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教育议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教育议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教育议论文

第1篇

一.美国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美国艺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重视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美国强调艺术不是少数精英、中产阶级和社会上流阶层的特权,艺术需要面向大众,向人们证明艺术鉴赏力并非先天固有,人人都能够学会欣赏艺术,艺术不是少数“拥有艺术天赋”人的专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办了艺术系,不仅如此,还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各个地区开展艺术教育,甚至将艺术教育深入到社区中,将其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艺术活动,以此来培养公民对艺术体验的需求,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从根本上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倡社区艺术教育的个人和团体认为,通过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能够间接甚至是直接地影响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使艺术教育真正得以重视,因为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时,有关艺术教育的政策才会相应地调整和转变。试想如果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某种艺术体验时,他们可能会期望在学校课程中能够再次获得这种体验,也会乐于去了解艺术,这样将艺术课程的成绩纳入学生升学的必修学分,将有关艺术知识考核的试题列入标准化的考试范畴,以及将与艺术有关的职业看作高校就业推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构想也有望实现。此外,学校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从而向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方案。

其次,美国在艺术教育中开始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它不局限于从形式和技能上来发展艺术教育,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艺术的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对教育的内容、学科的角色,以及教学的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位。美国的许多艺术教育理论家认为艺术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借助合理有效艺术教育,能够让人积极地转变自我,并进而改变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的世界。他们意识到艺术教育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联系,也认识到艺术对于培养有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公民的重要性,于是提出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创造,单纯地关注技能的学习与材料的运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社会力量,要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一些与社会和人类密切相关的主题上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同当前社会及文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相联系。教师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观点的平台,这种交流以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的形式进行,学生以一种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媒介,表达自己对于当前社会及文化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教师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指导学生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层面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启发学生设想未来的生活方式,并将自己的设想以视觉的形式加以描绘。

再者,美国艺术教育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提倡通过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俄亥俄州五所公立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学院认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从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学院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以讨论为主要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此外,学院强调艺术教学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应在形式、内容和观点上都能够得以体现,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艺术教学要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提倡在艺术教育中,通过与美学相关的研究,通过与艺术批评相关的探讨,以及与艺术创造相联系的创作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院认为艺术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是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概念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研究与表达个人体验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感和智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将美学与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学习从艺术作品中美学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复杂背景中解读作品的意味,学习关注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地塑造周围的世界。

二.对中国当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艺术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狭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广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人类的文化,从而和全面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体公民开展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目前尚停留在一个边缘学科的位置,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有待艺术教育自身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和改革来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科的范畴来看,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该涵盖技术、理论和文化的广泛领域。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艺术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同样地,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将技能训练和美学原理作为基本范畴的艺术教育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标准和理念,但并非普遍的、永恒的定律。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感知当前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将艺术教育与新的艺术实践以及当前的一些重要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结合,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范畴。

2.从艺术教育的目的来看,艺术教育不应该将其目标继续锁定在技能的培养的狭义理解之上。艺术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了解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职责,了解艺术反映并谱写着历史的事实,将这些原本局限于对形式特征、技术分析或工艺媒介进行探讨的目的导入到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议题,从广义的范围上去真正地理解艺术。

3.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要多样化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事实证明,为学生所熟悉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将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批判性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知社会,将艺术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相结合,这是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

4.从授课的模式来看,要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立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授课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制造者,教学研究的推动者。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讲授和作业评估活动,从被动的教与学的模式转向主动的、互动的、以研究协作为基础的课堂学习模式。

第2篇

语文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适时、自然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不能单为“爱国”而“爱国”。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是违背语文课的教学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其思想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首先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年事已高、生活贫困、悲苦而无助的老人形象,狂风吹掉了屋顶的茅草,拄杖的老人拼命地追,他气喘吁吁,体力不支,顽皮的孩子抱着茅草跑了,老人用力的喊,直到口干舌燥,还是没能喊回顽童。老人无奈的回家了,半夜里,雨漏进了破茅屋,老人面对爱子,面对冰冷的破被子,痛苦而无助,此时此刻,主人公很自然地会发出呐喊,而他的呐喊实在出人意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原来,身处漏雨茅屋的主人想到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寒士”。文章最后,作者又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对自己理想的补充,令人感动。文本分析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我们甚至不用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就会如春雨,如甘露,点点滴滴,沁入学生心田,成为其高尚思想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二、品析、感悟语言

