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准农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准农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准农业论文

第1篇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是研究的基础,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影响到研究的结果。所以,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综合了解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特点而设计。调查从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和红色边疆农场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真实有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农户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全面,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基本情况、考察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此次调查共走访109户,发放问卷109份,回收问卷109份。

1.2农户的基本情况

1.2.1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情况调查主要以男性为主,占到83.49%,女性为16.51%。从家庭人口规模上来看,3口人及以下的农户占32.11%,4口人和5口人分别占44.04%和17.43%,6口人及以上的占6.42%。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占到7.34%,30~39岁之间的占到59.63%,40~49岁之间占到30.28%,50岁以上的占2.75%(如表2)。如图1所示,农户的初中文化程度占67.89%,小学文化程度占5.50%,高中和大专分别占15.60%和11.01%,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户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

1.2.2农户的家庭收入现状从农户家庭收入情况上看,农户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下占40.37%,10~20万元占24.77%,20~30万元占13.76%,30~40万元占12.84%,40万元以上的占8.26%。

1.2.3农户的家庭收入来源从家庭收入来源结构上看,种植业的收入占75.23%,养殖业的收入占3.67%,经商收入占6.42%,外出打工的占10.09%,其他收入途径占4.59%,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种植业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

1.2.4农户农机经营现状如图4所示,农户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而且在种植业上普遍使用了精量播种技术。在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农户家里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拖拉机,是由于农业机械补贴实施办法出台后,农户将小型拖拉机(40马力以下)更换成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多数农户家里的小型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有一些等着报废,只有个别农户的小型拖拉机还从事农田作业或者跑运输。

1.2.5农户耕地面积从农户耕地情况上看,10hm2以下的占37.61%,10~20hm2占22.94%,20~30hm2占16.31%,30~40hm2占13.97%,40hm2以上的占9.17%。1.2.6农户关注的信息如表4所示,农户对农业政策的信息关注最高,所占比例为30.19%,其次是气象农情信息关注的比例为27.36%,产品市场信息关注比例占20.75%,相比之下,不被农户关注的信息是休闲娱乐和劳务需求。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现在种地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几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农户主动去关注农业政策和气象农情。

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和需求情况

2.1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认知情况

农户中有84.40%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精准农业技术,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对于精准农业技术里的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77.98%农户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5%从来没听说。由此可以得出,农户不了解精准农业技术,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一个或两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在精准农业技术里,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都有一定的了解。

2.1.1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对于农户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有96.23%的农户是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在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条件的限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的推荐获得的相关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可信度高;只有3.77%的农户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多数农户利用互联网主要关注时事政治和娱乐。由此可以得出,农户通过农场(或者农业相关部门)推荐获取的精准农业技术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农户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如表5所示,目前农户没有精准农业技术的原因包括:缺少资金占53.77%,缺少技术占20.75%,信息获取不畅占16.89%,耕地太少占8.59%。可以得出,农民没有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目前市场上销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多数是国外的技术产品,普遍购置价格高、操作性复杂,而且零部件更换的费用昂贵,这些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2.2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

2.2.1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对于农户所关注的精准农业技术,如图5所示,有89.91%的农户会关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有55.96%的农户会关注GPS面积仪,只有12.31%的农户(种植水稻的农户或打算种植水稻的农户)关注土地精平技术;通过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的介绍,农户考虑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环境因素,对变量施肥和变量农药喷洒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变量施肥技术和农药变量喷洒技术吸引了10.53%和6.58%的农户关注。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对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关注率高是因为目前能够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农户中有31.20%的农民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播种监控技术和GPS面积仪,有47.06%的农户是自己单独购置使用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其中包括31.87%的农户是自有资金购置使用,有5.28%的农户是借款购置使用,有62.85%的农户是贷款购买使用;农户中使用的GPS面积仪都是自己购置;有23.53%的农民是与别人合伙购置使用;有29.41%的农户是农机手,给别人开车的时候使用过自动导航技术和播种监控技术。

2.2.2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考虑的因素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占34.91%,相关售后服务占27.36%,工作效率占13.21%,使用的方便性占12.26%,功能和性能占12.26%(如表6)。可以得出,农民在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相关的售后服务,在与农户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户使用的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普遍存在价格高、设备零部件更换费用昂贵的现象,而且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2.2.3农户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的意向从表7可以得出,对于组织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有80.19%的农户表示愿意接受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对于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农户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精准农业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很感兴趣。有19.81%的农户表示不愿意参加精准农业技术培训,他们认为自己的耕地都是农场“统一”管理,不需要自己再去学习精准农业技术,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

2.2.4农户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意向如表8所示,对于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有26.41%的农户表示是可以购置使用,他们认为使用精准农业技术收益超出了它的成本,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去发展其他的产业。有29.25%的农户表示不愿意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农户认为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而且手头没有充裕的资金去购置,再加上现在农场都“统一”管理,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有44.34%的农户表示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因为农户把钱都投入到种植业上,没有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资金,而且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所以农户会根据精准农业技术价格等情况再做决定。

3精准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3.1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成本过高,农民缺乏购置的资金

