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情绪调节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

一、问题提出

情绪是现在社会相对较受关注的探讨对象,而情绪调节也成为了关注的对象之一,情绪调节策略是在情绪调节这一概念上引发出来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不同的情绪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调节。每个不同的个体也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调节自身的情绪,个人使用不同的方法调节自身情绪会影响他的日常行为及心理健康,不同的群体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赣南地区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有效率90%。270份调查对象中,男生有87人,占总人数的32.2%, 女生182人,占总人数的67.8%。此外独生子女70人,占总比26%,,非独生子女200人,占总比7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刘红梅自编(2010),20道题目,10个题目和调节积极情绪有关,10个题目和调节消极情绪有关。该问卷,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情感分享、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出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寻求帮助、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该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9,各个因子的信度在0.70―0.763之间,)都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特点分析

表1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分及标准差

情感分享 改变认知 压抑 转移注意 情感表达 总计

M 3.07 3.29 2.42 3.24 3.96 3.19

SD 1.132 1.188 1.185 1.186 1.019 1.243

从表1可知,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得分从小到大依次为:压抑、情感分享、转移注意、改变认知、情感表达。换言之,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通过情绪表达来调节自身的积极情绪,而较少使用压抑等策略来调节自身积极情绪。

表2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分及标准差

寻求帮助 改变认知 压抑 转移注意 情感表达 总数

M 2.24 3.62 3.06 3.52 2.04 2.90

SD 1.282 1.107 1.147 1.269 1.236 1.37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平均分从小到大依次为:情感表达,寻求帮助、压抑、转移注意、改变认知。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采用改变认知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而较少使用情感表达等策略。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调节自己的情绪时,通常会使用多种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主要的策略由大到小依次是:情感表达、改变认知、转移注意、情感分享和压抑。消极情绪调节主要的策略由大到小依次是:改变认知、转移注意、压抑、寻求帮助和情感表达。该结果与王春花等人的针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其研究也是积极情绪最常使用是情绪表达与分享,消极情绪最常使用改变认知策略;而本研究中其他使用程度的策略与其都不相同。大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所以他们懂得怎样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表明大学生都更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大家,以此来获得同伴的友谊并扩大自己在大学的社交圈;而当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时,他们会都擅长采取比较成熟的方式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五、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在调节自身的不同情绪时,大多数会使用多种方法来调节情绪。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其关爱和支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情绪调节

问卷基本情况:问卷自行设计,在参考了有关情绪管理调查问卷编制的文献后,使用原创的《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分为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运用能力五个模块,于大连医科大学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200余人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并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80余份。(注: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 1;不太符合 2;一般3;比较符合4;非常 符合5)

表1中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与性别有关,表现为女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的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运用能力均高于男同学,这主要与女生在处理情绪相关问题时更加理智,更善于向他人寻求帮助有关。男生在情绪理解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优势并不突出;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双亲家庭子女,可能与组织生活形式不同有关,对于外界的舆论要适度接受和回避,由此导致其心理疏导能力高于双亲家庭子女;调查表明,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在年级上同样存在差异,总体呈现出从一年级到四(五)年级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三年级最高,其次依次为四(五)年级、二年级、一年级。这可能因为本科医学生刚由紧张的高中时代过渡到大学,文化知识的储备量较少,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级升高,本科医学生不断充实自我,其情绪管理能力也不断提高,到本科阶段的二、三年级已经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表现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到本科的尾声阶段(四、五年级),由于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同学面临考研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在担心自己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备受现实打击,此时的他们不容易控制自我情绪,甚至会有任意发泄不良情绪的冲动;在个人经历方面,学生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非学生干部,其可能原因为学生干部平时要与班级成员及辅导员老师协调工作,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锻炼。

1.情绪觉察和理解能力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主要表现为冲动、丰富、敏感、不稳定等,这些消极情绪填充于生活的每个片段中而不被及时觉察和适度理解,反而使其因隐匿起来而任意发展,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调查发现情绪觉察和情绪理解是情绪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人的情绪只有准确觉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即使在焦虑不安时,我也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问题中,24.0%的同学表示比较符合,33.3%的同学表示非常符合,表明本科医学生具有较高的情绪觉察能力,而得分系数较高的这57.3%的同学都倾向于将焦虑情绪适度理解,表现为能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助于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情绪表达和运用能力

