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5: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程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欣赏每位书法家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学习了各种笔画的具体写法,但这些笔画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写法。这是因为每个书法家的常识、修养、人品、阅历、气质、个性各不相同,所以所写字的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审美意识既不可能同于古人,也不可能同于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书法家,甚至是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时期书写同一个内容时,也经常会有不同的味道。作为写字课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掌握字体变化原因以及方法,体会中国书法特别之处。一般性的做法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先用自己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做比较,观察出入大不大,出入在何处;再研究范字的特点,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为什么只能写成这样。此外,也可把不同的字帖进行比较,看每个字帖不同的特点和风貌,比较不同帖本的迥异,以便临帖时更好地把握。比如练结构,汉字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再如练习运笔时,要仔细体会不同字体和不同风格作品的起收、行笔特点。
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我们知道,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不同的书写工具能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的书法幅式表现出不同的情趣味道,不同的章法布局洋溢着不同的精神向往,不同的书体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同时,书法又是一门表现美的艺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情操,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因此,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应用适合现代书法教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可将多媒体应用于我们的书法课堂上,将历史上的经典名帖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自己的讲课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书法教学呈现出图、文、像并茂的生动景象,并通过对点画、用笔的分析,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对章法布局的思考,使学生深入体味不同的书法作品所流露的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写字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书法艺术,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简单地进行判断。沉雄厚重是美,筋骨坚硬也是美;刚强丰盈是美,安稳方正也是美;高雅稚拙是美,秀爽清俊也是美;健壮整洁是美,虚实枯润也是美……这样,在对古今书法作品的欣赏感悟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逐步提高,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及结体规律,知道书法章法布局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比赛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创作。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形成学生的个性书法。个性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受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写字教学必须规范、端正、干净、大方、易认、有力度的原则下,教师不应抹杀学生的个性风格,而应不断进行鼓励,因势利导,培养和创造学生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此外,教师不能因学生的作品不规矩而大加责备,抹杀其创新的火花。
四、结语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个集合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内的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法律等学科相关理论,而且还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物流配送、数据安全、以及安全加密、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领域。而且各个单元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前后关联性不是很大。学生在学习时一下子要接触大量的概念,往往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
2.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的快速成长性,使得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也随着发生新的变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远远快于理论总结,因此师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捕捉这些变化趋势,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最新资讯,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3.授课班级专业的多样性
作为一门跨专业课程,电子商务概论面对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院系,他们所拥有的专业背景不同,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显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授课班级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重心不同,也决定了教师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的多样性。
4.独特的实时网络资源优势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而进行的交易活动,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Internet网的普及应用,为电子商务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知识与网上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以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导,以网上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复合性课程。广泛涉及网络营销、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商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网络、电子支付、安全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内容,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电子手段来进行商务活动,通过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各种商务管理知识,又要掌握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进入大专院校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是困扰电子商务教学的最大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对讲授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同时具备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各学科领域相应专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很少见。目前我国高校中,进行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管理类、贸易类、计算机应用专业类的教师。应该说这三类专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这些专业的教师讲授电子商务比较合适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来自于上述三个不同专业的教师,由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实际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往往重点讲授自己所擅长的部分。
2.教材建设跟不上电子商务是一个成长中的领域,电子商务教育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教育者与管理者面临与受教育者几乎同步学习的境况。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己经滞后于实践,特别是书中某些网站的实例运用部分经常因过时而出现无法打开或己完全改版的现象,对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
3.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单一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子商务知识的多样性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由于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但使学生难于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到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三、对策与建议
1.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
要千方白计改变“一流学生、二流教师”的不协调现状。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即使跨专业的老师和电子商务领域沾边,但是没有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也是没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为此,首先要抓紧电子商务课程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与此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原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在目前专业电子商务教师普遍缺乏的情况下,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探索新路子来教好学生非常有必要。
2.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导向问题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而电子是工具、手段,要为商务服务,并使商务从传统方式改为现代方式。当然,电子商务需与传统商务相结合,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不同院校建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技术为导向还是以商务为导向,取决于各院校的性质和特点。工科院校无可非议要以技术为导向,服务于商务,而文科院校自然需以商务为导向,把技术作为手段。不论采取何种导向,均应强调电子与商务的结合。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电子商务课程时,应努力贯彻既定导向的要求。
3.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优势
学习电子商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网上每天都有鲜活的案例可供参考,有真实的而非模拟的环境可供参与。笔者认为,能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操作练习就尽量在互联网上完成。这有利于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而目还能增强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国友.两大问题困扰电子商务教学[J].电子商务世界,2005,(12).
