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财经政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经政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财经政法论文

第1篇

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国民经济,使其达到理想状态的宏观经济政策基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抑制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积极财政政策也称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是刺激总需求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时使用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不紧缩也不扩张,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从理论上分析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个方面,其中需求效应包括一般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供给效应则体现于税收和支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影响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的短期和长期性影响上,财政政策的制度约束是指政策时滞、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财政政策的制度性效应。

二、本次实施积极财政的特点

(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巨大超出意料

2008年中国第一至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中国GDP增幅近十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其中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跌至9.O%,GDP呈现回落趋势[3]。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08年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3792.4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3.1%。其中,中央本级财政收人2040.94亿元,同比下降8.4%。这是数年来从未有过的下滑数字。事实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下降是从2008年7月份就开始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显现,甚至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对此中央政府果断决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

(二)2008年始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中央决定从2008年11月末启动1000个亿资金,提出在2010年末投人40000资金,拉动经济增长。1000亿元投资主要投放到六个领域:一是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了100亿元;二是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340亿元,占到了1000亿元的1/3;三是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250亿元;四是用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安排了130亿元;五是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安排了120亿元;六是用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安排了60亿元,这些投资都在2008年年底全部下达。本次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首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相信我国有能力渡过这次危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为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比如,外汇储备现在是19000亿,支付能力应该说是世界最强,2007年中国GDP到了25万亿;中国完全有能力做这些事情。政府在扩大需求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投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支持地震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加快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搞好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等。

2.扩大内需的组合拳

本次加大投入是一个组合拳。这次中央提出十大措施,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扩大国内需求,通过扩大需求来保持整个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既有基础设施投资,又有民生投资,比如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廉租房。要完善加快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要完善我们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可以使农民小病不出乡,使我们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方便就医的机会,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又能解决现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有将会加大教育上的投资,比如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初中学校校舍的投资,对乡村文化设施也会加大投人。所以大家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又能解决大家未来一个支出预期。

3.减税让利给企业与个人

本次积极财政政策提出,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①国家决定从2009年1月1日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②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对小规模纳税人上缴的增值税,由现行的6%降到3%。③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继续执行好2008年下半年先后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需求。④研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⑤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在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l2月113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人群体收人,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全面落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

5.增收节支以及加大投入资金的监管

①增收节支。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以减税和增支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势必加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对此,要抓好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偷骗税等违法活动。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对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努力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②对投入的资金加大监管。2008年11月已经投出1000亿资金,加强监管增加检查力量势在必行。加大检查力度,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中央新增投资稽察的重点,包括工作落实,审批投向,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建设程序,工程质量等,以确保财政资金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预测

在当今世界金融动荡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降至2%以下,我国依然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始终有强劲的增长惯性。本次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上次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的,并且在政策的系统性和着力点方面,比之前更宽泛,力度也更大。并且这次政策的重点比上一次更丰富,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民生事项等通盘做了考虑,且我们的市场条件比那个时候更有所完善和发展,因此,可以预见我国此次积极财政政策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经济在未来两年内将会稳定发展,并产生以下积极效应: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②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将有力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唇民在住房方面的压力将大大减轻。③关于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安排将会加快灾后重建工程,有助干受灾地区的经济恢复和灾区人民正常生活的恢复。④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不仅有利于提升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扶根本上引导国民经济逐渐步入内需推动的内源型良性循环轨道,而且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从而逐步实现社会平衡发展。⑤通过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将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而且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第2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困难,目前正在实行的财税政策虽然在排污治污、合理运用资源和奖励优秀企业等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政策中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全面。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环经济的界定政策不明确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对循环经济给予了巨大的扶持力度和优惠力度。但是,对于循环经济的界定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政策能给予区分,这就导致许多企业打着循环经济的幌子来骗取政府部门的优惠。这就会使许多不法企业谋取到高额利润,从而扩大生产力度,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而那些真正的循环经济企业却会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奖励。此消彼长,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分在国外已经有了大体的模式,而国内信息交流的局限也是对循环经济界定不明确的一大原因。

(二)循环经济企业税务依旧较高

发展循环经济是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必须拿出诚心,且加大力度扶持。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循环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款,导致循环经济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发展创新上不够全面充分,技术资金的投入就会减缺。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变慢。而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就会大力减免循环经济企业的税收,乃至不征税。用这种方式来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创新投入。但是,我国政府对资源与环境的投入过少问题由来已久,日本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已经达到了国民GDP的4%,而我国的投入仅仅占国民GDP的1.5%。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十分重视,想要达到“治大于污”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企业税务优惠针对性较差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会衍生出许多种类的循环经济,包括水循环和其他资源循环等。这些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会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现行的循环经济税务优惠政策缺乏足够的循环经济种类的针对性。比如,适合水循环经济的的税务优惠政策对其他种类循环经济不尽合适。这就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流失和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四)政府绿色采购不合理

