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实验教育论文

第1篇

1.1创新教育的概念

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在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依托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独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创新教育教育又可分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三个方面。

1.2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打破传统生物实验教学,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创新教育精神,本研究设计创新教学小组进行生物实验课教学,通过实验验证“创新教育小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之前的教学中,虽然也尝试过运用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导致这种理念无法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本研究是在精心设计实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比较清晰的教学目的完成的,可以说在过程上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2.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笔者所带的班级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自然分组,选两个班为实验班,两个班为对照班,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基本调查表,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基本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知识方面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满足实验需要。

2.2实验设计及实验内容

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选取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三个实验内容。为了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对学生讲明实验实施步骤,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为了减少教师教学经验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期间两组教学由同一名教师负责,实验期间两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两组唯一的区别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实验组采用创新教育精神设计的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验结束后由生物教研组选取教师出题并进行考试,考核内容限定于实验内容。

3.结果与分析

实验后两组卷面成绩P<0.05,说明两组卷面成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0.6分。实验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P<0.05,说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1.5分,说明传统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依托创新教育设计的“创新教育小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知识的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组所采用的创新教育模式优于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这可能是因为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对已由知识点的理论化记忆,没有调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实验班因为进行“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写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所以实验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掌握得比较好。

4.实验结果分析

4.1“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

首先实验班教学理念教学领先于对照班。实验班依托创新教育设计“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传统生物实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基本出发点,课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分解教学任务,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充分利用多种因素调动学生互帮互学。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到所有组员为实现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能训练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及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4.2“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验内容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条件有客观的认识,教学条件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实验基本情况(生物教学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提前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工作。其次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力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和设计教学实验,预设各种实验环节启发引导学生及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最后制定并完成“创新教学小组”分组和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小组”模式以教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为开始。在实施“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时,实现分组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应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控制,尽量均衡搭配,避免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总的来说,如何进行正确分组,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5.结论和建议

第2篇

1.1实验室设施、设备不完善

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身在建设方面就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缺乏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1.2日常管理不规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危险因子。日常管理不规范的表现有:个别实验室存在不使用微生物专用培养箱而采用大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生物的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用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有些实验室采用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生物垃圾;学生将实验室工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人保管,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日常管理不规范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所用的标本来自病人,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采用人体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标本。即使是学生提供的标本,也可能存在诸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另外,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经常接触的有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少数二类高致病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因子,这些都出现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接触已知和潜在的生物危险因素。目前,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有的学生进实验室不穿工作服,接触阳性标本不戴手套,微生物接种时不戴帽子、口罩,有的甚至在实验室吃零食、喝饮料,将干净的书或物品随手放在实验台上,将实验废液随意倒在下水道里,实验用过的阳性标本不经处理就扔在垃圾桶里,下课不洗手或不认真洗手。

1.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在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标本进行实验前,必须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然而一些高校对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还有一些高校完全没有对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实验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

1.5管理监督措施缺乏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一般都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标准操作程序,但往往忽略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不但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规范,而且缺乏具体的实验室技术操作管理规范。部分实验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监督措施,多数条款没有具体分工,未能责任到人,监管不力。

2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2.1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工作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等法规文件,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生物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尽早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同时,把责任分级落实到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绝不姑息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清洁的工作服,除必要的书籍、笔记本和文具外,其他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里大声说话、打闹、乱走动,严禁学生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饮料、吸烟、嚼口香糖,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口中。如果受到病原菌污染,应立即消毒,不可轻视和怠慢。微生物实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如化学试剂、剧毒药品、玻璃器材、生物制品、菌种、实验仪器、培养基等,若不加以科学管理,实验室就杂乱无章,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整洁和工作效率,因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3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工作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建设。对已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动的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确定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否运行、保养良好,是否配备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4加强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管理菌种、危险品、剧毒药品。目前实验室所涉及的病原菌有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链球菌、水弧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为了合理有效地保藏管理菌种,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实际状况,制订实验室菌种的保藏管理办法:(1)购买菌种时必须是卫生部规定的正规单位,为了避免菌种的死亡或变异,应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设置专用冷柜保存菌种。(2)建立菌种使用记录,指定专人负责,对一、二类菌种设专柜,单独保存。(3)使用菌种时采取严格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加强菌种安全管理,防止菌种丢失。(5)危险品、剧毒药品管理应符合国家和公安部门及学校统一规定,落实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由专人、专柜保管且上锁,防止危险品及剧毒药品被盗、泄漏或误用。