[2]曾凡奇.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关键词:CCC2002;课程教学;计算科学;科学史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计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的理念。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N.A.Kaiipob)的“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却少有问津。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形成,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关于学科综合素养的内涵,在理工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越来越多的与学科有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种进步,是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一种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向教育转变,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据计算学科教程描述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在教材或教学过程的知识内容安排与讲授过程中,打破传统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种尝试,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与传授过程中,把知识的来源即知识产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或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更多地知晓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却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其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产生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学科思想史和学科方法论的知识。因此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科学和学科思想史研究。就计算学科而言,计算学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3.1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文[11]中,作者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3.2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所谓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体进行施教与学习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感知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学生学科文化水平。
知识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学科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识,如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知识进程、事件、理论、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与学科密切关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正史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传说和轶事;可以是知识成功应用的经典,也可以是正在实践中的探索。
知识背景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方法整体阐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与方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也可以是针对具体课程的知识背景叙述,如关于课程的导论、绪论、前言等;还可以是关于课程单元知识背景的描述,如每个章节的前序、引导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识点的知识背景,如有关概念的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等。
把知识背景作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计算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加以应用,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从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并非一门计算学科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需要广大的计算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系统工程项目。
如果说基于知识的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是围绕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学科意识培养和学科素养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知识的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中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在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阐述了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向和动力,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等,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也不失为一重要因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背景”感兴趣的程度要比对“知识”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中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实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能够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并掌握知识。
(2)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过程,应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认知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生动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通常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等,这样的认知应属理性认识范畴。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题分析、实际应用举例,习题练习等步骤顺序进行,而课程内容的选择通常是经过实践检验或严格论证的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已经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产物。让学生在对认识的事物尚不具备“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于是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就有了许多“先记忆再慢慢理解”的东西。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将经过提炼的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在对事物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3)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通常是以课程体系来描述的,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涵盖的知识主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刻画的。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课程之间、主题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难以知识联想,对知识的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平面中的“点”、集合论中的“集合”、命题逻辑中的“命题”等概念统一进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学习向量空间和向量运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识背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背景的阐述,将课程知识的初始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为学生营造知识联想与知识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4)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CCC2002竭力倡导的研究型教学以及教学向教育转变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综合运用与发展的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往往使学生思维固化,知识活力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讨论教学、探索性学习等各种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将有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分科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但狭窄的专门训练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之后,人们已认识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严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通才教育”观念,并以某些高校作为试点开展“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对IT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有数学、物理及相关领域知识,更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要求,既能够适应专业的变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锐的专业拓展意识。总而言之,现代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强调的是学科素养,它涵盖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科过程与方法论的认识和对学科的理解与情感。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在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领会科学的精神、掌握学科的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科学时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12]如果我们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学科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仅仅靠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弥补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发展和进化的观点反映学科知识进程,能够有效地避免课本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将批判与继承的有机统一贯穿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其次,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支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思想展现学科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4结束语
计算学科不只是简单的一些课程汇总,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些计算的概念和知识还下放到了中小学课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构建我国计算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人才,如何让全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计算科学的内涵,更全面了解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虽然它不是一个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应用,但总体上仍然未形成一种趋势。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应有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实施体系,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当我们面对计算学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作为计算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作些什么。
参考文献:
[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DenningPJ,municationsoftheACM[J].1989,Vol.32(1).
[3]郝宁湘.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J].哲学动态,2000,(11).
[4]蔡启先.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黄国兴等.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周世平.CCC2002教学计划实施环节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4,(8):56-58.
[7]索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5,(1):40-41.
[8]李明江.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9]时全生,鲁书喜.《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研究[J].福建电脑,2007,(4):40-41.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187.
[11]张晓如,张再跃.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11):11-14.
