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7: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特级教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程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语会会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堂教学艺术、教材建设、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过突出的成绩。对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特别之处进行研究,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特级教师”是1956年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具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的评定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特级教师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教材、教法有熟练的技能并能够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对学生和所教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悟,与广大教师有共同的语言和切身感受。由此可见,“特级教师”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荣誉称号。
鉴于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和研究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之“特”。
一、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语文老师要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要‘语文式’地栖居着,周围的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语文。”“语文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汉语文教育就是从汉语言和汉字的角度为学生奠定汉文化的底子。汉文化是中国人的母乳。”[1]程翔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演绎现代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
高中语文练习中有短文《愚公谷》,出自《说苑・政理》,程翔发现提供的译文有误,就找来《说苑》的相关材料核实。“谁知,这竟然激发了我对《说苑》的浓厚兴趣。我了解到大陆学界对此书的研究‘简直就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决定将此书全文注释、翻译,并加点评。”2009年9月,程翔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进入古典文献领域,对于中学教师和文献研究者来说可能都是一次“意外”,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却是一次重要收获。语文在程翔这里,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他是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方向迈进,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文化人”,而学者也是“文化人”的构成要素。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水,语文教学的春水就是成为一个文化人,具备一个文化人的基本素养。”“我做《说苑译注》,前后5年多时间,读了很多古书,这是个学习的过程,是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
《说苑译注》是程翔的第七本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他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深入的涉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地创新”,这是程翔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当然,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但应该有这个目标。“只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人,才能从原来的仰视传统转变为平视或俯视传统。朱熹有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斗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为什么枉费推移力呢?因为你在仰视它,没有看清楚它的整体面貌。”
“对于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我确实很钟爱。我觉得一个中国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你才有资格说是教母语的。对于传统文化,第一要了解它的基本内容,了解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第二要对传统文化精神有基本了解。”除了《说苑译注》之外,程翔还注译过《论语》等文学经典,“如果老师对这些经典有了了解,他本身就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底子,有独立人格、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个,才可能去影响学生。”[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去教语文,视野就不一样了。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般的讲法是,就文本来教,疏通文字,交作背景,指出苏轼的豁达等。而程翔对课文的处理,则回归到了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的角度来教。苏轼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的欣赏,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出现人生的重大转折。怎样面对这种转折?程翔先讲起历史上著名文人在这种人生关头的选择。比如,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被贬之后,“大发牢骚”,写下《离骚》,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痛哭流涕”,岸上一曲琵琶,引来“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说,在苏轼之前,文人们面对仕途转折、人生落魄,往往在心灵上都化不开。程翔认为,“坡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冲破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心灵枷锁真正走向了心灵的解放。”程翔自觉地继承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呈现给自己的学生。
二、基于学者精神做语文教育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学者的天职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教师和学者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下一代,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责任之重大,毋庸赘言。学者则担负着探索发现、繁荣学术、活跃思想的重任。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自然是奇才俊杰。”[3]在现实中,“应试教育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和老师的功利思想都很明显,老师显得很浮躁。”程翔说,“过去的中学老师不是这样的。比如朱自清,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作家,把三者结合得很好,在中学教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散文写作方面很有影响了。鲁迅、叶圣陶、夏尊、俞平伯等也是这样,而今天的中学教师,能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几乎没有。”原来,程翔心里想的完全是一个几乎中断了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传统。
朱自清这位“前辈”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程翔的语文教学,程翔也时刻以朱自清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程翔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泰安六中工作,第一堂语文课讲的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生动的朗读、细致的分析和恰当的引用,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使程翔在第一堂课就牢牢地站稳了讲台。1988年的秋季,程翔执教的第六个年头,山东省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济宁市拉开帷幕,程翔参赛的课程便是《荷塘月色》。为了讲好这一课,他看遍了学校馆藏所有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他曾写信向《朱自清研究资料汇编》的主编朱金顺先生、北京大学的季镇淮先生请教,两位先生都回了信。他还曾经打电话向华东师大的朱自清研究专家陈孝全先生请教。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陈孝全先生著的《朱自清传》,当时他身无分文,妻子说,离娘家近,去家里拿吧,程翔却留下手表抵押,然后去岳父家拿钱换回手表。那次比赛,程翔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的第一名。
朱自清对程翔的影响,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让程翔凭借讲授他的作品获了省里的大奖,让当代语文界对他刮目相看,奠定了一位地方语文教师走向全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同为语文教师,朱自清的某些思想和做法内化成了程翔的追求。在近代语文教学的精神谱系中,朱自清等人代表的语文教学传统,成为程翔自觉的追求。“一个中学教师如果对自己要求高的话,首先要做好中学教师工作,能把课教好,让学生喜欢他、爱戴他;其次,他能领导一方学校,使学校能够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育杰出人才,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教育家;再其次,他应该有学者的风采,具备学者的素养,有自己的学术阵地;最后,他要有一点儿文学创作,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说。”自1994年起,程翔的《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课堂阅读教学论》《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和《说苑译注》共7部专著相继问世。
三、重塑人格金身,升腾学生心中红日
(一)文化凝聚的“我的太阳”
