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素质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千秋大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学生,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归结点,是促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文化人格,最终成为品行端庄的文化人、文明人。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改革开放的大变动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观念的变革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多元化趋势的增强,都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的表层上,而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不过,提倡注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特征,并不能因此而忽略语言文学自身的工具性,更不能刻意地对作品背景和作家思想等作条分缕析的枯燥说教,那样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符合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的。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关键词:数学建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建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在现实问题中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的创造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可用下图来表明:
因此,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多次循环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工作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而数学建模竞赛就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数学模型的竞赛活动。
1989年我国大学生首次组队参加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AMCM),1992年开始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TAM)举办我国自己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MCM)。到1994年改由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每年一次,数学建模教育实践相继开展。现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作会议后,全国高校掀起了数学建模热潮,参加院校逐年递增。到目前为止,数学建模竞赛己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的四大竞赛之一。
数学建模教育及实践对密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拟就数学建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谈一些拙见,供同行参考。
二、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
1.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建模通常针对的是从生产、管理、社会、经济等领域中提出的原始实际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未作加工处理,也未作任何假设简化,有些甚至看起来与数学毫无关系。因此,建模时首先要确定出哪些是问题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做出适当的、合理的假设,使问题得到简化;然后再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知识来提炼和形成数学模型。一般地讲,由于所作假设不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不同,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甚至可能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例如,199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就这一题而言,可以在合理、科学的假设前提下,利用微分方程建立鱼群演变规律模型;也可以建立可持续捕捞条件下的总产量最大的优化模型;还可以建立制约各种年龄的鱼的数量的微分方程和连结条件,然后采用迭代搜索法处理,它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任凭学生去创造和创新。评阅答卷时教师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意义的在评定等级上还可给予倾斜。因此,数学建模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极好方式,其作用是其他任何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学校里学生通常是自己一个人念书、做题,几个人在一起活动的机会不多,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研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就更不多了,而建模比赛是以3人组成一队一起参加的,这样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培养队员的协作能力。比赛要求参赛队在3天之内对所给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么短的时间内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合3人之力,才能顺利给出一个较好的结果来,而且要给出一份优秀的解决方案,创新与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3人在竞赛中既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又要集思广益,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也就是要做个“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使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即将面临就业选择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以至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数学建模所需要的知识,除了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诸如微分方程、数学规划、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应用软件及其它学科知识等,它是多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综合。宽泛的学科领域和广博的技能技巧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的,也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由老师来补课,所以只能通过学生自学和讨论来进一步掌握。教师只是启发式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然后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又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觉使用资料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所永远需要的,他们可以靠这两种能力不断地扩充和提高自己。
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应用计算机解决建模问题,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一,可以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和繁琐的数据进行技术处理,若用手工计算来完成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可用计算机来考察将要建立的模型的优劣。其二,一旦模型建立,还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或利用现成的软件包来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没有计算机的应用,想完成数学建模任务是不可能的。例如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B(矿井选址问题),它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全方位的搜索,以确定最佳钻井地址,从而节约钻井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数学建模活动对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编程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5.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果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式不能与信息革命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失掉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机会。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流动、职业变化更加频繁,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选择与被选择的经历。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及竞赛训练,他们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如何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知识,还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它。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无论以后到哪个行业工作,都能很快适应需要。
如上所述,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与实践这项活动,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此外,数学建模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我们不再一一论及。
三、数学建模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
数学建模从教育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创新,对数学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突出了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关系
数学建模竞赛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点,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互相协同,最后形成一种最优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①教师是组织者。整个竞赛训练过程中的人员选拔、教学安排、分析模拟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策划和严密安排。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特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发挥自身主体性同时又要开发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①始终明确自身是竞赛的主体。学生必须在全过程集中自己的心向系统去接受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融合、内化为新的体系。②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与超越。学生要对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有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发展性地能动反映,要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下寻求更多更好的解答方案。
因此,这种双主体的关系是对以往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根本突破,这种突破的条件首先是竞赛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和变革,这对我们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2.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理科特点: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应用;重传统的经典数学内容、轻离散的数值计算。然而,数学建模所要用到的主要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恰好正是被我们长期所忽视的那些内容。因此,这迫使我们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可增加一些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像“运筹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学软件介绍及应用”、“计算方法”这些课程等等;在其余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尽量注意到使数学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增加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和例题,从而使教学内容也得到了更新。
3.增加新兴科技知识的传授,拓宽知识面
数学建模所使用的材料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要求教学双方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并不要求掌握各个专业领域中比较艰深的部分。这些特点对于目前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及形式呆板等问题,具有借鉴作用。数学建模的试题通常联系新兴的学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广博的知识面和对新兴科学技术的追踪能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毕业以后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曾经说过:“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我们能逐步地将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和完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和实验报告[J].教育研究,1997(6):2-3.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04.
