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保审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7: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保审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保审计论文

第1篇

1.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起步较晚,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没有效果的资金投入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促使企业、社会各方面尽快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树立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重视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当前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2.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缺乏会计基础,依据不足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体系范围内。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经济效益的获得是靠损失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取得,而经济效益的增长补偿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尽管我国已颁布了诸多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以及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监督体系,但对审计人员而言,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体系,在环保资金使用等对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效果的基础数据,环保成本、收益和资金运用效果,难以取得。因此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特别是对环保资金效益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就感觉依据不足,审计风险较大。

3.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

环境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运用效益审计方法的几点想法: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外部环境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开展全面意义上的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还没有可能。在现阶段,可从宏观和微观二个方面进行探索,拓展环保资金审计的深度。

从宏观方面来看:

1.加紧实施环境会计,为环保资金效益审计提供平台

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出可供企业操作的会计准则,以准则指导企业的环境会计实践,并为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处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数据的专门计算,并在有关的报表中填列有关环境的会计数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数据。这样要求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环境保护与其经营结果直接相连,起到对企业“警钟长鸣”的作用。

2.健全审计法规体系,为环保资金效益审计提供依据。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政府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负有责任的规范性法规,使环保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实践来看:

近年来,审计部门不断加大效益审计的力度,努力进行效益审计的探索,2006年由审计署统一组织的22个项目中,效益审计项目有14个,占64%;效益审计项目的工作量更是占到总工作量的81%。“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效益审计在环保资金审计方面的一个成功探索。如何突破以往对环保资金审计仅仅停留在资金上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1.确定效益审计的重点,注重效益评价。现在的审计不能只是就资金论资金,不仅仅将目光放在财务核算上,更需要的是效益评价与管理建议。例如环保部门监察支队人力有限,面对众多排污企业,进行实时监管难免力不从心,近年来环保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能力建设,试图通过建立远程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方法来对企业排污情况实施监控。但从实际运行状况看,有些效果并不理想,这些设备不仅建设及运行成本高,而且一些排污企业在环保部门设立自动监控设备的排污口外另挖排污口偷偷排污,使得环保部门上千万元的投入形同虚设。审计人员可从环保资金效益的角度,提出在当前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尚不强的情况下,对有限的环保资金,如何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2.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注重两个结合。除了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外,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还应注意二个结合,一方面,应将审查征收业务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检查财务资料时,必须关注征收台账、征收档案。要将检查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污染总量控制、环境监测数据抽查等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排污费有一个全面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找出征收环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将审查环保资金使用与治污成效相结合,光看环保部门、财政部门的资金安排与计划不能将排污费落到实处,还必须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延伸调查,特别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效。重点关注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或环境治理标准,是否造成损失浪费;对项目投产后的实际产量、成本、质量进行核实,并与项目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实际生产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审查是否存在重视执行期管理,轻视项目后期管理,影响效益发挥的问题;审查有无因立项不准、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项目投资失败,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5-01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环保教育越来受到重视,但较多出现在地理、化学、生物等与环保联系紧密的学科。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不少的可以用于环保教学的教学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是可行的。但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困难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环保问题并未过多的涉及。通观全文,对环保有所涉及的仅为在课程性质上的叙述:“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课标上我们可以看出, 新课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关注人文方面,而对于环保和自然给与的关注较少。

其次,教材的环保材料缺乏,隐形材料多于显性材料。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对环保也有所忽略。就高中人教版教材来说,更多的是史实的罗列,而进一步的延伸,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这种隐性资料就需要教师自己挖掘。笔者通观人教版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中的学习延伸中明确提到了环保问题。要渗透环保意识,需要教师的不断挖掘,这为高中历史课环保意识的渗透增加了困难。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保意识的缺失。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现阶段高中教学活动,在高考压力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历史课的作用,这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条件

虽然在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但是在中学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众多的环保材料。在历史上因为过度破坏环境而导致恶果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今天沟壑林立,水土流失严重,绝对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水草丰美的的中华故地,通过对比,学生能得出这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过速,过度垦殖的结果,能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

其次,历史课的课程性质有利于环保意识的渗透。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担负着一定的德育作用,每一个历史课都不应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忆课,而应该有自己的灵魂,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能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是历史课的要求,也是突破新课改的新的增长点。

