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c语言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c语言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c语言教学论文

第1篇

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应当充分注意实验环节。首先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尽量要求学生多编写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上机实验的目的决不仅是为了验证所编程序的正确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上机操作要领和调试程序技术,积累编程经验。其次上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光靠课堂讲授比较枯燥又难以记住,但它们又很重要,通过多次上机就能自然地熟练掌握,通过上机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最后,学生在上机调试通过一个程序后,可以自己改变程序中某些部分,甚至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观察和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的编译和运行结果。应当说,上机实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堂听课,这是巩固和发展课堂知识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2C语言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不少高校C语言实验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2.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以前只知道使用计算机娱乐或办公,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应该很轻松。但是C语言的许多基础知识都是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且抽象,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习难度比较大。这时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引导,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兴趣开始降低,不听老师讲授理论课,甚至连实验课也干脆不去。

2.2很多高校的C语言课一般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教学,任课老师只负责理论教学,实验部分则是把学生丢到机房由实验室老师负责辅导,任课老师很少或基本不去机房,学生上机调试程序的自觉性当然很差,就算任课老师布置了作业,也有不少同学在偷偷玩游戏浪费时间,有同学有问题也是由辅导老师负责解答。任课老师和辅导老师沟通不够,学生到底哪里不懂,上机时在干什么这些情况任课老师很少知道,当然也不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教与学在这里脱节了,任课老师上课就失去了针对性。

2.3学生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有的程序错误百出,根本就没上机调试过。对批改过的作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不认真去分析,交作业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于C语言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布置作业和书面批改作业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和了解学习情况是很不全面和客观的,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2.4学生每次上机时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虽然教师事先也向学生布置应准备的内容,但没有督促和检查,完成完不成无所谓。上机情况与期末总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这常常导致学生上机前不充分准备,上机过程中时间抓得不紧,思想上没压力,故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提高不快。

2.5不少高校目前C语言的编译软件还在用DOS下的TC,现在是WINDOWS横行的年代,如果还是坚持让学生面对纯英文操作界面的TC,运行一系列难以记忆的DOS命令,很多学生看第一眼就被吓倒了,更不用说去仔细分析调试程序时产生的诸多英文提示,而且TC本生也有不支持鼠标操作,输入中文不方便等缺点。3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在上机实践教学中应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3.1为了方便管理任课老师最好兼任实验室辅导老师,或者要和实验室辅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上机作业情况,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加强机房管理,端正学生的上机目的。上机考勤、纪律情况记入期末成绩。

3.2在每次上机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老师(任课老师或实验室辅导老师)根据每人完成练习题的数量、质量与时间,现场打分并做为平时成绩,影响该课程的总成绩。练习题可在上机之前提前告诉学生,方便他们事先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即可有效地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作业、不求甚解的弊端。

3.3凡讲过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事先复习好,上机时一律不予解答。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课的听课质量。

3.4取消原来的书面作业,换成学生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编程经验。实验报告的格式可以参照上机实验指导书,此类书现在书店很多,比如谭浩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就比较不错。

3.5改进C语言的编译环境,选用WINDOWS下的编译软件,比如WIN—TC,WIN—TC的内核实质上和TC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操作界面不一样,WIN—TC的优势主要就是纯中文菜单,支持鼠标操作,在WINDOWS下编辑TC代码,充分利用WINDOWS的剪贴版,可以很方便的输入和显示汉字等,这是一个免费软件在网上很容易找到。

3.6笔者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并经几年来C语言的教学实践,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设置成1:1,千万不可为赶教学进度或其它任何理由而压缩实验课时,那样做会得不偿失。

4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上述方案经笔者若干循环的C语言教学实践后,明显感到改革前后的情况大不相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1课堂听课质量明显提高。因为上机时老师要当场检查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就算抄来弄不明白也是白费心机。要想上机时顺利通过,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记笔记。因此课堂教学时学生基本上没有迟到和无故缺的,并且课堂上都能专心听讲,记笔记,课间10分钟还问个不停,因为上机时就没有这么多时间详细问老师了。

4.2实验课上机效率明显提高。因为要赶快把程序调通过让老师检查,否则这次作业就没成绩了,上机时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根本没有人有时间去玩游戏、上网,甚至于有的学生下课后都还要拖堂调试程序。

第2篇

在日常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C语言学习相对较为困难,在日常的中职计算机学习中,学生某种程度上缺乏应有的信心以及勇气,而尽管有的学生选择了C语言,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拓宽其就业途径,这是具有功利性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生在选择学习C语言时,应当树立对C语言学习的正确认识,从专业以及实用的角度来向学生陈述清楚其利弊,从而更好地明确C语言是计算机进行学习的基础课程,其本身具有良好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对人的未来生活具有良好的正面积极的意义。

二、改革实践教学

从理论上讲,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计算机C语言实践教学的基础还是课堂的C语言基本理论教学,计算机C语言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除了用常规的考试检验制度,还涉及到计算机C语言实践教学的检验和认可。学生需要计算机C语言实践课程,这样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学到的C语言理论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逐渐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独立操作某些计算机C语言课程任务,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传统的计算机C语言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几乎都是教师的填鸭式举例讲解,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是空有满腹的知识,而不具备实际利用课堂所学计算机C语言技术知识在各方面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C语言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将不同的学生应该被分成不同的层次,从而更好地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竞争互相帮助来完成规定的项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分担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压力,能够在培养学有余力同学的同时,抽出多余时间和精力来辅导计算机C语言技术相对薄弱的同学。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融会贯通的唯一法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这个计算机C语言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立足生根。同时,学校需要将计算机机房在晚间对所有学生开放,并提供数字化校园网,学生需要这样的平台来自主学习一些在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而教师则可以在线解答学生的每一个存在的疑难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下载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课件,进行二次学习以巩固所学内容。现在已经是计算机网络纵横的年代,学生的知识起点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而日益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已经有合适的条件可以把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将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方式改变成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因此,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要充分重视C语言课堂教学和C语言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最近几年计算机C语言教学的经验总结,中职院校计算机C语言教学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主,配合教师的课堂基本知识详解,并且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专业和日后的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C语言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C语言技术的不同要求对计算机的C语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掌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到的计算机C语言技术应当有不同的侧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在与将来,必定会在各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领域对于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需求量也会相应日益增大。

三、充分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3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

 

1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借助移动互连技术,使用移动计算设备(智能手机、PDA、移动电话等)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1]。移动的内涵包括:形式上是移动的,即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和有线网络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学习;学习环境是移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者也是移动的;内容上是互动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双方实时交流,教育信息、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依靠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双向“移动”,教与学相互促进,才能更充分的体现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移动学习是基于无线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它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远程学习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 。

现阶段的移动学习受技术条件的制约,通常作为高校教学的一种辅助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管理和为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交互”通道,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高校移动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分为三大类: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以及存储移动学习模式[3]。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具有使用费用低,设备普遍支持等优点,主要应用于通信数据少并且可用简单文字描述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服务,可用于向学习者发送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和考试成绩等信息,提供指导、激励和支持等作用。基于连接的在线移动学习和存储移动学习,需要建设WAP站点,提供能够支持移动设备访问和下载的学习资源,着重选取能够贴近学习者生活和工作同时又较为时尚和流行的主题作为学习内容。存储移动学习和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将是目前在高校中最切实可行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4] [5]。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

