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货币银行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货币银行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货币银行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

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第2篇

(一)教学语言数学化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理逻辑逐步融入经济分析中,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对学生而言,当鲜活生动的经济现实被描述为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符号时,例如货币供求函数,尤其对于那些文科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便变成了一门冰冷的课程,学习愈发枯燥乏味。且教师总在教学中板书许多公式,进一步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基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或者照搬发达国家市场的经典案例,与我国实际市场情况脱节,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目的,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机械化

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重教材内容的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就算进行案例分析,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略案例中问题的实际性和复杂性。这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价值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然而,其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金融经济现象的情况负责多变,答案也千变万化。因此,该课程需要通过考核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如数学等学科那样通过单纯的计算题的唯一标准答案直观获得学习成绩,从而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坚持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各类实训模拟课程,并将实训成果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点评。第二,通过互动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案例教学外,增加视频教学、实地教学和项目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第三,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学期初到学期末的过程化考核体系。通过“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征有侧重地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货币银行学选用的教材大多在重点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如出一辙。然而,不同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如果简单地采用引进版或者名校版,然后单一地照本宣科,就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其货币银行教材应该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外汇,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可忽略这块内容,重视利率、贴现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不断强调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体系完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需要就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原有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一系列实训模拟课程,包括书面训练和实地训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进行以《货币银行学》为理论基础,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的实训模拟。又或者由教师提供材料和问题,要求学生到银行实地学习,促使其通过实地学习和分析,读懂汇率牌价表,了解外汇汇兑业务,达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最后,将实训模拟课程的分析报告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和讨论。专题讨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金融问题的能力、思辨金融政策合理性能力及金融决策能力。这种课程在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案例教学

第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案例分析穿插在某些理论之后,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实证。然而,这样的案例分析都是简单地生强硬套理论,草草地将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使学生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专门的案例分析课是将案例通过前面课堂上的一系列理论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第二,选择本土化的案例。首先,案例教学一定要选择与现实贴近、学生能直观认识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的案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最后,要在本国的案例中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即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坚持案例分析的应用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借助多元表征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最佳方案。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将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第一,视频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教师在同样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第二,视频所展示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第三,视频可以穿越时空,向学生展现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更容易阐述概念。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时要好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这一环节使用视频教学,通过感性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以《中央银行》章节为例,在新课一开始,播放CCTV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讲述中央银行的起源,从视频中一一找出中央银行产生的四个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视频教学的关键是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揭开“谜底”。这不但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3.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要求学生去某家银行,借以换汇的机会理解外汇牌价表上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的差异。

4.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综合模拟训练,即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一个虚拟课题,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重新回顾一遍,并简单介绍其中将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设计到实验,再调整,最后得出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本文提到的实训模拟中所举的“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实训模拟”,即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式多元性

多元化的考核就是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笔试得到综合的、合理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三者合而为一,即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及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在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中,通过报告和课堂发言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方式不仅体现学生参与结果,而且充分反映学生整个参与的过程。在学期结束时,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52-02

引言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六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1)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2)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金融理论进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3)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适应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4)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5)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6)提高教师科研学术能力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探讨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体会与建议。

一、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货币银行学》这一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一思想不仅是货币银行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主旨。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对话,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同振,感情共鸣。

二、根据形势和对象变化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

目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譬如,在“货币的发展与类型”部分中,增加对“电子货币”的介绍;在“信用形式”部分,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详细介绍消费信用形式;在商业银行部分,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发展,有重点的加以讲解:在货币政策章节,结合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进行讲解。

2.区别不同专业,合理安排教学重点。《货币银行学》内容繁杂,几乎覆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在教学要求方面,应该分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给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时,应注重基本概念和货币基础理论的深入透彻的分析,深入讨论和学习与当前金融热点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财经类、管理类学生来讲,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更注意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例如,对于会计学、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与企业、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金融知识要重点讲授。在给那些非财经专业学生上选修课时,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信用、货币创造、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问题。

