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设计人才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设计人才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设计人才论文

第1篇

服装是一个、、、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精神,浓缩着人类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就相对落后的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1.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业一个专家。”一方面服装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综合反映。曾有位学者调侃地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如果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分割开,而仅仅就事论事地讲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抛弃了服装发展的灵魂、动力与背景,就会使服装看来只是某个设计师的所谓“灵感”的拼凑,服装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如果忽视了对服装发展的逻辑必然的关注,就会导致设计中出现盲目的模仿与抄袭,断章取义、玩弄形式,追逐所谓新潮流和表面的浮华;而割断服装发展的文化脉搏、割断服装的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

因此,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2.科技素养以信息技术和生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我们能真正做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差异、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快速反应系统,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生物和材料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大批新型纤维;莱卡的广泛运用,使穿衣中长期困扰人们的舒适与合体的矛盾得以解决;tencle、彩色棉、新型醋酸纤维面料、绿色聚乳酸纤维面料等新型纤维面料,既具有天然纤维的风格,又具有合成纤维的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得服装面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赋予面料以新的风格和内涵,丰富了表现力,使服装呈现出新的视觉冲击,散发出新的魅力;随着“基因工程”的突破性进展,不久将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纤维和面料。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鉴于工业化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以“绿色”为美,形成了当今的“绿色文化”潮。由此可见,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3.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如果产品能同当地人们的文化背景相一致,则称为“文化沟通”。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等等。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将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正在成为现实。国与国间的经济交往的增加,必定带来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和融合。经济资源的共享,也必定带来文化的共享。未来的服装,可能很难说清它是源于何种文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具有一代新风,能设计与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服装。

第2篇

(一)招生盲目扩大,就业困难。由于高校的无目的扩招,导致了恶性的情况,很多毕业生都被移出了艺术的工作领域,没有办法找到与自己对口的工作。就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很多人却因为待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而被迫转行。例如,广州XX广告公司所招聘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广告设计师,基本工资只有每有2800元,而现在一些流水线工厂上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水平至少与有3500左右,低水平的工资极大程度上打消了艺术专业毕业生投入艺术工作的热情。

(二)教师素质不足。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所关注的是提升教师的学历,造成许多教师将精力都集中在学历的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的质量。而且,部分高校分配制度上有着官本位的观念,也是造成很多优秀教师从教学岗位转成行政岗位的原因。再加上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不同步,教师本身的知识落后,对新兴技术和手法无助,让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

(三)学生不具有实践能力。我们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从计算机成为了基本的工具之后,因其实验课程、设施手段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只简单对着计算机画图,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启发过程。与国外相比,国外的学生更重视思维生成的过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对基础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专业,具有完整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色彩、字体设计、设计心理、设计理论等等。而这些基础课占的份量还不轻。只是,在教师讲授或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引导足够的重视,或是方法落后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多数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提不起兴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方法。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有目性的对专业方向进行授课,方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中找准定位。例如,在对技巧的基础课程设计进行学习的时候,环境艺术专业所偏重的是空间感的训练,而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则要偏向有机造物及平面意象的训练。第二,与审美结合。教师除了要用丰富的材料知识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和专业方向有机结合,选择一些吸收了传统审美的因素以及优秀的作品来供学生欣赏。并且帮助学生在艺术美术的历史过程中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情况。实现专业课程、应用课程的结合。

(二)对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包括了标志设计、书籍设计、插画等等。通常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会循规蹈矩的把各个课程的知识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而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厌烦。此时,教师应该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并拓展视野,多与外界交流,关注设计教学的形势,吸收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与生活有机结合。设计来自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一方面,教师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范围当中的设计样式,从生活中去体会到设计的风格。在生活中,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因素到处都是。比如,在超市里,多留一个心眼去观察各种物品的包装设计,由色彩、文字等对其进行欣赏、分析,多积累设计的相关经验。

三、结束语

第3篇

关键字:园林;设计;人才;能力培养

一、培养园林设计人才的意义

在经济持续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多元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造园这个行业、专业和学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有极丰厚的文化底蕴。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企盼着文化的回归,有着亲身经历和感悟的园林设计师对于重新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入性和本元性,融入民族的传统文化神韵,保持地方文化特色,有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除了主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以外,还应该请城市规划设计师、建筑师、生态学家、林学家、工艺美术家、植物学家、土木工程师等来配合工作,但决不能由他们来主持或替代以上专业工作。园林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此,对园林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于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面向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园林事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风景园林这个学科包括的基础知识很多,如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作为一个合格的园林设计师,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这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应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多下工夫。而他们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要求很全面: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开阔的设计思路,具备超前意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实现创造的实际操作及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并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