2.5加强对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明确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原则,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进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经过检疫合格,且不得擅自带离实验室饲养,实验结束后存活动物要送回动物室,死亡动物要做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分为感染性废弃物和非感染性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隔离、消毒、包装、转运、保存和处置。废弃物应分类按不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如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血液、痰液标本等)及接触感染性材料应放置于结实塑料袋中密封,高压120℃消毒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用过的实验材料如试管、玻片、烧杯等放入装有消毒液的废液缸内,每天更换废液缸的消毒液,应保证消毒液的量为废液缸内总量的1/2,浸泡至少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废弃物应分类丢入垃圾袋,依据废弃物的性质及数量选用适合的包装材料,确保无泄漏,处理前后都应在固定位置存放,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6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管理

第3篇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机化学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如重结晶、萃取等;简单化合物的制取,如阿司匹林的制备等;最后是验证一些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如生物碱、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为主要内容,以上内容基本都是以教材里已被检验了的实验部分为主,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不可取的。

2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内容改革的举措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主要从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研究。

2.1授课方式的探索首先,在上课程之前,批改学生的预习报告,知道学生预习实验的认真程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进行补充,如果是学生预习知道的东西可以简略的带过,对学生没有预习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并提出在实验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问题抽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换角色,让这“教师”讲解该实验,最后教师再针对该学生的不足加以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对有创意的学生要给予热情、肯定和赞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实验课程的热情,使学生做到上实验课之前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安排的工作。在每次课的结尾时,向学生宣布下一次实验。其次,在实验准备的全过程中让全班学生分组参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按照实验要求来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所用试剂的配制等。同时,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实验的设计,自己根据所找资料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药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方案可行性的判断,得到老师的批准后,让学生自行实验准备,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整体把握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对生物科学专业化学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化学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对基础实验技能的操作实践和设计实验原理的初步理解,比如熟悉提纯的原理及操作、简单的制备等,从而对化学实验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够掌握比较基本的化学实验理论,对学习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因传统教学主要是基础实验和验证性质实验,本文主要将基础有机实验与有机设计实验以及综合实验融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开设大量的基本实验来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减少验证性实验的个数来为后续的实验做铺垫,比如重结晶的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做苯甲酸、乙酰苯胺以及萘等来巩固此操作。其次,多开设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因综合性实验难度比验证性实验要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比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时间短,设备简单,但是效果不好;另一种方法用索氏提取器做,所需时间久,装置也比较麻烦,效果明显。还有葡萄糖酸钙制备、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等,这些实验都与生物相关,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采用科技论文的格式,包括中英文摘要、引言、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4]。这样写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学生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知道论文的写法,也为写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验考核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实验考核体系是以实验报告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因为预习、操作、报告以及期末考查等贯穿实验的整个过程。传统的体系导致学生只注重实验报告,不注重过程,而使很多基本的操作技能都出现错误。最终不能够地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更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将不同教学项目的实验设计其具有不同的功能,并实现各个教学环节上的松紧适度。此外,为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实验课的不同环节,充分扮演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有序、高效地进行实验。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进行改革,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准确地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第4篇

【关键词】问题定向;高中生物;理论探究教学;实验探究教学

问题定向是让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使问题能明朗化。探究教学是将科学领域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深刻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本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中生物理论探究教W主要针对实验探究教学,在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高中生物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运用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备受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实验教学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全方面地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经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1)许多生物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时未对实验教学结构有正确的认知,且意识不到实验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们大部分观念落后,以为实验教学会浪费教学时间,还影响着教学进度,因此多数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出现实践操作不如背、看和讲实验有效的情况;(2)安排的实验课时少,由于大部分的高中生主要以语、数、外以及物理、化学等课程为主,而生物课程作为副科,安排的课程太少,大部分一周只有两到三节课时,以致无法正常安排实验操作的课程;(3)许多高中学校生物实验室少,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或者与化学物理等共用一个实验室,而且大部分有生物实验室的学校存在药品不足,指导教师非专业实验教师、实验室简陋等情况;(4)由于学校实验经费不足、实验药品缺少、学校未足够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等因素的存在,导致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无法根据教材来进行实验,只能选择性的根据所具有的药品进行实验,局限性强,很多简单的实验也无法完成,因此学生无法充分的体验和感受;(5)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有的甚至达到50人一个班,如果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对生物实验药品的需求量大,每个班级进行实验消耗太多,学校难以维持和供应;(6)因为考虑安全方面的因素而不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这种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限制学生全方面发展需求的情况也在许多学校中出现。