与农户访谈时了解到,有71.69%农户手中有借款或者是贷款现象。对于农户来说,农业种植费用越来越高,农户的资金大多都投入到种植业上,农户手里没有资金去购置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而且精准农业技术投入的资金较高,回报周期长,普通的农户没有能力去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再加上农场对购置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力度不够完善,农户购置时还得去银行贷款或者亲朋好友那去借钱,由于农场地处偏远,精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费用昂贵,已经超出了农户所能接收的范围。

3.2农户缺乏对精准农业技术全面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不了解,甚至有的农户都没有听说过精准农业技术,但是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里的个别几个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目前农场组织的培训种类单一,农场安排什么培训,农户就跟着学什么,主要集中在农业理论方面,几乎没有组织关于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同时,农户渴望对精准农业技术了解和学习。

3.3精准农业技术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黑龙江垦区应用的精准农业主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设备安装及使用费用较高,而且农场距离售后服务点远,在农忙时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到进行修理,甚至会出现无法联系上售后服务人员,造成售后服务不够完善,而且精准农业技术设备更换零部件费用昂贵。

4促进精准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4.1完善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补贴政策,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生产成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的政策,应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调整完善,并提高偏远地区的补贴比例,同时还应该提供低息贷款、健全基金及贴息方式,以充分调动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农场还应该降低精准农业技术设备的作业收费,使之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吸引农户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作业,为农户提供一些对精准农业技术设备购置使用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户购置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设备。

4.2加强对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力度,完善精准农业技术的培训农场及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好精准农业技术宣传工作,加强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重点提高农户精准农业技术的意识、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通过精准农业示范区,带动农户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的了解精准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好冬闲时间,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对农户的培训要以精准农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和维修技巧为主,让农户掌握精准农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在农场建立推广办公室,农户都可以去推广办公室获取录像、CD等精准农业技术相关资料。农场应该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并且能够引导农户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精准农业技术的信息,让网络在农场发挥出它的作用。

4.3完善精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企业应该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自身文化素质,掌握操作高科技设备的能力,紧抓住技能培养、技术交流等环节,强化技能操作训练,规划和指导好高技能人才服务人员的建设。建立电话支持服务、现场维护和修理,优化售后服务站,以保证精准农业技术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处理。创新培养企业技能人才,在具备条件的农场,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黑龙江垦区的技术服务站。同时,国家应该增加研究费用,加大对精准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国产化,提高各个科研单位的积极性。让专家和农民面对面的接触,加快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速度和效率。农场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针对农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

5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农学类论文 英译分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翻译概念。

奈达的对等功能强调的是相对意义的对等,翻译的本质还是对文本信息内涵的传递,通过相对的对等,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一些过分关注原文而造成译文难以理解的缺陷。

二、农学类论文界定及其特点

(一)农学专业的定义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专业。

(二)农学类论文英译的文本特色

与其他英语类型相比,农学类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精准性、简明性。

1. 客观简明的阐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观性,译文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客观观点,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及其科学领域的专业行文表达;译者必须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内容,包括原文词汇、语法、逻辑关系和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

2. 言简意赅的措辞。

科技英语中频频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词意比较稳定和单一,在表达上需要简练的措辞;译文要简短精练,一目了然,文理通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文简洁明晰,应是专业英语翻译的理想呈现。

三、常见错误类别

本文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库中随机抽取了20篇农学类期刊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该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英译分析,发现概论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标题的翻译

论文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浓缩和缩影,根据论文的标题,读者能直接知晓论文大旨。本研究显示这些篇论文标题的英译存在以下问题。

1. 选词错误。

农学类论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选择用词上要求作者区分出普通词和专业词,尤其是英译成英文标题的对应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还有缩写的规范性错误,对于专有名词的惯用拼写,还要考虑“同拼异指”的现象,即同一缩写对应指代两个不同的专业用语。

例1:原文: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译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该论文标题英译的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对于专有名词的英译采用的是专业术语直接表述的形式,对于相关专业读者的理解是没有偏差的。这也突出了农学类论文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

2. 句式结构错误。

标题通常以短语或短语词组的形式拟定,多采用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形式。并列结构即阐述并列关系,偏正结构通常采用中心词前置、中心词后置等。由于中英表达的思维惯式的差异,在标题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整对应语序,达到表达意义上的对应。作者应根据原论文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对应的标题组成结构。

例2:原文: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译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该论文的中文标题结构是偏正结构,即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但英译标题采用的是并列关系,即非洲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产量,缺失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在英译这类标题时,应将研究的类型前置,以偏正结构或包含结构采用后置说明的表达形式。

3. 曲解原义。

标题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曲解原义、词不达意的问题。逐词逐句英译,刻板英译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只根据中文标题的字面意义,并未对论文的深意进行深层理解、分析,虽字、词、句英译都一一对应,但表达意义相差甚远。

例3:原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译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难看出,该标题的英译和原标题所表述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译文中并未体现出“保障”之义,使得读者在读题时容易产生误解,有曲解原义之嫌。

(二)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检索。根据关键词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检索,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选取关键词时,应少而精,精而准。本研究发现论文的关键词翻译存在用词不当、书写格式不规范两个典型问题。

1. 用词不当。

关键词的个数直接限制了用词的精准度和规范性。这里所指的精准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实效性,简而言之,少而精,精而准。关键词应多用实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主,少用动词或动宾结构。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状。

