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6: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一、学生的认同感是心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只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以便为未来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大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从成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大学阶段。
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了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时期。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大学时代正处于这一时期。
成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作为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点外,也表现除了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学习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差。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他们早熟干练而又叛逆,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心理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学教师的特征也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学生的知识丰富,知识来源广泛,他们会不时提出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讲到联觉,有学生举手问“杀人音乐”的现象怎么解释。讲到性格时,学生会问乐嘉的色彩性格说等等。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同。
影响学生对老师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学课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关系有点疏远,老师用各种办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比如电话、qq号码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有可能的话给学生一个回话,这一切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也会赢得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
五、结束语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它不但教给了学生心理学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学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仔细研究心理学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办法,赢得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笔者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0月份对华中地区5所高校的共计89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期待值高,同时失望度也较高。在课程设置方面,80.9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要,87.72%的学生认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生认为最应当学到的心理学内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情绪管理(50.89%)、学习心理(46.65%)、人际关系(46.21%)自我认知(40.40%)、爱情心理(33.59%)和网络成瘾(27.34%);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有80.47%的学生认为不应当设置试卷考试,84.6%的学生认为应当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四)组织分组对抗,引发良性竞争。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摘 要】网球趣味教学是指不仅能把身体练习和劳动、生活、游戏、游艺娱乐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能起到增强情趣、娱乐,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教学实验法,研究网球趣味教学与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关系,并分别从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旨在改善大学生焦虑,推动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中迅速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网球;趣味教学;焦虑;改善
0 前言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焦虑的探索网球趣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球趣味教学的发展,自小学、初中、大学,都相应的开展趣味网球比赛,进一步推广了网球趣味活动的文化韵味,那么它必然也具有一般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本论文的创新点就是在前人的量表、问卷的基础上运用访谈、网球趣味教学实验的方式对选修网球课的学生进行测试和测验,对比实验前后他们焦虑的变化,弥补该类研究的空缺, 同时普及网球文化以及网球趣味教学在高校体育课中的运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共169人)进行研究,其中,男生占50人,女生占119人,学院分别为:数学学院、政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六个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和访谈法,本文中期与后期采用《大学生焦虑来源》问卷对筛选出的焦虑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焦虑的缘由,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1.2.2 对比法
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实验前后焦虑的变化。
1.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数理运算、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其中,P<0.05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极其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该实验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陕西师范大学选修网球课的大二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问卷反馈。其中,随着宗氏量表的指数增高,其焦虑指数也越高。
2.1 网球“趣味教学”影响实验组焦虑程度变化的分析
纵向比较: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焦虑指数降低,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03小于0.05,呈现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八周前后焦虑指数有所降低,但幅度不明显,并且差异性检验P值为0.12大于0.01,没有显著性差异。横向比较: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焦虑指数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焦虑指数相比,实验组焦虑指数明显下降。(见表1)
2.2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心理状况反应及焦虑程度的变化
8周前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改善幅度比较大,而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四个因子改善不太明显。(见表2)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实验前后有所改善说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这种自卑感,加强人际关系的交流,达到以球会友。
2.3 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引发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有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状况、未来就业问题、经济状况、家庭问题、恋爱情况等。其中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庭问题占的比重较大。有4人认为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了焦虑的状况,具体表现为: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和谐,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处于单亲家庭等。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在恋爱问题的处理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焦虑。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并给大学生带来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相对而言受焦虑困扰的大学生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4 网球趣味教学对实验组焦虑指数的影响及分析
通过发放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筛选出焦虑人群,其中高焦虑者22人,从这2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1名作为实验对象,也就是实验组,剩余11名为非实验对象,即对照组。对其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十六节趣味网球课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网球趣味教学的确能够改善大学生焦虑的情绪,而且效果很好,与没有进行网球趣味教学课的对照组相比效果很明显,对照组的焦虑情绪无明显变化,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组焦虑指数实验前后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后比较,焦虑指数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网球趣味教学改善大学生焦虑的原因机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焦虑
