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投资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投资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投资论文

第1篇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策略

(一)韩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工补农”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完善灌溉系统、更新农业机械、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良种、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这是“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

虽然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由农民进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据统计,政府每年的资助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一般都超过20%,最高年份可达59.2%。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业公共产品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两个方面;投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产品种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保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等。

在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印度政府从三条途径来筹集建设资金:增加计划投资,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计划投资都占相当比重,如“一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18%,而工业仅占8%;“二五”计划农业为25%;“三五”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计划中从未低于20%。实行投入物补贴,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入补贴占相当大比重。提供贷款保证,农业贷款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贷机构,扩大信贷额。印度的农业筹资和开发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国农业投资,发放基础设施的项目贷款。

(三)巴西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1.仓储设施。在巴西,仓储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官方(联邦、州、市)、合作社和个人。联邦仓储设施由联邦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常规储备和储存按政府最低保证价格收购的农产品,其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利用政府的储备在淡季时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作社和个人仓储设备建设的资金主要靠补贴性农业信贷和自筹,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农业季节差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巴西仓储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收获后的损失率仅为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降雨量丰富,但灌溉业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五年内投资35亿美元,其中40%由联邦政府出资,60%由私人或国际金融机构资助。

3.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巴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是归属农业部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公司。1973年农业部将农牧业科研局改为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队伍,到1985年就培养了22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农牧业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并由技术推广公司负责推广;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同时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机构,加强对合作社、中小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支持。

对改善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启示

(一)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产业不均”的公共品投资现状

1953-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不断修订中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至此开始,公共产品的投资就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轻农”的不均衡状态。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及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改变我国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战略,加大政府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走“以工补农”的新路。

(二)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收益不易、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还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如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经营权转让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提高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效率;同时,农业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进行,政府加以引导、规范界定产权等,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积极投身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在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个典型,另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公共产品。

(三)优化投资结构

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如美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从“米价支持政策”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到环境保护;印度、巴西分不同阶段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进入WTO后,我国要在保持以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为内容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以及农业制度性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善投资的外部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及投资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环境。如对于产权的界定、补贴的标准等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加以规范;地方政府对于外界投资、外商投资等要有优惠的招商条件;同时对于破坏投资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有规范并得到切实执行的措施。只有这样,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4.赵丙奇.论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2.11

第2篇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策略

(一)韩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工补农”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完善灌溉系统、更新农业机械、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良种、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这是“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

虽然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由农民进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据统计,政府每年的资助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一般都超过20%,最高年份可达59.2%。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业公共产品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两个方面;投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产品种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保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等。

在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印度政府从三条途径来筹集建设资金:增加计划投资,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计划投资都占相当比重,如“一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18%,而工业仅占8%;“二五”计划农业为25%;“三五”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计划中从未低于20%。实行投入物补贴,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入补贴占相当大比重。提供贷款保证,农业贷款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贷机构,扩大信贷额。印度的农业筹资和开发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国农业投资,发放基础设施的项目贷款。

(三)巴西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1.仓储设施。在巴西,仓储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官方(联邦、州、市)、合作社和个人。联邦仓储设施由联邦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常规储备和储存按政府最低保证价格收购的农产品,其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利用政府的储备在淡季时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作社和个人仓储设备建设的资金主要靠补贴性农业信贷和自筹,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农业季节差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巴西仓储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收获后的损失率仅为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降雨量丰富,但灌溉业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五年内投资35亿美元,其中40%由联邦政府出资,60%由私人或国际金融机构资助。

3.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巴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是归属农业部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公司。1973年农业部将农牧业科研局改为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队伍,到1985年就培养了22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农牧业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并由技术推广公司负责推广;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同时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机构,加强对合作社、中小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支持。

对改善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启示

(一)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产业不均”的公共品投资现状

1953-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不断修订中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至此开始,公共产品的投资就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轻农”的不均衡状态。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及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改变我国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战略,加大政府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走“以工补农”的新路。

(二)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收益不易、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还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如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经营权转让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提高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效率;同时,农业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进行,政府加以引导、规范界定产权等,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积极投身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在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个典型,另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公共产品。