程翔说:“我有一个观点,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如果能够拥有自己心中的太阳,他就会用之去照耀别人,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不依赖别人。”他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太阳。”程翔对这个问题思考了许久。“这个太阳就是对传统文化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于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底子,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任何学科都要使学生身体健康、能力发展,但路径不一样。语文学科选择的就是母语的角度。
1.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程翔在执教《最后的一课》时,告诉学生,“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包容力,非常值得我们骄傲。我们所使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要敬畏我们的汉字。”
2.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包括升学考试。
3.在情感、精神、心灵层面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程翔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做好了,他就完成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二)文化谱写的“我的太阳”
程翔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他是在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主要教育观点――“熏陶感染塑心灵”的基础上实践语文人格教育的。他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丰富学生、塑造学生为中心来实施,这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实践的等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能力和外显为行动能力,其核心是人格的发展。语文能力无非是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两种能力,最终是为了合理地构建起人完备的思维认知体系和健康人格。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先决条件是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程翔认为教师的平等观念是基础,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富有创建性的言行,保护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以人为本,重视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崇尚价值理性是程翔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文化塑造的“我的太阳”
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键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程翔围绕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从而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活用美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的课堂设计,更多的是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求美”是程翔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美涵盖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情感美、结构美、变化美、板书美和教态美。在以求美的课堂教学中,程翔认为最关键是语言美,语文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成熟的美。程翔的教学语言呈现出准确、凝炼、生动及多姿的特征,他总是能够根据课堂特点灵活运用,从而富于变化,或热情奔放,一泻千里;或婉约清丽,恬美轻柔;或低回伤感,如泣如诉。
2.活用情感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格。程翔善于以真情实感的尽情挥洒来展示真实的自我,他从不掩饰他对语文课堂的醉心和痴迷,他把语文课堂当作流露真情实感的场所。他领着学生深入作品的境界,有时与学生开怀大笑;有时与学生扼腕感叹;有时与学生齐声恸哭。随着作品情感的发展变化,他的课堂语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越,时而柔缓。他的人格魅力最终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他说:“我最痴情的还是‘祖国’二字,我把祖国看得高于一切。我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深刻体会到,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真正的人生价值。我曾在梦中为祖国的贫穷落后泪水纵横,浸透枕巾”。[4]
3.活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启学生的思维闸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求索,在启导和思考中获取,目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他认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让学生聪明起来。程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他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应当以课堂提问为主线,让提问成为牵引课堂教学的线索。
4.借助文化熏陶涵养学生人格。程翔崇尚语文教学的价值理性,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的维度审视语文教学,密切语文教学和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大课堂,小社会”的特色。程翔特别注重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文化价值,通过朗诵、揣摩、品味等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通过将中学语文教材中上百个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从璀璨的人物星河中寻找民族精神的印记,将课文之美和教师之情融为一体来培养、构筑学生的精神底子。
程翔老师有两个口号:“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这两个口号道出了程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用情感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像程翔那样,保持一份“学者精神”,这样教育的文明之光才会照亮校园里千万颗可爱的心灵。
注释:
[1]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程翔.教师与学者[J].教育科学论坛,2009(01).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源自他们有优化课堂语言的意识,这是促使语言风格的形成最为关键的。其次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表达得体皆符合语法逻辑,表达精炼、流畅。于老师追求细致周全的教学内容,把课堂上要讲的每句话记录来,修改熟记,再口语化。几十年的学习和积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余老师的语言锤炼源自他教学板块的设计之美,要求语言另辟蹊径、新颖独到,板块设计才会更加精炼,从不同角度来讲解知识,给人全新的感受。李老师的语言锤炼首先是独自揣摩和探索,逐步形成独自的课堂语言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在语言锤炼中注意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针对性,同时还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审美性特点。特级教师在锤炼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知识修养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二、博览群书,丰富语言表达
博览群书在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锤炼须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广度,丰富课堂语言表达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阅读,她爱杜甫的诗和辛稼轩的词,深感他们忠于国家和民族。工作中广泛阅读中外母语教育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光芒和豪迈的激情对丰富她的表达不言而喻。李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把自己文学梦引入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作,记录了生动的教育故事。李老师酷爱文学,好读书,读好书,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读书中领悟到民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魏老师曾经说过,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四位特级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与丰富表达密切联系,而且成正相关。首先,通过阅读把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组块”,分门别类,到用时随机提取。其次,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阅读可以丰富自身表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才会逐步形成独自的风格。
三、善于反思,提炼语言精髓
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生成,而教学反思正是这种语言生成的有效途径,反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笔耕。于老师“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两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这种反思不仅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教学语言的反思,如何不断改进,使语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余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是提炼的能力。提炼教学、提炼生活,将“提炼”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去粗取精,常提常新。他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用清新、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论文写作。李老师提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反思课堂的驾驭和生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想,更要不停地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魏老师基于解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提出具有趣味性的“画语文知识树”和教学思路明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教学理念,这也是善于反思,践于研究所形成的。