实验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有明显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焦虑指数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焦虑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焦虑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并且焦虑程度有所下降。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因子有所改善,但强迫症状、焦虑、偏执这三个因子有上升的趋势。
3.1.2 网球趣味教学改善了实验组学生的焦虑
网球自身的特点、作用,受众度,在高校的开课率;趣味教学的特点;网球趣味教学教案的设计符合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
3.2 建议
研究表明,网球趣味教学是一项极具趣味性、而且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方便锻炼的体育趣味教学活动,它确实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焦虑,所以建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推广此项教学。虽然笔者已经证明网球趣味教学可以改善焦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甚少,造成相关理论狭窄,望未来的网球趣味教学可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和阳光体育运动中去,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
[2]高艳.趣味性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
[3]申小莹,刘晓瑞,董雪.西安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志,2006,14(3):10-28.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英文歌曲教学“文化意识”兴趣迁移
在刚执教英语时,我就注意用英语歌曲来调动和刺激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感受音乐是人类天性.利用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转换到英语学习上来.这就不自觉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中的“有意迁移”原理,即把孩子对歌曲的兴趣转换到学英语上来。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来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来教数字,用Sunday,la,la,la来教一周七天的名称,用欢畅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学十二个月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全班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该课的内容,原本枯燥的单词,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伸手会写。孩子在体验音乐美感的不自觉中,享受音乐,习得英语,而且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从后来的教学成果来看,利用歌曲学英语,不失为一种调动学习的好方法。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来教学有关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境界。渐渐地.学生非常喜爱上我的英语课。我也尝到了用心教学的甜头:本班学生的成绩,一直居全年级之首。
苏教译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这些歌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的平台.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听、说、读、写、唱)教学的材料。
一、用英语歌曲进行教学的作用
(一)正音。
因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须多次反复练习。其中单词重复许多遍。就没有读不准的道理。天长日久,很多词学生口熟于心,能听懂,会默写。
(二)练习朗读技巧。
歌词中含有大量的朗读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这些技巧只有在反复操练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师单独地训练这些技能,无疑学生会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歌曲的场景下,学生不但不会觉得乏味,反而会把它当作学习的必须条件。一般来说.唱英语比说英语难,说英语比读英语难.读句子比读词组难,而读词组又比读单词难。这是因为读词组比读单词多了连读和不完全爆破,读句子比读词组多了语调、停顿和重音。说英语比读英语多了自然流畅,而唱英语又比说英语多了节奏。因此,为了学好一首英文歌曲,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但因为有兴趣,就会不觉得难,效果会很好,这也就证明:读不好就唱不好。利用兴趣迁移,可以变难为易。
(三)进行单词教学。
因为歌词是由单词构成,记住歌词就等于记住了单词。即便歌曲中含有学过的词短语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复习。
(四)进行语法教学。
要想正确理解歌词含义,仅会单词是不够的,文中所含的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句型结构等语法现象都必须弄清楚。否则,就不能理解其含义。
(五)感受英语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唤醒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为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欢离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颂或表达爱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颂家乡及表达离别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达爱国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达爱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达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颂友谊的。可见。文化是相通的,只不过语言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识被唤醒而且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中的障碍,从而由兴趣自然产生动机。利用歌曲,能产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具体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为例,谈谈我平时的做法。在学生听完这首歌以后,我向他们介绍:此歌是美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同名电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题歌,由已故美国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这是一首怀旧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爱,因此,数十年久唱不衰。学生兴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录音。再次听完后。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我利用他们学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们找出生词,再布置他们查字典,预习生词,我帮他们解决个别疑难生词,再叫他们逐句翻译,有问题再讲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时间状语从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随状语,是修饰动词listen的,此句意思是“当我小的时候,我常坐在收音机旁.等候着我最喜爱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时间状语从句,意为“当它们演唱时,我也跟着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谓宾补型的简单句,意为“这让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为“这些都是快乐的时光,相去并不遥远”。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叹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们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们像久违的老朋友又现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为定语从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对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爱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个沙啦啦和喔喔还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个嘻啉嘻啉的音符还如当初那样悦耳。
待学生明白歌词的大意,我就指导他们进行读的练习。以第一句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为连读,I’d为不完全爆破,划线部分为重读.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当学生读熟练歌词以后.我再逐句教唱.这样便易如反掌。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呈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336页)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之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英语老师一个重要的课题。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79页)兴趣影响注意的分配,兴趣当然也可以转移。