C语言作为当今最为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毕业论文范文,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很多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课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越来越强,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因其较复杂的语法、编程等知识,依然是众多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

C语言程序课程知识点琐碎,概念繁多,理论不易掌握;概念抽象且复杂,包含的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需预习与复习相结合才产生较好学习效果;对应的规则繁多且易混淆,使用较为灵活,容易出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厌倦情绪;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布不均衡,导致课堂教学中,对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讲得不够充分,学生编程思路不清楚;实验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自如,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7]。

C语言程序课程的这种特点,适合采用移动学习作为其辅助教学方式。针对C语言理论性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前课后发送定时短信,提示预习摘要求较高,不好的缩进格式影响其呈现效果,结构化风格使得程序占用篇幅往往较长等等,这些因素均会制约移动设备的可读性。

3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分析,设计移动学习方式如下:总体原则,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移动学习方式为辅,移动学习方式充当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实现课堂知识的延伸,指导和激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实践。实现方式,主要采用基于短信息的在线移动学习方式,配合基于连接的移动学习空间、论坛,以及存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针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前案例,提出驱动式问题,相关预习提示,课后设计相关重点回顾,知识点延伸,以短信形式发给学生,对于短信不能很好显示的内容可以邮件形式发送给学生,或者放在相关网站上,以消息的形式提醒学生查收。软硬件支持:考虑到学生普遍拥有设备的程度,将移动设备限定在普通移动手机,软件使用中国移动飞信校园版(EFetion_campus)[10],可以支持PC端向移动手机的短信群发,通过飞信、群、语音、邮箱、空间等多种方式实现互联网、移动网间的无缝互通毕业论文范文,还可以使用日程提醒,邮件提醒等功能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移动学习具体实现方式如图1。

图1 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图

3.1功能模块介绍

移动学习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模式,能够参与到C语言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后辅导以及实验指导等方面。

3.1.1短消息学习模块

(1)课前预习提示。可将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发送给学生,也可发一典型程序,加驱动式问题,发送到邮箱里,同时设置邮件提醒功能。

(2)课堂内容回顾。对前面课程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以短信形式发给学生,提醒其回顾。

(3)作业提示、阶段测试。也可仿照上述短信设置方式,定时群发给所有的学生。

3.1.2移动学习空间或论坛

移动学习空间既可以方便学生在线浏览,也要努力适应基于连接的移动学习访问,其资料下载模块提供的学习资源,也要支持移动终端设备。移动学习论坛,实现学生自由交流空间。在移动学习论坛上定期设置讨论专题,既可以是关于某个错误进行分析,也可以针对相关程序选题集思广益,还可以是对当前教育进行探讨等等。

(1)课堂内容延伸。可提供诸如:MSDN使用介绍,帮助学生自如设计C/C++程序等;CSDN论坛介绍,提供同资深程序员交流学习的平台。

(2)常见错误提示分析。提供调试程序基本步骤,常见错误解读及可能出错原因。

(3)课程设计选题。设计相关程序选题,使其能够体现课程各个阶段的进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测试空间。提供一些历年试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学习。

(5)教育思考。定期对教学进行总结,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一些高校精品课程网站链接。

(6)资料下载。课程内容的各种学习资源,如PPT课件、多媒体课件、部分课程的录音、录像等;有关课程的各种辅导资料,如各章节的知识要点、课程设计任务库、程序设计案例库、试题库等都可以作为下载的资料。

3.2移动学习内容设计

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同时需要进行多门课程的学习,如果在针对某一门课程实施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方式时,设计过多的短信内容,或者发送较多的次数,都将会给学生造成信息轰炸,带来过重的信息负担。配合C语言程序课堂教学,在课前课后发送两条飞信,每次不超过5页,对于无法以短信内容呈现的资源就发送到邮箱,同时以短信形式提醒学生注意查收。程序设计课程所涉及程序对格式要求较严格,一个程序案例通常占用较多篇幅,此时以邮件的方式发送较为合适,同时在相关论坛上设置讨论专题,根据学生回答设置最佳答案,统计学生活跃度,作为平时成绩参照。图2为课前预习的飞信基本内容设计。

图2 飞信基本内容设计

把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知识点”的层次模式进行组织,整理出每章每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毕业论文范文,并概要总结出每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和若干测试题目,学习者可以通过短信息随时随地自由学习、复习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测试。设计短信内容时需考虑程序格式问题,屏幕显示行数,尽量控制在8行*5屏=40行,每行8字以内,不要以图片的形式发送(涉及彩信资费问题)。

另一方面,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提供文档、PPT课件、课程录音、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格式、适合多种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学习者只要把这些资源通过教学网站,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上,当他们在教室外面、公共汽车上等地方时,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浏览这些学习内容,充分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与方便,而且不需要承担高昂的移动通讯费用。但是供下载的资料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特点,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设备支持程度,还要考虑移动学习的片段性特点,对其中的部分资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使其适合移动学习方式,主要处理原则,按知识点,将文档,影音资料都处理成片段,确保一个片段一个知识点,每个片段持续10分钟左右。

4 实验分析

借助中国移动飞信校园版,上述大部分移动学习方式都可以实现,从PC端到手机客户

端可以方便的实现短信群发,只要不超过一定数量,免费且易于操作。学生也分常乐意参与到这种形式的移动学习中来,非移动用户除了在接收短信受限之外,也可以加入飞信校园版PC端,可以共享资源。实验证明,使用移动学习方式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辅助教学方式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部分同学兴趣高涨,能够充分利用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进度甚至出现超前现象,另外一部分同学上课时也在查看手机,学习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沉迷于手机上网。这种现象提醒大家不仅应该注意实施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便利性和危害性,能够主动的去寻求有益的资源来提高自己。

使用飞信实现移动学习还有以下必须注意的地方:(1)飞信中涉及大量广告,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2)短信数量过大,易给学生造成信息轰炸,要限制性的使用。(3)需警惕不法分子盗取飞信或手机号,进行诈骗。可以利用飞信的二次开发功能,屏蔽其他模块,使其更适合校园使用。

移动学习对学习者也要有一定要求毕业论文范文,比如说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动机等[8][9]。现阶段的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应该起辅助作用,但不能排除其对研究生,博士生及在职人员充电的作用,所以还是要做好移动资源的建设工作,注意打上数字签名保护知识产权。

5 结论

当前,移动学习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将移动学习方式引入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将其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来,还属于尝试阶段。移动学习给教学改革注入新鲜活力,其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不仅依赖教师的合理使用和学生的大力配合,还依赖于软件平台的设计。本文所使用的飞信校园版,受到发送短信条数,广告绑定等不利因素的限制,不仅要考虑课程特点,还要考虑软件的使用规则,不能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在于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还要建设实施移动学习的软件平台,不仅要适合移动终端在线浏览,还要能够与校园各个系统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加适应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4

[2]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

[3]王建武.3G网络下基于彩信的被动式移动学习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4]张珑,王建华,张军,邸佳奇.移动学习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10(6):34-37

[5]王伟,钟绍春,吕森林.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22-27.

