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政治社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政治社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政治社会论文

第1篇

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选择正确,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活动更有效,选择失误,会使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同时又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们在设计活动内容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热门的事件。比如,3.15之前,我们组织了关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超市、商场进行调查、采访,并且与当地的文化、司法部门挂勾,建立固定的活动课基地,共同开展好活动课。根据当地的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使活动课与国情、区情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一点: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时,开展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批评建议权”教学探究活动。对于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有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学生已经理解,但是让他们对国家事务进行批评与建议,对农村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我为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是“给校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以网名给校长信箱投信,谈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提出批评与建议。学生有感而发,针对学校的食堂管理、伙食状况、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和老师评价纷纷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尽管意见不是很成熟,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都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公民可以依法通过合法的途径有序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三、灵活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很多老师会说,“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啊!”并以此为借口不去开展实践活动。其实,实践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腾出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或者在寒暑假的时候,或者选择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正轨的时候,这样灵活组织安排,就会使时间比较充裕,也会使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完《珍爱生命》以后,了解长假,我就要求学生在假期时学校的安全教育,观看安全教育视频,并根据自己长假期间的经历来制作手抄报,题材可以是防火、防触电、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制作完成之后,等到开学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次活动,既让大家互相学习安全知识,又寓教于乐,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一份份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学生独特的视觉和个性。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改变了其原来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灌输道理的错误认知。

四、结语

第2篇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一轮新的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中学政治课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并获得理想的成绩。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法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一些教师仍坚持“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法。所以,形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主观认为政治课学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来读读、背背、考试前临阵突击即可过关的错误认识;少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学习政治课,对教师单元复习时划出的学习范围或归纳的不同类型的习题也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政治课和时政是密切相关的,若政治课堂脱离了时政,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政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政治学习的亲切感

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要将政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政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图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政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四、结论

第3篇

(一)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化解企业的竞争危机不得不不断选拔优秀人才。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长期积存在社会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使企业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一系列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对企业职工原有的传统思想进行转变,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跟随时代的步伐,努力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面貌、新形式。

(三)促进企业与和谐社会达成共识一个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最有效的武器便是企业的凝聚力,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职工能够将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职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职工的职业素养得到良好的提高,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有效的调节,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达成共识。

二、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策略分析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最有效的途径是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是企业一切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积极深入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每位职工的思想动态及内心的真实需求,一旦发现企业职工存在思想方面的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使职工的错误思想能够及时得以扭转,并始终坚持以职工利益为重的原则。同时,企业还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经常进行职工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职工的疾苦,着手于职工的焦点问题,帮助职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充分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二)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要想实现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还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职工的兴趣爱好充分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在和谐社会这个基点的支撑之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管是在手段上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不断创新工作,才能使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加强。比如,针对企业职工不同的兴趣爱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K歌及各种比赛等等,让企业职工能够在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愉快地度过业余生活。而针对企业中相对较年轻的职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各种现代技术的方式,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职工之间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职工和领导之间工作氛围。

(三)加强培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职员的综合能力要想实现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还必须不断加强培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职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变与发展创新,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各种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手段及观念传统等。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与新时期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企业就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构建出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学习,加强学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技术,逐渐扩充知识,并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为企业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要实现和谐社会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就必须做到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难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实实在在为企业职工做实事、做好事,而不是只注重理论上的情感交流。同时,企业的职工不仅要认真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说什么,更关键的是要看思想工作人员是如何做的。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有效实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发现存在有关企业管理中转岗的分流问题,不管是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都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在与职工沟通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职工内心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职工的情绪得以缓解,同时也更符合和谐社会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另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应该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需求,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去,通过不断提升并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创造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发展平台。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政治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政治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来推动政治发展。而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就是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政治发展本身的复杂性、我国所特有的政治文化、现实国情及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政治及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改革策略与改革模式,将政治发展逐步引向深入。

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任何政治体系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以经济革命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其最终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此过程也就是政治制度化的过程。而以民主政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制度化水平,并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因此,政治发展应具有以下特性:

政治组织和秩序的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指建立健全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才能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法律的权威性,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实行政治制度化。通过政治制度化,加强各个集团、组织和部门间的相互制约,从而保证社会处在一种有序的运行状态之中,保证社会统治的稳定。

政治的适时性。政治发展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由政治结构组成的一个严密系统。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方向,受制于各种因素,服从于总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亨廷顿坚持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使政治发展沿着现实道路前进。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两难的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而后再进行政治民主进程。因此,政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调整其功能,实现其结构的专门化、系统化和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出高效、高质的政治体系,实现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最佳配置。

