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课程学习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课程学习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课程学习论文

第1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五、问题性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高职;文科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10-02

近几年,经过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人才培养过程逐渐开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参与教学。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高职文科课程改革。研究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学习的发生机制,更好地理解学习,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创新精神,变封闭、被动的教学模式为启发、自主的开放型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总体效果。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就心理学理论中的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内隐认知理论及多元智力理论逐一探讨,以揭示高职文科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相关理论

(一)元认知理论

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术语,用以指对认知的认知,即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紧密联系,贯穿任务完成的始终。刘艳指出,当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首先依据任务的要求和特征,运用元认知的知识选择可施行的策略拟定计划、进行活动,在执行活动过程中产生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认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可能引起学习者修改甚至放弃原计划和目标。它既具有激发、指引认知调节、监控作用,同时又修正、丰富并发展元认知的知识。王丽波、田耀宗在《元认知研究综述》中提到,学业不良学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均显著落后于一般学生,而且其发展速度也慢,元认知水平未能跟上学习要求的变化,结果使得学习活动缺乏有效的计划、控制与调节。元认知的欠缺影响了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可能是造成学业不良的重要认知原因。曾秀云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元认知各成分的发展已基本成熟,但各成分发展不均衡,元认知体验较强,元认知监控最弱,元认知策略贫乏,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为学习的动机、方法和策略等。张玲玲等人指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潜在智力水平较高,但元认知能力发展并不成熟。高职学生有关实践任务、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对认知结果的体验欠缺,对学习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王春燕、梁晓燕指出,学习困难学生不能很好地预期或计划自己的学习,不能自觉地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对学习的有效监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和创新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他们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模式、在问题中学习模式、抛锚式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与交互式学习模式等。

(三)内隐学习理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提出了“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的概念,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复杂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外显学习是人们所熟知的、需要意志力参与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内隐知识能够自动产生,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在复杂的、变化的、应急的认知环境中,内隐学习的效果更佳。内隐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或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林立娟认为,许多学生在解决了一定数量的数学问题后,有了一种顿悟感,形成了内隐知识,从而提高了迁移能力,其表征为直觉思维。

苏鸯指出,内隐学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内隐学习常常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对注意力的需求低、记忆负荷小、受干扰程度小,符合高职学生学习时精力集中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语言规则分析能力较差等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有效途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形成一种凝聚和沉淀。

心理学理论对高职文科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3篇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本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准确在分析目前高校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三种途径来缩短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都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上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各界人士都在研究如何通过专业课教学的改革来缩小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的差距。本文将在这个方面做些探讨。《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并且《薪酬管理》课程涉及面广,包括工作分析,职位评价,绩效考核等很多内容,实际操作性强,使得该课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门老师不好讲,学生又不好学的“难点课程”。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是个发展很快的行业,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在快速不断地提高,由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以教材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限制,高校对于这种变化的反映比较缓慢,因而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薪酬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种问题同样比较突出。众所周知,教材更新速度往往大大滞后于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并且《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以至于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这种现象。

2.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一门课一本教材用几年,一套习题用几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单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并且《薪酬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非常复杂,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且很多知识点只有在不断地实际操作中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很多高校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实践教学环节投人不足。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

在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中,教学内容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教师教授的再好,学生学的再努力,结果还是学生在学校中学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所以我们首先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能及时反映本课程的最新发展,适合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材的更新

虽然本科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但是我们要打破过去“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模式,采用复合教材的模式。复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两类,其中主教材涵盖薪酬管理理论体系和其主要的知识点,内容精练;辅助教材注重以实践为导向,强调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复合教材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更好的掌握各种知识,锻炼自身能力。

2.课程前沿内容的引进

对于《薪酬管理》课程教学而言,向学生教授最前沿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薪酬管理理论方法发展快,使用的教材中几乎不可能包括课程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课程教授时要有意的引进一些相关的前沿发展。一旦国际国内薪酬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或者教师本人在这些领域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在讲授时通过一些手段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使学生能接触到本课程领域内的新发展。通过引进课程前沿,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很好的弥补教材更新周期长的缺陷,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从整体上能保证《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能反映社会实践的最新发展,使其能更好的适合社会需要。