语文教学说到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感悟,而品析、感悟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要设法让文字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他们沉迷于玩乐,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服饰怪异,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巧用比喻描写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形态,又用反语“标致”表现作者的反感与嘲讽,并用动词“扭”表现清国留学生的扭捏之态。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勾画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厌恶之情,因此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寻求真知。在仙台,一次看电影时日本学生狂呼“万岁”,而电影内容是枪毙中国人,这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至此,教师可以问学生“刺耳”的原因。很明显,日本学生的欢呼,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以致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鲁迅赴日留学,本为学医,这次看电影之后,他弃医从文,改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三、抓住教育契机

第3篇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尤其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极易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和中学生特殊的成长期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极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其个性品质的健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农村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十分滞后。

2农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2.1爱国主义教育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由于相关主管部门的不重视,校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顶多就是在学校宣传栏里写一下爱国事迹,喊一些空洞的爱国口号,学生很少有驻足认真阅读,思考爱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教室环境的设计和文化熏陶较为苍白,要么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么墙壁上几句名人名言,要么就是什么都没有。再者,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资金投入有很大关系,本来资金投入就不足,大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了。

2.2农村中学里分数至上的理念

不仅城市里的中学把分数看得至关重要,农村中学尤其如此,相关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农村中学的声誉,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甚至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均为学习分数和排名。评价体系中只关注结果,也就是分数。分数高,成绩排名靠前,家长就会继续鼓励其努力学习,将来考取好的大学。如果分数差,排名较落后,多半初中毕业就跟随父母外出打工了。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

由于教学评价体系中分数至上的看法,多数教师只看重课本知识和考点的讲解及练习的巩固,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很少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或者第二课堂活动去拓宽他们的视野,连体育课、音乐课的课时都常被语、数、外等核心课程挤占。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在政治课上当成一个知识点被老师一点而过。更别提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间的互动和课堂讨论较少,认为学生的讨论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3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措施

3.1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我国目前实行的师范类大学的顶岗支教工程,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来说就是提升自己的很好机会。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去师范类大学进行培训学习,更新其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村地区的教师认识到,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资源,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只看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发展,要以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为重,尤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不可或缺。

3.2结合英语课程特点和知识结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通过学习词汇、语法掌握一种外语交际工具,更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使用英语,搭起有效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因此,英语课程还承载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可见总目标中既重视了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又体现了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其人格和品格的发展。下文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讨论如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3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入英语教学设计及过程中

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课上不敢开口讲英文,生怕犯错,结合学生的特点,上课要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设计情景教学,英语游戏或者歌曲,努力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以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学期教材Unit8Whenisyourbirthday?为教学案例。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目标:学会序数词、英语月份的表达。能力目标:掌握句型结构Whenis…(birthday)?Itis…情感态度目标:(1)增进同学情;(2)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教学活动设计。本课重点是学习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的表达法。教学难点为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使用。为了使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充分地参入课堂学习,采取了任务型教学,特设计了以下活动。课堂活动一:1-31的数字卡片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同学从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阿拉伯数字卡片中抽取一张并展示出给另一组同学,另一组同学看到数字后于5秒内说出该基数词的英文表述及序数词形式。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熟悉数字1-31的序数词表述,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课堂活动二:小组活动,询问组内同学生日;操练句型Whenisyour/ourmotherland’s/yourmother’s/yourfather’s/brother’s/sister’sbirthday?It’s…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重温祖国母亲的生日,让学生意识到繁荣稳定、团结统一、和谐向上的社会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为祖国更加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发其爱国之情。同时,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当地资源”,向学生展示2005年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换上新貌的图片,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面貌,激发农村学生心中对家乡的热爱,并使其将热爱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添砖加瓦。通过询问彼此的生日,老师要努力让同学们明白生日的意义,不仅仅是蛋糕、蜡烛、许愿,更是一种对爱你的家人一年来无私的付出所要表达的深情的感恩,感恩平日生活中家人在一起的每一个幸福瞬间,感恩全家为了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要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做到自尊自爱。课堂活动三:看图说节日,练习序数词的使用。老师课前要准备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如: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新年、春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个活动可以设计为全班性活动。老师出示一张节日图片,问:Whenis…?学生们给予正确回答。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向同学们渗透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美德。课后活动:制作个人日历,巩固日期的表达和序数词的使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老师设计的这些活动和任务,不仅操练了英语句型、练习了序数词的表达,还将爱家、爱国、和谐、团结、勤劳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渗透到活动中,不仅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情感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4小结