(三)优化投资结构

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如美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从“米价支持政策”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到环境保护;印度、巴西分不同阶段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进入WTO后,我国要在保持以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为内容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以及农业制度性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善投资的外部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及投资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环境。如对于产权的界定、补贴的标准等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加以规范;地方政府对于外界投资、外商投资等要有优惠的招商条件;同时对于破坏投资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有规范并得到切实执行的措施。只有这样,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4.赵丙奇.论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2.11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民收入;实证研究;湖北

1湖北农业投资的动态分析

一般而言,农业投资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合作组织、农户、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和外商。对经济欠发达的湖北而言,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财政农业支出;集体合作组织的投入主要是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的投入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简单再生产投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

1.1政府财政投入的变化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见表1)。从总量上看,1991-2005年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以平均每年大约14%的速度递增,大多数年份在绝对数上都有所增加,其中仅有1992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为负增长。而且财政支农资金年度间增长幅度差不多,从1994-2002年间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连年下降,从2003年开始又有所回升,看来从2003年开始政府又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更加关注农民问题。

总体而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够且不稳定,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

1.2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变化

(1)从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变化看(见表2),1991-2000年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在逐年增加,2003-2005年间一直下降,其中2005年降到了26.55亿元,比2004年下降了59.52%。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1991年为24.47亿元,2005年达到了135.95亿元。看来,各年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基本均高于当年农村集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991、1992、1995、2000和2005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当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2.2、2.6、1.3、1.1和5.1倍,说明农户是农村固定资产主要投资主体。

(2)从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情况看(见表2),1991-1996年湖北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为18.5%,1997-2000年呈逐年减少趋势,2001年后又开始逐年的增加。而从1991-2005年这15年间,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0%,说明2001年以后,虽然投资总量的整体趋势在增加,但增速却比较缓慢。这说明农户对家庭经营投资的兴趣下降,农户的资金投向多元化。

1.3从农业比较投资率的角度来分析其变化趋势

农业比较投资率,是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之比率。由主要年份农民收入情况以及表3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农业比较投资率均在0.5以下,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世界农业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比较投资率的值应接近或超过1)的差距很大,说明湖北农业投资相当不足。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由表4可知,在未扣除物价因素情况下,“七五”、“九五”及“十五”时期,各个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1981-2005年20多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约4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3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变动关系

由表5可知,湖北农业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0的189.03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14.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539.16上升到2499.33元,年均增长率为11.6%。这说明了随着农业投资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低于投资的增速,这一点可以由图1看出,收入曲线比投资曲线显得更为平缓。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农民人均收入与财政农业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和农业贷款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人均纯收入与上述投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677,0.979,0.858和0.893,经统计检验均达到0.0l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投资和农业贷款均有极大的关联性。下面再对其进行回归模型的设定,以确定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影响大小。

3.2回归模型分析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运用E-views3.1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1991-2005年湖北省农业投资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Y=Axα1xβ2xγο3x4

其中:Y为人均纯收入(元);x1为财政农业支出;x2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3为农户对农业的总投资;x4为农业贷款额。YCX1X2X3X4

回归结果如下表6。

YCX1X2X3X4

表6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解释变量系数t-Statistic值

常数项30.6691.264

财政农业支出(x1)55.1874.492

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2)7.5752.889

农户总投资(x3)13.7104.593

农业贷款(x4)3.6282.764

调整后的R^20.987

F-statistic193.020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8.7%,通过99%显著水平的F检验,且各投入项的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95%的T检验,表明其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分析表明:农业投资的各主体财政支农、农村集体和农户投资及农业贷款,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农民人均收入随着这四项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而言,每增加1%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55.19%;每增加1%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7.57%;每增加1%的农户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13.71%;每增加1%农业贷款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3.63%。同时可以看出,在农业投资的各个主体中,农户投入的增加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财政资金投资;农业贷款的投资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位居最后。由此可见,要增加农业的总产值,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鼓励农户和农村集体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同时要稳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4结论与建议

对湖北省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表明: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提高农民收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在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急需资金条件下,应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资。

参考文献

[1]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

[2]陈立双,张谛.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4).