[1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很多学生认为《钢结构》课程不太好学,涉及众多力学概念、材料和施工工艺等诸多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者认为引导学生学好《钢结构》课程的关键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理论到理论,最后结合实际讲述应用,这种做法过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对优秀学生比较适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部分时因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在后面的设计应用部分由于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不知道如何做起。所以,对《钢结构》的教学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自觉地学习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作者尽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反映到课堂上,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将钢结构工程中的工程事故,用图片和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让他们清楚今天所学或许就在明天的工程中出现,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讲解理论时注意假设的合理性介绍和理论知识的连惯性,讲完理论之后还要回到工程中去,用所讲授的理论再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实践证明,一般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也比较有兴趣学习。另外,作者在每次授课结束时,对本次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之外,常常给出几个核心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为下一次上课埋下伏笔,同时给学生思考空间,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预习。由于学时的限制和采用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作者发现存在学时紧张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时不足并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和其他学校一样,通过采用幻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运用计算机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效果,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适应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此,作者在参考其他高校《钢结构》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础上,自编了一些质量较好的课件供教学时使用。由于自己制作的课件对所使用的工程资料背景如:地理位置、结构形式、技术特点、使用用途、工程造价等比较熟悉,所以使用起来比较顺手和方便。例如,钢结构各种连接形式的受力情况、稳定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钢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以前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画很多图帮助学生理解,为此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教师在黑板上费力地讲授,学生仍常常还不能听懂。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将学校附近的相关实物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展示,或者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等,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将大大节约教师上课时板书的时间,用同样的教学时间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钢梁的设计涉及大量的加劲肋设计,但教师在黑板上仅能画出平面图和断面图,学生往往不能想象其空间的结构形式,对教师所讲内容不能很好理解。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整个空间结构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讲解就轻松很多。需要说明,采用多媒体授课,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需要学生对所授课程预习;所以作者在第一节授课时便提醒学生,在每一次上课前都需要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预习下一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只有做到预习,听课才有针对性,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讲授内容。
2适应新规范和新形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要求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新的钢材国家标准颁布后,钢结构设计规范也进行了修订,在2003年颁布的《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又计划出版新的《钢结构设计规范》(2014),即将颁布的规范对2003版的规范进行了一些重要的修订。由于教材总是滞后于规范的修订进度,所以课堂上在讲授以前规范规定的基础上,也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最新规范的修订情况,让学生对新规范有一些大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时应用。另外,作者在教学中常常对现行规范的内容及其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历史演变,做一个纵向的梳理,着重介绍规范的变迁在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的不同。在重点介绍我国规范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点国外(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相关规范,以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钢结构知识以及动态进展。由于钢结构领域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相对较短,教材出版的速度难以跟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钢结构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并根据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和处理教学内容,及时将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树立对职业的强烈责任感。例如,以前较少介绍钢结构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形式,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比较系统而简洁地介绍相关内容,例如:梁式大跨结构、框架结构、拱式结构、钢管结构、空间网架(周边支承网架、点支承网架、周边支承与点支承混合网架、三边支承或两边支承网架)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过去屋面材料大多采用石棉瓦、瓦楞铁皮等,而现在大量使用大型屋面板、压型钢板、压型铝合金板等,而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太少,无法满足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时,及时添加了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今后在工程实际中灵活应用。对于一些工程中比较重要,而课堂内无法讲授的内容,可给出文献出处或互联网地址,让学生检索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适当利用计算机软件组织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建筑行业,计算机建筑工程的造价已全面渗透到各类活动之中。无论是设计,或者是施工图绘制和建筑工程的造价与管理,计算机的应用都已普及到各类建筑市场的主体中。这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形式越来越复杂,用于钢结构设计的软件也越来越多,例如:3D3S,PKPM,STS,Xsteel,CuteSer,SparCHSteel等等。各种软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各自的适用性及技术条件,并与相应的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因此,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先对常见的钢结构专业软件进行了解,熟悉其特点和使用方法,利用专业软件对钢结构进行初步设计,然后给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术条件、应用技巧,使学生能独立应用专业软件完成某些作业题的计算和简单钢结构的计算、设计和绘图等。