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38: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依赖性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en ts' Mobile Phones Dependency Issues Analysis
and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XU Yue, CUI Jizh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Abstract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and cultural life, it also makes the emergenc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widely used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 to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tudy and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mobile phone, discus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oblems in teaching,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ovide a valuable research dat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idea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据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在这一群体中,大学生是使用手机人口中的新生主流,在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接近100%,其中智能手机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微博、微信,等媒体软件的推广,使手机成为大学生信息与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有研究显示:57.4%的大学生当手机无法正常使用的时候会感到惶恐不安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addiction)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一些学生沉迷手机游戏,陶醉新闻围观,乐于手机拍照。在如此情景之下,手机依赖症如同网瘾般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生活,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交流形式。大学生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新事物的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手机并逐渐依赖手机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手机依赖症”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亟需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论文以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分析为基础,以“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为立足点,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从理论上论证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必要性,为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分析,提供具有价值的基础研究资料及建设性的意见。
1 大学生手机使用及依赖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机的更换代频率的提高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多。使手机这一媒介工具所承载的只能和功效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沟通和联系。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它满足众多人们的需求(图1),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到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的情况和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具体情况。
图1 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机功能
从图1中可以看出,“通讯”占绝大多数,占到87%,其次就是“浏览网页”和“挂QQ”,分别为67%和35%。“听音乐”占到25%,“看小说”占到15%,“玩游戏”占到5%。可见,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娱乐休闲工具。
从图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62.75%的人在上课使用手机是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等来打发时间。28.1%的人是因为工作需要。这将近90%的人上课可能是经常地做“其他事”,也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偶尔地做其他事,或者是偶尔地因为工作需要而不得不使用手机。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就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可以玩手机的时间。
图2 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
大学生在享受新的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被手机依赖症所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出现的手机依赖症状有:(1)暂时性的书写困难症状,当进行书写的时候,提笔就忘字,要依赖手机或者网络进行查询。(2)出现手机幻听现象,那就是手机放在兜里,总感觉它在响或者在震动,但等到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并没有人给你打电话或是发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幻听和幻震。“手机幻听”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源于大家对高科技产品过分依赖所造成的心因性强迫。(3)玩手机游戏上瘾,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手机游戏。有些手机游戏是主打轻松愉快,很适合消磨时间。还有一些是偏大型游戏,有剧情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练级。对于还在上学的学生来说,游戏本来就有无上的诱惑力,再加上智能手机的便携性,这就使得许多的同学玩游戏上瘾。(4)集体活动玩手机,很多时候在大家聚在一起,闲暇时每个人都会不自主的摆弄自己的手机,或是发短信或是聊QQ或者是在刷着朋友圈,似乎人情味变淡了。当玩手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患上手机依赖症了。
以上的手机依赖症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变得单一化。
2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已经几乎具有电脑所拥有的全部功能。极大的方便的大家的生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2)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3)性格内向更易得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缺乏自信,他们在面对各方面压力又找不到突破口时更容易让自己 沉迷于手机世界里 。(4)大学氛围的影响,大学课余时间充足,虽然这不能确定大学生依赖手机,但也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大学课程少,许多大学生下课后无事可做,便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这样就会造成课下休息不足,上课的时候打瞌睡或者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成绩下降等。
3 教学中的对策分析
(1)学校加强对“手机依赖症”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日益增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加重,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所反映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2)充分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校园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涉及到学术,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各个方面,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所擅长的方面。(3)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和课余生活的关心。大学生处在一个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性比较大的阶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采取积极的措施消除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心理老师或者是辅导员与学生心理交流活动。通过积极的引导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通过积极认真的交流沟通,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建立自信心,改变手机依赖心理。(4)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管理,当大学生自身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手机依赖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手机依赖问题,首先,摆正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消除盲目的手机依赖。其次,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范,尽量逐步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最后,大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4 总结
本文从大学生的手机实际使用情况出发,以“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为立足点,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核心手段,分析“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带来的焦虑,忧郁,学习成绩下降等不利影响,并根据其不利影响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论证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必要性,为大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分析,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研究资料及建设性的意见。
*通讯作者:崔基哲
参考文献
[1] 艾瑞咨询.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R].艾瑞咨询(传播版),2014.1.
