置存在问题都还没有相应的指标。而这些考核指标的不健全,也势必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进一步决策。
4.配置不合理,效能低下。
高职院校的规划与建设多是以二级系、部,以及下属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而建设的,较为分散,各自力求全面,导致一些基础性设备仪器大量的重复性购买,降低了教育性资产使用率的整体水平。据估算,大型设备仪器的年运行费用与维护费用至少要占到该设备总投入的8%,再加上设备的物理损耗和经费损耗,大型设备仪器的年均成本将在总投入资产的25%左右。如果这些设备闲置或者未能充分利用,则会对大量不易资产,产生的资源浪费。
5.缺乏奖罚机制,造成资产流失。
资产管得好不好都要有一个评价和奖罚,没有明确的区分是不能调动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的。一旦有了“老好人”、或者“不作为”的人出现,将会影响到整个资产管理的进程,最终会导致资产的流失。
6.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落后。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能够在各行业帮助人类想要完成的许多事情,特别是在辅助办公等方面有了较为突出的表现,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高校还沿用早期的手工管理模式,这使得其数据更新数度慢,不能及时上报资产的存量及动态,使得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无法满足其协调性,最终导致卡帐不符、账实不符。
三、加强人员配置,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在经济体制改革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高职教育也随大潮向高精尖技术领域拓展,这势必加大对教育性资产的投入,对资产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从原来的简单房产、桌椅、板凳,到如今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设备,都需要资产管理人员对其性能、用途,及使用效果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具备这样的素质,单薄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办不到的,应当有专业性的技术型人才补充到资产管理的队伍当中来,再加上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进行指导。使得整个资产管理的团队变得日趋规范和科学。不间断的参加资产管理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是管好资产的必要条件。
1.提高认识,增强管理意识。
开展资产管理的前提,是提高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主要在于如何深入到资产使用者、监管者全方位思考的意识中来。摒弃资产管理只是决策者、管理者的事情的思想,激发资产使用者、保管者的潜力,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科学合理的使用资产发挥其效能。最终达到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重管理的效果,把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高度来认识。
2.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设立统一管理的资产管理机构是确保政令畅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良好方法。对时展高职院校教育性资产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局,把实物、产权、效益相结合的统一性管理机制有效的应用于各部门教育性资产的管理中去,才能彻底解决各部门自成系统、重复建设、低效运行的现象。
四、信息化导向高效、快速、实时监控资产状况
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资产工作,是实现高效、快速、实时监控资产状态的必然趋势。由于信息化在数据运算、处理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高效性,我们可以把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反应的数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利用程度,最终实现对资产效能的常态化评价和分析,从而提供足够的管理经验,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处置方案。最终实现以信息化为向导,高速快捷管理教育性资产。
五、配套制度建设,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在教育性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是保障资产管理执行力的最好手段,能够根据国标分类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也有利于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所以,我们应从教育性资产的购买、使用、处置、核查等四个方面来建立相关制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投射到各类资产的管理当中去。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