三、兴趣的迁移
中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如何进行把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教学中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专业 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何谓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立场说,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理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责任。金融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未来新世纪的特点考虑,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切实加强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质的教育,加强意志、沟通、协调、管理、竞争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和创新。针对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要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培养金融人才,信息网络化对金融教学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理论的人才,在新的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追求情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复使用的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反过来又对学习和教学组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大同小异,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长期以来也是采用以期末笔试作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为了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学历培养层次,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本科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学习上,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学习态度与投入状况等。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复合式”的考核体系,将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设置了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特别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可以采取课程学习与研究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术学位的硕士需要以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为最终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硕士和专业硕士可以不必写作学术论文,而以案例分析、设计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不同权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成绩。
在博士研究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以研究和创新能力考查为主,课程学习为辅,即使是对课程学习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进行个性化考核,重点考查其学习态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思路是否正确,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权重应该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创新或突破。
三、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占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注重在金融专业教学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很强,专业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专业课程并不是没有素质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师深入到专业知识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丰富的素质教育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加以引导,就能进行能力培养,提高知识传授质量。此外,可以在金融专业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白科学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加深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货币的产生、发展、定义,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万能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实物、金属、纸质、电子货币的演变。不管是何种形态的货币,它的基本职能都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东西像健康、爱情、亲情,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也有学生认为没有钱,爱情、健康就没有经济的保障。争论的结果是:我们要建立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学会挣钱,学会花钱,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 巍 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2]葛开明:建立面向市场的金融专业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7,(04)
关键词:幸福教育;大学生;措施
当代哈佛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幸福应该成为人生的至高财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群体,其幸福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青年价值观的主流,对于国家的文明进步,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幸福心理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幸福观,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幸福人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理解
(一)幸福
依据心理学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个体总体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愉悦的感觉包括个体生理健康、伦理道德平衡与心灵欢快的平衡感,同时也包括个体生理物质需要与文化精神需要满足后所产生的和谐感。幸福给个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体、心理以及伦理得到满足的和谐状态。具体来说,生理层面的幸福是个体生理欲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所产生的愉悦感受;心理层面的幸福是个体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的精神状态;伦理道德层面的幸福则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其他价值判断的认可。
(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将幸福感定义为心理体验,它往往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生活状态以及外在的客观条件所作的判断,同时也包括对生活的主观意义以及满意程度的价值判断。现代幸福感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两种研究范式。主观幸福感从快乐论发展而来,以Diener为代表;心理幸福感则源于实现论,Ryan和Deci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阵地,认为幸福是快乐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认知评价是个体针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而给出的整体评价,情感体验指个体对生活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个体来说,客观的生活事件只有被感知,才能被区分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才是有意义的[2]。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当今压力倍增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幸福心理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大学对其进行幸福心理的教育,能增进大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学会获得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泰勒博士对于“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给出了答案:个体能否在生活中获得幸福不在于金钱和地位,而在于个体的对事物的视角和理解、心态和选择,我国道家思想也明确指出,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生活中换一个视角,以积极战胜消极,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二)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即人生意义,是衡量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对自己具有意义和作用,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否对社会具有意义和作用,体现了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个体除了了生理性需要,同时还有精神性需要,个体的一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创造价值,发挥个人潜力,超越自我,实现幸福人生。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懂的知足常乐,在生活中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在提高幸福感中创造人生价值,成长成才。