四、结语
一、尊重学生
西方教育在“师德”的第一个层次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这一要求的提出与近、现代以来西方教育家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上有密切的联系。在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管理上对儿童的尊重。他曾明确地指出:“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在他看来,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育者如果仅把管理作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就是一种强制性的,压迫儿童心灵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新教育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尊重儿童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学校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于学校”。这些思想和观念的提出,大大地提高了儿童的地位。
在现代西方教育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粗暴和野蛮的教育。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有许多规范教师行为的要求。如英美一些国家教育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学生要和蔼;不管学生有何种表现,教师可以向学校部门反映,但绝对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如果有学生对教师的管教不满,就有可能对教师提出诉讼。它使得教师时刻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严重伤害学生的权益,就可能失去自己的工作。
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现代西方教育中,许多教育家强调,教师不仅直接面对的是学生,而且还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学生发展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上,他们特别强调不能因为突出知识学习的重要,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许多教育家研究了如何防止学生由于学习或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学习压力”及“精神负担”等问题,其取得的成果影响了西方教育的实践。在现代西方教育实践中,许多西方国家都要求普通学校的教学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校教学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喜爱学习。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
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隐私。在欧美教育中,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对某些学生喜爱,而对另外一些学生厌恶。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以抹煞学生的个性。另外,西方教育也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如在中小学,注重对学生成绩的保密。对于学生的成绩,学校和教师不得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之间也不允许随意打听别人的成绩。如果某人的成绩较差,教师只能找学生个别谈话,不能当众批评。
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就提出,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好奇心、耐心、诚实、正直、尊重多样性、重视文化差异等。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推断能力、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创造和冒险的能力、持一种实验性的和问题解决取向的能力等等。这个委员会认为,教师具有这些能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在师德上的关于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即尊重学生是教育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的条件,才有利于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从师生关系的特点来看,学生是一个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同时,他们又是社会进步的希望。因此,必须对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上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加强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使学生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西方教育家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以探索和创新的态度,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在学习上不依赖于别人、具有独立性的人。它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注重“引导”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国家都有所表现。如在法国和意大利,教师上课不是以讲述讲义为主。一些学校还规定,在课堂上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听从和服从老师的观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辩论,可以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注重“引导”的教学模式在美国的教师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在美国的课堂上,当学生提问或对某个问题有疑问时,教师一般不是立即回答,而是经常反问学生自已是怎么想的。有时,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会直言相告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有学生还继续让教师回答,教师就会对学生说自己知道的也有限,不如你自己试试看怎样解决。如果学生再继续问,教师可能会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反问学生;或者列出几种可能性,并不确切指出哪一种最好,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西方教育者的这种做法得到社会和一些教育组织的肯定。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曾经提出过确定成功教师的5项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个好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是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应当指出,“传授”的教学模式与“引导”的教学模式是有很大不同的。“传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按照这种“传授”的模式,教师上课前就应把教学各个方面的“包括知识的和学生的”问题都要考虑到。具体说,教师一般都要有准备好的讲义。上课时,教师念讲义,学生记讲义。课后,教师还要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在这种“传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控制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都是比较差的。
西方教育中“引导”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你不知道,我不是直接告诉你,而是来引导你,让你自己去知道”。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不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上,而在对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引导上。因此,它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西方教育者的这种教学模式,反映出他们对现代教育和教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西方教育家看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已知的知识已经代替了未知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向已知挑战。仅仅给学生已知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已知和未知。教育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头脑。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西方教育者追求这种“引导”的教学模式,也反映了现代科学精神对西方教育及教师行为的影响。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曾经指出,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给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只有具有不同可信度的知识,但是没有哪个理论具有绝对的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才有疑问,才会从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科学发展的速度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进行多少实验,获得了多少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多少供人们检验的新思想、新观念。