[3]陈国华.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2):110-113.
一、要订好计划
新课授完以后,要回过头来纵观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确定复习重点,提出复习要求,明确复习进度,制定复习措施,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所谓重点,一是教材中学生必须熟记和长期保存的内容;二是在教学中遗漏了的,或学生必须掌握而没有掌握的内容。以便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用于真正需要记住的内容。如果我们不分主次轻重地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都拿到课堂上来复习,那种漫无边际的复习课,只能白白地浪费时间,使学生疲劳不堪。所谓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学生识记才能细致,保持才能精确。如果盲目地去搞繁琐的应试训练,无限制地机械重复,势必造成恶性循环。所谓进度,就是根据复习内容安排的授课时间,以便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复习任务。否则就容易造成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难以取得预期的复习效果。所谓措施,就是复习时采取的办法、手段。如组织比赛、绘制图表、搜集图片、实地观察、参观访问、电化教学……等,预先都要作具体的安排。以便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这一环是关键,我们不能只提出复习的任务,而且必须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空说一常。
二、要讲究方法
复习课是综合训练课。而不是机械的读、背、抄、写课。我们要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使旧的材料得以重视。让学生有新的发现,取得新的收获。要极力避免只要求简单地重复旧材料,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安排学生在各种新的情境中复习旧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复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复习生字时,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多音字、多义字、同音字整理归类;把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进行列表;或在原字上添一笔、减一笔使其变成另一个字;或用学过的偏旁部首组字;或根据字的音、形、义编字谜等。复习词语时,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叠词、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进行列表;让学生摘录课文中描写天气、时间、山川、田野、人物神态等词语。复习句型、句式时,可指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句型进行比较,练习用多变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复习课文内容时,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或编课本剧进行排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要自学为主
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进行讲解,只需在学生遇到遗忘的问题时,加以点拨或讲解就可以了。要切实把学生放到主置,以他们自学为主。从而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我探索、自我获取的精神,以改变他们消极被动的状态,提高其识记效果。实践证明,学生自己编写课文提纲时对课文的识记效果,比之应用现成提纲时为好;让学生自己按学习内容绘制图表、图示,以及词语归类或摘录警句,都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比之抄写教师制作的要好。因此,复习时教师不应该像教新课那样进行繁琐地讲解和分析,更不应该每课必测,或用“题海战术”来压制学生。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
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的现状,我校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切入点,提出了“强化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验课题。
实验前,校领导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为实验假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并吸取了外地值得借鉴的教改经验。依据实验方案,我在实验前对学生口语水平进行了测试。备课时注意设计听说训练点,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取得了阶段性实验成果。
一、遵循原则进行听说训练
1.激励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践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反馈性原则。
儿童心理学表明,当小学生把注意指向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二、多种渠道进行听说训练
1.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我把事件线索简要板书出来,引导学生根据复述提纲,联想课文内容,想象西门豹智惩巫婆、官绅的情景,有感情地将这个过程讲出来。
2.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强化口语表达训练。
按照学期开始制定的实验计划,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的举行,同学们纷纷感到形式新颖,参与积极性高,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于是,我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上电台主持节目,布置采访话题(如:“每天看电视对少年儿童是有益还是有弊?”“双休日你在干什么?”“说句心里话”等),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4.鼓励比赛竞争,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我班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孩子们好胜心强,参赛前必作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5.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三、方法各异进行听说训练
1.激趣法。