大量资料均表明,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均有益,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本科医学生相对西方医学生情绪表达相对含蓄。调查发现,无论高兴、难过还是生气,将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有33.9%的同学表示不会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问题“当身边的同学比我优秀时,我会嫉妒他(她)而产生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看出,因情绪运用能力的欠缺导致嫉妒普遍存在于本科医学生中,当嫉妒他人时,就不会真诚热情的对待那个人,进而关系冷淡,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我被侮辱时会憎恨对方,并有暴力行为的冲动”问题中,有23.9%的同学会对不满的人产生暴力行为的冲动,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而仅图一时之快目前已成为本科医学生的情绪特点,对医学生而言是及其有害的。

3.情绪控制能力

大学时期是医学生步入临床工作前最基本的学习,医学学习是一个高消耗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投入,而此时情绪经常性的波动必将影响学业。调查指出:有61.2%同学表示“会因为负面情绪不能释放而感到崩溃”;在“我会轻易被周围人的不良情绪所影响”问题中,30.4%的同学表示一般,29.9%的同学表示比较符合,15.8%的同学表示非常符合。由此可见,当消极情绪占据情绪主体时,不但会使自己画地为牢,最终走向崩溃,还会将消极情绪传播给他人,久之更会影响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学会控制情绪显得尤为重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可控范围内。

高考为高等医学院校输入了大批量的优秀学生,大学是青年学生的“心理断乳”期,加之医学专业专业性强、学习量大、学制长等特点,使得本科医学生更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理想目标破灭、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总之,本科生的情绪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要使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必须由相关高校、辅导员老师以及同学们共同努力,以确保情绪状态利于本科医学生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 ].广州 :暨南 大学 出版社,2005:195.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3]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基础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转贴于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第4篇

论文摘要:开展学校体育对大学生情商影响的研究,分析学校体育对提高大学生情商的作用,探讨和实践具体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情商的途径、方法,对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情商;作用

在二十世纪末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琼?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商”的概念,用以描述通过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控制而使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借用智商的表述提出了情商理论。情商是指认知、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能力。其具体内涵是认知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这一新兴的理论和非智力因素一样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逐步传入我国,在心理学界引起广泛重视,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对情商进行了研究和开发,有的认为情商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高低的一个指标,人们的情绪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含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力五个核心成份。情商不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情商是个体具有的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它影响着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研究为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比如:重技能教学,轻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以至于使学生的情商落后于智商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情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学校体育中对情商问题认识不足和缺乏具体的发展学生情商的途径、方法的现状,分析学校体育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情商的作用,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更好的激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提供参考。

一、情绪调控是促进情商提高的关键

情绪反应是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情绪的自我感知是情商的主要部分,它是指当某种情绪出现时,自我能够识别它。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情商另外一些构成要素的前提。因为,一个不能充分明了自己情绪的人,是难以调控并驾驭自己情绪的,更不能很好地驾驭生活。情绪调控是有意识地对自我情绪进行调节,以达到情绪的平衡。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情绪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的那种乐观自信的好情绪,将会被抑郁、焦虑、悲观甚至愤怒所代替。情绪激动时往往不能自控,但是对自己的情绪可以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降低或减缓不良情绪的影响,缩短其延续时间并进一步改变它。面对不良情绪的刺激,首先要面对并正视现实,其次,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宣泄、调节。情绪调控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技能,如果不加控制,情绪反应很可能产生有害作用。学校体育具有的多样性也给参加者带来了情感的丰富性。学校体育活动是最简便有效的调控情绪的方法之一。情绪的体验和情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引起充分重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心理素质和情商水平不如人意,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经受不起小的挫折,处理不好与周围人的关系等等,科学的和经常性的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情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提高对自我情绪的识别能力和调控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情绪激励能力,自我激励是主动地通过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应用科学的方法,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的活动。能有效地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行自我激励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目标,提高主观预感即自我期望值,以强化自己对成功的信念,通过自我或他人评判,用已有的成效和成绩来进一步增加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情绪调控除自我的情绪调控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咏在主持幸运52节目时表现的非常出色。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效果即现型的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情绪具有调动作用,适宜的情绪调动和激励,可以诱发学生积极主动性,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强化和激励学生去更努力地练习,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这也是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体育活动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会在趣味性、游戏化的活动中感到愉快,在新颖有趣的活动内容中感到愉快,学生为在活动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而感到愉快。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之情,不完全是靠认识上的提高,更依赖于每一次的体育活动中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而获得的。情绪对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对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积极的情绪能增强学生的活力,驱使学生积极的行动,消极的情绪会减弱学生的活力,阻碍学生的活动;情绪对学生学习具有转化作用,情绪能把体育学习过程的结果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实现自我。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有很多地方都能表现出调动同学、队友、同伴积极良好情绪的能力,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学课中的骨干,集体项目的参与者等,都需要在调控自身情绪的同时,调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要互相鼓励,互相交流和沟通,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互激发积极的情绪,是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方面,情绪调控是促进情商提高的关键。