最后,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仅仅罗列史实,而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把历史课当成了简单的记忆课,所以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而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史实相结合,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历史兴趣。

三、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的策略

那么在高中历史课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呢?总的原则是不能盲目地使用,而要分课程内容来使用,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这样不仅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总的说来,应该从以下方面操作。

首先,教师要注意挖掘隐性材料。由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双重限制,历史教材上的环保材料并不多,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去挖掘,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比较可行的。第一,尽量使用教材的图片和资料。当有材料就没有必要再补充多余的材料,这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必修二是经济史的内容,人类从渔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而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必修二教材主要叙述的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这其中有许多材料可以用于渗透环保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注意学科交叉内容。在学科交叉中,才能碰撞出火花。尤其要注意与地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比如讲到手工业的发展时,可以使用河南出土的象尊,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何寒冷干燥河南地区会有象群的出现,再结合河南的简称“豫”,这说明在商周时代河南地区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4]。那为什么会演变到现在的样子呢?除了自然变化的原因,还有人类自身过度垦殖和开发的恶果,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最后,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历史是一门记录过去的学科,大部分的历史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尤其是环保意识的渗透,更需要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付诸实践。所以,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联系实际,以史为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课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的新亮点,历史老师要注意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实际,渗透环保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阎丽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A].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1-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审计 政府审计

一、发展环保审计的意义

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可以揭示出环保资金的使用、环保项目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及相关部门以自身的长远利益及应负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严格遵循环保法规,争取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保证实现国民经济更好更稳定的良性发展。从长远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和环境有关的活动实行强环境审计监督。

二、我国环保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缺乏理论基础,影响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环境审计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方面,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很多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以及方法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环境审计在实务操作时缺少理论指导。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层和其他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更是认识不足。由此可见,环境审计在我国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都较为薄弱,环境审计工作很难落实。

(2)环境审计主体比较单一。当前,中国实施的环境审计和其他常规审计一样,仍然是以政府审计作为主体,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只是少量的参与。单一的审计主体难以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而且由于环境审计难度大,审计工作人员有限,这势必会削弱审计监督的力度。

(3)环境审计立法缺失。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这又导致审计部门就算加入到制定环境法规的工作当中,审计机构和审计工作人员也很难开展对企业的环境审计时,没有足够的审计手段,会导致潜在审计风险出现。

(4)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环境审计是一门涉范围广,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状况是,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审计思想较为传统,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很难,这就制约了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开展。

三、完善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按照环境审计执行的主体可以把环境审计分为政府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大类。现在,国家审计机关正在调整对与企业环境审计的范围,今后,大多数的企业审计工作会交由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来共同完成。不过对于一些没有相关环境要求的企业,对于他们的环境审计工作,还是要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为主导,这是从国家审计机关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机构的角度来考虑的。我国的审计部门要以国家环境审计为主导,以民间环境审计为中坚力量,同时内部环境审计作为一种必要力量与前两者结合开展。

(2)中央和地方协调,加强对环境审计的法规支持。由于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的不协调,导致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时,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这样审计监督权都有所减弱。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解决地方政府环境法规不健全的问题。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是政府环境审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界定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进行分工,说明清楚他们相应的工作范围内可以依据的内容,使各级地方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工作时有法可依,而且能够在工作中协调合作。

(3)发展环境会计,增强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讲,必须要在主观上先树立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当做企业的一项发展战略,并设置相关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用来记录、计量和报告环境责任信息,这样才能给环境审计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相关资料,把环境的影响计入成本核算体系,对于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的成本价格,要正确地进行计量、披露和报告,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审计对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优化环境审计人才结构。环境审计本身的特性比较特殊,对于技术和专业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国很多的审计工作者却是从财会部门转到审计部门的,这就导致他们对环境审计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很清楚。在我国现阶段审计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可以阶段进行。首先,应结合实际对审计人员环境专业相关知识的再教育和培训,增加审计人员环境学的专业知识,把他们培训成兼具财务会计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可以聘请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加入审计工作小组,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协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完成环境审计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

[2]李雪,杨智慧.构建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J].财会月刊,2004(5)

