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8: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教学模式、兴趣、认知工具、主导、主体
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焦点则在于教育的方式与内容。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而尽早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因而当今世界,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教育现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制高点。在广大中小学生当中推广计算机与Internet教育是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质量,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1995年5月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重大的试验项目:"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出信息获取、信息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的要求,是教育面向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项任务既光荣,又十分艰巨,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二、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是基本的认知工具。
我们让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就要求他们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我们一定要用足这一工具。学生要以一种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象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各中学,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利用机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CAI作为一种化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人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CAI只是用计算机来辅助其它学科的(不包含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让学生拆开一台计算机或组装一台计算机来增加学生对硬件各部分组成的感性认识,有时我们通过展示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各部件名称。但是计算机的相当迅速,硬件的各部分型号、种类繁多,我们无法一一展示给学生,我们就找到它们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今年的新教材《信息技术》就有随课本发行的光盘,有许多是硬件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借助它辅助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营造信息技术的氛围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计算机信息小组,向学生推荐好和计算机刊物和最新信息资料;组织"信息技术沙龙"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
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担任教练。我们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我们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2002是我校100周年校庆,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校友能很好地了解母校,并方便与母校联系,兴趣小组的学生对学校的网页进行重新的改版和充实,学生们还专门制作了学生会网页等。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学生上网的一项,然而学校有一间旧机房因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上网,兴趣小组学生黄晓煌根据平时兴趣小组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VB语言编写了一个模拟网络聊天室,在学校机房很好地运行,使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余感受聊天室的虚拟境界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
(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4)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近年,史学理论创新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史学理论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21世纪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史学理论创新应从两个层面入手:创立新体系,包含新内容。
一、基本体系的构建
这一问题首先涉及“史学理论”的界定。从中国学术发展史来看,对史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
个极端。
改革开放前,中国史学界把史学理论仅限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分析中国历史问题时的具体化。
随着史学理论热的兴起,史学理论不能简单等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成了史学界的共识。不过,在史学理论体系构建上见仁见智。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之说,另有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史学内在规律之说,尚有历史研究理论和历史编纂理论之说,再有高中低三层次说,更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之说。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史学理论应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情感等而不是什么历史规律问题。但总体说来,有一根本分歧,那就是史学理论是否应包括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
把关于客观历史过程理论摒于史学理论之外的观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典型的理论出发点是,历史学是主体与客体或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据以立论的事实是,过去史学界对理论问题的研讨大都属于历史理论的范围,而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趋势则把理论反思对象从客体转为主体,即从研究客观历史规律转为探讨主体的认识能力;其结论是,历史理论是对史学客体的理论概括,而史学理论则是对史学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抽象。这种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无可非议,其所列证据无疑是事实,但我们仍难以从逻辑上推导出结论,只能说对史学主体及其与客体关系的理论反思应该加强。它是史学理论不能简单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过渡发展,是对把史学理论只限于客观历史理论观点的矫枉过正,结果从一个偏执走到另一个极端。
我们以为,对史学主体、客体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史学理论都要加以研究。从发生的角度说,史学理论是对人类最初的历史意识的总结与提炼。这种历史意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人一旦自觉后势必思考以下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出身于同样血亲的兄弟姐妹有的役使人而有的却被人役使?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社会组织会被一些突发的事件诸如异族的侵略、火山的爆发、江河的泛滥化为乌有?我们生活得好吗?我们应该这样生活吗?这一切可以改变吗?其二,人类也意识到:人们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而祖先的业绩不应忘记,因为它可鞭策后人奋进且为后人提供对解决现实问题总是有用的东西,人
们应该做些什么把历代的事迹传下去。于是产生了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等历史知识的传播手段。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上面两部分历史意识转化为人的历史观和历史编纂理论。
从发展的角度说,史学理论是对史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或者说是对史学实践的知识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史学理论所概括的对象是历史学,且是相对于史学实践而言的。历史学实践包括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传播。历史知识的传播自应有边缘学科去研究,我们不妨把历史学实践缩小到狭义的即历史研究的范围内。历史研究就是史学主体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史料认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把所得的历史认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样,便有历史认识、史学客体与主体、史料、史学方法和历史编纂的明晰划分。史学理论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对史学进行反思。
对历史认识的理论反思。分析史学的特征,介绍史学的目的与功能,总结史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史学特征论、价值论与规律论。
对史学客体的理论反思。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已知的历史过程进行反思并延伸到尚未穷知的领域和过程,诸如人类的起源、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即历史观,在西方称作思辨的历史哲学。
对史学主体的理论反思。传统上是刘知几、章学诚等人总结并倡导的才、学、识、德。才是史学主体的才干,包括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处理文字的功力;学为史学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对材料的占有;识是一种认识历史的角度和深度;德为历史研究者的治史态度、原则和学风。为有所发展,可再益之以“情”即历史情感。
对史料的反思。史料的范围、性质、作用与分类,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史料的存真与取精是史学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史学方法的反思。这是人们对现有的形成历史认识的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并针对现行史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运用的潜在的方法。
对史著编纂的反思。包括史著的体裁、体例、文风等方面的问题。
二、具体内容的创新
作为史学分支的史学理论的系统化是史学母体发育成熟以后才出现的。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理论的一些具体内容必须更新。
史学发展决定了史学理论的发展,而史学理论的发展则意味着具体内容的创新。历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之中,中外史学都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这里勿需再援例说明。这种史学变化(抑或称之为发展),既来自于历史时空因素的规定,又来自于时代主题的规定,亦来自于史学主体的要求。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整体的把握上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一般说来,时代愈后,历史学所要考察的历史时期愈长,历史地域亦愈广。由于时空的延长与扩展,历史学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了,继而又要求史学形式的相应发展,这样就构成了史学的整体发展。时代主题规定史学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治史、军事史和边疆史地成为史学重头戏,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史、经济史又成了热门话题。不仅如此,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历史上革命或改革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了。至于史学主体所要求的史学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因为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条件,当人们以这些不同去认识历史时,史学的领域和观点都大不一样了。即使是同一时代,由于个体履历和性情、志趣、知识结构等个人修养的差异,他们对相同历史内容的取舍与看法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些就是史学史上有论者所谓的重新改写历史。
既然史学实践发展了,那么以史学实践为反思对象的史学理论在内容上理应有所调整,包括关于历史过程理论的发展,对史料认识的发展,史学方法的进步与历史编纂上的完善。总之,史学理论内容随着史学的发展需要全面更新。
当前史学面临的问题直接推动着史学理论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自觉的史学理论研究是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近年来史学的发展遇到和提出一些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问题之一:人类社会有没有普遍的历史,若有,这种普遍的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老话题,思想史上不断有人作出过回答。当前又提出来是有原因的。过去,我们长期遵奉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事实上许多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与此不符。随着思想的解放,我们一方面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人类整体发展理论具有真理性,一方面又认为机械地以单线论来看待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是非科学的。这一基调定下来后却遇到了新的挑战。前苏联和东欧巨变之后,在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力量锐减,有西方学者依据黑格尔的人性理论去发现普遍的历史,提出自由民主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结。这一理论的偏颇是显然的,但我们的批判仅仅说它为霸权政治张目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挑战,在学术上给予有力且有效的应战。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史学理论对历史观的建设在重心上有所转移。
问题之二:如何解决史学庸俗化的偏差?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历史研究重在政治史和军事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年鉴新史学重视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史的影响,我们的史学也开始向这一领域转移,研究广大社会成员所热衷的文化史。为便于向广大群众传播历史知识,人们选择群众感兴趣的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表述,出现了史学通俗化或大众化的趋势,这是一件好事。但在通俗化中却出现了庸俗化的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追求低级趣味,以故弄玄虚取代科学态度,以历史演义代替历史真实,其直接动因在于追求经济效益。历史知识如何普及?如何在史学通俗化中避免庸俗化?史学理论必须提出指导意见。这样便导致了史学价值论和传播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网络下载频次;布拉德福定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307-02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XU Jun1, WANG Xiao-fang2
(1.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Anhui,Hefei 230051,China;2.Department of Computer,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researching law of distribution in CNKI database ,through image verify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radford law is applicable to journals survey with some new features.