(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幸福心理教育对于促进个体内心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在于人的和谐,促进个体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重要责任。幸福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让个体幸福感少受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制约。引导大学生在关注个体兴趣和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体会生命所带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而实现社会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措施
(一)开设幸福课程
开设幸福心理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获取幸福能力最直接的措施。近年来,幸福教育课程在各大学迅速开展起来,在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我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幸福感课程的开设。在大学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依托当代科学心理学,从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视角,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幸福心理各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幸福的含义,了解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规划好未来职业。幸福心理课重视理论指导和社会实践结合,采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验证有效的获得幸福感的措施,提高学生幸福体验[3]。
(二)树立正确幸福观
树立正确幸福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所谓幸福观,是指个体对“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所持的观念和看法,它直接影响着主观幸福感水平。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对爱情、事业和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多数大学生对所持幸福观积极,少数大学生的幸福观呈现出注重物质、享乐、自我满足等消极的倾向。因此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幸福观教育,深化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让大学生所持的幸福观既能实现自我价值,也能实现社会价值。
(三)塑造幸福人格
塑造幸福人格,是Υ笱生进行幸福心理教育最持久有效的措施。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形成主要受后天生活经验的影响。其中幸福人格有三种特质:其一为乐观型解释风格,持这种解释风格的人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外部原因引起,且只限于此时此地。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为幸福提供稳定的动力;其二为主观幸福感,又称为幸福满意度,它是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人格特质。是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我生活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而非取决于个体的客观生活质量;其三为自我决定性,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以及幸福感作用巨大。在大学开展幸福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重视幸福满意度以及自我决定的人格特质养成,切实增强幸福心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霞.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新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新生力量,在我国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新教师步入工作岗位,他们的专业发展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应受到充分的重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20__年7月,我毕业来到__大学担任教师工作,至今已有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实习期中,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初步了解到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并且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以下我就实习期间的工作做简要的总结。
首先,教学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教师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责任重大的。肩负着这个重大的任务,暑假期间,我认真地研读了下学期所要讲授课程的相关资料,并且认真备课。开学前一周,学校组织新入职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一些很有用的教案设计以及讲课方面的技巧。开学后,终于到了实战时期,我发现教学工作还是充满挑战的。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发现自己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最开始时,我讲课进度较快,在学生反映之后,我即时进行反思并调整了教学设计。
同时,我也慢慢了解到该如何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另外,我利用闲暇时间旁听了学院几名很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发现了之前自己没注意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上课讲话速度太快,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等。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战,我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次,班主任方面。现在我担任大一的__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工作也是充满挑战性的。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度。与学生关系过近,则可能会丧失威严感,以后学生未必会乖乖听话。与学生关系太远,学生不喜爱班主任,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可能不太愿意与班主任沟通。在开第一次班会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放低了姿态,力图拉近与学生关系。后来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慢慢地力图努力把握
最后,科研方面。这几个月中,我还不放松科研,研读了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高水平论文,努力做到实时掌握科研发展动态。同时,在每周三的例会中,学院都会请一位老师讲自己申请课题的经验,我从中吸取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对没有课题申请经验的我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总的来说,在这三个月的实习期中,我既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在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过程当中不断地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力图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新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二三个月的试用期一转眼就过去了,经过这三个月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 下面,我将从思想、工作、学习三个方面来对我试用期的工作进行自我鉴定。
思想方面,身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参加工作的这三个月以来,本人坚持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定期学习党的各种文献,将自身修养与党性提高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政策水平。本人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认真有效地完成学校及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表现出较好的组织纪律性。在与同事交往中,我以谦虚好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帮助和认可。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注意方式方法,耐心细心地进行家校联系工作。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也有我的缺点,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会过多的追求工作效率,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工作细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去客服这些不足,更好的为工作服务。
工作方面,我本着“服务他人,锻炼自我”的想法去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熟悉了工作的基本流程,深刻的领悟到现代教育需要创新,教师需要有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求实意识。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的职责就是为全院心理健康服务。在这三个月以来,我接待咨询学生十几个,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辅导。带领院心协,编制了心理健康教育报纸《心之桥》两期,同时还组织心协成员开展了5.25心理健康月的户外活动比赛,获得了全院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在课程方面,本学期担任了《爱情心理学》一课的任课老师,认真细致的备课,幽默风趣的讲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收知识。