西方教育者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虽然强调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应当具有责任心,但并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全面负责。在他们看来,教学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过程。否则,学生学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别人的死的东西,不能够继续丰富与创新。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供细心周到的帮助,并不就是一个好教师,相反,完全依赖教师的帮助可能会毁掉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三、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为了追求教育上的正义,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如在美国的教育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自然学科的研究课上,两个初中的男生由于课题汇报的内容与任课女教师的观点不合,而和她发生冲突。这位女教师很快将此事向学校进行了报告,并要求对他们实行“停学”的处分。这件事引起了一位教社会研究课的男教师的关注,他决定介入此事,但他同时也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从通常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教师部是应当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并为自己的同事说话的。同时,这位男教师又是与学校签有合同的,他理应是为学校工作的。况且,在一般人看来,教师工作只是一个人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位男教师没有必要为了保护学生而丢掉自己的工作。对此,这两个学生开始并没有对这位男教师抱有任何幻想,并指望得到他的支持。但是,这位男教师在听了两个学生的陈述以后,经过思考,分别向校长助理和校长写了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位男教师认为,这两个学生虽然有些调皮,但他们绝不是坏孩子,他们是坦诚和努力学习的。最终,学校接受了这位男教师的建议,没有处分这两个学生。这件事情给两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看来,这位男教师是一个不顾个人得失,主持正义的人,像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好教师”。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是从属于一定组织的,都是受一定的角色制约的,教师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教师,不仅需要对一定组织负责,不仅受一定的角色制约,而更重要的还有对组织中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要暂时打破制度、组织、角色对自我的约束,可能意味着一个人会使学生值得了什么是正义,并培养学生为此去追求正义。可以说,教师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通过上述对西方中“师德”三个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教育中“师德”内涵的基本内容。应当指出,西方教育中“师德”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即“尊重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对学生的尊重,一切所谓的教育都不能称之为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学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而只为传授知识的教学只是一种忽视学生的低级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正义的追求”,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最高追求,它是建立社会和教育公正的需要。从对西方教育中“师德”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概括出西方教育中“师德”的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西方教育中的“师德”比较重视对教师规范性的要求。这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对教师品行规范提出一定的严格的要求。当然,这种规范不是对教师行为的一种束缚,而是应当成为教师工作本身的原则。它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机构或组织对教师的品行和道德所形成的一种规范要求。从前面提到的“尊重学生”的要求来看,它实际上提供了在教育和教学上保护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论文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付出了大量的、艰辛的劳动,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因此对教师劳动进行辩证的科学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对教育教学的推动和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等五个方面谈谈对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的认识。
人的活动(包括一切社会劳动)的一般结构关系是“主体——活动——客体(对象)”。活动通常又可以有任务、过程、结果(或成果、效果)等方面。据此,笔者将从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主体特征
教师劳动是一种角色劳动,作为主体的教师是一种角色,所谓主体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师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地位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一种极为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角色,但是,在人类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担负着传递历史和现实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递续工作目的是在“创造”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一代创造者。
2.教师是一种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
教师这种职业角色,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必须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才能胜任。教师角色的这种专业特点,体现在师范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方面;师范专业性首先就表现为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规范知识;其次,师范专业性还表现在传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即“传道、授业”,传授的关键又在“内化”,即要转化为学生心理上的东西(知识能力,品质等),这就必须要具备教育能力,学科专业性也表现为“掌握”和“传授”两个方面,但范围只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传授”。
3.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一种对应学生又具有综合职能的独立角色,这种综合职能表现为它集合了多种其它社会角色的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在这种职能活动中,包括有领导者、管理者的职能,严父慈母的职能,知识讲解员的职能,“个性模特儿”的职能,身心保健医生的职能,体育教练、艺术指导以至于公安人员的某些职能等等。无疑,这些角色职能在教师的活动中极为有机的综合为教师角色的一种整体的独立职能。
教师这种多重角色特征,反映了作为教师的特有难度,教师角色冲突,不仅表现为角色转换冲突,多重角色冲突,角色个性的冲突,还包括了教师角色本身内部的冲突。
4.教师是一种具有个人个性示范作用的社会角色
当教师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授业”活动时,自身知识的渊博精深与否就作为学生的样板而影响学生;尤其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传道”活动时,自身的个性更将作为样板影响学生。显然只有在教师的个性与其所传授的一切相一致的时候,这种示范才是积极的,才能以难以计量的力量来增大所传授内容的作用,并丰富这些内容;否则,后果将完全相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二、教师劳动的对象特征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教师劳动的对象,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劳动中,学生是劳动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与其他以“物”为对象的劳动不同,教师劳动的这个客体对象同时又是主体,教师把教育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必须有赖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又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
教师劳动的对象作为主体,就在于学生不是以消极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教师这一主体的影响的,而是带着他的主观偏颇性积极主动地或能动地对待教师的影响的。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持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他接受影响。否则,学生将以另一方向的消极性来拒绝教师的影响,学生这种主体性的消极表现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清楚意识到的对立或拒绝。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学习内容缺乏好感,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已有知识基础不足等等,都将作为主体的表现而反映在学习活动中。
2.教师劳动的对象与教师具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还具有一种辩证意义上的以教师为客体的主体性,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学生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教育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启发教师,学生可以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学生的意见、批评,可以教育提高教师水平。但是,这并不否定师生关系在教师劳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性质。
三、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
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心理学意义:教师劳动的每一项任务都在于从劳动对象即学生的心理上去实现它,去造就一个个完美的个性,去塑造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而不是从外部去“雕琢”对象,正是基于这个特征,人们赞美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劳动任务的全面观点,首先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教师的劳动虽有分工,但都负有全面发展学生上述各个方面的任务;其次是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类型个性。用一个模式来固化学生的个性既做不到,强做则反而有害;第三是全面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少数学生即使“毛病”累累,教师也不能抛弃他,相反,更要加倍努力予以教育,要全面教好每位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教育环境,一定能使每位学生成人、成才。