第4篇

①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力度较小。

②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还没被社会特别是行业完全认可。

③法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如关于卫生系统医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由于卫生行政部门缺少强有力的约束,地方保护及基层体制等因素,而使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又如,据毕业生反映,成人学历教育的文凭在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药师考试时受到歧视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中医药成人教育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因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成人教育观念,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从科学发展观看普通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和作用

坚持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而坚持协调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推进政治、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据此,我们对当前我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应是:

(一)是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育职能和培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而又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是成人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好学上进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作用。

(二)搞好普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对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首先要认识到当今社会成人教育活动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鲜明的社会性,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必须使成人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对象需要,才能正确地对成人教育进行定位,才能回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的问题。其次,要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科学的研究,构建成人教育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国内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实践,基本上有三种管理模式,即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经验管理模式是最早的模式,成人教育办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了管理者集体成员的实际经验。到行政管理模式阶段,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行政职能的发挥为中心。这种管理模式树立了管理者的权威中心,有严格的层次区分及明确的职责、权利,统一的指令、细化的组织,规整了教育行为,杜绝了混乱的发生,有利于工作的进行,但也应看到成人教育管理者个人意见和组织意见的混淆,成为管理政出多门的根源。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有关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出现了新的模式即科学管理模式,强调把测量、统计的方法与人本管理的观点自然的融合到一起,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这种管理模式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但成人教育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们今年学习科学发展观,对构建中医药成人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再从发展模式审视,过去从质量效益角度上强调规模型及效益性发展模式,从结构优化角度强调多序列并举、多样化并举、以学校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性模式,这些模式还能否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很值得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借鉴其它类别院校先进的经验,注重内涵式发展模式和外延式发展模式相结合,规模质量效益相结合,全方位推进与联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也可学习国外发展成人教育的经验。如以人力资源为目的,以社区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化、社区化、个性化、网络化发展模式等等。