第4篇

农业产出的统计指标通常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业5个方面。吴玉鸣和吴丽萍等在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相关研究中均采用大农业口径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表示农业总产出。陕西省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之前渔业产值很小,副业没有,水利建设投资除了防洪、发电、水保及生态建设等公共服务外,其余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因此,本研究借鉴Lin经典的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用农业总产值表示农业产出水平。对于农业劳动投入的衡量,应采用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实际的工作时间,但是,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时间没有准确数据,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没有详细的统计。为便于计算,本研究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乘以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之后得到的劳动力人数代替农业劳动投入。对于土地要素投入通常采用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2个指标衡量,常用耕地指经常进行耕种并能正常收获的土地,不包括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和临时开发的零星土地;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仅包括种植在耕地上的,还包括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播种面积。张元红和石慧等在其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使用农作物播种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然而,农业上的水利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常用耕地灌溉,选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更为合适。农业固定资本用农用机械总动力衡量。另外,由于客观上数据缺失问题,本研究没有加入畜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等固定资本。水利建设投资数据完整且易得,并且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用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来替代水利投资。

2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与水利建设投资大体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对于时间序列样本数据,直接使用OLS进行估计容易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伪回归”问题不得不考虑。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水利建设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但具体影响程度和水利投资的实际作用还需要运用实证模型进一步量化研究。

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含有劳动、土地、固定资本和水利资本及其滞后期变量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陕西省1982—2011年连续2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人数、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水利建设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资金投入后第3年体现出来,第5年达到最大,第6年开始下降。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见效慢,大型水利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工期长,所占总投资的比重大,用于见效快的配套和小型水利设施项目投资所占比重较小,以及资金审批程序复杂等原因,使得水利投资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效应。

第5篇

本文使用Frontier4.1软件对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分别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在分析全国及10个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时,首先,选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进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四川的γ值分别为0.673、0.697、0.724、0.921、0.905、0.945、0.957和0.668,表明全国及这7个省区农业生产存在技术效率损失的问题,可以采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函数来分析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而在分析湖北、甘肃和新疆3个省区时,我们也首先选择了考虑进步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但是模型估计结果显示,γ值为0,这表明农业生产中不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这与现实农业生产条件不相符;此外,若不存在技术效率损失的问题,那就无从探究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为此,在分析这3个省区时,我们放弃使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选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进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湖北、甘肃、新疆的γ值分别为0.974、0.981和0.987,说明农业技术效率损失显著,进而说明采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来分析湖北、甘肃、新疆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较优。

2生产要素的投入弹性

首先,从全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弹性来看,技术进步(θ)为正值,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转化,能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β1)、农业机械总投入(β2)、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β3)、化肥及农药总投入(β4)和水电及灌溉总投入(β5)也为正值,说明这些生产投入要素的增加亦能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其中化肥及农药总投入的增加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最显著。其次,从10个省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来看,各省区农业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差别性显著,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要素结构及区位因素等条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并非同质结构体。具体来讲,(1)辽宁、吉林、河南等7个省区农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弹性θ均为正值,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有效的转化,对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湖北、甘肃、新疆由于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生产函数没有通过假设检验,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不明显。(2)辽宁、吉林、河南等4个省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β1为正值,说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可能持续增长,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而山东、江苏、福建等6个省区β1为负值,说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的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限制该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质量。(3)河南、江苏、福建等8个省区农业机械总投入的产出弹性β2为正值,说明增加农业机械总投入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和农户应该在该地区增加农业投入,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而辽宁和吉林2个省区β2为负值,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农业生产机械的拥有量存在过剩,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出生产效率。(4)辽宁、吉林、山东等6个省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的产出弹性β3为正值,说明增加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能进一步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而河南、四川、湖北等4个省区β3为负值,说明增加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总投工量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这可能是由该地区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引起。(5)河南、江苏、福建等5个省区化肥及农药总投入的产出弹性β4为正值,说明增加化肥及农药总投入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而辽宁、吉林、山东等5个省区β4为负值,说明在农业生产中该地区化肥及农药的总投入过多,已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日后的农业生产中应该控制化肥及农药总投入的增长。(6)除了辽宁、吉林、江苏等3个省区水电及灌溉总投入的产出弹性β5为负值外,河南、山东、福建等其他6个省区β5为正值,说明增加水电及灌溉总投入会带来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3农业技术效率

