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5: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震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星期六一大早,我和家长老师便踏上了去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的旅程。
我们体验了很多模拟现场。我最难忘的是火灾逃生演练。我在一座房子前停留了下来,导游告诉我们:“这房子是一个模拟火灾现场,你们进去要捂住口鼻,并弯着腰走,因为一般的烟雾有毒,我们要弯着腰是因为烟雾很轻,漂浮在上空。最好扶着墙,墙周围的烟雾比较少。”我们进去以后,我没两下子就感到呼吸困难,我好想吸气。可是呼吸的话就会吸进毒;不吸,又呼吸困难,憋的难受。我心里似乎有两个小人在吵架。最后,我终于成功地走出来了!我回头一看,那么小的一段路,却走得那么困难。
进过这次活动,我深有感悟:生命是重要的,让我们把我生命,珍惜生命,让生活更美好。
四年级:肖咏沁
(1)社会现状。
在某校五、六年级个别的随机访谈中,仅有1%的家长曾经告诉过孩子地震来了怎么办?基于以上调查证明该校学生中,目前家庭教育在地震防灾减灾教育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普遍反映父母重视的基本上是和升学有关系的知识上的教育;而且社会上从事此教育的社会公益机构又很少,如果学校不进行此项教育,学生基本上是一张白纸。
(2)学校现状。
某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人均相对面积很小,不利于灾难来临时的疏散。但学校目前只有一两节安全教育课,远远不够。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其中,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究、发现,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学生对灾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PPT的成果汇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疏散演习中的镇静、对一个问题持续的研究是对学生性格及专注的培养;面对灾难临危不乱,不仅能自我安慰,还能帮助周围的人,这就是最好的健康人格训练……最终我们希望的学生是有着完善人格和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而不是会各种技能的考试机器。
2地震防灾教育总目标
让社会由热心的关注转变为学生切实的行动;让专家将专业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科普;让学生由简单的了解地震知识转变为系统的学习;让教师将枯燥的地震知识讲解转变为生动的活动;学校由零散的教学转变为广泛的参与。
3教育基本内容
教育内容分为三部分,地震来了我不怕;地震来了我能逃生;地震中我能做什么。
4地震减灾教育的作用
(1)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地震、及减灾领域知识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一些知识及方法,增强自救自护能力,这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万一灾害来临时能自救,避免更大的伤害。
(2)强调综合性、探究性,注意各知识领域的有机整合。
在教育框架结构上避免了知识领域相互分离的“拼盘式”设计。把地震知识(时间)、地震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空间)作为培训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坐标,使各有关知识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成长。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勾画地震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勾画地震的危害,进而使学生了解地震是什么样子的,并努力把地震造成的灾害减少到最轻。
(3)强化灾难来临时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震后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相当比例的人会出现心理应激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适当的早期心理辅导。在平时训练时,以危机干预为思路,以缓解应激障碍相关症状、预防创伤后危机障碍的发生为主要目标,采取心理故事、严重事件应激访谈、心理剧、心理游戏、电影等多种形式,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干预。
(4)重视学生“非正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整合性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星期六一大早,我和家长老师便踏上了去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的旅程。
我们体验了很多模拟现场。我最难忘的是火灾逃生演练。我在一座房子前停留了下来,导游告诉我们:“这房子是一个模拟火灾现场,你们进去要捂住口鼻,并弯着腰走,因为一般的烟雾有毒,我们要弯着腰是因为烟雾很轻,漂浮在上空。最好扶着墙,墙周围的烟雾比较少。”我们进去以后,我没两下子就感到呼吸困难,我好想吸气。可是呼吸的话就会吸进毒;不吸,又呼吸困难,憋的难受。我心里似乎有两个小人在吵架。最后,我终于成功地走出来了!我回头一看,那么小的一段路,却走得那么困难。
进过这次活动,我深有感悟:生命是重要的,让我们把我生命,珍惜生命,让生活更美好。