虽然我国对政府的采购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研究,也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成效。但是,至今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正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采购的规模较小,并且与发达国家一比就会发现,我国的政府采购支出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太低。其次,所采购的绿色产品缺乏明确的认证制度,有很多不符合绿色产品的商品鱼目混珠进入采购的范围。另外,政府的绿色采购行动没有真正的起到带动优秀企业发展的作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五)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是短板

这一问题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两方面,首先,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方式的缺乏。目前,我们国家发展的循环经济企业都面临着制约多而激励少的窘境。另外,对循环经济仅有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大。这就是政府财政投入的缺乏,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优惠力度不大,导致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措施

(一)加大政府财政补贴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力量的维护和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一样。国外在这一点就做得很好,每年对新兴经济的发展投入就占了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8%~10%。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较其他国家晚,更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我国也应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优秀之处,为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投入。

(二)设立优惠贷款

国外对循环经济的企业不仅仅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会对许多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不仅贷款金额多于其他企业,贷款的利息还会比其他企业少许多。用这种方式来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场地要求较高,对科技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投资多,获利周期长是其一大弊病,资金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我国应建立专项资金,为其提供优惠贷款,扶持其成长。

(三)政府采购的带头作用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采购行动势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购绿色产品,对不合格的“伪”绿色产品坚决抵制。同时完善绿色产品的界定机制,让好的产品受益,让不好的产品进行改进。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措施

(一)改进多种资源的税收

我国资源数量丰富,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也众多,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首先要在资源上下功夫。自然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政府需要调整资源税款,调高不可再生资源的税款,同时相应降低可再生资源税款。对企业的资源使用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使其多多使用可再生资源。

(二)把企业的排污费变为排污税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排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排污费的征收难免会有些不法企业钻空子,不按规定排污。因此,在笔者看来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样使得企业自己产生排污的意识,可以刺激企业改进自己的排污系统和生产结构。这对一些落后企业的产业优化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定点征收垃圾税

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城镇的垃圾问题日渐突出,这给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早些年爱尔兰就开始征收垃圾税来减轻城市的负担。由此,我国也可以尝试征收垃圾税,使得居民能自觉分类处理垃圾,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第3篇

一、加强环境建设投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地方投资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直接投资对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等环境建设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社会资金很难投入到这一领域,因此,财政必须从市场缺位的地方补位,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直接投资或多种融资方式,加强区域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建设功能齐全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筹集资金的传统优势,支持加强水、电、路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经济发展硬环境,突出招商平台建设,依托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二)培育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势,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敢于抵制,敢于举报,加强打击,努力打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都是经济环境、事事关系经济环境、处处维护经济环境”的工作格局。

(三)创造优质规范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打造区域经济环境优势的重要标志,因为行政权力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普遍,对公民和法人的影响最具体,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最深刻。因此,地方财政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提供优质规范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务工作环境。

(四)营造科学高效的服务环境。要形成一套积极主动、办事快捷、管理科学的服务机制。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程式、贴心式、保姆式的优质服务。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服务平台,向企业实行公开办事,“一条龙”对外服务,接受所有企业和投资者的咨询,并进行相关辅导和协助,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要加强“窗口”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促进行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三是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五)建设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是最重要、根本的环境建设。建设一流的法制环境,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从严治政。要深入开展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调查研究,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政令畅通,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六)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诚信”就是要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诚实守信。通过信用建设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实现更快、更优、更好的发展。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优化信用环境。我们要集中力量,采取措施,有效地加强和提升信用程度,以诚实守信来进一步塑造良好信誉,大力营造讲求诚信的发展环境。

二、转变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发展区域经济,资金启动必不可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发生转变,支出的范围受到许多限制,财政直接进行经济建设的投入变得十分有限,因此,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减少直接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逐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要进行引导性扶持。一个管理规范的企业,投资关注的不仅是优惠的地方政策,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直接投资和减税让利等传统发展模式,在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健全财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努力增加财政可支配财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在满足基本支出需要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实施引导性扶持,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

(二)要进行间接性扶持。要综合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在减少财政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用活经营管理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投入,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不定规模、不限项目、不设门槛、不控制行业的管理办法。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地在外科技人员、打工人员、大中专学生回当地领办、创办民营工业企业和投资经商,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其征地、办证、子女入学、转户等手续一律从简,并享受一定优惠。