作者认为专业软件的应用与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不仅需要把钢结构的基础理论讲清楚,而且应将专业软件的应用提高到实际操作的高度来要求,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很有益处。另外,《钢结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比较复杂的计算,关系式和变量较多,作者在教学中采用MAPLE数学软件,直接在课堂上演算各类例题,非常直观和简单,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计算过程,而不是直接取自教材中的计算结果,这样有时还能发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计算问题。由于应用软件完成计算过程,所需时间很少,可以解决常规教学中例题演算占用课堂时间太多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及解决的思路和逻辑上来,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专业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结合我国“大土木”专业和高校扩招及生源相对减少,怎样在大众化教育背景和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既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又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做适当的准备?作者认为钢结构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性实践环节。钢结构课程设计,不仅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而且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因此安排好课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布置课程设计时,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出发,要求真题真做,加强设计的过程监督和考察。教师大量增加辅导学生的时间,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防止学生相互抄袭、拷贝,加强了师生友谊,将“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在钢结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中,作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工程意识和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应让学生知道: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需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因为今后的工作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来不得半点虚假,据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无论基础理论或施工工艺,都应该考虑到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应用时均应因时因地而改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和动手的能力钢结构的理论相对混凝土,具有更严谨的理论和方法,但实验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的实验设备和能力,我们在原材料有关项目的检测实验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之外,主要做了焊缝无损检测试验、钢网架节点承载力试验和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试验等。通过实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钢结构的特性,了解其优点和缺点,加深其印象,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3)读图和绘图的能力由于钢结构中的连接比较复杂,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好素材。土木工程师不仅要能够读图,通过图纸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而且要能够绘图,通过图纸来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一般要求学生在绘图时图纸布置合理、绘图比例协调、图面表达简洁清楚,手绘图纸,每个同学均不相同,切实提高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
《士官政治工作》是士官院校学员适应任职需要的必修课。这门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编写相对简略,缺乏系统性和透彻性;有些理论缺乏史实的支撑,枯燥晦涩,年轻学员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开设士官政治工作课三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具体做法是一线贯穿、史论结合、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我军政治工作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突出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对非重点、难点章节进行概略讲述,效果比较理想。
1讲透理论观点
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其今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对此,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讲深讲透,运用大量史实使其明白这些理论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如讲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部分内容时,依据教材的要求,除了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外,我们还讲述了这一原则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分裂主义的教训,又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决定的、是国际国内现实斗争的需要决定的、是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决定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不仅使学员了解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而且明白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坚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我军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2讲清重点内容
讲清重点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员理解实践的基础。因此,要讲清重点内容,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讲清观点、概念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又要讲清贯彻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使学员不仅明白道理,而且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作为章节重点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疏导方针”,必须讲清疏通与引导的关系,而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疏通者与被疏通者的相互关系与如何进行疏通讲清楚。讲解中,我们通过解剖具体事例,让大家真正懂得疏通与引导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前提,引导是目的。疏通本身又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即疏通者和被疏通者如何沟通的问题。疏通者应以平等的地位、妥善的方法、和悦的语言来进行析事说理,做到不急不躁,切忌摆出教训人的架势、使用粗暴的语言。只有使被疏通者摒弃顾虑,才能畅所欲言。不管疏通对象所言是否正确,都应让其把话说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同时又使心中的积郁得到宣泄。然后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工作,既讲明大道理,又讲清小道理;既有道理的疏通,又有情感的疏通。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说理入耳入脑。从而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引入思想工作的个案,引领大家探讨疏导操作的具体方法。“引而不发,跃如也”,收效明显。
3讲明难点问题
