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5: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凸显传媒专业特色
思维敏捷、活跃是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然而普通话作为实践比例较大的课程并不利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出符合该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1、增加课前说新闻实践环节开展课前说新闻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课开始之前请五六个学生上讲台上播报一条新闻,教师针对学生的语音、语气、语法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可以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在教师的点评下明白自身普通话的不足之处,极大的提升了口语表达水平。2、充分利用广播、影视资料的相关素材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各方面的规范,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代表作《普通话与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新闻联播》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对普通话的要求是极高的,给学生分析主持人的语气和语态,为其提供极佳的例证。CCTV每年的新年新诗会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播放给学生,为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3、邀请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主持人、播音员等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实践功能,同时看到传媒从业人员极高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这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之一。
理论教学紧贴普通话测试,强化说话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言不需要以十分飘渺的形式存在,它作为人们日常交流沟通所用的形式出现。”普通话教学对于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来说不是一门单纯的课程,更应该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化说话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气、语态等方面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专业都要求学生在报考大学前进行普通话考试,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于中上层,流畅朗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大问题,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和缺乏一定量的说话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首先是缺乏思路,无话可说,再次是说话形式在但是感情缺乏。说话难关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克服,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学生在说话过程中思维和情感都会引起一定的活跃度,这种活跃度要保持高昂的话就必须充分把握住技巧,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和学生的事物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指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给说话者一些词语或关键字就能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思路。一般人们喜欢讨论购物和消费的话题,但是毫无目的的谈论只会让整个对话繁琐,有些时候还会无话可说。但是一旦将话题分类清楚,谈论话题就显得清晰多了,将消费分为网上购物、商店购物、电视购物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个话题或新闻热点,让其用正确的语态来发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让普通话水平在日常表达中提高。教师在新闻传媒教学中要紧贴普通话教学的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学生在日常交流沟通中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不断扩展自身口语表达的思路,这对于一个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更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普通话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传媒人才。
本文作者:张鲁萍工作单位: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传统美德小学教育意义传统美德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流传下来的,不仅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有的小学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与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更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和对现代教育的升华。换句话说,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适量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弘扬民族伦理道德的需要,同时也是塑造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必要之举。
一、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有关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传统教育中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无法忍受,强烈地要求教育模式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步地向素质教育转轨。目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一般都会包括对学生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即简单的劳动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恰恰为这种素质教育提供了完备的教学教材。例如,传统美德中的刻苦勤奋、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以及简单的常规礼仪等都可以作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换句话说,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型人才。作为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主要阵地的各个学校,尤其是进行基础教育的小学学校应该重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在小学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优秀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为后期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道德和精神基础。试想,一个俗不可耐、满嘴脏话的学生群体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的,一个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够在创新社会价值过程中很好的发挥合作精神的。一个不具备奉献精神的人,又怎么能够承担起驾驭渊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没有实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小学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跨世纪对素质型人才的要求的条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中有关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推动教学前进的动力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重点,一直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并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贯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爱国主义为人们在抵御外来侵略、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汇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的支撑,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当今和平的时代,也许有人认为爱国主义的作用已经很小了,而且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纵观古今,众多的英雄模范、志士仁人、艺术家、科学家、改革家等无不都是在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拥有高尚的报国志向,否则他们很难成就一番伟业。拥有爱国主义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而高翔”,不是只顾眼前的个人小利,而是胸怀远大的大我情怀。现在,人们几乎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都听说过甚至会讲有关岳飞“精宗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依旧需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依旧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被不断的提及和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古代故事“苏武牧羊”、现代故事“林则徐”以及郑成功、邓世昌等故事和事迹的宣传教,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道德。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能够增加他们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也能够增进他们从小对国家的爱护情怀,并通过对他们爱国主义的激发不断形成学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三、对勤俭节约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传统美德教育中有很多有关学会珍惜、懂得勤俭节约的内容,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说明成功往往是由人们勤劳节俭所成就的,而失败往往是由于过于奢侈浪费。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有关勤俭节约的品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从前,但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民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勤俭节约就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试想如果社会中浪费之风盛行,必然会降低社会的发展进程,更对资源紧缺的今天带了更大的危害。现在,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懂得勤俭节约,随便浪费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很有必要在小学课程中进行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让学生自己体会节约的乐趣,去亲身感受节约所带来的益处,并在学习中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四、结语
有关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可谓是一件“艺术品”的成就过程,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和精心雕琢,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此外,有关传统美德的教育更是一个大型的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单纯的传授和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不仅是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每个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在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一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机会,一方面,为小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维护和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是一件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教育者以及学校的双赢工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创建和谐文明校园[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选集[C].2011.
[2]张颖.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1.
[3]吴秀枝.浅谈当代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失落性及其对策[J].西江教育论丛,2003,(02):7-9.