四年级:肖咏沁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小、自觉意识差,不遵守纪律,不执行游戏规则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停下游戏,强调规则,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这样做并不是完全不可取,因为毕竟它是一种最直接的教育,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正是由于过于简单化,就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为了既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又减少负面效应,我不断地尝试,摸索,掌握了一些处理这类情况地好方法,将它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均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课上进行一个集中“看谁先归队”得小游戏。这是一个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反应、奔跑速度得游戏。游戏规则强调的是听到叫号声后再启动,而叫号声必须立正站于原委。我在组织学生游戏前详细地讲解了方法与规则,还让他们分组演练了几次。刚开始,大家都有些紧张,反应较慢,于是我提醒他们放松一些,可当我再叫“6号”时,只见6号小磊已提前离位,只见他飞奔一圈第一个回位。显然这是个明显的犯规,一般情况下老师回立即停下游戏,点名指出,可我转念一想,何不来个将错就错呢?于是我并没有说什么,宣布“小磊得第一”,同学们在下面有些议论,“6号”,我有一次喊到他,小磊如法炮制,从离位更远的地方跑出,第一个到达。这时队伍里的议论更大了:“他犯规了!”我知道,同学们发现了他的问题,此时,再看小磊,一副有口难辩的样子,可以看出,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我表面上没有理会他。于是继续游戏,再一声“6号”,每组的“6号”同学都远离自己的位置冲出,顿时场面一片混乱,小磊在经过艰难的穿行后最后一个到达。
望着欢呼“第一名”,再看看老师,小磊一脸茫然,急欲想说些什么,我感到了重申规则的时机到了!于是我马上集合队伍,走到小磊身边,问道:“你这次怎么没得第一?”他忿忿的答道:“因为他们抢跑,还有人挡了我的路!”“你刚才还不是这样才得第一的,我们是学你的!”他的话音未落,同学们就唧唧喳喳地嚷起来,矛头直指小磊上次地违规。此时,我对小磊,也是对大家说:“如果人人都像你刚才那样不遵守规则,不站在原位出发,就会出现这样地现象,这样我们还能进行游戏吗?”“不能”他一边说一边摇头,终于恍然大悟。于是我转而问大家:“那我们在做游戏时应该怎么样呢?”全班齐声答道:“遵守纪律!”接下来地游戏自然进行地很顺利,当我再次叫道“6号”时,小磊从自己地位置上箭一般冲出,以最快地速度到达,成为了真正地第一名。看着同学们赞赏地眼神和小磊地小脸,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课后反思:学生养成的遵守规则的习惯,时通过一节节课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形成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与其老师当面指出、令行禁止,不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他通过亲身体验,真正认识错误并自觉改正。
不可否认,各大新闻机构及商业网站利用微信、微博在地震消息的传播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对于无法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受众,这无疑是最快掌握资讯的方式。
在地震现场,当部分通信设备受损,电话与短信无法即时接通,微信等移动应用成了重要的通讯工具,不少人利用上述工具联系到了震区的亲朋好友,一段报平安的语音或是几行简短问候,让不少人放下了悬在半空的心。
4月20日下午,微信就推出“雅安地震救助”公众账号,此帐号系地震救助信息集散平台,主要用于四川雅安震区最新情况、实用救援信息,收集网友寻人和报平安资讯。
微博的官方新闻帐号,也成为今天报道地震消息重点渠道,与传统电视报纸不同,微博集合新闻专题的形式,兼顾了快速全面的特点,把消息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
而中国地震台网的官方微博,也从更为权威的视角灾情。
社交网络时代,几乎让信息没有障碍的实时传播。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流,身在屏幕后面的我们应保持冷静,保持清醒,甚至有些时候,沉默成了对悲剧事件最好的回应。
不过,社交网络的双面性也在此时凸显,传播有价值信息与正能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不希望看的的东西,先来来看看微博上的几个例子:
1、神人降临
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1年日本海啸,再到今日雅安地震,几乎每次灾难发生后,都会出现了所谓的“神人”,他们无能不能:事前在微博、贴吧等社交媒体上发出天灾预警,而当灾难发生后,一些“有心”的网友总能迅速发现“神人”的预测,随后便引发大量好奇网民的热烈追捧。
此次地震,“神人”再度降临。一微博网友”在4月18日晚发出了这了一条微博:“刚才出门,抬头看见西方天空出现了强震云,立刻返回拿取照相机,拍了一组照片。从云的心态、结构、颜色等特征看,似是6强的强震云与快震云,能量的最大值可达7。如果快,是24小时内动作,一般是36小时之内,最长不过72小时。在卫星云图上搜索,他们应该是来自西方丝绸之路国内部分,陕、甘、青、疆。”
今早地震消息传出后,该用户的这几条微博被大量转发,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神人降临”,截至20日午间,该微博转发量已经接近3.5万。似乎,我们又回到了一个被讨论无数次的话题,地震真的能被预测吗?
BBC为此曾拍摄过专题记录片《我们为何不能预测地震》,片中明确表示,以当前的科技力量,人类尚无法准确的提前预测地震,甚至有可能“一直关注某些错误的东西”。
“每逢地震,总有众多民科出来跳大神。现在再次单独把这个科普视频发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地震相关知识。也希望造谣传谣预言家跳大神者自重。”——类似此类质疑微博,也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赞同。
总结:灾难发生后,我们是否应该过多的关注“大神”们?是该先补习些相关知识还是永远抱着猎奇的心理跟风转发,值得思考。
2、真假寻亲
地震发生后,微博上迅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雅安寻人”活动,在带来便捷的救灾寻人方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借此炒作甚至欺骗信息。
一网友今日中午了这样一条微博:“帮忙转发一下,一位叫徐敬的女孩,21岁,请速回水城县人民医院,妈妈伤的很严重,想见她最后一面,爸爸号码:1519338XXXX(注:腾讯科技已隐去后四位号码),爱心接力,好人有好报。父母的爱,只有自己子女懂。女孩,快回去!”
