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素质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还存在不同见解。较多学者认为应当从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为什么、企业文化怎么做三个方面来探寻企业文化的内涵。广义的企业文化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价值观和信念,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价值观和信念。企业文化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是增加企业对外竞争力和适应力,对内凝聚力和活力的精神力量。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素质,强调以德为先。于是,存在高职院校人才的“供”与企业的“求”上的脱节现象。因此,把企业文化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是势在必行,其重要性从以下几方面。从学生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就职意向大多是到企业。基于企业文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必须融入企业文化。高职学生如果只拥有了职业的技能,而缺少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养,那么自身的职业道路将不可持续,也难以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先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才能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与管理,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对于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相当重要的。从企业看,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仅只需要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更应该强调以德为先、务实为本,强调职业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企业文化认同。这反应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也反应了企业文化融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看,国家对高职院校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从政策上、资金上重点扶持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培养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任重而道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职业人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应是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企业产品等。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评价事物或思想意识的用途和积极作用的基本观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企业职工的强有力的粘合剂,团结员工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时,引导学生对企业的价值观念有相应的认识,使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价值观念尽量保持一致。

(二)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分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企业的道德规范就属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规范和某些具体领域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道德规范除了受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外,主要指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的道德原则。企业的道德规范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属于社会整体的道德范畴。

(三)企业精神。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同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它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风气,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通常以厂歌、厂训、厂标等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精神是使企业职工内心一致、共同价值追求的外在表达,对企业员工起着凝聚、约束和教育的意义。

(四)企业产品。

企业产品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产品的定义是:“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供人取得使用和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一个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怎样的占有率,以及在该行业中的口碑等,是企业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方面,是通过企业产品了解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其关键点是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为进入社会,进入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做准备。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结构中。对高职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课程,也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把企业文化要求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自觉地培养出适应于企业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二)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主要在于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产学研”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机地将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相融合,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达到企业的素质要求。

(三)实地观摩。

实地观摩,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多形式开展教学。实地观摩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产品基地、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四)案例讲座。

案例讲座是重要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创立了“案例教学法”使美国的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方法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案例讲座是以案例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没有统一答案,尽量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把企业文化贯穿在案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遇到道德与利益冲突的局面时,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五)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主要是创建模拟教学活动,就是人为的假设一些工作的场景或条件,让学生以工作者或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实践,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强有力的竞争者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所在。

(六)创业实践。

目前在面对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实践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依托第二课堂,重点是发展非专业素质。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业实践是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市场,通过创业认识到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应有的职业素质,学会管理与合作。

四、结论

第2篇

素养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环境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面对高职工科学生,需要技高一筹,尤其是在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下,更需要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

1.1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面对高职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需要具有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1.2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信念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是面对工科高职学生.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通过多种渠道录取高职生,包括自主招生、普通招生和对口单招等形式,高职学生种类多.高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相对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组织能力也都相对较弱.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服务学生时,需要有更好的服务态度.同时,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还要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

1.3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辅导员的工作是做学生工作,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为人正直诚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实面对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也不包庇学生,对学生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井井有条.

1.4具有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备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管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研究能力是反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1.5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沉着应对,适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1.6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是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面对枯燥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时,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在室内,有时在建筑工地.很多工作无法量化,工作中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工作无比热爱和忠诚.

1.7具有勤奋工作和主动意识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工作.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艰苦奋斗,主动参与学生工作.能够与团队成员友好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8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需要有创新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采用原有的方式教育学生,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科研方面也应该边工作边总结,既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要把学生工作做出色.

2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形成.概括的说,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含以下4个方面:

)职业道德.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服务观念、法规意识、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等.

2)职业意识.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应遵守劳动纪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职业行为习惯.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对单位忠诚.

4)职业技能.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测量仪器使用能力、水电预算能力、钢筋下料计算能力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建筑行业工作.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人能否从事一种职业,能否胜任该职业岗位的重要条件.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更多的是在校园生活中与辅导员的接触、交流沟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频率最高,其隐性职业素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3辅导员的隐性职业素养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系

3.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大部分来自于理工科院校,在文学修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敬业、奉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奉献社会.