译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该原文关键词由三个名词构成,分别是“土壤”“功能”“性状”,作者缺失了“性状”的翻译。在农学类论文关键词中,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而“功能性状”这一词,在农学类英文词汇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专业名词。因此,对于专业名词,要选取相对应的惯用词汇,以免造成读者的陌生化。

2. 书写格式。

关键词的英译书写格式,应按顺序与原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各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除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需注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须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各实词均大写首字母,关键词中出现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不大写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技术。

英译: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该篇论文的关键词英译,首字母均没有大写,不符合论文的书写格式。

(三)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简洁明了,含义明确,表达清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科技情报人员编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了以下摘要音译错误。

1. 时态错误。

摘要部分的英译,通常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为主,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农学类论文音译时,应该注重各时态的表现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结论】SVR―CAR是一种……序列分析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译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该论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点阐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并且在阐述目的和结论部分时用一般时,阐述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条理清晰,表达时态与方式正确无误,为正确的论文摘要撰写范例。

2. 语法结构错误。

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具有其语法、句法结构,因此在摘要英译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谓宾位置大w相同,除开起强调作用的偏正、倒装结构,而定状补的句法结构则大相径庭。为了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实意,需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

例7:原文: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该句摘要的英译在翻译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没有考虑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差异。汉语表达上,习惯把关键词、关键点后置,而英文中则习惯中心词前置。因此,在英译摘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述习惯。

四、结束语

本文对相对典型的20篇农学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相对应的错误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农学类论文英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论文的英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学类论文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莘.浅谈科技英语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02):124.

第3篇

关键词: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农业装备

 

1.精确农业技术的内涵

精确农业亦称作“精细农业”或“精准农业”。它建立在“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上,实时测知作物(畜禽)个体小群体或小地块生长及疫病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其针对性投入的最佳数量和时机,以求最优效果最低代价。

2.精确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2.1全球定位系统

精确农业中的定位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实施,需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它一般由卫星、地面站组和用户设备等组成。免费论文。现投入运行的有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OLNASS系统。近几年来,GPS产业技术发展迅速,若干大公司迅速涉足农业领域,提供了用于农田测量的DGPS产品。现有国外农机厂商配套的GPS产品,大多采用EJI方式引进关键部件进行二次开发后嵌入农业机械应用系统中,可使性能价格比显著改善。GPS作为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一旦建立起来,即不但可服务于精细农作,也可用于农村规划、土地测量、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定位服务,其农业应用技术开发的前景广阔。

2.2遥感(RS)技术

遥感技术是精确农作技术体系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基本上达到了实时监测。该系统具有时效强、灵活、精度高等特点,目前已用于森林虫害监测,果园病虫害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产量和肥力图制作。可显示出由于农田土壤和作物特性的空间反向光谱变异性,提供农田作物生长的时空变异性的信息,在一季节中不同时间采集的图像,可用于确定作物长势和条件的变化。由于应用卫星遥感的成本比航空摄影的成本低一半以上,卫星遥感技术预计在21世纪的前5年内,在精确农业技术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3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可比作精确农业的大脑,主要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库和管理人员组成。它可将传感器或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随时输入,带有持久性的数据可以一次事先存入或定期存入,专家系统及其它决策支持系统也可事先存入。在精确农业技术体系中主要用于建立农田土地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图形转换与表达等,为分析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由于农业活动涉及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各种管理信息都有明显的空间随机分布性,GIS在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4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能对计划、管理、高度、作战指挥和方案寻优等应用问题进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一般决策过程由问题识别、建立模型、执行模型、评判决策、修改模型五个阶段组成。近年来,不少专家提出应把专家系统的技术加入到决策支持系统中去,建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自动化程度。

3.国外精确农业研究现状及趋势

精确农业作为20世纪90年代农业生产新技术,其发展十分迅速。美国在精确农业研究与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及德克萨斯州部分地区已经实现用精确农业技术耕作,美国各大学农业工程系均在进行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目前,美国农业工程界正致力于土壤元素含量测定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以及产量监测系统研究。如:新型移动或土壤肥力测定器与手动探测方法对比研究,多功能图像仪及地理系统用于处方农业管理及产量监测确定施肥变量的研究等。瑞典农业工程研究所进行了变量氮肥对作物产量及质量影响的研究。法国谷物研究所进行了根据作物及土壤特性采用变量氨肥实施技术研究。日本农业工程科研机构在农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免费论文。

4.我国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应用前景

1985年以来,我国科学家一直从事专家系统、系统工程的应用研究设计工作,完成过专家系统的研究设计,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思想,有许多独特的设计思想。近年来,我国在应用气象卫星遥感森林虫害方面又有突破性进展,在这些成果基础上完成了GIS,GPS,RS(指气象卫星遥感)EUCERES(农田生态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集成,以实现4S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系统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库体系结构、人机界面、数学物理模型等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精确农作”的技术核心和基础。目前,中国农业大学“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已经启动了有关研究工作,内容涉及GPS,GIS(农业应用,田间信息采集传感技术,智能型农业机械监控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和系统集成与发展战略研究。免费论文。未来农民将能在计算机网络终端上从影像图中获得他的农田长势征兆,通过GIS和EUCERES分析,制定出行动计划,然后在车载GPS和电子地图指引下实施农田作业,及时预防自然灾害和病虫害。

参考文献

[1]刘林森. 现代信息化推动精确农业发展[J]. 信息化建设, 2010, (03) :51-53.