3.注意理清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教师一方面应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对有关重叠内容的权衡取舍,提炼精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这样不仅可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而且可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建议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1.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特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发言,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要点。例如,讲到信用时,可以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特别是中国大学校园里的诸如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货币银行学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引入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且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以及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设计,从而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库,并根据国际和国内金融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内容。譬如,当讲到金融危机时,近期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案例,而这一案例对于《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分析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都提供了恰当的、连贯的、生动的案例。

3.合理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性地利用符号、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不同信号,构成一系列教学图示软件,以辅助教学工作,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介绍货币形态时,将有关的货币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从古代的实物货币,包括贝类货币、各种金属铸币,直至现今主要国家的纸币,让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强化了学生对货币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有关货币理论的学习兴趣。类似的还有信用工具,可以将支票、本票、汇票等图片制作成课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不应是追求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简单堆砌,不应是“为用而用”,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及视觉等方面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策略。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目前,很多学校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因此,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应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法,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证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比如,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布置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基础上,努力地进行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最终目标。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和专业要求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卞志村.因材施教术有专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6).

[2]黄艳艳.《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

[3]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毕业后寻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点。结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实际,笔者在本科教学中以《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为契机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将“能力培养”贯彻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确立“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能力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作为新的教学理论和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被引介到国内,一直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并加以研究和应用。

从“教学”和“设计”最基本的含义来看:“教学”应当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设计”则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因此,教学设计可以理解为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教学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的工作。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精髓在于,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需要对教学活动作出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着根本不同,既要给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也应致力于帮助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因此,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综上所述,《货币银行学》在现代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凸显如下特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强化金融学的思维方式,运用金融学基本原理引领、培养学生的思路,将相对枯燥、复杂的金融学理论兴趣化、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明确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教学体系的适应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坚持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单项式教学程式。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场所;确立激励导向的评价观,使教学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不断完善。

二、明确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特征,主要指其具有动态发展和弹性调整的特点。建立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指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金融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因而金融学必然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开放性学科。作为金融学中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货币银行学》应当全面反映金融领域中的新变化,全面深入地阐述和介绍重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当前金融发展的基本机理、实际状况及最新成果。故而,伴随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面对原有内容的不断分解和新兴内容不断产生的冲击,《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是必然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来运用。当然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即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同时所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仅有教材学习资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了,这就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所以除了主讲教材外,应该向学生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一是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讲义;二是每章学习要点指导、习题集、资讯与案例、相关法律法规、实验指导、文献选读等扩充性学习资料;此外还向学生推荐经典著作、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等。

在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时,我们应该坚持货币理论的基础性地位,既重视银行体系在当代经济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货币政策的主导性地位,也重视金融市场在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地位。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主要包括货币、信用的基本理论、金融市场和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需求以及供给、通货膨胀和紧缩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改革日新月异,金融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相关的金融市场理论成果异常丰硕,诸如资产定价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等。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寻求突破性发展。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大前提和框架下,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怎样合法合理的进行混业经营,提高竞争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在2010年触发了“欧债危机”,进入2011年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再次出现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和新的金融组织的快速挺进,对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补充或调整相关内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利率理论及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发展、金融监管理论及制度、金融衍生工具、新兴金融组织、金融危机理论、货币理论的新发展等。

此外,在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确定中也应结合专业特点。经济类、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教学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就政法而言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要求较高,除了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了解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更广泛的金融实践案例以及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而对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而言,则应更侧重于金融实践的内容,如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和收益比较、风险资产的定量分析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性分析等等。

三、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课堂发言和讨论—课前准备时,教师应结合每章内容,从经济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后,提出准备好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他们参与到讨论中。