3.2敬业奉献精神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时刻影响着高职学生.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学生工作没有具体的上班和下班时间界限,很多时候都是在下班时间发生突发事情.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赶到,给予帮助,妥善处理,会强化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职业都应该具备敬业奉献精神.

3.3责任心方面责任心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在职业环境下与学生诚恳相待,取得学生的信任.针对不同生源学生,辅导员应该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体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亲近和信服,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不仅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了威信,又能给学生在生活中以引导和帮助.做好沟通工作是辅导员的职业习惯,这样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行为习惯.

3.4职业态度方面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暠,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给学生树立起良好榜样,言传身教,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语

第3篇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广义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个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禀赋,在后天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才有了技术革命,有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中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目前状况

1、由于生源质量较差,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淡薄。认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于教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严重脱离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现实,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内容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几乎是空谈。

3、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等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机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发他们潜能的实训活动少,加上科技、文艺、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严重不足,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师生关系、社会对职业教育熟悉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二、职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创造力和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心里品质是非智力因素。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的流动性和工作的频繁更换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征。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老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难以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师和学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非凡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地发展。

(二)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课程设置。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为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入探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和实训之间的结合等等,既要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删、增组合,同时积极开发教材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要专门开设创造思维或创造技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要进行改革实验,要为他们开设“创造思维和方法”系列讲座,这种讲座题材应当多样化,融文化和科学为一体,寓教于乐,以获得学生的欢迎。

2、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问题、多向思索、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和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锻炼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机会。通过组织课外喜好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们自信和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赛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流畅性及其培养

流畅性主要依靠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老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从各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把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索新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性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自动地重复已有的知识内容的能力,增加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灵活地利用材料,将其变成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实现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奋学习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能对知识存贮、再熟悉,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记忆,多渠道协调记忆。

2、变通性及其培养

人脑进行思索活动时总是存在思维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顺利的思索并解决一般的新问题,但却会妨碍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教育中必须做到摘要:重视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扰。思维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预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新问题的倾向性。教学中,教师应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3、独特性及其培养

发散性思维以流畅性为基础,以变通性为关键,以独特性为核心。因为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平常的独立见解,提出和众不同的新观念。因此,独特性有更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使学生能够得出非凡、独创、新奇的见解;教师为个人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答应每一个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并为之提供灵活的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再次,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敢于攻关。求异思维即学生不被成见、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善于从各个侧面观察新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并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摘要: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

1.1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总体状况令人担忧。就业态度不够端正,敬业精神有待加强;择业观和价值观趋于功利,贪图享受安逸,缺乏吃苦奉献精神,抗挫折能力尤为欠缺,不愿去基层工作,难以扎根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创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是: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荣誉、职业义务。最期望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然而目前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职业态度。因此,高校要培养出受社会及企业欢迎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培养刻不容缓。

1.2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一般是指在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前提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品质与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涵和特点主要包括: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隐性素养为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以渗透式培训模式前提下,积极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活动,以高校为主导,同时综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2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资源优势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跟上时代脚步,为教学一线服务,发挥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2.1文献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古今中外、众多学科门类文献资源,既有书刊、报纸等纸质文献,又有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由此构建形成的庞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2.2环境资源优势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外檐典雅美观,内檐舒适和谐,书架、桌椅设施整洁,文化氛围浓郁,人文环境优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因素。内部还设有多功能厅、报告厅等,能够为开展文化交流、展览、讲座等提供幽雅的环境。

2.3技术资源优势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不断更新现代化设备,普及电脑和网络,开发利用图书管理系统,联网查询,开展馆际互借。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特色网络资源数据库,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特色资源服务。2.4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及学校重点学科相关专业的高学历、高学识人才,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实了人力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和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