随后,网友纷纷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献爱心”帮忙寻人,直到在2个小时后——该消息转发数超过了1万条,曝光度更是不可估量之时,官方帐号“微博辟谣”证实,此为虚假消息,其号码归属也地为甘肃平凉,且2012年12月时既已证实为不实信息,与雅安地震无关。
微博辟谣称,“雅安地震灾害发生后,网友为雅安祈福的同时却仍出现了一些不实信息,如:用较早时期的灾害图片冒充此次地震的现场图片;虚假爱心接力活动,并提供虚假的联系方式,呼吁网友寻找家属等。”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虚假寻亲甚至恶意报复、炒作消息仍在微博流传。
总结:灾害当前,时间宝贵资源有限,应该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无法判断时,请不要传播,碰到救助、寻人等公益话题,更应该多一个心眼,拿不准注意,不妨先等官方确认后再说。
3、高楼跳伞
四川人一向以乐观向上著称,从地震到洪灾,不少灾民苦中作乐,帐篷中吃火锅,大水里搓麻将,无不向民众传播着一种正能量。
然后,每到灾难发生,总会出现写不合时宜的段子甚至事件营销被当作新闻来大肆传播。
上午10点,一微博帐号了这样一张高楼跳伞的照片,并称其“逃跑帝诞生了”,该照片同样引起了大量网民围观转发。不少人称“这种逃生的办法碉堡了!
除了大量追捧调侃的声音,也有了解跳伞的网友回复称,“低空跳伞的最低高度世界纪录是50米,再低根本打不开伞。这位家里是装了弹射装置吗?”
随后不久,知名足球评论人董路了这张照片的原图——跳伞者的下方还有一同伴,这显然并不是紧急避难。他质疑三点,1)下落最多30米,伞包能充分打开吗?2)左下角有同伴,组队从楼上跳的?3)不扯蛋能死吗?
“我可以负责任地辟谣,看楼盘明显就在我家附近,这是一个展销会的宣传手段,最近每天都在飞,根本不是躲避地震。”一位网友在董路的微博下如此回复。
总结: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有预谋话题营销,一个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已经开始动用各种事件来提高曝光,我们不知不觉的就成了“被消费者”。一些看似幽默的段子、图片,请不要在灾难时变种再生,我们需要的真实的正能量,而不是博人眼球的营销信息。
社交媒体的噪声中应保持冷静
再在看看美国,在几日前刚刚发生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中,Twitter也发生了深刻反映社交网络两面性的的案例。
Twitter几乎第一时间了爆炸消息,并迅速成为波士顿警方和马拉松比赛组织者的通信工具,不过在更快地得到信息的同时,Twitter也被指大量煽动的负面情绪与谣言。
爆炸发生后不久,Twitter曾迅速传播了一份报道,称警方关闭了波士顿的移动服务,以防止犯罪份子远程遥控爆炸,但网络运营商最终证明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
随后,Twitter上出现受害者的图片,包括血迹斑斑的人行道和街上严重受伤人的图片。有人强烈要求用户关注如何提供帮助而不是受害者照片。
其他一些信息则带邪恶目的,一冒充大赛官方帐号的ID称,其推文每被转发一次,就向爆炸受害者捐1美元。用户很快就发现这是虚假信息。这种自行修正的能力,也被认为是是社交媒体最强大的资产。
社交媒体成为这次灾害中信息流动最快的平台,搭建起了一条网络生命线。全国媒体、救援队伍、NGO(非政府组织)在新浪微博上播报的地震信息已占据了大多数用户的信息流。可以说社交媒体全面崛起。
微博播报与转发最为迅速。国家地震局官微的“雅安地震”微博在地震发生三分钟后转发量就超过220条,截至当天下午五点,仅新浪微博一个平台,有关雅安地震的微博就有6400万条,其中寻人微博231万条,报平安的微博1008万条。除了通报信息外,微博等社交媒体还起到了“现场动员”的作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在交通疏导方面的倡导作用尤其明显。从灾害发生之初,呼吁网友绕道灾区高速路段行车的微博被大量转发,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灾区的交通压力。
除了微博,微信在这次地震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腾讯官方开通的“雅安地震救助”微信公众账号,专门提供“在线求助、在线寻亲、在线捐款”等其他服务。
此外,在这次地震中,LBS定位系统成为重要的救援方式。截至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以后16小时内网友通过“百度地图”发起的对四川地区整体定位请求及位置信息查询量已高达1.5亿次。利用移动互联网与LBS技术,震区外部网友可以同步了解震区交通、位置状况,灾区的人们也可借此进行互救。
在本次的雅安大地震中,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凸显巨大价值。相对于语音的点对点,社交网络使资讯的公布、分享更具传播效率。无论是官方通过社交网络公布灾情,还是当地民众传播互助援救信息,社交网络的作用在雅安地震中都体现得很明显。
社交媒体在雅安地震中构建了灾情信息“传播通道”和多维度的“捐助平台”,比如自媒体平台WeMedia联盟发出捐款号召,只要在联盟任何成员的公众帐号回复一句“雅安挺住,爱心永存!”,搜狐新闻客户端将代表留言的用户捐出1元人民币。此外,社交媒体还是“监督平台”,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对地震救援进行监督,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曝光在救灾中发生的各类不良现象。
外媒积极报道了社交媒体在中国雅安地震中的作用。《印度时报》发文说,“社交媒体帮助确定地震灾民位置。”苏格兰人网站则认为,“中国社交媒体成为外界了解地震消息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这些媒体看到了灾民冲到街上避难和建筑物被地震夷为平地的照片。” 美国Neon Tommy网站认为,“中国社交媒体成为了民众自发维护救灾秩序和舆论监督救灾工作的途径。”
“在现场”才能做好报道?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个理念,新闻发生时,我一定要“在场”,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亲历”来实践自己媒体人的使命。而且,一直坚信,只有“在场”才能将工作做好。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以及多次参加大型灾难报道的亲身经历,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1、 灾难发生时,什么是最重要的?