[2]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
[3]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2009.19(2):138-139.
关键词:手机 大学生 影响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当下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
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
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11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新乡市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论:1、大量学生使用电脑及手机上网,沉溺网络已经引起一部分学生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2、大学生上网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意识不够;3、部分大学生缺乏一些相关的教育及指导;建议:1、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沉溺网络对身体的危害和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2、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及上网的时间;3、上网一定时间之后应适当活动;4、建议采用推拿按摩等中医方法缓解上网时间过长产生的各种不适症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仅仅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现在的大学生不仅面对现实世界同时面对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今后发展的一个标志。当有限的课余时间全部在由手机电脑陪伴的虚拟世界中度过,这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宽裕,但是每所学校都有丰富的课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同时同学们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同学们将大量的课余甚至部分上课时间花费在电脑和手机上,忽视人际交往沉溺于虚拟自己的小天地中,这些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上网时间越多,则运动时间越少,身体素质越差。上网时间过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运动锻炼,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乡市的五所大学的400名在校大学生。
1.2 调查内容
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的上网状况,包括上网时间、课余活动的安排等相关方面。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3.2 问卷调查法
针对新乡市的五所大学,在每所大学每个年级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以学校为单位,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严谨性,由笔者在发放问卷前做统一布置,统一要求。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367份,问卷有效率94.6%。
1.3.3 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运用Ext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3.4 访谈法
在抽取学生中选择一部分进行访谈,对其进行保健动作指导,寻求建议及问题反馈,了解并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E时代的到来。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参与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四所学校一共调查四百人,受调查者涉及大一到大四,而且每所学校被调查者中男女调查人数相当,使调查研究达到科学性。
2.2 学生使用电脑基本情况
如表2所示,不论所学习的专业是否和计算机相关,相当一部分同学每天都使用电脑,同时每次的使用时间都比较长。由调查得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在一次使用电脑的最长时间(5-8小时)中占的比例反而超过了计算机专业与的同学。每周进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的同学比例并不高,特别是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
2.3 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的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功能日渐增多几乎任何一款手机都具备上网功能。同样手机的功能也不再是仅仅有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作用,在大学校园中人手一机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又由于手机的体积和功能特性使得今天使用手机微博、聊天、浏览网页的使用频率更是远远高于电脑。
2.4 大学生上网后身体的不适及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统计
从表4、5可看出大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沉溺网络对身体有害的意识并没有随之普及,也很少有学生在上网时采取保健措施。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大量学生使用电脑及手机上网,上网已经引起一部分学生出现不良的躯体反应。
3.1.2部分大学生缺乏一些相关的教育及指导。
3.1.3只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在上网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3.2建议
3.2.1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沉溺网络对身体的危害和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3.2.2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运动及上网的时间,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及作息习惯。
3.2.3上网一定时间之后应适当活动,采取远眺、肢体伸展运动、头部运动等方式缓解视力及身体各部位肌肉的疲劳。
3.2.4 可以在电脑前摆放防辐射的植物,减少对身体产生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赵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及划分网络成瘾上网时间阈限的确定[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陆小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网时间、运动时间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4):61-63.