3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高校图书馆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图书馆员想要“育人”,就先要“正己”。而馆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起着育人的主导作用,其坚定的职业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高超的专业技能将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馆员传递的文献信息本身。同时馆员还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必须一专多能,不仅具备一定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成为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既熟悉图书馆内部管理又善于外部社会交往的复合型人才。馆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熟练馆藏排架业务操作,努力做到不用查号就知道书籍所在位置,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保证高效完成工作。除此之外,馆员还要学识广博、熟悉业务,涉猎各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知识与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能,从容应对来源广泛的各类咨询问题。另外,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员不仅要与书刊、读者交流,而且还要通过计算机及网络为读者传递信息,提供服务。

3.2优化馆藏资源图书馆要结合学校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补充整合专业系列参考文献,按照学科分类收藏,形成专业特色书刊阅览室,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图书馆要定时与学科带头人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采购教师认可的、能反映先进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还可以搜集有关企业简介、产品介绍、工艺标准、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招聘信息等方面的书籍、资料,使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生产、管理知识,为职业规划做好知识储备。

3.3开展导读服务导读是指图书馆为使读者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读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读好书、提高自学能力和查找研究文献资料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工作,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利用图书馆的幽雅环境和开阔空间资源,开展书评、展览等导读服务;聘请社会名家、企业家、优秀校友代表等开展“成功之路、成才之本”等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和技能的要求等。

3.4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教育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并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供了良机。而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图书文献的分类原则;通过馆员讲解,掌握各种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3.5开展学科建设跟踪服务近年来,图书馆为满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培养了学识资深的学科馆员。他们既具有学校专业学科背景,又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具备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优势,深入了解对口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及科研状况,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信息参考咨询及个性化服务,有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学科馆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加强学生信息需求的沟通,积极开发本学科知识信息资源,组织专业课程资源配置,提供准确、及时和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指导,与学科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大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第5篇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很好的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和上级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实是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着教师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所谓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详细一点的讲,包括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等等。作为青年教师来讲,首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以下的一系列的职业素质。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由于从事教学工作不久,教学经验没有老教师那么丰富,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应该关注教学的观念和能力的改变。学校还应该关注及时对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情况来开展工作,注重于扩展教师的学科结构,使他们能够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3]

第6篇

实际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消极的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1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具体到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情感因素给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挂科。父母及家庭社会的关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浅薄;师生关系处理中缺乏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对抗或无所谓态度,造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跟同学缺乏情感沟通,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不周,会造成同学之间关系恶劣,相互拆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听课学习。严重的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2对生活习惯的影响

各种不良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表现在:①个人的卫生习惯:宿舍、教室狼藉不堪;衣冠不整等。②行为举止:个性张扬,无论是否文明、礼貌。走路摇摇晃晃、勾肩搭背、东张西望、四处游烟。③言语习惯:开口便曝粗话、脏话。④对人、对事的态度: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没有感恩之心;事不关己,抱无所谓姿态。

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如人意,学会了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与众不同的极端价值观。考虑问题,往往先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遇事讲朋友意气、江湖气习。

二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正面影响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关怀,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好的情感交流、正能量的情感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正面影响。

1对职业技能培养教育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各职业院校多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群体,加大了感情方面的投入,学校全员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关怀少数人群(如高校开展的“三个一”工程),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学有所成,就业率明显提高。加强企业、行业的交流接触,加深了产教融合,企业、行业的要求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共同开发教材,部分院校把企业办在学校或把部分课堂搬到企业的车间展开,使学生时时刻刻处于实际的生产环境中;企业、行业的专家走上讲台,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先进的技术、工艺手把手教与学生,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的周期,为企业、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合适的中高级技工和各类掌握高端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职业技术院校师生情感的交流与调节,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a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会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b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c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会更加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人格尊重还有对个性的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③有利于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教师要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④有利于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严而有理;b严而有度;c严而有方;d严而有恒。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2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

情感因素对学生学成就业的影响很大:首先,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就业前途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其次,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注,是一种社会化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成就业的成败,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与成长。

3对学生上岗后成长过程的影响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职业院校毕业后,大多成为了企业的一线骨干力量,充实了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学生上岗后的情感因素或制约着,或拓展着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重视情感因素,能够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第7篇