2、 灾难发生时,只有“在现场”才能做好报道吗?
3、 只要“在现场”了,你的报道就完美了吗?
4、 如果“不在场”,怎么做报道?
无疑,灾难发生时,救援是第一要位的。媒体机构及媒体人,也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凡是不利于或妨碍了救援的事情,坚决不做,包括盲目“扎堆”灾区报道;凡是利于救援的事情,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前些年灾难发生时,由于媒体竞争意识与专业精神并不像现在这样强,大家赶赴灾区进行报道应该值得格外鼓励与提倡。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媒体竞争激烈,大灾发生时都纷纷扎堆灾区,抢第一手信息,树自己的品牌。由于平时激烈的竞争,媒体潜意识里就存有“争夺眼球”的想法,因此,灾难来临时,媒体更要警惕将这种“争夺眼球”的惯性带到灾区报道中,防止“将灾区变身为争夺眼球的名利场”。
回忆我在1998年松花江特大洪水报道时的情景,那时没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甚至网络等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依然作用甚微。当时广播、电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记得当年黑龙江广播电台就将自己的直播间架设在松花江大堤上,当然,广播是灾区现场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同时十几米高的杆子上挂着大喇叭,广播中的信息通过这一个个高音大喇叭传递出去,起着“现场动员”与“指导救灾”的作用。
在15年后的雅安地震中,社交媒体已经被人们熟练使用,并在灾情信息及救助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救援人员与传统媒体匆忙赶往灾区之时,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已提前填补了信息空白,他们街头居民和建筑倒塌场景的照片,分享网络服务等信息,帮助寻人启示等。
可以说15年后的今天,在新媒体情境下,救灾报道的“在场”不一定是“在现场”。跟五年前汶川大地震相比,社交媒体已发育得更加成熟,社交媒体不仅信息速度在先,而且渐渐成为救灾过程中组织与行动的平台。“自媒体”聚集起来,有助于地震的救援工作。
作为媒体机构,在新媒体情境下要转变救灾报道理念,“在场”不一定非要扎堆灾区,而是指身处新闻事件这个大的现场。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媒体机构即使“不在场”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发挥作用、做出精彩的报道。媒体机构可以通过调动各个“自媒体”用户来为其提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类、集纳、整合、阐释,进行有效与社会动员。
“在现场”报道就完美?