三、《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在对《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更新的同时,还应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期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案例教学与团队学习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案例主要来自于企业实际的真是实践,针对教学定的问题,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讲授内容和进度,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学习。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一些小团队来分析教学案例。在团队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分析、讨论,共同完成学习。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课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其他学科领域。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采用主课江苏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主课讲授《薪酬管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配套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这种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薪酬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薪酬管理理论体系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通过更新《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其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校中更加好的掌握各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四、《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第4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试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自主探索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现代信息素养等五大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地位,信息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例如在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网上学习-分组探究、组织讨论-汇报交流、反馈评价-归纳总结,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课前,我利用Frontpage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三大块: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然后学生通过Netmeeting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进入相应网站,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通过BBS发表自己的环保设想。整个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并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的网络课件设计成了“猜想”、“转化”、“推导”等模块供学生探索新知时选择使用。学生在电脑前,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拘束,兴趣浓厚,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操作电脑和自主学习,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尚未明白的内容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有了更广的思维空间和更大的合作机会,思维也更加积极、活跃,真正做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用信息技术提供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网络资源库、智能学习工具、演示环境、师生交互互动学习环境等;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完成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构建了既发挥教师主导又体现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了他们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自主探索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引、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断发现,数学教学结构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为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时,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践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索过程。

例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二年级教材中较难掌握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拟定的购买商品的价格和重量,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超市”的情境:利用网络,让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接触了生活知识,还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的知识,促进了每个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使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发扬。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练习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我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创造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各类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2、创设自主操作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信息融于一体,且信息反馈及时,能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大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力求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努力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下,使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

在教学较复杂的行程应用题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逼真的展示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行还是相背而行,是同时出发还是前后出发,是相遇还是相距等问题。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800米,小明和小华两人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明先走2分钟后,小华才出发,已知小明每分钟走45米,问经过多少分钟后两人相遇?为了让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他们的运动状态,利用电脑在屏幕上先展示甲、乙两地相距800米的线段图,再展示两人站在甲乙两地,接着让小明先移动2分钟的路程,用蓝色光线闪烁出来,并标出2个45米,然后,演示小华这时与小明同时出发,屏幕上出现两人不断同时靠近的图像,并且配合提出问题:他们同时出发的路程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接着分步演示,在他们同时出发时画面上每人各走一分钟距离,电脑就闪烁定格得出速度和,学生们观看了屏幕上生动、逼真的图像,兴致勃勃地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很快就找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凭借直观,大胆创新,想出了多种解题思路,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把教材作为凭借,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供各种让学生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鼓励多思、善思、巧思,进一步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升华出激发出创造性,逐步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在网络信息时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可以说,不会使用网络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网络文化知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圆周率”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收集有关“圆周率”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课堂上让他们各抒已见,谈谈他们对圆周率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关于大月、小月的有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浏览、点击,查看有关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年的传说、平年和闰年的产生、光年的知识等等,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自主的投入了学习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浏览、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

[3]郑世昌《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整合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索》《中小学电教》[4]相清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电教》

[5]吴正宪张冬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小学数学教育》

第5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2]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94-407.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91-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进行评价。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成绩测评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向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程理念下评价学生的角度和方法,促使课堂评价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向良性运转发展、向素质教育转变。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课堂评价的“生杀予夺”大权,学生的课堂表现、求知方式、学习效果等,全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只有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即使学生的做法有自己的道理和可取之处,但是只要教师不认可、不接受,学生得到的仍会是负面评价,甚至是批评。这极大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打击了个性化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化评价,改变了评价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使课堂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1.1 学生自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兴趣点、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教师看来不可理解的行为也许是学生独特学习方法的呈现。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教师才能明白学生学习行为究竟是别样的学习方式还是无效的劳动,才能结合学生的个性给出确切的评价。比如,一次积累课上,笔者设计了4个学习环节:1)将自己课外积累的诗歌默写到积累本上;2)在班级有感情朗读自己默写的诗歌;3)大家评出最喜欢的诗歌;4)简评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快乐。