[6]张素芹,吴连生.独立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

[7]顾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概念体系及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

[8]李望秀.高校教学中的移动学习[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徐楠.M_Learning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efeixin.10086.cn/product/category_15.html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C语言,教学设计

 

1.引言

C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具有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以及生成目标代码质量高、程序执行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开发、应用程序设计及嵌入式开发。C语言是软件开发领域最主流的设计语言之一。是目前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理工科专业开设范围最广的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对于从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有些甚至对计算机原理了解都比较少的学生而言,学习C语言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样对于讲授C语言的教师也往往感觉课程推进较困难。C语言教学一般分为课堂讲授、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等几个环节。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不会C语言的基本应用。为解决C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本文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入到C语言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2.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论文范文,并回到实践中去。

教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规划分解,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以及准备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相关材料。课堂上下发任务,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他要做什么。然后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积极的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中,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并非是指编程序上机实习验证,而是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中编程思想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就本人教学设计的一个案例进行阐述。

3.教学设计案例

常用排序算法模拟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阶段,任务描述:将班级的学生按座位列分成四组,A、C组利用选择排序法,B、D组用冒泡排序法分别将将本组学生按年龄递增排列,每组同学旁边放置一个空椅子可供利用。要求是每次能且只能移动一个同学坐到空出来的椅子上。第二阶段,在学生实施排序前先给每组学生相应算法的说明文档。让学生给定的时间去进行阅读、讨论并制定出实施方案。第三阶段,让各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实施排序操作,并验证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同时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他们的问题。第四阶段,让小组间相互评价,对本小组排序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总结,。第五阶段,对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可以调换排序方法按体重重复以上任务步骤。最后一阶段,问题的抽象及算法实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较为困难,可以指导抽象出任务处理的对象—数组数据,重复性的动作—for循环模式,位置的移动—循环变量等。这样学生主动学习使用相关C语言语法规则,并摸索和思考其使用方法和模式。之后给出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模仿练习,巩固应用。

4.教学思考及效果评估

在这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是教师首要的任务,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这个问题域里,学生是主体站在“风暴”的中心,只有学生被激发出来关注到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完整的描述实现的过程,将这个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的思想融进大脑里,进而抽象完整的模型,思考如何利用C语言去实现。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编程思想而侧重C语言语法规则。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灵魂”这根绳索去探索如何去应用C语言里纷乱的语法规则论文范文,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经过测试,这样的教学效果也较为明显,学生对for循环的理解较为透彻,应用较熟练。整个学期过后,学生对这一块儿C语言知识印象明显深刻。“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C语言知识,通过相互沟通讨论问题,增强了表达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深入学习C语言知识的兴趣,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5.结束语

鉴于C语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级课程,有必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编程思想的培养,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感性认知,理性理会,学好C语言并会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 教育研究, 2005,8 .

[3]刘丹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论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5,1 .

第5篇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实施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有效提高外国留学生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技能。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教学中的几项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说”,在实际语言环境运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教学中,口语课十分重要,它是扩大和积累词汇巩固语法知识、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初期的对外汉语学习中,汉语的口语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口语教学自然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向来被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所重视,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许多汉语学习者也同样重视口语技能的提升,因为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想要进一步真正学会运用汉语的话,口语交流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取得汉语口语表达的自由才能使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提升到—个较高层次。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获得汉语口语表达自由的留学生并不多,多数同学在口语表达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这些妨碍他们自由表达的障碍,能够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留学生口语交流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语句不连贯,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节律不明显,语调平淡,停顿不当,表达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问题时总是尽量用词,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实词,而减少或避免使用虚词;语音语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我们对个别的如发音、语调等问题都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如朗读练习、跟读练习等等。但是诸如此类的方法都是从解决某个问题点出发的,并没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汉语口语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沟通途径。追其根源,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将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结构化思维,是一种论证思维,早在中国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描述。结构化思维首先需要说话人明确“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就是说出来的东西是给你要交流的对象听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观点;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动。同时,要让对方准确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关键点等。那么,有了这个明确的目的,结构化思维与表达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一个中心思想打头,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经要学生们练习这样一个话题“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学生和他们朋友的关系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是表达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玩”,“我们一起参加宴会”“我们一起很高兴”......。语言结构散漫、表达层次不清晰。如果通过结构化的表述方法应该这样来组织:“我的朋友是某某,我们关系非常好”,直接给出话题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阐述清楚,其后的论述就可以围绕“关系好”开始展开:“我们经常一起吃饭、参加party”“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结构简单清晰,学生们非常容易掌握。经过这样结构化思维法的练习训练,留学生很快就能够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观点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实例表述的发挥就顺畅多了。

二、归类分组:共性思想分组归类

为了方便交流,必须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分组;并将分组后的思想观点经过不同层次的抽象后构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学生去超市购物,需要他们买“黄油、鸡蛋、葡萄、胡萝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苹果等等物品”,那他们怎么去清晰而又准确的表达呢?

可以通过归类分组的思维,将“牛奶、鸡蛋、黄油、酸奶”这些作为“蛋奶制品类”;将“桔子、苹果、葡萄”作为“水果类”;而将“土豆”、“胡萝卜”作为“蔬菜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来记忆和表达,学生就会很快的、准确的表达出他们需要买的物品了。

三、逻辑递进:按逻辑组织语言

按照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及重要性逻辑来表述。时间逻辑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前因后果进行表达,如今天我早晨几点起床,到学校几点啦,上了几节课,中午碰到哪个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参加了谁的party等等;空间逻辑是按照从个体到整体,或者从全局到局部来表述,如我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客厅里有什么,卧室有几间,厨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逻辑表达就是紧急又重要的先说,紧急不重要的第二说,不紧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紧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综上所述,掌握结构化思维的基本方法,灵活使用这些典型的逻辑手段,能够使留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们实际交际中运用汉语沟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而不仅仅是实词,因为句子才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单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经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训练的学生,对于汉语的畏难情绪也会逐渐降低,达到促进语言掌握,离他们自由沟通的梦想也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树昌,杨俊黄.阅读教学浅析[a].对外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第6篇

【关键词】任务;英语口语;应用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交流工具,在对外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化的新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显然,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由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已无法满足现代英语口语教学的需求。在英语教学改革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9,高教社)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1年出台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学习及交流合作等能力,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倡导任务型教学法,即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主要起源于英语教学领域,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既重语言的显性或陈述性知识(explicit/declarative knowledge)的输入,又重语言的隐性或程序性知识(implicit / procedural knowledge)的输出和交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理想状态。它强调“做中学”,围绕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运用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参与教学活动。它重视语言学习的交互性、真实性、过程性、学习者的参与性和学与用的相关性。

我校开展以“任务在中职学校日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为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原因在于任务型教学法所推崇的“重交际、重实用”与中职学校“培养实用、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本质十分契合。另一方面,基于我校英语专业传统教学中所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我们积极研究和开发任务型教学法,旨在通过“学以致用”、“学中做、用中学”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进行比对,以日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在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来验证任务型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动机,是否任务型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效,从而探寻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最佳培养模式。