Key words: Webmetrics; Web-download Frequrncy; Bradfordlaw
信息资源电子化、网络化以及网上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促进了网络计量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电子文献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网上文献信息的日益增长,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必然要随之开展到网络领域,这是该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1]。
评价科技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有很多,如论文发文数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自引数、他引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排序作者对论文的贡献率、论文的合作人数、论文的参考文献数、论文被下载的次数等等。该文选取其中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为研究指标,探讨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的应用。
1 数据来源
海量的信息搜索具有一定难度,并且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描述没有完全规范和统一,因此寻找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样本很复杂。由于SCI、EI收录的中文期刊数量很少, 不能在统计学意义上给出我国期刊的计量指标。为了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CNKI作为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将以“网络信息计量”作为主题词的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
2 实证分析
Web下载总频次是该期刊上网以来所登载的全部文献在统计当年被下载(包括全文浏览、转存和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
本文数据选择时间间隔为2005年到2010年,统计这期间“计量技术”专业相关论文信息在数据库中的平均数量。共得到有中文“计量技术”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45篇,按照“下载频次”的降序排列,得到表1。本文取不同的分区值对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计算,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数据可知有下载频次的论文总数量N=45。全部45篇论文的“下载累计频次”A=R(45)=5292,我们取布拉德福分区数m为6来计算布拉德福常数am(m=8),比较布拉德福图形并探寻其规律[2]。
通过对原始数据按照“网络下载总频次”的递减顺序进行等级排列,当m=6时,共分6个区,同理,按照区域分析法[3],令每个区域文章下载总频次大致相等,计算平均值为A/m=5292/6=882,按照这一平均值计算各区域中的论文累计数Nj(j=1,2,…,6),得到区域划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得到均值a(6)= 2.06
依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分区数m=6时,布拉德福常数范围为1-4.8,平均值为2.06。可以看出第四区的数目及常数偏大。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规律与传统环境下基本一致,数据分布仍具有一定的布拉德福分布特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得不明显,并且有新的特点,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评价功能在网络计量学中仍适用。
3 图像分析
以“Nj的自然对数LnNj”为横轴,以“下载累计数R(nj)”为纵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得到数据分布图形如图1所示。
以“论文累计数nj”为X轴,以“下载次数累计数R(nj)”为Y轴,以表2中的数据作曲线图,如图2所示。
图1 m 为6时(LnNj,R(nj))数据分布图形 图2m 为6时(nj,R(nj))数据分布图形
比较图1与图2中的曲线,可以发现具有相似性,曲线的走向与布拉德福图形一定程度上接近,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结合区域分析、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论文Web下载总频次”分布具有一定布拉德福分布特征,可以用来研究网络信息分布规律[3]。
4 理论总结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n的平方)的关系。是用来描述科技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的,其数学表达式表示的是“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即期刊等级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期刊的载文量常常可以用其它指标来代替。例如, 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关系研究中,就以期刊被引次数来代替期刊的载文量,即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以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仿照Wallace等人的思路,建立两个基本假设:1)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 “反映了该期刊在网络上的载体影响及被应用的能力”,也可以反映该期刊对于该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2)如果假设①成立,那么“期刊Web下载总频次”在期刊中的分布应该服从布拉德福离散分布规律。经以上验证该假设成立。
5 结束语
网络计量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本文参考了相关的知识和处理方法,对网络信息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布拉德福定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适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此研究只是冰山一角,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计量问题研究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洋.期刊Web下载总频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6):38-42.
[2] 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05):26-28.