[4] 刘佩霞.互联网对大学生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3):214-215.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如4G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也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也应同时具备了分众的传播目标、定向的传播效果、互动化的传播功能而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二)主要特征
1、移动便携性
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手机媒体使用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到任何时空限制。通过手机的收发信息功能,实现了手机媒体的服务移动化。随着手机处理器能力的增强,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便于随身携带。
2、即时互动性
相较传统媒体较长的信息制作、发行周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和信息几乎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较强的及时性,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任何人只要身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都能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接受和转发,既可实现单向传播,也可实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个人个性化
作为个人化信息交流产物的手机,属于私人用品,机主对手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一点成为手机与电脑的主要区别。手机在连接互联网后,个人能够通过手机发表最具个性化的信息,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一对一的传播路径,也使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定制、小众传播的功能,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具个性。
二、手机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适应并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现实需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且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当前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已全为“90后”,生长于全媒体时代的“90后”,更乐于使用手机媒体享受网络信息的推送。“90后”在校大学生更敢于追求新鲜事物、更新观念,希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他们对最新的科学技术也接受更快,能够迅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他们也十分它们的实际、利害及功用。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对这样一群生长在观念多元、信息汇聚的开放社会的特殊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他们在互联网新时代接稳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内容
手机媒体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广泛的受众群。传统上,传统媒介在媒介行业具有特殊的垄断地位,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通过手机媒体,一般受众就能自己信息、表达意见,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高度融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成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有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公共知识分子、影视明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大众。他们从自身的社会背景、学识、利益诉求出发,在手机媒体中政治新闻和各种社会消息,对发生的政治、社会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共同话题关注者进行及时交流。老师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等形式,可随时随地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料发送给学生分享。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也能随时随地接收、检索、浏览老师传达的资料、图片和视频。这些都拓宽了大学生看待事件、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思想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整合性多种传媒的形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新课堂教育成果
手机媒体能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整合多种多样的传媒形态,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视频、网页、电子邮件等功能。以上传统、新颖的功能的结合,使同一内容在手机媒体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满足拥有不同信息接触爱好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体作为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通过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有机整合,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查阅了解最新实事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实现观点意见的共享及碰撞。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为学生被动接受,时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手机媒体中上传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地、平等地参与课外讨论,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单一、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成果。
(四)移动便携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具有可接近性
手机形体小巧,方便携带,非常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工具,他们与手机几乎形影不离,利用课间时间、排队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可随时随地在手机媒体上浏览和查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可接近性,实现处处、时时皆课堂。
(五)互动参与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的时效性
由于课时限制,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参与讨论,被动地予以接受。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1]手机媒体实现了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心得体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手机媒体传播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和融合。手机独具的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大学生通过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信息、图片、视频、评论等内容,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留言和发言,便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但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不少缺点:手机媒体海量信息中充斥虚假与不良信息,易使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心理认知的扭曲。网络暴力和群体极化现象层出不穷,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淡化责任意识,导致大学生道德滑坡。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负面信息,经受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爱国情感会产生动摇。此外,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媒体,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引发双重人格和强迫症。这些缺点必须得以及时加以关注并克服。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力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交往呈现的新特点,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地位的迫切需要。二是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熟练掌握手机媒体各项性能,提升应对手机媒体和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打造实践平台进行技能锻炼,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三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小组式讨论教学。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成立专题研究小组,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技能比拼、心得分享等不同活动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媒介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手机媒体良好使用行为习惯