在布置完任务后,学生开始认真默写。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开始画一幅漫画,题目是“鸡”。第一幅画面,是一个人正在喂一群小鸡;第二幅画面,是一群肥胖的鸡在吃食;第三幅画面,是一个人围着围裙,背对着一群鸡,右手持着一把菜刀,左手拎着一只被杀死的鸡,鸡的头向下,脖子还向下滴血;第四幅画面,是一群活蹦乱跳的鸡。即使笔者停下来看她画画,她仍然兴致勃勃地看着她的“杰作”。笔者本想批评她,但是好奇心促使笔者要看看她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朗读环节按桌次进行,轮到这位学生时,她大声朗诵:“《鸡》(袁枚):‘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此时,笔者顿时明白了她漫画的含义,心里暗暗为她叫好,但是还是按捺住自己,什么也没说。

到第三个环节,评出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时,大家七嘴八舌,但是没有一位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诗感兴趣。但是,她似乎并不受打击。在第四个环节时,笔者让自己所选诗歌没有一个人喜欢的学生谈学习感受,这部分学生大都很不好意思,认为自己选的诗歌不好。唯有这个学生很高兴地说:“我在根据诗歌内容画画的过程中很快乐,也觉得这首诗很深刻,但它的主题还是不很明白。”借此机会,笔者让这位学生一边诵读这首诗,一边向同学展示她的漫画。

可见,学生自评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方式,能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认知。

1.2 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既是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也是促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互评,能促使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自觉模仿他人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文提到的以漫画形式展示诗歌内容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模仿,推进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学生互评环节,也会指出某些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上存在问题,起到互相监督、互相督促的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1.3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应该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自评,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能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也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能从中感到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学生的兴趣点等。教师结合从以上两个环节中得到的信息,以及自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把握,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以及学习创新进行点评。点评以赏识激励策略为主,同时委婉地提出建议,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获取学习的信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上文提到的诗歌积累课,笔者对这位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表扬,并对她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肯定。以教师的点评带动大家共同接受“以画学诗”的学习方式,鼓励大家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的保证,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是实现多元化评价的途径。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借助于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的倾向,打破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给予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提高的技巧,还要评价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巧的方法和途径,是依靠别人的讲授,是主动探究,还是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得来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比课堂收获更重要。同时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从人文角度出发,避免语文学习成为裸的政治灌输,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比如,在学习《欧阳海》《刘胡兰》这类课文时,学生了解了先进人物、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即可,不要倡导学生“为理想而献身”,防止小学生为此产生片面的理解,出现不爱惜生命的思想倾向。

2.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行分层评价,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到达不同层次的标准,不要求学生统一达到哪个高度,只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要对每位有收获、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超目标的探究和尝试,以便于突出特长、发展优势;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创新学习方法的创始;允许学生对传统课本解读和质疑,接受学生的挑战和新观点。总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于激励学生实现个性学习和个性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实现创新性学习和发展。

2.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要实现多元化,以适应学生多样性的需要。课堂评价要以赏识激励为主,引导为辅,尽量慎用批评。同时要实现口头和书面相结合,语言和肢体动作相结合。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效果很好的可以大加赞扬;效果相对有欠缺的,可以用“较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提醒学生这个结果还需完善;效果相对较差,或者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用“是这样吗?你在思考一下好吗”提醒学生继续思考。对某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轻微批评,但是要注意不要影响了课堂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板演,教师除了口头评价外,还可以使用文字和图画进行评价。对某些表现较好或有进步的学生,可以以掌声鼓励或者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58-0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1、教室环境的设置

理想的教学环境应当是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器材,最好能拥有“班班通”的校园网络环境,就更具有“数字化学习”的条件了。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

2、协作小组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课件定位的准确

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尤其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情感教育的重视

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新课程标准》更倡导一种学生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做到以下五个转变:A、由教师的权威性转变为与学生互相尊重,相互信任。B、由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D、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E、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职能的转变,一般表现在:

1、教学由重讲授到重引导

“一言堂”虽然对全体教学有一定的优势,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但每种教学方式都是时代的产物,在现阶段,时代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的一桶水全部灌给学生也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不是教师的完全复制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少讲,精讲,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突现学生真正的学习主体地位,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不再过多的考虑教什么,更注重怎样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设计能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积极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协作,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从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教师应该具备:A、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B、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C、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能力D、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

2、评价由片面到全面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反馈,要突破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要注重过程的分析,关注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自评与互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之,要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意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会开展更有效的实践。

第8篇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2. 毕业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19年3月15日~2019年6月5日

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资料及原始数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1)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2)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91.