[4]王凯.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现代班级管理效果分析[J].语数外学习,2012,(07):47.
关键词:孝文化;孝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潜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能产生暗示,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十分深刻,表现在幼儿的身上更为突出。为此,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拉近师幼之间、家园之间的距离,彰显孝文化。在园内,我们进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无论是墙面还是走廊或户外操场墙面,都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同时通过经典诵读、孝行活动、教育课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孩子、家长、老师诠释“孝”的丰富内涵和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1.“传诵经典”了解“孝”
园内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对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段的孩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传播教育活动:每天的幼儿餐前活动,我们针对各年龄幼儿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优美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让孩子通过诵读,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含义;在幼儿园“六一”汇演中,孩子们还进行了“诵经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仅让孩子深入了解中国舞蹈的肢体美,也让幼儿更多地了解中国诗词的美;庆元旦活动中,大班孩子们朗诵了《弟子规》,并以舞蹈编唱的形式展示给家长们看,从中感受到“关爱与孝敬”的重要性;我们还将中国优美诗词《悯农》《静夜思》编到课间操中,师幼边唱边跳,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快乐成长”践行“孝”
为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关于组织开展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学雷锋”活动中,幼儿园青年团员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到西湖街道开展了以“走进社区・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全体青年团员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长用行动践行了孝道,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长辈。
3.“礼仪教育”学习“孝”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孝、懂得“孝”、践行“孝”,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全书共有六册,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两册,每册22个教育主题,全书共132个教育主题,结合幼儿园礼仪主题教育,按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5个部分,包括了6岁以内幼儿遇到的大部分礼仪场景及内容,每一个活动充分展现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知礼懂礼,学做孝顺、礼貌、懂事的孩子。
4.“校园环境”传承“孝”
良好的校园环境、室内的主题墙饰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教育的契机,所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环境教育,园内创设了孝文化主题墙,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中传承“孝”。幼儿园每层楼都有不同的传统主题特色:一楼用伞、灯笼和中国结进行装饰,灯笼和中国结的结合更是一种孝文化的传递;二楼以扇子为主题,在扇子上用毛笔书写了许多成语,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楼以“团团圆圆”为主题的吊饰,有家长、孩子、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绣球;结合教学活动,张贴幼儿自主收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供孩子们了解、学习。
二、教师队伍重建设,身体力行推“孝道”
1.传统节目,寓教于乐
孝文化的传播应该从教育幼儿的教师们做起。教师要身体力行,在与幼儿、家长、同事的沟通言行中,践行孝文化,更要善于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教育时机,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中渗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国开展传统文化节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师们排练节目的高效率。老师们排练了《茶艺》、古代宫廷话剧《守时》、情景剧《学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阳红》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级优秀节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2.演讲比赛,展露风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青年教师的蓬勃风采,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与自身修养,提升青年教师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我园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四有’好老师”的主题演讲比赛,老师们用平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3.自主阅读,提升修养
书可以给我们传递新的知识,书可以给予我们正能量,书可以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书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主阅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师都阅读了一本经典书籍,并撰写了读书笔记,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三、家园共育同携手,合力互动兴“孝道”
我们积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栏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的孝心,共同推进幼儿园的孝文化教育。
1.体验活动促孝行
“应该这样做”和“我要这样做”是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真切情感体验中,懂得为什么要“孝”,怎样“孝”,从而让“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节活动,孩子们亲手制作了手工贺卡,携带了苹果,送给爷爷奶奶,祝他们平平安安,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三八”妇女节活动,给妈妈送上自己用真诚制作的贺卡礼物,让她们感受温暖和爱;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孩子回家主动为父母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父母洗脚,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大胆表达出来,体验亲情的温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义,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践行孝文化。
2.成长足迹展孝行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动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极大提升,逐渐改变高校校园学生群体的构成比例,随着研究生占据的比例增大,意味着研究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一、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社会也愈加开放,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的程度日益加深。研究生作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代表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强。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为我所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糟粕腐蚀人心,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照目前的现状看,一些负面影响已然进入校园,影响了研究生的行为和思想。比如,有些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日益严重,表现出对金钱的不正常追逐,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的提高。一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自私自利,不能站在大局上考虑,也不能为他人着想,只讲个人实际。同时,弄虚作假已经成为现当前研究生群体中为全社会所诟病的问题,特别是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也有发生,而且在学术界,已然形成一股抄袭造假之风,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另外,研究生的思想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变化。有些学生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他们不关心集体、不关心同学,永远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丢弃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这种淡漠的人际关系在校园中蔓延,不良的风气也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1.研究生生源多样化