通过表3我们不难发现,2003-2009年间全国农业平均技术效率为0.70,说明我国农业技术效率水平并不高,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体来讲,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江苏和福建农业技术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湖北、甘肃和新疆农业技术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农业技术效率变动的趋势来看,除了四川农业技术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外,全国及其他9个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河南增幅最快,由2003年的0.69上升到2009年的0.81。

4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首先,基于全国层面的模型测算得出,2003-2009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分别为-0.31、-0.38,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分别为0.10、0.04,说明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其次,从10个省区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看,各省区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各不相同。具体来讲,(1)辽宁和吉林2个省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1为正值,说明在该地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河南、山东、江苏等8个省区δ1为负值,说明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2)辽宁、吉林、四川等6个省区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2为正值,说明农户农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在该地区不会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河南、山东、江苏等4个省区δ2为负值,说明农户农业信贷资金的增加可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水平。(3)辽宁、吉林、福建等5个省区农户自有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3为正值,说明增加农户持有自有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不能够在该地区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河南、山东、江苏等其他5个省区δ3为负值,说明增加农业持有自有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能够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4)辽宁、吉林、山东等7个省区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技术效率损失的参数值δ4为正值,说明增加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不能够有效提升该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水平,而河南、四川、新疆3个省区δ4为负值,说明增加农村集体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技术效率水平。

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小额信贷,SWOT―PEST,战略

 

一:引言

小额信贷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赵芝玲,邹帆(2003)通过对农户小额信贷的绩效的分析,指出中国小额信贷能实现农户增收与信用社盈利增加的双赢结果。李莉莉(2005) 通过对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价金融论文,指出对于农户收入有正的显著影响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张立军,,湛泳(2006)通过分析小额信贷与当地农户贫困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朱乾宇,董学军(2007)选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构建当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扶贫绩效的研究,认为小额信贷对农户的增收有积极作用金融论文,且非农业贷款投向相对农业贷款投向而言具有更好的绩效。总体而言,国内对小额信贷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小额信贷的绩效分析方面,采用SWOT―PEST分析整个小额信贷产业的战略选择的文献相对较少。在加快发展农村的同时,不能光靠增加小额信贷的投入,还应注重农村小额信贷的战略发展,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金融论文,有必要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作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厘清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运用SWOT―PEST模型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

SWOT―PEST矩阵方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响小额信贷发展的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因素放到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金融论文,辨别出影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了解小额信贷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表1 我国小额信贷产业的SWOT―PEST分析

 

Pest/

Swot

政策法律环境(politics)

经济环境(economics)

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

技术环境(technology)

内在因素

优势S

政府为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采用贴息的政策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非农生产,还贷周期短、投资回报率较高。

征信系统

无需抵押物与担保品

劣势W

未还款者法律追究问题、正规银行贷款贷款者的道德风险

农业的天生脆弱性使得小额信贷风险加大

农民的盲目投资

融资难、限制了规模、没规模效应、服务滞后

外在条件

机遇O

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及对农村的发展建设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小额信贷违约率降低。

先让一部分区域先推广,利用“示范效应”逐步推广的理念得到认同。

 

  正规金融机构开办小额贷款业务金融论文,使得资金时间与安全性监管体系成熟。

挑战T

目前还没任何法律界定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

农业受到自然灾害与市场变动影响较大,贷款农户日益产生贷款危机,形成不良贷款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苏南模式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后集聚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创立了苏南模式,30多年过去了,苏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我们重点考察调研了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晨东农庄和苏州吴江市同里静思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无锡苏州经济发达的现实出发,结合两个个案所在乡镇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后集聚时期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模式这一重要观点,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能有所启发。

1、两个案例分析

1.1晨东农庄

晨东农庄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占地1000余亩,以园林、茶叶、花卉、苗木综合开发利用为主题旅游论文,集园林观赏、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农庄始建于2003年左右,目前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农庄建有茶园、孔雀养殖园、灵芝养殖园、鱼塘、苗圃、饭店、灵芝研究基地等。目前农庄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销售、饭店经营。去年农庄开始灵芝养殖和深加工,将成为农庄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灵芝养殖剩余物(培养基)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处理污水厂污泥。农庄吸收劳动人50余人,另外需要一些季节工。