四、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
1.教师劳动过程的智力性质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这种性质决定,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心理,其产品则是完美的个性和优秀的人才。如就体力、脑力劳动的一般区别来看,体力劳动的过程,其程序、进度、成效,一般比较易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而脑力劳动则相对地比较难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
教师脑力劳动的性质,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脑力劳动。如科技人员的劳动,其过程一般是止于物性对象的“精神产品”的形成;文学艺术家的劳动,其对象虽然是社会的,但其“精神产品”的转化一般也不属于劳动过程的直接范围。而教师劳动的过程正是转化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角色分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能力实现“传授”,有能力实现“转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较其他专业能力劳动不同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其专业角色劳动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传授这一切的知识能力。
2.教师劳动过程的个体形式
劳动的脑力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显然,从教师掌握历史或现实的精神劳动成果的学习活动到备课、讲课、辅导、批阅作业及思想教育的“传道”活动,都首先是头脑中的内部活动,而这只能是个体的。但劳动的个体形式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劳动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低效将深刻地影响着所有教师活动的成效;前一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后一年级,关键在于,教师劳动的协同是极为有机的。
3.教师劳动形式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是一种角色规定的特征,是指“必须”创造,而不是说凡担任教师角色的个人就必然会创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这一角色活动并无确定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到处套用。第一,学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第二,教育内容千变万化;第三,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第四,教师个人条件,尤其是知识技能也千差万别、时时变化;教师个人必然会形成一整套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但他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将教学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然后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劳动的这种创造性既是一种科学性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创造的科学性在于他是按照特定的对象条件和特殊的教学形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水平上揭示客观规律;创造的艺术性在于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重现形象,即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物质属性、事物形象。在这里,教师则是特殊的演员。同时,在教育中敏锐的应变机智,又极富艺术灵感,喻人以理基础上的动人以情,也是艺术功效。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根据具体的对象,内容、环境、条件等等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既不能离开一般规律,又不能机械硬套,这就是“教有法而无定法”。4.教师劳动过程机动的时空条件
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是有严格限定的。上课、下课必须按时进行,教学进度必须完成,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学习指导也都有时间限定;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时空条件又很机动,如备课1小时、2小时,批改作业用1小时、2小时,时间的机动带来空间的机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内家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聊天,无处不是教师工作的场所。
5.教师劳动的过程靠自觉的劳动态度
教师的自觉劳动是指从事这一劳动必须自觉,教师劳动之所以有这一特点,是由于其脑力性质,个体方式,灵活的规程及其时空条件,因而就难以从外部来控制其整个过程。这样,教师劳动的态度:干与不干、多做少做、努力与不努力、应付地干或创造性地干,都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自觉,取决于教师是否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五、教师劳动的效果特征
教师劳动的成效主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老师写了多少页的教案、批改了多少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开了多少次会,这只能说明做了多少工作,进行了什么活动,但并不能反映出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其实际的贡献。
1.教师劳动的成果是集体的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形式,但受更为深刻而有机的内在协同关系的影响,反映在教师的劳动效果上,其成果为集体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任何一个老师的劳动都只是浇了有限的一滴水,培了有限的一把土,而且相对于整个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说,所有学校教师劳动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集体并不抽象,它是个体的有机总和,在成果上,也是各个教师不同大小、不同深浅作用的有机总和。
2.教师劳动效果的获得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本身德才兼备,扎实地掌握了教育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那么在积极努力的前提下,其劳动效果的获得就比较有把握,但是,即使如此,其效果的获得仍然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劳动效果并不取决于主体一方,同时还取决于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对象(学生)一方,而后一方面的因素又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方所不能完全控制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消极或积极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的作用又要受到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制约,而且,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教育下可谓“来去匆匆”,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确定的了。
3.教师劳动的效果是长期的、多样的
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德才水平,这样的效果有个体效果和社会效果,它们都是长期才能显示。这样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是讲几节课、谈几次话就能获得的。因此,不能仅据一两节课的检查或一个阶段的考试来论定;也不能仅据一个阶段的学生纪律表现来论定,这些检查结果都只具有临时的、局部的意义,而只有在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教学效果的表现,而这又只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尤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教师的劳动效果必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是说,要看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后,作为社会成员能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有怎样的社会价值,才能定论教师劳动的真正效果。“学生产品”的质量,固然在“制造”时可以鉴定,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时的鉴定,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有的学生在校时是高才生,在以后的社会劳动中却平平庸庸。显然,真正的效果是在后期,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教师劳动效果的测定是难于精确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测定在于学生的质量,这就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关键是难于定量,难于量化。而一般的质量鉴定,却都离不开量化手段,但是这不能完全否定目前用于测定学生质量,也用于测定教师劳动效果的一切量化手段的相继作用。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些手段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时甚至是不准确的。
总之,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认识到教师劳动的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科学地、辩证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教育教学;才能科学地管理和评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劳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禇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8.
[2]段淑芝.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管理[J].教育研究,2006,(7).