在学习方面,积极参加了各种培训活动,4月份赴参加了《新精神卫生法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通过对新精神卫生法的学习,有针对性对咨询中心现有的工作制度与工作内容进行了改革,使咨询中心的工作更加切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同时,针对所教课程《爱情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学习与阅读,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轻松愉悦,教育意义深刻。
总之,在这三个月的工作过程中, 我逐渐的熟悉了工作流程,慢慢掌握了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渐渐的融入到了整个团队当中,渐渐的融入了湖铁。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工作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为了共同的湖铁梦,共同的中国梦奋斗。
新教师转正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时光荏苒,参加工作已经一年,回顾回头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受益颇多。站在新的出发点,回望来时的路,是为了接下来的历程更加夸姣。下面就这一年来,本人各个方面的表现作如下。
一、坚取信念,健康成长
教授教养的岗位是平凡的。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外边的诱惑向你招手时,看到那一双双渴想知识的眼睛,那清澈明亮的眼神,你会被深深的打动,守住心中那一份梦想,就点燃了千千万万孩子们的梦想,照亮了他们人生的历程。学校“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理念也要求我们不只是春蚕,不只是烛炬,照亮他人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充实、晋升自我,只有自身得到发展,才会从教育中得到快乐,才有动力一往无前。
评价一名教师,心理的健康状况是很重要的一个尺度。在工作中,在人际交往中,在家庭中,如何灵活多样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风采,这些是我们每一个走出校门不久的人都必需学会的。这一年来,在对待糊口上,我的立场较以前积极良多,每一天都布满决心信念的糊口,碰到事情也能理智冷静的处理,见到以前的朋友,都说我成熟良多,这让我跟到十分兴奋。社会是一所大学,我学习到了良多在学生时代学习不到的东西。
工作一年来,我的作息规律了,做事效率高了,常常参加体育锻炼,常常和同事谈心。在体检中,身体健康状况是历史以来最好的一次。这让我感到很兴奋。事业和健康应该是兼顾的。
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一次上课之前,我都作了最充分的预备。每一堂课都去当真听老教师的课,而且听不同人的课,进行分析比较,自己的教案要反复修改。除了本科目的课,还去听了语文、英语课,还有班会课。不同科目的课堂相互鉴戒,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且在教授教养中可以适当联系其他科目,教授教养内容丰硕生动了,又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的爱好进步了。从其他教师身上,我学习到良多教育教授教养的宝贵经验,更感慨感染到了崇高师德的魅力。
课后,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教授教养意见和建议,在师生同等的基础上开展教授教养,学生真正感慨感染到民主。学生的意见是直接的,是最真切的,从他们那里我熟悉到自己的良多不足,而自己经由努力也改正了良多缺点,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步了。
同时,我还广泛阅读各种教授教养文章,吸取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同时自己坚持每一堂都有反思,坚持写教授教养随笔和教授教养论文。
三、东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一年来的教授教养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实践新课程。课堂上,我尝试不同的教授教养手段,知识探究、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动员尽可能多的学生介入进来。课后的功课处理中,我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小论文,小故事,漫画,诗歌,题材、题材均不限,同学们的激情被点燃,他们的才华在习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这些在短短的课堂是不能做到的。如何让历史课堂布满活力,我从学生的习作中学习到良多。学生们心中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是鲜活的,是布满人道毫光的,是社会的真实反映。不要以为学生没有当真听课,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完成的非常当真。批阅学生习作的历程就是一趟布满神秘的旅程,不同社会轨制下,古今中外,不同阶层人们的糊口,有血有肉。优秀的功课到各班展出,一来刺激了学生的成就感,二来避免功课在统一班级之间比较的局限,实现了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在各班之间就课堂表现、功课完成效果展开评选,评选出五星级班级,给予奖励。我还开通了教授教养博客,和泛博同行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也成为第二课堂。
在教授教养中分层教授教养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出发点的学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授教养方式。我常常指定一些较轻易的标题题目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鼓励他们相互抽背;或者是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基础轻微差的同学。每一次课堂提问,我都有记实,不同难易度的题目,我会让不同的学生往返答,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那些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每一次谈话都有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制定不同的目标,实时给予奖励。有几位同学在历史课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树立了决心信念,整体成绩上升四百多名。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有些班级的整体水平直线上升,这次期末考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欣慰。
四、任重道远,一往无前
作为刚刚工作一年的新教师,我的提高是微小的,是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中,在大家的关心中取得的。存在的题目还良多:教授教养水平有待进步,论文写的不是很好,与学生交流还应增加,读书不是良多等等。我会在下一年里争取更大的提高。
跟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分层教授教养题目更加凸起;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如何进步教授教养质量,这些都是摆在眼前而又急需解决的重要题目。而自己作为新教师教授教养经验仍很欠缺,需要在教育教授教养中努力进步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残疾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2]GreenbergMT,KuscheCA.Promoting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inDeafChildren[M].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3,24:10~11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到:“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笔者仅以高职学生为对象,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角度出发,对中国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进行梳理归纳,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和现状,提升高校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向,也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责任感的界定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的社会里,或者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为了建立和谐社会而承担的各种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觉意识与情感体验[1]。高职学生不仅仅是单个个体,他们与这个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社会中立体化存在的人。因此社会责任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社会责任感是高职学生对社会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二是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内化而成;三是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关,并对所处的社会产生认同感,在自愿的基础下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现状