农庄所在锡北镇,是以生产摩托车、电动车及其配件的产业集聚区而著名。农庄主人拥有一乡镇企业进行摩托车、电动车配件生产,农庄投资资金来源于该企业的盈利。

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个“生态农庄”、“绿色蔬果基地”、“农家乐”等等。可以看见当地推行的一村一园、一乡一景初见成效。

1.2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市同里镇往西3公里处。1993年开始建园,历十年始成,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奇石馆陈列着大量灵璧石等奇石。园中建材多收集全国各地在建设、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等,进行异地恢复、保护论文格式。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承和古建筑保护有一定的意义,目前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园主人拥有乡镇企业,从事玻璃钢生产。造园资金基本来自于该企业的盈利。

2、后集聚时期的农业发展

苏锡常的经济发展跟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前期集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阶段;90年代末集体经济衰弱和外资经济腾飞阶段;以及2002年后民营经济崛起阶段。而目前形成民营、外资和国有三分天下的经济格局,因为在全国具有独树性,而被专家广泛称为“新苏南模式”(相对于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苏南模式)。

以晨东农庄和静思园为代表,体现了苏南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后集聚式农业”——它是在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到盛期后,许多企业主曾经从事于农业,又开始产业转移,一部分资金又转回到农业,集群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新发展。而苏南后集聚式农业就是以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无锡以晨东农庄为代表的乡村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无锡目前上规模的正常经营的已经近百家,市政府更是借机提出一村一园的思路和战略,虽然每个农庄、农场的特点不同、经营项目不同,发展的策略和思路以及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但投资者均是利用经营工业企业的盈利,投资于农村、农业,投资的农村、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种植业,一般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是更高层次的农业旅游论文,在农业中融入新的要素,体现了农业新的价值和收入来源。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休闲旅游景点,增加了农业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也是苏南后集聚式农业的特色,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但是,在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后集聚农业的特征、深刻理解和充分地发展后集聚式农业,才能促进苏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怎样反哺?怎样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抓住当今苏南农村的关键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反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苏南的地理气候优势,打造苏南天然粮仓。

2.2发展生态农业产业

后集聚式农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后集聚式农业缩小了城乡差距,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地理布局上,形成了辖区、县市、城镇、乡村多点网状的产业集群。将苏锡常在地域上连绵一片,市区趋于相连,与乡村界限模糊,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被打破,城乡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而苏锡常早年的城镇化趋势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旅游论文,乡镇变城,大有燎原之势。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应以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链和新概念产品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和开发新需求,创造农业的高附加值。比如:生态米、茶油、有机蔬果、食用菌、原生态家禽、天然矿泉水等。把农产品开发和经营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农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提供旅游服务。

后集聚式农业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并可以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是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开发新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艺知识,体现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苏南一带地处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能够最早触及最新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不能老一套,而要引进新观念、走在创新前沿。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比如苏锡常有发达的公路交通,高速公路两旁有丰富的景观,可以开发汽车宿营地满足当今汽车时代的新需求。

3、问题和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企业主没有真正了解生态农业和旅游意义。他们不是把环境、时间与经济优化结合,不了解生态农业与旅游具有长效性,不是短平快项目,而是以办中国农村企业的观念,以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不免存在一定问题旅游论文,主要有: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在规划中没有或很少考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整体和结构的规划,把主导农业、农业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科学合理的设计论文格式。现在有像上世纪发展乡镇企业时的一哄而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趋势,再次把大量的耕地变为其他用地。

(2)配套政策没跟上。对如何保障主导农业、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整。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自行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人打着生态农业开发的旗号,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高于50%的企业主,以买地囤地为目的,没有真正的去搞生态农业,实际在生态农业投资的企业少于30%。

(3)管理亟需规范。在管理上要宏观和微观两头抓。市场行为、设施建筑、卫生安全、税收上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要与国际接轨,遏制欺诈、不诚信等不良竞争行为。

(4)扶持力度不够。体现在资金、舆论宣传、政策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统一规划、规范发展。确定新型农业的经营范围和重点项目,编制新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制订并推广相关标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整体规划和论证,加强指导。

(2)创新农业旅游经营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旅游产业。

(3)加大对新型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社会等各类有效平台和资源,不断为新型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资金以及各种服务支持。