抓住要害是讲明难点问题的关键。要通过讲述分析,使学员明了事理,掌握难点的关键所在。如“个别重点人的思想工作”,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后进”这个概念,本身只具有相对意义。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概括。因此,不能按照教材上的笼统划分去讲。如果笼统讲,学员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问题,仍然不知如何去做。讲解时,我们归纳成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某些不良倾向的;二是对待某些具体问题不能妥善处理的;三是个性存在某些缺陷的;四是具有否定性情绪情感表现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只有思想认识存在明显的错误倾向,并且在较长时段内表现出无改进的人才能称为后进。对个性缺陷、不能妥善处理某些问题、情绪情感表现出消极方面的,并不完全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也决不是单靠说服教育工作所能够奏效的,必须伴有其他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效。只有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归类,讲清其特点、原因,讲明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要辅之以真实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使学员明了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具体解决的方法是丰富多采的,不能比照一个模式去做,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及其问题的特点,采取切实适用的具体方法。这样,既从理论上阐明了做个别人思想工作的科学依据,也让学员明确了其特点、方法,对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共同研讨操作
对操作性内容,讲解时要注重可行性。士官政治工作课的不少内容可操作性很强,加之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基层,半数已改选士官,有的担任过正、副班长,入学前就是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就具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亲身体验。如果操作性内容只由教员讲,而且只限于书本,学员会觉得没有新鲜感,造成学习时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因此,讲课时这些内容就不一定由教员讲,可由教员布置课前预习,提出思考题和具体要求,由学员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课堂讲授时,由教员提出问题或典型事例,分班组由学员讨论分析其特点,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由班组派代表发言,其他人进行补充,再由教员归纳讲评。这样既发挥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弥补了教材的局限。例如,对“几种不同对象的思想工作”、“组织教育讨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方法运用”等内容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学员反映较好。
随着各种在线学习形式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已经难以解释不断涌现出的新的教学行为,西蒙斯提出了关联主义,“联结主义”和“关联主义”的英文称谓分别是:“Connectionism”和“Connectivism”,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也可称作联通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而关联主义(Connectivism)被认为是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基本的知识观认为网络时代,在定性和定量知识以外,还存在网络中所产生的分布式知识,知识的组织是一种动态的网络,时刻在被创造、传播和挑战。个人的知识可以组成一个网络,作为起点列入各组织与机构,又与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交流与反馈,以供个人继续学习。知识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开展的活动,众多学习者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展开知识分享与建构,以深度讨论等方式助推学习进程并获得成效。从MOOCs的理念及其对高等教育变革的视角来看,cMOOC提出了适合数字时代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认知过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2]关联主义的学习观深受关联主义的知识观的影响,认为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的增长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能力,学习是混沌的和不确定的,是一个发生在神经、观念和社会的层面上的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比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关联主义的这种观点,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为人类学习的领域或知识并非都具有良性的结构,主张人们对不确定和非良构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索,但与建构主义不同的是,关联主义认为在学习者之外,把不同网络节点和信息进行连接,既是对网络知识的获取,好比搭建的石油管道,而这种获取知识的连接能力要比知识本身更为紧要。教学设计者、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构成一个知识的网络,除了将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之外,更强调思想的交流,引起批判理解、知识重新构建,以及培养创造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满足以学科课程理论为依据的传统教学观方式,在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人们主张多元化的课程开发思想,综合性课程对cMOOC资源的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综合性课程,也称为融合性课程,是相对学科课程而言。学科课程以各门科学的组织内容组成其课程体系,而综合性课程则是意图打破学科之间相互割裂的状态,有效利用的话可以避免学科课程体系僵化的缺陷,这种课程的开发注重各门学科之间相关内容的衔接,从某个主题或某种现象出发,从不同学科角度审视教学内容,以打破学科之间相互分离的状态,使学习者面对不确定的、非良性结构的知识领域。关联主义与综合性课程可以产生两方面的融合,一是将学习者个体知识组成有机的网络,为学习者进行综合性学习优化组织内在的知识网络。二是组织网络中存储的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学习者进行综合性学习获取外在的信息资源。
二、教学内容
一般在组织教学资源方面,综合性课程从一个课题知识网络中自然的引出另一个课题或几个课题,新课题就好比从旧课题中浮现出来一样,侧重不同学科间相关教学内容的衔接,所关注的课题可以从各个学科的视角进行审视,教学中的侧重点在于各学科中可以综合的部分及其之间的逻辑和顺序,这也就要求学习者从多个学科熟悉教学内容。cMOOC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定好的,其知识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的网状节点信息,常常是非良性结构的、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向学习者提供阅读资料展示学习主题,与学习者在线讨论延伸课题,定期安排相关学科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提供教学录像,使学习者可以复习倾听专家意见。虽然有特定的学习主题供参考,但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阅读多少资料,投入多少精力,进行何种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对于某主题的延伸和展开,将由众多学习者一起建构完成,课程将会在各个学科中延伸扩展到何种程度,与由陈列的主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课程参与者的努力程度有关。关联主义和联结主义诞生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用于解释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综合性课程旨在连接学科内容之间的可以综合的部分,注重调动学习者已有学习基础,并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事物。而在Web2.0时代,关联主义提出分布式知识,并认为学习者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所获取的知识不但存在于个体内部,也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网络中,内部和外部构成的知识体系,均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基础,并可以从网络知识的反馈中不断重新建构和扩展,这就易于学习者面对综合性的问题从各个学科中持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三、教学信息的组织