一是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运用手机媒体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意义的能力培养,掌握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加强系统性道德知识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把道德规范学习与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养成训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内心信念,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形成自律机制。提高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环境下、在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正确区分虚假与不良信息,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灵活运用手机媒体手段和功能,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打造适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主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通过在学校官网上陨杷枷胝治教育专题页面,或专门开设“红色网站”,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时事政策、理论方针、社会新闻等,并及时更新所的信息,创建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集思想性、专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二是“运用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技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平台。”[2]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将各类信息以短信制作成“高校手机报”,并通过群发或点对点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成为丰富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载体。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飞信”、QQ群组等工具,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与对话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造网络互动社区,搭建信息交换和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通过在社交网络上新颖的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聚拢人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五是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应用。整合思想政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功能设置,开发适合大学生使用习惯的APP平台,结合移动学习功能,更好服务学生、服务教学、培养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规范、高效运行,必须完善相关运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手机联系网络制度。建立由上至下面向大学生的手机媒体信息联络制度,同时建立由下至上的手机媒体信息反馈网络制度。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责制度。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领导管理机制,明确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管理权责制度。三是建立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建立教育者手机媒体运行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评估制度。四是建立完善手机媒体运行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运行制度化补贴和非常时期补贴,特别是给予学生干部一定资费补贴,为大学生干部桥梁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优势载体作用,探索完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对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上网 行为偏好 心理研究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概况
近年来,手机网民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群体。各项指标显示,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了传统网络。2013年1月15日,《中国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手机网民数量年年刷新: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3.56亿,年增长率为17.5%;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2亿,年增长率为18.1%,手机上网比例从2011年69.3%,上升到2012年的74.5%。①
在手机网民构成中,大学生网民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4月,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其中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2%和58.2%。②
2012年,新型即时通信如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网民的网络应用习惯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时通信的使用率增至83%。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4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③微博发展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一)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的原因
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比其他年龄段群体需求更强,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主要有以下原因:
1.手机上网方便快捷。“影像”和“图文”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相比传统电脑的使用,手机携带更方便,获取信息更快捷,时空限制更少;手机具备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多媒体应用功能、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下载资料、查询信息;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2.手机上网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各大手机网络运营商均加大了针对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产品研发力度。其中,作为校园用户群体覆盖率达90%以上的中国移动,通过对其四大产品业务线(飞信、139邮箱、移动MM、移动微博)的功能优势与校园群体使用需求相结合,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功能。有可以随时记录校园生活的移动微博;有适用于同学群体之间沟通的飞信拇指群;有随时免费接收邮件的139邮箱;还有为课外娱乐生活提供各种益智游戏下载的移动MM。
3.手机上网费用较低。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了手机上网系列优惠,包流量和包月等多种手机上网计费形式费用相对较低,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进行选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的行为偏好
1.微博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平台。微博是基于推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腾讯QQ、中国移动Fetion、微软MSN、互联网Skype等发展出来的。2006年,博客的鼻祖Evan Wiuiams通过Obvious公司推出了Twitter(推特)即时信息服务,但是它限定每条信息不能超过最大容量,即140个字符。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要群体。他们用微博记录多彩的大学生生活,表达个人的情感情绪,用来推广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加强人际交往,寻求社会认同。
2.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可支持多人群聊,带给大学生全新的移动即时通信体验。微信推出至今,已经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了大学校园。