四、结语

第5篇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一、教育视角的乡村转向

“五四”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实验主义的改革道路,与此同时,知识引导生活以及教育改造社会的进步主义思想也逐渐深人人心。在中国的学术讲演中,杜威强调教育“是要人人受着切己的教育”,是国民人人所应享受的平等教育,而非“贵族阶级式的有特殊势力的人的教育”,中国应当实行平民教育,以“养成一般人民有知识、有能力及有自动、自思、自立的精神”。杜威的平民教育主张多与传统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相契合,推动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乡村社会的教育问题,在“五四”前后开始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但是,当时有限的“乡村教育已经破产”,余家菊在《中华教育界》(1919)的文章里如是断言。1921年,陶行知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中也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乡村占8500,城市占1500,六千万人居城,三万万四千万人居乡,而乡村学校却仅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00,“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谓已达到极点”。这是因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种“走错了路”的乡村教育不仅是无用的教育,胃‘软手软脚病”(不会动手的知识分子)和“呆头呆脑病”(不会用脑的体力劳动者)两种流行病的病因,而且造成了乡村的学校荒废、农民愚昧,直至乡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严重滞后。乡村社会的破败衰落不仅使我国工业的现展,有失去原料供应以及有效劳动力的可能,也将严重动摇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根基,欲救中国必先要救中国之农村和农民,“到乡村去”、“到民间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改革的基本共识。“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塑造新的乡村社会”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诸多教育改革家们的不二选择。正如晏阳初在《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中指出的:“我们内受国家固有文化的陶育,外受世界共通新潮的教训,自觉欲尽修齐治平的责任,舍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从事于平民教育的工作而外,别无根本良谋。”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间,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等乡村教育派,就在实地调查和研究农民群体的生存现状及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领导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创造性地开展了划区乡村教育实验的推进运动。其间,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最具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从1926年底开始,自筹经费,在南京郊区的晓庄买了10里荒山、200亩坟地,作为“活的乡村师范”的校址。1927年3月,晓庄招收了13名甘愿为农民“烧心香”的首批师范生。陶行知和学员一起,住牛棚,挑大粪,“和马牛羊鸡犬泵做朋友,对稻粱寂麦樱下功夫”,晓庄师范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师范学校的新形象,成为了当时全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中心。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1926年8月,选择河北定县作为试验区,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效果也很显著。他们用学校式、社会式及家庭式等“三大方式”,进行生计、文化、卫生、公民等“四大教育”,以救治农民贫、愚、弱、私的“四大疾病”,目的就在实现农村社会在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等方面的“六大建设”。其他影响较大的实验区有:黄炎培领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办理的江苏昆山徐公桥实验区,梁漱溟在山东荷泽、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江苏省教育学院研究部创办的无锡惠北、北夏试验区,燕京大学农村建设科的北平清河试验区等。

据美国学者拉穆利统计,到1934年,中国从事各种乡村教育实验的团体达691个,据台湾学者杨愚春统计,1925年至1934年中国各类乡村教育实验区则达63处之多。从历史地位和教育贡献上看,这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不仅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期发展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教育下移民间社会的努力,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心由城市向乡村社会转移的重要标志,其间也隐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二、主要思想和举措

大大小小的教育试验区,在推进所在区域乡村社会生活的改造和发展方面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教育实践经验,我国乡村教育的内涵、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自此也都有了新的拓展。虽然,乡村教育各派别在进行乡村教育实验的方式、方法以及规模、效果上不尽相同,如指导思想上,有的主张“富教合一”,有的主张“政教合一”;在方式、方法上,有的侧重教育普及,有的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等等,但他们的思想里都有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以及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都比较重视彼此经验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因此,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在总体上还是有相近的理论和举措的,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目的。乡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新农民”、改造乡村的社会生活。乡村教育派认为,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现代社会毫无疑问的中心问题,而“吾辈所以努力于平民教育的目的,正为培养国民的元气,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从此,读书识字不再是旧时代里升官发财的捷径,学校教育也不再是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虚无教育,乡村教育的办理要以唤醒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养成经济自立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如陶行知所强调的,乡村教育的具体使命是:“(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换言之,乡村教育要塑造的“新农民”,就是现代社会视野下的能够自主、自治和自卫的,能够理性经营和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能够自觉、自动地去帮助他人并积极参与周边社会生活民主化改造的现代农民。如果中国一个个的乡村,一个个的农民都有了这样“充分的新生命”,乡村社会重塑的依靠才就有了可靠保证,整个国家赖以现代化发展的基石也可得以真正确立。

其二,关于内容。乡村教育的内容是实践的、实用的,也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全部。在《宝山县试办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大纲草案》中,陶行知提出工学团的乡村教育工作包括:调查本村实况以创造自治的村庄;培养本村体力以创造健康的村庄;开展本村交通以创造四通八达的村庄;增进本村生产以创造丰衣足食的村庄;启发本村知识以创造科学的村庄;改良本村风俗嗜好以创造进步的村庄;提倡本村艺术以创造美的村庄;锻炼本村武艺以创造自卫卫人的村庄;共济本村急难以创造互助的村庄;报告现代大事以创造与大的世界沟通的村庄。可见,当时乡村教育的内容的确是广泛而不狭隘、实用而不空泛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事实上也包括生产技术、政治观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以及自卫教育等多个层面的乡村社会的整体重建运动。可以说,与整个社会(直至世界)的发展进步互为沟通、彼此协作,以开启民智为中心、对乡村社会进行的大的综合改造活动。