(三)要进行政策性扶持。要用足用活现行各项经济发展的国家优惠政策,尽量减少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要认真发挥好用好中小企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使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导向基础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认真落实好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农林牧渔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护企业合法利益。

(四)要进行关键性扶持。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就是要用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收益。因此,我们要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将财政资金集中投向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和产生较大效益的关键环节上,能够带动一个产业和一批产业的发展,使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三、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服务经济能力

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研究财政管理的新举措,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注重发展政策连续性,实行正确领导。要确保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并创新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快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进程,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均等、公平、有序、高效的服务,不断增强提供服务能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要增强与民生有关的各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财政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要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本地区企业或单位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要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品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形式不断优化。

(四)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理财水平。要不断研究加强财政监管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促进预算管理、财政管理的精细化,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财力能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加强管理,集聚更多的财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第4篇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合理安排各阶层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行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财政转移支付法是指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财政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理解的转移支付法包括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制度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它是指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或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种转移支付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中央政府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下转移给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符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上转移给中央政府;三是同级政府之间一部分预算收入的相互转移。凡是相邻两级政府间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转移是狭义上理解的转移支付。在我国,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基础上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从狭义上理解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形式上看财政转移支付法,是指财政转移支付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外在形式,它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泛指凡规定有关财政转移支付出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自治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狭义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财政转移支付法》冠名的单行法律。在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法》,有关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内容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相关法规与规章之中。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1)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2)转移支付的形式:目前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如定额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税收返还及其他补助形式。(3)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方法、支付规模和程序。(4)转移支付的管理和分配机构。(5)转移支付的监督及法律责任。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四种转移支付的形式构成的:

第一种形式是“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是我国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开始设立和实施的。我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是地区收支均衡模式。我国的收支均衡模式同时考虑了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财政收入)和财政需求,其基本的做法是:通过测算各个地区的标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并对其进行比较,进而计算出地区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大于标准财政收人的差额)。

第二种形式为“税收返还”。税收返还制度的建立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关键性内容之一。税收返还制度的核心是在建立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同时,确保各有关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这种形式通过“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办法,提高中央财政在增值税与消费税增量上的比重。

第三种形式为专项补助(或者说是“专项拨款”)。“专项补助”作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这些专项拨款,由中央政府拨付,不列入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这种专项拨款的主要特点是拨付款项的有条件性,是由中央根据情况和需要来确定拨款的项目,拨款的对象,拨款的金额和拨款的时间。专项拨款主要用于给予地方政府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防汛抗旱经费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等。

第四种形式是“原体制补助和上解”。这种形式实际是原体制的产物。从1988年开始,中央政府财政部对部分省、自治区实行定额补助,与此同时部分省市向中央按照一定的比例解。

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带有较深的旧体制的烙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二、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不清晰,事权、财权不对应,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从而造成一部分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不明确,甚至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科学性。

第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纵观各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大的共性就是都制定有较高层次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据的主要是政府规章,没有单行法律。因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权威性和统一性。

第三,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控力度小,均等化功能弱。由于在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税收返还形式占的比重过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太低,致使中央财政调控权、均等化功能过弱。

第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第五,省一级政府对地、市、县级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缺乏制度建设。

三、完善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朝着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框架的目标改革,但是,距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规范化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深化改革:

1.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范围,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调节目标和定位。

2.加强财政立法,在《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基础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转移支付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各项基本制度,尤其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制约制度。

3.简化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重新归并现有的四种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尤其是应当尽快解决原体制补助和原体制上解当中存在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矛盾的问题。

4.规范专项补助,在进一步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那些纯粹属于地方区域性的支出项目的补助,并且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和兼顾其他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规范各种专项补助,合理分配用于专项补助方面的财政资。

第5篇

“中国经济论文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国经济论文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6篇

层次浅析【会计论文】法在确定各层不同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各因素的划分,如表3所示:

二、基于模糊层次浅析【会计论文】法的A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

(一)A企业的概况 A企业是一家具有二十五年血液制品安全生产历史,兼有中西药制剂、生化药品的制药企业,A企业由其他两个企业重组成立,占学历员工112人,约占员工总人数的52%。

(二)因素权重计算 :

(1)因素权重一致性检验。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这四个因素为S1,S2,S3,S4。判断矩阵Ra为:

Ra=a11 a12 … a1ma21 a22 … a23……an1 an2 … anm=1 1/3 1/2 53 1 2 72 1/2 1 51/8 1/7 1/5 1

用“和积法”计算权重向量:按列规范化

0.610,0.169,0.135,0.2780.484,0.507,0.540,0.3890.322,0.253,0.270,0.2780.035,0.071,0.054,0.056