政治变革的能动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向政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政治在完成其职能和取得发展方面,既需要稳定性和连续性,也需要适应性和探索性,在现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唯有经常的调整和变革才能保持政治自身的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变革是稳定的基础,也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所以政治体系要保持其活力和适应性,就必须能主动地变革其政治结构,完善政治功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政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全面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阿尔蒙德和派伊认为,具体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做到“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也要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既要与时俱进地着力构建政治制度,完善政治体制,也要调整政治机构的功能,同时加强思想建设,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治文化,“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既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也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等等。以上各个方面,尽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所侧重,但是总体上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宏大工程,只有在结构、功能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推进,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贯彻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和智力支持。

协调的政治发展。协调主要指经济与政治的协调、渐进性与紧迫性的协调。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在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协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不意味着政治发展总是被动的,也不说明二者在时间上必然有固定的先后之分,即只有经济发展了政治发展才会跟进;而且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预见性地主动做出某些调整,清除经济发展可能遭遇的体制。

可持续的政治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变革,我国的民主化、现代化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关键就是把握路径、过程和节奏。一个可持续的政治发展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形式。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问题。只有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才能实现政治系统的持续稳定。所以要确保我国政治的稳定,必须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政治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从根本上说,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因此,它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只有当社会基本矛盾引起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并转化为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变革旧秩序的政治实践时,政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来看,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过程,导致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政治改革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过程,促成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总之,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系统丧失稳定再重获稳定的过程。因此,政治改革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可以遵循,而是要根据政治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应对。

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性质。为了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并协调其内部利益关系,还必须完善必要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的完善过程,就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随着人们利益诉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日益多样化,唯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这个意义是说,民主政治不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把握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由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政治稳定的实现与维持都离不开政治发展的推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经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水平,而且改变了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当然,毋庸讳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政治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目前,在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复杂局面里,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必将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把握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根据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今后我国政治发展既不能不顾社会发展的历史,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发展的模式,也不能不顾社会发展的现实,走激进式的政治发展进程,而是应该紧密结合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进程和实际,通过渐进的政治发展实践,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政治发展,在政治发展中巩固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是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平正义的思想导向,为社会稳定提供思想奠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公平正义是人民渴望的,传递公平正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社会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从心理角度方面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源,这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稳定的问题不断增加,造成弱势群体心理失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化解弱势群体的不良情绪,找到症结所在,理顺情绪,顺通民意渠道,建立民意发声平台,让人民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创新思政工作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内容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很多特殊矛盾日益涌现,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管理,开展更加积极有效的工作局面,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创新思政工作管理,需要从多方位角度出发,提高办公效率,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弥补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也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内容。

二、社会稳定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进入黄金发展期,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贫富差距、劳资纠纷、拆迁征地问题、腐败现象频发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必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

(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其中贫富差距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差距等不断扩大,为公众不满情绪提供温床,引发暴力事件,如安徽池州事件,不法分子借助小的事件,激化矛盾,煽动弱势群体造成恶意伤害事件的发生。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断增加,一些劳资纠纷就接连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不稳定因素隐患,给农民工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威胁。而随着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预计在6年内将有1亿人进城落户,其中因为违法征地拆迁而引发的各类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大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腐败贪污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风气,而且不利于党政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是社会稳定发展的瓶颈。总之,以上各类不稳定社会因素的出现,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很好的化解,这也是思政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会导向功能、素质培育功能、意志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矛盾协调功能、思想转化功能以及和谐保障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社会稳定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措施