第八册语文教材中,有一道听说训练题——说自己做过的某个小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用具、材料、注意事项。为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条理叙述,我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怎样使小船游到盆中央?”实验材料摆放在讲桌上,我先请学生说说实验前有什么准备工作。(桌子上放着两盆水,都不很满,其中一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小船。此外,桌上还放着糖、盐、面粉少许。)然后我又提出:“在不借助手、棍拨弄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能使小船游到水中央呢?”同学们思维很活跃,纷纷猜测分别放糖、盐、面粉试试,我请学生上台操作,别人观察他的动作、实验过程、结果,再连成几句话把刚才的过程说下来。在放了糖等物以后,小船依然毫无反应时,有人建议:往盆里倒水试试。这次实验过程、结果也请学生仔细看,看后说说。果然,小船在盆里巡游一圈后停留在水中央,我告诉学生这是水表面有张力的缘故。有趣的实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自参与的试验表述出来,同学们兴趣盎然。
2.看图练说法。
例如教学看图学文《小足球赛》时,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弄清图意,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把图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说话要求准确,用词恰当,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小足球赛紧张、精彩的场面。
3.听辨、比较法。
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作者在结尾段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珊迪美好品质的赞美。我将原文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分别朗读两种句式,让学生听后说一说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4.说写结合法。
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5.内容延伸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能在主动地学习和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针对学生喜欢玩的心理,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强、小勇、小华各带了同样长的线去放风筝,小强放出线长的3/7,小勇放出线长的2/7,小华放出线长的3/5,谁放的风筝最远?谁放的风筝最近?
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有的说可以看出来远近。有的说看不出来,最后认为要想知道谁的风筝飞的远,只要比较出三个分数的大小就可以了。由于学生急于知道谁的风筝飞的远,求知情绪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共同讨论,根据同分母,同分子两个分数的意义比较出3/7>2/7,3/5>3/7,从而比较出三个分数的大校在学生的思维处于阶段时,老师问:“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能否借助一个分数比较出其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3/5比线长的一半多,3/7不够线长的一半,所以3/5>3/7。”又一名同学说:“也可以用线段图来比较。”教师一一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师生共同归纳出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老师的适时点拔又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为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如教学圆面积,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可这样安排。首先将一个圆16等分,再按如下步骤进行。
(1)摆一摆。分组摆出已学过的图形(近似)。
(2)议一议。议图形的各部分条件与圆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议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3)算一算。计算各图形的面积。通过动手操作,使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三、丰富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小学毕业生向初中过渡,两个不同的群体呈现不同的认识能力及个性倾向,而两类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又往往使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能力的培养出现断层。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连贯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一、应持之以恒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同时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一、激发兴趣,发展智力
1.编故事,巧记字形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段小故事。
如教“游”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一个小孩子(子)戴着一顶游泳帽(),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
如学“呆”时,有个学生说:“一个人张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发呆呀。”
在这样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又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字谜,乐记字形
在识字教学中,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我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形。如:教“王”字时,告诉学生:“王”就是“一”加(+)“一”。怎么写呢?孩子们动手动脑,拼拼凑凑,就已经掌握了。
此外,我还设立“编字谜有奖”作业,激励学生观察字形,展开联想,自己编字谜。这样的作业避免了学生单调枯燥的重复抄写,有趣味性,有创造性。如“头戴一顶帽,忠实又可靠——实”;“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山上山——出”;“工人力量大,建功立业少不了他——功”等。
二、丰富想像,鼓励创新
1.给生字配画,让生字充满活力
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运用想像,让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
2.见生字质疑,激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篮球’不是用竹子做的,可‘篮’为什么是‘竹’字头的呢?”我趁机说:“这么平常的一个字你就能提出这样高深的问题,老师真佩服你!如果你也能解答出这样高深的问题,你就更不同凡响了。回去想想好吗?”