(4)按照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特性规范用地以及落实具体生态环境指标或规定。

参考文献:

[1]唐为首,“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经济丛刊》,2007年04期

[2]曹恒德,王勇等,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规划师》2007-2

[3]杜传忠,郑丽,任雪,我国农村工业化三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与启示,《德州学院报》,2009-2

[4]董正秀;周晓平,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4期

[5]孙冬玲,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1期

第8篇

关键词 CFA CEMAC WAEMU 经济增长

一、前言

非洲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很小,但最近几十年来,这一比例有了新的趋势。最近几年,贸易份额比例小幅度上升。在这一时期,非洲的工业制成品和食品的出口也有所下降,而矿物质和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不仅反映了其工业化和外向型农业生产,也反映出其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尤其是矿泉资源和石油出口。

原材料的需求和供给不断上升和国际贸易开放的情况,似乎能消除与经济增长、非工业化以及国际价格波动有关的缺陷。因此,这些新的变化对SSA(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是对两个区域CEMAC和WAEMU(中非和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具有新的贸易机会和增加进出口贸易的来源。

实际上,非洲的进出口贸易不像几十年前那样高度依赖于发达国家的需求,或者20世纪80年代时所遭遇的债务危机。随着亚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SSA的贸易一体化降低了非洲国家(SSA)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例如,从2000年到2008年之间,非洲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份额从74%下降到61%(UNCTAD,20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中非和西非(CEMAC and WAEMU)联盟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本论文的目标是要用OLS+稳健法比较中非和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之间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余的工作分为:在第二节中,我们将介绍这两个经济地区的一些特点(共同点和差异点)。第三节将要回顾一下前人工作的重要文献。第四节将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第五节将总结并给出本论文的结论。

二、中非和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一)历史

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缩写CEMAC)非经济与货币联盟(WAEMU)是两个不同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组织。两个联盟(MAC和WAEMU)是该法郎区域的成员,法郎区域有15个国家成员。②

作为以前的货币地区和货币合作机制,非洲法郎(CFAF)包括科摩罗法郎货币未受影响。CEMAC包括6个国家(喀麦隆、中非共和国(缩写CAR)、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该地区拥有4780万人口,该组织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合作,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如资本流动性和人力的流动性。

此外,该条约的其他目标为:协调成员国家的经济政策,监测成员国(包括金融与货币政策)的经济收敛(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部门政策,逐步创建同一市场。CEMAC成员国家在区域内使用同一货币,但是,CFAF又与CEMAC和WAEMU的区域不同,它们使用的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缩写CFAF)也成为非洲法郎,有不同的代码,该区域货币的代码是(XAF)。CEMAC的条约国家于1994年被批准,但是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早期成立于1919年的殖民时期非洲赤道法语联盟(AEF)。③

(二)经济货币联盟经济状况

正如克鲁格(KRUEGER 1980年)所表示,对传统策略出口贸易导向的国家,一般都经历了快速增长的传统出口产品,但非传统出口产品也快速大幅度增长。为了确认KRUEGER的结论,可以看出两个地区国家经济的主要部门对GDP的份额,其经济的一级部门的份额都远远高于第二级部门。亚洲的崛起和亚洲国家对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对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70~1979年间到2000~2008年间,SSA(撒哈拉以南非洲)与东南亚成员国家(ASEAN)还有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从6%增加到12%,在同一时期,非洲与发达国家的出口总额量从69%下降到61%。再加上投资的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例如,从1990~1999年间与2000~2011年间,在整个非洲的投资率(包括资本形成和外商直接投资)已经从17.7%上升到18.7%。WAEMU和CEMAC的成员国家的投资总额增加了。

关于通货膨胀,这两个地区在整个非洲(SSA)的通胀平均水平相当低。2008年CEMAC的通货膨胀率到5%,而WAEMU的通货膨胀利率达到7%。虽然这个水平比其他非洲国家(SSA)的平均水平还低,但是两个水平已超过两个联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④虽然在平均水平的情况下,CEMAC与WAEMU的通胀与其他SSA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起来相当低,但是两个联盟的有些成员国家里的通货膨胀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分析法