面对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民众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稳定民众思想,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如何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创新思政工作,成为当前时展的当务之急,接下来就主要从发展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两大方面,探究社会稳定视角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发展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原有实践经验的同时,要及时调整,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矛盾更加巧妙的化解,要深入基层宣传积极的思政思想,传递正能量,耐心解决遇到的问题,防止矛盾再度激化。其次要完善规范制度,摒弃民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认识,遏制不正之风,维护办公秩序,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及时有效的传达民意心声,将思政工作与制度有机结合,提供通畅的渠道。最后要采用心灵抚慰的方法,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民生活压力加大,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思政工作加强对于心理问题的重视,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疏导不和谐心理因素,建立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二)管理创新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平台,让公众获得一个自由平等发挥舆论的渠道,实现管理方式、管理思路和舆论管理方面的的创新,实现真正的民主。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和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建立于民众的交流版块,传播更加全面的民意心声,与民众平等的互动沟通,让接下来工作的开展更加明确清晰。另外,借助网络平台,还可以发挥宣传作用,借助有知名度的门户网站,展示老百姓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传达民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症下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民意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虚假新闻很容易滋生传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拟的网络,传播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假新闻,引发公众恐慌,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大型门户网站各类信息,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审查核实,确保是真实的信息才可以。如果一旦出现假新闻,就需要相关部门发表有可信度的声明,遏制假新闻的继续传播。其次要杜绝刻意的人身攻击。如今网络发展十分迅速,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特别快,一些恶性事件接连发生,一些网络水军借助人肉搜索,对于某些人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这不但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还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他人和自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传播正能量,才是信息传播的正确之路。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政治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政治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来推动政治发展。而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就是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政治发展本身的复杂性、我国所特有的政治文化、现实国情及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政治及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改革策略与改革模式,将政治发展逐步引向深入。

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任何政治体系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以经济革命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其最终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此过程也就是政治制度化的过程。而以民主政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制度化水平,并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因此,政治发展应具有以下特性:

政治组织和秩序的制度化。政治制度化是指建立健全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才能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法律的权威性,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实行政治制度化。通过政治制度化,加强各个集团、组织和部门间的相互制约,从而保证社会处在一种有序的运行状态之中,保证社会统治的稳定。

政治的适时性。政治发展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由政治结构组成的一个严密系统。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方向,受制于各种因素,服从于总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亨廷顿坚持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使政治发展沿着现实道路前进。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两难的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而后再进行政治民主进程。因此,政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调整其功能,实现其结构的专门化、系统化和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出高效、高质的政治体系,实现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最佳配置。

政治变革的能动性。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向政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政治在完成其职能和取得发展方面,既需要稳定性和连续性,也需要适应性和探索性,在现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唯有经常的调整和变革才能保持政治自身的一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变革是稳定的基础,也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所以政治体系要保持其活力和适应性,就必须能主动地变革其政治结构,完善政治功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政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全面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阿尔蒙德和派伊认为,具体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做到“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也要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既要与时俱进地着力构建政治制度,完善政治体制,也要调整政治机构的功能,同时加强思想建设,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治文化,“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既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也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等等。以上各个方面,尽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所侧重,但是总体上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宏大工程,只有在结构、功能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推进,才能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贯彻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和智力支持。

协调的政治发展。协调主要指经济与政治的协调、渐进性与紧迫性的协调。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必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必须在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协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不意味着政治发展总是被动的,也不说明二者在时间上必然有固定的先后之分,即只有经济发展了政治发展才会跟进;而且人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预见性地主动做出某些调整,清除经济发展可能遭遇的体制。

可持续的政治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变革,我国的民主化、现代化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战略,在这样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关键就是把握路径、过程和节奏。一个可持续的政治发展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形式。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政治问题。只有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才能实现政治系统的持续稳定。所以要确保我国政治的稳定,必须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政治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从根本上说,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因此,它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只有当社会基本矛盾引起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并转化为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变革旧秩序的政治实践时,政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来看,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过程,导致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政治改革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过程,促成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总之,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系统丧失稳定再重获稳定的过程。因此,政治改革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可以遵循,而是要根据政治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应对。

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性质。为了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并协调其内部利益关系,还必须完善必要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的完善过程,就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随着人们利益诉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日益多样化,唯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这个意义是说,民主政治不仅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把握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由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稳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政治稳定的实现与维持都离不开政治发展的推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经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水平,而且改变了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当然,毋庸讳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政治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目前,在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复杂局面里,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必将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把握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根据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今后我国政治发展既不能不顾社会发展的历史,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发展的模式,也不能不顾社会发展的现实,走激进式的政治发展进程,而是应该紧密结合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进程和实际,通过渐进的政治发展实践,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在政治稳定中推进政治发展,在政治发展中巩固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新形势下,到底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笔者认为: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其实效。

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省扶贫先进单应—一宁波慈兴集团。该企业近几年中,分别以资金、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人业务培训等形式,先后扶持了6个“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工厂,其中一个还成为丽水地区十大明星企业。学生在活动后说:“现在我们懂了.人间不尽是金钱关系。‘先富’帮‘后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信!”