[3]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
关键词: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相类似,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是由它的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部分构成的,其理论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应用是目的, 3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免费论文。
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
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网络信息计量方面的研究贡献巨大。1997年,该学院的T.C.Almind和Peter Ingwersen首先提出了“Webometrics”的概念,标志着网络信息计量学的诞生。1998年,Peter Ingwersen受文献计量学中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概念启发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Web Impact Factor,WIF)的概念,用来分析一定时期内相对关注的网站或网页平均被引情况,以此来评价网站在网上的影响力。这篇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此后众多学者从概念定义、测度方法、实证分析、应用实践等众多方面对网络影响因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其成为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前沿热点和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证明了文献计量学的经典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以被成功地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中,此后更多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明确了网络信息计量学作为情报学分支学科的性质。
二、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网络信息计量学并不仅仅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网络上的简单应用,它的研究对象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
2.1网络信息的直接计量问题。
如对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数字信息的计量方法研究,对以字节为单位的信息量和流量的计量研究等。在第63届国际图联大会上,美国计算机联机图书馆中心奥尼尔提交的《万维网可存取之信息的特点》一文对万维网信息的统计指标、统计类型及其它问题进行了讨论。奥尼尔认为,目前可以讨论的内容包括:站点的数量、静止的网页数、静止网页的平均规模、交互式网页的数量等;其它的统计内容还包括语言的分布、出版地、网页的平均寿命等。
2.2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的计量问题。
如网上电子期刊、论文、图书、报告等各种类型的文献,以及文献的分布、学科主题、关键词、著者信息、出版信息等的计量,既涉及一次文献的计量,又涉及网上二、三次文献的计量问题。
对网上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对科学知识增长规律的认识。对文献老化规律的研究,对网络文献半衰期进行更加细致和完善的界定与探索,使网络文献管理趋于合理化。利用传统的引文分析指标——同被引和引文耦等来表明文献之间的定量化关系,可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勾勒出科学研究的足迹与脉络。
2.3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
如网络站点的文献信息增长、学科分布、信息传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引证和联系等的计量研究。
网站作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地图”成为网络计量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网络文献保持着聚类关系,网站之间也有着独特的引用关系。网络文献之间不仅是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更多的是使用了超级链接的方式;不仅仅是参考文献条目,也可能是通过点击得到引用文献的全文。网络计量学研究的正是万维网(引文网)中的web网页(引文)之间的引用关系,同被引与引文耦仍然可以用于揭示站点之间的相关性。
三、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网络信息计量学可借鉴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文献信息统计方法、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等方法。但又不能将是文献计量方法简单地套。目前,网络信息计量中主要适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
3.1链接分析法
链接分析法是在引文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研究文献资源分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科学交流和信息传递规律等。在网络环境中,文献以网页的形式显示在网站上,站点、网页之间通过超链接相关联,因而,网络中的链接就可以看做印刷型文献中的引文。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搜索引擎为网络信息计量研究提供数据来源。McKeman于1996年首先提出了sitation这一新术语,用以研究网页之间的引用关系。Rousseau认为,对网页链接关系的研究与对发表文章的引文研究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他对网址的分布模式和进人网页的链接作了分析,发现在他所研究的343个网址中最高层域名服从洛特卡分布,而且对这些网址的引用也符合格特卡分布,自引比例约为30%。
3.2统计分析法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是网络信息定量研究的基础,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都离不开统计学的方法。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中,对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而由于网络结构的分散和复杂,以及网络信息的丰富,网络计量学需要重新构建针对网络信息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将指标与各因素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构建出数学模型,再不断地进行修正,使之趋于合理。
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绝大多数的印刷版和光盘版数据库已经实现了网上联机查询和检索,为不同领域人员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有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已有的数据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美国科学技术情报所推出的三大索引数据库,即《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随着期刊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可以通过有偿和无偿的方式很快捷地使用各类大型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如Elsevier,SDOS,Kluweronline,IEEE/IEE等,这些数据库都是进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除了必备的网络数据库之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还必须借助于强大的搜索引擎。
3.3图论分析法
在图论中,图是网络的一种数学表达。网络是由结点和边所组成的,结点之间通过边相连接。在有向图中,边表示结点之间的定向联系,Web就是有向图的一个例子,其中的网页对应于结点,而超链接则表示边。
近些年来,网络计量学的许多研究工作已经开始从图形的角度来对网络进行研究,分析网页间超链接的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网页之间的连接关系。A.Broder等人利用搜索引擎Altavista收集了200兆的网页和15亿个链接,并采用图形分析法对本地和全球网络图形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看起来像“领结”形状的网络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图的数据库模型。
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前景
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网络信息计量学可应用于网站信息资源评价及网站评价,就像引文分析可以用于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利用网站的链接和被链接情况,可以确定网站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统计网站、网页的点击率,可以确定类似于核心期刊的“核心网站”和“核心网页”。“核心网站”和“核心网页”的确定有助于用户快速查找和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增强上网的目的性,提高获取所需信息的准确度和快捷度。免费论文。
4.2网络信息计量学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信息必将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主体。网络信息计量学可以提供定量依据和科学方法,在探明各类型信息数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增长和老化规律,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时效性,从而指导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使有价值的信息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使信息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文献信息规律反映出的学术动态和信息利用规律反映出的读者需求,可以指导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例如,分析著者信息,可以发现具有不同数量论文的作者的分布规律,进而揭示科学工作者生产科学文献的能力,并可以据此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趋势等。
4.3网络信息计量学对搜索引擎检索功能的改进
文献信息规律的研究将使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更方便用户查寻。例如,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且同一类信息分散在网络的很多地方,使信息查准和查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免费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确定出某一信息相对集中的网站,就会指导用户进行有目的地查找。
4.4从网络信息的交流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预测
在万维网上,一个网页或网站可能随时增加新内容而成为新网页、新网站;也可能因过时而从网上消失;个人主页和网站也可因内容长期未更新而被主页空间提供者关闭;一些网站也可能因不善经营而关闭,加上一些网站不时更新,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变化迅速。这同样也带来了信息老化的加速,甚至可能其速度还高于信息增长速度。通过分析某一领域网络资源增长、老化、引证情况,可以直接或间接把握该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及其热点问题。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交流,探讨各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建立新的科学发展指标,为有关科技决策提供参考,这是网络计量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张洋.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2.鞠延玲.我国网络计量学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信息,2008(9)
3.张洋.国内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08(5)
4.赵启民.网络计量学的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计量学;引用;资源建设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study bibliometric to evaluate the use of Universities’ library resources with method of study bibliometrics for Library to select special resource and use of limited funds and space rationally.