大学生喜爱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费便宜。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微信走流量,流量套餐相对比较便宜,且凡有WiFi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使用;第二,方便实用。微信的“LBS功能”通过“摇一摇”可查看自己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更有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等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生活,大学生们用微信找教室、找朋友、找老乡;第三,提供娱乐。微信支持QQ邮箱、腾讯微博、语音记事本、漂流瓶、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沟通变得生动有趣;第四,潮流时尚。不少大学生拥有Android、iPhone、Symbian等智能手机均能使用手机微信,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微信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生自媒体。
二、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一)积极心理影响
1.满足大学生群体积极“入世”的资讯需求。截止到2012年6月底,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使用率达66.7%,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便是关注时事、满足日常新闻资讯需求。
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认知与发展。手机网络在传播信息、倡导先进理念、舆论监督、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机上网使大学生获得丰富海量的信息,并能即时更新。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它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心理机制、道德认知、心理人格等方面,均有着积极意义。
3.同学间的联系和交往更紧密。手机上网使校园内资讯针对性和可利用率更高,QQ 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有 9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 QQ 作为聊天工具,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平台,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共享资源,校园内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更高,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
4.师生间的沟通更快捷方便。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大学生动态,从大学生和转发的内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惑、所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微博、微信平台变成平等互动的沟通桥梁。
(二)消极心理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手机网络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
1.沉溺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上课时也登录手机网络,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存在“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的情况;虚拟空间交往时间过多,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机会减少,同学间、朋友间、家庭成员间的联系逐渐淡薄,有少数大学生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长时间浸手机上网,一旦在虚拟空间遭遇交际挫折,在真实世界里容易滋生敏感、多疑、恐惧,乃至冷漠、麻木等心理疾病。
2.造成心理麻木和思维混乱。虚拟空间呈现的海量信息,在超过大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后,往往只是快速浏览,没有时间细细思考、咀嚼、品味、甄别,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麻木,甚至思维混乱。长时间被动接触,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3.消解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成熟。当网络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呈现的多元文化信息,一旦与他们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时,如果没能及时疏通和排解、辩证分析和洞察,理性整合和提升,对于道德信念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多元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4.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微博,一些大学生效仿一些“网络红人”的做法,在自己的微博中一些涉及自己和别人隐私的内容,甚至在微博中出现了辱骂他人和互相对骂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出现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对大学生手机网民的健康心理引导
高校要发挥手机网络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网络精神家园,就必须 “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④
(一)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优势
1.手机网络空间具有安全感。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问题依然存在种种偏见,使得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也羞于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回复,许多大学生选择手机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交流。手机网络空间的安全感使师生可以进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真实交往,首先以匿名的身份畅谈,无须客套、试探、戒备,也不必担心隐私暴露。在笔者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这种咨询方式最受大学生认同。当师生间融洽、和谐的信赖关系建立后,大学生往往会采用真实姓名继续交流。
2.手机网络内容丰富。大学生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异常活跃,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意识观念开放,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心理定力的提高。
3.手机网络形式活泼。手机网络具有多媒体综合性,通过视频,文字、声音、动画、图表等能生动直观地呈现,通过手机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在线心理测试、微博聊天等多种形式,可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过于单一等不足,营造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活泼、幽默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4.手机网络使用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就业、感情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当大学生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出现时,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就产生了。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手机网络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5.手机网络受众众多。手机网络也能解决服务对象受限的难题,它可以使心理健康引导的课堂更大,受众更多。一位咨询老师可以同时接受多名学生“一对多”的心理咨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进行多维度、多方向的探讨,使更多人受益。
(二)大学生手机网民健康心理的引导方法
1.建立手机网络健康心理引导队伍。除了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以外,还要建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兼职心理辅导队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中成立心理社团、班级心理辅导小组,为适应手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人力保障。
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手机网络为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优势,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讨论,把握舆论的话语权。从2011年12月开始,全国高校团组织就启动了微博体系建设,分为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省级团委学校部官方微博、校级团委官方微博和班级团支部微博四个层级,以“精彩微博团,青春心连心”为形象口号,在腾讯微博平台和移动微博平台上建构信息共享、特色各具、优势互补的微博体系。⑤许多高校在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开通官方微博。
3.通过手机网络强化心理辅导。建立手机网络心理健康网站,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的目的。通过微博、微信还可以强化团体心理辅导,把心理需要调适的大学生,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利用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心理认同感,让大学生意识、分享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
