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学生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学生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学生管理论文

第1篇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可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知识的理解程度。微粒观和微粒知识相比,微粒观是对微粒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微粒知识可以对微粒观加以不断的完善,反之微粒观的培养对于日后学生对微粒知识的学习理解,可以起到更深化的作用。其实学习并不是一个除旧迎新摆脱旧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更多更深层次地知识。学生最初在学习的时候所获得的知识都是零散的,这样理解和记忆起来都比较的有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加以整合,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才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策略

1.加强微粒观主导,整体编排教材内容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奋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合理组织与编排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当成是立足点,创新原有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难点,加强教材内容的整体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

2.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基本观念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就要加强对知识结论的理解,并且对有关概念与事实进行深入理解,加强培养学生的心智能力与情感。在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时候,主要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观念的理解,进而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联系,增强化学知识学习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具有相应的观念意识,在开展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的编排与理解,这样才可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与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3.模型与模拟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模型与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这样才可以对抽象问题进行形象的解释。在化学知识中,分子、原子等均是非常小的,人们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将其和其他实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其进行直观的认识。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模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通过自己动手构建模型,联系具体事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在了解微观世界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想象力,但是也不要进行漫无目的的想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结构进行模拟,让学生对抽象事物进行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强化记忆实验法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一些化学实验,对微粒的存在进行推理,同时加深学生“微粒无处不在”的意识。并且通过化学实验的演示,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粒的存在。比如,“酚酞与浓氨水实验”,溶液由原来的无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得出“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直运动的”结论。

5.比较理解法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微粒不是静止的,其一直处在运动状态;微粒之间存在间隙;微粒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相关内容时,可以进行比较试验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利用水与酒精融合的实验,对“微粒不是静止的,其一直处在运动状态”进行理解;又比如,在花生米中加入一些大米,让学生对“微粒之间存在间隙”与“微粒之间存在互相作用”进行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第2篇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对于实验课而言备课是精心准备课的过程,包括对教学内容细致的分析,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分组,选好实验小组长,并要求组内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的预习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仅仅是备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和问题设置,还要设置一些活动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就能自主预习.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实验课,笔者在学生走进实验室之前,就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内容,课前自主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通过该环节的设置,有如下几点好处:(1)学生对显微镜有了初步地了解,课堂实验时步骤变得连贯了,摆脱了边看书边实践的陋习;(2)能够发现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疑惑,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最终释疑.

2.实验前对小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

由于初中生物课少,实验课也不多,所以有时候学生进入实验室,就比较的兴奋,看到实验台面上的仪器没等教师布置任务就忍不住会乱摸、乱动,造成课堂秩序的紊乱,也容易破坏器材,为此,我们在编排学习小组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任命有责任心,稳重的学生做小组长,并明确小组长的职责,要管理好小组内部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要就探究任务在组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确保实验探究有序开展,在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实验器材准备

实验教学,实验器材和药品是完成实验探究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课前必须要结合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将实验仪器、药品等物质准备落到实处,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还要适当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减少在教学内容之外的时间损耗.

二、优化探究过程管理

有效的实验教学必然是有序的,我们教师在生物实验课上要有时间管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意识.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生物老师要有效益观,即要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强化管理来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课前要认真设计好整个教学流程,思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流畅、紧凑,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稳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特定的环境进行激发的,我们不能够灌输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点,同时没有任何信息提示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摸索,耗时太大也是不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那么,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可以围绕实验的主旨,给学生适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帮助学生理顺探究的方向,确保实践劳动的有效性.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容易导致学生分心的因素,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专注率.

三、抓“四表”管理

从初中生的学龄特点来看,当前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活泼好动,同时接受的信息量就比较大,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到了实验室,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容易导致秩序的混乱,或导致实验器材的损坏,或导致药品的浪费,或导致实验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设置了4张表格,“座次表”、“教学情况记载表”、“教学情况反馈表”、“学生实验收获表”,借此强化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的实际效率,减少耗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

1.学生实验座次表

实验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而学习小组的构建应该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笔者按照“优、差生搭配,个性心理相融”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并给所教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室内编排固定的座次,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有利于小组内部学生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学生与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提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大丰收.

2.教学情况记载表

内容除应包括实验时间、年级、分组编号及实验内容这些传统的项目外,笔者还添设了学习委员和任课教师签名,让学生意识到实验使用的仪器的重要性,继而在实验室就会注意,尽可能地减少损坏情况;除此之外,通过填写该表,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内容、所用的仪器及名称,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秩序和爱护实验仪器的习惯,提高实验素养。

3.学生实验收获表

对于一些探究性实验,学生实验后作好记载,可以鼓励他们去改进实验,以便发现和辅导冒尖的学生,点燃学生科学“研究”之火,实验收获可以采用“学生实验收获表”进行记录.