园林艺术创造的关键在构思。构思是其设计创作的灵魂,而思维是设计创造的源泉与基础。所以作为设计人才,就需要学习和掌握设计的多种思维方法,以增加自己设计的悟性和启迪自己的设计思路。

作为设计人才,在设计构思确立下来后,就要寻求能充分体现设计意图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表现。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则需要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磨练和积存,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就需要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渲染图、以及CAD制图,并能较好的掌握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以便准确表达出设计师心中最完美的设计艺术形象。

作为设计人才,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努力,锻炼出审美鉴赏的能力。因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自己就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甚至高于大众审美观的艺术形象。如果自己的品位和审美观比一般人还低,就

根本无法满足大众对艺术美感的要求。这是衡量设计人才艺术水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一个设计人才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作为设计人才,还要加强园林方面法制、法规等文件的学习。要使图纸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目的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设计图纸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许图纸上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也就要求设计人才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负责地审核图纸上的各项内容,避免问题的发生。

除此之外,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还要具备同甲方、审批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同各级领导交往的能力,以便使对方了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对园林设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建立起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实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的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内容的素质教育。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培养也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直至个性与素质的培养上来,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2.促进新的专业理论方法的形成。

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迎接市场的需求与挑战。同时还需充分意识到,挑战就是机遇,要抓住有利时机,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系统。超级秘书网

3.对设计人才进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

一方面在于训练他们多思考,这是因为人脑开发潜力很大,勤于思索就会思路敏捷、视野开阔、构思奇特,方案多变;另一方面在训练中要强调他们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以发挥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在设计作品上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园林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使学生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促使人才需求量增加。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调查,得出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该行业目前大量需求的人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IC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IC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据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公布的数据,08年中国IC产业对设计工程师的需求将达到25万人,但目前国内人才数量短缺这个数字不止几十倍。例如我们熟知的威盛虽然号称IC设计人才大户,但相对于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是捉襟见肘,其关联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吸纳数百名IC设计人才,而目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更加受到欢迎。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最新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位居全球第四。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生产有望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仅就IC卡一项来看,我国IC卡设计前景广阔。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十亿计的数量,百亿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半导体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240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据预测,北京市IC产业将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应用型IC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日切

IC产业飞速发展,现在的焦点已经移到了IT产业的核心技术IC设计上。据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表示,IC卡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目前我国IC卡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里,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讲,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应用型的设计人员来讲,是备受集成电路行业欢迎的。例如常见的EDA公司、IC设计服务公司、IC设计公司和IDM或Fundry4种类型的公司需要那些IC设计人才呢?他们需要的是熟悉IC设计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涵盖IC设计的所有方面,通常包括:系统设计、算法设计、数字IC前端逻辑设计与验证、FPGA设计、版图设计、数字IC后端物理设计、数字后端验证、库开发,甚至还有EDA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其中对IC物理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多一些[2]。

目前,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最大的主要有模拟设计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三类。另外,设计环节还需要工艺接口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IC版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EDA设计工具,进行集成电路后端的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产生送交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版图设计师通常需要与数字设计工程师和模拟设计工程师随时沟通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即要有电路的设计和理解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工艺知识。模拟设计工程师作为设计环节的关键人物,模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完成芯片的电路设计。由于各个设计企业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有所不同,不同材料、产品对电路设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模拟设计工程师最核心的技能是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电路设计知识和经验,并有丰富的模拟电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指导版图设计工程师实现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IC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他们也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IC设计人才

国家对IC卡设计人才培养也很重视。据北京半导体协会卓洪俊部长说,到2010年,全国IC产量要达到500亿块,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将近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满足国内市场50%的需求。同时,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支持和鼓励软件和IC产业加速发展,加快IC设计人才培养。