2、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教学相长”即是教和学之间相互促进、彼此作用的互动过程。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也是当前高校教学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专业性强,且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大量的金融基本理论和知识,案例教学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货币政策时,围绕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案例进行主题研讨。下面简单介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主题研讨法”。研讨前(一个月左右),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团队小组(每组不超过六人,明确主讲、副讲),在课绕相关知识和实践确定主题、搜集资料、整理筛选、内部讨论,形成研讨材料和意见,并制作PPT;正式课堂研讨时,主副讲阐述发言后,由其他组成员提问并由该组其他成员回答。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关注并掌握时间、控制节奏,适时调节气氛,注意学生讲、答、辩中的亮点、疏漏甚至错误等。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推行“全体参与、分工明确、有讲有辩、结合现实”的主题研讨及学生讲授等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吸取”,显著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提高单位学时内教学知识量的传递速度和信息总量。任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以期不断提高和巩固教学质量。而除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扎实,讲授方式的灵活易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外,教学手段的先进和多元化日渐重要。教师对文字、图片、视频、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综合使用,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同时,教师利用电子邮箱、QQ和电话与学生进行课余的沟通,从而起到答疑、提示思路、激发兴趣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辩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开展模拟教学

这个环节是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兼具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室模拟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银行实务操作、证券交易等基本技能;每学期聘请业内人士授课,邀请专业学者做各种学术讲座;假期组织学生围绕我国金融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和掌握资产组合及定量分析;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沟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

四、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体现激励导向的评价观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对教学应具有诊断、激励以及调控功能。现代教育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简单地针对知识的学习结果,还可以包含知识学习过程的方法、情感、心理等方面,这种评价方式的改进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成为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提升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非常重要。①改变课程分值结构。根据政法大学目前:“平时成绩不超过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不超过70%”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可适当提高。并且课程分值可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30-40分, 期末考试成绩60-70分;加分分值包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竞赛等,按级别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包括旷课、迟到、早退、未完成作业、小论文等,扣减5-10分。②考评方式多元化。平时考评主要有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主题研讨、课后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阶段测试等,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

当然,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均,尤其是那些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更应得到锻炼和鼓励;总课时偏少,若能增加至周学时4课时的话,就能提供更充分的时间保障。

【参考文献】

[1] 金洪,朱晓俊.应用型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模式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孙桂芳.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6.11.

[3] 张绍云,张家胜,陈会荣.《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第6篇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为提高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改革中,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显然,货币银行学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则应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现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在商业银行经营场所学习各种票据业务如支票、本票、汇票的处理;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学习外汇交易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如在金融专业实训室模拟或实盘参与股票、期货的买卖;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四是调研性实践。如: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亲身感受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分享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及可以从中汲取的经营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脉动、进程以及商业银行在此进程中应该提供、实际提供的金融支持。坚持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功能,将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为学生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许多理论课程总体上讲具有内容抽象、体系呆板、实践性弱甚至枯燥艰涩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教主体教学热情、教学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又会引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厌学情绪,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从而影响甚至背离教学和培养目标。

客观地讲,高等学校金融类理论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性表现为大多数理论课程所共有的基础性强、实践性差;逻辑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而特殊性则表现为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经济金融类理论课程的内容又往往和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尽管可能有一些人对经济金融缺乏兴趣,但却无法回避经济现象和金融问题,非但如此,对金融问题的理解或回答还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金融理论课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我们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金融理论课程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借此形成重视是优化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从逻辑上讲,这个工作是包括金融理论课程在内的所有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所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好。它对于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解并形成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也花了必要的时间对课程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逻辑体系、课程要求和任务、学习方法等做了介绍,但对于决定学生正确思想认识和学习兴趣的课程地位和作用问题不是轻描淡写,就是寥寥带过,甚至索性跳过直接进入内容部分,即使那些对此投入了些许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在更多情况下也是出于教学大纲中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抑或教学督导对教学日历落实检查的形式需要而被动为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般源于两种渠道:先天自发和后天引导,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大概了解了课程主要内容甚至无须了解内容仅凭课程名称就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却需要教师通过使用严密而自然的讲述、科学而耐心的阐释以及必要而恰当的氛围的去引导他们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个时候必须大力强调和发挥教师作为施教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和促进学生迅速地形成对课程的科学认识并建立浓厚的兴趣。