相关的文献检索显示,涉及MBA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多,各高校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MBA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如:王松等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MBA英语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孙超平等探讨了“听力—管理—口语”导向的基于视频材料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撰写案例报告的方式,在拓宽学员管理思维模式、增强学员商务交际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员的合作意识和英语表达能力。李新探索并提出了融合电力行业特色的MBA商务英语教学案例模式。目前,MBA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并没有统一要求,各学校自成体系。除了少数名牌学校以外,MBA英语总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MBA教育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普通院校的MBA英语教学均在学员、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普通院校的MBA教学是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半脱产学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面授课时有限,学员英语基础差异性较大,部分学员距离本科毕业时间较久,英语能力较弱,学习困难大,学习效果不理想。很多院校都选用了商务英语系列教材,但是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一致,内容较陈旧,缺少国内案例分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重心为阅读、词汇和语法,沿袭传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普通英语教学没有区别,而且考核方式大多是采用只重视考查语言知识的单一书面试卷,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MBA英语教学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虽然总体上来说,普通院校MBA英语教学现状还远不尽人意,但是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却比较匮乏,尤其缺乏将英语教育与提升MBA学生职业素养有机结合的、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实践。如何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如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案例教学、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学员内的在素质和能力,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评价方式,实行全面检验学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机制?这些都是业界面临并试图解决的问题。MBA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英语水平为依据,而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在选择MBA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求,随意性较大。因此,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分别对华东交通大学2012级和2013级部分学员进行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以需求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MBA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融英语教学与工商管理知识教学为一体”的MBA特色英语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MBA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MBA英语需求调查与分析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Richterich首次提出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模式,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Widdowson将需求定义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需求或未来的工作需求;Brindley认为,需求就是学习者在完成项目要求之外自己的需要(wants)和愿望(desires)。收集和分析学习者在教学前和教学中的信息,是教师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为了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授课和改进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了解MBA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想法,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对目前英语课程的评价三部分,涉及学生的性别、年龄、从事的行业领域、英语水平、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情况、学习动机和兴趣、对目前教材使用和教学方式的评价等。本次调查的学员为88人,其中56位男性,32位女性。学生总体上偏年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30岁以下的占33%,31~40岁之间的占52%,40岁以上的占15%。69%的学生在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在外企和民企等其他单位工作的分别为13%和18%,有81%的学生在本科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还有2人本科是英语专业,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英语能力的重要性,92%的学生认为“具备一些商务英语技能在工作中有明显的优势或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增强竞争实力,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工作需要、在涉外商务中更好地沟通”,“修满学分”,“兴趣”和“出国需要”。他们认为,企业所需要的MBA人才应具备的英语能力依次为“人际沟通能力”“基本商务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希望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能够提高的方面依次为“基本商务沟通技巧”“商务听说能力”“商务阅读能力”“商务礼仪和文化”“商务写作和翻译能力”,最感兴趣的技能依次为“社会交际”“商务谈判”“商务信函写作”“会议交谈”“电话交谈”“产品介绍”和“商务合同”。但是调查发现,仅有15%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或经常使用英语,40%的学生偶尔使用英语,工作内容主要为处理函件、接待客户或联系业务,也有少量的商务谈判、参加会展或参加商务宴会。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不够丰富、趣味性差、阅读量少、实用性不强、缺少实用案例和真实商务情景,赞成双语授课和普通英语教学与模拟商务活动教学并重,希望教学形式多样,如教师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和评估的重点应该包括基本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三个方面。

四、MBA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MBA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需求,笔者在MBA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具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素养的国际化现代管理人才,实现MBA教育的培养目标。

1.更新教学理念,实行团队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MBA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定位为“旨在提高学员在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和定位显然与MBA教育对于未来职业经理人的要求相差甚远,MBA英语教学要求与普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要求并无明显区别,甚至要求还更低些,没有将MBA英语教学与MBA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没有体现学科特色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更新原有的MBA英语教学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应该将MBA英语教学的核心定位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管理和商务沟通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MBA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由英语教师和负责MBA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MBA英语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研讨教学内容,根据MBA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MBA学员的实际需求,对所选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原文阅读文章和专用词汇,尽最大可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内外教学互为补充