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为救灾报道提出了一个新难题:“在现场”了也并非意味着报道就完美。
具体而言,社交媒体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记录下灾难现场的各种片断,而即使是派出强大救灾报道团队的媒体机构也不可能穷尽报道的所有方面,总有疏漏与偏颇。但在社交媒体被大众广泛使用之前,这种报道上的缺失与遗漏不被人们知晓,自然也不会被人们质疑。
比如1998年特大洪水报道中,我拿着手中话筒将现场所见直播出去,全国的听众就会认为你的报道即是灾区发生的全部,不会质疑也无法证实你所没有报道的地方。而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当下,你的报道将面临永远的不完美与永远的被质疑。你的所见所知永远不可能超过我们面对的“用户”们——每一个自媒体作者与亲历者的集合。他们会质疑你报道中的这种偏颇、会揣测你的动机,会认为你有意回避,并且会选择用社交平台来将这种质疑与揣测释放出来。换句话来说,传统媒体在救灾报道中如不擅用社交媒体,不能发动现场用户并且引用民众提供的信息时,反而有可能遭到来自网络平台的大规模质疑,让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漩涡中。
因此,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聪明的媒体与媒体人,一定是那些会发现“用户”并调动“用户”的机构或人,一定是那些能将来自现场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集纳、整合、阐释的那个机构或人。在新媒体情境下,灾难发生时,你在场,你的报道不一定完美; 而你不在场,你的报道未必不完美。重要的是,你能够擅用、巧用社交媒体。
链接
灾难发生时,媒体机构与媒体人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无疑,媒体应做好三件事:1、传递信息(无论在场与不在场); 2、情绪管理;3、实际救援。
[关键词]煤炭;地震勘探;教学;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5-02
一、引言
勘探地震学是煤炭高校地质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综合性强,包含了地质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概念抽象化、公式复杂化、应用具体化的特点,学习该课程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地震勘探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辅导书,内容主要是针对石油系统。石油行业地震勘探只能在地面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进行构造探测,而煤炭行业地震数据采集方式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地面进行地震勘探,也可以在煤矿井下巷道中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槽波进行煤层厚度或者构造探测。可见,煤炭类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石油高校地震勘探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勘探地震学课程设定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三是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设定
(一)课程教学安排及授课方式
勘探地震学主要讲授利用震源激发地震波,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进行构造探测的原理和相关概念。该课程实践性强,在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应用广泛。由于本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学科,一般安排到基础课都讲授完的大三阶段来开设,否则很多理论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此外,该课程最好放到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之后,学生经过野外露头考察地层及构造,认识到要想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必须借助其他专业知识。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探测。
勘探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和特征。由于地震波传播看不见、摸不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大。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或者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些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间可以播放生产单位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录像,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现场感官认识。在理论课讲授的同时,要随时结合生产上面临的实际问题,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了这门课,到底能解决什么生产上的问题,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论教学章节的内容安排
地震勘探工作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理论课程共分为八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讲授勘探地震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在生产单位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第一章讲授地震波几何运动学。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只讲授地震波几何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第二章地震信号频谱分析。主要讲授信号频谱的相关概念,以及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内容包括观测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的方式、地震组合原理等。第四章共中心点叠加原理。本章是地震勘探的核心,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进行共中心点叠加的目的及原理。第五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速度是地震波的核心参数,可以从地震波速度概念、速度影响因素和速度之间的转换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第六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主要讲授地震资料解释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包括层位的解释,构造的识别,构造图的制作等。第七章矿井地震勘探方法。主要讲解煤矿行业特有的槽波地震勘探技术,该方法只有煤炭行业井下巷道中进行地震勘探才有。
(三)煤炭与石油系统勘探地震学的差异
煤炭行业地震勘探既能够在地面进行数据采集,也可以到井下巷道中进行数据采集,也就是槽波地震勘探,这个技术在煤矿应用多年,效果良好。目前,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都已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于矿井巷道中的采集方式,国内规划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学生到了生产单位,还得重新学习为适应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井下地震勘探技术,在课堂理论学时中单独拿出四个学时讲解这种只有煤矿行业才有的数据采集方式,重点讲解和地面数据采集方式的区别,强调这种方式利用的不是地震纵波,而是煤矿有的“顶板-煤层-底板”组合条件下,在煤层中相互干涉形成的一种特殊波,既槽波。槽波地震数据采集方式分为反射法和透射法。反射法将炮点和检波器布置在矿井同一巷道内,接收来自工作面内的反射槽波信号,适用于对煤层内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进行探测;透射法将炮点和检波器布置在工作面不同巷道内,接收工作面内的透射槽波信号,适合煤层厚度和煤岩类型的探测。