从综合性课程分类方式来看,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有多学科型、跨学科型和超学科型。1.多学科型多学科型的侧重点在于学科自身,这种课程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学科的课程标准,用各个学科的标准来审视,研究主题的标准来自各个学科,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形成一个公认的事实,对学科结构的掌握程度影响学习结果。各个学科内的原理、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者要努力习得的内容,从不同学科去探索,基本概念、规则、技能是截然不同的。2.跨学科型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围绕交叉学科中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课程,跨学科的技能、概念被组织成信息模块,嵌入到课程的标准之中,认识和评判课程内容的标准来自不同学科,因而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认识可以产生很多正确的答案,知识本身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学习者要追求的是跨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3.超学科型其课程内容的组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是学习者的问题和关注点。一般根据学习者兴趣爱好、学习环境、课程标准选择学习主题、概念、生活技能、现实世界的情境和学生的问题,因而这种课程中的知识是不确定、不明确的,但是存在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有很多正确的答案。学习者不但要提出问题,也要一同探究主题、获取知识和技能,并顺其自然地在相关知识中延伸拓展出新的问题,成为新的学习开始位置。这三种综合性课程组织内容的方式存在差异,课程内容的标准也因此而异,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课程标准逐次变得更加不确定,学习内容、任务、策略的变化也越来越强,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就越不稳定,节点之间信息流动的就越慢,因而学习的难度就依次增大。网络知识的获取,要求相关的网络节点形成的链路不断被强化,对跨学科尤其是超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就要更加依赖于网络知识对于学习者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
关联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综合性课程思想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cMOOC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在关联主义看来,每个主题是丰富的、没有边界的、非结构化的,因而它就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获取知识的途径比知识本身更紧要,因而它也关注是否促进基于网络联结的分布式认知促进和网络互联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cMOOC综合性课程不以结构化知识传授为主,而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网络知识的搭建,学习者面对的是不良结构领域的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对学生高阶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特征和要求。课题或项目的延伸与连接要求学习者具有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精神,具有延伸和展开相关问题的能力,掌握利用工具查询或检索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方法,而且应当熟练使用信息化的课程平台,以及使用社会化的网络媒体,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实践精神,并具备较高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尤为注重认知策略的获得,提高综合能力。
五、教学互动
互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兴趣。cMOOC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集成性高,信息容量大,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互行为,单个个体难从所有相关学科解释一个个现象或事物间的联系,因而需要树立分享信息与创建网络知识的意识,这都离不开教学互动,从互动主体来看,cMOOC的综合性课程可以分为五种类别。1.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在组织教学、阐明主题、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和课堂评价的活动中会产生这种互动,学习者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不属于独立个体的行为,容易受到其他学习者的影响。2.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课程进行中,学生个体可能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教师通过技术工具学生沟通,既有同步行为,也有异步发生的行为,教师将期望、印象传达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努力反馈给教师答案,体验期望和评价。3.学习者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者个体间的互动,不想与教师的互动一般存在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距,他们之间能够在情绪上相互激励和感染,知识相互补偿,行为相互制约,形成良好的班级团体有利于实现真诚关爱的教学氛围。4.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互动。当学习者个体与学习伙伴之间讨论合作,协作完成任务时,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和服从群体任务的素质,锻炼人际交往和协作的能力。5.学习者群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cMOOC的平台将学习者进行分组,形成学习者群组。学习者群体既可以是同质分组,也可以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形成的群体互动,易于培养学生集体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异质分组有利于提高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将小组的成果转化为全班成果。六、教学组织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关联主义的学习者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开放性,网络中的学习者实体并非固定隶属于某一个组织、社区或者集体,学习者具有加入和退出组织的自由,机动灵活的选择和创造知识建构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否持久事关重大,学习社区或小组的机制完善程度,还有学习者自身努力和坚持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开放性既是此类学习的优点也是缺点。二是多样性,通过网络建立的学习组织、社区,其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像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以年级分组进行集体授课制教学,他们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教育背景、职业、爱好等都可能不同,将形成各自独特的状态,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各自的网络节点。三是自主性,学习者并非能够准时的上下课或者参加活动,每个学习个体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参加课程,其结果可想而知,因而对于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只用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因故未能及时参加的学习者应当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微博、邮件等异步教学的方式完成学习。
六、结语
(1)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课拼音教学的情景图。
(2)要准确地把握汉语拼音教学地“标高”。
什么是“标高”?就是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新课程的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体现了拼音学习的规律,我有一些拼音教学的建议想提供给大家:1、语境中学习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一课都有很漂亮的情景图,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培养孩子自主发现拼音字母的发音和形态!2、在发现中学习拼音,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图中与字母相近的地方,发现jqx与v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律,发现复韵母\鼻韵母的组合规律。我以前尝试将所有的拼音教学课的内容串编成一系列拼音王国历险记,每一堂课都在认识拼音王国中的新朋友,并经历它们王国中发生的种种有趣的故事!学生学得可带劲了!这样故事情景式的学习很吸引学生。比如学习aoe是第一课,我就先创设故事的开头,让学生感觉我们要去一个遥远的拼音王国了!先要认识拼音王国中最最可爱的一个家族!那就是——单韵母!然后用上课文中那有意思的情景图,请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单韵母朋友在哪儿,学生一定能发现aoe的踪影,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出示aoe的卡片(最好带上小手小腿的简笔画一下就可以),跟它们打招呼就可以引导学生要有礼貌,一定要把它们的名字叫响亮,并且叫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发音。