第7篇

[关键词]财经院校;合著网络;社会网络;科研合作;分析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间的多样化发展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不同学科、不同科研者、不同学校、不同省份、不同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现象日益增多。科研论文,作为一种记录科研成果和知识的载体,可以反映出合著者、科研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社会网络,作为一种分析复杂网络的方法,已成为研究合著网络关系的有力工具。国内外基于合著网络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Newman等[1]对生物、数学和物理三个领域合著网络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Liu等[2]提出了一种方向性网络结构,并设计评价因子,对研究人员的贡献进行量化分级;Shibata等[3]利用复杂网络提出了一种发现研究前沿的方法。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贡金涛等[4]以专利数据库为切入点,对专利合著网络的结构特性和连通体中心进行了计量分析,进而探测出技术研发的绩效水平、科研合作的状况与核心等;陈丞[5]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可视化分析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图书情报内部合著网络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王凯等[6]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领域的作者合著情况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侯小妮等[7]对我国的护理学科开展了合著网络的研究,构建了护理学论文合著网络;李纲等[8]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浙江省某科技创新团队的合著网络进行了分析。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分别从CNKI数据库中收集了两所院校两个院系2010年到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研究和设计了各个院系科研人员的合著网络模型,通过对网络模型的分析,并借助MATLAB、Ucinet、EXCEL等分析工具,得到合著作者间、院系间的合作度、集聚系数、节点中心度、个人中心网络密度、网络传递性等,同时对整个网络进行了静态特征、抗毁性等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选用的数据时间范围是2010年到2015年,我们检索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每篇文章的作者、题名、单位和出版年份四个关键字段,建立符合财经院校社会网络分析要求的数据库,共获得记录1844条。

(二)研究工具

本文首先采用Matlab软件编程,以实现作者相关信息的提取,然后借助Excel软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合著力度和合著规模分析,再结合Ucinet和NetDrew软件进行社会合著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在发文频次在2次(含2次)以上的作者中构建合著网络。

三、合著网络实证分析

(一)合著网络分析

我们借助Ucinet软件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科研合作数据进行初始矩阵化,生成科研合著网络图,并利用Netdraw软件生成可视化图。为了便于观察网络的特性,我们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初始网络进行了二值化处理,选取的阈值为2。图1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网络图,图2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网络图,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表示作者间合作的频次越多。

(二)中心度分析

1.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同样采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我们分别对两个数据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运行结果由高到低给出了每位作者的中间中心度,上表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中间中心度,从整体上看远大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中间中心度,这说明在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影响力较强的“中间人”较少,与网络中其他人的合作力度不够。中间中心度为0,说明这些作者之间的互动较少,自身的独立性较强。作者长期处于独立状态,极有可能导致自己的科研水平止步不前。

四、结论

第8篇

指导博士生论文答辩、逐行逐句批改论文……会议室里,三十多名嘉宾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眼角挂着温暖的微笑。

他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提出的受托责任思想、会计控制系统论、差异无序和不连锁观点、提高经济效益思想以及对中国会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业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做学术报告,至少要提前一星期准备,再把讲稿背下来;写文章前,要列出参考书单,扎实看完看懂,再表达成自己的想法,为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又爱护有加。

他学贯中西、通古察今,指出“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常开列史学、古文字学、古汉语的书单,叮嘱学生“这些都能给做人和治学打好底子”。

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提出高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方案,将建国以来沿袭前苏联“老三门”的课程模式转化为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和审计学的新课程体系,还按照洋为中用的精神,大胆采用英文教材进行研究生教育。

他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常忍不住捅出其他人不敢说的话”,在上世纪50年代奋笔疾书“万言书”,向直陈当时党政工作和经济发展中的偏差和失误。

他履遭坎坷艰辛,始终乐观豁达、坚韧不拔,因“万言书”被错划,直到1980年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在23年的劳作与批判中,坚信“假不覆真”。

他于己一生节俭,身后不建坟墓,在晚年时却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再发动子女,攒足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他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外出上课讲学不要报酬、不接受馈赠吃请、不接受旅游招待,还坚决要求将捐款成立的基金会定名为“勤诚助学”,而不是自己的名字。

他留下大量鸿文佳作,对现代和当代众多重大会计、审计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和预见性的精辟分析。

在座的嘉宾均为当今会计、审计界造诣颇丰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师从杨先生的学生和曾经请教于他的同行。