IC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从高校开始,2001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2001年的IC专业二学位班已经有64名学员在读。清华大学还分别与宏力半导体、有研硅、首钢合作培养IC人才。2002年,成都电子科大也开始招收“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二学位学员,同时扩招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加速IC人才培养的战略,电子科大还成立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并建立了面积为1500平米的IC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开始实施IC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制定可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促使人才需求量增加。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调查,得出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该行业目前大量需求的人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IC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IC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据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公布的数据,08年中国IC产业对设计工程师的需求将达到25万人,但目前国内人才数量短缺这个数字不止几十倍。例如我们熟知的威盛虽然号称IC设计人才大户,但相对于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是捉襟见肘,其关联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吸纳数百名IC设计人才,而目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更加受到欢迎。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最新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位居全球第四。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生产有望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仅就IC卡一项来看,我国IC卡设计前景广阔。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十亿计的数量,百亿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半导体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240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据预测,北京市IC产业将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应用型IC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日切

IC产业飞速发展,现在的焦点已经移到了IT产业的核心技术IC设计上。据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表示,IC卡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目前我国IC卡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里,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讲,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应用型的设计人员来讲,是备受集成电路行业欢迎的。例如常见的EDA公司、IC设计服务公司、IC设计公司和IDM或Fundry4种类型的公司需要那些IC设计人才呢?他们需要的是熟悉IC设计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涵盖IC设计的所有方面,通常包括:系统设计、算法设计、数字IC前端逻辑设计与验证、FPGA设计、版图设计、数字IC后端物理设计、数字后端验证、库开发,甚至还有EDA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其中对IC物理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多一些[2]。

目前,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最大的主要有模拟设计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三类。另外,设计环节还需要工艺接口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IC版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EDA设计工具,进行集成电路后端的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产生送交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版图设计师通常需要与数字设计工程师和模拟设计工程师随时沟通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即要有电路的设计和理解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工艺知识。模拟设计工程师作为设计环节的关键人物,模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完成芯片的电路设计。由于各个设计企业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有所不同,不同材料、产品对电路设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模拟设计工程师最核心的技能是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电路设计知识和经验,并有丰富的模拟电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指导版图设计工程师实现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IC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他们也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IC设计人才

国家对IC卡设计人才培养也很重视。据北京半导体协会卓洪俊部长说,到2010年,全国IC产量要达到500亿块,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将近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满足国内市场50%的需求。同时,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支持和鼓励软件和IC产业加速发展,加快IC设计人才培养。

IC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从高校开始,2001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2001年的IC专业二学位班已经有64名学员在读。清华大学还分别与宏力半导体、有研硅、首钢合作培养IC人才。2002年,成都电子科大也开始招收“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二学位学员,同时扩招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加速IC人才培养的战略,电子科大还成立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并建立了面积为1500平米的IC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开始实施IC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制定可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在近几年来提出很多现实的音乐教育问题,而人才培养规格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只有科学地、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才能确定教育教学中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的方向,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依据。当代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使音乐教师培养与就业单位形成”适销对路”的良性供求状态;其次,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础,不断融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建构音乐教师完备的知识体系;再次,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特色,以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音乐教师从教技能,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格就业市场综合能力教学能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指导方案》指出音乐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渗透了教学之外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结合音乐教师近几年来的就业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及当代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本人认为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格。

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音乐人才

1995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艺术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办学层次和形式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高等师范艺术教育专业和普通高校的艺术师资和科研人员;本科层次主要培养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学校的艺术师资;专科层次主要培养初级中学的艺术师资;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师的艺术专业班的主要培养小学的专业艺术师资;中师艺术选修班主要培养小学兼职艺术师资。”很多高师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这种指导精神。教育体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的统筹规划,它的指导精神在一定时期里影响着高师的办学思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积极性而一种教育制度总是和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即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国民素质为基础。市场的发展变化往往又不受宏观教育体制支配。加之,三级师范和二级师范的不断升格和部分学校的破产.以及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就业去向的多层次性,传统培养层次链条已断裂和变化。种种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表明:一些教育体制已经过时,高师应及时转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长期桎梏于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框框里。就会延缓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

从近几年的音乐教师的就业现状来看,高师培养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的中等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上到高校,下到初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还可以是学校中其他课程的教师,甚或其它种种职业。所以,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而学校逐渐扩大自,扩大开放性办学,办出特色,而不再是单一办学模式的封闭式状态。过去.社会上对高师音乐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跳槽”之类的批评.也将在价值观的转变、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再是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研究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对未来各行各业的竞争局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其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如果教育的增长是高质量、高效益的,而存在着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状况+即不是“适销对路”,则教育的发展就会失去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最终也就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2l世纪,社会的变化发展更加复杂多样,教育改革也将更加深入。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人才作为未来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21纪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综合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一)专业能力