[2]孟凡志. 寒地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J]. 现代农业, 2010, (01) :27.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黄金梨,近冰温贮藏,保鲜,货架期,品质

 

‘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Nakai cv. Whangkeumbae)系韩国园艺场罗洲支场用二十世纪×新高杂交并于1984年命名的中晚熟梨品种[1],1997年引入我国,随后在山东、北京、河北等地迅速发展。黄金梨果肉白色,汁多肉细,味甜,品质极好,但不耐贮藏。常温下放置10 d,即开始腐烂变质,失去商品价值,因此,研究黄金梨贮藏保鲜技术对于其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关黄金梨采收期与耐贮性的关系[2]、低温减压贮藏[3]、气调保鲜[4]以及1-MCP处理[5-7]等技术已经有报道。在桃[8]、草莓[9]、猕猴桃[10]、荔枝[11]等水果上,临界冰点温度(即冰温)贮藏可以更好延长果实贮藏寿命[12],但在黄金梨上却少见报道。Crisosto等[13]指出,亚洲梨果实冰点温度为-1.5℃左右,王文辉[14]也认为农业论文,黄金梨果实冰点约-1.5℃~-1.6℃,因而,在-1.5℃左右贮藏黄金梨可能很有实用价值。但是,由于冷库实际温度的波动性,如果将果实直接置于-1.5℃低温下,很容易发生果实冻害,因而,本研究设计-1℃,0℃和1.5℃三种温度并精准控制温度变幅在0.5℃以内,比较了黄金梨贮藏100 d,160d以及之后在常温(20℃)下放置7 d货架期的果实品质,研究了冰温贮藏延长黄金梨果实寿命的生理机制,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供试黄金梨果实于2008年9月4日采自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林业站。梨园为平地沙壤土,29年生雪花、鸭梨高接黄金梨后8~10年树,供试果均为树体外围套袋果,发育期约145d。采收当天由卡车经6 h运抵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运回果实经挑选后,用0.02 mm厚PE袋挽口包装,分别贮藏于温度变幅控制在0.5 ℃以内的三个冷库中,果温精准控制在1.5℃,0℃和-1℃(定期使用果实温度计进行检测),湿度控制在90%以上。在冷藏100 d和160 d后,从冷库取出,在20 ℃常温下放置24 h或7 d后,测定各项指标,其中前者代表冷藏后果实品质,后者代表7 d货架期后果实品质(用贮藏天数+7表示)。每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测定用果15个以上。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1乙烯释放量、呼吸强度及品质测定

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参考王志华等方法[6],用SP-9890气相色谱仪(山东鲁南瑞红仪器公司)测定;果实硬度用53205型数据可输式硬度计(意大利)测定;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日本ATAGO的PR-101α手持折光仪测定;可滴定酸含量用808Titrando自动电位滴定仪(瑞士万通)测定。

1.2.2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和乙醇测定

果实中总酚含量参考曹建康等方法[15]测定;乙醇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方法[16]测定(岛津GC-2010);PPO活性参考李忠光和龚明法[17]测定;取梨果赤道部的果皮、果肉、果心(剔除种子)各10克分别测其MDA含量,测定方法参考曹建康等[15]。

1.2.3果柄新鲜指数、腐烂率统计

果柄新鲜指数分级参考王文辉[5]分5级:0级,全枯;1级,果柄干枯3/4左右 ;2级农业论文,果柄干枯1/2左右;3级,果柄干枯1/4左右;4级,果柄鲜绿饱满。果柄新鲜指数(%)=[Σ(级数×果数)/(4×总果数)]×100%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果实腐烂率(%)=(腐烂果/调查总果数)×100%(果实出现腐斑即为腐烂)。果柄保鲜指数及腐烂率均为总体(每处理40果以上)调查后所得结果,未做分组。

1.3 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Duncan’s测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黄金梨果实腐烂率与果柄保鲜指数的影响

图1 不同低温条件下贮藏100 d和160 d后黄金梨果实腐烂率(A)和果柄新鲜指数(B)比较。图中100+7和160+7分别表示低温贮藏后放置于20℃常温条件下(货架期)7 d的果实。所有数据为40个以上果实观测结果。

Fig. 1 Comparisonof rotten percentage (A) and fresh-keeping index of fruit petiole (B) of‘Whangkeumbae’ pear stored at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s for 100 or 160 days.In the figure, 100+7 and 160+7 represent 7 days’ shelf-life at 20℃ after 100 d and 160 d cold storage, and the data were from more than 40 fruits.