二、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理论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

高中学习阶段中,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不同,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来创设理论探究教学情境,以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多组织生物教学方面的活动能更好地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当然,教师设置活动时需把握好分寸,将生物学习目标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比如在讲呼吸作用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给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样的情境问题一抛出,学生会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一定的反应,学习的热情高涨,会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积极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内容,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生物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理论探究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应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再引导其使问题明朗化,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讲解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将实验原理先和学生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蔗糖溶液和水溶液状态下的液泡大小的变化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做探究葡萄糖溶液、KNO3溶液状态下的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对出现了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行大讨论。

(三)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研究表明,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相互合作、探讨和竞争的意识,还能提高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因此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理论探究教学模式中采用小组讨论模式也是积极有效的。比如在讲解“DNA的结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提供相应的DNA组成模型,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拼装、观察和讨论,教师设置一些有关DNA结构的问题:比如“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发生连接的?DNA的两条链方向怎样?两条链之间怎么发生联系?DNA的基本骨架如何构建?DNA是如何储存遗传信息?”让小组学生进行讨论。不同小组也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不同层次、多方面地进行讨论, 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验配套设施

高中学校应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方式,积极配合且提供完善的设施以及足够的实验药品。无实验室或者实验设备的学校可向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提供帮助,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实验配套设施,设立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确保理论教学能结合实践操作来进行教学。因此学校、教育部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是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理论探究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

三、结语

在过去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科学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科学史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科学本质,有利于学生从科学发现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通常科学探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课堂教学条件往往限制了实验的开展。实践新的教学理念的关键,是把握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创造科学探究的情景,调查、模拟和讨论等科学探究过程,都可成为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兆胡.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主题先行存疑与警惕[J].中学生物学,2015,0(12):57-58

第5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75-01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给生命科学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前沿学科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式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1]。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应致力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做出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把常规的科研方法以及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研素质,成了我们实验教学不断探索的内容[2]。近年来笔者在实验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科研素质

1.1 基本技能训练

针对七年制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这一特点,为了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实验课中,笔者改变以往由教师在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试剂及器材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实验中所需的药品的数量,仪器设备等,凡是实验中涉及的物品清洗、高压灭菌、菌种接种和保存以及试剂配制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准备,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1.2 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研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就是科学工作者创新的结果。为了适应医学学科的发展,加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改革的力度,我们开设了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从人血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开始,通过PCR技术扩增看家基因(γ-actin)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特定的PCR产物,然后进行连接、转化、筛选、工程菌的接种培养,保存以及重组质粒的提取、酶切、鉴定。这一综合性实验,是以基因工程流程为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过程,不但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科研思维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验课上,还安排了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PCR技术及引物设计、DNA测序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详略讲解,并采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实验理论变成了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 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大型仪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进行辅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把学生每次实验结果的观察,由原来的紫外透射仪,改为使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及结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在屏幕上看到每组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同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的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3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总结分析、获取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全部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的最后,提出对此次实验内容安排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用所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相关的实验内容。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成绩为100分,包括实验过程操作记录30分,科技论文50分,平时操作10分,课堂表现10分。

总之,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4-6],不仅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等.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91-1092.

[2] 姚娟,隋建峰.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与实验设计考核模式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519-520.

[3] 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等.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23-625.

[4] 李美宁,张悦红,常冰梅,等. 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01-303.

[5] 刘友勋,黄娟. 《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7):114-115.