关键词:移动支付;大学生;影响因素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以手机登移动终端为工具,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年轻用户是移动支付推广和使用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用户中的核心群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移动支付今后发展的走向。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高速发展,并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必要。
一、大学生移动支付的行为特点
1.移动支付在大学生重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可和接受移动支付。一方面是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资费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更是契合了大学生追求创新、追求便利的消费心理。
2.呈现从网络消费到实体消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最容易接受移动支付这种新鲜事物,并容易向其身边传统的家长们进行宣教和传播,且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高收入人群,所以各大运营商非常看重大学生客户群体的挖掘和培养。各个运营商纷纷在大学周边开展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使得移动支付在大学周边得以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移动支付商业圈,让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形成有机一体,全面覆盖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餐厅、饮料、外卖、文具、水果等大学生日常消费场所均被移动支付攻占,实现一只手机玩转大学生活。
3.小额支出较多,大额支出少,总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应用于大学生日常的餐饮、娱乐和学习中,其中绝大部分此类支出系小额支付,减免了找零的麻烦,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也看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但是对大额支出还是持谨慎态度。因为大学生月均生活费有限,涉及到大额支出任然较为谨慎。但总的来说,随着移动支付商业圈的形成和更多移动支付渠道的开发,移动支付逐渐取代了较多的现金交易,在大学生消费总额中占比逐渐增高。
4.大学生借助移动支付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由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许多大学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支付等平台为基础建立其创业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大学生线上创业如淘宝店、微商、微代购等普遍采取移动支付,线下开展的实体店如饮品店、零食店、餐厅等也更倾于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与移动支付合作开展价格营销。而大学生创业的受众也主要为大学生,也更能接受移动支付消费模式。
二、大学生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
1.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大学生接受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运营商的安全技术宣传,并认可和使用移动支付软件。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更容易获知和发现移动支付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相比在小额支出上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更高安全技术的期望。
2.便捷的操作契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相比繁琐找零的现金支付,用手机支付更受当代大学生欢迎。一方面,日常出门可以不带钱包,省去了繁琐的找钱包、取付钱、找零的环节,更降低了外出钱包遗失的几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和钱币的接触,也减轻了零币收纳的负担,也更加卫生方便。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成为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也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兴技术的习惯。
3.商家宣传因素和价格因素。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每月的生活费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消费,容易受到商家的一些营销手段影响,比如移动支付减免金额或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对于开发大学生客户群体较为有效。
三、结论和对策
大学生群体对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对大额支出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且容易受到商家营销策略影响。在当前移动支付运营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吸引和巩固大学生客户群体:
1.提升安全性和加大宣传。安全是大学生们在移动支付中最为看重的要素,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后台和管理有极高的期望。近期频发的移动支付故障也为移动支付运营商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运营商们可以不断改善和提升安全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运营商应当加大安全性宣传,为大学生消费者释疑解惑,消除大学生的顾虑和不安全感,增强大学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
2.扩宽移动支付场景。大学生们希望移动支付可以向更多的场景渗透,从网络购物到实体餐饮、娱乐消费、超市购物、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覆盖,全面实现无实体钱包化。一旦大学生们形成移动支付习惯,将会具有迁移性。在一些个案访谈中,大学生们就反映移动支付在高教园区相当便利,但当其回到家乡就会发现使用场所较少。他们希望移动支付不仅覆盖大学周边,更需要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加大宣传力度和优惠力度。基于大学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运营商应当积极采取广告宣传、移动支付优惠、构建移动支付生活区等方式刺激大学生下载和使用移动支付客户端,培养大学生实用移动支付的习惯,既可以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体,又可以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基础,纵深到其背后传统的亲人朋友,形成一带多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宽的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王慧.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培养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成才观。“互联网的全球性和无政府性特征,使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可以轻易渗透进来,一些大学生被不同程度的“西化”,这在无形中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海量的信息资源五花八门很难加以管理和控制,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所宣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价值观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矛盾、相冲突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运用国际互联网大肆宣传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然而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成长以及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西方意识形态的参透非常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些混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校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给传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网络游戏在中国市场的大肆展开,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把玩游戏当作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不仅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也危害了其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宿舍内有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影响到其他室友的休息学习时间,而且还有可能把这种玩游戏的心理传染给其他学生,使其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是一个独立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努力创新的过程,然而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是去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去应付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快捷性,虽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给我们的学习氛围以及学术道德带来了破坏。
(三)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的影响