3)Dickinson, 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5)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1: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1991.

6)Littlewood, W. Autonomy: ‘an autonomy and a framework’ System [M].1996.

7)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8)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9)Vygotsky, L.S. 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0)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J]. 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199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2)叶军.如何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题作用. 中学外语教与学[J].2019.

13)谷莉.新课标引导下的一堂英语课. 中学外语教与学[J].2019

14) 何琳. 在新课标的体验下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M].

1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6)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第二期.2019.

17)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第四期.2019.

18)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

19)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自主学习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种类来判定我国中学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

3)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者来讲,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4)学习策略的类别: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

5)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

5.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1)通过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从而对本课题的当前研究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

2)拟订粗线条的论文大纲,指导教师认可后撰写详细的论文大纲;

3)文献综述和论文大纲获得指导教师的认可后,开始准备开题报告;

4)按外国语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参加开题报告答辩;

5)开题报告获得通过后,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在论文的写作阶段要保持与指导教师的经常性联系,并且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论文的写作情况及进展;

6)按时提交论文的初稿和修改稿,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

7)通过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6.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条件及上机时数要求

1).利用一定数量的与本论文有关的中英文资料

2).在校内图书馆,校外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

3).至少200小时的上机时间

学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 英语 班级 英语本科

学生姓名 XXXX 指导教师/职称

任务书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教研室(系)主任(签字)

任务书下达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字)

完成任务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名 称: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题 目 类 别: 毕业论文

学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班 级: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教 师:

开题报告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一、题目来源

其他,专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基础教育阶段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同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去学习知识,从而做到真正的会自主学习。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Benson, P. and 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 Longman.1997,

[2] Breen, M.P .and Mann, S. Shooting arrows at the sun: perspectives on pedagogy for autonomy. In P.Benson and 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7.

[3] 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4] 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81.

[5] 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 Gardner and Miller. (Eds.).Tasks for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 [M].

Alexandria. 1996.

[7]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8] Jones.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7.

[9] 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10] 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11] Sinclair, B. “Learner autonomy: the next phase” In Sinclair, B.et al. (eds).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M]. London: Longman.2019.

[12] Voller, P. Does the teacher has a rol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In P.Benson and P.Vo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J].1997.London: Longman, 98-113.

[13] Vygotsky, L.S.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4]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 [M], Hertfordshire, UK:

Pre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

[15]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J]. 1998.Great Britain:

Prentice Hall.xi:347

[16] Wenden.A.In coope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A.Wenden

and J.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J],159-6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17]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8] 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J]第二期.2019.

[19] 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第四期.2019.

[20]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

[21] 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1.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过一些探讨。对此,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成绩: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已作过系统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尤其在自主学习的实质、机制、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我过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基础教育阶段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主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本文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1.主要研究内容

1)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2)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类别;

3)通过对我国中学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

2.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进行说明,针对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1.所需工作条件:

1)搜集大量相关的中英文资料,寻找类似课题的论文作为样本借鉴;

2)利用网络查询课题研究的国内外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3)要求有先进的文件检索系统及完备的计算机打印设备。

2.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查找所需资料;

2)利用中国期刊网,下载CAJview5.5浏览器查找相关论文;

3)运用Microsoft Word 撰写、编辑、排版论文;

4)通过学校机房及打印室完成论文的打印和装订。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 2019年12月20日确定论文题目.

2. 2019年12月20-31日前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拟定写作大纲。

3. 2019年1月5-10日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准备。

4. 2019年4月1日前完成初稿,并让指导老师提出指导意见.

5. 2019年5月20日前结合指导老师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6. 2019年6月7日前定稿,打印上交,准备论文答辩。

八、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同意开题。

附件大学英语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报、审核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