图1A结果表明,贮藏至100 d,1.5℃果实腐烂率为10%,略高于-1℃和0℃。7 d货架期后,1.5℃冷藏果实腐烂率上升为20%,-1℃为14%,而0℃为8%。冷藏160 d时,1.5℃、0℃和-1℃果实腐烂率分别为6.45%,0.00%和3.23%;7d后,腐烂率上升为37.70%,6.25%和9.48%,说明0℃和-1℃冷藏果实腐烂率明显低于1.5℃。

图1B结果表明,0℃和-1℃冷藏的黄金梨果柄新鲜指数一直保持在80-90%水平,而1.5℃则明显下降。160+7 d时,1.5℃的果柄保鲜指数下降为29.7%,0℃和-1℃的果柄保鲜指数未出现明显变化。再度说明,这两种温度冷藏有利于提高黄金梨果柄新鲜度。

2.2 不同温度对黄金梨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冷藏后黄金梨果实硬度显著下降。冷藏160 d,1.5℃果实硬度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温度(P<0.05)(图2A),表明1.5℃不利于黄金梨的长期贮藏。此时,0℃和-1℃库内果实硬度无明显差异。

1.5℃冷藏果实在100 d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冷藏前,-1℃冷藏果实在160 d时也显著高于冷藏前(P<0.05)(图2B),存在着低温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的趋势。7 d货架期后,黄金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特别是160+7d的果实。在整个冷藏期间(包括货架期),1.5℃、0℃和-1℃冷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相对变化幅度分别为8%、6%和5%农业论文,表明温度越低,果实可溶性固形含量越稳定。

冷藏后,特别是货架期间,黄金梨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下降。冷藏160 d,不同温度之间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出现显著差异(P<0.05)(图2C)。温度越低,可滴定酸含量越高。7 d货架期后,-1℃低温冷藏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0℃,后者又显著高于1.5℃(P<0.05),表明0℃以下低温贮藏有利于保持黄金梨酸度。

 

第5篇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优化结构,生态农业,产业链

 

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要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为基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农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一、优化结构后的农业产业链应具备的特点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依存,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依据社会需要和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系列化深加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实现经济增值,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改善生活环境,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相结合优化结构,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和谐生态农业链必须具备的核心产业及产业群

一个和谐的生态农业链必须具备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产业,以及由此辐射的产业群。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品加工程序形成产业链,也可以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剩余构成产业的食物链。产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可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由此实现各产业间的持续、稳态的物质(能量循环),最终形成若干农副产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剩余物在系统内部生态处理,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解决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种养殖业子系统。种养殖业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化水平的提升。具体技术途径包括:肥料方面,多是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及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农药方面,大力推广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期刊网。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硬化渠道、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水的生态效率,在既定条件下,减少用水量,实现用水减量。在耕作方面,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做到精确播种,精准收获,以节约种子,提高作物对光、水、肥的利用率,在农作物收获时,做到适时收割,减少农作物损失。从物质流动的特点看,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糖复合为代表的模式,表现为物质的代谢或循环过程;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表现为营养物的共享。一是基糖复合:果基鱼塘,糖基上可以种植各种果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果。还可以在种植的高杆植物下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以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家禽的粪便还可以肥地。二是稻鸭鱼共生:稻鸭鱼共生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动物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共生体系,它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生态学特征(杂食性),并运用现代技术措施,将鸭圈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共生共长,以鸭捕捉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

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是四位一体式: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为原理,以土地资源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优化结构,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它是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巧妙结合的新型的生产模式。另一种是五配套式:即指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和看营房五配套,它是一种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体系,具体步骤是: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了养猪外,圈上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养猪、猪粪池产沼气的循环。特点是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系统。种养殖生态系统加上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系统可形成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由于该系统的多种经营特征比较明显,所以把它称为生态农业链。

三、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基础

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为基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渔业,延伸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倡导农产品的绿色消费。生态链的各个环节之间通过废物变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系统。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和量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各个系统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其资源等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最佳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连接着初级农产品和最终消费,同时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要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根本,采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招商引资》

《农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

第7篇

现代精准制导、航空航天、通信探测、生物技术等不同行业,以及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的编辑出版交流,离不开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培养新时期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时代对编辑工作者从业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编辑的工匠精神是编辑对期刊、论文、网站等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7]。中国古代师傅带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近代德国在高端制造业追求卓越成为他们在国际竞争协作体系中的最佳落脚点[1]。编辑工匠精神包括编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质内涵就是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与编排印刷质量。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均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精准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科研产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与发表,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则成为科研人员、科研活动、产业、产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将品质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质的道路上要不惜时间和精力,保证态度严肃谨慎,工作细致周全,注重细节,确保每篇论文、每期刊物的质量;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耐心、专注、持之以恒,坚决保证对品质高标准、严要求[7]。

1.3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因人而异

编辑的工作就是服务,为作者、读者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对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编辑人员应有所区别。所有编辑需尽快完成当代编辑角色的科学定位与转换,要从日常化、程序化、简单化向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转换。新入职编辑要求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包括精神伦理与编辑实务技能,即应加强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学习先进技术,掌握过硬技能,开拓理论视野,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10]。编辑的基本素质是要在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规范论文,但这并不表明编辑对投稿论文学术质量无所作为。期刊征稿简则上往往会注明编辑有权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编辑要对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规范性等把关,所以不要把编辑工作看作为认识字、坐得住、对对红的简单工作。一个好的编辑应该首先努力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编辑,以便真正做好编务、办好期刊。对于老编辑而言,其业务熟练、动作规范,但倘若就此满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编排、审定、付印,久而久之会感觉迟钝,思维衰退。编辑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规”,编辑就会变为“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所以称为匠,是基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编辑匠”一词却略有贬意。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编”和“辑”,是各类文稿的“加工者”和“把关人”[11]。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同样,编辑工作需要投入编辑的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得过且过。科技期刊发表报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与纯文字、文学类论文差异明显,高新是论文的特点,快速、及时、精准是发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载体,编辑则是桥梁。科技期刊编辑除应该具备一般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怀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老编辑,都需要重新认识新时期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编辑实务中踏实践行工匠精神,办好期刊,努力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2.1职业精神的培养