二、问题陈述

英语口语,作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是普通专业的基础课,更是英语专业的重点学科。然而,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提高,中职学校的学制由原来的“2.5+0.5”变成了现在的 “2+1”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拉长,而在校语言学习的时间逐渐缩短。这样,语言教学中循序渐进的习得规律被打破,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目前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缺乏兴趣,部分学生“零口语”

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甚至厌恶上英语课,对英语毫无兴趣。在口语方面,部分学生因听力差、语法薄弱、词汇量少,出现交际障碍,部分学生甚至出现“零口语”现象。

2、部分学生口语交际内心焦虑紧张,缺乏自信

在初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只注重英语语法、阅读和词汇的教授,忽视口语训练,造成部分学生出现语音语调不准,听说能力差,在口语交际中表现为内心焦虑紧张,并伴随有自卑心理,英语口语越差的学生越不喜欢开口说英语,害怕说错,怕被人笑话,结果导致自信心受挫,口语能力难以提高。

3、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口语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长期以来,中职英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口语课也不例外。教师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无法给学生的操练和实践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了口语学习的消极接受者,能力未能得到更大地启发和培养。此外,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局限了口语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本身,很少引导学生去拓展延伸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结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4、学生沟通、交际能力欠缺,职场应用关键能力训练难度大

在近几年的毕业生(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单位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读能力,但在口头交际、翻译及沟通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口语教师讲授时强调学生对句型、词汇的背诵,堂内听说练习较少,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举一反三、即时输出的交际能力;二是口语课程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习惯事先写对话、背台词,因而考试结果不理想,口语对话缺乏现场感,对话生硬、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能力。

三、研究意义

任务型教学法因强调参与性、实践性与合作性,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在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中,任务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1、课题组成员通过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学习、研究,不仅能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能丰富教学经验,获得一手资料,为探寻合适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出谋划策;

2、通过任务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诉求,进而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制约因素和症结所在,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学方法,保障综合型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任务型教学法中设置的“学以致用”、“团结协作”等教学目标与中职学校务实求真、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办学理念十分契合。如果证明此教学方法可行,则可以推广应用到学校许多专业教学上,对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成果与分析

1、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了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1)教材分析到位,备课充分

在实验中,我们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备课流程。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过程,模拟创新,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堂内―堂外―堂内”的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层次、多样性的练习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理解分析、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形成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阶段性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97.7%的同学都能接受任务教学法,60.5%的学生能热情投入,积极地执行任务;69.8%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参与度高;就学习效果而言,79.1% 的同学任务学习效果明显。由此可见,任务型口语教学组织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认为任务教学形式在很多方面促进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验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结果分析、实验教师本人课后对比总结评价以及阶段性考核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的对比评估意见三大模块结果后,课题组一致认为,实施任务教学的实验班比较普通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表现尤为突出:

(1)理解任务及信息处理能力强

实验班从入学开始即进行任务教学传授,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渗透任务实施的技巧和能力,在经历了三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对任务的把握比较准确。在面对任务时相比普通班学生,显得更加沉稳,解读任务的能力比较强,能做到有条不紊。在信息处理方面,实验班学生表现为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效信息,对各类信息具有一定的甄选能力;相对而言,普通班学生在几次阶段性考试中,由于平时习惯于背诵句型,重现课堂讲授内容很擅长,但遇到陌生任务或不熟悉任务时,表现为任务理解不透,对话设计内容跑题、偏题现象比较多。

(2)任务实施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实验班学生在接到任务后,能明确分工、做出详细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能体现团队协作、形成统一的相对合理的决策意见,任务单填写的效率和规范性也大有提高。在问卷调查中,51.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务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8.8%的学生也表示在组织、设计和主持活动中的能力有所提高。

(3)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

实验结果证明,三个学期的实验周期中,前两个学期的铺垫式教学和练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了小组协作的意识,并使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形成了一种分工合作的习惯,因而在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互相理解、包容、信任、欣赏,形成了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团队协作和责任感方面的能力在相同任务下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表现较为强烈。普通班由于平时以个体记忆、背诵为主,在面临团队协作处理问题时,经常因为组内意见分歧而无法做出决策和形成有效结论的想象较为突出。

(4)沟通、协调及应对口语交际的灵活变通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班由于注重团队协作,因而在小组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表现更加积极、热情、主动,在沟通中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更为灵活,变通能力较强。尤其在第三学期的职场口语学习中,实验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场场景的创设、对话编排及课件制作等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4% 的学生认为在任务教学中自我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5)学生自我认同感、成功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

实验结束后,50%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在任务活动中都承担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65.1%的同学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感到满意。在对其他组任务成果的反馈调查中,44.2%的同学愿意吸取经验,争取超越其它组;23.3%的同学感到压力,但仍认为要全力以赴;20.9%的同学觉得受到鼓舞,跃跃欲试,想一决高下。在完成任务后,60.5%的同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也更明确;25.6%的同学后悔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努力端正学习态度。由此可见,任务教学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信心和明确学习目标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6)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技能大赛成果显著

中职学校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培训工作中做得非常到位,成绩在广东省属、广东省赛中一直名列前茅。本课题开设的初衷也是基于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三大核心模块(Task,Listening,Q & A)的要求而立项的,旨在研究有效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中的输入输出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口语解决具体职场问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学生在接受任务教学训练后,在技能大赛的职场应用环节表现非常突出。在2014年3月的广东省省属学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中,实验班两名小将(二年级)张海贝、余雨瑶同学,作为二年级三个班中唯一一对入选选手,在TASK(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环节表现非常镇定。她们两个比未接受过这一课题训练的师姐(三年级)和外校选手相比在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和结果陈述上更具条理性,最终他她们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省属英语技能比赛二等奖。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取得如此好成绩,这正是我们这一课题的成果和价值的最好体现,也给课题组成员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3、提升了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

(1)教研组科研氛围浓厚,成绩突出

通过两年的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2014年3月举行的广东省英语教师说课比赛中,我校教师参赛荣获广东省二等奖;2014年5月,在学校教师说课比赛中,英语老师荣获二等奖。英语教师的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教科研成果质量高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形成了一套完善丰满的教案设计,还总结了教学心得1份、调查报告1份,教学论文4篇,教材2本,科研成果显现。

4、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并实现了横向推广与延伸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个英语教研组科研氛围浓厚,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日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实训教程》2本教材、《日常英语口语》教案集、优秀教学教改论文等,在英语组进行了推广,目前已成功在外贸口语、英语函电、商务写作等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试点和推广,受到学生的广泛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1、任务型教学在口语教学中优势明显,内容形式上新颖,特点突出,于师生都是“双赢”,是一种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口语教学。

2、任务型能多方面展现学生特长、开发潜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任务型教学法不仅在英语口语课程中发挥较好作用,也能在剑桥商务英语、英语函电、商务写作等课程中有很好地使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4、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口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开设的英语课堂,还可以渗透到英语课堂外进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尽可能的口语交际训练外,还应积极创设和利用好学生课外的真实语言环境,安排具体可行的任务,让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社交活动,从而实现课内外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口语教学的目标。

5、尽管任务型教学法在很多课程上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课程教学都适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教材特点理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为了“任务”而“任务”,教学研究要尽量避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纽南(David Nunan),黄爱凤.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丽生等.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王丽霞.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6(4).