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无论教育思想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影响下产生怎样的变化,良好的专业能力还是一名音乐教师的立身之本。关于高师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一直有“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两方面的争论,但总的来看,一名音乐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音乐专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的专业能力不要求学生对学修的科目面面俱到,事实上,面面俱到也是不大可能的。我们以两年一次的“珠江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为借鉴来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应该具备那些专业能力。钢琴、声乐、自弹自唱、指挥、综合理论知识这五项竞赛科目通常被称为“五项全能”.这是近几年全国高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比较下功夫的四种技能,加上综合知识的掌握。这五项知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就音乐教师的主要从业方向——中小学校而言,还应具备以下的专业能力:合唱教学、小型乐队配器、舞蹈排练、音乐创编。除此之外.还要掌握钢琴之外两门以上乐器的演奏能力与指导能力。

(二)文化素养

音乐教师教育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音乐的最本源的动力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憾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道进行运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发展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尤其是在现今。音乐哲学以审美为基础向以文化为基础的转型时代,文化素养日益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只注重专业能力,而不加强文化素养,不但是主体文化素养本身贫乏的问题。还关系到专业发展方向、知识体系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接受等一些列问题。在高师音乐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上都要考虑文化的建构问题。因为音乐是艺术的分支,艺术又是文化的分支。音乐教育应更集中于文化的感受与领悟,而不是匠人式的学习。学习音乐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多视角,从文化的各个层面来剖析音乐现象,解释音乐行为,从而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于高等教育人才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学好专业课同样重要。

(三)创新能力

同志年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是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众所周知,科学创造首先是猜想的,而后才是逻辑思维,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开拓性人才,是我们音乐教育对于其他课学程习重要意义之所在。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高师音乐专业要着重培养音乐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音乐教师的主体意识,使之形成具有独立精神和品格的个体。其次.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音乐教育技术,丰富和提升他们的思维空间。再次,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提高音乐教师的表演能力,促进知识的转化,锻炼意志力,丰富想象力。第四,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各方面学习热情。第五,加强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研究.提供或创设多方面条件,在技能、视听、创作等方面以方法论形式展开各科课程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力牵涉到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以教学能力为主线培养音乐人才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音乐学院专业教学体制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师范;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从根本上说音乐教师教育没有抓住教育这个根。音乐教师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但到工作岗位却不会教音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力量。在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人才缺乏教育教学能力。

(一)教育技能训练课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教育实践课是音乐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评价和检验教育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实训课程。音乐教育技能包括音乐专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等内容。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课程结构问题就是师范类课程少,不能体现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教育性质。以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计划为例.教师教育系列课共15学分.306学时,仅占总学时比例10.7%:占总学分9%。

第7篇

色彩的选择对于包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将色彩与产品的主题进行完美的搭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进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强产品的受关注度。包装色彩的选择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有时人们可以通过色彩来分辨产品的功能或注意事项。例如,我们过马路时,“红灯停,绿灯行”,根据红绿灯这个关键点,分别将红色与绿色作为对立色,这从某些手机上也能看出来。红色代表热情高涨、积极向上,颜色鲜亮,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商家利用了这一点,除了将商品包装设置成红色外,还将红色设为“温馨提示”的代表颜色,其中就体现了色彩设计的人性化,这是在很多产品包装上经常看到的。色彩的选择是产品主题的表达,根据产品的属性选用合适的颜色,是包装成功的关键步骤。完整的包装需要色彩的填充,色彩的选择、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要有所顾忌,能够让人们看到包装就能了解产品,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

2包装色彩设计的人性化表现

2.1体现产品功能

包装的色彩设计会体现产品的功能是色彩设计人性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一看到包装就能了解是哪种产品,其包装的色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真实写照。透过观察产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就能够了解产品的功能,是色彩与产品主题相互协调的重要表现。将包装的色彩设置与产品功能建立联系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红茶与绿茶,红茶的包装色彩设计成红色,绿茶设计成绿色的包装,当顾客要买时,很容易就能分辨出绿茶与红茶。