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背景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将MBA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及MBA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精心挑选的最新国内外案例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围绕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社交礼仪等人文社科类内容,将语言教学和商务交际、商务知识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训练。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相关案例分析的视频资料。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将相关阅读、翻译、写作、案例等资料上传,给出相关视频链接网站,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内外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有效地解决教学学时有限和学生工学矛盾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培养了在未来工作中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更新教学方法,鼓励团队协作学习,促进管理和沟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融合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之间语言能力和管理经验差异较大,有的虽然语言技能较强,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而言之无物;相反,有些学生管理经验丰富但由于语言能力较弱,而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团队式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和英语沟通能力的双提高。因此,笔者根据学生情况组成搭配合理的学习小组,让管理经验较丰富但英语基础较弱的年长学员,与英语基础较好但初入职场的学员互相配合,一起完成教师在课上和课后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在分析案例时就可以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通过采用课堂互动、团队合作训练、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调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构建新知识,训练了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第8篇

会计专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会计专业想要获得机遇,会计专业学生想要获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做到对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不断地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会计专业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下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专业的建设需要。而当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经常被传统而单一的知识学习和陈旧的教学所取代,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没有必要的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做出内容、方式和核心上的调整,出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创新不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成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

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占据中心的地位,要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中心,辅助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思想、严谨诚信态度、文明礼貌礼仪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以规范的职业观、价值观来保障会计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此来适应会计市场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针对学生职业的特点,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能力,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将交流、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能力作为中心,以教学、实习为途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核心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确保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会计实际问题解决,会计工作国际视野培养等内容,通过课堂渗透、日常规范、全面考评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达到对学生职业内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

职业身心素质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全面的会计职业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在会计事业中取得成功和成绩的必要前提。当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健康、可控、全面的职业心理,因此会计专业建设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为重点,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选用心理类课程、沟通类课程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会计专业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会计行业实际和企业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发展和完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在确保会计专业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需要,站在专业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组织和规划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工作,挖掘会计专业工作中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部分的潜在价值,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保证与支撑作用。

(四)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素质

第9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1职业素质与中职语文教学

1.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说来,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主要特征,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其形成和制约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等。

1.2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中的各种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专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不仅反映出职业素质的高低,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职业素质的内涵和质量。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职业能力上:一是专业能力;二是方法能力;三是社会能力。

1.3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中职语文教学对于职业素质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语文课的道德内容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二是语文课的文化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三是语文课的正反典型形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是语文课的阅读、写作、口语等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素质。

2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2.1教学对象的正确认识

对教学对象(学生)充分而正确的认识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学为主体”的基础。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到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会学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对象:对中职生总体水平的认识;对中职生层次差异的把握;对中职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对中职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2.2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着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故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共性”,又要尊重职教语文教学的“个性”。这个“个性”即中职语文的特色。中职教育的显著特色之一是无需受累于升学率,这就为从根本上扭转重应试而轻应用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也为语文教师深入改革教法,提高效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职语文课改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如下: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将主体性作为培养的核心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2.3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编

教学文本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要载体。但是,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数量少,可选择性小,不能满足需要;缺乏特色,与培养目标不尽吻合。此外,中职语文课时明显不足。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服务,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编,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一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对课程内容的序化。

3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加强识字教学,夯实发展基础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字词才可听懂话,能看书,准确表达思想。大连市就要求中职生要熟练认读3500个常用汉字,书写正确、规范。但现实中,大部分的中职生没有这个水平。识字写字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写字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一是掌握汉字规律,激发识字兴趣;二是走进社会生活,营造识字氛围;三是利用阅读教学,落实识字目标;四是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识字能力。

3.2改进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延伸

传统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只是讲讲读读,简单地落实“双基”,无法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效得到充分发挥。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让他们通过对文字的涵咏、品味、感悟、评价和思考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锻造品格,提升人文素养。

4总结

总之,教师要以中职生的专业为载体,明确地为专业教育服务,以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为手段,引导学生学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培养职业素质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且非一门课程所能解决。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