[3]李雪,黄业明.环境审计报告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之友,2006(4)

第4篇

对于环境审计的探讨和实践,尽管在国外己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在我国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有些理论不够完整,不够成熟,很难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工作,有的甚至落后于已经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中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做到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跟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我国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过环境审计仍然缺乏开展工作的直接依据,没有权威性的法律确保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这必然影响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环境审计理论基础薄弱

有关于环境审计的论文还是很少,现有的文章对于环境审计的定义、对象和内容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并且我国很多的环境审计理论都是直接套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没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形成我国自己独特的环境审计理论。

(三)环境审计应用水平较低

我国的环境审计实践程度和操作水平都还较低,从宏观来看,政府审计仅仅针对环保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基本的财务审计;从微观来看,企业也仅仅是为了节约资金支出而开展常规审计。因此进行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非常少,而民间环境审计的实践更可以说是几乎空白。

(四)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缺失

现有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已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不合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仅从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内部控制环境、环保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评价,忽视了对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其次,循环经济思想体现不够充分、完整。现有评价指标只是对资源利用的现有情况进行评价,没有将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包括其中。

(五)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

从当前的情况可以知道,环境审计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环境、统计、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综合的素质,环境审计工作要有专业的队伍作为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部门,他们缺乏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综合素质,制约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展开。

二、实施环境审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与环境审计相关的政策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用于指导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的审计准则不能对环境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还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因此,应尽快制定权威的,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统一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让审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

(二)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我们要加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大力发展环境审计研究。并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常规审计理论研究相区分,借鉴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环境审计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在进行审计程序、方法等实用性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并超过实践。

(三)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方法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首先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区域不同的环境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对共同关注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事项,开展审计调查,并共同商讨建立协商机制,我们可以开展跨专业的联合环境审计和外聘专家合作审计等;其次要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环保工程项目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最后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

(四)构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这两个大方面,直接指标主要是经济效益指标,它可以直接衡量企业的价值增值,企业的经济性,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间接指标主要包括: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绿色环保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社会指标。这些间接指标虽然与企业利益没有之间关系,不过却能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第5篇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面临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也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从最初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管理层分析和讨论”的组成部分,转化为独立的环境年度报告,披露的行业也由环境敏感性行业扩展到其它类型,披露的内容由环境映像信息扩展到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信息已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或环境压力。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事件中,企业难辞其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环境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环境本论文出自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环保部门统计,目前自然界遭受的污染物中80%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污染的治理情况,履行环境受托责任,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化、公开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等特征,备受公众、市场和政府的关注,其在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规范、透明和全面。人们也希望从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报告中了解其对公司环境问题的立场、态度和行动。基于此,我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本文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研究样本。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中,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了初步划分,造纸行业名列其中。造纸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但也是我国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行业之一,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高居第二位。因此,我们选取造纸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根据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造纸、印刷行业属于制造业的下次类,登陆中国上市公司咨讯网查询后,共获得截至2006年底在沪、深上市的造纸、印刷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32家,经过鉴别和分析,剔除造纸行业的下游行业印刷、包装及体育用品制造业上市公司9家,共得到A股市场造纸行业上市公司23家,为本文的有效样本,其股票简称和上市时间见(表1)。(二)研究方法根据《证券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本文主要采取统计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样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招股说明书及2003~200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这些信息披露文件着手,揭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本研究中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主要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咨讯》和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