本论文将从理论上解释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将使用数据做出实践研究。本论文使用两个地区(CEMAC和WAEMU)做出一个比较的实践研究。上面我们讨论了理论上,投资、经济开放度(作为全球化的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之我们也给出几个实践研究的结果。本论文主要利用面板数据和OLS+稳健法,研究从1970年到2014年CEMAC和WAEMU的成员国。

(二)数据的来源

本论文的变量包括汇率(ER)USD/CFAF美元对非洲法郎GFCF(固定资本形成总和)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开放度(OPEN),出口(EXPORT),通货膨胀(为国内生产总值紧缩指数),净官方发展援助(NODA),农业产品增加值占(AGRIVAL)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数据库)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

(三)研究定界

本文着重研究SSA的两个地区:中非和西非经货联盟(CEMAC和WAEMU)。以前研究SSA(撒哈拉以南非洲)没有考虑到两个地区的一些相似性和差异,本论文想补充以前的研究。除了使用共同货币之外两个地区的宏观政策,其是货币政策的收敛水平似乎一样(法国银行报告)。所以本论文在WAEMU的模型中(模型I)进入了农业产品占GDP的比例的变量。

(四)模型的设计

由于本论文的目标是研究CEMAC和WAEMU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利用下面两个模型。CEMAC和WAEMU模型的差异在于农产品的变量。因为有些CEMAC国家的出口石油占DP的数据很少,甚至有的没有,所以在模型当中没有加上其变量。

四、模型的介绍

考虑CEMAC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时,模型没有加入农业产品占GDP份额,因为CEMAC似乎出口石油或者矿泉资源。有些CEMAC国家的石油出口是从1998年和2000年开始的,如赤道几内亚和乍得。其中,只有中非共和国(CAR 为(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缩写)不出口石油。因此,此模型没有区分石油出口产品的种类所占GDP的比例。为了研究WAEMU影响GDP的决定因素,在第I个模型中再加上一个变量,也就是说农业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于CEMAC中农业产品占GDP的比例很少,甚至有的没有数据,所以在第II个模型当中我们忽略了这个变量。

一模型是这样设计的:

LnYit=β0+βiLn(Xit)+?t (i=1 …6) (1)

其中,Ln=自然对数,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i=国家,?t=误差项,Xi=为解释变量。

关于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WAEMU)的模型:模型I。其模型是这样考虑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β8LAGRIVAL+?t (2)

其中,LGFCF是资本形成总和占GDP比例的对数,LFDI是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的对数,LEXPORT是出口占GDP比例的对数,LOPEN是贸易开放度(贸易总和占GDP比例乘以100的对数),LER是汇率的对数,USD/CFAF是美元/非洲法郎的对数,LINF是通货膨胀的对数(国内生产总值紧缩),LNODA是净官方发展援助占GDP比例的对数,LAGRIVAL是农业产品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对数,所有的变量都是用自然对数的。

我们使用OLS回归+稳健法,因为它会处理自相关和异方差的相关问题。陈强(2015年)和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年)。

关于中非经济与共同体(CEMAC)的模型:模型II。其模型是这样设计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t (3)

其中的变量与第一个模型的变量一样,但是不包括LAGRIVAL这个变量。

(五)结果分析与和讨论

第二个模型(CEMAC)的拟合优度R2等于86.99%,第一个模型(WAEMU)的拟合优度R2等于66.1%,两个模型都没有问题。因为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超过50%,这意味着两个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都超过了50%。两个模型的F检验也是一致的,F检验在1%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F的概率=0,Prob>F=0.0000)。这表明两个模型的线性关系也成立,但是所有的变量都不是显著的。模型I和II当中有几个变量t检验的P值在1%、5%或者10%的水平下是不显著的。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Between(R2-Between表明共同效应(common effect))大于R2-within(R2-within表个体效应(individual effect))。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之间没有个体效应的问题,证明了模型的齐性(Homogeneity of the models)。

五、结论

本论文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利,而且其变量对于两个经济与货币联盟来说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是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经济活动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两个区域内固定资本形成虽然对经济有利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两区域应该努力通过环境与政策优化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而且为了提高和优化固定资本的作用,也要努力优化经济政策。