二、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性格特征如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能使学生克服体育能力的某些不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好奇心等性格特征,无疑会影响体育学习效果的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通常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实际就是一个交际场所,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需要同各种不同性格、脾气的人打交道,还须处理好同学、队友、老师、教练等的复杂关系。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或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无需用语言即可进行交流,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和交际的人提供交往的场所,尤其对那些过于性格内向、性格孤僻、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等人格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能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人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增强自信心。体育中的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参加者灵活、机智、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配合等良好作风和心理素质。

三、学校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抗挫折能力

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极易灰心、沮丧,从极度的自信走向极度的自卑,这种心理变迁如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和影响到他们今后是否成才。所以,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和失败,提高面对逆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和一种心理过程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学生的其他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还有意志的动力特征,意志过程也就是排除困难与干扰,学生通过意志努力,能够克服自身和外界的困难和干扰,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体现在克服困难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命令、自我体验,及时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障碍。体育活动中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成功与否也常常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挫折承受力。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在激烈的竞赛中,不仅是对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抗衡,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和培养,使他们在顺境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如何摆脱焦虑、急噪、不安,甚至放弃和逃避的情绪,从而找到冲出逆境的途径。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竞争是学校体育突出的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人鲜明的心理特征。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条件。

第5篇

一、研究对象

选取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选修瑜伽课程的15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和硕士论文数据库的检索,以及阅读相关体育心理学和期刊等相关资料,同时参考了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网上查阅瑜伽的相关信息,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符合信效度检验要求。

(三)访谈法

对专业课老师和瑜伽选修课老师进行访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记录下女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四)心理测量法

分别采用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对比,对比她们的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分析

1.女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大学女生年龄集中在19到24岁,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生活圈子狭窄,朋友圈单一。时间充裕,以及有更多的时间坐在电脑旁,导致许多大学女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不明原因的失眠、睡眠质量差、白日倦怠、时常感冒,无聊、空虚等情绪问题。她们无法调整自己的思想,不会减压,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多表现为:适应能力差,精神焦虑,心理自控能力缺失等。

2.瑜伽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法选取在抑郁、焦虑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30人,根据瑜伽对人体身心健康具有的各种功效,制定出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瑜伽处方,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外活动时间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5周,每周3次的隔天练习,采用心境症状自评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表现均有显著提高,睡眠质量和情绪控制提高明显,环境影响和人际关系其次。

3.练习瑜伽对神经系统的益处瑜伽认为,自我处于心脏区域,通过一个巨大而肉眼不可见的经络或渠道把它的影响力遍布全身,其中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瑜伽体式的关键在于围绕中经脉的锻炼。正确的体式和冥想术对整个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练习瑜伽,不仅仅能够保持神经系统健康,而且还能使不正常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功能,同时保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这样受这两个系统影响或支配的各个内脏器官不会太亢进或不足,从而达到平衡和和谐统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瑜伽通过呼吸法能减轻压力,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发现,参与瑜伽锻炼一段时间的大学生,压力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控制,同时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见,瑜伽是一个能够放松身心,同时提高睡眠质量的一种运动。通过瑜伽体式、呼吸法和冥想的结合,可以让活跃的内脏器官得到平衡,从而起到调节情绪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2.瑜伽通过冥想调节心理。瑜伽冥想是一种与自我心灵对话的方式,人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冥想是安宁和平静的力量来源。冥想是自发的,每个女大学生都能够掌握冥想,从而进入冥想状态。是一种易于掌握的精神减压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注力,控制自身意识以及调节身心,从而达到平静和祥和的状态。由此可见,瑜伽冥想可以更好的调节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建议

1.瑜伽课程的开设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比例进行分配,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