[7]袁利平,袁立擎.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6(10).

[8]郑红苹.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课程・教材・教法[J].2006,26(1).

[9]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10]乐燕飞.任务型教学的理解与运作[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8).

[11]Candlin,C.N.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A]in..C.N.Candlin & amp;D.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 [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

[12]Long,M.H.“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In K.HyItenstam and M.Pienemann(Eds.).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5.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反思性教学 日记 专业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及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传统的封闭式教师培训已经逐渐被创新、开放式师资教育所替代。最近使用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强调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和评估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引发这些行为的认知内涵,从而使教学实践与教育理念不断达到和谐、统一。然而,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非常直观和明显的。

借助于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外语教师能够真正意识到理论知识在促进自己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主动结合教学实践,努力提高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素养,不断发现工作的乐趣,从而真正有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反之,教师将每天重复常规教学工作,因过于熟悉教材和教法而对教学工作失去新鲜感和创造力,削弱了外语教师的动机、责任、专业地位,以及个人专业意识。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理论进行反思,而反思就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中心内容,Wallace(1998)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描述为一个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之间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图1):

图1表明,结合自身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而教师发展又是教学研究与反思的必然结果。Richards & Lockhart(2000)认为,语言教师的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反映出他们对语言及对语言教学的认识,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事情加以注意,通过教学日记、问卷调查、座谈、录音或录像、听课等研究方式,研究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加深对外语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反思性教学日记

1.反思性教学日记的定义

Bailey所下的定义是目前公认的较权威的论述。她认为“日记研究是指对语言学习或教学经历所做的第一手记述,在个人日志中做定期、坦诚的详实记录,然后分析行为再发生的模式(recurring patterns)或突出事件(salient events)”(Richards & Nunan,2000:215)。Richards & Lockhart则认为教学日记指教师或学生对所教或所学内容的感受的记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对课堂或学校所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对于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对教学或学校活动的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由此看来,教学日记可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师生以此为基础,分析日记以发现突出问题是关键,是理论上的升华,也是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根据。教学日记还应该包括第三个层次的工作,即根据分析的结果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再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和完善,如此循环往复,以便增强教师的理论和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2.反思性教学日记的形式

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当然,对于我国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普遍存在教学工作量大的问题,很难抽出时间来写教学日记。这里介绍一种进行教学反思的简单做法:填写教学反思表格,即制定一份简单的表格,主要把日期、教学班级、使用的教材、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填进去即可。如下所示:

02

根据Richards & Lockhart的观点,教学日记也包含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受的记录,学生可以写学习日记。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或向家长口头叙述,由家长代为记载等。

3.反思性教学日记的记录内容

教师在一天工作或一堂课后,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基础。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或在一节课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三、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反思性教学日记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应用情况,笔者特别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给广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发出24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个人简历(1―5题);②从事日记研究情况(6―10题);③对反思性教学日记的理念(11―20题)。

1.被试情况

参加这次问卷调查的被试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笔者在广西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广西的一所重点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中发放问卷,并请这些教师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抽取20位大学英语教师,老、中、青皆有,男、女教师均在所选之列。这些教师都是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从问卷结果发现,有6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0―5年,5位工作了6―10年,9位工作了10年以上;16人毕业于师范院校,4人毕业于非师范院校;8人拥有硕士学历,12人是本科学历。

2.统计结果

经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关于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每次课后都写的人占10%,教学效果很差时写日记的人占10%,有高达45%的人“偶尔写”,而有40%的人“从不写”;33%的人下课后立即写日记,67%的人选择在其它时间写;有42%的人每学期只写一次,33%的人每月写一次;高达83%的人在教学日记中记录的内容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有25%的人记录的是对于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所有的人都是以自己独自完成的方式来写反思性教学日记的。

(2)关于写反思性教学日记的理念,高达75%的人对反思性教学日记一般了解;75%的人认为反思性教学日记对于促进教学是有必要的;75%的人认为要不定期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所有人都认为反思性教学日记主要记录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25%的人认为还要记录对教学有影响的课堂以外的事情,20%的人认为还要记录教学中的重要情节和将来的教学计划;高达60%的人认为反思性教学日记应该由教师独自完成,40%的人认为应该由师生合作完成,25%的人认为应该由教师合作完成,没有人认为应该由学生独自完成;35%的人认为应该每周专门抽出时间写反思性教学日记,30%的人认为应该每学期专门抽出时间写,而25%的人认为应该课后立即写;60%的人认为写反思性教学日记的目的是为日后进行教学反思留下教学过程和思考的材料,60%的人认为写日记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60%的人认为可作为设计新的教学方案的根据;70%的人认为反思性教学日记的主要反思对象是学生的课堂表现,65%的人认为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55%的人认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90%的人认为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0%的人认为有助于教学论文写作;65%的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写教学日记,20%的人认为不必写,15%的人不知道是否应该写;15%的人认为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最大的困难是难以坚持,15%的人认为是时间有限。

3.讨论和建议

(1)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有10%的教师在教学效果很差时写日记,这说明教师们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十分关注,这正是积极的和应取的态度。高达90%的人认为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75%的人认为反思性教学日记对于促进教学是有必要的,65%的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写教学日记,但是竟然有40%的人从不写反思性教学日记,看来教师意识到了应该写日记,但是难以付诸行动,意识和行动之间尚存在矛盾;关于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最大的困难,认为难以坚持的占15%,时间有限的占15%。看来教师得合理安排写日记的时间并要想方设法坚持写下去。

(2)领导层可以建立相应制度或机制,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写反思性教学日记。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日记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并且以教研室为单位,让教师们在各自写教学日记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教研室主任做好记录。

(3)很多教师对“反思”的理解还只是一般意义即心理学意义上的“反复思考,反观,审视”。根据“反思性教学”等理论,“反思”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反复思考”上,它还涉及实际行动,因而也更具备可操作性,更系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的意义也更大。

四、结语

从教师教育(由开始的teacher training,teacher education到teacher development及teacher preparation)这一术语的演变(刘润清,2000)可知,师资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强调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理念(Williams & Burden,2000)。而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等理论又将教师视为“反思性从业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和“研究型教师(teacher researcher)”。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终身学习,而且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而写反思性教学日记无疑是众多方法中较为可行的一种。虽然教学任务、心理和经济压力、个人进修等使许多教师目前无法进行日记研究,而且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写反思性教学日记自身也存在诸如费时、枯燥和缺乏客观性等缺点,且从对一般大学英语教师的调查结果看,反思性教学日记并未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但另一方面,反思性教学日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只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坚持长期写教学日记并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与其他教师互相听课并写日记,形成自己――其他教师――学生的“三角论证(triangulation)”态势,并反复研读、实践,结合其它一些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访谈、个案研究、观察、录音和录像等,就一定能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提高,最终实现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Breen Michael P & Littlejohn Andrew(eds).Classroom Decision-Mak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ion Press,2002.