1.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少。社会责任问题源于20世纪欧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导下,责任教育引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不乏责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施责任教育的实践却落后于国际社会。近些年来,中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研究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成果相比显得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高职”、“社会责任感”为关键词,要求精确匹配的文献检索中相关文章却不多,近十年期间相关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共39篇,完全符合查询条件的文章22篇,学位论文两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无相关文章。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是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区分度不高。随着高职生源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关于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成果,但在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本质区别分析不足,学者们在研究中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高职学生在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以及责任感认同度涉及不多,或者一笔带过。因而在在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途径时,其培养角度、方式、措施等与高等教育区别不明显,脱离了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特色和特点,缺乏特殊性的研究。
三、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因素分析的研究
1.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程度不高。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易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较强,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功利化思想较重,对家庭的责任感意识弱化、对社会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存在缺失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尽管来自于高寒贫困地区,父母对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是学生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在生活中一味向父母索取而没有考虑到回报,同时互相攀比、追求享受的现象十分突出[2]。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群体责任感等认知度偏弱,甚至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或“当然之事”漠然处置。
2.社会角色定位不清晰。高职学生社会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定位受到社会需要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家庭责任感不强,对爱情、婚姻、工作、他人责任意识比较淡薄,集体责任观念淡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造成的。还有高职院院校人才培养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培养模式使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局限于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而忽略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样容易造成其社会责任感的缺陷。当高职学生有了正确的社会角色定位,才会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责任感的结构失衡。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社会接触和交往中,参加各种组织和社会活动,并且在主观及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出生后,便在家庭中与亲人接触,在此关系下,产生一定的家庭责任意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子女家庭责任感教育培养逐步减少或弱化,很难使家庭责任升华为内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也不例外。另外,高职院校过多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分集中于专业技能的操作,重视职业素质培养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的研究
1.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理论的学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作用,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容,如生命责任、行为负责、成长成才、感恩回馈、生态保护等教育,转变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观念,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归属感;通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渗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资源进行分析,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职院校责任意识培育上的协同机制,整合三方资源,三方积极配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宽容和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考虑别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会角度及相应的社会责任[3]。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在重个人轻社会,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大学生应从个人、别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等七个方面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4]。即为从加强高职学生个人修养和自我责任起,逐步延伸到人类,多种渠道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
五、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1.注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性的研究。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应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德育论、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进行。目前,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囿于微观和中观层面,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很少跨学科、多领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只限于现状、对策等方面的探究,而对社会责任感本质的探讨极少,这就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先天不足”。另外,大多数研究文章只是小范围、小领域、子层面的小打小闹,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以及关于责任与自由的哲学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基础[5]。此外,还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当中来。
2.增强对高职学生自身特殊性的研究。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在招生中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稍低外,仍有其他的特殊性。在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人才定位、学业发展、就业政策、教育制度等和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今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结合自身的特殊性,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化和外化相结合的原则,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一套适合于高职学生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的途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权责体系。众所周知,“破窗理论”在心理学、犯罪学等研究中常被运用,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旦犹如“破窗理论”一样,那么这个社会责任意识更加淡薄。在此增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当今时展相结合,根据时展的特点,把新媒体、新载体运用到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中来,建立以个人社会责任意识为根本,家庭责任教育、学校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通力协作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权责体系。以“学生为本”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内心对社会的认可,对社会产生一种归属感,理念上成为“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的责任习惯,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利用多媒体等渠道传递社会责任担当的正能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构建相对系统化、客观性、全方位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郑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
[2]杨淑菊.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感[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1).
[3]吴雪芬.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J].教育观察,2013,(5).
[4]陈强.高职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5]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