(一)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的披露拓股说明书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一是整体情况。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除了生产特种纸的冠豪高新和凯恩股份外,其余21家上市企业都对环境问题给与了一定的关注,披露比例达90%,这与造纸行业的污染比较严重,国家对其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范有关。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企业环保信息披露的方式呈现越来越多样的趋势,由在风险因素与对策中披露扩展到募集资金的运用、业务与技术等部分。1997年以前上市的企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的“环保风险”中披露,1998年以后扩展到“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情况”。2004年以后开始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如2004年上市的博汇纸业在“业务与技术”部分详细披露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污染物的处理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以及环保达标情况等信息。2006年上市的太阳纸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更加全面,其在招股说明书的各个方面都披露了环境信息,并且在“业务发展目标”中独立披露了企业未来的环境保护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随着法规的日益完善,环境信息的披露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体上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初是有关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及对策,有关此项目的披露比例达到了100%,这和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是一致的。随着法规的日益严格,信息披露的内容逐步扩展到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资、三废排放量、污染物处理情况等,具体情况见(表2)。除了环保风险外,有关环保投资的披露也是较多的,有11家公司进行了此项披露,其中有9家公司的披露较为详尽,分别是银鸽投资、美利纸业、福建南纸、民丰特纸、华泰股份、恒丰纸业、博汇纸业、景兴纸业、太阳纸业。披露的内容主要是环保费用支出、未来的环保投入本论文出自金额,以及环保项目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减少量,对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公司进行环保投资对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等没有进行过披露。有关上市公司污染物情况的披露也逐渐增加,1998年上市的美利纸业披露了企业三废的处理情况;2000年上市的华泰股份披露了企业的"三废"排放量。2001年上市的恒丰纸业还对新项目投入使用后企业污染物的减少量进行了披露。2003年以后,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政策的推进,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如2004年上市的博汇纸业、2006年上市的景兴纸业和太阳纸业都将环境信息的披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博汇纸业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中指出:造纸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将由破坏生态环境走向清洁生产并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其将“发行人的环保情况”独立出来,详细披露了公司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情况、中介机构有关环保的核查意见等。太阳纸业的披露更加详细,其在“业务与技术”中披露了“与发行人经营有关的高危险、重污染情况”,包括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环保处罚情况、近三年环保费用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环境保护核查的情况等。并且其将企业未来的环保计划纳入了“业务发展计划”中进行了披露,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介机构对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情况的披露是从2004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颁布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年度报告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一是整体情况。通过阅读分析23家样本公司连续三年共65份年度报告,发现除*ST东泰、恒丰纸业、*ST天宏在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中从未进行过环境信息披露外,其余20家企业都曾在不同年度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达87%,其中9家公司在连续三年年报、5家公司在连续两年年报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市公司主要选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其次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个别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强调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发生重大的与环境相关的事项时,企业会选择在重大事项中披露。除此之外,企业几乎很少采用其他的方式。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更没有一家企业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值得关注的是,ST长控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报中披露了由于控股公司环保治污未达标停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这也是造纸行业唯一由于环境问题而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例子。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见(表3)。从(表4)可知,除了环保投资的披露比例最高外,有关排污费的披露也是较多的,共有10家企业进行了此项披露,披露比例达56%,其中5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连续披露了企业支付的排污费,而有关环保补贴和借款的披露相对较少。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非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企业的董事会报告或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披露,而有关环保拨款、环保投资、环保补贴、排污费等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表述形式。通过对65份年报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货币性的内容仍占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排污费、资源税、环保投资、环保拨款等内容,几乎都是在报表附注的某一科目中出现。如排污费的信息一般都是在预提费用账户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附注中出现。而环保拨款的信息一般出现在专项应付款或资本公积的报表附注中。而非货币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环境政策的影响。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税收减免和环保投资等。这些内容一般出现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到的有关募集资金使用、下一年度的生产计划等。四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从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来看,与企业会计处理相关的环境事项主要涉及排污费、资源税、环保拨款、环保补贴,涉及的账户主要有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补贴收入、预提费用、管理费用等。但由于没有统一会计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企业在发生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事项时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并不规范。如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缴纳的排污费进行预提或待摊,计入“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实际缴纳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但实际上只有ST佳纸、ST长控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预提的排污费,也只有ST佳纸在2003年报表附注中披露了管理费用中的排污费,其它企业均未披露预提的和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排污费金额。共有6家企业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披露了支付的排污费,其他企业均未披露。另外,晨鸣纸业将收到的环保专项基金计入了“专项应付款”,并在报表附注的收到的与筹资情况有关的现金中进行了披露,而华泰股份和山鹰纸业只在专项应付款中披露了收到的环保拨款,并没有披露收到的环保资金的现金流入。另外,还未发现一家企业设立有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会计科目进行披露。超级秘书网