第二天,他告诉我,通过上网找资料,他果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而且在全班同学面前做起小老师,使他感到十分自豪。
三、拓宽途径,培养能力
1.自作“识字课本”
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食品、饮料的包装、家用电器的广告,还有各种报刊杂志的刊头等。这些都是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
1.正确的语音传递能力: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适度及使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语气,增强话语表现力和感染力。
2.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正确、简洁、委婉、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
3.巧妙的内容组织能力:即紧扣话题讲述见闻,当众即兴简短发言,条理清楚地安排内容,根据不同场合、气氛、对象组织内容、调整内容。
4.恰当的体态表现能力:即通过表情、手势、体态变化等增强话语表达效果。
二、遵循口才训练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学生说错了,绝不讽刺挖苦;学生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甚至顶撞,绝不强制压服,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己见的口才训练氛围。
2.层次性原则:
口才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训练活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如:从说好一段话到叙述事情、讲述见闻再到出口成章;从说准到说顺、说细再到说完整。既要适当降低坡度,夯实各阶段口语基础,确保目标到位。又要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及时调控,使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3.科学性原则:
口才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4.全面性原则:
口才训练以语文课听说读的能力为基础,又要立足于听说读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它获得最佳效果,结出丰硕果实,须注意四个结合:(1)语言与思维训练、内容与形式训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2)听说读写训练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互相结合;(4)因材施教与全面提高互相结合,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触角、多形式的训练体系。
5.示范性原则:
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夫,讲究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创设口才训练的特定情境
1.实物演示情境
(1)看物说话:即看实物说话、看模型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及观察大自然说话。(2)操作说话:即借助手工制作、生产劳动、实践活动说话。(3)实验说话:即通过直观演示、科学实验、文体游戏等活动训练说话。
2.音像表演情境
(1)声像配音:听一段音乐,展开想象编讲故事;看一段录像,根据画面配旁白,按照口形配对话。(2)影视评说:看百片、读百书,举办口头影评、书评或观后感、读后感交流活动。(3)话剧表演:这里主要指课本剧表演(小学语文课本剧已汇编成册出版发行)。
3.角色模拟情境
(1)生活舞台: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如接待客人、探望他人、求助别人、购买物品,在适当场合说出最适当的话。(2)道德法庭:创设法庭场景,按程序对品德不良行为进行审判,评其美丑,论其善恶。(3)商品洽谈会:模拟交涉、谈判、广告,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介绍商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为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据理力争。(4)记者招待会:开展调查、考察、采访,明确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召开“记者招待会”,以记者身份口头报道采访结果。(5)新闻会:布置学生收看新闻,安排时间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汇报国内外大事。
4.信息交流情境
(1)天南地北: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组织学生自发聊天,如:“街谈巷议”、“说三道四”、“海阔天空”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2)异想天开:结合科幻影视、读物,进行科幻内容讨论,发挥创造想象力,培养口语能力。(3)开心一刻:广泛收集小品、相声、笑话、歇后语等幽默语言与故事,让学生汇报、表演、运用。(4)热门话题:围绕衣食住行等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5)每日演讲:开展每月故事会和每学期“读书报告会”。
5.现场应变情境
【摘要】随着饭店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饭店职业经理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对青岛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经理人的访谈分析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及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个人、学校、饭店、行业协会角度提出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
饭店业是我国旅游行业中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最早一批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alManager)产生的行业之一[1]。中国饭店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饭店职业经理人是饭店实行两权分离的产物。饭店职业经理人是指运用系统的现代饭店经营管理和经验,对某一饭店(或一个部门)进行经营和管理,以经营和管理饭店为职业的经营者[2]。伴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饭店业呼唤着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饭店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成为饭店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1饭店职业经理人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底中国本土星级饭店已经达到14326家[3]。由于我国饭店职业经理人制度刚刚起步,人才市场不成熟,用人机制不完善,使得我国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不多。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已经拥有一支职业经理人及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但由于饭店行业的特殊性,经理人既要熟悉旅游市场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在市场定位等决策层面具有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懂管理,还能进行实际操作,所以人才市场的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并不适合饭店管理人才的要求,存在饭店职业经理人短缺的现状。
青岛作为沿海开发城市,饭店业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据青岛市旅游局的统计资料,自1988年青岛首家高星级饭店开业至今,截至2007年底,青岛市共有星级饭店132家[4]。各国际著名饭店集团纷纷入驻青岛,青岛饭店业发展水平与国际接轨,在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多家四五星级饭店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青岛饭店职业经理人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青岛饭店职业经理人发展现状可概括如下:
1.1背景现状:本次调查对象覆盖了饭店中、高层管理者,男性58人,女性42人。分别占样本的58%和42%。样本结果显示职位越高,男性比例越高。
年龄结构上,31-35岁占主导,为样本结构的32%,其次为25-30和35-40岁,分别占总数的27%和17%,总体来说,这一分布是比较合理的,体现了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年轻化趋势。
从学历情况看,51%的职业经理人为专科及以下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占47%,但拥有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人数却极少,只有3%,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匮乏,高学历、高能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是解决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的重要突破点。