【Key words】Universities’ library;Bibliometrics;Cite;Resource construction
0 前言
英著名情报学家阿兰・普理卡德(Alan Pritchard)对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是这样定义的:文献计量学是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图书和媒体中的应用[1]。当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广泛应用,有用来科学预测的,有用来学科评估的,有用来人力资源评估的。在国内很多高校的人才引进、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战略规划都使用了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同样,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图书馆建设的决策,资源选择,资源开发,资源共享与数据清洗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献计量学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科学方法。
1 文献计量学方法论
文献研究者把当前的文献资料分成16类,即图书、杂志、论文与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字典、手册、报告、网页、指南、词汇、指导书、宣传册、书目、报纸、简报、其他(年鉴、摘要、信件、索引、公报)。当然在其他研究领域还有不同归类形式,大同小异。科学研究者的工作离不开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如图书、杂志、网页、手册、报告等,文献计量学已经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者选择研究资源的行为研究,以确定科学研究者的论文引用中各类文献有什么样的侧重点?同一类文献资料类型中又怎么样去确定某一个具体文献的引用比重?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文献在不同研究领域的权重,以利于资源提供者即图书馆对科学研究者即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用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是一种切实可行且具有说服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在特定领域里不同文献的特征及使用情况,它有助于确定在某一区域内的出版物中发表的论文最大被引用数量,可以了解核心期刊的使用情况,可以确定某一学科通常使用的参考书目形式,可以了解图书的使用情况以及图书的使用期限等。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研究方法也能够为图书馆制定资源采购政策,确定每年图书采购的方向,确定是否继续或者中止订阅某些期刊杂志,确定数据库资源的采购数量和种类等,同时帮助图书馆有效处理他们的收藏,帮助他们避免接受不必要的图书资料的捐赠,以节省空间资源。
2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案例分析
斯里兰卡大学的高级馆员Angammana和克拉尼亚大学的馆员Jayatissa两位研究者做了如下研究:
首先,针对某一学科分析文献引用类的情况
他们选取了1999年到2009年11年的图书情报学硕士论文70篇,这70篇论文总共有引用4901次,他们把每种引用用上述的16种文献类型分类。在这4901种引用之中,应用最多的是图书,达到39.2%;第二是杂志,达到34%;第三是网页,达到6.33%。上述三种材料的引用接近80%,其余的13种文献资料的引用每个都不到5%。
其次,分析同一类文献资料引用中的具体文献
在同一类的文献中再进行具体文献的分析,这些引用中有相同的图书和杂志引用,得出引用最多的图书名称和杂志名称。在70篇论文中总共1921处图书引用,有10种书被引用10次以上;有485种杂志被被研究者引用1664次,这485篇杂志中引用最多的30本杂志可以确定为图书馆重点订阅的杂志,这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也可作为图书馆为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采购图书和订阅杂志的依据。
最后,分析参考资料的使用周期
参考材料的出版年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为了揭示这个研究过程,研究者引入了“半衰期”的概念。文献引用的半衰期是指论文引用中50%引用出版物所发表的年代。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论文引用半衰期都会有差异。文献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论文引用平均出版年限是9年内的文献,即文献的平均半衰期是9年。但是各类文献的半衰期在不同研究领域或者学科中也不尽相同,如在图书情报领域中图书的半衰期是13年,杂志的半衰期是7年。事实上在多数研究领域图书和杂志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文献资源,超过其他所有的文献类型。从表1分析中可以看出,图书、期刊杂志、网页三者引用之和已经超过80%,因此,科学研究者最优选的文献资源是图书,紧随其后的是期刊杂志。
3 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启示
3.1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计量学;试题反应理论;测验与评量;测验与统计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5-0466-07
1 序言
笔者(本文第一位作者)于公元1991年6月回到台湾,在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服务。旋即于《测验与辅导》与《研习信息》(1991a,1991b)期刊上,投稿发表留学美国的简短学习心得《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以介绍当代心理计量学(psychometrics)在欧美国家的发展状况。后来,由于受到重视,复应邀在训育委员会委托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承办的“心理测验之学术及实务研讨会”学术会议上,正式进行详细的论文宣读(1992)。
笔者在此,再次扼要地重点回顾该次大规模文献评阅的结果与心得如下,以作为本文的引言:(1)测验理论派别:两大一小。测验理论分古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与试题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等两大派学说理论,以及一派较小规模的推论力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前者的使用人口较广,理论较被熟悉,相关研究文献较多;而后者的接触人口较窄,理论较为陌生,相关研究文献较少。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Gulliksen(1950,1987)的专著是古典测验理论之始;Cronbach,Gleser,Nanda和Rajaratnam(1972)的专著是推论力理论之起源;而Lord(1980)的专著则是试题反应理论的滥觞。其实,上述各家学派理论的发展,并不是断然没有交集,至今,他们仍然是并存的。
(3)两本重量级的经典作品。一为美国加州 Annual Review 公司所出版的《心理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年刊,另一为美国心理学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出版的《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前者,约每隔四至五年,即针对过去几年间有关心理计量学领域的某个研究主题文献,进行整理和评阅,并提出该主题的研究发展现况与趋势之说明。后者,乃有心理计量学食谱(cook book)或百科全书(encyclopedia)之称,约每隔二十年,即针对过去二十年来整个心理计量学的重要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评阅,并提出发展趋势的回顾与展望;第一版于1951年发行,第二版于1971年发行,笔者毕业(1991)时,则刚出版第三版,由Robert L.Linn教授所主编(Linn,1989),而最近一版是第四版,则由Robert L.Brennan教授所主编(Brennan,2006)。
(4)两个发展趋势。在该次学术会议上,笔者归纳文献后,提出测验理论有两大发展趋势的看法,那就是:理论的发展愈趋向数学化,理论的应用愈趋向计算机化。
(5)三个发展方向的未来建议。笔者亦于当时提出心理计量学未来可朝下列三个方向发展下去:1)建立多向度试题反应模式(即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MIRT)及其参数估计所需的计算机程序;2)计算机化适性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3)结合认知科学的研究,往认知诊断测验或评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领域发展。而此三个领域,正是当前(从公元1991年~至今)心理计量学领域中,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议题与方向。
上述重点评论,后来均被收录引用在笔者的专书著作《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1997,2002,2011)及《试题反应理论(IRT)及其应用》(2009)里。笔者根据有关测验与评量发展史的文献评阅结果,归纳提出近百年来有关测验与评量的发展趋势如下:
(1)能力或成就的评量观点,已由传统重视单一心智能力或成就评量的纸笔测验,逐渐走向强调多元心智能力或成就评量重要性的实作评量;
(2)命题、测验编制,及施测方式,则由原本盛行的人工化复本测验,逐渐走向题库式的计算机化适性测验;
(3)测验结果的解释与做成决策,则由原先强调常模参照测验的用途,逐渐趋向重视效标参照测验的应用;
(4)测验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亦愈发趋向重视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结合。
本文的目的,即在序文的背景下,评阅近二十年来(从公元1991年笔者回台至今),心理计量学文献出版数量在台湾测验学界发展情况的回顾与展望,以作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信息桥梁。
2 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二十年来,心理计量学的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情况,笔者检索台湾现行的两大研究文献信息检索系统:一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另一为台湾硕博士论文索引系统。前者为国家科学委员会所出资建置,后来统一委由国家图书馆负责管理,后者则为国家图书馆所出资建置并负责管理。从这两个信息索引系统中,最可以窥见这二十年心理计量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在台湾的发展情形。
由于每位作者所使用的关键词未必一致,甚至对论文主题的归类,也有译名不一、类别不一、甚至到了众说纷纭的程度。因此,笔者依据书目索引的表达方式,将心理计量学列为待检索的关键词(key words),并将其相关的译名及可能归属的类别名称,如:测验与评量、教育统计、试题反应理论(IRT)、测验与统计等,凡出现在所检索的论文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范围里,通通列为检索的对象。兹分别针对上述两个信息索引系统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呈现在表1和表2以及图1到图4里,笔者再于后续文章里针对此检索结果进行说明。
2.2011年度篇数偏少,可能是尚未完整上传建档所致。
3.检索日期:2012.8.12.