[3]周向东.谈谈对老师工作的认识[J].素质教育,2007,(1).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本次考核对象为在职省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市教学能手,主要考核上述四类骨干教师从20**年8月至20**年7月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主要从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实绩、教研科研、示范辐射、继续教育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领导,成立了由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根据去年新修订的《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和《量化评分细则》,全面细致地对骨干教师上报的考核表和佐证材料进行审核、评分,确定考核等次。
二、考核总体情况
从各地各学校考核的总体情况看,全市骨干教师队伍师德修养好、业务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实绩突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考核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考核工作存在着某些不足,少数骨干教师的材料也存在着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
1.材料提交马虎敷衍。少数骨干教师对业务考核重视不够,对考核细则的了解掌握不够,出现考核表项目填写不具体、自我评分不客观、佐证材料提供不完备等现象,有的骨干教师甚至将前两年的材料提交考核。
2.组织工作差异明显。各地各校骨干考核组织工作不均衡,宝应、江都、扬州中学做到了认真对待、打分严格、材料完备、操作规范,而部分地区和学校却存在着传达布置不到位、材料准备不充分、评分考核不客观、整理提交不规范等现象。
3.示范引领效果不佳。少数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少数骨干教师在示范辐射和教科研方面几乎无任何实绩材料,如个别市特级教师除指导两名青年教师外,无任何示范教学、课题研究、或获奖的材料,考核表内空白很多。部分县(市、区)未能为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提供足够的平台,县级以上示范教学、讲座等平台欠缺。
4.参差不齐。一是部分骨干教师论文偏少,甚至无任何论文;二是级别不够,有的仅是在报纸上发表;三是获奖论文层次不高,有的是杂志社获奖,省教研室级以上获奖不多;四是论文质量不高,部分骨干教师提交的只是高考(中考)习题解法或复习指导类文章;五是学科类论文数量不够,有的骨干教师只发表了管理类论文,无学科类论文。
5.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少数骨干教师没有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大多数老师阅读专著时没有写读书笔记,有的在网上下载文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没有改)。
三、考核结果和要求
本次参加考核的五类骨干教师共1431人,其中275人获优秀等次,予以通报表扬(名单见附件1);1145人获合格等次(名单见附件2),其中40人在一些考核项目上存在缺失现象,给予提醒,并将在下年度业务考核中予以跟踪关注;11人考核不合格。
各学校要将本次考核情况传达到全体教师,并将考核结果通知到每一位接受考核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业务考核结果要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凡获“优秀”等第的骨干教师在今后的骨干教师评审中可优先晋升。凡获“合格”等第但在考核中发现存在较明显缺失的骨干教师,市、县(市、区)教育局要通过一定形式会同有关学校给予提醒并限期提高,各有关学校要落实到位。凡本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按规定停发一年津贴,并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教师将取消其骨干称号。
一、注重过程,提高"和谐教育"课题研究实效
本学期教科室将"和谐教育"项目研究中心分解成4个项目研究小组。即: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研究小组;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研究小组;家校协作关系的和谐研究小组;管理服务中的和谐研究小组。并明确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抓好各组研究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定期检查,组织交流,督促指导,以此促进课题的研究;各课题组要组织有关教师按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具体做到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为有效保证研究小组规范有序地进行,各研究小组在"课题研究活动月"上围绕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或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沙龙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进行学科渗透,提倡将课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确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为了提高研究实效,上课老师有针对性地备课,组内成员提出改进意见;组内教师成员集中听课,看教师是否达成研究目标;反思总结,客观地分析,评析,使课题组成员认识研究缺失。活动结束上交有关教案及研究资料。期末写一份课题阶段性总结。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几个落实。计划落实。每学期各课题组都要提出本学期的工作内容与目标,教科室每月根据教科研工作行事历总结本月工作,计划下个月的教科研工作。管理落实。全校各课题由教科室分类落实到组长负责管理,课题组长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展开。任务落实。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担任什么角色,做什么工作,都明确到位。责任落实。课题研究的成败责任由课题组长和分管成员负责。时间落实。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制订的时间表开展工作。
二、组织交流,展示"和谐教育"研究成果
月日,市教科所召开年市项目研究中心工作会议,又有四所学校成为"市教科所项目研究中心",并举行授牌仪式。路小学"和谐教育"项目研究中心是其中之一。我校将以此为起点,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朝着兴教兴校的方向发展,朝着专业的方向发展,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本学期初,教科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研究中心工作计划,定期向市教科所进行月报。
观摩,交流是促使教育科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开学初,路小学在科艺二楼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以"和谐"为主题的教师论文报告会。会上首先由校长宣读了论文获奖名单。然后从获得一等奖的文章中,选取了五篇文章进行大会交流。由于所选论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讲老师做了精心准备,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月日下午,师范大学教授到到我校讲学,全体教职员工,母语研究所研究员,部分兄弟学校的教师聆听了教授题为《和谐课堂的再认识》的学术报告。教授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策略在与会教师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校以此拉开了"课题活动月"的序幕。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教科室以此为专题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学科沙龙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阶段性成果总结,提炼水平,本学期月日,学校举办了《构建母语教育和谐课堂的校本研究》中期成果展示活动。此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本次活动由母语研究所主办,来自,,,等省和各相关课题组成员90多人参加了会议。
关键词:喀什特区;预科学生;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58―02
一、喀什特区条件下,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喀什经济特区的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喀什将成为深化向西开放的门户和我国与中、南亚合作的前沿阵地。但喀什地处祖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且汉语水平不高,在喀什特区设立的条件下,这将成为制约喀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发挥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者之间能够无障碍进行交际的能力,是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转化。预科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不是简单了解和掌握目的语,而是能有效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汉语本体有一定的认识,甚至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这些学生在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或者因为缺乏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的了解,使交际沟通不畅,甚至无法持续。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如果学习者只能在书本上或考试中运用学习的目的语,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同他人进行合理、有效的交际,那么他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预科学生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必要性表现在:
1.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汉语这一沟通工具。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起着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仅是为了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能够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属性被忽略,所以出现学生考试可以拿到高分,但毕业后仍然不能利用汉语进行有效沟通的窘境。培养提高预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汉语的目标,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2.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词汇、语法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学习词汇、语法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创造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无疑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
3.增加对汉文化的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和学生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中教授和学习汉语。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他势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了解汉文化,了解汉民族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再通过教学活动创设跨文化交际的情景。长此以往,学生的汉语水平会有质的提高,也会使学生觉得汉文化不再陌生,使其产生主动交流的愿望。
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听、说是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能表现出说话人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教学中也较容易掌控。听、说技能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其他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听、说教学,并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教学。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注重听、说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多说,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设计一些内容、题材不同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听、说技巧,如如何复述、如何边听边记、如何进行归纳和推断、抓住中心和主题等等。
2.阅读能力的培养。一个人阅读的过程,也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因此也是一种交际过程。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明白词语大意、按照语法规则能够顺利翻译文章、懂得文章内容、顺利完成课后习题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事实上,这种教学法只强调了语言形式,忽略了句子、段落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相互作用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讲清词汇、语法意义和用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结构、中心思想、各段主题等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把文章整体把握、篇章衔接作为阅读课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既包括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汉语书面语交际能力。预科学生汉语写作能力不高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工作中汉语写作交际能力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写作交际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听、说、读等其他语言技能提高的基础之上,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直接表现。写作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出思想或中心内容,是提高其交际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在训练中应该使学生学会梳理线索,确定写作中心,合理安排结构和组织语言。同时,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写作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跨文化交际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忽视语法教学甚至认为可以不用学习语法。强调交际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语言基本功能,甚至认为词汇、语法可以不教,让学生在交际中逐渐掌握。预科学生虽然在汉语词汇和语法上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缺乏系统和组织性的训练,其语言能力没有形成体系,如果此时单纯追求跨文化交际,将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传统教学法,在此基础上吸收交际法的优点,提高预科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也要强调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灵活、大胆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进行交际。
2.组织教学中过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忽视书面语的交际能力。很多教师认为交际就是口语交际,但跨文化交际的范围不仅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表达,如学生阅读课文时也在参与跨文化交际,他可以与作者、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所以教师在重视口语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书面语的跨文化交际。
3.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方法的交叉,切勿顾此失彼。很多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最有效的方法是分组讨论或角色扮演,但这种方法对自觉性和纪律性高的学生来说尚可,缺乏自律性的学生则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训练中。跨文化交际教学主张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是以学生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集体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更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给予一定的控制和诱导。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祁伟.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03).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06).
[3]张生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误区解析[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08).
关键词:尚德课堂; 内涵; 范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03-002
一、“尚德课堂”的构建背景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最基层的学校,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融入现代教育的前沿思考,以促进学校教育自主、全面、深入的综合改革?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载一切。“崇德”是我校建校初期的办学理念,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程中,我们从“德”字原初内涵出发,不断挖掘和丰富“德”内涵,链接传统与现代,提出“尚德”教育理念,建构“尚德”文化体系,形成“尚德课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尚德”的内涵
1.“尚德”第一层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从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是这样写的――“ ”,左边“彳”表示与道路行走有关。右边是一只眼睛即“ ”,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视之意,可释为“遵循本心,直视所行之路”。从“德”字原初意义来看,“德”义源于古代登山祭天活动,有发自本心,尊崇敬畏之意,蕴含着先民对季节变迁、天地时令的认知,以引导天下顺应天时,从而更好的生殖、化育万物。因此,“德”的原初意义是“顺乎自然”,不违背“天意”。