在这大农村教育活动中,陶行知将乡村学校看作“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指出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乡村所需要的人才,也要积极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活动。但当时乡村学校的教育内容,空洞无物,所学非所用,不仅脱离乡村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城市化倾向严重,也不能对农村社会及农民自身的急迫问题提供有效帮助,有的学生读了三四年的书,甚至不会记帐、写信。陶行知认为,乡村学校改革的开端是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即不能仅从学科体系和书本知识出发,而首先要从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有无实用价值为原则标准来选择该学什么、该教什么和该做什么,并能够以实践为中心来进行教和学,“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生活的、有用的和实践的原则性要求,不仅改变了以书本教材为中心的农村学校课程设置,而且以农村生活为本位的大课程观由此得以确立。今天的农村学校也着手设置以本土文化资源和生活实际为基础的乡土课程、综合课程,农村学校成为改造农村社会之中心因此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其三,关于原则和方法。乡村教育活动的推行方法和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先实地调查研究,后具体实践、推广。如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之前,要求以“系统的科学方法,实际调查定县一切社会情况,使我们对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一般的与特殊的事实和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与明了的认识。然后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有事实根据的设施。’,黄炎培也要求对实验区首先进行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调查分析,然后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确定适合该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最佳可行性方案,以保证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该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和当地民众充分合作,“以先能授后能”,决不以盲导盲,要能以实际的生产成效来增加当地民众对改进工作的信任和参与,正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最后还要能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力求推广普及。

二是划区实验、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重实效。乡村教育派的实验一般都是划定特定区域,因地、因人之需实施教育改进工作,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强调改进工作的实际效果;黄炎培认为,任何形式的教育和训练,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置宜,因材施教”。例如,为扩大农民收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区,就组织农民因势利导发展花边和刺绣等传统手工业、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建立各种养殖业和种植业,这都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的实际收益。既然办教育是为了借“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环境,那就先要“身人其中”,了解将要改造之环境中的各种待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而办理的教育就是有效的教育,也是老百姓欢迎的教育;否则就是没有出路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愈广,生计愈窄”,白白浪费了人力财力,这在今天的教育界尤其值得警觉。

三是以富促教、科学简化的双管齐下。什么是以富促教?乡村教育派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必要基础,农民生计问题的解决应该是乡村教育的首要突破口,如陶行知所说,活的乡村教育,能够叫“荒山成林”、“痔地长五谷”。但是,要解决富民问题必须依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而要增加生产则必须依赖科学知识和技术,乡村教育派都非常重视这一科学普及工作。如中华职教社在徐公桥实验区内注意在农民中普及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识、推行正确的耕种方法,注意推广优良品种和试用各种新式农具等。晏阳初在定县试验区成立了专门的生计教育部,一是办了两个农场,实验并推广美国引进的猪、鸡、小麦、棉花等的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二是采取实验巡回生计训练的办法,包括生计巡回学校、表证农家(示范户)和推广训练三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而有效的农村生产教育制度。梁漱溟甚至还提出,金融流通、引进科学技术和改进合作组织要三管齐下、同时推进,才是增加农民财富、摆脱农民贫穷的有效举措。

四是重视乡村的社会组织制度建设。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制度文化的合理建设和必要支撑,对农村及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而言,现代组织制度的建设自然也是其应有之规定和必然要求,所以,乡村教育实验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建设以现代民主、平等、合作观念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制度。梁漱溟认为,在竞争的时代,有团体的才可以胜利,没有团体的则必定失败。在山东邹平实验区,借鉴西方团体组织的长处、吸取中国历史上乡规民约制度的精神内核,他建立起以解决乡村社会种种问题、谋求乡村社会整体建设为主要目的的乡村组织新形式—乡农学校(包括村学和乡学)。其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组织农民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训练村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和参与力,培植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习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传授农民新的科学知识,促进农村的农业改良等。但乡农学校所进行的集政治、经济、教育、自卫一体化的教育活动,还只是“规定”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因为社会组织本身是“一个生长的东西,慢慢开展的东西,从苗芽而生长,从端倪而开展,其苗芽端倪在乡村,从乡村慢慢开展成一个大的社会”。换言之,倘若离开农民的以个体社会实践方式的积极参与和推进,乡村社会组织制度建立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实在的基础,毋庸质疑,借助教育以促成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行动参与则是乡村组织建设背后的涵义和依靠。