(三)结论首先,上市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境法规的时间具有相关性。无论从招股说明书,还是年度报告披露的内容都可以看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环境法规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2003年以后上市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及《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其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披露情况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披露。我国目前仅有的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做出要求的法规,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等都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做出的规定,如对于定期报告很少有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对于临时报告等其他形式的规定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明显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第三,环境信息的披露是压力导向型,而非市场导向型。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印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动机来源于环保政策的限制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引发的自主、自觉行动,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不高。第四,披露方式不规范,披露的信息主要为历史性信息,信息的可比性、实用性较低。环境信息披露具有随意性,缺乏固定、规范的格式,信息的可比性较差;披露的方法主要采用文字叙述,披露形式单一;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的反映,如排污费、环保认证等,降低了环境信息对于决策的有用性。最后,披露目的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非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只是对公司如何支持环境项目、在环境方面从事了哪些社会义务等的一般说明。披露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和强化公司在股东、顾客、潜在的投资者以及环境主义者们眼中的良好形象,而不是真正履行社会报告责任或公共会计责任。

四、政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由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保法规的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出台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强制企业重视环境保护,披露环境信息,逐步提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特别是由于年度报告对决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分量,促使企业重视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

(二)建立规范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近几年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瓶颈”在于法规及准则的缺失。建议政府部门逐步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制度、环境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具体准则,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促使上市公司将有关环境的会计事项与有的会计制度相对独立地加以列示,以外部要求的形式促使公司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在全面推行环境会计准则之前,政府部门可选取一些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如钢铁、本论文出自煤炭、电力、化工等,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进。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重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已初见端倪,如ST长控在2004、2005年度报告中披露了由于环境问题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还是严重不足。环境审计是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对环境审计的具体规定。应尽快制定我国环境审计规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05KR65):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专项科研基金

参考文献:

[1]印丹榕:《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5期。

[2]周一虹:《公司环境报告:压力、鉴定和双重性影响》,《生态经济》2006年第10期。

[3]房巧玲:《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的起因》,《世界环境》2006年第3期。

[4]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第3期。

[5]范永太:《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6]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7]王立彦、冯子敏:《国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管理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9期。

[8]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9]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现状 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55-02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文章就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仍然落后。我国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虽然在一些主要期刊上有一些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论文, 但未形成主流观点。在环境审计实践方面,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企业自主进行环境审计与规划的很少,只有海尔等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做环境审计与规划,而在社会审计部分,几乎是空白。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环境审计工作方面,我们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法规不完善,相关法规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而且,现有的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出现这些执法不力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环保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没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资源的破坏。

2.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我们都知道会计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审计不能脱离会计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对于环境审计也一样,必须要有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保证,而且要有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而目前我国还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传统会计对环境不确认不计量,给环境审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审计人员无法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目前也没有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大都不公布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监督,企业也逃避了破坏环境而需要付出的责任。审计不能离开会计而单独存在,这些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尚不完善,也无从谈起环境审计的继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也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感觉最困难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使审计风险加大。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导致我国环境审计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4.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民间审计介入不够。目前,我国环保资金大部分是国有资金,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大多数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这样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审计机构(通常指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而且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民间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这些都是政府审计机关无法比拟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能有效为社会、经济和企业服务的环境监督力量。

5.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内容单一,审计范围狭窄。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1.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首先我们应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内容的报告,对于已经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对于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可以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着手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

2.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要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

3.加强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不断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当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当中,要不断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逐步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政府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建立全新的环境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广大群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和评估机制,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4.扩大环境审计主体,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刚刚起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而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仍然不够。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德元.加强环境审计推动和谐发展,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3)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2008(4)

4.王本强.深化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起点.中国审计,2009(15)

5.李娜.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西部财会,2007(7)

6.李国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想.2008(9)

7.张曼.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杨树滋,王德开.环境审计探讨、审计研究,2008(9)

9.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0.宣杰,孙凤英.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探讨.生态经济,2007(11)

11.周建霞,薛增琴.环境审计的现状、目的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07(13)

12.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8(2)

第7篇

耿教授研究领域颇广,主要包括企业集团会计、上市公司会计、会计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等,至今已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主要有《企业集团会计管理》、《现代公司会计管理》、《企业集团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高级会计学》等。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重点科研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审计署重点课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重点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