研究生生源与本科生相比,要复杂得多。首先,是年龄结构多样,同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年龄差距很大,从20多岁到30多岁不等。其次,是求学方式的多样,有应届的、有在职的,有学硕、有专硕,还有硕博连读的。最后,从阅历上来看,有的学生是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校园继续学习,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与应届生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势必会互相影响。而应届生还相对单纯,大多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得以获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机会的,他们大多成绩优异,专心于学习,属于“学者型”,没有沾染多少社会风气。而在职研究生,他们的情况比较复杂,围绕在他们身上的问题也较多,恋爱、家庭、婚姻、经济和社会关系等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往往会给校园带来一些负面的信息。他们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他们的思想和素质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关键。
2.由研究生组成的校园组织较少
校园组织是校园文化开展和宣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中,以本科生为主的校园组织几乎占领了整个校园。研究生的学生组织少之又少,要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目前的研究生组织规模显然是不够的。研究生应该成立更多彰显研究生特性和文化的组织,在校园中组织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研究生在校园内的影响力。
3.管理研究生的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负责研究生管理的教师几乎都是身兼多职,研究生管理工作只是他们众多工作内容中的一项,或者是只有较小比例的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不能像本科生一样针对研究生个性化的问题细致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再加上研究生自身松散性的特点以及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使一些研究生逐渐边缘化,在一些校园活动中,很难见到大量研究生的踪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首先,坚持以研究生为主导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形式一般是物质形态层面的。而关于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大多是由学校、老师决定,研究生只是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没有发挥建设者的功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今后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研究生成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创造者、设计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兼顾三种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除了物质层面的之外,还有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研究生很多时候只注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建设,而对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有所忽略。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时,应注重塑造人文精神,在传承校训和中国民族的优良品德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极其重要,他们需要有个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而研究成果应该是有自己的创新点在里面的,而不能完全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堆积。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足够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支持,让学生在一个更为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中开展个人探索与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力的激发。
最后,形成文化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这正是该学校的文化特色所在。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样的校训涵盖下的校园文化,自然是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斗不止。虽然每所高校校园文化整体上来说,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但也都有属于学校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决定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学校正是要发挥自身特色,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具备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能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总结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能靠开展一项或几项校园文化活动就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把握根本,目前的研究生校园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健康的、积极的、能使学生从中受益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做持续的努力,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将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并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15-18.
[2]哈尔滨工业大学宣传部工作研究组.在新形势下发挥研究生作用,营造新的校园文化氛围[OL].哈尔滨工业大学网,2003-4-7.
【论文摘 要】本文从浅析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入手,阐述了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的意义及措施,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转贴于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论文关键词:文化,引导力,感恩,感恩文化,感恩教育
一、感恩文化的缺失导致高校德育工作的尴尬境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由于道德情感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在课堂上大声说话;从农村出来却看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亲友,不以学习为重,盲目攀比,追求吃喝玩乐和超前消费;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不讲信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同情心,自私自利,等等。导致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与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无关系,特别是与高校感恩文化的缺失直接相关。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以学校历史和群体精神复合而成的校园文化是“一校之本”、“一校之魂”。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具有强大同化作用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精神面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和激励的功能,是学生成长的基本教育因素。因此,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尤其是要进一步培育感恩文化,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是各类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彰显文化引导力,积极培育校园感恩文化
文化具有强大的引导力,感染力,因此,要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提升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时展的诉求。因此,塑造校园感恩文化,将感恩融入学校发展理念,用感恩文化引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感恩型大学,培育感恩型学生,是新形势下构建高水平大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选择。
第一,倡导感恩理念,引领感恩实践。这是塑造与浓厚校园感恩文化的前提,只有在学校的领导与支持下,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园文化。青岛理工大学把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提供教育的机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老百姓满意大学作为己任。2006年9月29日,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在革命老区费县隆重举行。这是青岛理工大学“饮水思源”精神品质的体现与升华,是履行大学使命迸发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第二,加强感恩宣传,弘扬感恩精神。做好感恩模范及事迹的宣传工作,通过校内广播、校报、网站、宣传栏等途径开展宣传,做好引导。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也是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出身贫寒,在求学过程中,得到了亲友、学校及社会的广泛支持与班主,毕业时他毅然选择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素质教育论文从而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在聊城大学作报告时说了一句让每个人反思的话:“愿每一个人做一个感恩的人”。他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感恩理念,传承着感恩美德。这样的感恩模范举不胜举,应该大力宣传这种精神,让这样的楷模永驻校园,给广大的学生树立榜样,让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生活在知恩图报的氛围之中。