2.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总之,“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第8篇

(1)以人为本原则。确切地说,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指以“劳动者为本”。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之一是立场不同。政治经济学根本方法论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它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在阶级社会,人总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人。因此,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关系中不存在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利益的人。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是人的劳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供人类消费的物质资料,终点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者在不同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西方经济学则是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出发点形成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实质上就是资本发展的逻辑。所以,在西方经济学逻辑中存在悖论:一方面把人假设为可以按照最大化原则进行理性选择的“经济人”,另一方面又把劳动者仅仅视为与资本、土地相同的生产要素,根本无视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劳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事实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理应成为它的首要原则。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涉及多方面深层矛盾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甚至会带来社会阵痛。我们的各项改革措施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阵痛、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成为深化改革坚守的重要理念。

(2)满足需要原则。在政治经济学中,“需要”(need或want)和“需求”(demand)有重要区别。“需要”通常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时指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活资料的价值表示的,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具有层次性,包括劳动者自己和家属所需要的“生存资料”,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教育、文化、健康保健等“发展资料”。因此,“需要”是以使用价值来衡量的。而“需求”概念则不同,它用以描述市场中的交换行为,只要有货币、有购买力,就形成“需求”,“需求”是从价值实现角度分析的。“需求”不一定是客观“需要”,比如市场上有1万套商品房,从客观需要即使用价值角度来说,可以满足1万个家庭的需要,但也许由于房价过高,1000个家庭购买了这1万套商品房,从市场的角度看,商品房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也就形成了市场“需求”,但显然这些买房者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其后果必然是房价虚高,一方面是需要房子的人买不起房,另一方面是不需要房子的人囤积大量房源。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其他公共产品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们的生产是以“满足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助价值规律来满足需要,但这不妨碍“满足需要”理应成为指导我们各项经济工作的重大原则。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化解产能过剩,可以以“满足需要”为原则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化解商品房过剩,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百姓廉租的形式;化解钢铁、水泥等过剩,可以考虑增加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可以考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差异性问题;等等。

(3)共享发展原则。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表明共享发展已经属于社会制度深层内容。共享是政治经济学追求的理念,这一理念与以劳动者为本理念一脉相承。马克思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基础上,指出了共享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制度特征。我们党从强调“共同富裕”到强调“共享发展”,在理念上是一个新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强调先富带动后富,这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但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了较好的经济实力,强调“共享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发展动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提到共享发展,人们往往想到劳动成果分配方面的问题。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共享发展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从微观领域看,企业层面的共享既包括分配领域的共享,如提高工资,也包括生产领域的共享,如劳动条件、劳动资料、劳动保护、劳动管理等。在宏观领域,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的共享,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共享;在消费层次上,不仅包括生存资料的共享,还包括发展资料的共享等。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共享发展意味着在微观企业领域,不能一味把降低工人工资作为提高企业效率的口实。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高低、生产资料的性能好坏、企业管理的先进与否、工人积极性创造性的高低等。尽管政治经济学认为新创造的价值是V+M,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降低工资就可以提高利润。这是一种静态认识,马克思这一公式揭示了劳资之间的对立关系。但利润和工资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不能用线性思维套用马克思这一思想,认为降低工资就能提高利润,即提高企业效益。

(4)公有主体原则。“公有”是指公有制,“主体”是指主体地位,即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原则。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有根本区别。西方经济学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理论前提,认为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是孪生兄弟,并把二者看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制度,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源配置问题。而政治经济学则是把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与不同所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公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也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满足需要原则和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同时,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原则,也就坚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9篇

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和谐”的思想。学者张耀灿认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应该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和谐主体,便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当代大学生这一主体的“不和谐”现状展观

世界观教育方面:有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没有兴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较为被动,在信仰的确立上不够坚定,在行为表现上较不成熟。政治观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识上,国家意识不高,政治上的表现也不成熟、不稳定。在民主法治观念上,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却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观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法制观教育方面:“当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且大多混归于道德教育。”在校园里,屡见各种犯罪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道德观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在义利观方面、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婚恋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行为令人堪忧。

三、大学生“不和谐”现象产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时代:难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虽然金融全球化可能仅仅影响到为数有限的国家里的少数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却触及了世界上最偏远的村庄和靠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有些无所适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选择相对以往也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高校育人理念的冲击。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即市场经济对人们的道德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容易诱发个人主义。二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引发多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人们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上问题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育主体方面,有的教师形式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育内容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时代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二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机制方面,保障措施、评估体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完善,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这一和谐社会主体生成的路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