第6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问卷法;情绪智力

TheEffectsofEmotionalIntelligenceandLifeEventsonMentalHealthofColleg eStudents.LiTao,TianXiaohong.SchoolofPublicManagement,South-cen 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emotionalintelli gence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 lth.Methods377collegestudentswereevaluatedwithEmotionulIn telligenceInventory,ASLECandSCL-90.Thenweanalyzedthedatawithmultiplel inearregression.ResultsTheabilitiesofhelpingsomebodytoreg ulateemotion,regulatingself-emotionandulitizingemotiontosolveproblemh avedirecteffectsonmentalhealth.Thefactorsof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 emotionandemotionalperceptioncanmoderate 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Themiddleabilityinem otionperceptionandthehighabilityinhelpingsomebodytoregulateemotionca nmoderatethenegativeeffectoflifeeventsonmentalhealth.Conclusio nEmotionalintelligencehasbothdirecteffectsandmoderateeffectson mentalhealthi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feeventsandmentalhealth.

【Keywords】Psychology;Mentalhealth;Emotionalintelligence;Lifeeve nts

从1990年Salovey等人提出情绪智力概念以来,情绪智力受到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 诸多领域的关注。1995年后Goleman与Bar-On等人又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理论,让情 绪智力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并认为它是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界已有较多的研 究围绕情绪智力与个人学业成功、生活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而展开。但近几年对情绪智 力研究的批评也陆续出现,主要是针对情绪智力的内容和结构问题[1,2],因为在S alovey 之后,情绪智力的内容被无限扩大,Goleman和Bar-On将适应、压力管理、人际等因素直接 加入情绪智力的范畴中,带来了情绪智力研究的混乱。近期国内外心理学家呼吁将情绪智力 的研究回归科学,建议将重新以Salovey的理论为基础,将情绪智力的内涵限定于最本质的 内容上,强调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利用能力[3,4]。本研究从Salovey的情 绪智力模型出发,探讨情绪智力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纳入个人特质作为第三变量进行研究,理论上认为个人特 质的作用模型有两种: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5]。对情绪智力内容进行考察后 我们认为 ,情绪智力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可能存在两种效应:主效应是指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个 人心理健康;缓冲效应则是情绪智力可以缓冲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本研究采用 回归统计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的两种可能效应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湖北省选取3所高校。随机选取3所高校的公共课堂,发放问卷,由心理系研 究生担任主试,问卷总计400份,回收377份,回收率为94.3%。其中男生124名(32.9%), 女生237名(62.9%),性别资料缺失16名(4.2%);文科生166名(44.0%),理科生188名 (49.9%),科别资料缺失23名(6.1%);涵盖了大一到大四4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分布为1 7~24岁(平均20.47±1.71岁)。

1.2方法

1.2.1自编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由24个项目组成,根据以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设计, 测量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能力,4个因子分别为:情绪知觉、帮助他人情绪调节、利用情绪解 决问题以及对自己的情绪调节。该问卷由个体对每个陈述结合自己的情况采用5点计分进行 评判,前期研究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1.2.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编制,共27个条目,涉及6个方面的应激 事件,有较好的信、效度[7],它适用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 强度的评定。

1.2.3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美国Degovi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中译本[8 ],即SCL-90,有90个问题(症状),反映9个因子(精神症状群)的存在情况。

在进行以上量表测评的过程中,同时要求被试填写相关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级、性 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学科类别、民族、父母文化程度等。回收问卷后将各完整问卷 的答题情况录入SPSS1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根据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模型,我们可以大致假设作为个体特征的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 响中,它既有主效应同时也有调节生活事件负面影响的缓冲效应。在检验情绪智力4个因子 的缓冲效应时,考虑到本研究中生活事件和情绪智力因素都是连续的变量,如果将它们化为 分类变量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会损失很多重要信息,可能得出不恰当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采用 包含连续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我们按照Frazier和Tix等人(2004)的方法[9],将生活事件得分和情绪智力4个因子得分进行标准化,化为Z分数,以减少回归 方程中它们与交互效应项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第二步为将中心化或标准化的预测变量和调节 变量得分相乘,构造交互效应项。第三步为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对调节效应作解释说明,包 括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主效应、调节效应的显著性检验以及作图分析显著的调节效应。

2.1分层回归分析的初步结果为了分别考察情绪智力的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在研究中 需要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