“从数字媒介对人的交往、生活的影响来看,人际情感的疏远,是由于‘人―机’频繁交往,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减少,从而使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化的特征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中找到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大学生想要和他人交往非常的容易,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不论对方的职业、年龄、性别、长相和居住地都可以成为朋友,然而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没有那么简单,有时甚至很容易遇到挫折,这就使部分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的社会交流,更愿意待在这个虚拟的封闭式的环境里,隐藏自己的身份尽情的向他人宣泄自己内心的想法,长期如此,必定会减少现实中和周围的亲人和朋友的交往,导致身边的朋友圈越来越小。同时其现实人际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下降,更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极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可以使人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就使很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放下自己现实中的思想包袱,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于是网络中就出现了相互漫骂、相互攻击的情形,这给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影响。
(四)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率为 97.4%,其中上课经常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占 42.1%,偶尔使用手机的占 55.3%,只有 2.6%的学生上课从不使用手机。”大学生的课堂上面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需要师生互动的,然而多数学生都是埋头玩手机,不但影响了听课效率,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效率,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都有所下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时效性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手机网络的便捷性和隐蔽性为现在很多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学习,等到期末考试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习惯,这种恶性循环滋生了学生的不诚信心理。因此,手机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心态,也是不良学习风气的导火线,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的考验
“网上信息涉及面极广,它包括了人类所创造的巨额知识财富,堪称信息海洋,这些网上信息每天都还在以很快的速度更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准备欠缺,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网络的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直处于知识信息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威信,受到学生的尊重,这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知识信息非常丰富,并且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时甚至处于略势。由此可见,倘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熟练的运用电脑,具备网络信息素质的话,将不能及时的把教育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潮流信息相结合,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听下去。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模式的冲击
“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自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教育主体之间传统的关系面临解构的危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优势,学什么,怎么学,在那学几乎都是由教育者决定的,但是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以及共享性能够让上网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的学习文化知识,甚至还可以和其他的教育者进行沟通和请教,传统的教育模式被彻底打破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可以随心所欲选择教育内容去学习,而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则只听感兴趣的部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道德学习强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静止、抽象化的教学模式,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识
“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觉得需要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当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是主要借助于网络排解自己的压力,解决自己的困难,而不再是依赖老师和辅导员。”通过简单的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没必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他们觉得网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齐全,在网上都可以学习了,不需要再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对于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意识很薄弱。网络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面随时随地的交流、学习,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神圣使命,因此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把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成才,怎么样引导学生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把网络相关方面问题及解决途径编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出现在了我们这个时代,虽然给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通过教育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都更加客观的认识到网络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真正受益于网络带来的优势。
(三)积极推进手机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
手机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手机3G网络的普及,手机4G网络已经逐渐在发展,沟通已经突破了电脑的固定区域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广大学生已经离不开对手机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有的学生每天对手机使用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学习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机通讯工具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或者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的Q群或者微社区,教育者可以不但每天可以和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而且还可以把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工具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速度快有效率,而且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随时随地的接受教育。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在网络时代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尚的思想素质、过硬的知识素质,同时也要具有充分利用网络和课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针对人的思想的一门课程,课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去吐露自己的心声,老师想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学会掌握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越性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因此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对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素质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优越性创新出新的教学方式