至于引导的方式,可以从金融理论课程的特殊性直接获得。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与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主体密不可分的货币金融活动(如国家助学贷款、新学年学费缴付方式、信用卡诈骗案件等)出发来吸引学生步入兴趣轨道,也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货币金融热点、焦点问题(比如当前的次贷危机、央行降息、增持美元债券等)作为切入点,上述这些范畴或事件显然都是货币银行学理论所能覆盖并可做出解释的。而引导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既要通过这种强相关或高关注度的货币金融事件作为“药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促使其配合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求,同时又不能一下子将上述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迅速地击穿道破,要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愿望和余地,从而形成一个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件悬念”。

二、注重并善于使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掌握效度的有效手段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具有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和规范课程内容的重要课程,在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这也是许多经济类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又一重要特征。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包括金融理论课在内的许多经济类课程在学习起来,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要显得相对艰涩。但是,这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换句话讲,通过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消化并最终掌握许多金融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以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创新为例,理论上金融创新经常被定义为市场主体为了加强竞争力、开拓市场、寻求利润来源、规避金融行政管制等目的而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组织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革新、创新活动。这样的解释就字面而言从语法和逻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但估计也仅限于此,因为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效果,而效果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问题的透彻理解和不易淡忘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观察、分析思考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前述这一看似语法合规、逻辑一致的金融创新概念表述实际上很难被学生从更深程度和更长时间所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配合以必要的历史分析,比如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制度类型中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众多的教材往往将其定义为由大的商业银行出资建立一家持(控)股公司,再由该持(控)股公司收购其他银行的股票从而实现控制其他银行的目的,单就定义而言,这句话是讲清楚了这种制度的内涵,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从更直观的层面理解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美国银行制度的历史特点去说明美国历史上由于各州的独立利益追求等原因而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范围,导致商业银行为了突破制度限制拓展生存空间进而通过设立持(控)股公司来变相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经营范围的话,那么学生对这一银行制度和该制度所揭示的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解将变得清晰、深刻和长久;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这种解释能够被理解但很难持久,而且也割裂了它的背景,假如我们能够结合历史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国的参战使得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遭到冻结,从而迫使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产生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美元并最终形成欧洲货币市场,那么对这种资产、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三、运用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以及施受主体间的互动性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知识属性上的相互衔接与互补,又表现为知识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前者如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IS-LM模型和金融理论课程中国际收支理论下的弹性分析、吸收分析、M-F模型分析之间的衔接关系,又如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贸易条件分析和金融理论课程中的汇率理论之间的衔接互补关系;后者如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与金融理论课程中的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分析之间的工具支撑性配合关系等。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不仅实现一箭双雕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国家或所在省市的历年可获取数据来进行模拟方程的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以及预测等,最后得出利率(或汇率)对投资(或贸易顺差)的解释程度,这样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析感受到金融变量的社会经济功能,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而且可以顺便使得学生弥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对上述涉及的几门具体课程的学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对增强学生认知能力、树立学以致用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

主体互动是活跃气氛、鼓励参与、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师生间的双向提问和作答,也可以是必要的角色互换,当然也可以在计划学时之外利用课程网站以及课程教学QQ群等形式来展开。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发挥了至少这样一种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彰显了教学过程中施受双方主体的全员参与性:使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都能得到展现,使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这种互动以较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观测和感知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层面或视角的存在状态,另外,这种方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审视、重新认识自我和改造完善自我的契机,给教师则提供了一个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检验过去、检讨自己、不断调整和优化(未来教学方法、理念等)的平台,这样,课堂互动就实现了帮助学生间填补认识上的鸿沟和帮助师生间跨越交流沟通上的代沟的功能。