三、历史借鉴

从历史借鉴价值上看,以陶行知、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派,主要是希图借助开启民智的教育手段,开发广大农民丰富的“脑矿”,培养农村人才,寻求乡村经济、乡村教育、乡村卫生、乡村政治等全方位的现代改组,以为中国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与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思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参照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经验,当前要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发展,首先,要明确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农村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三个部分,涉及了农村社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及至国际化教育等多方位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有效发展不仅决定了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影响农村社会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以及整个社会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是要解决农村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这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因此有必要先进行因地制宜地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区域内科学可行的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其二,农村中小学校要真正确立为当地农村社会的发展培养实际人才的基本宗旨。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积极改革以升学考试教育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增加“绿色证书”教育及有关农村实际生活生产的内容,努力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改造的教育中心;其三,针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的两大群体,积极依托农业院校以及有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因材施教、因需设施,逐步建立开放而有效的农业生产教育制度、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最终促成学习化农村社区以及农村社会终身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医学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教育中,必须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国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1.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爱、友善、诚信、守法、爱美”等,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精神成果,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医学人才质量。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医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熏陶医学生,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就当前医学教育工作来看,过重的强调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难以满足医疗事业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医疗服务事业的从事者,医学生人文素至关重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了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要具备人文关怀意识。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医学教育的同时,就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从而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医学人才。

3.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3.1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中,对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偏重于专业技能的教育,从容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了制约他们发展的一个短板。现代社会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所教导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针对医学生的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要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函理论、人文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前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2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所谓文化自觉意识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一种合理认知,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一种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特色以及发展趋势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够在文化环境下增强自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P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够只一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当自觉树立文化意识,将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来进行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落实于医学生培养之中,从而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医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

3.3加强医学人文师资建设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深受教师的行为举止的影响,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反之,教师人文素质差,就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医学生认为是指教育中,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学习,让教师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医学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同时,要强化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服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3.4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环境十分重要,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为此,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重视环境的营造。针对校园环境,学校应当要突出医学特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突出医学特色。在教学楼、科研楼、科学馆等建筑以及道路上可以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来明明,如扁鹊楼、华佗路等,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5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开展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医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应当集合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积极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实践活动,如邀请知名的教授、专业来校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素质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的认识。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升人文素养。

第7篇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历来是独具一格的,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传统不是一尊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传统离它的源头越远,它膨胀的越大(黑格尔语)。可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东西,而是不断发展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如果不吸收外来的先进的因素和优秀成果,也会阻碍自己的更新与发展,对弘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利。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曾引进“学堂乐歌”,使音乐成了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引进了欧洲近代音.乐体系,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但也因此忽视了对我们自己优秀传统音乐的研究,导致很多误区。不少青少年学生因不愿了解从而不懂得我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精华,误认为中国的乐器没有外国的先进;误认为中国没有像样的音乐理论,视西方的.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从而形成“重西轻中”的错误思想。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弘扬发展,更严重的是大大助长了盲目崇洋,丧失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消极精神。

其实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历来是独具一格的,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体系。我国民族音乐的许多规律、法则是西方音乐理论包括不了、解释不了的。比如,西方的音乐理论认为:二度音程的结合是不谐调的,但我国南方的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却常常用二度音程的结合,形成一种非常协调悦耳的声音。