近年来,耿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会计这一理论前沿。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与各国的重视,各国大力扶持减碳经济,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作为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企业环境会计仍处于探索之中。耿教授通过对西方国家和我国环境会计的主流研究视角分层次作一系统比较,辨明双方“环境会计”的外延和内涵的差异,指出我国习惯上认为会计是一种微观主体活动,西方国家的宏观环境会计在我国未纳入环境会计之中。同时还指出,微观环境会计方面,西方分为环境差别会计与生态会计,环境差别会计采取货币计量手段,而生态会计采取物理计量手段,我国对微观层次环境会计的探讨并未拓展到传统会计领域之外,即生态会计领域。这些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国家先行经验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借鉴。

环境会计的研究与运用,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尚属起步阶段,并没有成熟。然而,现实的情况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待明确,可操行性方面亟待改善。耿教授针对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做大量有益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管制的理想框架,明确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来源是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原始数据,环境会计核算与披露的被容包括环保引发的成本、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收益,环境负债,以及环保设施,并创造性提出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报告的格式,并构建以绿色产品占有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三废”产品利用率、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等为分析指标的环境保护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以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

第8篇

CPA审计的优势

无庸讳言,在我国企业审计体系中起最大作用的是CPA审计。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它的优势作用。

首先,从注册会计师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因此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相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应加大社会环境审计力度,使之逐渐担负主要作用。

其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管理当局要需要说明履行环境管理和保护责任的情况,披露与环境活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合法性如何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环境审计进行鉴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以及信任。为了获取良好的企业声誉或者稳定投资者信心,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意见将是必不可少。

再次,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仍然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进行环境审计必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都具备的能力。因此,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是早晚的事。而且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不断加大,审计业务量也势必增多,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所需不断拓宽执业市场的业务范围和会计领域。社会环境审计势在必行。

最后,在社会环境审计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多客观优势。其一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审计力量相当强大,能够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工作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其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高。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谨慎。经过培训,他们能够与环境专家合作,很好地进行环境审计。其三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其业务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审计需求。

所以,注册会计师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出于成本、效率的考虑,将自己的一些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时,注册会计师就会成为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

社会环境审计的实施途径

第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上支持环境审计融入企业的常规审计

环境审计运用了常规审计的基本原理是对常规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环境审计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支持,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宏观上的环保资金审计有很大关系,大家没有太多时间来考虑企业环保审计在实务中的推广问题。尚未发展至企业环境保护的层面,没能将环境保护审计与日常业务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面对我国环保审计的现实,需要我们努力寻找将环境保护审计与常规审计融合的途径,CPA环境审计毕竟是受托审计,只有通过立法方式,如:上市公司要在中期或年末财务报告中将有关环境保护经济业务情况加以披露,或者让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审计纳入审计的范畴等措施,才能将环境保护审计真正开展起来。

强制企业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是使环境审计成为企业常规审计的突破口,因为任何组织都可能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隐瞒应当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在国家主管机关的管制下,社会环境审计才能按照会计和信息披露机关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对称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有用性。

既然我们提出了要将环保审计融入到一般的审计业务中,就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环境审计中充当主要角色的尝试,建立严格的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指导制度。所以对重点行业、企业所进行常规的环境审计应主要由CPA环境审计组织来完成,对其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表达意见。可进行环境资产确认与计量审计、环境成本费用支出审计、环境效益审计等等 ,随着企业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报告审计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二,要实施环保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审计

所谓联合审计是在审计组织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环境审计。审计组织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采取与环境专家和注册会计师联合审计的方式,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被审单位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绩效进行深入的审查。

在我国,从事环保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部门,但涉及财务收支的有关事项则需要审计部门来负责。如涉及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业务时,政府可以协同会计师事务所采取联合审计的方式进行共同监督,双方各派出相关业务的专家进行相关环境审计工作。但是需要提到的是,对于彼此的职责要事先在法律上界定清楚,完善受托经济责任制,只要这样,他们在工作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无疑是降低监督成本、避免重复工作、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有效手段。所以成功的联合审计将会促进社会环境审计的有效发展和成熟。