第6篇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 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 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

第7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14-02

生物技术类是一门涉及面广、领域比较宽、实践性和基础性学科,它不但要掌握生物学科学知识,还与食品生物、医学医学、药学分析等相关的知识和学科有着密切关系。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需要大量的生物科技人才,为了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更新和完善。形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整合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平台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实验室设置凌乱、功能单一等状况,提出改革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以“统一规划,资源整合,集中建设,科学管理”为基本原则,构建优质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富有特色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并不断加强教学和管理的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状况科学设置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同时鼓励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将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破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建立教学内容新颖、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增加选修课的门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选择他喜爱的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三、提高教师素质,规范管理,完善监控体系

将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通过组织开展教育管理理论学习、管理研究、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和考察学习等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提高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同时淡化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要求理论课教师指导本科实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扶持课题研究立项;引进高水平教师队伍;任命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系主任等。

四、通过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师从学校走出之后就到学校任教,几乎都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没有到企业实践相关工作的经历,与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相脱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不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及时适应企业。使老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采集一些实际教学案例,知道企业需求什么样的工人,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工厂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提高任课教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我们要求缺乏工厂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必需在一定时间内到工作进行相关专业内容的实践。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期间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两年多的实习、实践,任课教师参与企业一些新技术、新商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等,掌握企业经营方面的一经验,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金志民,宗宪春,刘 铸,柴军红,姜 明,刘 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专业操作技能等。对培养“双师型”型教师队伍非常有效的。

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运行机制

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建立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新机制,各教学实验室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实验室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将毕业论文作为实验室开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实验室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平台,各实验室为毕业生提前一年或更早开放,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有大批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和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毕业论文中有50%以上在开放实验室开展研究,其中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近30%。以实验室开放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自选项目研究或参加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建立较为稳定的实习和实习基地

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环节,通过到工厂实习,使学生接触实际问题,接触企业生产与企业所研究的科研内容,加深对所学到专业的了解,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回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按照各专业的有关要求,尽可能独自完成自己所选择的实习内容,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批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对企业和学校来说都非常有利。加学生顶岗实践,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的实践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效果也较好。不少学生通过实习,得到企业的好评,进入企业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效果较好。

七、学生成绩的评定改革

改革相对单一的理论课笔试的考核方法,以笔试成绩为主,以操作、口试、小论文成绩为辅,综合评价一门课程的成绩。如理论课考试采用“开卷+闭卷”形式、实验考试“理论分析+实际操作”。理论闭卷与开卷各出50分的题,在120分钟内前60分钟答闭卷题,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后60分钟答开卷题,答开卷部分允许带书、笔记和其它工具书。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读书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考试采用抽签形式,每签上包括四部分:镜下观察装片、动物分类、解剖操作、实验理论。每位同学的签是不重复的。抽完签后准备5-10分钟,然后进行考试,考试由多位老师主考。

参考文献:

[1]李雪萍.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构成分析[J].职业时空,2008,(8).

[2]刘方,刁虎欣,张金红,等.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5):82~83.

[3]王义洁,刘方.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教育前沿,2006,(9):28~29.

[4]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46-47.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6]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第8篇

1.加深理解,巩固知识。高中生物内容复杂而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而借助实验能够让学生由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从而掌握相关知识。2.能够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

3.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逐步产生兴趣,且为确保实验的成功,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二、基于高效课堂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设置疑问,启迪学科思维

高效课堂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思考问题,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对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思维品质[1]。在做生物实验的时候,教师要适时举例,合理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同时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此时教师可以问:“由低倍镜变为高倍镜后,视野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显得更具目的性,能够深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迪了生物学科思维,牢固掌握了知识,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在做高中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实验材料,正确运用各种实验工具,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认真观察出现的现象,思考实验的原理。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拓展、勇于创新,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更加牢固。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中实验用到了菠菜,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甜菜叶、萝卜叶等进行实验。又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教材中实验用到了紫色洋葱鳞片叶,教师要让学生用紫甘蓝叶、大白菜叶、花瓣等进行实验。学生在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实验结果与结论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真正体验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转变实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耐心为学生讲解以外,还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创新实验方法看,逐步拓展应用空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具体实施来看,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很多涉及生物生长,对实验周期与设备有着极高要求。例如:在生物组织是否含有还原糖的实验中,要研磨生物组织,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对此实验中要使用打浆机,借助设备研磨生物组织,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又如:在脂肪鉴别中先要处理花生,操作非常复杂,难度也很大,对此可以利用花生植物油取代相关花生组织的制作,可以提升实验观察治疗。在选择实验溶液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因为生物实验中用到的溶液保存难度大,通常都是随时使用,要选择一些其他进而取代这种不易保存的试剂。如斐林试剂不易保存,实验时要现场配制,教师可以选择班氏溶液,该试剂便于保存,可以减少实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见识

第9篇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 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