在这传统文化底蕴的追溯中,我校提炼出“尚德”境界中的第一层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2.“尚德”第二层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传统哲学认为,自然界,“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却不使之受到束缚、羁绊。天地之大德在于自然而然,化生万物。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尚德”的内涵,就是“道”与“德”。“尚德”之“道”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尚德”之“德”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德”的第二层内涵指向“道德”或“个性”,即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尚德”追求的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由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养性励行”意为涵养个性以更好的创新行动,强调“养”之有素,方能厚积薄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尚德教育”的初衷,也是最终诉求,是对所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养性励行”的教育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三、尚德课堂的范式
“尚德课堂”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的自然意愿,即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顺乎自然教育规律而开展教学,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由此促进师生实现自我愿景,推动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德”是“尚德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论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追求的终点。
在建设“尚德课堂”过程中,我们注重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尚德”大育人环境;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学校“尚德”大教育理念;注重探索实践,构建学校“尚德课堂”具体范式。
“范式”是指尚德课堂活动中大家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理念、关键词、同一学科基本思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标准等,即与科学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所有课堂要素。
一要唤醒,以激发学趣:唤醒学生学习动机,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尚德课堂强调在“遵循本心”基础上去“唤醒”学习的原兴趣、新鲜感、神秘性,努力让学生想读、想学、想投入,把阅读、训练、实验变成一次兴致极高的梦想、充满新奇的旅程。
二要顺应,以提升学力:包括顺应学科课程的要求、顺应教材设计的要求、顺应老师教学风格的要求、顺应学生学习品质的要求。教材处理、内容传递、练习测试,要“顺乎自然”的进行,要创设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课堂环境,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自然结合起来,促进学力提升。
三要“活泼”,有深度交流:即教师以“活”的教学之道,促进学习的生动活泼,探究的生动活泼;学生以“活”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汲取、感受体验的生动活泼。这里的“活”是建立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还原学习的原始功能、自觉自愿品质,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习有法,学有所思。
四要“有得”,以期学有所获:“有得”,即“德成”。强调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以教师的“德”顺应、促进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看得见”的发展与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五要“深化”,以丰厚学养:“尚德课堂”也是深度教学,需要让人看出你上得深刻,或者学生得到深刻的引领,因此课堂需“深化”所学,或者升华所学,从而陶冶学生,让学生丰厚学养。
归结来说,“尚德课堂”教学范式――“唤醒、顺应、活泼、有得和深化,体现在具体的课堂行为特征上分别对应为“激发学趣”、“提升学力”和“丰厚学养”。“尚德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关键是要“动在课堂”,具体落实在三个方面:“思在课堂”、“辩在课堂”和“练在课堂”(见下图)。另外设计出科学规范、具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尚德课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四、尚德课堂的践行与成果
1.专家引领有高度
专家引领在于能够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
2014年以来,学校邀请苏大教授母小勇、市教科院傅嘉德主任等来校指导调研,邀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孝如、学术专家袁卫星,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徐业毅、张一山、沈庆九等人来校做讲座或示范教学。2014年11月以来,每隔两三个星期,我校“尚德课堂”课题小组与特聘华师大专家团队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明确实施目标与具体步骤,并落实下一次的研讨内容。经过华师大教授和校“尚德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逐步明确并完善了“尚德课堂”的教学理念、行为特征、课堂范式、评价标准等。
在学校“尚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外聘教授、专家的一次次专题培训和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正经历着一场全新的思想风暴,学校各个层面逐步了解并接纳了“尚德教育”这一全新概念。
2.课堂践行有力度
课堂践行有力度在于一有教学理念的全面渗透和有序指引;二有校长室带领下教务处和教科室等部门的活动开展和平台创设;三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四有名师专家、专业团队的现场观摩和有效指导。
尚德理念最初提出时,教师是模糊的、抽象的,但在校长室有计划、有力度的推动下,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在“尚德课堂”的探索实践、观摩展示、教研讨论的系列活动中,教师对尚德理念、尚德课堂的范式越来越具象化、清晰化。
2014年10月30日我校英语、数学老师开设两堂“尚德课堂”教学观摩课,省特级教师沈庆九老师开设了《苏州园林》“尚德课堂”教学示范课。省特级教师张一山老师对三节“尚德课堂”教学观摩课从尚德理念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点评。
2014年12月19日,我校开展了以“聚焦有效教学,打造尚德课堂”为主题的对外公开课展示活动,面向所有学科共开设23节。
2015年4月22日,我校成功举办了面向苏州大市的“尚德课堂”研讨会,来自省、市(区)的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的近百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原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省特级教师、南师大王一军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尚德课堂”改革。
2015年9月23日,“江苏中小学教学特色观摩学习活动”在学校举行。此次观摩学习活动由“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主办,与会的领导、专家是来自全国的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学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此次观摩学习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首先观摩了陈雁老师的《醉翁亭记》和陆洪明老师的《动能、势能、机械能》两堂“尚德课堂”的常态教学课;接着,在学校尚德楼四楼会议室听取翁永兴校长的汇报,翁校长就学校基本情况和学校“尚德”特色教学分别作了《传统与现代交融,创新与务实兼济》《顺乎自然归真本,尚德行远重实践》的专题报告;最后,在学校全体行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校园文化,感受学校独特的“德”文化。承办江苏中小学教学特色观摩学习活动,不仅是学校“尚德”办学理念、“德”文化内涵的全面展示,更是对学校实施“尚德课堂”探索和践行的鞭策。
3.教研结合有深度
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一线教学中的创新探索和实际践行成为教师教研思考的基本素材和源头活水,教师在“尚德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反思“尚德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甚至还积极撰写“尚德课堂”教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创新教学使教研有根,深入教研又使教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两者相辅相成,不仅推动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有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