2.1.1基本工匠素质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还是一种精神品质[9],新时期需要构建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12]。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是基于“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造打开欧美和全球市场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质量救国”战略[9],均以工匠精神为主旨。新时期编辑首先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同时具有工匠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品质的需要[8]。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编辑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审查论文,就是鉴别作者实验研究、思维成果以及科研价值,对审稿通过的论文给予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这些成果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每年72学时业务学习就是非常必要的业务培训,值得坚持并强制要求,基层单位则要从编辑参加学习的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与保障。

老编辑虽然编辑业务熟练,但往往会有经验主义、见怪不怪等马虎思想;新入职的年轻编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养耐心与细心;而近年来有许多从科研教学岗位转入编辑岗位的人员,他们具有科研教学的经验,有写作、的体验,多数遇到过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审稿专家与编辑的大段意见与建议,或曾数次投稿,数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编辑工作。无论哪一类编辑人员,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学术发展服务的思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辑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自动校对系统、文字复制率检测系统、参考文献编校系统等极大地便利了编辑工作,然而编辑才是主体。针对近年来的学风浮躁,在倡导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需重视并强化编辑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与发挥编辑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匠精神,对投稿论文精益求精,对有创新的论文成果予以呵护并加快发表,而对粗制滥造的论文果断说不,叫停快餐式论文,维护学术发表的科学准确与公平公正。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编辑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资源,编辑学会、协会、各编辑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题讨论,引导编辑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正能量。

2.1.3奉献精神

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教学科研的不如搞房地产的”“做编辑的不如搞科研的”现象,编辑实际收入与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除加强编辑培训、管理与考核以外,有关部门宜适当考虑采取措施调动编辑积极性,让编辑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让编辑有健康的竞争环境,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获得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把科技期刊编辑归类为科研教学队伍的一部分[5],鼓励编辑开展编辑业务学术研究与交流,不定期为编辑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合作研究与交流的机会。让面对“白卷青灯”的编辑不再有为他人作嫁衣、社会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觉,以使编辑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踏实工作,践行工匠精神。应倡导编辑向先进人物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不为名利所动,应正确对待并处理好地位与待遇偏低等问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办好期刊,发扬敬业精神及无私奉献精神,为教学科研、作者及广大读者服务[13]。

2.2职业技能的培养

2.2.1策划能力

编辑传统的“编”与“辑”的功能已经远远不够,信息化时代要求编辑转变职能。新时代编辑应首先做个优秀“策划人”,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具备并确立策划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时效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品牌意识等现代意识。编辑现代意识的核心是策划意识、超前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包括掌握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努力放大“原创”元素[11]。编辑应该是一个出版潮人,不仅要运用传统纸质出版,还要结合多媒体、微传播,提供出版“后服务”,如知识板块凝练、专业目标精华推送。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建设维护好网站。网站除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目前多数期刊网站还提供在线发表、优先线上发表、过刊论文开放获取等,但还需要编辑对已模块化、对某专业领域论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请业内专家综合述评,提供板块式推介服务;建立专业领域作者、学者数据库,有选择、有目标地开展微网推送等创新。这样,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需要编辑了解国际科技前沿,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随时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进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栏目编辑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时将最新进展推送给作者群,策划栏目或主题,以便于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以,新时代呼唤编辑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成为具备策划力和工匠精神的现代编辑。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编辑不仅仅要熟悉编辑业务,还应该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13-14],以适应策划选题及审稿编辑之需。新进编辑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老编辑要努力学习,争取机会进修。撰写与配发论文编者按语、论文导读或本期导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论文,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是对编辑的组织与综合能力的考验,更是提高编辑学科专业水平及写作能力的良策[15]。科技论文质量差常因为缺乏有效实验重复,实验仅做一次或一个周期就撰文投稿。科研论文坚持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作者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投稿,均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人们常说科技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即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及精密的实验,最终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与问题,从而形成论文。编辑在策划、组稿、初审程序中,应当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为作者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投稿等开展全程服务指导。近年来,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中,先后发生多起论文终审通过,安排刊期后,发现主要内容已经发表或发表前作者撤稿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个别学生作者担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从论文质量源头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审稿而转投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如果编辑不具备工匠精神,类似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重复发表,后果难以弥补。可见,科技期刊编辑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另一方面要广泛培养编辑发现问题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鉴于此,《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或报告,如论文的规范性投稿、优秀论文述评、论文编校案例分析、实验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关师生好评,同时发挥了编辑的特长,促进了编校工作。因此,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单独或与研究生院、教务处、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学报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特别是学生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解剖分析,或开展本刊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与奖励,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2.2.3求实能力