[2]Brown Gillia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Freeman Donald & Richards Jack C(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ion Press,2002.

[4]Kramsch 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McDonough Joetal.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Nida E A & Ward Jan de.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M].Nashville:Thones Nelson Publishers,1986.

[7]Richards Jack C & Lockhart Charles.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2000.

[8]Richards Jack C & Nunan David(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Wallace Michael 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2000.

[10]Williams Marion & Burden Robert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

抛锚式教学是深受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型。这种教学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抛锚式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帮助学生独立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问题意识作用显著。在抛锚式教学理论的启发下,笔者提出了抛锚式作文教学这一课题,试图通过对抛锚式作文教学问题的探讨帮助教师革除当前作文教学中的某些弊端,促进作文教学的创新。现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说明如下:

一、特色教学概述

所谓抛锚式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锚”(提出一个问题情境或一个个案),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从而获得个人体验,然后以此为作文平台,指导学生完成自己的作文。它在本质上强调作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仿”出来或凭想当然地“想”出来的。

二、特色教学的形成

2002年,笔者在山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研读了大量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书籍。提出了抛锚式作文教学这一课题,经过导师组的严格选题论证,顺利通过了开题论证。2002年至2004年我一边研读相关书籍,一边进行抛锚式作文教学的探索实验。经过三年的实验,开发出大量的课例,形成了自己的抛锚式作文教学的特色和理论建构。经过五次大的修改,终于完成了二万五千字的硕士论文《论抛锚式作文教学》。2004年底,该论文顺利通过外省专家的评审,我也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现场答辩,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5年5月该论文获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比赛二等奖;2005年6月,该论文的节选部分在《天桥教育科研》发表;2005年8月该论文获济南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特色教学的实践

在抛锚式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开发出了大量课例。《海因茨盗药》《符号作文》《智能蚊子》等,得到区教研室杨老师的肯定。《神奇的祖国语言》作为区第四届骨干教师的展示课之一,受到区进修学校吴老师的好评。《摔蛋比赛》《执杆入城》等,也都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1.教学模式

抛锚式作文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有四步:抛锚选题,组织实践,写作成文,交流研讨。

(1)抛锚选题,确定任务。

“锚”的设计是抛锚式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具有确立实践目标和作文内容的作用。“锚”的设计也可以叫论题的设计,设计的原则应以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实践为依据。设计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探究课题型,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让学生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对课题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如:影视评论、时事报导、生活感悟、环保话题等。⑵体验考察型,即:引导学生从事的某种活动的体验。如:参观、考察、访问等。⑶实践参与型,即:引导学生参加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成为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如当一天交警、干一天农活、做一会会计等。⑷应用设计型,即: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以生产者和创造者的身份进行自我产品的设计。如: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系统设计、活动设计等。⑸课堂讨论型,即:教师通过一个故事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如:讲完著名教育家柯尔伯格的“海因茨盗药”的故事后,让学生讨论海因茨该不该盗药。

以上几种抛锚式作文的任务类型,往往需要众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完成。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给学生合作留下了空间。学生可根据任务情况预先选好合作伙伴,大家共同制定活动计划,以更好的完成作文素材的准备过程。

(2)组织实践,积累素材。

选题确定后,就该组织学生的实践了。这一过程既是学生解决问题、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系统的过程。组织实践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实践活动有时是较复杂的,头绪也较多,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自己活动的步骤,以免遇到问题时措手不及,影响活动效率。活动步骤最好以方案或计划的形式书面呈现出来。这本身也是一种应用作文的训练。方案的内容大体可以包括: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对于较简单的活动,也可不写计划或方案,但学生头脑中一定要有活动的程序框架。第二要突出学生学习体验的主体性。抛锚式作文教学是通过问题解决,获得作文素材的体验而完成作文,其侧重点在体验上。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关注他们在实践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多合作、多交流、教师要注意多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需要,把握他们的思路,尤其要注重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第三、可以个别或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抛锚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是以解决问题为教学平台的。问题的解决可以是凭学生个人能力,但更多情况下,学生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这时,需要组织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问题解决活动。问题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各展所长,分工合作,集体研讨,优势互补。同时,要做好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积累作文素材。

(3)指导写作,呈现成果

问题解决结束后,就该撰写作文了。有时,直接撰写研究报告,就可作为作文的形式。但抛锚式作文毕竟不是搞科研,研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抛锚式作文是让学生在体验了问题解决之后来写作文。这时学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而且不少体验已经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作文立意、组材、选择表达方法。同普通作文的根据题目来审题、立意、选材不同,抛锚式作文是根据学生实践体验来立意、组材。写作成文这一环节的重点之一是表达方法的选择。表达方法的选择要指导学生多动脑筋,不一定只是研究报告或记叙性文体的方式。也可以是说明性文体,如:“XX的制作”“对XX的设计”等;或议论性文体,如:影视评论、时事评论等。即使是记叙性文体,也有多种方式,如采访完人物后,可写采访记,也可写某人的故事(记事),或某故事中的人(写人)。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新型文体的尝试,如相声,现场直播,剧本等。

(4)交流研讨,评价结果

交流研讨是抛锚式作文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有两点特别重要:首先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文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自讲、自悟,然后交流的方法。学生自评、自改,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有助于学生调动内在动机,进行自觉的反思。并有可能促进学生认真总结自己在研究和作文中的行为,思考下一次的行动计划。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生互评、互改,则会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一来阅读别人的习作更易发现问题和长处;二来对照别人习作中的优缺点更能确定自己作文的努力方向。其次要重视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的作文是学生作文习惯的体现。教师要重视其中所表现出的良好习惯。如观察习惯,体验习惯,思维习惯以及作文能抒写真情实感等。

2.教学策略

(1)目标指引策略

抛锚式作文教学非常重视“锚”的设计。这个“锚”可以是一个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其他任务情境。学生按照“锚”的指引参与活动、完成任务,从而获得作文的体验。我们说,学生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成功。“锚”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2)开放策略

抛锚式作文教学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在空间上,作文选材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时间上,则涉及历史、现在和将来的人、事、物、景,既包括现实世界的世态万象,也涉及精神世界的思、惑、喜、悲。总之,学生所能想到的所有领域都可以成为作文内容。作文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如:指导学生讨论完《执竿入城》(注:一则古代笑话)后,进行作文创作,可以写剧本,可以写相声,可以写表扬稿,可以写分析报告,也可以写普通的记叙文,议论文。可以竹竿角度为写作视角写(竹竿为第一人称),也可从城门角度写……这种多角度的作文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亲历策略

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相比,抛锚式作文教学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亲历性。传统的作文教学模都没有摆脱一种思维模式——字、词、句教学和训练,语言教学和训练,主题思想教学和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是用记忆和模仿来代替学生的观察和创造。学生由于缺少观察思考,很难有自己的见解,更难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产生上述弊端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我们的经验、以前人的经验代替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抛锚式作文教学则特别强调成文过程的亲历。学生动手写作文之前,先在问题解决的经历中亲身参与作文材料的生成过程。学生是一边操作,一边获得作文材料的。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并亲身体验到了独立完成一件工作后的乐趣和成就感,领悟到了“事非经过不知其难”的真谛。亲历策略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4)合作策略