2013年4月23日-5月23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举行第九届校园文化读书节之际,开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调查。在为期1个月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率为85%。其中本科生参与人数为168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20人,专科生22人。从专业分布上显示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以医学专业为多,其中中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各56人,第二临床医学院大学生48人,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大学生28人,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17人,第三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5人,热带医学研究所大学生7人,护理学院大学生5人,基础医学院大学生4人,深圳临床医学院大学生1人,医学背景大学生人数达237人,占总人数的93%,因此,本项调查能充分体现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数字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特征。本问卷共包含客观题20道,主要调查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数字阅读频率、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设备、数字阅读以及纸质阅读时长、数字阅读地点、数字阅读内容、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学术科研阅读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娱乐休闲需求下的数字阅读设备选择、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效果比较、影响数字阅读的障碍因素、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等。调查结果采用EXCEL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字阅读频率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方式,195名大学生表示会经常进行数字阅读(76%),58名大学生表示数字阅读的频率相对偏低(23%),数字阅读的接触率综合起来达到99%。至今为止完全未接触过数字阅读的学生仅2人(1%)。数字阅读具有内容获取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常用的阅读方式。
2.2数字阅读目的和内容
2.2.1阅读目的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采用数字阅读进行最多的阅读活动是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时事,表明我校学生关心时事,与社会联系紧密,通过阅读新闻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为辅助学习,为研究课题、论文写作查阅资料,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知识等。表明我校学生在教材等书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海量的数字资源来辅助医学知识的学习;在英语和计算机学习方面,也很关注新的学习途径和工具,善于更新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第3~5位需求分别是休闲娱乐、为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网络上查找方案、社会交往。第6位的需求是为就业、毕业做准备,通过网络资料掌握面试技能、查阅公务员考试资料等。
2.2.2阅读内容
对阅读内容的调查显示,阅读内容依次为⑴新闻资讯;⑵微博、博客、微信、QQ、人人等社交网站;⑶专业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⑷生活娱乐资讯;⑸贴吧论坛;⑹经典名著、在线小说;⑺无特定内容。阅读目的与阅读内容基本可以呼应,反映了学生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但大学生对于社会交往的认识有所区别,在阅读目的中,社会交往的排名靠后,但在阅读内容排名中,社交网站仅次于新闻资讯,说明在对阅读需求的认知中,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所低估。
2.3阅读时长
78%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3h。其中,每天的数字阅读时长<1h的人数为60人,1~2h为76人,>2~3h为63人。数字阅读时长<3h的学生共199人,占总数的78%。纸质阅读时长与数字阅读时长呈现出类似的规律,每天的纸质阅读时长<3h的人数达到182人,占总人数的71%。阅读总时长则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每天阅读总时长<3h的学生数量为94人,3~5h为76人,>5h为85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任务量巨大,需要投入很多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建立在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基础上的阅读总量非常大,阅读总时长偏长。数字阅读时长、纸质阅读时长、阅读总时长统计。
2.4数字阅读地点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在家里或者宿舍进行数字阅读,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5.07分,排名第一。其他受欢迎的阅读地点依次为:教室(课间休息期间)、图书馆、教室(上课期间)、车上、餐厅或其他休闲场所、随时随地。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平均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5数字阅读设备使用情况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数字阅读设备,其选项平均综合得分远高于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其中手机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笔记本电脑。这一结果与2014年4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基本吻合。《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已经过半(50.1%),2013年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书阅读器上阅读。
2.6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
数字阅读目的对阅读设备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学术、科研、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阅读活动中,笔记本电脑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在以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手机是最受欢迎的阅读设备,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
2.7数字阅读场景
对阅读设备选择的影响采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进行数字阅读的学生数量都不多。使用人数最多的数字阅读设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且两者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的互补关系。上下班(学)途中、上班(学)间隙、午间休息、晚饭前后、睡前、公共场所等候时、外出旅行途中是手机阅读使用的高峰期;而晚上回家(宿舍)后则是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高峰期,这正好契合了设备各自的优势特点。手机轻便、易于随身携带,但屏幕小、不适合办公,因此最适合在户外、时间零散状态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安装有办公软件,适合专业办公及学习,但不利户外携带,适合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8阅读内容对阅读方式选择的影响
阅读内容对阅读设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选择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纸质阅读方式阅读专业书籍、复习和考试资料、文学经典、畅销书籍、流行画册;通过数字阅读方式阅读专业期刊、学术论文、新闻资讯。当有大段空闲时间可利用时,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纸质阅读方式;而当只有零碎时间可利用时,学生一般会选择数字阅读方式。
2.9阅读效果比较
在对阅读效果比较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纸质阅读的优点是精力更集中,阅读持续时间更长,阅读记忆更深刻,视觉舒适度更好,内容更完整,专业性、权威更强。而数字阅读的优点主要表现为阅读速度更快,携带更便利,更时尚,更容易找到所需书籍和信息,娱乐性更强。
2.10数字阅读的困难和障碍
数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电子阅读损害健康,如辐射、视疲劳、颈椎受损等(203人);阅读设备使用不方便,如不能标注、待机时间短、上网速度慢等(193人);不能仔细阅读和及时做笔记(182人);阅读时容易分心,影响阅读效率(153人);阅读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154人);阅读内容同质化,缺乏特色(128人);学习繁忙,没有时间阅读(89人);不喜欢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47人);阅读没有意义,对学习帮助不大(30人)。
2.11图书馆服务需求
调研通过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调研分析发现,对图书馆服务需求最多的是能够采用数字阅读方式阅读馆藏电子资源全文(245人)、查询馆藏书目(241人)、检索电子资源及浏览文摘(235人)、提供短信提醒服务包括图书到期催还、各种讲座信息(229人)、图书馆相关信息浏览包括开放时间、借阅规则等(225人)、纸本图书在线预约(221人)、图书馆公告新闻查看(216人)。
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的变化及图书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