(四)紧跟学科技术前沿重视软件操作
由于国内外石油公司众多,开展地震勘探技术服务研究的公司发展迅猛,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很快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授课教师必须紧跟学科技术发展,以适应地震勘探领域信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国外最新地震勘探进展情况,把每年美国地球物理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年会上的研究进展和科研动态介绍给学生,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这也有利于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选题。目前地震勘探许多技术都已经商业化,都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离不开专业软件的使用,如地震数据采集中进行观测系统设计的KLseis、Mesa,用于静校正的TomoPlus等。地震数据处理相关软件有Promax、CGG、Omega、Focus等,地震解释软件有GeoFrame、LandMark、Epos等。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重点介绍相关的软件。如有条件,最好能够让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快速上手,利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三、课内实验教学项目设计
教学安排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7∶1或者8∶1,实验室课时相对较少,主要安排地震数据采集和地震资料处理两个项目实验。地震数据采集实验,包括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由于实验室模拟矿井巷道中煤层槽波传播难以实现,所以仍以地面数据采集方式为主,利用实验室拥有的重庆奔腾仪器厂产的BTW24道工程地震仪,采用锤击震源进行激发,产生地震波,接收地震波。实验采用分组的方式,每组学生各自设计观测系统,布置检波器,并操作主机进行数据采集。这可以锻炼学生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水平,培养学生地震仪操作、观测系统设计、检波器布设、线缆连接、组织施工协调等能力。
地震数据处理内容庞杂,从抽道集、去噪、静校正、动校正、水平叠加到偏移成像,每一个环节实现起来都相当复杂。现有的商业地震处理软件基本上都运行在Unix或者Linux平台,需要有工作站硬件支持,而建设工作站机房成本高、维护困难,学校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地震数据处理实验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计算机机房,让学生动手编程实现地震勘探涉及的基本原理。为适应不同学生的编程能力,可自由选择C、C++、Fortran及matlab等程序语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随意选择。对于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建议他们选择C、C++等编译性语言进行编写。如果编程能力一般,那么可以利用matlab这种相对简单的解释化语言进行编程。
四、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置
地质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走上生产岗位后,更适合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为此,可以专门安排两周的课程实践环节,进行地震资料解释课程实习。选择某矿区典型地震资料,最好是构造相对简单,断层、陷落柱、采空区等有明显特征。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煤层和断层的解释,可以让他们充分理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的相关流程及方法。如有条件,可在工作站上进行,或者让学生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并完成两张构造图。可采用分组制,四五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环节,每组分为组长,解释员和制图员等。组长总体负责地震资料解释工作,解释员1到2名,负责解释地震层位和断层。制图员负责将数据落实到图纸,并完成构造成图。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由于地震资料解释多解性强,因此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只讲地震解释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剩下的完全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构造图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写实习报告,并要求每个学生写本次实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地震资料解释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五、结语
勘探地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地震勘探的理解,让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煤炭行业,为将来学生毕业后进入生产岗位能够直接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注 释 ]
[1] 云美厚.“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整合教学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3(87):44-46.
关键词: 苏北地区;砌体结构;教学楼;安全性检测;抗震鉴定
Abstract: taking a teaching building of multi-story masonry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uilding safety and the content of the aseismatic appraisal and testing method, analyzes the key parts of the monitor, identif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eaching building in safety and seismic tectonic defects, seismic ability, the main problem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for the safety of the school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nd aseismatic appraisal of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Masonry structure; Teaching building; Safety detection; Aseismatic appraisal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大批建筑物倒塌或严重受损,其中有不少是学校砌体结构教学楼,如聚源中学、蓥华中学等,均出现整座教学楼完全垮塌的现象,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