第三,建议对社会环境审计工作给予政府补助

任何国家的审计模式必然体现本国政治的要求,政治环境对审计模式运行的影响,当然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而我国所形成的审计模式就是强调有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而在我国环境审计相关业务中,我们认为国家审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在企业审计方面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国家审计机构主要工作为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在企业环保审计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尤其在将环保审计融入常规审计后,注册会计师将会成为这一领域中的主力军,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这些工作,有待于国家审计和环保部门的提倡指导和支持,从国外的经验看到,若没有政府机构的支持与推介,注册会计师并不见的乐意多负担这样的工作。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将通过一定标准验收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在一定标准之上的,允许从事相关环境审计业务,对政府审计业务以外的企业进行环境审计,可以单独从事相关中小型企业的环境审计报告,也可以协同参与相关政府审计的大型项目。政府目前可以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来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高质量完成企业环境审计业务,以缓解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政府补助的有效实施将会推动社会环境审计的成功崛起。

第四,深入开展我国社会环境审计的其他建议

第9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 审计 低碳经济

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环境危机、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企业作为重要的碳排放主体,督促其重视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管理,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在新时期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有效工具,环境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环境成本的考量,它贯穿于企业决策过程和活动分析中。良好的环境管理系统是降低环境不利影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成本审计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系统中的一种有效手段,能积极引导企业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实施低碳生产。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

正确恰当地定义“环境成本”是进行环境成本计量、核算以及环境成本审计研究的基础。目前,对环境成本的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环境的边界宽泛,很难提出一个十分科学、完整的定义。比较让人信服的“低碳经济观下的企业环境成本”可概括为:企业为预防、避免和减少因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或修复已对环境产生影响所需承担的各种成本费用。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环境的管理成本、与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成本、产品制造过程的环境成本以及销售过程的环境成本。具体见下表。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和谐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引入有助于推动环境成本审计的发展

在企业环境成本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确立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使审计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成本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企业低碳生产是其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就是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低碳生产,低碳经济理念与环境成本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其次,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成本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兴起,环境成本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融合这些新兴学科的思想,并在环境成本审计工作中发扬光大,从而保持环境成本审计与时俱进的特性。

(二)环境成本审计的开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建立与繁荣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纷纷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始调整经济结构,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面对其他国家的竞争态势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类审计主体作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发挥积极作用。环境成本审计,尤其是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成本审计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其积极的作为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向低碳化靠拢,从而加速构建我国低碳经济体系。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审计的要点

企业环境成本审计,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企业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情况。通过检查和评估,确保企业环境成本支出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一)真实性审计

真实性是指企业是否如实反映了环境成本披露和报告的内容。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执行情况、环境成本会计处理方法、重大环保活动披露、重大环境污染等进行真实性审计。

1.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采用或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所遵守的具体原则。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审计主要涉及企业对国家有关环保政策法律是否有效执行,是否采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企业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并加以严格遵守,是否构建了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并且有效运作。

2.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审计。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审计时,审查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是否合理、计量方法是否恰当,环境成本核算是否正确。原始数据记录是否详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清晰。与报表披露的环境成本数额是否相符,审查有无人为调节环境成本,操纵环境成本支出,粉饰环境成本报告的现象。审查企业管理者是否把一些无关环境成本的金额挤进了环境成本项目中,审查形成环境成本的各个构成因子估价是否正确、合理,是否采用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以适量的金额列入企业财务报告或独立环境成本报告。

3.重大环保活动披露审计。企业作为碳排放主体,有义务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目标、环境管理等相关情况,同时还要公布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成本支出的数额。审计部门应该审查企业在这些重大环保活动方面的披露是否充分。

4.重大环境污染审计。指审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给土地、水、空气等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衡量“三废”排放标准的措施是否到位。复核环境污染的预防、维护、处理、治理中成本支出的确认、计量是否准确。审查企业营业外支出、预计负债等科目中所列的环保罚款支出、或有支出的真实性。

(二)合法性审计

合法性审计是指审计部门以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准绳,来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否达到各种环保指标。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发生环境违规行为,审计部门在进行环境成本审计时应充分关注企业是否有这类环境违规行为,评估其给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合法性审计应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具有排污许可证,有无经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设备是否安装、运行是否正常,对污染物的排放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等。