抛锚式作文教学,是在问题或任务引导下的教学,学生先明确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个体孤立的行动过程,是学生个体通过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的。这种合作既包括小组内同学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家长,甚至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如调查环境状况可能需要与环保方面的人员进行合作,了解当地环境及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等。学生们在共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习得和练习合作的技能,如小组谈话、交往技能、角色分工等。在师生合作中,可产生积极的面对面的互动,这时,教师担负着“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等多项角色。通过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周围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个人责任感及自我管理意识都有很大帮助。成文过程的合作性还表现在作文资料的共享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各自获得了不同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在交流时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作文材料,每个人都可以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平台构思自己的作文。

3.教学体会

抛锚式作文教学通过“锚”的精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了素材,学会了合作。最终完成了习作。它的许多地方,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等正好切合当前新课标的理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进行大力的探索。同时,它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所要抛的“锚”,让这个“锚”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有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还必须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个开放的课堂,很可能会出现教师知识储备上的盲点,如何应对这些课堂中随机出现的对自己知识盲点的挑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

四、特色教学自我评价

抛锚式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的教学,比较适用于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同时,对于教材中,一些基于实践性的习作教学,如:采访,辩论等,也适用。关键是教师如何找准切入点,以及如何将作文指导与学生问题解决过程有机统一起来。

抛锚式作文教学,历经三年的实验,建立了一套初步的理论体系,取得了一些初级的经验,在此感谢我的学生和关心我的教师与领导。同时,这一教学模式也还有不少不足,如:它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习作教学。对此,我会在实践中努力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让它的应用范围更广。

课例及评析:

《神奇的符号组合》教学实录与自我评析

指导思想:

1.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定写作角度,自主拟题,自组材料,实现自主学习;

3. 在学生自由表达中,使学生真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目标:

1. 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想像,并能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在习作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不同图形展开想像,并能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画有“△?〓??”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抛锚选题,确定任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对双胞胎,他们是“△?〓??”(出席小黑板)

他们三对兄弟可是非常厉害的,能通过变化组成好多的图案呢。你看:

(教师通过图形变化,画出几个图形。如:人脸、自行车、雨伞)

师:

你从这中间悟出了什么?要求从不同角度思考。

生1:原来这些符号都是会变化的,这样我就可以画出各种不同图案了。

生2:老师,可以用他们组成汉字吗?(师:当然可以)

……

[点评:通过画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了本次作文的主题和学生活动的任务,为学生下一步的合作指明了目标。]

二、组织实践,积累素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发现,并各自作画。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根据学生的绘画,教师适时指导,请几个有代表性的,有创意的到讲台前,用投影打出学生作品。

生1:我们小组创作了人脸、小鸡、眼镜、小车、小人等,大家可以看一下图(见图1):

这个人脸我们是用圆圈分别做他的头和嘴,用横线做眉毛,三角则做了他的两只眼睛。

这个小人,我们用三角当他的腿,用横线做他的胳膊,用圆圈做他的身子和头。

这辆小车是用圆圈当轮子,横线当车盘,两个三角做车上的货物。

(学生鼓掌)

生2:(出示图2)我们小组创作了花、鱼、蝴蝶结、松树等。

这朵花中,用圆圈做花瓣,用三角做叶子,两条横线做了花枝……

[点评:通过讨论与绘画,激发了学生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发散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同时积累了多重表征的作文素材并习得了合作与创新技能。]

三、指导写作,呈现成果。

1、 明确要求。(大屏幕出示)

主要注意三点:一是围绕一个意思,运用获得的材料写;二是形式不拘,记事、写人、表扬信、调查报告、小说、相声、童话、议论文••••••都可以。三是写作要尽可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 指导写作。师:通过大家的交流,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根据写作要求,你打算怎样写这篇作文?

生1:我觉得应该是写想像作文。

生2:我可以用我创造的几幅图编一个故事。

……

师:为了让大家开拓思路,今天我们进行叙述者的指导,(板书:叙述者)看一下下面的幻灯片,告诉老师,谁是叙述者。

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进行选择叙述者的指导:

幻灯片1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苏洪波,我现在正在锦缠街小学教室。再过十分钟,符号家族绘画大赛就要开幕了……

叙述者——

生:记者

幻灯片2:Hello!大家好!我是符号王国三角形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今天,我要去参加国王竞选,说起我们三角形家族,那可是源远流长啊!…

叙述者——

生:三角形

幻灯片3:“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张无人知道的课桌……”大家好,我是一张课桌,住在锦缠街小学教室,今天教室里人山人海,听说国王绘 画比赛要在这里召开。我可要大饱眼福了……

叙述者:(课桌)

幻灯片4:说起作文课,我上了不止一节了,不过今天这节作文课,可有点特殊,苏老师事先出示了几个图形,又让我们用它们作画…………

叙述者——

生:同学

师:你觉得还可以用谁当叙述者呢?

生1:可以是教室里的电灯、课桌,也可以是老师自己。

生2:可以是一只在这里经过的小蚂蚁

生3:可以是一个符号,如:横线

……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克总结为现实的人物和想像中的人物、事物。(板书)(出示幻灯片)

幻灯片5:现实人物:家长、教师、同学

想像中人物:记者、符号王国家族成员、符号王国国王、公主……

想像中的事物:小草(植物)、电灯(物品)、铅笔、图书、小鸟、小蚂蚁、课桌……

学生各自作文)

[点评:通过指导学生明确了写作要求。大家的交流产生智慧碰撞,对写作的认识有所加深,学生自己的作文素材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有了选材余地。写作思路的打开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写作片断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使学生明确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

四、交流研讨,评价结果。

教师小结本次作文的一般情况,肯定优点。

师:这次作文,大家写的内容都比较充实、文笔也很优美。写作手法新颖、尤其是对课堂交流中的材料都能恰当的运用。我们看一下金白雪同学的一个片断:

神奇的符号

观众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金白雪,我现在正在锦缠街小学教室。再过十分钟,符号家族绘画大赛就要开幕了……

锦缠街小学的操场里响起了鼓号声,鼓号声过后,国王大摇大摆地走上操场,清了清嗓子说:“我老了,不能再为符号家族争光了,下面,我要选一位或一组符号做国王候选人,今天你们可以尽情的表演”

首先,逗号上场了,下面响起热烈的掌声,逗号说:“我们能为句子加上符号,让文章意思更清楚。”……

这时,一群帅气的符号走上台,观众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他们是谁呢?原来是圆圈兄弟,三角姐妹,横线兄妹,他们要表演什么呢?原来他们是组合表演,几个人把队形一变,一只钟表就出现在大家眼前:大圆圈当钟表的外壳,小圆圈是钟表的钟心,横线则当了时针和分针,三角则是表针的头。如图:

几何图形中的大三角说话了:“我们不仅能组合钟表,还可以组合小鸡,大圆圈当小鸡的头,另一个圆圈当鸡的身子,横线就当小鸡的脚,三角形就当小鸡的嘴和眼睛,你们看——”

几何图形中的横线又说了:“我们几何图形还可以拼成蝴蝶,不信你们看:圆当蝴蝶的蝴蝶的身子,小圆当身上的花纹,三角当蝴蝶的一对翅膀,横线当蝴蝶的一对触角。看!”