我还有一个学习拼音的好办法——设计拼音游戏卡,把凡是能够拼读的音节进行归类,设计成不同系列的游戏卡片,比如“健康小猪吃钙片”的游戏卡片,把aoeiuv能够与bpmf能拼的音节全部在游戏卡片中罗列清楚(卡通一点)。让学生把卡片带回家,要努力把卡片中的每一个音节拼读正确、熟练,第二天回学校,老师可以抽测10个音节,如果全对,可以奖励学生一颗钙片!学生得到的钙片越多,他的小猪就长得越高(老师可以准备很多不同高矮的小猪图片奖励给学生,比如谁拿到了10颗钙片,就可以领走长大的小猪!哈哈,很儿科吧,不过效果非常好。我还打算设计一种专门为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游戏棋呢。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与实验法,对挖掘隐性课程提高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探讨与分析。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中的排球历史、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比赛与考核等,都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主要利用得当,它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实验也表明隐性课程的渗透,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前言
现今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及效果的评价、隐性课程的评价。但是在评价实施的实效性、客观性、针对性等方面各高校有所不同,并且侧重点及均衡性方面各校也有很大的差异。受传统“三基”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体育课隐性课程的教学一直不被重视,从而也造成许多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体育隐性生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教师们塑造和完善的对象,许多教师只是重复教材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培养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态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联系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对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体育教育,则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明确方向嘲。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具有开展早、人口多、水平高的特点,特别是中国女排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处于世界领先行列。高校实施公共体育课程“三自主”选课以来,选修排球课的学生大都是对排球运动有着浓厚兴趣的。面对越来越多选修排球课的学生,以及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排球教学当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密切关注课堂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影响,提高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目标
大学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是造就一代有竞争力、创造力、高素质的各类有用人才的有效渠道,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地为祖国:[作五十年奠定坚实良好身心基础的平台,塑造健康之体魄、陶冶健全之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大学体育的最终目标。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大学生不仅形成了对身体健康与身体活动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学体育的归宿是:促使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习惯,奠定一生幸福生活的基石。从当代大学体育的目标和归宿可以概括出高校公体排球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排球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增长才智。培养学生进行排球运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排球锻炼的价值,让排球运动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三、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外在表象
(一)讲解老女排历史,增加竞技内容,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迁移
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中,学生态度品质教学迁移相当普遍。教学中对中国排球历史、特别是“女排五年冠”等内容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初学技术的练习中学生对自己和对同学态度,能对忍让、礼貌、耐心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教师精炼的技术讲解能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处事态度和精益求精的风格。竞争是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竞争,从而有助于培养参加者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高校排球公体课中的教学比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每次战术配合,每次得分他们相互鼓励,每次失误他们相互包容,这次对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师的教学艺术起到表率与熏陶作用
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图像、音响等手段,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体育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直接促进学生乐于学习。一个谈吐诙谐幽默,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自然受学生喜欢,容易在学生当中树立教师威信。
(三)高校排球公体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隐性课程的优良载体
1.合理安排教学比赛,使学生体验胜利与挫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习技术,比赛的时间、场次少,这样大大制约了学生排球运动综合能力的发展。技术缺乏在实战中运用,也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得不到正面的体现。排球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项目。如何使竞技性这一特点与学生技术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练习欲望?比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因为比赛最能体现技、战术的应用,考验人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素质,同时比赛的效果非常显著,胜者会信心倍增,继续坚持、提高自己的技术;败者则会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认真总结。比赛与学习技术相结合,学生通过比赛可明确自身的差距,练习时乐于接受指导,抓住主要矛盾,针对性强。
2.适时考核,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考试成绩的好坏,习题解答的对错以及所学知识在应用中的成效等,都可以进一步加强其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高校排球公体课教学中,可将一学期需要学习考核的技术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各项技术之问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技术学习的迁移。同时,不失时机的考核,对学生学习既是压力,又动力。因为每次技术考试学生都会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进而获得成功感。
(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体验成功的喜悦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比如,在高校排球公体课中,学生为了技术考试、教学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就必须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示范,并进行大量练习,开动脑筋研究战术对策,遵守纪律等,这些为实现预定目的,在活动中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意志过程。从积极作用的角度分析,焦虑可激起人们改变身体现状的紧迫感,促使人们做出努力以谋求达到某一目标,由于焦虑牵涉到对个体自尊心的威胁,因而它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内驱力。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对体育运动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担忧失败,力图避免由于学习不良而损害自尊心,就会产生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并使个体的注意集中当前的学习任务,这种焦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克服困难是锻炼人意志的有效途径。体育运动中的训练与竞赛,无一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在高校乒乓球实践课教学中,及时的安排技术测试,以及进行教学分组比赛,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制造一些困难,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