2.国家图书馆于公元2010年,将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改版,分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和HyRead台湾期刊论文数据库。
3.检索日期:2012.8.17.
从表1和表2所示可知,心理计量学在台湾学术发展的情况,确实有逐年成长的趋势。然而,相对于二十年来,整体研究人口的成长趋势来看,心理计量学还是属于相当冷门的学科。所谓的冷门,即是指这领域的研究人口,相对于整体研究人口的成长数量来看,比例是相对偏低的。由于可能撰写有关心理计量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者,多半是毕业自教育学门或心理学门的人才,表3所示即为二十年来相关学门毕业的硕博士研究人口的成长情形。若以表1和表2的数据相较于表3来看,可知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的产出比例(以每年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或期刊论文数,除以每年度毕业的硕博士人口数之比例)是相当低的,因此说,心理计量学在台湾算是一门冷门的学科。
2.心理学门包含在社会及行为科学学门里计算,没有单独列成一类。
3 对过去的回顾
中国测验学会算是台湾历史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所出版的学术性刊物《测验学刊》,至今(2012年)已历时五十九年,可说是历史久远的学术性刊物之一。该刊物算是目前台湾心理计量学领域论文的主要出版园地,但由于论文归属的分歧,心理计量学一词在台湾并没有统一的译名与界定范围,因此本文所检索的关键词就包含了其它可能归属的名称,如:测验与评量、教育统计、试题反应理论(IRT)、测验与统计等。所以,本文采用较为广泛的检索方式,凡出现在所检索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等范围里的论文篇数,统统列为检索的对象。虽然这种检索方式无法做到十分精确,但长远看来,却也反映出长期的发展趋势。
一门学术领域的发展,若能配合政府施政政策的推动,将能如火如荼地进展与发展茁壮;以美国为例,当布什政府推动“带好每一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法案)时,即带动心理计量学的学术蓬勃发展,并且造成这方面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形,即为明显的一例。回顾这二十年来,台湾有一项考试方式的变革,与心理计量学的发展最具有息息相关,那就是台湾教育部在2001年推动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简称国中基测)的升学考试变革政策,但该政策的推动结果,却没有获得如美国推动NCLB法案那般促进心理计量学发展的效果。
国中基测是台湾近二十年来,为改进高中升学考试方式所建置发展的大型测验题库(余民宁,2004)。原先即以效标参照测验(criterion-reference testing,CRT)观点设立,并以Rasch模式作为建置与计分的理论基础,初期建立各考科为1分至60分的量尺分数,现在已改为1分至80分的量尺分数。这种考试方式的变革,虽然启用了新式的测验理论(即IRT中的Rasch模式),但却缺乏全面引用欧美的专业测验制度与配套措施(如:试题回收,不再公告题型与答案等),而仅将传统100分制的考试得分,透过beta binominal transformation计分公式变成60分制或80分制的特定量尺分数,而不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量尺分数(如TIMSS或PISA等大型数据库的学业成就评比所使用者——以250分为平均数,标准差为50分的量尺分数),结果一来徒增民众认知与习惯上的困扰,二来却没有达到当初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降低学生的考试压力,却反而增加升学的考试压力。因此,在下一轮的教育革新中,教育部拟于2014年起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时,即实行免试升学的方式,届时,推动十余年的国民中学基本学力测验将转型成国中毕业会考(各学科的学习成就仅分成三等级,不再使用量尺分数),不再是国中毕业生升学高中或高职的考试依据之一。国中基测的升学考试方式,届时将再由现行的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 testing,NRT)做法,转变回到原先预设的效标参照测验方式。
笔者省思评估此一考试方式的变革,无法像美国推动NCLB法案一样,一举推动让心理计量学成为台湾测验与评量中的主流学说,其原因有下列几点:
(1)台湾民众被传统的考试习惯所左右,认知观念已经积重难改。例如,传统的考试习惯是: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且采用百分制计分,答对几题可以得到几分是大众可以自己计算得知的事。然而,心理计量学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尤其是IRT的理论和应用更是如此,像国中基测如此的新式测验方式,其考题的研发系将定锚试题(anchor items)透过严谨的等化(equating)与衔接(linking)设计程序,将不同校准过(calibrated)试题参数的考题,建立在一个相同量尺上的测验题库后,再抽题组卷成当年度使用的考试题目;如此严谨、复杂、专业的作业程序,已远远超过传统考试制度的做法。但考试传统上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的做法,却正好危害到该题库的安全性与专业性,造成它在题库试题逐渐用罄之后,已成为与传统考试没有两样的测验方式。
(2)补习班及报章杂志的宣传广告、家长们对子女升学的看法,与明星学校的光环等价值观的扭曲,反映出民众认为考试不是一件专业工作的认知,这才是造成心理计量学发展的真正瓶颈所在。由于学校考试频繁,补习班、学校、出版社所出版的测验卷价格低廉,测验试题多半是剪辑自坊间的考试参考书、过去的考古题,或教师不用心命题的题目,且多半都是依据古典测验理论且采用传统百分制计分方式的考试,这些举动造成民众对心理计量学专业形象的误解,间接认为考试不是一件专业工作,不需要像IRT那么复杂的理论依据与专业做法,也可以把考试工作办好。所以,愈发强化民众对考试传统习惯作法的认知,造成新兴的测验理论(如IRT)甚难在台湾的测验与评量领域中生根与发展。
(3)考试方式变革的目的与手段不一。当初国中基测的设计目的,是在评估教育部推动九年一贯课程教育改革是否有达成既定的目标成效,因此是立基于效标参照测验观点所建置发展的,而不是在作为升学考试之用;因此,才会引进严谨的Rasch理论模式,作为建置题库、测验,与计分的依据,并以此作为教学诊断、补救教学,与改进课程纲要参考之用。然而,因为推动此方案的部长过于鞠躬尽瘁而死于任内,后继的部长不明原委,乃将它拿来作为改良式的升学考试之用,实施十余年下来,结果造成学生的考试压力不降反升的现象,台湾民众对此政策措施的批评声浪不断。
除了国中基测是政策性推动的考试变革之外,二十年来,台湾的高等教育虽然也蓬勃发展,攻读心理计量学领域的人口也有缓步增加的趋势,但专责考试业务的机构(如: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四技二专入学考试中心、考选部举行的各种国家考试等)多半仍以古典测验理论作为主流的传统考试方式,致使专攻当代测验理论(如:IRT)的人才就业状况不胜理想,且民间企业对此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又不大,这也都是间接造就此领域成为冷门科学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几点原因可知,心理计量学在台湾的发展,已然错过许多可以成长茁壮的机会。现行考试方式在台湾的推行,可说是根深蒂固很久了,心理计量学学者在短短二十年间的努力,即想引进与推行西方新式的考试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这还需要时间去倡导与教育民众,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行。