将预测分析的变量分为3组:一组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的压力;第二组是情绪智力 4个方面的能力:情绪知觉、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自己情绪的调节;第 三组是情绪智力4方面能力与生活事件的4个交互效应。分析前将人口统计学变量转化成虚 拟变量,三层回归分析中均采用强迫纳入法(Enter),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看,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排除人口统计 学变量和生活时间的影响下,情绪智力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也是显著的,其R2为0 .114,加入情绪智力4因子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的变化极其显著。然后,在排除了人口 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和情绪智力4个因子的直接作用后,交互效应对心理健康也有显著的 作用,其R2为0.044,加入交互效应后,回归方程的决定性系数的变化是极其显著的, 它们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新的贡献。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情绪智力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都存 在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中。

2.2情绪智力各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为了更清楚的分析情绪智力哪些因子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和缓冲作用,将涉及到这些作用 的结果见表2。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在此不一一列出 。

从表2结果可以发现,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从主效应来说 ,情绪知觉对症状报告没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对 自己情绪的调控这3个因子都可以对症状报告情况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都达到显著性水平( P<0.01),因此这3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主效应。情绪智力中的一 些成分与生活 事件还存在交互效应,并且交互效应的加入能显著增加方程的解释力。其中帮助他人调节情 绪、对情绪的知觉因子与生活事件的交互效应回归分析发现,交互效应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P<0.01)。因此对情绪的知觉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因子可以调节生活事件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

2.3交互效应的解释为了更进一步来理解交互作用的情况,利用SPSS作图选项,就以上交互效应显著的两项做出 交互作用图。以标准化得分为分类依据,将生活事件分为高生活事件得分组(Z>1)和低生 活事件组(Z<-1),以同样的标准将情绪知觉和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Z分数分为高得分和低 得分两组,而Z分数在-1到1之间的定为中间组,运用多元方差分析里的作图选项分别做出 交互作用图解。

由图1分析可以发现,对情绪的知觉过低和过高的情况下,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没 有分别的;但是当情绪知觉的能力处于中间水平时,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斜线要平缓 ,生活事件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程度要变弱。所以中等的情绪知觉能力可以缓冲生活事件 给心理健康带来的损害。

由交互效应分析图2可以看出: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低和能力中等情况下,生活事件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但是当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能力高时,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 消极影响程度明显要低。所以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高可以缓冲生活事件带给心理健康的不 良影响。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之外,情绪智力结构中帮助他人调节情绪、 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和对自己情绪的调控3个因子可以直接对心理健康进行预测,达到显著性 水平。

这种结果支持了以往情绪智力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的主效应模型。如果该3方面能力 越强,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帮助他人调节情绪能力可以让人际适应情况更好;个体 在压力情境中容易感受到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有较高的自我情绪调控的人可以把消极的 体验转变为积极一些的体验和感受,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在困难面前利 用情绪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情绪上的指引帮助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找到更多的解决 方法,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分析交互效应来分析情绪智力下一些因子对生活事件的缓冲调节作用,这一部分结果又 支持了缓冲器模型。帮助他人情绪的调节因子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中可以很好地缓冲生 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当个体在生活事件中感受到高压力时,较高的帮助他人情绪 调节能力可以对心理健康起防护作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思考,可能因为大学生能很好帮助 他人调节情绪,他们在社会中将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协调的关系 ,这种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在生活事件发生时应该可以起到维护作用,缓冲生活压力给心理 健康的危害。Austin(2005)[10]和Schutte(2001)[11]等人关于个体 的情绪智力与人际 、社会支持、生活满意感的积极相关关系研究是对这种推论是强有力的支持。但这推论的机 制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确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将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变量再纳入到情 绪智力、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重点考察帮助他人调节情绪的缓冲作用是否由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为中介而发生,这也是本研究需要继续拓展的地方。

情绪智力的结构中情绪知觉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比较独特。虽然情绪知觉同心理健康状况 是显著相关,但在回归分析中,作为情绪智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心理健康并没有显著性的 预测作用。而通过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中等程度的情绪知觉的能力有利于在压力情况下心理 健康的维护。而情绪知觉能力过低的人比情绪知觉一般的人暴露于生活事件中更容易出问题 ,原因可能在于情绪知觉能力差不能对情绪状态和发生原因有很好的了解,人际情况将受到 影响。Ciarrochi(2001)的研究也表明情绪知觉能力太低会减少个体采取求助等应付策略 的可能性,也降低可求助的效果,这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12]。而情绪知觉能力 过高也会增强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说明在生活压力事件发生时,对自己情绪和他人 情绪信息的过分关注和敏感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Lischetzke和Eid(2003)的研究表明情 绪确认能力高而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则更容易处于不良的心境之中[13],这与本 研究的结论存在 吻合之处。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当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发生时,可以指导大学生适 当地对情绪加以关注。一方面在他们对情绪感到迷惑或察觉能力低时,进行指导和相关的训 练,帮助大学生更清楚识别自己的情绪、情绪困难以及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在压力中 对情绪过分敏感和关注时,则需要指导他们适当转移注意,努力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从而降 低压力对心理健康的破坏作用。