(三)效益性审计

目前企业都很重视环保投入,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结果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审计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成效做出评价,审查其有效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尤其要关注各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否低碳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是否在为使经营活动达到预期成效,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而奋斗。审计内容主要是企业投入环境成本项目的经济性,看有无资金浪费;资金利用的效率性和资金利用后产生的效果,即对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投入环境的成本是否取得预期收益,项目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环境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是否合理。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审计的具体实施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产品设计研发环节、材料采购环节、产品制造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环境成本支出。通过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确保企业低碳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对产品设计研发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环境成本直接支出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很低,其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但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选定的材料种类和数量,会影响到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设计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会影响到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所以,企业在设计研发新产品时,除了考虑满足用户的需求外,还要注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环节进行环境成本审计时,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已将污染预防考虑到设计之中,挑选的材料是否是绿色环保材料,能否循环利用。是否采取了低碳环保技术,是否考虑到废弃物的排放和回收,以使企业日后的污染治理费用降到最低。

(二)对材料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完之后,需要根据设计对材料的要求去选择材料。在材料的选择、运输、保管等各个环节,都会牵涉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采购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是否贯彻、执行了绿色采购理念,以低碳环保采购为宗旨。采购材料时,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是否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2)在材料的运输、储存和保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低碳经济理念,环境成本支出有无超出合理的范围,环境效益是否达到企业设定的环境目标。(3)在选择供应商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是否更多的考虑了低碳经济行为。

(三)对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企业的产品制造环节无疑是环境成本支出最多的一个环节,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料。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该环节企业需要推行洁净生产,促进绿色生产力,同时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的管理,争取实现“三废”的零排放。开展洁净生产的好处在于实行污染事先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能从根本上避免末端治理的弊端,注重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关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产品制造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应包括洁净生产审计和生产废料审计。

1.洁净生产审计。审计部门首先要对企业的生产状况、环境保护状况、管理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寻找出业务流程中哪些方面和做法不符合洁净生产。根据标准和制度,评价企业的产污、排污状况和企业环保执法状况,分析产污原因、做出评价结论。对企业实施洁净生产的实际效果做出客观评价,既可使企业的低碳目标更加清晰,又能明确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为企业加强洁净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2.生产废料审计。企业的生产废料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有效的生产废料管理通常包括三个层次:(1)减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尽量通过更洁净技术的使用、产品和流程再造以及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防止生产废料的产生,努力做到生产废料最小化。(2)再利用:当不可避免地产生生产废料时,可以将废料进行归类,从中回收所有可循环利用、对未来有用的东西,保证材料被重新利用、回收。(3)处置:对那些无法重新利用的生产废料,不能直接倾倒,应该严格按环保的手段处置。

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废料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生产废料,如何管理这些生产废料。企业是否采用先进的方法将生产废料最少化、消除或再循环利用。企业是否参与生产废料交换计划(将生产废料出售给其他公司作为原材料,或买进其他公司生产废料作本方原材料)。企业是否制定了严谨的应急预案来应对环境的突发事故。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查找环境失效的地方和损害,通过对实务的调查来保证生产废料处理标准和制定的政策都得到了落实。

(四)对销售环节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

在产品销售环节,企业作为最终产品的提供者,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除符合购买者的功能需求外,还必须承担环保责任。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普遍倾向于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如果企业生产、销售环境不达标产品,则必承担信誉以及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所以,销售部门在分析竞争市场,收集消费者需求时,需要尽可能考虑消费者对环境方面的需求。并将这一诉求反馈到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能使企业在设计、采购和制造过程中就将环保因素考虑在内。

在销售环节的环境成本审计,审计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以经济且有效率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服务。消费者的环保需求信息是否得到及时反馈和满足。销售后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提供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企业是否采取了某些措施及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企业的环境目标,是否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持续进步。

低碳经济的引入扩充了一般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将低碳经济纳入企业环境成本审计指标范畴,能够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视角去评价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优劣,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考虑低碳经济后,环境成本审计会更加注重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以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少的碳排放来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X

(注: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审计厅课题,项目编号:222;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重点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2WSK206;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2012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2SJYB20;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ZY2012015)

参考文献:

1.魏志华.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意见与债务融资成本[J].审计研究,2012,(3).

2.原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