4 对未来的展望—代结论
在全球华人的地区,甚至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及美加的华侨地区等),华人家长都把“接受教育”当作是促进子女往上层社会流动的一大关键所在。重视教育,是全球华人家长的共识。而如何评估子女的学习成就好坏,相较而言,当然只有诉诸于较为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因此,全球绝大多数华人子弟的成长岁月,从小到大即是在读书与考试中度过的。华人对考试制度和精神的认知和熟识程度,俨然已融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已融入每一位华人的血液里,DNA里,想要一夕变革,谈何容易。
然而,心理计量学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也不过才百余年的事。西方人藉由科学探究的精神,百余年来,已将考试方式变成是一门科学,虽然心理计量学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一门冷门科学,但近二十年来,仍朝着笔者所说的数学化与计算机化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这不得不令人佩服西方人探究学问的精神与做法!凡是主修心理计量学的人都知道,一项专业化的考试,从组成考试委员会,邀请专家命题,修审试题,分析试题,等化与衔接,题库建置,到最后的组卷施测等过程,都是相当严谨、繁复、专业化的程序,也都是在一群专家代表(含:学科专家、测验专家、资讯工程专家、行政官员、一般教师等)负责规划、监督,与执行之下,才能顺利完成的作业。但是,华人(甚或是亚太地区的人民)的想法可不是这样,他们对考试的传统看法,已经太过根深蒂固了,想要他们尝试不同的新方式做法,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调整得过来。
兹举一例如下,即可说明此现象。过度重视考试与要求考试完毕即公布试题和答案的看法和做法。民众呼吁说“人民有知的权利。不公布考题的话,民众怎知考题的对错与好坏?”,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没有错、很有道理,让考试主办单位很难拒绝考生这项要求。但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就不容易使考试成为一项专业工作,当代的新兴测验理论(如:IRT)便无法派上用场,考试就仍停留在原始的传统做法上。殊不知民众的这种呼吁,其实是以邻(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为壑——也是造成学生考试压力不减反增现象的来源之一。历届考题都公布了,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所需准备的考古试题就愈多,花费在准备考试的经费、时间、压力就愈大,未来的考题为避免与考古题重复,便会愈出愈叼钻、愈偏离考试与评量的原本目标——最后倒霉受害的,还是愈晚参加考试的学生莫属。结果,读书与考试即消磨掉大半年轻学子的学习热忱与探究学问的精神,难怪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的国际评比结果显示,参赛的亚太地区代表(包括:韩国、日本、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除新加坡外)学生数理成绩表现优异(包办国际评比成绩的前五名),但却相对缺乏对学习数理科学的兴趣与热忱(Mullis,Martin,Gonzales,& Chrostowski,2004;余民宁,韩佩华,2009)。这种现象都是由于过度重视考试的结果,学校的考试太过频繁,且每次考试之后都公布答案和试题,考题的命题已然愈趋叼钻,考试已偏离评量的原始目的,造成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强,但却无法体会学习与考试(评量)的目的为何,更不用说能否体会出学习的乐趣与培养出探究学问的精神与热忱为何,这些现象都将不利于未来人才的培育。
考试制度是中华文化的千年传统,说要变革,以全盘引用新式的测验理论观点,谈何容易。因此,展望全球华人的地区,想要把考试方式变成像西方国家一样的专业测验方式,可能还需要透过长期的教育和倡导,才能教化民众未来能够接受更专业、更科学、更效率化考试方式的变革,而这才是心理计量学未来能在华人地区蓬勃发展的契机所在。
致谢:本文的撰稿,笔者拟感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101年度补助大专校院奖励特殊优秀人才之奖励经费的支持(补助文号:国科会101年7月30日台会综二字第1010050707号函)。参考文献
教育部统计处.(2012).2012年08月01日,取自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余民宁.(1991a).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测验与辅导,109,2186-2188.
余民宁.(1991b).试题反应理论的介绍(一)——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研习信息,8(6),13-18.余民宁.(1992).测验理论的发展趋势.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研究所承办“心理测验之学术及实务研讨会”的学术会议论文宣读.台北:国立政治大学.
余民宁.(1997).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台北:心理.
余民宁.(2002).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第二版).台北:心理.
余民宁.(2004).从调查数据回顾基本学力测验的实施.中国测验学会主办“2004年年会暨教育与心理测验学术研讨会”木铎奖得主专题演讲及论文宣读.
余民宁.(2009).试题反应理论(IRT)及其应用.台北:心理.
余民宁,韩佩华.(2009).教学方式对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成就之影响:以TIMSS 2003台湾资料为例.测验学刊,56(1),19-48.
余民宁.(2011).教育测验与评量:成就测验与教学评量(第三版).台北:心理.
Brennan,R.L.(2006).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ronbach,L.J.,Gleser,G.C.,Nanda,H.,& Rajaratnam,N.(1972).The dependability of behavioral measures:Theory of generalizability for scores and profi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ulliksen,H.(1987).Theory of mental tes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n,R.L.(1989).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New York:Macmillan.