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只属于自己而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性。譬如我国南方的侗族大歌就别具一格,1986年应法国邀请,有九名农村的侗族姑娘组成的贵州侗族民间和唱艺术团在著名的夏乐宫歌剧院演出,轰动了巴黎,法国各大报纸均大加称赞。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海外如此风光,我们身在芝兰之室却不闻其香,岂不可悲。再如,我国北方世代传承的锣鼓曲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那娴熟多变的鼓点和其它乐器出神人化的切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若取其进人学校,比奥尔夫的节奏训练会更胜一筹。

当然,任何传统艺术都是在不断发展之中,但真正有成效的发展无一不是根植于浓厚的传统之上的。屹立于世界交响音乐之林的《梁祝》不就是取材于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富有浓郁乡土味的越剧音乐吗,列为世界名曲的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不也取材于内蒙民间小曲么。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必须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而国民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摇篮,在这个领域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音乐教师要自觉地创造条件,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方式将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灌输给学生,另外在普通高校里开设音乐欣赏课和音乐选修课,有意识地多介绍民族传统音乐,提高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让大学生们知道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

第8篇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责任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校小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告诫责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

(4)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5)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讲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2)多做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

(3)做细

安全工作,我们做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4)多沟通

第9篇

论文摘要: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蕴含着丰富的、迄今仍熠熠发光的教育思想。柏拉图以“人性论”为前提,倡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民主和谐的政治制度。他大力提倡教育,认为获得正义及善的美德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教育是直接为所构建的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城邦统治者——哲学王。《柏拉图》中追求美好生活,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德性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人性论;教育思想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全书共分十卷,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王应该为国家的统治者,倡导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正义”为主题,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人性中的德性思想,开启了西方史上人性“知、情、意”和价值“真、善、美”三分的先河,休谟和康德的哲学理论皆以此展开。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理想国得以实现。因此卢梭认为《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论文”。

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理想国》人性和教育思考的影响

1.社会基础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盛极而衰之时。为争夺希腊霸权,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不但使雅典丧失了希腊霸权,而且使雅典的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战争使雅典的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失去了希腊世界的领导地位,国内民主制度遭到挑战,政权逐渐落到贵族手中,伦理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走向衰败。这使得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对城邦怀着极大责任感的思想家开始思考雅典的前途,他们设想组织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是正义的、和谐的。

2.哲学基础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理念论。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理念”论。他认为“理念”的知识是人的灵魂先天具有的真正知识,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说”。柏拉图把可见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与大地生物的关系,认为:“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

(2)辩证法。黑格尔曾明确指出:“在古代,柏拉图被称为辩证法的发明者。就其指在柏拉图哲学中,辩证法第一次以自由的科学的形式,亦即以客观的形式出现而言,这话的确是对的。”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指通过谈话展示思想之间的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和综合,进而求得真理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不是诡辩术,它是论证理念的重要手段。从《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辩证法是最高等级认识知识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方法,通过辩证促使探索理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建构理念体系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

(3)认识论。认识论是柏拉图获取理念的方法。柏拉图的认识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理念不能依赖于人的直觉。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即“相”。“相”是沟通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第二,认识论要经历三个阶段。柏拉图认为最低等级的认识,它的心灵状态是想象,所以认识过程尚需继续深化,最后才能以理性思考获得善的理念。第三,认识理念是为了认识自己。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对外部世界及理念的认识才能使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通过回忆,进而认识自己,寻求善的理念。

正如波普尔所言,柏拉图的国家哲学最终“可以扩大为关于‘万物’的普遍哲学”。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伦理道德出发,以追求善的理念为目标,追求人性和灵魂的完善。国家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对人及人性的深刻分析,政治便失去了正确的逻辑起点,因为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对人类社会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人性问题上。

二、《理想国》中的人性观点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探讨“什么是正义”及其柏拉图对“灵魂”的认识和反思。“灵魂”的解读和“正义”的剖析也是对“人性”诠释和展望。正如R. Waterfield 所言“柏拉图提请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应当将他所建构的城邦的诸多特征作为理解我们自己内在心灵的地图或钥匙”,“个体内在的心灵世界是本书的关切之点。”