四、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小样本对比实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参与能力评价内容之一。为了检验突出隐性课程教学思想的教学效果,在本人所执教的班中,随机选取了两个班进行对比实验。实验从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共18周,36学时。实验班采取突出隐性课程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均采用双盲测试,排除学生的主观干扰影响。实验对两个班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了记录和配对检验。记录以每次课为单位,一学期共18次课,计算每次课各项指标的人数,主要指标有:迟到、旷课、早退和提问的学生人数。各项指标的配对检验指标表述如下:迟到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0.33,标准差S--0.48,对照班X=0.83,s=0.85,t=-2.15,p<0.05);旷课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0.16,标准差S=0.38,对照班X--0.55,S=0.70,t一2.05,p<0.05);早退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0.II,标准差S=0.32,对照班X--O.55,S=0.78,t=一2.22,p<0.05);提问指标(实验班平均值X=I3.38,标准差S=4.69,对照班X=9.44,S=2.87,t=3.04,p<0.01)。从统计的结果看出,各项指标P值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课堂“提问”项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突出隐性课程思想教学下,学生学习更乐于思考,更积极主动。
1.1很难建立空间感,教学费时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机械教学课堂却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在点、线、面、组合投影,还是空间感的建立都比较困难,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灌输式教学,上课效率偏低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存在直观性和空间感差的问题,虽然也利用了CAI辅助教学方式,但是,课程教学内容仍需要教师从头至尾进行讲解,教师同时要完成讲解、挂件以及模型等工作,此类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效益偏低。
1.3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CAD、CAM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机械制图从手工到计算机绘图的转变。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很难适应新型的教学工具,导致机械制图教学问题重重。
2现代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注意事项
2.1不能过分依靠计算机教学
目前,计算机在各高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绝大部分教室都装有计算机装置。多媒体教学具有操作简单、立体感强的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教学,否则,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将受到挑战。
2.2电子版的立体素材不能取代事物教学模型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方式逐渐向信息化技术发展,各学科均建立了完善的电子素材库。现代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越来越青睐电子版的立体素材,这是机械制图课的发展与进步。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却走进了电子版立体素材教学彻底取代实物模型教学的误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2.3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缺乏合理的沟通与交流
机械制图教学时间比较紧迫,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通常会选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不利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严重的沟通问题。
3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方法
3.1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
众所周知,机械制图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图样,图样是机械制图设计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机械的使用与工程图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绘图和读图技术。强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在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的能力,另外,机械制图课程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处理简单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思考能力,为更深入的机械制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让学生学会思考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换,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强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角投影法是机械制图教学的知识点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安排学生自学,例如提出问题:如下图1所示,为什么可以辨别第三角投影画法和第一角投影画法?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种画法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机械制图能力。(a)第三角画法符号(b)第一角画法符号图1画法符号
3.3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学习兴趣很难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利用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上第一节制图课时,不应该急于讲解课本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实物,或者以常见的简单机械为例,讲解其制图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实物和零件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立体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3.4重视教学实践环节设计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准确掌握各类知识点。因此,机械制图课程应该由单一的课程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型,也就是说,在实际理论教学中应该加入适度的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比较充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采用边实习边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之间团结协助的能力,达到机械制图教学的总目标。
3.5机械制图与AutoCAD综合运用
AutoCAD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它不仅可以提高机械设计的精确度,还能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将AutoCAD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挥,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综合运用,以CAD为机械制图观察、想象以及分析的载体,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解图的能力。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