编辑实务包括策划、组稿、初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发表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编辑过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规范论文,增补缺项,如参考文献缺项(缺卷、缺期、页码不全),还要纠正论文中的学术概念、计算数据的表达分析、语言等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及对林学类期刊审稿中经常发现,存在作者学术概念不清楚问题。如不定芽与腋芽、消毒与灭菌等概念混淆,多样本比较分析不用多重比较,而用t测验两两比较等方法学问题;有些作者写作语言欠规范,如:两个地区某实验结果分析,作者表述为“某地与某地差异显著”,实际应该为“某地与某地的某种实验结果差异显著”;“将直径小于2~5mm的根定义为细根”应表述为“将直径小于2mm的根定义为细根”,“截至目前为止”宜简化为“截至目前”,将“类型划分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宜简化为“类型划分原则:”,“播种前用蒸馏水浸种24h,浸种结束后开始播种”宜简化为“用蒸馏水浸种24h后播种”。可见,编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论文格式规范化,也需要编辑补正学术问题、简化语言表达。可以通过行业学会的学术交流,编辑部内部的交流,编辑个人在编辑实践中的总结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的业务能力。

看起来校对似乎与编辑的工匠精神关系并不大,其实,对校对工作马马虎虎也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会导致出版质量问题。现在许多学报无专职校对人员,责任编辑亦是责任校对。科技论文常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较多的数据,在编排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排漏排[16]。因此,必须培养编辑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地做好校对工作的能力,把纵然微小的错误消灭在校对过程之中。校对工作无小事,再细致也不过分,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对中。《西北林学院学报》为了强化编辑校对,同时采取请作者对编修稿word文档与清样pdf稿两次校对,即使无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复编辑部,这样,常会发现编辑或作者自己不能够发现的学术或表达问题,从而尽早完善或改正,也给编辑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1)“人情稿”处理能力每一名编辑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学生及朋友,因为毕业、职称评审、项目验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关系[14]。编辑必须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处理名家约稿或自然来稿,正确处理“人情稿”“关系稿”,对达不到学术标准的坚决退稿,对学术质量好但写作欠规范、表达分析不到位的坚决退修,直至达到发表要求。若依人情发表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来稿就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同时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刊物与编辑自己的信誉。2)编辑情绪控制力编辑在初审与编修校对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对于投稿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应以审稿专家意见为主,对与自己学术观点有异的稿件,应注重听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咨询作者;对于语言表达与写作格式欠规范的论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鉴于期刊范围、版面数等局限,大多数期刊只能发表优秀投稿,有许多稿件未能采用,而这些作者心态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荐的稿件未被采用,对编辑产生不满;有些年轻作者投稿的劣质论文一旦被拒稿,往往产生偏激情绪,甚至过激言语相向。《西北林学院学报》曾有论文退修总次数超过10次的例子,有时候极个别作者的写作水平有限、态度不认真,个别学生作者不通过导师与其他署名作者的审阅修改草率提交系统,编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刚提交印刷作者来电请求修改,面对此类情况,编辑的情绪控制力则尤为重要。多次退修,还达不到发表要求的必须再次退修。编辑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释,时间会证明编辑人员是为了保障与期刊的质量,也是为了爱护与保护作者及读者。因此,必须培养与树立科技期刊编辑宽广的胸怀,提高编辑的情绪控制力。《西北林学院学报》编审中,采用初审退修、专家审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环节,多次退修只为保障的质量。

3结语

第8篇

1983年,李仕贵教授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1990年硕士毕业于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始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9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朱立煌研究员的指导下,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水稻分子生物学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博士,1998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获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毕业后,李仕贵教授毅然放弃了出国做研究的机会,继续留在四川农大任教,之所以选择在农大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他认为这是责任所在。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会将师辈付出毕生心血的科研成果,传承和发扬下去的决心。并表示,人生短暂,一个新水稻品种从研发到推广,需要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抓紧,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可以浪费?于是,四川农大少了一位留洋学者,却多了一位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

专注科研奠定理论基础

1995年,李仕贵教授开始攻读由周开达院士和朱立煌研究员联合指导的博士。为了弥补传统水稻育种方法的周期长、效率低等不足,他毅然选择了“水稻分子生物学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3年来,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刻苦钻研,利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的先进实验条件,完成了题为《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的博士毕业论文,该论文被评选为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论文原创性的发现基础上,李仕贵教授对水稻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有了重大进展,近些年来,通过开发新的分子标记,发现了控制水稻抗病和杂种优势等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如抗稻瘟病基因Pi-d1、Pi-d2和Pi-f;与稻米品质相关小粒优质基因Ik-4;与生育期相关的迟熟隐性基因lf-3(t)和早熟高千粒重基因OsELF3;与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的温敏显性核不育基因(TMS)、无花粉型核不育基因ABCGl5和隐性核不育基因SC-ms-2等,提高了育种效率,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提供了材料基础和技术支持。

新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开拓性的思维。为了解析水稻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李仕贵教授对稻米品质、抗病、抗逆、高光合效率等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和定位,系统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并转育了一批优质、高千粒重、大穗和高结实率的水稻群体,为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及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题为“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执着进取开拓特色研究

科研的成功不仅需要勤劳不辍的决心,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科研方向。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是周开达院士等老一辈水稻育种家针对西南稻区“寡日、高湿、小温差”生态条件提出的创造性理论,李仕贵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提高杂交稻亲本千粒重和单穗重为重点,选育重穗型杂交稻骨干亲本,组配重穗型杂交稻的育种技术路线。