1.2市场化现状:从来源上分析,32%的被调查者是旅游管理专业出身,26%的来自管理类相关专业,19%来自经济类专业。这表明青岛饭店业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相关度较高。
从事饭店业业时间显示,29%被调查者从事饭店行业小于5年,23%时间为6-10年,19%为21-25年,结果显示从业时间越长职位相对越高。这表明,饭店职业经理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本行业管理经验。
分析饭店职业经理人任职途径,53%为内部培养,其他途径依次为人才市场招聘和员工、亲友推荐,从结果可以看出,饭店重视员工的忠诚度,踏踏实实工作就会有升迁的机会。
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证书拥有及认可度调查结果显示,89%的饭店职业经理人没有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证书;就其认可度情况来看,69%的人认为其认可度一般,17%的人认为不认可,只有10%的人认为比较认可,没有人认为非常认可。由此可见,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证书总体看来是不被业内人士接受的。这表明,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1.3职业化现状:问卷对饭店职业经理人必备素质和企业培训情况及饭店职业经理人认证情况进行了调查。素质统计结果显示,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忠诚度、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管理技能是饭店职业经理人必备的素质。调查结果为饭店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提供了依据和努力方向。
对企业培训中最欠缺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图六),结果显示最缺乏的是对决策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这显示职业经理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体现了职业化现状,为饭店职业经理人培训确定了重点。
1.4访谈结果:在对饭店职业经理人进行访谈时,主要讨论的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如何才能在饭店业中更快、更好的发展成为饭店业职业经理人”这个问题,通过交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饭店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员工要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本科四年的教育使自身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必须结合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生自身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本科生在从事饭店业时,要学会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2)就业初期及时调整心态。饭店业属于服务行业,众多大学生在从事饭店业初期心态不平稳,认为自身学历高,应该直接进入管理层,总是好高骛远。作为本科生,在就业初期,一定要及时调试心态,努力从基层做起,掌握好操作技能,同时广泛接触社会,扩大眼界,提升能力。
(3)提高学习和适应能力。社会是个大学校,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要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学习为人之道,学习处理危机的方法和技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适者生存,要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融入新环境,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作为本科毕业生,要有从基层做起的低姿态,但不能只满足于从事基层工作,要明确自己的所需所得,设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不断进取。
2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首先体现在管理体制不顺,对于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主体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职责不清。表现在谁都在管,又都没用心管,多流于形式。其次,缺少培养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外部法律环境;再次,饭店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饭店企业的培养着重在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培养,以及对客服务上,在职业经理人培养上制度不完备。
2.2高校培养模式陈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饭店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旅游管理专业(110209)本科业务培养目标做出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5]。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教学着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不是在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文化素质有缺陷,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不符合培养目标规定。2.3饭店企业培训机制落后:饭店企业培训机制落后体现在培训计划不系统,培训内容、方式和培训对象单一,缺少灵活性,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与企业人才使用和企业发展目标相脱节。
3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策略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但涉及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尤其是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具体研究却相对较少。饭店业的特殊性使饭店职业经理人在具体培养机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要深入了解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实际情况,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结合青岛星级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机制调查研究,从四方面论述饭店职业经理人培养策略。
3.1个人努力,自我培养:个人是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来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从个人出发明调整心态,确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其次,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职业水平。要通过增加实践力,不断获得丰富的经验;只有从个人出发,才能真正提升中国饭店业的国际竞争力。
3.2学校配合,人才储备:高等院校是饭店职业经理人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因而,各高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发挥配合作用,创造良好成长环境。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保证人才输出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减少高学历人员的流失;其次,强化课程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将专业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融入教学实践中,既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又结合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再次,加强师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只有拥有出色的师资力量,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主要措施是教师定期到饭店挂职锻炼。聘请饭店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向广大学生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