在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课程进度的状态安排1-2次课堂讨论,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这种讨论全部学生必须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各组规模应有所控制,4-5人为宜,太小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耗时也长,太大则会产生“免费搭车”效应,确立讨论主题后分头准备,集中于约定时间进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要求另一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同时要求前者作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这样就避免学生讨论的走过场,保证讨论质量,这是生生间的互动;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立场、方法和依据,评判其科学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分辨学生不同组别间的讨论在上述环节的共性和特性,总结分析原因,寻求启示,尤其是寻找出学生在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容易走入的误区或偏颇之处以便据此调整日后的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对各讨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千秋长短,这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既是思考和解说的艺术,也是倾听和理解的艺术”正是这一过程的写照。这种多层次的互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成为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四、建立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考核措施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和发力点

如果把课程考核的目的划分成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话,那么,中间目标的功能无非是检验反馈和约束控制两类,最终目标当然是通过有效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间接地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一点,金融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金融理论课由于课程内容和属性的特殊性,它还具备一定的激励功能。这种激励可以是对学生参与行为的促使和引发,也可以是对其学习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前者着眼于兴趣的激发,后者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下面仍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以课程论文和平时作业为主。如前所述,货币银行学研究内容所对应的相关金融问题有许多同经济学中的流派一样,观点各异、主张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区别,没有正误;但同时还有一些内容是古今学者达成一致的或是原理性的东西,具有排斥性和唯一性。对于前一类内容的考核,包括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探索,比如对利率降低条件下为什么我国储蓄余额未见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等,应以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安排,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外部的认可,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信心,当然这种考核的选题也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次的主题,要既能够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还要有比较大的探索思考空间和理论弹性,又要具有必要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能把学生吸引到看似枯燥抽象、实则生动有趣的货币金融世界中来;而对于后一类内容的考核,则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规范严肃地给出应有的成绩等级,这样可以使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改进提高。因此,通过课程考核安排上的区别对待、宽严有度可以做到引导、规范和控制改进的作用。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芮莉.关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87-289.

第8篇

【关键词】经理国库 财政专户 预算法 发行准备

《预算法》第二次修改稿第五十一条是有关政府财政预算账户问题的立法条款,在该条款中由于没有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及其相关预算支出监督功能规定,受到很多专业人士与金融专家的不同意见。本文正是在专业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预算执行实践,对上述五十一条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上述第五十一条规定,“有预算收入上缴义务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将应当上缴的预算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家金库和依法设立的财经专户,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前款规定的财政专户是指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规定的特定专用资金设立的专户。财政专户纳入单一国库账户管理体系。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将财政专户收支情况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国库实现信息共享。”从上面的表述,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预算执行与管理过程中,其经理国库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和分离了。而且五十一条的表述也不符合现代法治语境,值得商榷。

经理国库是现代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国家金库均设置在央行。我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有关人民银行的之职责(七)经理国库。也就是说,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是法律规定的职责。但是我们看到第五十一条对人民银行经理国库问题的规定是模糊的,存在很大问题,在实践中可能引起部门之间的冲突,明显的不但冲淡了人民银行在国家预算中经理国库的职责,而且可能与《人民银行法》出现矛盾。无论如何,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是有法律的规定与货币银行学的学理基础支持的。因此我认为《预算法》修改草案第五十一条的规定除了与《人民银行法》不协调外,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分割了国库的统一性。根据《草案》,我们发现,同时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国库。虽然提到了统一国库存,一个是央行的国库,一个是在商业银行的财政专户。平行国库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一般预算内税收收入归入央行国库,预算外非税收入由财政部门选择商业银行账户。在目前财政体制下,预算外收入比例大约占一半,也就是说,多达50%的财政收入没有进入央行国库,而是在另外的国库里,显然是对人民银行法经理国库法定职能的分离。使得两部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参考国际实践,有些国家在中央银行之外也有开设财政专户的,但是,这些财政专户都是一些次要的,辅账户,为了收支方便,不是主体性账户。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国库收入归纳到国家银行是天经地义的,也便于自我控制与使用。若国家把很大比例的收入放置于商业银行不合现代国家的专业化管理原则。因此我认为,草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明确表明,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而不能刻意回避或模糊化。