而在育种方法的改进上,李仕贵教授课题组探索并运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种策略:选择亲缘关系远、性状差异大的国外优良品种及中间材料作育种亲本,通过渐渗杂交来增加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将常规的育种手段和分子标记相结合,成功育成了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和抗白叶枯病蜀恢527。2009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会”上,与会专家均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分子育种的重要进展之一,被国家“973”项目“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遗传构成和利用效应的基础研究”列为重要研究材料。

近年来,李仕贵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多性状同步选择,来提高选择效率。利用快速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使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传统育种手段不断升级,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了高效的多优良基因聚合的育种新体系,使新品种的快速定向培育更加精准,育种效率不断提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新的重穗型杂交稻亲本。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李仕贵教授理论方面的钻研,为其更进一步的科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创新科研开创新纪元

创造财富,造福于民,是科研的重要目的。

李仕贵教授通过上述创新的育种方法成功育成了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组配出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三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37个,其中18个国家审定,5个被农业部遴选为超级稻,13个国标优质米,5个被评为四川“稻香杯”优质米。蜀恢527也是新恢复系选育的优良亲本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材料,被全国30余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引用,已衍生育成新恢复系38个,组配出40余个杂交稻新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蜀恢527是继明恢63以来我国杂交稻恢复系育种上的重大突破。

蜀恢527系列组合的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对提高杂交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蜀恢527系列组合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稻谷87亿多公斤,新增产值1 30多亿元,国外推广800多万亩,创收外汇近千万美元,赢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为持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的世界领先水平和杂交稻走向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支撑。它也为李教授带来了众多荣誉:先后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在奖励面前,李仕贵教授并未“居功自傲”,而是试图“得陇望蜀”。近年来,针对蜀恢527抗倒性的不足、难以适应机械作业的难题,李教授通过完善“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借鉴玉米轮回育种成功经验,以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无花粉核不育材料ABCG15为基础,结合系谱选择和抗稻瘟病等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建立了分子轮回育种方法,育成了新一代重穗抗倒型优质抗病恢复系蜀恢498和不育系川农1A等,组配出新一代川农优498等重穗抗倒型杂交稻组合,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陶行知先生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仕贵教授在四川农大深受周开达院士、黎汉云研究员、林文君教授、任正隆教授等人的影响和教育,所以他深刻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李仕贵

教授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踏实的作风。每逢暑假,正是水稻的生长期,刚刚结束教学任务的李仕贵便赶往稻田,埋首其中。他曾说:“结实饱满的水稻,总是低下高贵的头,稗子的脑袋则在风中飘荡。人就要像水稻一样实诚,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这种踏实的学术作风,为学生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学生眼里,李教授没有架子:“在炎热的天气里,挽起裤脚,跟学生一起育种,即使身上被晒脱皮也不在乎!”

李教授认为,兴趣很重要,可以激发人的潜力。他把对水稻育种的热爱作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他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多给学生做实验、交流的机会。在搞好研究的同时,李教授很喜欢给学生上课,将自己研究的前沿东西融入到课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他经常是周末从温江赶回雅安给本部的同学上课,每次两天持续的讲课,由此患上了慢性咽炎。

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方面,要求学生严谨认真又不失开拓精神。他要求课题组坚持每两周开一次例会,一起探讨研究、学习心得。但又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实验,课题安排好后,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并尽可能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平台。部分学生先后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到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农业部水稻中心的等著名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并在《PlantCell》、《Plant Journal》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迄今,李仕贵教授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人才。

荣誉等身,低调谦逊

何梁何利基金奖被称为业界的“中国的诺贝尔奖”,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和最具权威的社会力量所设奖项,在中国开辟了重奖杰出科技人员的先河。2010年,李仕贵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是四川农业大学继周开达、颜济之后,第三位获得这一殊荣的教授。

何梁何利基金奖只是李仕贵教授众多奖项中的一项,奖项证明了曾经的汗水和付出。他曾经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列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先进工作者、被遴选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看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奖项,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仅46岁的大学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李教授觉得,“荣誉代表过去,能为农民兄弟把好水稻优良品种这道关,这是才是现在最大的愿望。”

第9篇

>> 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思考 云南省贫困县退出机制构建浅析 准入和退出:如何决定贫困县去留 完善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对策研究 协同推进环京津贫困县发展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现行廉租房退出机制的问题和对策 杜绝“带着贫穷帽子,过着炫富日子”现象 江西省建贫困县退出机制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研究 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浅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 四川: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有了退出标准 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研究 对建立健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 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相关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完善—借鉴香港经验 浅析我国私募股权退出机制选择与完善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 资源富集型贫困县构建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研究 贫困县窘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梁子叙.精准扶贫岂容“轮流坐庄”折腾[EB/OL].网易新闻中心,2015-11-14..

[5]黄俊毅.贵州贫困县为何竞相“摘帽”[N].经济日报,2015-01-09.

[6]有多少百强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EB/OL].人民网,2011-9-23..

[7]张琦.我国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8]卢冬冬.中国“国定贫困县”退出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6.

[9]我国贫困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包括四个方面[EB/OL].国新网,2016-05-10..

[10]徐彦平.国家贫困县政策改革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之道[J].理论导刊,2014,(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