1.人的灵魂

古希腊的奥尔菲斯教派与毕达哥拉斯早已涉及到灵魂的问题,提出了灵魂不死与转世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继承与发挥了这一学说,在他看来灵魂是不能加以分解的,它是有生命的和自发性的,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粹的,因它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堕落到地上并被圈入于肉体中,因此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同时灵魂是会轮回转世的。灵魂的净化需要教育,柏拉图对灵魂进行了三重区分,称其为灵魂的三个等级,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在人的灵魂中,理性是是灵魂的本性,也是灵魂的最高原则,它与理念相通;激情是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则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灵魂脱离肉体,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如果想让你的灵魂免于遭受俗世中那些欲望打扰,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摆正你的思想、你的立场,用美德来克服欲望,净化你的心灵。柏拉图关于灵魂的观点实质上是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探讨,是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他强调理性对激情、欲望的控制和指导作用,并把这种作用作为德性形成的基础,从而确立了以理性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思想路线。灵魂的状况仍是国家的超政治基础。灵魂塑造着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一切美德。柏拉图的灵魂说使人类对美德的获得寻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他试图先通过达到对美德最本质的认识,以至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灵魂说强调对人德性的教化,倡导人向善,希望通过改造人的灵魂的教育,使公民拥有理性的灵魂,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进而完成政治上的抱负,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 转贴于

2.正义

“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在《理想国》中阐述了三种正义观,一是以色拉徐马库斯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他指出:强权就是正义,拥有权力的人就代表正义。不正义为善,正义为恶;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有利、快乐,最不正义的人是最快乐的人。二是克法洛斯开始认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但是到最后就不再坚持这个观点。三是苏格拉底对色拉徐马库斯和克法洛斯观点的反驳,认为正义是一种美德,是善的理念的体现,是人性追求的极致。

正义分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两者间是一种相互维系的关系。一个城邦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部分构成,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德性是智慧,他们负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武士的德性是勇敢,他们保护城邦不被侵犯,维护城邦内部的秩序,劳动者的德性是节制,他们应懂得控制欲望,辛勤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这个城邦就能实现正义。而个人的正义是指公民自身的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等德性的和谐统一。人们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人性的教化,进行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锻炼才能获得知识,从而拥有德性,这是实现个人的正义的过程。在人性修养中,只有达到个人正义才能实现城邦的正义。正义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所应具有的品质和美德。当时的雅典处于连年混战之中,柏拉图希望通过教育使公民学习正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安邦,实现一个安定和谐的王国。

三、基于人性假设前提下的教育使命

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人性问题,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产物,教育对人性具有定向、引导、控制和改变的积极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净化公民的灵魂,养成正义的美德,引导他们获得知识,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德性。

1.教育回归人性

柏拉图的教育是古典的自由教育,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灵魂特性,以社会属性为本。柏拉图认为教育应适应天性,过度教育是有害的。尊重人的天赋禀性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当今教育在学生选择专业上依旧以“物化”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禀性,这种重功利的为学理念与柏拉图旨在发展人的理性、达到心灵和谐的理念相悖。因此,强调回归人性的教育是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知名教育学者科尔指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活动,它应当通过激发人的人性方式来培养人。”学校教育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不同类型、不同天分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在追求向善的路径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人性的完善既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产物,同时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2.教育要引导心灵的转向

教育引领心灵趋善在《理想国》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只有理智才可以指导灵魂,只有德性才可以教化心灵,它们相互协调才可以形成正义。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与平衡。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教育指引人们选择善的知识以及懂得将善运用于对大众的教化,用善的理念加强对公民的引导,使他们由此获得赋有正义、理性的美德。现在社会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功能的丧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化的失败,并由此致使民众对至善的背离,追逐利益和权欲。教化本质的揭示就是引导心灵的转向。教育的本性在于使人的灵魂变得完整,使人格得到完善,摆脱罪恶走向善。“正义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教育不只是教会人们知识,最主要的是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引导灵魂走向理性,将人内在的“善”引导出来,获得美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