我国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建筑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前后,大量采用砌体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布局多呈矩形,基本采用单面外廊式,教室大多采用纵、横墙混合承重、大开间、大开窗,端部、中部或转角等处设楼梯间,抗震性能较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目前的抗震设防要求,甚至不能满足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对教学用房进行安全性检测及抗震鉴定成为十分紧要的工作。本文以一多层砌体教学楼为例,详细介绍了建筑物安全性及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检测方法及侧重点,指出教学楼在安全性及抗震构造缺陷、抗震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工程概况
江苏省徐州新沂市某小学教学楼建于1998年,建筑平面布局为长方形(见下图2.1),东西长约61. 6m,南北长约9.8m,房屋共4层,檐高为14.4m,层高均为3.6m,砌体结构,墙体采用普通粘土砖、混合砂浆砌筑,墙下素混凝土条形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面,平屋面,总建筑面积约为2400m2,设防烈度为8度,场地类别为II类,有地勘报告,无正规设计图纸及施工资料。
图2.1 新沂市某小学教学楼
3 现状调查检测
3.1 场地及地基基础
3.1.1 地基现状检查
现场对该建筑上部结构进行检查,未发现存在明显的沉降裂缝、变形和位移现象,地坪面无沉降裂缝,场地无滑移迹象。
3.1.2 房屋垂直度检测
采用投影法对房屋垂直度进行测量,经检测,该楼倾斜率为0.8%~1.1‰,满足规范要求。
3.2 建筑物结构体系
该楼建造时无正规设计图纸,现场对房屋的结构进行现场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其建筑、结构图纸。
3.3 整体性连接构造情况
(1) 墙体布置平面内闭合,纵横墙交接处无开裂、咬槎不良现象;
(2) 抗震横墙最大间距为9m,房屋最大高宽比为2.26;
(3) 外墙四角、纵横墙交接处均设有构造柱。构造柱中最小的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最小配筋为4B14,最大箍筋间距为200mm;
(4) 每层楼(屋)盖沿纵横墙顶均设有圈梁环通。圈梁的截面高度最小为180mm,最小配筋为4B12,最大箍筋间距为200mm;
(5) 楼屋盖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墙上搁置长度为100~110mm,板上无钢筋混凝土现浇叠合层。
3.4 外观质量普查结果
(1) 上部结构承重砌体不空鼓、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2) 支承大梁的墙体无明显裂缝及压碎迹象;
(3) 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
(4) 混凝土大梁表观质量较好,未发现有受弯、受剪等结构性裂缝,无明显变形、缺陷和损伤、腐蚀现象,钢筋无锈蚀现象。
3.5 材料强度检测
(1) 砌筑砂浆强度:采用贯入法进行检测,经测,砖墙砌筑砂浆强度为2.6MPa~3.5Mpa;
(2) 粘土砖强度:采用回弹法进行检测,经测,墙体粘土砖强度推定值为7.8MPa~9.5Mpa;
(3) 混凝土强度:采用取芯法进行检测,经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为18.4MPa~23.1Mpa;
(4) 大梁配筋:采用电磁感应法进行检测,经测,教室内大梁梁底主筋为3C25,箍筋为A8@200,保护层厚度为22mm~33mm。
4 安全性鉴定
4.1 第一层次(单个构件)鉴定评级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4.1.2,4.1.5条及第4.2、4.3节规定,单个构件的安全性鉴定,应按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以及裂缝等四个检查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的等级,并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构件承载力验算,按现场实测材料强度,砖按MU7.5,砌筑砂浆按M2.5,采取验算与观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该房单个构件的安全性等级评定结果见表4-1:
表4-1 单个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单个砌体构件 单个砼梁构件 单块板构件
均为bu级 均为bu级 均为bu级
4.2 第二层次(子单元)鉴定评级
第二层次鉴定评级,划分为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的承重部分三个子单元,分别按《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6.2、6.3、6.4节的规定进行评定。该房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结果见表4-2:
表4-2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名称 评级项目 安全性
鉴定评级
地基基础 上部结构反应 地基稳定性 Au
建筑物上部无沉降裂缝 场地地基稳定,无滑动迹象
上部承重
结构 构件安全性等级 整体性等级 侧向位移等级 Bu
墙 梁 板 Bu Au
Bu Bu Bu
4.3 第三层次鉴定
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根据其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进行评定,并取其中较低等级作为其安全性等级,见表4-3:
表4-3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名称 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项目 安全性
鉴定评级
地基基础 上部承重结构 围护系统
鉴定单元 Au Bu Bu Bsu
5 抗震鉴定
该楼建于1998年,根据该建筑具体情况,按重点设防类(乙类)、B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抗震措施按9度进行检查,按设防烈度8度进行抗震验算。
5.1 地基和基础
经现场察看,未发现墙体有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及场地滑移迹象,无严重静载缺陷,房屋垂直度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当H≤24m时,倾斜率允许值为4‰”的规定。
经查阅本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土层分布稳定,不存在软弱土及液化土层,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4.2.2条,不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5.2 上部结构
5.2.1 抗震措施鉴定 (见下表5-1)
表5-1抗震措施鉴定结果
从以上抗震措施鉴定结果得出,该楼抗震构造措施中有多项不满足要求,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第5.3.12条要求,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综合考虑构造的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对现有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分析。
(1) 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的计算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范第5.2.13条,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βi=Ai/(Abiξ0iλ)
(2)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计算
a. 体系影响系数取值
根据抗震构造鉴定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范第5.2.14条表5.2.14-1的规定,体系影响系数取ψ1=0.765。