对于情绪智力结构中不同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和心理辅导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4参考文献

[1]郭庆科,柳爱民.当前情绪智力的模型及其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27(4):48-51

[2]McCrae,R.R.(2000)EmotionalIntelligence:fromthePerspectiveofBig - FiveModelofPersonality(Eci.).Thehandbookofintelligence.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3]Ciarrochi,J.V.,Chan,Y.C.&Caputi,P.(2000).Acriticalevalutionofth eemotionalintelligenceconstruct.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8,53 9-561

[4]许远理,郭德俊.情绪智力与社会智力关系的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2,157(2):111-115

[5]LipowskiZ.J.(1986).Psychosocialmedicine:pastandpresent.CanJPsy chiatry.31,2-14

[6]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 业论文.2005,23

[7]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 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06-107

[8]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 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31-35

[9]FrazierP.A.,TixA.P.&BarronK.E.Testingmoderatorandmediatoref fectsincounselingpsychologyresearch.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4,5 1(1):115-134

[10]Austin,E.J.,Saklofske,D.H.&Egan,V.Personality,well-beingan d healthcorrelatesoftraitemotional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 ifferences.2005,38:547-558

[11]Schutte,N.S.,Malouff,J.M.,&Coston,T.D.,etal.Emotionalintelligen ce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TheJournalSocialPsychology.2001,141(4):523- 536

[12]Ciarrochi,J.V.&Deane,F.P.Emotionalcompetenceandwillingness toseekhelpfromprofessionalandnonprofessionalsources.BritishJournalof Guidance&Counseling,2001,29(2):233-246

第8篇

[关键词] 大一新生 负性情绪 人格

情绪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内在反应在身体部分发生变化而来的一种复杂状态[1]。情绪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害怕及罪恶感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斯托曼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2]有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往往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3]

情绪的研究一直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研究中发现情绪与人格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情绪是个性特征的关键成分之一,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文化系统影响下形成的人格结构也卷入了情绪,使情绪作为人格特性而体现在个体发展和人的生活活动之中。其次,人格特质也影响着个体对情绪事件的感受性和行为表现[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是与情绪有关的重要人格理论之一,该模型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包括外倾性和神经质,认为外倾性与正性情绪有关,神经质与负性情绪有关。本研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验,研究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焦虑、抑郁与内外向、社会掩饰性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见表3。

4.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焦虑、抑郁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明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对焦虑系所得总分的预测程度, 以被试在焦虑综合诊断上的总得分作为因变量, 以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为预测变量, 运用Enter 法进行一般线性回归( Linear Regression) 分析。其结果是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焦虑、抑郁所得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 模型解释总变异24.4%, 而内外向、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对焦虑的总预测系数为13.7%。

表4 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总结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大一新生情绪状况及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对情绪的作用最大,还有内外向的程度,情绪稳定性强的学生,性格越外向的学生,负性情绪的体验越少,这就需要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形成健康人格,调节情绪。

本研究仅对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作了一些分析,不良的人格特征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水平,而且恼火、激动、发怒、不耐烦等神经质和精神质状态还是产生疾病的危险因素[9]。这些研究可能会给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点启示,但如何发展大学生的良性人格特征,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影响大一新生情绪以及人格特质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所处环境,应对方式,情绪调节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地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宗鲁.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2]自李志,陶宇平.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43.

[3]骆正.情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4]丁妮.高低神经质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2.

[7]任华能.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05,11月26卷第11期,953.

第9篇

【关键词】 情绪管理;应对方式;高校学生干部;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Methods A total of 283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1)Boys were less than girls in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t=-5.198,P

[Key words] emotion management;coping style;college student leaders;correlation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2]。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3]。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4],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著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著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转贴于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著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5]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6]。王大华等[7]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8]。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6 Eisenberg N,More B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 1-6.

7 王大华,申继亮.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心理科学,1998,21 (2):131-13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