2.2融入情感元素

在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时,应当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充分站在人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选择能够抓住人们眼球的包装色彩。巧妙的运用包装颜色是一门学问,应当将色彩与情感建立联系,选择适合表达情感的颜色来进行产品包装的设计。情感元素是影响人情绪的关键,也是包装设计中的要点和关键,将情感元素融入到色彩设计中,能够为包装带来活力,能吸引顾客的眼球,为产品的出售提供推动力。像红色是热情的象征,代表着激情、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可口可乐;而蓝色是深邃、忧郁的代表,会影响人的情绪;而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生命力顽强。这些颜色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元素,会对人的情感细胞产生冲击。

2.3加入传统色彩

传统色彩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现代包装色彩设计中,应当将现代色彩与中国的古代色彩进行完美的结合,既能体现色彩的人文色彩,也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现代很多商品都在走复古风,不论是从颜色还是款式都注重古典与传统,将古典色彩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4满足人们需求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人对于包装的定位不同,对包装色彩的观点就不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将产品的包装设置成不同的色彩,以满足人们的要求,实现色彩的多样化,供人们自由选购。针对同一件商品,不同的色彩呈现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的,为了顺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将产品内的包装设定成不同的颜色,总有一款适合消费者的要求,是色彩设计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例如,迷你电动车是现代人们出行的工具,人们对于电动车颜色的选择也会存在不同,要实现包装色彩设计的多样性是必然选择。“乐吧”是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的一种薯片,会针对口味的不同改变包装的颜色,能够让消费者加以辨认,实现包装色彩设计的人性化。

3结语

第8篇

1.构建国际大赛平台在互联网广为普及的今天,国际大赛已经不再象以往那样遥不可及,各种国际性设计竞赛的信息可以通过专业网站或网络传播轻而易举的获得,即便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也不必因为和大城市的地域差距而影响到信息的接收。由于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设计的视野需要更加国际化、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所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国际竞赛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参赛之前,首先要对参加的赛事有所选择,尽量挑选一些与课程训练相对接的项目;其次在设计竞赛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辅导,分析项目的选题,同时对学生的参赛心理进行辅导。2.构建国内竞赛平台近些年来,国内很多的赛事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以及在国内形成惯例定期举办的“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和一些国内专业设计协会(团体)知名高校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针由权威部门承办、选题具有广泛性,体现了市场化与学术化的特点。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及交流的平台。3.构建校内竞赛平台对于专业竞赛的组织与构建,不能只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赛事。因为既然是设计竞赛,就免不了竞争与淘汰,越是高层次的竞赛这种落选率也就越高。很多学生会因为参与专业竞赛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双重驱动下的艺术设计屡战屡败的经历而感到沮丧、失落,此时适当的组织院内、校内的专业竞赛就显得由为重要,一方面这种校内竞赛更符合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这种竞赛可以适当的给学生鼓励,会使他们对专业更加热爱,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行动力会更强。校内的竞赛不但可以在专业技能上锻炼学生,还可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和价值观。

二、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施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全国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对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要求具有社会实习经历这一现状,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教学中突出实践。1.建立面向设计行业的课程体系要想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艺术设计行业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根据设计行业的需要,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基本理论的扎实性,以及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部分的加强。形成纵向有序衔接,横向合理交叉的课程体系。2.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特点确立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及自身的特点确立符合自身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研究方向,不必一味复制其他院校的教学体系及研究内容。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研究方向确立为为本地区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上来,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民族民间艺术设计的相应教学内容及项目。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比例上也可以根据该地区特色产业进行适当的倾斜配置。3.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模式对于毕业实习,现阶段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脱离学校教师的辅导的分散实习,这样的实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实习单位,有些勉强找到与本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有些甚至找不到实习单位。另一方面,这种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实习成果的评价,实习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短学期实践内容及体系,增强毕业生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性、系统性,重点在于开展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到企业、设计公司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完成实习与就业的衔接。

第9篇

艺术设计素养和对于设计原创的坚持

中国的设计一向被世界嘲笑缺乏新意,往往是因为,我们所表现的是别人的东西留给我们的记忆,而我们自己作为设计师却往往缺乏想法。而这一点,对于概念设计这个纯粹的创意表现领域岗位而言,是不可沾染的剧毒。我们要做的是:把我们所设计的概念给予他人,并能令他们乐于接受。而不是照搬曾经成功的作品留给我们的记忆!原创,必须坚持。但坚持的前提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想,如何来创意。曾有人这样说过:“中国的确有太长一段历史造就了不敢想的人,不敢想的人养出了习惯不去想的人,习惯不去想的人养出了根本不愿去想的人,根本不愿去想的人又养出了完全不懂怎么想的人——完全不懂怎么想的人养出了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这是个深远的悲剧,必须改变他,并且越早越好。