Lord,F.M.(1980).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I.V.S.,Martin,M.O.,Gonzales,E.J.,& Chrostowski,S.J.(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 grades.C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Psychometrics Literatures in Taiwan from 1911 to 2011
Yu Min-Ning Chen Po-Lin Syu Jia-Jia Chao Pei-Ch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wan 11605)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
【摘要题】理论纵横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而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类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使包括情报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利用,情报学的传统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要进行自身的转化。如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应地网络信息计量学(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应运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来描述和组织网络信息世界。
1网络信息计量学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基于文献和信息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关于其定义主要有:网络计量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上数据相互引用的科学,是一门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科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其应用范围覆盖了所有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信息测度。网络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一门科学。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借以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2链接分析法研究现状
2.1链接分析法的内容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结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两种方法——索引链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权威信息源来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1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的作用
网络信息资源生产者如网页创作者使用链接分析,创建一些对访问者有用的链接,可以链接到不同主题或相同主题质量更优秀的网页。一般来说链接类型大致有:合作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友情链接(网站之间可能由于在资源或其它相关方面有关系,相当于影视术语中的友情客串)、推荐链接(被推荐网站由于质量好、人气旺、访问用户多或是热门网站等原因链接)、内容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或相通关系等),可以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户在网上冲浪。Google还通过链接分析来确定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源来进行相关的排名。Google认为网页制作者仅创建他们认为重要的网页的链接,链接到另外的网页就像一本书的引文,网页之间的这种引文关系“像是对网页进行评论的过程”。例如,网页的制作者们创造了几千个Yahoo的链接,困此Yahoo被当作一个重要程度点;如果许多重要的网页都指向Yahoo,则其重要程度会更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网页制作者不可能误导网站的排序,并且扩展性极好——当网络增长时,产生更多的重要网页的链接,自然更能确定该网页是否是权威的信息源。
2.1.2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
链接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检索结果的排序等。网络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采用超文本技术使检索空间比传统的信息检索范围更广泛,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以超链接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线性存储的限制,真正实现多维检索。Web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利用链接信息来优化对相关文献的查询,能够极大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过程中,J.Kleinberg认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访问Web提取出权威页(Authority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权威页,这需要一个原始积累和评价过程。先给出一批起始网页,Robot从这些源网页开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算法进行。当网页提取回来后,采用链接分析技术(具体用递归算法)来计算出权威页。有了权威网页,Robot在收集Web信息时,就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访问Web网页。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排序方面也运用了链接分析技术,由于索引数据库容量大,若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记录相匹配,搜索引擎对如此庞大的结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关的几十条记录显示出来?搜索引擎按记录号的顺序提取结果集中的前几十条记录,再按邻近图(NeighborGraph)算法对这几十条记录排序,最先显示给用户。这种检索结果排序就是利用链接分析技术,大大减轻了搜索引擎的负担,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链接分析技术来对检索结果排序。2.1.3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在学术方面衡量学术期刊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因子”(IF),哪家期刊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多,影响因子就高,谁就被认为是权威,论文也就是优秀论文。在互联网上IF对应于统计指向某一网页的链接数目后对该网页作出的排序,网站引用分析对应的是某个站点网页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情况的统计分析,也就是网页可能被其它网站搜索提问命中的结果数的多少,采用计分法和线性代数方法对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分数进行迭代求和,以确定权威网页和中心网页。这与百度搜索引擎的创始人李彦宏1996年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相一致。根据这一定律,用链接分析法进行统计网站被链接和访问次数,可以作为评价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一个指标。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的按相关性排序,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在Internet上链接关系反映的是网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同一学科类属的影响力,评价范围是很广的、甚至全球性的。目前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在网络上检索网站和网页的链接情况,并按相关性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户在浩
翰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易于操作、实用且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等定性方法的缺陷。
2.2链接分析法对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随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善于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实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比重逐渐增大,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现在:一是情报研究的领域、对象、内容等的扩大和深化;二是现代科学学科与方法的创立和发展。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情报学科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研究模式的更新
、学科结构的变革和学科体系的拓展,就必须研究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理论学说,移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创造和大胆创新,不仅引起自身学科结构的变革和深化学科前沿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新的分支学科,促使学科研究充满时代气息。
链接分析法大大拓展了信息计量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充实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是情报学研究的新领域,完善了情报学方法论体系。它是情报学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历程碑,标志着情报学理论方法的一个新的飞跃。
2.3链接分析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文献计量学中,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只要统计参考文献数据就可完成引文分析的任务,但是在互联网上,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广、动态性强,具的信息量巨大、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组织、难以预测等特点,且信息过载(InformationOverload)和信息污染(InformationPollution)现象严重;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链接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Internet是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站的被链接数量还与它的商业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种评价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因此,在使用链接分析法时要充分考虑以上问题,尽大可能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
3结束语
由于链接分析法借鉴了引文分析法的方法和思路,是情报学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新应用,目前链接分析法主要实验工具是搜索引擎,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知识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的发展,必将为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情报学也必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方法来深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体系结构,从而改变情报学学科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徐久龄等.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情报学进展1998-1999年度评论,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78-105
2夏旭等.网络计量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图书馆论坛,2001,(12):44-47
3邹志仁.论情报研究方法体系.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2):18-23
4杨涛.链接分析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图书情报知识,2002,(3):62-63
5刘雁书,方平.Web网站站外链接类型与特征调查-链接分析法可行性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65-68
6邹菲.试论网络信息计量学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1,(1):16-17,20
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
〔关键词〕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文献计量学;研究工具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101-04
文献计量学研究源自1969年,是美国目录学家Alan Pritchard提出的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运用于图书及其他交流介质的研究的一门学科[1]。它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2]。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可定量地、深入地揭示学科动态发展变化规律,是科研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深入研究学科或专题的好方法。