“刚进学校时,看见一位老先生围着操场慢跑,最后一圈‘哒哒哒’,一定会听到突然变得急促的脚步声,那是他在发力冲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廖洪说,“听人们告诉我,这就是还没有摘帽的杨时展,天天傍晚要跑满6圈。”

“研究生阶段杨先生让我往当时即将重建的审计专业发展。结束后,国家重建审计系统,他力主培养更多的青年学者,推荐我为审计系统选拔的干部上课培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张龙平说,“为了鼓励时年仅28岁的我,杨先生为我打头阵。那是一次近百人的大课,他一气讲了两个小时,先介绍审计的基本概况和作用,再隆重推出我讲解其后的主要内容。杨先生那时70多岁,前一个小时,老人家坚持站着讲课,后一个小时体力不支才不得不坐下。”

“他总是站在自家的小阳台上,为学生修改论文。”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会计学院教授郭道扬说,“看完后放一个星期,拿出来批改,再放上一个星期,批改第二次,文章结尾和段落旁满是观后感和修改意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罗飞,杨时展先生的第一名博士生。他动情地说:“先生给我批改过的作业、论文有几大叠,还有列出的书单,我一直当作文物一样珍藏。”“他任武汉市政协委员时年事已高,去政协开会坐公交,从不让学校为他派车。学生们担心他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他还要求我们出门办事尽量乘公交,不要浪费。”

“在母校时师从杨先生,毕业后至浙江任教。杨先生数次去信,让我继续攻读博士。因工作繁忙,一时犹豫不决。”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汪祥耀教授说,“杨先生再次写信,并特意强调坚持深造定会受益终身,让我最终下定决心。”

“毕业论文答辩前,他重病在身,病榻上仍然坚持看我的毕业论文,密密麻麻的批语中,好多字迹已是颤颤巍巍。答辩时,杨先生已去世,看着老师修改的论文,百感交集。”

原国家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特派员、原武汉市审计局局长余秉立说:“二十多年前的审计系统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经常邀请杨先生去上课,他每次执意不要讲课费,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才答应接受一次工作便餐。还有同行拿着自己的书稿向杨先生请教,相当部分之前素未谋面,他不论亲疏来者不拒。自己的学术、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繁忙,就利用出差途中的空隙阅读批改,一页不漏,出差回来后准时将修改稿交给请托人,而他认为做这些纯属举手之劳。”

“杨先生离开我们10年了,可他的教诲言犹在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汤湘希教授说,“多年来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讲课,我总是保持着领带加衬衣的正式着装习惯,就是受老师的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家林教授曾在本科求学阶段,聆听杨先生为会计专业本科生所作的一次全国影响极大的专题学术报告――“现代会计向传统会计的挑战”。

第9篇

张龙平,四川垫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1年9月考入原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务与会计专业,1985年7月毕业后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1987年留校任教和研究审计学至今,1994年6月获会计学(审计方向)博士学位,1996年、1995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导师。张龙平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审计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校职称评定小组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经济安全监管研究中心会计监管研究室主任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审计硕士专业学位(MAud)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含审计准则)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审计署国家审计准则技术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监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湖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等。

张龙平教授长期以来紧密围绕审计学来开展科学研究,在大学审计教学、科研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准则制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是全国知名的中青年审计专家,研究方向包括审计学及财务会计理论(特别是审计基本理论)、西方审计制度与准则(特别是IAASB的文告)、中国审计制度与准则、资本市场舞弊审计技巧、审计风险控制与品质提升、内部审计绩效改进路径等。

张龙平教授对审计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他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家级15篇。《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论社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审计质量特征及其对质量控制思想的影响》等论文在会计、审计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张龙平教授编写和参编著作50余部,专著《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系统研究》是我国第一本系统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专著。张龙平教授站在有力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借鉴审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运用系统的方法和各种控制手段,提出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及其工作管理的指导框架和基本构想。他认为审计控制的目标是提高已审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尽量减少信息风险,使报表使用决策者不致失误;主张审计控制系统由宏观控制子系统、中观控制子系统和微观控制子系统构成;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分别成为这三个子控制系统的主体,并对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组成要素以及控制主体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张龙平教授提出的观点对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资深专家,张龙平教授在1995 2005年还起草完成财政部5个法规制定项目:“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违反法规行为”审计准则;“存货监盘”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还参加7其他所有的独立审计等业务准则、道德准则的起草制定的全过程的工作。张龙平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负责主持的《审计学》课程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和李璐副教授共同负责主持的《现代审计学》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其任负责人建设的《审计学》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天道酬勤,张龙平教授多年的辛勤耕耘得到广泛的认可,他曾获国家教育部1999年首届全国百佳“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重点学科和财政部重点学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等荣誉称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