你对金白雪同学的这一片段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她采用记者身份叙述,手法很新颖。

生2:她用了拟人手法,读起来很有趣。

……

2、指导学生自评、互评作文

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作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总结我们本次作文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出示要求)

a) 小组合作是否成功。

b) 自己的观察是否细致。

c) 作文是否很好的利用了课堂上大家交流的成果等。

d) 其他经验或不足之处。

学生交流

生:我们小组在合作方面非常成功,王禹茗同学说了许多图案,孙媛媛都画了出来,我和赖倩玉负责记录其他同学在前面讲的内容,然后大家一块看,写作文时,我记录的内容,有不少都用上了。

……

[点评:通过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确作文中表现出的良好的作文习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自觉的内省和反思,并能促进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板书:

叙述者:

现实人物:家长、教师、同学……

想像中人物:记者、符号王国家族成员、符号王国国王、公主……

想像中的事物:小草(植物)、电灯(物品)、铅笔、图书……

总评:本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学生主体性:从学生认知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活动中积累材料,学写作文,最后水到渠成,变“要我写作文”为“我要写作文”。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点拨激趣。学生在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快乐作文。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措施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在的学习;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有的仍然沿用本科教材。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本科教材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因为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前者着重培养综合性人才,使用教材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职教学都有所区别。如:普通高校所选用的口语教材,内容多侧重于生活环境中的基本口语交际,对某些职业的特定用语,如办公室外语、酒店外语、旅游外语涉及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而这些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恰恰是很重要的。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在教师方面,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轻、职称低、任务重等问题。结果,大多数学生由于入学水平和教学时数所限,毕业后不仅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连与其业务有关的最简单的应用文也看不懂,交际能力更谈不上。这实际上是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悖的。

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和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它是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挖掘、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适应、协调、统一的新型教育。它包括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创造素质教育、理财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及劳动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否以良好的心态、高尚的品德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英语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英语运用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以及进行国际文化、科技交际的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实际,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是广大英语教师正积极探讨的共同课题,也是英语教师必须清醒认识的大事。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高职外语教学首先要服从于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的总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外语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阅读、翻译本职业技术有关的外文材料,能进行外语听、说、读、写、译等一般的交际活动,能以外语为工具处理职业技术有关的外文材料及职业技术业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故其语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与大学本科有所不同,其特点如下。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应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大方向,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

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要加强“实用阅读”的训练与培养,加强对实用应用文献的阅读和模拟套写训练,使“学”与“用”更紧密地结合,具体体现“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方向和目标。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联系课文,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专利,英语教师也有重大的责任。马克思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奋斗的动力就越大。”一个思想素质低下的学生不可能有宏伟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他只会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患得患失,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绝对意识不到自身肩负的民族重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1]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根据现有的课文材料“就地取材”,适当补充,充分发挥,进行人格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让枯燥的语言变成有情感的文字,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英语教学有新意、有创意、有激情,使素质教育得到落实,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使学生从中知道如何做人。如给学生上第一堂英语课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hy do we have to study English?(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向他们讲述英语之所以运用广泛,影响深远,主要是因为早期英国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侵略,进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了,才谈得上对世界有影响。学英语就是为了更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争取主动,把我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利用每一个可能与祖国有关的例句和文章进行点拨,强化他们的爱国意识,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也可每隔几节课,准备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反映民情风俗、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民间传说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介绍名胜古迹,可以让他们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和伟大,使他们的爱国主义豪情油然而生,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听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由应惠兰主编的《新编大学生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A Good Heart to Lean on”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walk on the street ane see a disabled person?

If your father were a disabled person,what would be your attitude to him?

学生讨论完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在简单地讲解和分析难句后提问:

Why did the son change his attitude to his disablded father?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his father?

学生们通过几分钟的讨论后,你一言我一语地总结:父亲虽有残疾,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和执著,对孩子及街上的人们对他的鄙视表现出宽容和忍耐,不嫉妒别人,总把别人想得善良和朴实,等等。文章塑造了一个身有严重缺陷但有着健全人格和善良心态的感人形象,从中可以看到人生的真谛,真、善、美的光辉。学生们动了真情,既激发了兴趣,同时又学会了对人生的领悟与思考,使英语不单单是枯燥的语言学习,而是生动、充满人性的人生课堂。在讲解有关拼搏、进取、奋斗等先进人物的内容时,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培养坚强意志,塑造健康人格,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履行道德义务。在讲解有关污染、交通等内容时,就可以对他们加强环境意识教育,确立他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观,让他们意识到我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加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讲解有关经济、股票等内容时,就可以对他们进行理财素质教育,摆正精神与物质的正确关系。同时,还应通过学生对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生态、能源、法制、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今热点问题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通过集体参与,共同协作、分工负责的英语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类似的方法,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深化、强化学生们的素质。用“文”来引导“理”,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领会语言所运载的人文情思。[2]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受益无穷。

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行结构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重教而不重学,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为社会所淘汰。

素质教育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新的模式下,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到户外进行,学生以演讲、报告、交谈、谈判、游戏、表演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训练,运用英语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取并运用英语知识,又充分展示个人才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英语学习中得到提高。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播放幻灯片、电影、录像,利用广播电台定时播放一些听力训练,播放一些介绍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文章,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虚拟的英语学习和训练环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训练英语的舞台,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定期进行英语比赛、辩论会、小组讨论及开办英语角,让学生自办英语黑板报,根据课文内容自编情景短剧,组织各种节日晚会,等等。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置身于声、画、乐、景、动的良好语言学习环境中,获得更高效率的学习和锻炼。英语综合素质不仅反映其掌握英语知识、英语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运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总策划者、总导演、解惑者和引路人,这样才能推进高校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教学方法,除了教师的教法,还应包括学生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法也可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觉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后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推进高校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3.改革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

改革考试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也是实施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片面追求应试技巧和过级率将会导致应试教育。如实行学分制,增加一些选修课,开设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考试内容上加大主观题,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已学的知识,应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学到了什么。在选择题、阅读题外还应加进口语、听力及作文考试的内容,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测试,避免“应试”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学生的考试成绩里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样学生才能踏实地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成绩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人育人,以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的活动,因此,在高职高专全面推行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关键。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爱教育事业,爱业敬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第二,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英美社会的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组织能力,思维敏锐、头脑清晰;第四,较强的科研能力、艺术视野开阔,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第五,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高素质的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生活的益友。

五、结语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广大的英语教师应在遵循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使高职英语教学日趋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高、能力强、业务棒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珠.大学英语教学应突出素质教育[A].

[2]田智辉.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刘凤梅.大学英语教育应变语言教学为语文教学[A].

[4]叶琳.素质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2002.

[5]叶运生.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6]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