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过程中,为保证统计文献全面系统[3],需要对源于不同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汇总,因而会产生大量的文献数据,以往国内由于缺乏文献数据归总和统计的简便工具,导致文献计量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文献汇总困难、统计的文献数据不全面、统计方法繁琐等问题。基于上述困难,目前我国公开发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章所研究数据来源仅是单种期刊[4-6]或少量期刊或单个数据库[7-16],少量源于多个数据库。文献收集齐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所用的数据归总后还要借助其它软件[17-20]才能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操作过程比较繁琐。
本文介绍了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如何巧妙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21](简称NE,下同)对源于多个数据库的大量文献进行归总、统计和分析,解决了以往文献计量学中存在的文献汇总困难、统计的文献数据不全、统计方法繁琐等问题,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探索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新工具。
1文献管理软件NE及其文献计量学分析功能的介绍NE是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开发的文献检索与管理系统,其核心功能涵盖“知识采集、管理、应用、挖掘分析”等知识管理的环节。利用NE平台可把源于不同数据库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管理,保证了统计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在对文献信息进行全面汇总的基础上,再利用NE提供的信息统计功能对所采集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统计。
2如何利用NE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2.1建立专题数据库
本文以“基于NE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为例阐述专题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在新建NE数据库前,先在电脑磁盘中建立一个文件夹,用于保存所有关于文献计量研究文献信息资料。然后利用NE的“新建数据库”功能建立了一个名为“基于N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专题数据库,将其保存至磁盘中的“基于NE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件夹中。为了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数据丢失,研究者既可利用NE的“数据库备份”功能备份自己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到目标文件夹中,也可选择“打开数据库时备份”或者“关闭数据库时备份”进行备份。
NE题录信息的采集有3种方式:一是过滤器导入方式;二是联机检索方式;三是手工建立方式。“过滤器导入方式”是指将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的题录信息通过NE“导入题录”功能进行批量采集,该方式信息采集速度快、内容全面,适合大批量的文献题录信息采集。“联机检索方式” 指利用NE内置的常用数据库检索连接文件直接在线检索数据库,批量生成题录信息,该方式简单、省事,但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适合在网速较快的情况下进行大批量题录信息采集。“手工建立方式”是指用手工输入的方式建立题录信息,该方式效率低、繁琐,不推荐使用。
由于从各大数据库导出的文献信息格式不尽相同,使用“过滤器导入方式”采集题录信息时,不仅要选择适当的题录保存格式,还要选择与题录保存格式相匹配的过滤器。笔者实践经验表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简称维普,下同)可选择全纪录格式保存;CNKI在总库中信息保存时选择“自定义”字段全选格式,在信息导入时选择“CNKI-Export(custom)"过滤器;万方学术期刊库(简称万方,下同)以NE格式保存较好,导入题录时用NE-万方过滤器;SciFinder(CA)在信息保存时选择“Tagged Format.txt”格式,导入时选择“SciFinder”过滤器;三大农业数据库(Agris,Agricola,CABI)、EI、SCI在保存时选择RIS格式,在信息导入时选择RIS过滤器。研究者若熟悉过滤器的编写规范,最好在数据库中选择最全的数据保存格式,并根据需要利用NE中的过滤器管理功能编辑出与全纪录格式相匹配的过滤器,这样导入NE后的信息内容比较全,不用在题录信息导入后还考虑缺失字段补全等问题,简化数据处理过程。
2.3文献的除重
文献的惟一性是正确进行计量学分析的基础。由于不同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范围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因而源于不同数据库的NE中的信息也会有重复的内容。在NE中可直接利用“查找重复题录”功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除重,保证单一信息的惟一性。在的过程中,待的字段可根据用户需要而个性设定,NE默认的字段有题录类型、作者、年份、标题4个字段。选择好目标文件夹、字段及选项内容后,直接点击“查找”即可对目标文件夹内容进行查找,见图1,而后直接一次性删除重复内容即可。
11图1NE中文献的除重11
2.4文献题录信息的适当修正、补全
主题统计和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导入NE中的所有文献题录均无主题字段,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时,可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或者通过阅览全文自行对研究内容做人工判定,对主题字段进行补全后才能进行主题分析。建议研究者先用NE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观察统计结果中同义词情况,再用NE的批量替换功能把所有同义词均替换成其中的一个同义词,而后利用NE统计功能进行统计,在整个统计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逐条修正工作,多利用计算机及NE各种功能对信息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操作的繁琐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信息信息处理的失误率。为了便利研究者对全文进行阅览以便准确把握文献主题,也为了以后更方便管理和查找文献,NE中的每条文献最好都有链接有PDF或CAJ等格式的全文。全文可通过数据库下载后保存在“课题文件夹”中,最后利用NE“批量链接附件“功能来批量链接,但这个工作量比较大,耗时较长,过程繁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本文作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个省事、省时的全文链接办法,下面以CNKI为例来阐明全文直接下载、链接过程:全选NE中的所有需要下载全文的文献检索(工具栏)下载全文选择全文数据库CNKI点击下载之后,NE会自动从数据库中批量下载、链接全文,而后研究者只要保证网络畅通即可,不用再理会下载过程,等下载完全后关闭下载平台即可,见图2。研究者可酌情决定具体从哪些数据库下载全文。
2.5对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NE提供了一个“文件夹信息统计”功能,利用此功能可对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NE中设置的可统计字段包括文献类型、作者、年份、期刊、作者机构、主题、基金类型等共有55项,研究者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需要的字段,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增添统计字段。在NE操作界面,选中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专题数据库,在工具栏打开文件夹,选择文件夹信息统计,系统会弹出一个文件夹统计信息界面,研究者在界面“字段”栏内可根据需要,选择题录类型、作者、年份、期刊等字段,点击统计,NE会自动对所选的专题数据库中的所有内容按需要分析,见图3,利用word或EXCEL对统计结果进行表、图表示。
文献计量学分析通常会以图或者表的形式把信息内容表达出来,以方便研究者或读者进行直观的理解和分析。在NE中,统计后的数据可以以“另存为”(见图3)的方式保存在课题文件夹中,而后再直接导入EXCEL或word中根据研究者的需要以图或者表的形式表示出来,示例见图4。图4是本研究者通过NE对源于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CNKI及万方中研究文献计量学的4 296篇期刊论文的年份统计。由图4可以看出:我国自1981-2011年30年期间,有关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文献发文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文量在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共有488篇,说明我国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利用文献计量学深入研究学科或专题的重要性。同理,研究者还可以通过NE对作者、期刊来源、基金类型、作者机构、主题等内容作系统而方便的统计分析,为科研工作者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课题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深度的文献信息服务。
图4我国有关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年度发文趋势
3展望
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E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归总和统计分析是一种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方便的、行之有效的新工具。它的使用让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不再是繁琐的、属于少数人的专利,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利用它来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课题或专题进行高质量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高校信息服务人员更应该充分利用NE这一功能来有效提高科技查新、专题服务、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拓展信息服务深度,并借助NE便利的文献归总和数据统计功能撰写出更多的有关专题或学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文章,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同时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A P.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3]董琳.学科评价之文献计量数据准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6):49-52.
[4]唐纪元,尹衍玲,李娜.《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7至2009年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1):108-111.
[5]赵莹,张家琦,郭向飞.2008~2009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文献计量学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81-83.
[6]高丹.2009年《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70-73.
[7]朱巧玲,李潇捷,指导,等.1999-2009年国内神经性皮炎文献计量学研究[J].河南中医,2011,(3):302-303.
[8]赵庆龄,路文如.中美土壤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文献计量分析——以印度芥菜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4):370-375.
[9]张稚鲲,李文林.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45-51.
[10]张燕,王婷,孙成权,等.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2003-2008年)[J].地理科学进展,2011,(3):369-378.
[11]管永昌.基于CNKI的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文献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8):25-28.
[12]孙涵雪,刘旭峰,许昌泰.PubMed数据库中(1979~2008)飞行员与心理疗法文献计量学分析[J].医学综述,2011,(2):297-300.
[13]李红阁,吕建新,倪崖.1989-2009年国内白癜风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1):90-92.
[14]查先进,曹晨.近20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6-10.
[15]周宇梅,王丽琳.2001-2005年我国保险学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3):137-139.
[16]唐勇.我国图书馆虚拟咨询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11,(1):97-99.
[17]马秀文,和艳会.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蝴蝶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6):3761-3762.
[18]张晓鹏,朱晓宇,刘则渊.国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117-121.
[19]郑巧玲,黄汉林,黄永顺,等.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评析国内三氯乙烯职业病危害防治研究状况[J].中国职业医学,2011,(1):17-20.