游戏角色的设计和表达能力

技法的训练。岗位对人员要求的重点和敲门砖很大程度上在于技法。画得出,但在作品里用不上不是本事;同样,想得出,但表达不出也不是本事。对于绘画和表现技法的能力训练。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岗位竞争的战斗力。

对于三维造型的认识

作为三维角色造型的前修课程,这是为了更好地课程衔接。

《游戏角色概念设计》的课程设计

设计一门课程,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未必在于课程的结构,亦或讲授方式,或者说在此之前我更关注的是授课的风格和影响。首先,为课程设计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因为我始终认为:放松的状态才是交流和学习应有的前提。我坚持,如果你觉得这节课老师讲的好枯燥好无聊,在不影响别人前提下,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因为你听不进去不是你的责任,而是我的过错。

我坚信,好的兴趣引导会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来此求学,并为此付出高额的学费,老师讲的很好,能让他充满兴趣,学生没有理由不听。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给我作为老师所处的位置做了一个定位:我无需以一个达人专家的状态出现,迫使学生们去崇拜。因为这个世上,已经有足够多权威、大师让他们去崇拜。崇拜不是目的,给他们目标才是。我不能以他们同路人的姿态出现,和他们玩在一起亲如兄弟,那应该是同学间的情谊。过于平等友好情谊带不来他们的前途,只能带来立场的不够客观;我选择了做驴子头前的胡萝卜,给他们方向,并吸引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并不需要去控制学生的思想,相反,我希望打开它。思维无需控制,仅仅加以引导和启蒙,甚至这些所谓的引导也是以打破他们以往固有的思维局限为主的,接下来创意的多元化才会给你惊喜。往往我上课喜欢问问题,让学生跟着我思考。学生也可以随时问我任何问题,不用怕打断我。我非常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这既是他思维运转的证明,也是他们一群大脑可以胜过我一个大脑的必然。艺术不是客观题,想法和创意需要碰撞。学生的问题是拓宽课程宽度、挖掘课程深度的最好提纲。然而几年以来在这一点上,我的收获却始终只有预想的五成。学生们大多习惯了被灌输,而不是去创造。这始终叫人心痛。

第三,尊重行业,尊重职业道德。就游戏美术这一行业而言,属于相对纯粹的创意领域允许的。在此类问题上,绝不姑息。本课程课时共5周,每周16课时,共80学时(表1)。在讲课的层面,前三周保证每周4-6课时以上的新课程,后两周每周保证不少于4课时的单元总结和作业评讲。其余课时均为辅导实训。学生在课外还需要自修相应相关内容,老师予以引导。因为内容量的关系,课上的时间往往不够,除了重点以外,大多是提纲式的。在课后仍需要大量的资料来补充和拓展。知识面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

学院大多数课程中教学实训的侧重比大约是1:3到1:4。其实只在类似朝三暮四的形式上我做了一些调整,但效果不错——在这五周的课程中,我几乎每天讲课。但每天都不会太长,一般45分钟到100分钟。剩下的时间学生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练习。而没有选择传统的讲课模式,例如:五周的课,所有讲解在第一周全部教完。后面的漫漫四周让学生操练。鄙人认为那不科学——当你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学生也听了一遍。且不说这一周的课停下来,对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忘记了多少损耗了多少,但说后四周要他们从头再做一遍,极有可能已经审美疲劳了。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笨,但似乎更合理的办法:讲一段,做一段。从头到尾一遍流程,逐步加深。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我将它设计成一个讲座。每个讲座附带一个小课题。讲座式的课程授课。我们教研室深入的研究过学院的项目课程模式。启发是肯定的,但结合到本专业,不可一味照搬,仍需改革。首先,项目,是好东西。但对于一款游戏作品的设计到成品,这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并需要漫长的开发周期,在课程时间内难以达到,且长时间的面对一个项目难免审美疲劳。

其次,游戏是一个极综合的项目而非几种常规工序和流程,每款游戏都极具特征和创意,极力避免被归类和平淡的似曾相识。单一的项目或许在某些方面可以得到重点的训练,但始终难以全面。所以,我们选择了为知识点、重点针对性的设计小课题、小项目。不但要有的放矢,更力求每发必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