第二,与草案第一稿比较,虽有很大进步,取消了国库的相关表述,但与商业银行法之间会产生不协调。我们考察现行《商业银行法》,没有国库的业务职能。经理国库与国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有非常大的区别。经理国库说明其具有主体性地位,国库,只是一个作用。中央银行的独特地位是它同时具有预算执行主体的资格。商业银行不可能参与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第五十一条的安排,商业银行法需要做相应修改,其业务范围在接受公众存款之外,同时接受财政性存款或预算资金。

第三,在法币政策下,国库收入属于法币发行流通的准备。我国的人民币属于法币。人民币发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没有法定准备金。也就是说我国人民币发行是根据需要计划发行。没有法定准备不等于没有实际准备。货币发行需要一定准备金是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常识。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流通需要一定的物质保证。根据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的利润全部上缴财政,货币发行的铸币税也归财政,财政就承担了人民币发行准备金的责任。财政收入归央行国库,对维持人民币流通秩序,与币值稳定起到基础性的支持。我们知道,从理论上,预算收入归央行国库,能够减少广义的货币流通量,也相应地减少现金投放量。如果存放于商业银行,则会增加货币投放。

第四,预算资金的安全性问题。我们知道,从理论上来说,商业银行会面临经营不善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一旦商业银行出现经营风险,预算资金也面临风险。为了确保预算资金安全,必须给予优先受偿的法律安排。因此预算账户的选择就成了问题。是一般性存款账户,还是信托账户。信托账户,属于信托资产,根据《信托法》具有优先受偿权,如果是一般存款账户,则没有优先受偿权。若要确立优先受偿,必须开设信托账户。若是信托账户,受《信托法》限制,受托人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意思运用信托资金。商业银行就不能将财政存款作为一般性资金来源运用。而且信托账户与存款账户的性质是有区别的,不能像存款账户一样结算。如此涉及对《信托法》进行相应的修订。若《信托法》对信托账户运行进行修订,使之具有支票存款账户功能,必将淆信托与银行分业的基本原则,给信托银行化提供法律便利。

第五,货币政策问题。从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上,也支持实施央行集中统一经理国库制度。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现代经济的宏观调控工具。国库制与经理国库制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完全不同。在财政专户情况下,财政资金表现为M1,通过货币乘数作用,进而影响M2水平。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处于被动地位。在经理国库情况下,国库资金虽然表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但它不属于基础货币范畴。央行可以主动调控货币供应量。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功能必定加强,等于增加央行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与效率。以目前平均1.5万亿财政专户资金估算,按目前M1与M2的比例关系,影响到M2有 5万亿,也就是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可以减少因此大约5万亿。可以说它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很大。显然货币政策的意义远远大于财政专户的便利性。二者对经济的影响结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六,腐败问题。人民银行集中经理国库也有助于发挥预算监督作用,完善国库资金的安全。从广东佛山财政局案、江西波阳财政局案等案例分析,均是发生在自我控制的财政专户,由于缺乏央行监督制约,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利于杜绝职权腐败,压缩职权人士寻租空间,如江苏财政厅张美玉案,利用财政资金在商业银行的调配权,谋取个人私利。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量,《预算法》草案第二稿第五十一条有关国库问题方面的条文中应该明确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同时兼顾到我国预算实践,在经过人民银行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设立若干财政专户,并明确此等财经专户属于辅账户,只能是预算资金中的较少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美】大卫.H.弗里德著,潘文星译.货币与银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陶玲琴.比较金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陈铨亚.中国本土商业银行的截面―宁波钱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

英文名称: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5742

国内刊号:44-162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金融类专业学术刊物。1986年创刊,刊名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1月更名为《华南金融研究》 (副刊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1998年10月获得正式刊号CN44-1449/F,2004年7月由于升本更名为《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出版至今.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注重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金融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内容包含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