4.教学情况反馈表

第3篇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对自然界的事物都怀有浓厚兴趣。就初中生来说,培养观察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力可以帮助初中生得到周围世界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我引导学生到人群中去观察。比如:让他们到集镇上观察人们买卖东西时的言语、动作及一定心理下的表情,并对坑人骗人的行为进行教育而支持受骗的弱者。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能打击不法分子,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一举多得。

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然后再让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从而提高其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对他们将来从事其他工作都极有好处。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养成学生观察品质

初中生还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注意力不够稳定、持久。观察时,要求学生观察做到“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学习《荔枝图序》时,我把荔枝的树形、树叶、花朵、果实的解剖图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准确描述荔枝。结果有些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描述时漏掉了荔枝的膜。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观察时要细致入微。

观察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如果将大量的有价值的观察笔记通过有效地整理、概括,就可开拓新的创造园地。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初中生观察的不稳定性和不持久性,我在班级开设《语文学习园地》,把学生的观察日记粘贴出来,学生的劳动成果有了展示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把观察当作一件乐事、趣事,勤于为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使得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全面、精确、深刻。

三、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学生的观察思维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被人们称为智力结构的门户。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达的智力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可见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初中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多参观,促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时,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我带学生参观遇龙河上的几座石拱桥――遇龙桥、金龙桥、富里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对石拱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的同时,觉得知识、技能在人生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从而更努力学习。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2.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多观察

有些初中生性格比较内向,上课时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在上《鲁提拳打镇关西》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提打死人便走,他不怕王法吗?他这种为民除害的方式值得学习吗?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法制社会必须依法办事。

3.初中生童心未泯,喜欢自由,喜欢大自然

适当开放语文课堂,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求知,在自然中感受美,在自然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如我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带领学生外出踏青,让学生在绿芽嫩草、莺歌燕舞、春风细雨中感受春天的信息,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感受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味道。学生经过切身的感受都体悟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学生捕捉到了文章中的生活气息,从而理解了生活,学会了生活。

4.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进行实物教学

有的学生视觉观察力强,有的听觉观察力强,有的嗅觉观察力超常,这种差异与各人的先天素质和实践活动有关。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观察时,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用眼看,鼻嗅,手摸,耳听。对观察对象的了解,比只用一种分析器官深刻全面。如上《爱莲说》时,我用电脑将荷花的画面播放出来,同时配上音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又比如,观赏一朵,如有可能要细心闻闻,小心摸摸,再听别人讲讲。特别要注意认真加以思考,想想这种花与自己以前所见到的花有什么相似点,不同点,想想栽种这种花有什么益处。如果这些方面都认真加以思考了,那么我们对这朵的观察,就会更有新鲜感,更有体会了。

5.初中生观察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观察的步骤和方法欠佳

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交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就能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的进行观察,才不会漫无目的,无所收获。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菲利蒲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什么主题?观察方法和步骤:观察于勒身份的变化。这样学生有的放矢,很快完成教学任务:明白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裸的金钱关系。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一,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

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珮玲,邵光华编著.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著.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学生

现今,在我国的初中班级管理中仍存在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级管理的随意化,致使学生的思想素质下降,法制观念淡薄,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初中班级管理的力度,进而提高初中班级管理的效益,实现初中班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兼顾,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了。笔者在深入学习学生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十多年来班主任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班级内部管理中依然是以班主任为绝对权威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依据一定的要求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项工作进行管理教育,以建立优良的班集体,进而促进和保证整个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活动。在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中,班主任都被认为是学生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引导者,具有较大的权威,但是其却忽略了班主任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合作伙伴,共同服务于班集体的建设,应该使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此思想相对应的现实情况就是绝大部分班主任仍在班级管理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他们认为初中班级管理的对象是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心理不够成熟,能力也较弱,于是从班级管理的制定、班委会的确立、管理和监督的实施以及学生的评价,都是由班主任全权决定,一个人说了算,严格控制着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挥着绝对的权威作用,学生完全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没有任何参加班级管理的途径和机会,完全失去了其班集体的主体地位。

(二)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工作方式呈现严重单一化的倾向

1.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影响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而智育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文化课的教学活动,学习文化课知识是学生的最主要活动,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搞好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在的学生管理中,部分班主任混淆了学习要求和学习指导的含义,过分的看重学生的成绩,只要求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拿高分,却忽略了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例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没有向学生强调学习的意义,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了。

2.工作方式严重单一化

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教育的质量和成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的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但却是由于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例如班主任对纪律差的学生进行“特殊照顾”,在教室的角落里安排他们的座位,这些受到“特殊照顾”的学生尽管表面上依然是我行我素,但其内心却十分难过,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感觉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对自己全是鄙视,进而对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工作不配合,严重扰乱课堂纪律。这种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虽然费时少,见效快,但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二、优化初中班级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行民主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在当今这个追求平等的社会已经不合适宜了,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初中学生仍然处于一种心理的半成熟化状态,班主任依然要对学生的人生做好引导作用,教会其做人、学习、与同学合作的道理和方法,另一方面,班主任除了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益友,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以一种交流、友好、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学生,从内心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班委会的选举、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建立民主的机制。

(二)实行多元的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他认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对学生行为的塑造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采取单一进行惩罚的工作方式,对学生训斥则会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彼此敌意增加,更加造成学生自暴自弃,心理畸形发展,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完全相悖。因此,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说,在初中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负强化的手段来消除学生的消极行为,而且应该慎重对待惩罚这一负强化,因为负强化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而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加强管理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所以,班主任应采取多元化的工作方式,激励学生的良性行为,消除其消极行为,进而提高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从以上两方面着手,才能提高管理效果,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江南 . 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思路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6).

[2]马忠敏 .初中班级管理要“管”、“育”结合[J].文教资料,2007,(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