净官方发展援助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而且在两个区域内结论是一致的。这个情况让我们考虑到经济结构和政府结构的绩效。该援助的目标应该是结束世界的极端贫困,增加储蓄和投资,以及提高发展国家的生活水平。因为援助对高级绩效的经济机构和政府更为有效,所以无论是在中非或者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国家(CEMAC 和WAEMU),都应该提高其机构的绩效,这样的话会优化援助的作用。

注释:①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

②法郎区域包括15个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赤道几内亚,赤道比绍,多哥,刚果(布),加蓬,喀麦隆,科摩罗,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乍得,中非共和国。

③想多了解该组织可以查看cemac.int。

④CEMAC(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与WAEMU(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两个联盟有共同的通胀的最高水平,也叫收敛水平。这个水平是3%。

(作者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简介:PANDOU LONDHAT KRISHNA BARBE OSIRIS(中文名字:欧瑞),刚果(布)人,女,研究方向:金融。]

参考文献

[1]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Abdoul’ Ganiou Mijiyawa.Africa’s Recent Economic Growth:What Arethe Contributing Factors?[J] .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3,25(3):289-302.

[3] Adeyemi A.Ogundipe,Paul Ojeaga,Oluwatomisin M.Ogundipe. Is AidReally Dead?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J]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4(10).

[4] Banque De France.1994, ,2014.Annual report franc zone[Z] .

[5] ?EN,Ali,?ENTURK,Mehmet,OZKAN GOKCEN,Ducan,Engin,External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nel dataAnalysis[J] . 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4:15-28.

[6] Hector Sala,Pedro Triv?n.Openness,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2):257C289.

[7] Henok Arega Asfaw.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Africa:A Panel Data Approach[J] . American Journal of Trade andPolicy,2015,2(1).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因子分析,岭回归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制约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而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的原因在于新疆农村居民观念陈旧和对教育和科技及医疗重视不够及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要增加新疆农民收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保持农村稳定,重点和核心还是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亟需加大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以有必要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解释美国经济增长超过投入要素的增长的经济现象[[1]]。Becker(1964)以微观经济理论为科学基础,使人力资本理论更加系统化[[2]]。Mincer(1958, 1974)在收入分配领域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3]-[4]]。Romer(1986)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论文,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5]]。Lucas(1988)强调了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具有递增收益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6]]。

国内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内涵;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因素。而研究重点和核心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周晓和朱农(2003)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特别明显[[7]]论文开题报告。侯风云(2004)运用明瑟模型及其它的线性对数模型估计了我国农村不同形式人力资本收益率[[8]]。李勋来(2007)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产出增长的关系[[9]]。龙翠红(2008)选取1985年到2005年间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10]]。孙健和白全民(2010)用改进的形成基础法测算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贡献率低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11]]。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对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教育存量法,而没有考虑另外几种类型的投资,显然不能综合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水平,有必要对农村人力资本有个全面的估算。而且对于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还需对农村物质资本和农村产出的估算作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疆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基于这种分析,本文在构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研究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试图得出一些有益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结论,提出提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测算

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就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具有代表性且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它的优点是,这些因子反映了原始变量所代表的关键信息农业论文,这将有助于减少变量的数目,方便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方法测算新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

(一)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选择标准遵循三个标准:(1)指标的全面性。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团体、个人;考虑投资结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投资;考虑投资的存量与增量。(2)指标的科学性。指标的选择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指标能较真实地反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3)指标的可获性。指标能从统计年鉴或网站直接获取,或者通过一定的计算可以得到指标的结果。依据这三个标准,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综合水平的12个统计指标,评价指标如下1:

X1: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2;X2:农村平均文化教育及服务消费(元/人);X3:农村中专以上比重;X4: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5: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元/人)。X6:农村平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X7:农村每万人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个/万人);X8:农村平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元/人);X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10: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元/人); X11:农村每万人拥有农业技术人员(个/万人);X12:乡村就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重。

(二) 分析结果

1. KMO和Bartlett检验

KMO检验是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则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Bartlett检验是对变量间彼此独立进行判断,如果相关阵是单位阵则因子分析法无效[[12]]。从表1可以看出,KMO值为0.652,Bartlett值为318.9249,P<0.0001,所以适用因子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表2 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

 

KMO检验值

 

 

Bartlett球形检验

 

 

 

 

0.65

卡方值

自由度

显著性

318.9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