b. 局部影响系数取值
根据抗震构造鉴定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范第5.2.14条表5.2.14-1的规定,局部影响系数ψ2=0.9。
(3)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范第5.2.14条按下列公式计算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βci=ψ1ψ2βi
(4) 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计算:
βcji=ψ1ψ2βij
βij=Aij/(Abijξ0iλ)
(5) 对该楼进行抗震承载力计算,计算结果见表5-2
表5-2各层抗震承载力计算结果
5.3 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根据抗震措施鉴定结果及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5.1.4条的要求对该楼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其综合抗震能力评定为不合格:即不满足B类砌体结构建筑抗震鉴定要求。
6 适修性评估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3.3.4条及现场检测、安全性及抗震鉴定结果,对该楼进行适修性评估,见表6-1:
表6-1该教学楼适修性评级结果
子单元名称 子单元中每种构件 适修性评级结果
构件名称 安全性鉴定 抗震鉴定 子单元中每种构件 子单元
地基基础 ------ Au 各楼层综合抗震指数均
上部结构 砌体结构 Bu
混凝土结构 Bu
围护系统 砌体结构 Bu
鉴定单元适修性评级结果表
子单元适修性评级项目 评级结果
地基基础 上部承重结构 围护系统
鉴定单元
Br
7 主要存在问题及处理建议
根据现场检测、安全性鉴定及抗震鉴定结果,该教学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影响结构安全性的问题:
1、该建筑部分抗震构造措施及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的相关要求;
2、该建筑部分墙段实际的局部尺寸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关要求;
3、该建筑房屋高宽比为2.26,超出《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的限值,不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范第5.3.3条的规定要求;
4、该建筑最大抗震横墙间距为9.0m,不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范第5.3.3条中表5.3.3-1的规定要求;
5、该建筑楼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空心板与圈梁或楼层梁的连接不到位,且缺少钢筋混凝土叠合层与圈梁或楼层梁的整体连接,楼盖整体性较差。
关键词 水土保持型;针阔混交林;营林技术;农垦北安分局;山地丘陵区
中图分类号 S725.2;S725.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30-01
农垦北安分局山地丘陵区位于小兴安岭北坡,水分条件较好,年降水量560 mm,热量条件稍差。地貌特征以山地和舒缓丘陵为主,经过多年的耕作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部分耕层厚度在15 cm以下,石砾含量15%~30%,pH值6.0~6.5,土壤肥力差,含水量和蓄水能力低。以落叶松、水曲柳等用材林树种营造水源涵养林,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涵养水源,发挥生态经济效益。选用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造林,林木生长快,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效果明显,经济效益高;15年即可间伐,35年即可主伐利用。适宜推广区域为北安分局各农场的浅山区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地。
1 整地
一是穴状整地。适用于荒山宜林地,在灌木坡上先进行割带,在草地上要先揭去草皮,然后进行穴状整地,一般要求穴径50 cm、深20~25 cm,翻碎土壤,滤净树根、石块。在陡坡上要使穴面外高内低,蓄水保墒。在湿润的缓坡上要使穴面呈丘形,以免穴内积水,影响苗木生长。二是五铧犁开沟整地。适用于缓坡荒地和大面积荒山宜林地,采用改装的五铧犁沿等高线开沟,开沟宽50 cm,两侧翻出垡面30~50 cm,形成约1 m的生土带,带内不长草,方便造林,减少抚育次数,降低作业成本。
2 苗木准备
造林应选择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白桦等针阔叶树为主的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落叶乔木,高达30 m,胸径达60~90 cm。喜光性强,10年以内稍耐侧方庇荫。对水分要求较高,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北向山中下腹的缓坡及丘陵地带生长最好[1]。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尤其在大兴安岭极为普遍,是黑龙江省主要采伐利用的优良树种,蓄积量多,为我国所需木材的重要来源。
兴安落叶松造林采用二至三年生苗,地径达0.35 cm以上的针叶树换床苗,尽量随起随栽,根系过长应适当切根,苗木存放时间较长或天气干燥时应进行浸水或蘸泥浆,并采用ABT生根粉溶液10~30 mg/kg浸根。做好补植用容器苗的育苗工作,补植苗数量不应少于当年造林用苗量的15%。
3 混交造林
落叶松株行距1.5 m×2.0 m或2.0 m×2.0 m;栽植密度为3 330株/hm2或2 500株/hm2。结合抚育采伐,形成带状或块状的采伐迹地,有目的地保留采伐迹地上的水曲柳、白桦等阔叶幼树。在采伐迹地上营造兴安落叶松,形成针阔混交林,有利于落叶松和水曲柳的生长。根据东北林业帽儿山实验林场对十年生的水曲柳落叶松带状混交林及纯林的调查,结果表明水曲柳在混交林中明显增产,高生长比纯林增加12.1%~25.5%,胸径生长增加12.7%~32.3%;落叶松在混交林中也表现出增产的趋势,高生长比纯林增加4.1%,胸径生长增加12.5%,中间关系属双方有利[1]。
对面积较大的地块营造混交林,混交方式采用块状和带状混交,混交类型以针阔混交为主。在抚育采伐过程中,原有植被中如有水曲柳和白桦等阔叶幼树生长,则应均匀保留一定数量的阔叶幼树,在栽植落叶松后,形成株间混交,达到栽针保阔、降低造林成本,形成针阔混交林。
兴安落叶松造林采用植苗造林方法,又称为栽植造林,是以已经形成根系和茎干的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该造林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具发育良好的根系和地上部分,抗性强;幼树生长快,郁蔽早;用种量小,特别适用于种源少、价格昂贵的珍稀树种造林。该造林方法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为:一是苗木活力。苗木生活力受遗传品质、苗木质量和含水量影响,苗木从圃地以裸根的形式起出后,需要做好起苗、根系保护工作,强调苗木的假植与贮藏。二是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温度。土壤水分、温度适宜是苗木根系恢复的关键,因此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尤为重要。三是种植技术。根系舒展,与土壤密接,避免窝根和空隙。深度适宜,超过原土痕。深栽虽能保证水分,但温度较低。营造兴安落叶松林以春季顶浆造林为主,雨季造林和秋季造林为辅[2-3]。
4 抚育管理
一是补植。为提高成林速度,要抓住当年雨季到来的时机进行补植,一般雨季补苗采用当年春季培育的落叶松或樟子松容器苗进行补植,使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4]。二是抚育管理。退耕还林后,造林第1年幼林抚育进行3次、第2年进行2次、第3年进行1次。三是林木管护。在退耕还林地块的管护上,明确造林主体,明晰责权利,坚决不造无主林,防止毁林案件发生。
5 参考文献
[1] 周以良.黑龙江树木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36.
[2] 张彦东,谷艳华.水曲柳落叶松人工幼龄混交林生长与种间竞争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