第三,设立“校园感恩节”,浓厚感恩文化氛围。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易昕等代表建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感恩美德,学习借鉴先进的感恩文化,设立“中国感恩节”,倡导、弘扬感恩的文化。通过设立感恩节,引导公民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祖国的呵护之恩……。此前,亦有媒体和专家建议设立“高校感恩节”,通过“学生感恩节”让学生反思,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培养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相比而言,在当前,在学校内设立感恩节要比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感恩节要容易的多,也更为可行。因此,应该让“校园感恩节”像“校园文化节”、“宿舍文化活动月”一样在高校内绽放光彩。
第四,开展感恩教育,培育素质人才。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
1、感恩生命,珍惜生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且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不仅给生物以形体,还赋予它无可比拟的华彩,无比充盈的活力,无可言喻的精神,因而理应受到膜拜、尊重、感激、珍惜。生命,何其平凡,然而生命又何其珍贵,应感悟并珍惜生命中拥有的幸福。心怀一种乐观向上的处世之道,感恩生命,珍惜社会赋予你的一切,用一颗平和之心去面对不公与挫折。
2、感恩父母,品味亲情的甜美。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 物尚如此,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更应感恩父母,孝字当先。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3、感恩师友,表达真挚的谢意。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人没有朋友,就像生活里没有阳光。”在艰难的求学旅途中,身边总会有师友相伴。师友的指引,带自己走过人生的柳暗花明;师友的热情,帮自己跨过人生的困难重重;师友的患难与共,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磨炼提升;师友的支持,是自己前行的精神保证。所以,师友是财富,是人生路上的供给源,感恩师友是一种回报。
4、感恩社会,为服务社会积蓄力量。每个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因此,要浓厚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感恩理念。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只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不知感恩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冰冷无情的社会。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需要有修养、有良知、讲诚信的人来维护、巩固。因此,要深化感恩社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回报社会作为一种责任。让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总之,感恩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能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呼唤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感恩教育必须加强。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让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是我们的教育之本,也是我们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应继续为之进行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廷福.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3(12)
2.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思想教育研究[J],2006(8)
3.邓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探索[J],2006(10)
一、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规划
学校可以按照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书法校本课程,编写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书法校本教材;也可以将语文课中的写字课提升为书法教育课,把书法教育课的内容紧密地和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出既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又符合书法教育特点的教材,将书法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和传统美德培养、语言文字训练、人格培养、书法发展历史教学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校在实施书法教育活动时,应当把书法教育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纳入学校学科教学的考核评价范围,真正使书法教育步入正轨,起到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书法教育是一门学科教育,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学校应当对此项教育工作加强课程管理,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意见,确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针对书法教育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对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考究,给本项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上的保证,落实时间、保证质量,以求达到教育效果。其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书法教育的实施面作整体安排,是师生同步,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书法教育的机会,还是对优特生提高培训,并在时间规定范围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均应当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要求。只有拟定了目标才能使书法教育长久不衰。三是学校要对书法教育实施过程的详细部署和安排,对于教师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使每个学段达到什么目的等,都要拟定教学实施计划,以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书法教育的教学任务最主要的还是靠书法教师去完成,但学校书法教育的整体氛围不能忽视。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书法文化气氛,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书法方面整体发展。对教师来讲,写好字是教学基本功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书法协会的人才资源,靠他们来引领学校书法教育发展,实行书法家和教师结对的“导师制”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的学习制度,办好讲座,定期举办笔会。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书法训练的笔墨纸张、规范的字帖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为书法训练在时间、内容、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检查和考核评比办法,促使他们认真学习书法理论,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学校教育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改革实验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师生发展。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关注新课标要求。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和创造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形成书法教研例会制度、书法教育公开课制度,编写书法教育论文、书法课堂教学案例和反思书籍,以供教师互相切磋。特别是书法教育和其他学科的相互衔接等更应高度重视,注重书法教育与诗歌、美术、音乐、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的互相渗透。开辟书法对学生人格、意志、审美、爱美情趣等“书品育人品”的研究课题,针对书法教育学科实际,将书法中的书体笔画、书写习惯、作品章法、书体结合和过渡、硬软笔结合和过渡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作为学校教学科研课题进行实验和研讨,通过课题实验和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书法教学水平和技能。
三、广泛开展活动,增强育人效果
书法教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门乏味的学科。对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书法课堂教学要强调趣味性以外,开展书法活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校要将书法教育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学校工作与书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当始终将书法兴趣培养、技能训练、人品养育、个性发展等作为重点,广泛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其主要有学科结合性活动,如诗歌书法、童谣创编书法、书法诗歌绘画独创合创展示等;学校教育性活动,如儿歌创编书法展示活动、节日主题书法表演活动(如国庆爱国诗歌书法、街头书写对联等)、教育主题性书法展示活动(如反腐倡廉警示语书法、爱心奉献心语书法)等;校内外竞赛活动,如学校定期开展的书法比赛、校外相关部门开展的规范性书法比赛等。
[论文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